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时代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5
ISBN:9787515402055
作者:王鼎杰
页数:356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李鸿章按常理衡量日本,觉得“各国兴兵之举,必先有文函知会因何起衅,或不准理诉,而后兴师”。何况日本刚与中国正式缔结了友好和约,又在觐见清帝问题上大出风头,两国“和好如常”,仅仅一个台湾生番问题,日本又怎么会“未先行商办”,就“遽尔称兵”呢?而且,就算是“冒然兴兵,岂可无一语知照”?他哪里知道,日本的照会是和枪声同时送来,而且是故意送到福建地方官手中,而不是北京的中央机构。 此外,李鸿章还看到了“日本内乱甫平,其力似尚不足以图远”,就算是内部问题外化,李鸿章觉得日本也应先入侵朝鲜较为合理。可是,“江藤新平请伐高丽,尚因不许而作乱”,日本又怎么会“舍积仇弱小之高丽,而先谋强梁梗化之生蕃”? 最后,日本难道就没有考虑到,入侵台湾,必将与中国冲突,“中国以全力争之”,日本无法取胜,徒然在国际上留下“悖义失和”的坏名声,不是太不合算了吗? 至于外国驻华使节的警告以及税务司方面的情报,李鸿章同样不以为然。他觉得,“近年东洋新闻百变,诈讹多端”,不能听风就是雨。其次,这很有可能是英国驻日公使巴夏礼搞的鬼,因为此人与日本关系亲密是公开的秘密,故而“代为虚张声势,亦在意中”。李鸿章反而认为威妥玛所谓“日本并未出有向中国称兵战书明文,且有钦差大臣前来中国之议,以此推之,似无发文称兵之心”这番追加叙述“似尚平实”。从而得出了日本不至于贸然出兵台湾的错误结论。事实上呢?日本兵是三天后就出了长崎港了。 不过,李鸿章仍有一过人之处,那就是他从预防最坏结果的角度指出,直隶远离福建,“不知该省有无防备”,“此事无论虚实”,都应该提前进行战备。并引《孙子兵法》中的名言“勿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备之”为证。最后还再次强调“各国垂涎台湾已久,日本兵政浸强,尤濒海切近之患”,就算这次不爆发军事冲突,也只是早晚难免的事情。 总署的麻木与李鸿章的觉醒 但遗憾的是,总署看到李鸿章前面的分析后遂做高枕无忧之想,除了将李鸿章的建议全文原封不动地转发给福建将军文煜做参考外,此后近20日内,丝毫没有采取任何预防措施。日军遂得以大摇大摆地于5月7日(三月二十二日)成功登陆台湾,未受任何阻挠。又过了三天,李鸿章才刚刚根据上海发回的新情报确认日本出兵台湾的可能性极大,而且得到的还都是些日本陷入外交纠纷前的老情报。不过这些情报已足以让李鸿章意识到问题严重。在5月10日(三月二十五日)这天他致函总署,提出了四点建议外加一点总结: 第一,日本“悖义失好”,美国人“雇与商船”帮助日本“装载弁兵军装”,“均属违背《万国公法》”,故而首先要从会晤美国驻华公使开始,依公法与之理论,细美国“遵照公法撤回李让礼等”,同时“严禁商船不准应雇装载弁兵”,则“计日本兵船无多,其谋当渐寝息”。此为第一要义。

名人推荐

《李鸿章时代》一书,以世界史的眼光看李鸿章,别有一番滋味,耐读,希望诸君能一阅。——著名历史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 张鸣永远不要忘记,一个国家最大的公益是国防。国权不立,人权难保。在近代中国外争国权的斗争史中,李鸿章算是一个非常特殊又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既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又给那个时代留下了深刻的个人印记。而长期以来,国人对他的认识往往迷失在“卖国贼”和“近代第一外交家”的两极之中。事实上,李鸿章和他的时代一样复杂难解。《李鸿章时代》一书从大战略的高度,重新解析其人其事其时代,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值得开卷一阅。——《环球时报》战略评论员、海南海洋安全与合作研究院院长 戴旭国人好以是非成败论英雄,于颓世中试挽狂澜者,便每每为千夫所指,李鸿章就是这样一个倒霉蛋。这个肇始了中国近代国防、近代教育、近代工业,临去犹忧嘱“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的悲剧英雄,却因甲午之败、辛丑之辱而一度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天下溺而罪一人,这恐怕不只是李鸿章的悲哀。《李鸿章时代》一书,以国际大势为背景,以丰富详实的史料为支撑,重构了李鸿章身处的时代,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全息的李鸿章。——《南方都市报》专栏作者、天涯煮酒论史版主 江上苇

媒体关注与评论

《李鸿章时代》一书,以世界史的眼光看李鸿章,别有一番滋味,耐读,希望诸君能一阅。    ——著名历史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张鸣    在近代中国外争国权的斗争史中,李鸿章算是一个非常特殊又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既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又给那个时代留下了深刻的个人印记。而长期以来,国人对他的认识往往迷失在“卖国贼”和“近代第一外交家”的两极之中。事实上,李鸿章和他的时代一样复杂难解。《李鸿章时代》从大战略的高度,重新解析其人其事其时代,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值得开卷一阅。    ——国防大学军事专家、空军大校戴旭    国人好以是非成败论英雄,于颓世中试挽狂澜者,便每每为千夫所指,李鸿章就是这样一个倒霉蛋。这个肇始了中国近代国防、近代教育、近代工业,临去犹忧嘱“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的悲剧英雄,却因甲午之败、辛丑之辱而一度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天下溺而罪一人,这恐怕不只是李鸿章的悲哀。《李鸿章时代》一书,以国际大势为背景,以丰富详实的史料为支撑,重构了李鸿章身处的时代,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全息的李鸿章。    ——《南方都市报》专栏作者、天涯煮酒论史版主 江上苇

内容概要

王鼎杰,曾任某公立省重点高中历史教师三年,因痛感于基层教学之缺乏人文精神和创新理念而辞职,以自由撰稿人身份著书立说,并致力于传统史学复兴。现为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CEFC)战略分析师,海南海洋安全与合作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战略学,战争史,儒学,中国传统史学。著有《当天朝遭遇帝国:大战略视野下的鸦片战争》(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数年来在《世界军事》战略纵论专栏、《航空档案》、《现代舰船》、《战场文集》、《百家讲坛》、《信报》(香港)、《成报》(香港)、《国学新视野》(香港)、《历史月刊》(台湾)等期刊发表战略、历史、传统文化类文章近百万言。

书籍目录

引子 七十年不遇之洪灾与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七十年不遇之洪灾
曾老师的李学生
李总督的奋起一搏
李合肥的幸与不幸
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第一章 一万年来谁著史
蒸汽动力与陆海权兴衰
蒸汽动力的陆权化
李斯特的战略规划
德式教育体系与新工业的发展
震撼全球的军事革命
陆权的复兴
第二章 宿命般的对日外交
睦邻建交暗藏玄机
曾老师与李学生的对策
中日外交马拉松
东洋磨刀忙
琉球小国一女二嫁
离奇的牡丹社事件
第三章 台湾上空波谲云诡
急先锋登场
美国大使加剧中日冲突

“美国张松”献地图
洋高参谋划偷袭台湾
多重使命的使节团
被曲解的非正式晤谈
万里激波暂未鸣
缓急之争与十月政变
第四章 四十寿诞下的粉饰太平
风云激变
覆水终难收
责难背后的真相
总署的麻木与李鸿章的觉醒
自掘坟墓的日本远征军
外交争锋暗设陷阱
百年之惑
第五章 大清国的变与不变
李中堂呼吁教改
马嘉理事件
七万里之行
伊犁危机
吞并琉球:日本的第三次落井下石
第六章 李中堂的改革
扣住时代的命脉
电报易建
铁路难行
第七章 越南出了个刘永福
风虎云龙亦偶然
法兰西染指中南半岛
失尊严于欧洲,求补偿于海外

目 录
一战纸桥:一千对二十的伏击
守在四夷,还是引火烧身?
被误读的铁血
左右为难中的铤而走险
第八章 朝鲜问题横起风波
河内再度失守
李鸿章离岗
高丽国公媳斗法
壬午兵变:日本的第四次落井下石
转瞬即逝的和平曙光
李合肥大摆空城计
差一点,大清国也有了势力范围
消逝的和平曙光
第九章 南天惊雷:山西—北宁是怎么失守的
二战纸桥:两千对四百的再次伏击
李德谈判,彻底谈崩
天兵入越
法方策略
战场素描
双方实力对比
山西是这样失守的
李鸿章的误算
闹剧般的北宁之战
第十章 镜花水月的短暂和平
战难,和亦难
两声霹雳
变起观音桥
曾巴会谈有始无终
李鸿章运筹全局

薛高参筹防浙东
刘爵帅远赴台湾
福州问题逆向行棋
第十一章 巴黎抓起石头,却砸了双方的脚
山雨欲来
基隆之战
血染马江
纸上谈兵的“牵敌战越”
越南战场以劳待逸
错误的“胜算”
“郎甲—船头”之战
孤拔卷土重来
“淡水—基隆”之战
第十二章 镇南关:惊人的尾声
宣光之围
东南战场:封锁与反封锁
离奇的东风
汉城夜宴:日本的第五次落井下石
天朝介入
双雄初会
沉船迷案
大崩溃
宣光解围
山穷水尽
柳暗花明
联合省军
中方部署
法方部署
二战镇南关
连小说家也不敢写的谅山奇迹

连锁反应到了西线
闹剧般的终战
第十三章 十年竞争落差惊人
中法战争震荡波
东亚第一舰队成军
东洋暗礁
德国军火与德国制度
走了另一条道路的日本
全面差距的形成
外交失机,自陷危局
主动参加均势牌局的日本
降旗事件引发的中英冲突
海军竞赛日本反超
第十四章 陷入朝鲜漩涡
朝鲜半岛风云又起
图穷匕见
和战之间
外交博弈再度失分
武力援朝,自空家底
丰岛偷袭,不宣而战
高升被沉,余波不绝
第十五章 此路不通,因为不许去走
李鸿章转向持久战
日军计划
进退两难
指挥难题
最后的寂静
倭刀出鞘
日军部署
目 录

清军部署
天上掉下了馅饼
起 锚
痛失平壤
意外的海战机会
第十六章 大败局:从黄海惨胜到旅顺失守
接 触
黄海激战
出乎意料的落幕
胜负之争
国门洞开
鸭绿江失守背后的历史隐喻
失大连
丢旅顺
第十七章 有人从此到瀛洲
移师山东再占先机
荣成湾:日军登陆
威海卫:龙旗飘落
明争暗斗总无术
价值一亿两的愤青一枪
春帆楼上,城下之盟
画外余音 陆沉的古国与崛起的新大陆
一个年份,两件大事
新霸主的崛起
联俄迷梦一场空
美国之行
陆沉的新时代
主要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李鸿章时代》是第一部以大战略视野深刻解析1870-1895年大清内政外交的华语著作!积十余年之力,爬梳多国史料,告诉你历史教科书上写不出来的细节真相。

作者简介

《李鸿章时代》一书从1870年在欧亚大陆的两端各发生的一件大事讲起。在大清国,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在欧洲则爆发了普法战争。1895年,太平洋的两岸同样各发生一件大事。在西岸,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击败中国,李鸿章被撤销直隶总督一职;在东岸,美国的GDP总值第一次超越大清国,跃居世界第一位。    从1870年到1895年的26年,是李鸿章主政北洋,“应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26年,也是全球权力格局巨变的26年,更是晚清错失战略机遇、加速进入下行曲线的26年。其间之内政外交,无论是成是败,为是为非,李鸿章都扮演了核心角色。因而,这26年也就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李鸿章时代。  如何认识这样一个时代?正如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给出的答案:“谁要是只研究和考察法国,谁就永远也无法理解法国大革命。”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中国。本书广泛搜集中、日、法等多国史料,以19世纪后期的国际格局巨变为背景,以日本入侵中国台湾、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三大事件为波峰,穿插李鸿章主持的内部变革,强调从大历史与大战略的双重视角,全新解读这段似乎国人已经非常熟悉,其实依然非常陌生的往事。


 李鸿章时代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被误读了的李鸿章 一提李鸿章,印象里只有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卖国贼”、“民族罪人”俨然就是李鸿章的代名词。但是,从1870年到 1895年的 26年,既是李鸿章主政北洋,“应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 26年,也是全球格局巨变的26年,更是晚清错失战略机遇、加速进入下行曲线的26年。其间之内政外交,无论是成是败,为是为非,李鸿章都扮演了核心角色。所以,这26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李鸿章时代。  历史的耻辱不是某一个人的错,而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或桎梏。王鼎杰先生的鼎力之作《李鸿章时代( 1870~1895)》,尽管只选取了李鸿章一生中的一个小“桥段”( 1870~1895),但是,这是极其重要的26年。洗去铅华,剥掉粉饰。王鼎杰先生从纷乱交错的事实中,从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中,从尘封的记忆中追踪历史原貌的蛛丝马迹,从颠倒黑白中抽剥出隐藏着的真相,还历史一个本来面目,揭开李鸿章被误读的面纱。研读王鼎杰先生的《李鸿章时代》,既还李鸿章一个公道,也让我们抚摸了历史的真相。本书以历史入小说,以小说述历史。写人性,把李鸿章的怨而不怒写得入木三分;写改革与权力斗争,王鼎杰先生切中了权力欲望对人性的腐蚀。但是,李鸿章既改变不了历史,也没有在宦海沉浮中迷失自我。戊戌变法失败,“一向以圆滑著称的李鸿章,这次竟在人人避‘康’字不及的环境下,冲西太后喊了一声‘臣实为康党’!”对待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就该像王鼎杰先生这样辩证地分析,至少不应把历史的重责全部压于他一个人的身上。(文/刘英团)《图书馆报》8月9日A14版http://m.xhsmb.com/20130809/news_14_1.htm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中法战争一章确实有很多新材料,看来作者确实是懂法语的
  •     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前中国政治风云人物的命运史
  •     总体上来说很好,新开封的让我放心很多,而且是大网站购买的,信得过。但是书的侧面纸张令人感觉不是很好,抛开毛糙的手感,单说像是被水侵湿的波浪感觉不好。不过长时间积压在库房也在所难免。总的来说很满意
  •     有不少新内容,以前没看到过的
  •     本书主要是用战略学角度分析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中的李鸿章的战略决策,对所谓中法战争不战而败和中日战争所谓保舰避敌说进行了全面驳斥,可谓通俗历史作者中的佼佼者,中国之败,非败于李中堂,而败于满口吹牛,不务实务,不知敌我,盲目开战的所谓“爱国者”
  •     李鸿章时代是近代史的重要一页。这本书写的不好,核心内容是作者发表在军事刊物上的文章的再创作
  •     主要是因为有中法战争方面的文章所以才买的
  •     还能看吧
  •     中法战争写得特别好。 过去,对中法在越南的争夺,对近代史的影响,都不够重视,作者提出自己的原创观点,认为这个关节是举足轻重的,正因为没处理好,才带来清末的被动。我个人的看法,大清的悲剧在于没有认识到自己在当时的世界格局中连个角色都算不上,先要通过被人利用,才能做上次要角色,在为几个主角配戏的过程中,显示出自己的重要性。但大清不知道自己的斤两,认为自己也是主角了,结果一上舞台,就被人哄了下来,还硬要表演,被日本这个保安揍得鼻青脸肿,成为舞台上的小丑。 看今日,与当时真有些神似,莫使后人哀后人啊。
  •     可惜了李鸿章啊
  •     兼备宏观视角与细节勘察,很不错的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