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的中国人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4-1
ISBN:9787300187532
作者:杨猛
页数:344页页

内容概要

杨猛
资深记者,非虚构作家。曾两次入围“开发亚洲新闻奖”,2010年荣获日本举办的“开发亚洲新闻奖”一等奖。2013年获得“中外对话”和英国《卫报》主办的“最佳环境报道奖”。从1995年起开始记者工作,迄今18年,专注非虚构写作,曾深入新闻现场,报道中朝、中国在缅甸大型投资、四川大地震等。

书籍目录

1  经济动物
八仙过海
金奴
淘宝村的冬天
2 摇摆的信仰
赞美诗
隐士
合唱团
3 田园将芜
发现莫言
荒野淘金
回家
最后的眷村
4 幽暗心灵
命若垃圾
双头女婴存世录
同桌的你
5 国家囚徒
国家敌人
陌生的中国人
换偶者
6 帝国的边缘
夺宝奇兵
澳门大佬
开往平壤的火车

作者简介

这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故事,它道出了大国盛世背后的欢笑与悲歌。
它讲述了大地震后一对小同学的故事,一个成为了国家英雄,另一个失去胳膊为明天的生计发愁;它讲述了一群被人遗忘的弃婴的生活,婴儿被亲生父母抛弃,在收留者那里成为得到社会资本的筹码,并最终死于一场大火;它讲述了到西欧的8万青田人建立的商业王国;它讲述了广西上林乡淘金者在非洲遭驱逐的故事;它讲述了互联网如何启发了苏北一个村庄的民主冲动……
作者希望借助笔下的人和故事,可以带来一些思考:国家发展的时候,如何提升每一个中国人的幸福感,让个人灵魂的尊严浮上水面,沐浴光照。


 陌生的中国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记得上大学时候,有节课老师让大家去用不同电器来类比国家,我当时错误理解为外形上的类比,简直把我难为死了~当时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个同学用高压锅来比喻我们自己,说一股脑的把问题扔进去,看上去仿佛得到了更快的解决方案,但其实隐患重重。十多个采访故事,一件件抽丝剥茧之后,帮助我们读懂中国~#我真的不知道要说些什么才能通过了##这一大段和题目就是胡扯#
  •     红与黑的封面,自有一种质感和力量,自序中作者杨猛、南都周刊的记者说“中国成为一个一流国家还缺少什么?如果人民无法享受到其中的快乐,这种崛起就是残缺不全的”。这是动人的句子,也奠定了书的格调,剖析时代的暗涌,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关照人物的生存。 现在流行的书,良莠不齐,有虚幻如网络流行类,文藻情节华美,但逻辑不经推敲;还有专搞致富发家,提高情商智商等类,太做作;时下流行的心灵鸡汤类的写作,媚俗;个人专集随笔之类的,太淡;如经典学术类理论归纳类,营养深但就是晦涩艰深,不讨好。这本书恰恰相反,扉页上写,非虚构作家,作为奔波在新闻事件一线的媒体人,职业操守让他遵循事实,行文间不乏思考,数据的录入也恰当工整,提供了最真实的社会文本。  光书的目录,就可以窥见作者的用心,上有“帝国的边缘”和“国家的囚徒”系列,下到“田园将芜”:表层者如“经济动物”,直达人心如“摇摆的信仰”和“晦暗的心灵”系列。 书的的主人公,都是受关注的新闻事件的争议性人物,属于绝对中的另一面。“问题不在于大家所处的现实不一样,为什么是一种现实的人不接受、不承认另一种现实的人,甚至不承认活着,这太残酷了。”贾樟柯说。 浙江民间借贷者吴英,涉嫌利用高额利息借贷非法集资7.7亿,政府拍卖了吴的本色集团,从判死刑到无期,民间借贷的合法性和吴英的命运再次触动了人们的神经。民间信贷的动力,部分源于金融抑制,政府将低存款率吸收的居民积蓄,倾向性的投资房地产,基础建设等国企和垄断企业或者行业,不能流入真正需要的小企业。国家控制的企业与民争富,民间金融市场必然而民间资金寻求出路。为了壮大企业,吴英与地下得自愿放贷者结成了同盟。非本地人的他乡者吴英,自然缺乏强大的保护伞,入狱。吴父为其喊冤,浙江的民间信贷如此的频繁,偏偏吴英成了替罪者,这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悲剧。 吴英最终也未能判处死刑,但是留给民间金融、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仍然不能找到答案。这个是典型制度悲剧,当制度漏洞的时候,民与国争,就是“国家囚徒”。 如果把国家的外延扩大,当个人试图挑战千百年来的道德系统,悲剧就更深刻了。 2009年南京某高校马教授等人依靠网络联系参与者,在私人地多次组织性派对被警方查获。“换偶案”一出来就引得舆论哗然,媒体为撩人的细节构思,花费了大量的笔墨。马教授最终以”聚众淫乱”罪名锒铛入狱,终结了刑法保留了13年该罪名记录。李银河也曾经一度的声援马教授,她不认为换妻不是一种道德的行为,但它没有真正的伤害另外的人,他们所伤害的只是道德风俗,属于隐私,道德和法律道德范畴起了冲突应该保护私人。作者通过细节的调查和判决的结果可能解读为,中国依然依靠着严刑峻法的对私人领域实施着精神控制。对于当事者者性的选择人们充满了暧昧的道德批判,尤其是涉及到社会特定的职业背景人群时。道德的合理性和法的合理性,谁才是一个价值标准,一个发展的社会,没有试图的宽容和调和,说明它每前进一步都是多么的困难。文中提到在马教授入狱三年后,作者试图再次联系他,可是音讯全无,似乎带着一种道德的耻辱烙印消失了。 人不可能永远的消失,但在国家机器下掩盖的知识分子,摇晃如纸鸢,出则伤心,入则伤人。 1949年,在哈佛大学,中国学生张培刚的毕业论文《农业与工业化》指出中国农村——也就是所有发展中的农村——无可避免的沿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路线发生巨变。其观点远远地超出了同领域同时代人的研究。在缺乏学术独立的中国是少有的明见之烛,也奠定其发展经济之父的地位。他满怀激情的归国后,在政治的高压,他与那个时代其它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换了领域,去做基建,修了长江大桥,随后被批斗,发配农场。国外后来居上的竞争者如刘易斯,在张培刚在农场造田放牛时发表了重要的理论,1979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颇具前途的经济学新星却是一闪而过,此后再无佳作。复出时也是耄耋之年,苛求的试图找回曾经的,可年岁已经不饶人。作者的采访就是在先生晚年,那时候他已经得到了迟暮的光环,采访中的老人也就是老人,在病床上与时间挣扎,带着迟暮的沧桑和戾气。 《隐士》不是真正的隐士,是时代的殉道者,“那是一个知识分子集体迷失的时代”苏小和说。我们常常对命运进行假设,如果当年张培刚先生能够坚持下去,那么!可是没有那么,人不能同时踏入两条河流,入水湿鞋,命运的巨流河已经把我们带到了荣耀的另一方。 在幽暗的心灵中《命若垃圾》篇章叙事中,描述了两次采访的河南“兰考好人”袁厉害女士和她收养有残疾的弃婴们。有传言认为,袁厉害利用收养弃婴占领闲置土地,获得额外的好处。这些被收养的孩子居住的地方并不让人感到舒服,老鼠、垃圾、臭味充满了房间,他们就像爬行动物,只是拥有了最基本的生存空间,这引起了争议,有人认为袁厉害代替了失职的政府行使善业,给了弃婴第二次生命,而让作者无法忍受的是被收养的弃婴只是没有死去而已,但是却没有展示了更多生的权利。继续的追问当地的民政局和政府,被媒体热捧的袁厉害女士成为一块遮羞布,医院和警方发现了弃婴都送到袁厉害处来。后来袁厉害又被举报,通过买一些身体疾病得到救治后康复的孩子,她称通过这种交易以维系其它孩子的生存。2013年春节前后,袁厉害收养的几个孩子葬身在一场火灾后,孩子就是《命若垃圾》,火灾后,大量的官员被免职,而袁厉害因为其善行初衷被免于起诉.......   人啊,为更好生存的“经济动物”;时代桎梏下又“摇摆的信仰”;外在和内在都破坏的“田园将芜”,命若草贱的边缘生存状态,“幽暗的心灵”长了一把把毒草;与权力和意志抗争下失去尊严的“国家囚徒”;在国土边疆“帝国边缘”熙熙攘攘的各色人群,没有一个人能一言道尽善恶..... 在明或暗的角落,命运潮涨潮落,这就是《陌生中国人中》的部分故事。作者通过纪实加上评论,试图构建的处在转型期的社会特定人和他代表的那一群人的运命。  当镜子的中反射出幽暗的光中,打在每一个人脸上,也照出了我们自己。  所以,得读读《陌生的中国人》
  •     最近一个月都在各种慌乱各种忙碌之中,心性变了,读书也开始慢了。入Kindle一年了,这期间,经历了不少东西。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回归正题,简单评价一下这本书。作者是一位资深的记者。记者曾经是我很崇拜的两个职业之一。很多时候,普通民众是发不出声音的,或者说发出的声音跟没有发出没区别。一个伟大的、牛逼的记者,可以把贱如蝼蚁的草民的声音放大到世界的跟前,是多么一件富有勇气与荣耀的伟业。所以以前也很喜欢看普利策奖的一些震慑人心的照片。但伟大的记者似乎真的不多,所以现在大家开始移情,去喜欢一些“伟大的主持人”。可见,老百姓是多么想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本书,书名《陌生的中国人》,其实只是兰考好人袁厉害那一单篇的标题,但用来作为整个记实录文稿的标题真的再合适不过。我在没有出差的日子里,跟大多数的上班族一样。早上七点起床,八点半到公司,戴着面具上班,中午吃饭休息一小时,下午继续上班。下午五点半下班,挤公交挤地铁,回到出租屋,楼下饭馆吃饭。散会儿步,羡慕有房的人逍遥自在,自己回窝玩电脑,刷微博,装文青,装理性,然后睡觉。生活如是周而复始,除非那些特别开天眼的人,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多数人以为这就是生活了。但在本书记者的带领下,我确实见到了许多在这个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乃至这个号称世界级城市群的地方看不到的祖国的另一面。让我个人比较感受明显的是08年。那年的汶川,那年的地震。作者采访了地震小英雄林浩和他那个命运迥异的同桌。对于孩子,我一直认为,无论他多么的年少有为,天赋异禀,他即便能拥有成人的胆识、成人的气魄、成人的勇气、成人的智慧,甚至像少年项羽那样,拥有成年人的体魄,他终究还是个孩子,他缺少阅历和时间。无论如何他需要时间去打磨。媒体的过度渲染,打破了原本一个孩子的普通生活,我不理解这样对孩子以后到底意味着什么。何况这种打扰,掺杂着太多的成人思维。今年,“过度消费”这个词似乎开始火了。里约奥运的过程中,理智看待国家荣誉的网友越来越多,总算是个好事情。于是很多人站出来要为08年的刘翔道歉,其实都不过是自我标榜而已。社会舆论这个东西感觉还是很可怕,网友又是很容易被情绪煽动的一个群体,很多时候莫名的就会成为“过度消费”公众事件、人物的枪手。08年的时候骂刘翔的人,跟16年到处转发傅园慧的,很可能是同一批人。我们对刘翔没那么多狠,我们对洪荒少女也没有那么多爱,我们只是寂寞而已。我信奉“过犹不及”,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明白真相,也并不是当事人,就不要妄加评论得好。作者走访了许多边境地区,所见所闻和祖国中心地带比起来,实在“陌生”。有海外淘金的独特乡情,有边境冒险走货的无奈,有赌场大亨的政治默契,有爱国无门的孤独歌声。作为一个世界奇迹般的经济持续发展体,我们伟大的祖国现在确实面临着历史上最大的转折。高伟正的宣传总是在说我们要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然而更多掩藏在光环之下的,是越来越累的普通人民。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复兴的代价,祖国也需要时间与经验去调整。但我们的祖国也有理由去坚信,“以人为本”的人。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每个故事以不长不短的篇幅为我们描绘出熟悉而又陌生的中国人,那些和我们一样真实的呼吸着同样空气的个体,揭示了中国转型社会不为人知的一面。写作手法细腻真实,是给新闻学子进行人物专访的优秀模版。
  •     改革大潮中一小部分群体的生活,状态和思想,主流媒体很难看到的内容,值得一读。
  •     命若垃圾
  •     行文流畅自然 让人想一口气读完 了解中国的另一面 好书!
  •     厕所读物。
  •     不少好故事
  •     作者的倾向大概是右偏中间的。当个记者也是个不错的工作,可以接触到很多别样的人生故事。
  •     你看到了现在的中国在世界上什么样了吗?推荐我读这本书的那个人这么问我。 看到了,也看不到,陌生的中国人。 我以为我过得就是生活,然后看到了我完全想象不到的生活,这个诺大的世界,每个人活着他的样子
  •     主流媒体以外的中国
  •     南方系文风,但是文字远没有真实世界更震撼人心。
  •     新闻人的使命在于让世人看到他们看不到的世界的角落。看到了陌生的中国人,也看到陌生的人生。比小说更现实,比现实更虚幻。用更为直观的方式展现了政治和经济夹缝中卡夫卡式的人性的异化。
  •     感觉作者对一些地域的东西还是有一些喜好和偏见。
  •     无数次刷新认知底线。事实上当人性中黑暗自私的那一面赤裸地摆在你面前时,当看着作者以极真实的笔触写出中国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时,我多次产生心理不适,在我用了小半年看了全书的三分之二。崔健的歌词:“现实是石头理想是蛋,石头固然坚硬,可蛋才是生命。” 中国的民生问题比环境污染更棘手。
  •     无力的反驳和慢慢的改变
  •     悲剧就像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朵浪花,虽然很惨烈,但终究会换来幸福。
  •     扣一星因为书中引用大量的文字,实在生硬
  •     两年前看过,当时就觉得很好,很真实。还推荐了周围同学看,反响都很不错。
  •     记者的角度更贴近民众吧
  •     作者的表述方式在多个故事中都略显混乱,稍微欠缺打理重叠交错线索的能力。如果作为纪实文学,作者加入了过多的主观判断,并直露给读者。 我们几乎没办法了解自己,也没办法了解社会。读来不是惊讶,是哀伤。投生为人据说要修福几百世,可是当成为人时,我们却毫不珍惜。总结一点:能离权力机构多远,就离多远,不要离开公众区域。一个小黑屋,就能葬送一生,以各种形式。
  •     用第三视角来描述这些陌生的中国人,他们确实是我们不曾了解或者早已淡忘的人。 喜欢这样冷静、力求客观的描述,这大概也与作者出身记者有关吧。
  •     观察入微,评论深刻。为这个「迷乱」的时代留下了值得深思的记录。
  •     中国社会发展中所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和阵痛
  •     “非虚构”新闻记者笔下的人和事,不再具有“中国特色”的宏伟与宽广,而是两面性地描写了变革时代下作为草根的个体如何把“自我命运”与“国家命运”结合。各个阶层的中国人在当下转型期,所面临的焦虑与不安、矛盾与不公,才是每个人值得深思和关注的。
  •     其实也就一般吧
  •     有的人出走国门踏入陌生的国土去挖金,有的人却意外踏入了法律的真空地带随之面临命运的巨大转折,更多的人是在你我都不知道的地方安安静静地生活着……这是在中国经济生活发展发生巨变的今天,作者从各个方面去观察“陌生的中国人”的属于他们的故事。我看到更多的是他们顽强的生命力,只要活着,总是在追求更好的生活。
  •     四星半。
  •     读完可以说是大开眼界吧,之前觉得《我不是潘金莲》荒唐有余,现实中更多事却是……呵呵,如果说我大学的时候还梦想着成为杨猛这样的直击社会最深处最惨烈最黑暗的调查型记者,不知道五年间发生了什么,现在觉得能找到一个不错的能糊口能让自己过得不算窘迫在自己喜欢城市的工作就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路上每个国家都会付出一些代价也一定会出现许多问题,可怕的是不去解决问题而是想着隐瞒或者凭借自己掌握的权力强压下去,每个国家都有他畸形的地方,我们生在这样一个国家,就有义务去了解更多,理解,并试图改变一些不合理和不公平的东西。准备以后多关注一些报社的特稿,虽然现在的报道和揭露力度比不上以前,但总是能反映一些问题的,这也是传统纸媒永远不会被新媒体取代的一个原因,即使传播媒介的变更迭代不可避免。
  •     纪实类新闻作品,作者游历世界各地,探访了全世界生活工作的中国人,见证了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上的迅速发展,中国人凭借自己的勤奋与智慧,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世界,但中国变得越来越陌生,中国故事充满的荒诞色彩,形形色色的中国人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作者以一个观者的视角,记录了他们的生活,体会着时代的变化,保留那中国熟悉的陌生人。
  •     喜欢读记者的书 真实又理性
  •     深刻解剖你说不知道的中国,你熟悉且又陌生的中国人。赞~
  •     实在是陌生。
  •     在这里,看到不一样的中国~
  •     书不错
  •     这是一本读完以后整个人都不好的书,会让你想很多
  •     从来没有在读小说的过程中流泪,包括一些经典数目,但当我读到四川地震的那部分是竟不自觉的留下了眼泪,也许粗厉的纪实文字给了我最大还原现场的空间,反正,越来越喜欢这类比纪实文学更真实的书了。
  •     记者真是一双视野开阔的眼睛!好久都没有这样子一口气地读“故事”了,可是却满心都是沉重!田园将芜胡不归。
  •     生而为人有多无力
  •     当代小说里已经越来越看不到“中国”了,只好去“非虚构”里寻;书里提到的几处地方很想去看看;单就“兰考弃儿”那篇来讲,杨猛下的功夫比袁凌要多,他会在没有当事人陪同的时候重回现场去看。
  •     生活百态
  •     喜欢这种风格的
  •     我们需要的是时间,但时间总是不等人的。
  •     我喜欢阅读这种真实的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最草根,分散自各地人的谋生。为生活背井离乡,坚守自己的信仰,为自己的土地力争主权,哀叹生命的不公,落后法律的牺牲者,我们该如何生活,该如何面对这样的中国。请你慢点走,让灵魂跟上你的脚步。
  •     可看性高的話題, 略弱的文筆
  •     我们沸腾的生活啊,其实标准低到只有一个:活着。
  •     现实远比小说来的魔幻。
  •     边缘人物的生存状态纪实,加纳淘金者,张培刚,眷村,重庆双头女婴,抗拆者。比较喜欢金奴,隐士,发现莫言,命若垃圾。时代暗涌下小人物的顺从与抗争。
  •     名不符实。南方周末的水准。预设立场明显。
  •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些新闻上也未曾看到过的人和事。最重要的,所有的事情都并非特例,他们不是一个人或一家人,而是一个群体甚至一个更为广阔的圈子。你越是深入思考,越是无法对任何一件事或一个人进行评价。正如作者最后一张对朝鲜人进行的评价:为了家庭的生活而奋力拼搏,甚至堵上生命却最终遭致不幸,这些人也是并没有错的,甚至正是这些游走在边缘的人们才能真正突破社会发展中一些安逸的假象。从各种案例中可以看出,我们依旧缺乏真正的安全感。正因为生活中充斥着太多不安因素,人们才执着的抱成一团而惧于与外界交流沟通。每个人都在努力生活,而又有多少人能说自己真正热爱生活呢?借用书中福贡人的一句话:我们只要热爱生活,就是有信仰的人。
  •     能出版很不容易
  •     有些沉重的书,作者用一种冷静克制的笔调讲诉了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浮现出来的却是隐藏在大国盛世背后的苍凉和悲歌,读完整个人都不好了,会想很多。写莫言的那篇尤其精彩,也很想知道刘晓波如今何在。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