法治.启蒙与现代法的精神

出版社:陈弘毅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3-04出版)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562044499
作者:陈弘毅
页数:381页

内容概要

陈弘毅,男,1957年生于香港,1980年在香港大学法律系毕业,1982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回香港后,在1984年取得香港律师资格,随即任教于香港大学法律系。现任香港大学法律系教授兼法律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吉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及中山大学客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及欧美研究所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香港法律学刊》编辑。主要著作有《香港法制与基本法》(1986)、《香港法律与香港政治》(1990)、《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导论》(英文著作,1992),另有中英文论文50余篇。

书籍目录

主编者言
梁序
新版自序
第一版自序
理论之篇
西方人文思想与现代法的精神
人权、启蒙与进步
当代西方法律解释学初探
浅谈法治的概念
政府、法律与公民权责
试论法治的意义
法律、平等与公义
“不道德”行为的“合法化”
外在自由与道德自由
人权与民主
立宪民主制度的精神和实践
黑格尔的法哲学与市民社会
西方法律政治史上的私法与公法
权利的兴起:对几种文明的比较研究
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人权观念
实践之篇
中国法制现代化的道路
中国法律的发展与民法传统
理性法、经济发展与中国之实例
对中国行政法的反思:一个香港的视角
钓鱼岛问题的法律分析
“一国两制”中的两个法制
中国内地与香港的法律冲突问题
香港九七回归的法学反思
法治、分权、资本主义与香港前途
80年代香港政制改革的回顾
香港过渡期研究的范式初探
香港回归与中国的前途
从美国总统选举看民主、法治和司法
香港九七过渡与台港法律关系
散篇
中国法与我:一些回忆点滴
从“香港本位”到“中国本位”的历史转折
香港:一个特殊的历史文化空间
写在法住学会的二十五周年
保钓行动与爱国情怀
从大学合并事件谈起
人间有情

编辑推荐

陈弘毅编著的《法治启蒙与现代法的精神(第2版)》对初版的内容有所增补,新增的文章包括:“人权与民主”、“对中国行政法的反思”、“中国法与我:一些回忆点滴”、“写在法住学会的二十五周年”以及“人间有情”。本结集中既有学术性的论文,也有随笔性的小品和讲座中的演辞。本书适合于一般非法学专业的读者以及关心香港问题或法学理论的法学工作者和一般读者。

作者简介

《法律文化研究文丛(19):法治启蒙与现代法的精神(第2版)》对初版的内容有所增补,新增的文章包括:“人权与民主”、“对中国行政法的反思”、“中国法与我:一些回忆点滴”、“写在法住学会的二十五周年”以及“人间有情”。本结集中既有学术性的论文,也有随笔性的小品和讲座中的演辞。《法律文化研究文丛(19):法治启蒙与现代法的精神(第2版)》适合于一般非法学专业的读者以及关心香港问题或法学理论的法学工作者和一般读者。


 法治.启蒙与现代法的精神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认识陈弘毅这个名字的时候,还是在梦想着到香港读博的那个阶段。那时翻遍了香港三大法律高校的法学院名录,也自然见到过他的照片:一个典型的香港男人,身材并不高大,干净利落的发型下面是一幅圆框眼镜,里面那双眼睛清澈透明,嘴角微微上扬。当然,求学香港最终是没有如愿,我选择去了北京,之后又去了荷兰。但他的这幅画面却印在了我心里。但直至我从头到尾翻过这本书之前,我对他却并无细致的了解。就像香港大多数法学教授一样,对于大陆封闭的法学界而言,他不过是一个遥远的声音,时不时在大陆露个面而已。看完书后,我开始对这位先生产生了好感。如梁治平在序中所言,他“真诚、敏感、沉思”,“怀抱梦想,憧憬未来,喜欢探问人生、宇宙的大问题。”他以一个香港出生、香港长大的法学教授的自我角色定位,在讲述着香港与祖国大陆相关的许多法律问题,讲述着一个香港人的祖国梦,讲述着他对社会、对家国未来的担忧与期待。本书共分:理论、实践、散文三篇,第一篇主要讲述他对法治、人权、正义等基本权利的一些探讨。与大陆许多法理学作者所不同的是,陈的文章简单、凝炼,却又够深够广。一个复杂的理论,他会试图说清楚,说明白。与国内大部分法理学论文写作方式不同,他不掉书袋,不故弄玄虚,不在乎是否可以征服你,却是以讲通讲透为宗旨。从内容上看来,第一篇的讨论十分精彩,彰显出了他对经典论著的理解力。韦伯、哈耶克、康德等自然不在话下,政治、经济学界的大牛论著他都信手拈来,却不是简单转引,而是化而述之,这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西方学术修养。作者在中华文化方面的修养也毫不逊色,冯友兰、牟宗三、钱穆等大家的论述随处可见。从行文格式来看,结合他足够好的英美法论文撰写的功底,整体看来,所有的文章都大致有章可循:第一部分讲述问题所在,并说明以下本文该如何进行讨论,第二部分是讨论的部分,可以分为许多小部分,但每个部分后面作者均会给出自己的小结论。第三部分是结论部分,陈一般不太喜欢彰显文采的写法,他会十分规矩(也是十分善意)地将前面所讨论的问题以及结论作一总结归纳。一般来说,读者如果在文章中迷路了(他的文章一般不会),读到结论,将会很容易地拾起自己记忆的片段,并了解作者的心意。这是十分规范的欧美法律论文写作模式:由于美国大部分法律评论由学生主持,因此文章的背景部分必须足够详细和简单易懂,以便功力不够的学生编辑找出文章的价值。观点也必须明确,需要凝炼易寻。在这方面本文无懈可击。第二篇主要收集了一些九七回归前后的旧文,大部分均为作者对香港法律在回归前后的状态的描述和对未来的预测。与当下香港悲观的情绪相反,作者在回归前后所撰写的这些文章,均对香港未来的法治状况充满信心,对回归充满了一个游子的期待。许多文章,展现出了作者对基本法的透彻了解,通过基本法,以及中央在各类文件中释放出来的信号,陈对香港未来法律的变动作出了从现在来看十分准确的预测。与许多食客型的学者(即在外骂国家,回国顺捋毛的人)不同,陈用十分理性客观的态度,分析了祖国大陆数十年间发生的远近悲剧,也对祖国改革开放的未来充满了光明的期许。更为重要的是,陈在第三篇许多地方都精准地指出了香港今日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太长时间的顾及小我,以至于忘了自己顾及大我的可能。他引用了肯尼迪“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问一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的名言,勉励港人不仅要思考在回归后,国家会对香港造成什么影响,还应当要思考香港能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作出什么样的贡献。这方面的讨论,陈展现出了一个深受西方教育的香港学者难得的品质:在某些方面,他相信古老的中华文化,才是带领民族复兴的真正钥匙。他指出香港现实的弊端就在于,被殖民太久丧失了民族意识,因而在生活富裕,努力工作之外,难以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德性追求。这会导致自我局限,以及自私排外现象的发生,我们现在看到的案例已经足够多。陈与古代先贤唱和,认为人不当只为自己的利益而活,生命应当有更高、更广、更大的层次,为尽自己对小家、乃至对大家(社会、国家、民族、人类、天地)的责任和承担而活,做一个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人。这在当时乃至现在,都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在香港回归初期,政府之间的合作与相互理解,可以说是家国情怀在香港的一种体现。香港回归距今二十年不到,社会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摩擦和不适应。香港西式教育的基础,给予了年轻一代认为民主无所不能的看法,却同时让他们产生了敌对,孤立的心态,将自己束缚在一个岛屿之内,将对政府的愤怒撒在了无辜的大陆同胞身上,记住了民主,记住了自己的权利,却忘记了给他人以民主,给他人以应有的权利。十分不愿看到的是,大陆的许多小朋友们,在高压下心怀着远方;而香港的许多小朋友,则在自由下迷失了自我。以陈文的这一句结尾吧:“但是,我们决不能放弃,也不能绝望,毕竟这是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自己的民族。还有无数的人,在他们各自的岗位上,为我国法制的建设默默耕耘,把自己奉献给我国的法治事业。我们不认识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但我们会认识他们其中的一些人,并了解和支持这些朋友的努力和奋斗。让我们站在同一阵线,携手合作,不畏困难,坚持理想,迎接挑战,迈进于漫漫前路。”祝福香港。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内容没有想象的好好好好
  •     这本书是和《法学的邀请》同时看的,内容并不晦涩,法治精神及其概念,以及与中国文化的联系,有启发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