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峻的良心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505730441
作者:押沙龙
页数:224页

章节摘录

三、“母牛扛步枪”奥威尔的辞职让家里人非常震惊。几年没见,儿子从一个圆脸的男孩变成了脏兮兮的瘦高个,一回来就莫名其妙地宣布要当一个作家。母亲艾达“非常不安”,老理查德则气坏了,他质问儿子,你不要事业了吗?你不要前途了吗?就算这些你都不要,难道——难道你连退休金都不要了吗?没有一个人支持奥威尔,大家都觉得他脑子有病。家人、朋友都劝说他。奥威尔不为所动,他说自己将以写作谋生。可老理查德不理解:他怎么可能以“写作”谋生?再说,他有这个天赋吗?奥威尔写得确实烂。奥威尔母亲有位诗人朋友。她让奥威尔把作品拿给她看看,看完后这个刻薄的女诗人居然笑出声来,笑完后她又后悔了,因为她觉得奥威尔是个好人,“对猫特别仁慈”(那是因为她不知道奥威尔特别恨老鼠)。她私下认为奥威尔写东西“笨得像母牛扛步枪一样”。但是奥威尔已下定决心当作家。他告诉父母,他有五个月的工资,还有一笔积蓄,足够维持他的生活,直到他出版第一本小说。老理查德听了只是叹气。奥威尔不在乎钱。一般人说不在乎钱,多少有作假的成分。世界上真不在乎钱的人是极少的。但奇怪的是,奥威尔确实不太在乎钱。他为贫穷犯愁过,但没为它改变过;他后来也因为富裕轻松过,但没为它欣喜过。事实上,他对贫穷还有一种自虐式的迷恋。后面我们就会看到这一点。如何当上作家呢?奥威尔有点茫然。想了想,他觉得要想当作家,肯定应该去伦敦,作家都在那儿。于是他跑到伦敦,租了一个便宜公寓,节衣缩食,尽量靠积蓄多挺一阵子,冬天为了省钱甚至要靠点蜡烛暖手。奥威尔在伦敦住了几个月,省吃俭用,勤奋地写出一篇又一篇的劣等文章,他还穿上破旧衣服去贫民区采风,算是作家的“体验生活”。可是这没用。几个月下来,奥威尔就像一只翻了壳的乌龟一样,毫无前进迹象。他没写出一篇能发表的东西,积蓄却越花越少。熬了几个月之后,奥威尔做了一个决定:离开英国,前往巴黎。那里将是自己文学生涯的一个光辉开端。这也不算奇特。在那几年,巴黎的文艺青年比夏天的苍蝇还多。他们从世界各地蜂拥到巴黎,随便找个便宜公寓安顿下来,然后就在街头乱窜,或者一头扎进咖啡店,一坐一天,就像生长在那里似的。他们顶着黑眼圈,端着咖啡高谈阔论,说自己马上就要写出划时代的巨著,一举打败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妓院和酒馆的生意都被他们带动起来了。1928年春天,奥威尔去了这座世界文艺青年的大本营,下榻于第五区的第六大街。他来的正是时候。20世纪20年代是巴黎文艺青年的黄金时代。在人类史上,几乎找不到哪个城市能像当时的巴黎一样,聚集了那么多野心勃勃的艺术青年。他们中间有些人大名鼎鼎,比如海明威、《天使望故乡》的作者帕索斯、《北回归线》的作者亨利•米勒、《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菲茨杰拉德、《尤利西斯》的作者乔伊斯、《荒原》的作者艾略特……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把20年代的巴黎变成了一个传奇。但事实上,他们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艺术青年最终默默无闻,没混出什么名堂。实际上他们很难都混出头,因为人太多了。在很多街区,艺术家比普通人还多。整个巴黎有三万多个画家,“绝大部分是江湖骗子”。这些画家把塞纳河岸的道路都给堵了。文学青年数量更超过这个数目。整个欧美的文艺青年几乎都在那里会师了。就连奥威尔的好友康诺利也跑去了,几个月后他才知道奥威尔也在这儿。文艺青年如此扎堆,倒也不全是为了精神上的共鸣,背后也有重要的经济原因。“一战”后,英国不顾一切维护英镑的坚挺,法国却把法郎的汇率定得极低,因此法国有了很大的贸易顺差。在20年代后期,一英镑可以兑换120法郎。在英美人民看来,法国生活费用低得惊人。而巴黎又是传统上的西方文化中心之一,在那里,你可以用最少的生活费感受到最多的文化气氛。所以贫穷的文艺青年们自然蜂拥而至。就像奥威尔,明显就有省钱的动机。奥威尔在巴黎待了差不多两年,头一年半基本是靠积蓄生活的。其间他勤奋写作,写了好多短篇小说。可惜没有编辑肯要。当时文学刊物很多,发表小说并不是很难的事情。但是编辑们就是不肯要奥威尔的。这也许说明这些编辑还是挺称职的。奥威尔还创作了两部长篇小说,也没人要。奥威尔愤怒地把手稿毁掉了。但是奥威尔的随笔倒能卖掉一些。到巴黎六个月后,他终于发表了一篇文章《英格兰的书报检查制度》,后来他又在《文明进程》上发表了几篇文章。《文明进程》给他开的稿费是一篇文章大约两英镑,两英镑在伦敦什么都不是,但在巴黎足够奥威尔一个月的房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奥威尔的随笔都比小说要好得多。但是他自己对随笔并不重视,总想着创作小说。二、“我们这个时代的冷峻良心”在战前,奥威尔一度认为英法取胜的机会很小,主张和平绥靖。但是战争爆发后,奥威尔马上坚定地支持作战。他是一个激进的左派,既反对大英帝国,也反对资本主义,但在此时此刻,他变成了一个爱国者,准备为英国而战,就像他曾为西班牙而战一样。在“二战”爆发的头半年里,在西线几乎没有任何战斗。艾琳在白厅审查处找到了一份战时工作。她从来都没有喜欢过那个农场,因此很高兴能摆脱它,在伦敦开始职场生涯。奥威尔一个人留在农场上照看“福特”和“马克思”。他雄心勃勃地要种出一大堆土豆来,但是去农场拜访他的客人觉得,奥威尔虚弱得像一头病驴。奥威尔的体质根本不适合体力劳动,他却不肯承认这一点。到了1940年5月,战局急转直下,比悲观主义者预料的还糟糕。德国在西线发起闪电战。法国一直自称陆军天下第一,大家虽然对此不敢深信,但终究敬它是位强手,谁料到它不堪一击,几个礼拜就投降了。英国人全靠跑得快,才在敦刻尔克撤回了大部分远征军。紧接着,英国本土就遭到了猛烈空袭。那是英国最暗淡的一段日子,身边没有一个盟友,只能孤军奋战。现在大家谈论的不是能否打败希特勒,而是英国能否幸存。为了躲避轰炸,大家纷纷从伦敦逃往乡下。而在乡下的奥威尔,却逆着逃难的人流,来到轰炸下的伦敦。这是他的一贯作风。奥威尔对一位朋友说:“我不能离开这儿,当人们被狂轰滥炸时,我不能一走了之。”有人认为这是自虐,奥威尔则称之为责任。奥威尔和艾琳住在一个破烂公寓里,吃的是配给的恶劣食物,用的是二手的廉价家具,但奥威尔显得还挺享受这种生活似的。他甚至对餐桌上的萝卜都赞不绝口。这种乐观精神彪悍得让很多朋友都受不了。他和艾琳没有多少钱,却非常慷慨大方。朋友被轰炸后无家可归,奥威尔夫妇就敞开自己的大门;朋友出现经济问题借钱时,奥威尔夫妇就打开自己的钱包。他们甚至放弃了一部分配给,把食物分给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朋友回忆说:“她和乔治总是过艰苦日子,总在离家躲避炸弹,总处于困境,却又总在帮助别人,从未因为困境而烦恼。”伦敦被炸得面目全非,像一个乱七八糟的迷宫。奥威尔有一次在轰炸后的街道上走,被两个小女孩拦住了。这两个衣着优雅却浑身泥土的孩子问道:“先生,你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地方么?”时间长了,伦敦人对此见惯不惊,炸弹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一天,奥威尔的公寓也挨了炸弹,幸亏当时人不在。房子成了废墟,奥威尔每天中午都要走一大段路,去废墟里搜集自己的书。奥威尔对大局一度非常悲观。他在战时日记里说,如果英国被征服了,那么也不能投降,必须想办法把战线转移到美国和英帝国自治领。可是“如果美国也同样被征服了,那就只有停战了”。当时奥威尔有一个奇怪的想法。他认为靠英国统治阶级无法赢得战争。张伯伦是个反动透顶的家伙,丘吉尔也好不到哪儿去。奥威尔认为:要想避免失败,就得先来一次国内革命,建立社会主义政权。他一度断定革命即将爆发,而它将是英国获救的唯一转机。在希特勒大兵压境之际,再来一场国内革命似乎是自杀行为,但奥威尔不那么想。后来奥威尔承认自己判断失误,回到了相对保守的爱国立场,但他还是惦记着社会大变革。奥威尔在“二战”期间发表了一个小册子《狮子与独角兽》,里面阐述了他的社会改革纲领。他罗列了六条纲领,包括将大企业收归国有,允许印度独立,吸收有色人种进入帝国议会,还有强行限制收入(比如他认为人们收入差距不得超过十倍)。在今天看来,这些观点中有的相当进步开明,然而有的若实施,肯定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经济学的无知。奥威尔渴望参军。但是他身体太糟糕了,没能进入正规军,反而得到了一张免服兵役证明书。他对此非常沮丧。他还试图动用伊顿公学校友的关系,进入空军系统工作,结果也落了空。好在有一个叫“地方军”的组织没那么挑剔。奥威尔加入了地方军。这是一个业余志愿者参加的组织,多是些老弱病残。他们定期做些军事训练,端着虚拟的机枪,趴在虚拟的壕沟里,瞄准虚拟的敌人。如果他们真和德国军队交手,肯定转眼间就被消灭得无影无踪。奥威尔有军事经验,当上了小头目,手下有20人。他雄心勃勃地想把这20人训练成一支精英部队,结果好不容易等到了一次实弹演习的机会,他却出了乱子。大炮拉来后,奥威尔鬼使神差地塞进去一枚型号错误的炮弹,然后下令开炮。一声巨响后,炮手的门牙一下子全没了,旁边一人也一头栽倒在地,昏迷了一天。奥威尔嘴巴很严,后来很少对人谈及此事。奥威尔真正的工作还是写作。他停止了写小说,全力以赴写随笔。除了《阿黛菲》以外,他还给《地平线》《观察家报》等写了大量文章。这些文章惊人的好。他在30年代的时候也写过一些不错的随笔,但远远不能和现在相比。40年代的奥威尔成了一个随笔大师。从兰姆开始,英国就盛产优秀的随笔作家,但奥威尔在其中也算得上出类拔萃。如果奥威尔在1944年之前死去,他作为小说家也许会被遗忘,而作为一位随笔大师将为后世铭记;如果他在1948年之前死去,他就已经写出了《动物庄园》,但还没有写出《一九八四》,那么他的小说家身份不会被遗忘,但他依旧会主要作为一位随笔大师为后世铭记。《一九八四》的光焰掩盖了奥威尔的随笔,就像《刀锋》的光焰掩盖了毛姆的随笔一样。奥威尔的思维并不广博,知识面也不宽广,他只谈论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文学与政治。在这些领域里,奥威尔的思想极其敏锐。以赛亚•伯林引用一个著名的比喻,他说知识分子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狐狸,一类是刺猬:狐狸无所不谈,刺猬只攻一点。奥威尔无疑是刺猬型的知识分子,而且是一只锐利的刺猬。他从来不用自己不能确定意思的词,从来不写自己不能确定含义的句子。这让他的文章显得清晰有力,毫无文人的矫揉造作。奥威尔的几篇文学评论已成经典。《查尔斯•狄更斯》是一篇开创之作,缅怀了温情中掺杂着一些虚伪的旧文学时代,《巨鲸体内》则讨论了一个炽烈中混合着暴戾的新文学时代。《巨鲸体内》尤其值得注意。它表面是评述亨利•米勒的,但实际上清算了二三十年代的整个文学界。在奥威尔看来,这种新时代的文学缺乏道德感,蔑视思想自由——而最可怕的是,它们可以对事实进行重构,并最终取消事实。对于这个问题,奥威尔写过一系列文章。比如在《西班牙内战的回顾》里,他质问什么是真实?在这个世界上,有没有能被不同阵营都接受的事实?20世纪上半叶是个频繁发生大屠杀的时代。奥威尔制作了一份世界各国大屠杀图表,发现没有哪一件是左右翼能同时接受的。1937年还相信日本人在南京杀人的英国知识分子,1942年就不相信日本人会在香港杀人,原因无非是因为1942年英国政府提请世界注意香港沦陷后的惨剧,而这些知识分子是反政府的。知识分子根据立场接受或者不接受一件事;英国政府说是真的,对左翼人士来说它就不可能是真的;苏联政府说它是真的,对右翼人士来说它就不可能是真的。可有些事情确实是真的。至于普通大众,按奥威尔的说法,“他们的激情可以像水龙头一样开合”。奥威尔说:真者为真,假者为假。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但未来世界的命运可能就悬挂在这样简单的道理上。奥威尔写了很多有趣的文章。比如《李尔王、托尔斯泰及弄臣》讨论托尔斯泰为什么攻击莎士比亚;比如《关于萨尔瓦多•达利的札记》讨论了一个像达利这么恶心的人,怎么会成为一个艺术家;比如《甘地》谈论了甘地的矛盾性格。这些文章都趣味盎然,很值得一读。不过奥威尔也有明显的局限。他有很好的洞察力,但缺乏审美上的细腻感,在艺术精神上也欠缺深度。他是一个过于“做实”的评论家。他谈论狄更斯、斯威夫特、托尔斯泰可以谈得很好,但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这样的人物,他就有点抓不住了。这些随笔有时候也得罪人,H.G.威尔斯对他就很恼火。威尔斯曾是奥威尔青年时的偶像,写过许多著名的科幻小说,还著有一部极畅销的历史作品《世界史纲》。威尔斯满脑子科学思想,狂热地相信进步。他憎恨教会,憎恨军官,憎恨贵族,憎恨地主,憎恨一切向后看不向前看的人。威尔斯似乎是启蒙运动在20世纪的孑余,深信理性的力量,对人性中的黑暗面却严重估计不足。奥威尔写了一篇《威尔斯、希特勒以及世界国家》,讥讽他的幼稚,说他老是喋喋不休一些善良的废话,“总是一副对人们连如此浅显的道理都不明白而感到恼怒和讶然的神气”。奥威尔的结论是威尔斯太过理性,也太过狭隘,无法理解疯狂的20世纪。老威尔斯读后勃然大怒,痛骂奥威尔。为了让两位作家修好,朋友安排他们一起吃饭。威尔斯一进屋就把刊登那篇罪恶文章的杂志摔在桌子上,说要好好“解决这件事情”。奥威尔摆出一副尴尬的表情,说话非常和善。直到威尔斯知道奥威尔在西班牙打过仗后,态度才和缓些。最后晚餐气氛还算融洽,威尔斯大吃了一顿。可回到家后,威尔斯又觉得不是味儿了,他又写了一封信指责奥威尔不怀好意:“你明知道我病了,得节食,可你有意地不停地劝我吃喝。”六个月后,奥威尔又一次发文批评威尔斯时,威尔斯爆发了:“你这个废物为什么不去读读我早期的作品?”当时有很多人不同意奥威尔的观点,但很少有人质疑奥威尔的品格。奥威尔有着惊人的诚实。他始终是个坚定的反法西斯主义者,并为此几乎在西班牙送命,但是在“二战”爆发后,他却老老实实地说:“我要声明,对我来说要不喜欢希特勒实在太难。”他一边和希特勒势不两立,一边又坦率地承认希特勒作为个人对他有感染力。他渐渐树立了一种独特的声望,混杂了严苛、苦修、真诚、自我牺牲以及理想主义。一位传记作家说道:“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第一位圣徒,与众不同,精力旺盛,特立独行,不倒向任何一方。”另一位曾和他发生激烈冲突的作家普里切特说得更简洁:“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冷峻良心。”

前言

一个时代冷峻的良心十几年前,我在图书馆的角落里找到一本书,它被划到“科幻”类别,我也就当成一本科幻书借了回去,希望在里头找到外星人,但里面没有。我花了一晚上读完了,几天后又读了第二遍。我记住了这个书名——《一九八四》,但我不清楚它的作者奥威尔是个怎样的人。《一九八四》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种冲击。它像一块石头那样,梗在我的胸中,就像当年站在喧闹街头,忽然第一次听到《一块红布》时的感觉。世界在你面前炸裂开来,露出深深的渊沟,流淌着黯黯岁月无量鲜血。那时的我,还是一个少年。一本书,一首歌,就这么容易击中一个少年的心。钱钟书说,吃过鸡蛋的人,未必要去瞻仰那只鸡。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奥威尔也许是个例外。没有哪只鸡会用命去换一个蛋,而奥威尔却用自己的命去换了一本书。我在写这本传记的时候,脑海中经常想起那个场景:隐居在朱拉岛上的奥威尔,一边咳血,一边在打字机上敲着《一九八四》。而在一水之隔处,就是他书中所设想的故事发生地——大洋国一号空降场。那时的奥威尔,已经是个名满天下的作家。他已经写下了许多本小说,包括大名鼎鼎的《动物庄园》。他知道自己活不长了,他要用残留的日子去和“老大哥”做最后一搏。而他也终于赶在死前完成了这本书——这本缩短了他生命,也点燃了他生命的书。几十年后,这本书的文字又辗转流传到遥远的东方,让一个中国少年的心为之澎湃。奥威尔的一生是不快乐的。他的童年是不快乐的。他的青年是不快乐的。他当了作家以后依旧是不快乐的。他过着特别潦倒的日子,而且几乎为钱操心了一辈子。他不善于打开内心,他也始终没有学会对某个人付出毫无保留的爱。等他真正有钱的时候,也很快就要死了。成了畅销书作家之后,他过的还是苦行僧的生活。只是在弥留的一年里,他太孤独了,于是他购买了一份虚假的爱情——这可能是他一生中买过的最贵的一件东西。奥威尔说:“归根结底生活就是受苦,只有非常年轻的或非常愚蠢的人才会不这么想。”看着这样一个人,你很难不去同情他。同时,你也很难不去尊敬他。1937年,他和“老大哥”在西班牙擦肩而过,几乎让他付出生命的代价。从那时起,他的写作开始以政治为核心。在19世纪,政治作家声名狼藉,他们往往像阿米巴虫一样,没有具体的自我形状,在压力下随时蠕动变形。但是奥威尔却使这个名字重新散发光芒。他像铁一样坚硬,又像火焰前的飞蛾一样执著。政治的浪潮翻来滚去,左翼右翼迁流不已,但是二加二永远等于四,而奥威尔也永远还是那个奥威尔。一件事情如果是假的,哪怕天使说它是真的,它也是假的。一件事情如果是真的,哪怕魔鬼说它是真的,它也是真的。这么简单的一个理念,在20世纪要坚守住它,居然需要有超人般的毅力。同时代的英国知识分子里,有人说奥威尔像一个“尘世的圣人”。事实上,他当然不是圣人。奥威尔有很多缺点,有的甚至是可怕的缺点。他也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奥威尔自己在评价甘地的一篇文章里也说过,圣人之境,是我们这些凡人应该远离的东西。那奥威尔又是谁呢?他是对现实争斗的人,他是对未来呼喊的人,他是对过去既愤恨又眷恋的人,他是一个时代冷峻的良心。

内容概要

押沙龙,70年代生人,工学硕士,著名网络作家,民间研究学者。著有《出轨的王朝:晋朝历史的民间书写》(鹭江出版社,2007),《写给上班族的世界史》(上下册,中信出版社,2008)等。

书籍目录

上篇      人生传奇
第一章 青涩的年代
一、来自东方的婴孩
二、鸡圈里的一只鸭子
三、叛逆者
四、伊顿生涯
第二章 茫茫大地漫游
一、白人的负担
二、噩梦之地
三、“母牛扛步枪”
四、落魄巴黎
五、落魄英国
第三章 奥威尔成为奥威尔
一、“奥威尔”的诞生
二、《缅甸岁月》
三、模仿孔雀的狮子
四、奥威尔结婚了
第四章 左与右
一、西班牙内战
二、逃杀
三、“必要的谋杀”
第五章 新人类的战争
一、摩洛哥之行
二、“我们这个时代的冷峻良心”
三、从BBC到《论坛报》
四、艾琳之死
第六章 迎击“老大哥”
一、“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加平等”
二、朱拉岛
三、“老大哥在看着你”
四、在生命的尽头寻找爱
五、尾声

中篇 代表作品
我为什么要写作
书店忆旧
李尔王、托尔斯泰和弄臣
绞刑

下篇 开放讨论
讨论一:奥威尔对革命持什么态度?
讨论二:奥威尔是否存在自相矛盾之处?
讨论三:文学史上都有哪些优秀的反乌托邦小说?
讨论四:奥威尔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

参考书目

编辑推荐

《冷峻的良心:奥威尔传》编辑推荐:押沙龙说:他是无与伦比的时代先知!《1984》《动物庄园》震撼全世界,单本书销量过5000万册,村上春树写《1Q84》向他致敬,今年是他诞生110周年,多一个人看奥威尔,自由就多了一份保障。

作者简介

《冷峻的良心:奥威尔传》内容简介:奥威尔(1903-1950)写出了二十世纪最有名的两部政治寓言小说《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这让他的名字传遍了整个世界。但即便没有这些成就,奥威尔本身依然值得一写。他有过一段愤怒的童年,在缅甸当过警察,在巴黎当过洗碗工,在英国自讨苦吃做流浪汉,还曾在西班牙险些被政治谋杀,他又和极权主义战斗了十几年。奥威尔是一个很奇特的人,在整个文学史上恐怕也是独一无二。他一生辛酸困苦,一生卓尔不群。对他最好的评语就是那句著名的话:“多一个人看奥威尔,自由就多了一份保障。”


 冷峻的良心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几个小时之内看完,这是2015年看完的第一本书。就传记而言,不应该带太多自己的主观态度。奥威尔是个大直男。为什么男人总对政治类的事物特别感兴趣?我还没看过《动物庄园》和《1984》。赶紧趁今天之内看完《动》。

精彩短评 (总计48条)

  •     整本书语言简单,可读性很强,书后附录的奥威尔随笔读起来实在枯燥。 正在读奥威尔英文版的《1984》,中途停了,再次拿起,这本书多少有功劳的。
  •     其他书都被封起来了,于是看这一本,然后看到十几页就受不了了。
  •     详细版的奥威尔的维基百科版。。
  •     买来放了好久XD
  •     “一切以创作为生命、以理想为食粮的人,大多不是合适的伴侣。他们要么为梦想而焦灼,要么为欲望所纠缠,他们的感情自己都不够使用,又有多少可以馈赠给自己的爱人?”
  •     书写得一般,科普功用
  •     我也是长大以后才发现,正义可以被打败,内心的自由可以被摧毁,而勇气有时并不能带来勇气作为补偿
  •     流水帳。人們不需要寫詩來證明自己是詩人。
  •     情感上站队,下笔不管不顾,在所有人叫嚣砍头不要紧的时候少有的站出来大喊:“你们考虑过头的感受吗?!”的吐槽之神。不食人家烟火,也纠结也矛盾,但也懒得惯着谁。私生活除了在有精力时和不同女人上床之外乏善可陈,今天有可能是被收容对象。。。还有,太短了,也好意思叫个“传?”
  •     对奥威尔的读者来说,是本流畅有趣的书,阅读体验很愉快。读完才知道他对极权主义的愤怒和警惕从何而来。有些作家的作品来源于天才,而奥威尔的作品来源于他的经历。感谢上帝他最后完成了那部书--有很多杰出作品也是可以被替代的,但「1984」不是。
  •     为了理想燃烧自己的生命
  •     一口气读完了,感想有点复杂,不知从何说起
  •     “尘土归于大地,灵魂归于给予灵魂的上帝。”
  •     一个影响深远的人物,但我肯定和这个摒弃道德当做理所当然的人合不来
  •     奇怪的成功之人总有着无法抗拒的吸引人的地方。即使某些方面你真的不太喜欢,但不能因此而否认那吸引你的美。
  •     感觉更像是一本读完让人酣畅淋漓的小说。非常有意思的人物。孤僻,自我矛盾,写文学小说时平庸的像二流作家,写随笔或政治寓言作品却是一流顶级的写手。他就是我要学习和模仿的写作对象。
  •     黑体字部分极好
  •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奥威尔的生平介绍,其中穿插奥威尔整个人生的就是奥威尔的几部小说,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比如他的《缅甸岁月》,他的《巴黎伦敦落魄记》都是奥威尔真实的生活经历再现,至于《1984》的创作过程,着墨很多,也很详细,值得一看。本书的后半部分是奥威尔一些中短篇作品的收录,收录了《绞刑》但没有收录《射象》确实有点遗憾。总体来说,本书值得一看,押沙龙的书还是不错的,新近读完了他的《写给上班族的世界史》有意思,很薄,但是可读性强。P.S.两本书看完共同的感觉就是书的上半部分都是很不错,下半部分却有点....
  •     押沙龙的行文读起来很舒服,能看出来作者对奥威尔的喜爱,看问题也犀利。有个别观点我觉得不一定对,至少可以有其他的解释。不明白为什么选了几篇散文。
  •     押司的书写的还挺好的
  •     不错,看完后对奥威尔的生平及其事业有了大致的了解。
  •     因为看了简介觉着奥威尔的书很冷,借着这本书先看了他的几篇散文,简洁直白的语言。想到书中一段话“善良的人从中看到恐怖,绝望的人从中看到希望” 奥威尔称那段日子为落魄,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那就是生活。 贫困之中也有巨大慰藉 主动选择失败,也许是避免失败的一种微妙方式
  •     没有造神 是作者对奥威尔一生的简短回顾 包括其个人的性格、履历、思想形成的一些经历。
  •     在时间的阻隔中,他的影响力终于穿透你的灵魂,让你知道你不过是漫漫长河中的一个孤独者,但是他与你同在。
  •     充满翻译腔,一翻而过。自我中心+自我牺牲。
  •     这本书也太短了吧
  •     喜欢看传记中描述童年的部分。每个人的经历都像是宝藏。相比之下,成年的生活总是黯淡无光,破败凋零。苦苦的挣扎与奋斗,艰难的追求生命的真实和意义,飞蛾扑火一般的爱情。这样的人也不能幸免。从体弱多病的孩子到痛苦的预备校到伊顿工学到缅甸的五年警察到巴黎的洗碗工到伦敦的流浪者到小作家到不合格的农场主人到西班牙内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太太艾琳的凄凉过世到最后避世朱拉岛,到弥留时再婚到取得成功到死去,他活的自我,诚实,也活的苦痛。太深刻就骗不了自己。他的性格不是我最喜欢的,可是他是完全燃烧自己的生命,值得尊敬。
  •     写得一般,就剩下文笔不错。因为篇幅太短,竟然还加了四篇传主的文章,太奇葩。
  •     奥威尔对摩洛哥无产阶级的描写:“他们从土里冒出来,劳作挨饿这样过上几年,然后又沉没到墓地无名的土堆里去,根本没有人注意到他们不见了。就连坟墓也很快就消失在土壤里……只有刺梨树下的一些凹凸不平提醒你正走在骷髅上。”
  •     简洁完整且流畅。
  •     写的挺不错的传记
  •     简单易懂,阅读学术书籍必备的下酒菜
  •     几小时看完,应该算不上是传记,大概交代了奥威尔的一些事,然后就开始像写书评一样,后面还附上奥威尔的几篇文章,勉强凑成一本书。我对奥威尔是陌生的,看完后大概有个了解而已。一折买的书,所谓便宜没好货就是这个道理吗,还是感谢这书让我知道了奥威尔,我会去看看他的那两本!
  •     饱含激情的小传,但《动物农庄》里那头最早死的公猪,是指马克思?更多人相信是影射列宁吧。
  •     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徒,连书名都抄,笑死人了!此“传记”书名抄自杰弗里·迈耶斯 《奥威尔传:冷峻的良心》(Orwell: Wintry Conscience of a Generation):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777025/
  •     读完对奥威尔有了较清晰的认识。不错的传记
  •     太浅
  •     作为一本传记,一般般吧,但总体算是提供了埃里克·布莱尔写出《动物庄园》和《1984》的一种解释。|||现代极权主义是站在宗教的废墟上。没有宗教信仰,人们只是活在当下,权力就很容易成为新上帝。在一个宗教化的社会里,极权主义是无法立足的。
  •     已阅!
  •     额,把那几篇文章放进来是为了凑页数么,及最后的开放性讨论有两个不觉得有讨论的意义在。压缩一下不必要的,排版再稍微压缩一下间距什么的,这本书的厚度搞不好是要现有厚度的一半。
  •     不向梦想妥协 梦想就会向你妥协……所谓成功就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过完一生,无论是放弃金饭碗去缅甸,抑或是一腔热血去西班牙参军,乃至最后游走在死亡的边缘却依然独居孤岛创作,奥威尔从来都是剑走偏锋,认准一件事,做好一件事
  •     奥威尔是一个独特的作家,他很早就用小说预言了后极权时代的来临,戳破了苏联的神话。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在中国是不受待见的,但这并不能遮盖他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连乔布斯也要用他的小说背景做广告。对很多人而言,特别是理科生来说,这么名字常听说,但不是很了解,这本书是一个捷径。押沙龙有欧几里德几何般清晰的逻辑,高超但不滥用的文字功夫,以及狼奶几乎吐净后良好的价值观,和人文主义内心,是我强力推荐的原因。
  •     不知道为什么,读完这本书我忽然很想念一个人。
  •     整本书有点流水账的味道,从奥威尔小时候读的圣赛普利安预备学校讲到他去世前完成1984的朱拉岛。很详尽的生平描述,其实我不太确定里面的内容有多考据。但是作者语言通俗,没有一般传记作家的幽灵感,特别易读。至于有人认为传记作品不应该太主观的看法,我觉得加入自己见解是好事啊,稍微有点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就不会被误导。
  •     像写书评一样……太碎了
  •     相比泰勒的《奥威尔传》要易看易懂得多,当然分量也要轻一些,没有那么深入或者了解,大概是国籍的原因,当然也是值得一读的,内容简明,不知为何找不到东方出版的那个版本呢
  •     骗钱小册子。
  •     多一个人看奥威尔,自由就多了一份保障,看了他的传记,会明白为什么他会写出1984和动物庄园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