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指如刀》书评

出版日期:2016-9-1
ISBN:9787550018243
作者:阿郎
页数:400页

什么是好电影?

我也曾写过卷首语,深知这一篇1000字小文之难写,它需统摄杂志的魂魄,也要承载对时事的洞见,它不像杂志内的任何一篇文,有主题可循,有实料可挖,你要有能力平地起高楼,又不至于建起后呼啦啦似大厦倾,对作者的洞察力、思考力、表达力、概括力等全方位素质要求极高。也曾努力学过阿郎的卷首语,从主题到行文,终弃,自认没有平地起高楼的本事,对很多人事的观点只能含混不清地盘桓在脑中,无法用文字准确地诉诸笔端,一两句尚可,长了就露怯,写出来的如同“一团穿过的被揉乱的丝袜”。看阿郎的卷首语足有七年,03年到10年几乎期期不落,反倒是本书中收录的没有看过的,因为从10年年底离开《看电影》后,渐渐远离了曾经在电影的风暴中心安营扎寨的生活。如今一次性把阿郎于2010——2016年的卷首语读个遍,就好似补足了过去五年的空缺,也终于读懂了许多以前因身在其中而没能看透的。读完全书,2010-2016,长短百余文,从头到尾其实都在讨论同一个话题,那就是究竟什么才是好电影。究竟什么才是好电影?阿郎给了我们很多答案。他讲《变形金刚》,说“投机与迎合经不起光合作用,他们膜拜资本规则,崇尚利益最大化,用狰狞的票房一次次地羞辱电影守则。”他讲《阿凡达》,说“他们和那些匠人、投机商、说谎者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敢于坚持小,并不为外部世界之大所诱惑。”他讲《钢的琴》,说“他用镜头擦拭了一个时代的伤疤,我们得到是这个时代的温暖的拥抱。”他讲《阳光姐妹淘》,说“他知道朴实的力量,知道在花招的间隙投入实打实的感情。”他讲《雨果》,说:“它让人在某一刻相信,过去的善良、端庄、美好与热爱都质地纯白。”他讲《乌云背后的幸福线》,说:“细碎的、不为人知的善良和美好,聚集在一起,比嘲讽、呐喊更有力量。”他讲《三峡好人》,说:“是长在地上的,像庄稼一样,热爱土地、阳光、空气,还可以结出果实。”他讲《亲爱的》,说:“我们看到,每个人在自己的时代里劳作和行走,在幸福、在焦虑、在痛苦、在大笑。”……什么才是好电影?真诚、善意、美好、真实……,在这个泥沙俱下的时代里,阿郎就如同一个对着风车挥舞长矛的唐吉珂德,数十年如一日地守护着这些看着都显得俗气的词,守护这些他认为一部好电影该有的眉目,并指如刀,砍向那些矫饰的、铜臭的、丑陋的、扭曲的、肤浅的、愚蠢的、挤眉弄眼的、面目狰狞的。就如同我所认识的阿郎,对于工作对于文字对于电影有着近乎洁癖的严苛,在每一个头疼欲裂的专题会上,在每一个漫漫无止境的清样长夜。看到一部糟糕的电影,会忍不住面红耳赤地怒其不争,看到一部好的电影,又会面泛潮红地到处诉说对它的热爱,一副赤子之貌。而这也是《看电影》的魂魄,坚持用一个一个再传统不过的方格字,告诉所有爱电影的人什么是电影?什么是好电影?怎么看一部电影?怎么去爱一部电影?那些年因为《看电影》夯实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也让离开了电影圈的我,还能明辨关于电影、关于生活的是与非。

【书评人俱乐部】影评和书评 应该是一个写作者终身奋斗的目标

书评向来是让我心生畏惧的一件事,一篇赏心悦目的书评,它需要敏锐的观察、一定的文字阅读量、恰如其分的表达能力。这三点我都不具备,我恐惧的心情自然也就很好理解了,只能力求“我笔写我心”这个最低标准了:说自己想说的话,对自己和别人的文字保持热情和尊重。一、“卷首语“的集合言归正传,说回到这本蓝色封皮的小书。书名叫《并指如刀》,副标题是:阿郎看电影,作者是《看电影》杂志的主编,这本书《看电影》杂志卷首语的集合。除了作者阿郎的自序之外,还邀请了两位重量级的嘉宾写了推荐序:贾樟柯和姚晨。贾科长细数了和阿郎的过往,姚晨则毫不讳言《看电影》对她的影响从大学起就开始了。二、跨越7年的精神履历一本书的目录是整本书的框架,目录很大程度地反映出全书的结构乃至作者的内心想法。《并指如刀》的目录简单明了,以年份为线索,每一章的标题是当年的年份加上一个两字的关键词,比如2013投机,指的是这一年出现了很多向市场妥协的电影,比如《钢铁侠3》,比如《爸爸去哪儿》之流的综艺节目的出现,为日后综艺电影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类型埋下了伏笔(这一章的导语疑似有错别字,最后附上)。三、全书的几处矛盾1.市场化和艺术化的交替推崇P51《因为技术,所以艺术》:“好莱坞的能耐在于强大的落实能力,这是他们对技术之美最起码的尊重。”“目前,中国电影最稀缺的,就是技术的落实。”这段话说的意思很清楚,国产电影缺乏好莱坞那种专业精神,人家可以为了拍《海底总动员》,整个剧组都考取了潜水执照。其实这个也很好改进,既然欧美信奉技术,那我们就学习他们这种精神,在细节上苦心钻研,但作者又说了如下这番话。P72~P73 《学习谁才是好榜样》:”学习的字典里没有‘感受’这类词汇,因为发声就意味着不敬,学习永远热爱的,是机械性的谙熟和膜拜型的复制。“”于是,《武侠》《龙门飞甲》《鸿门宴》《金陵十三钗》这类影片就出现了。他们是学习的产物,都毫不意外地在技术上光鲜圆润,在思想上青筋暴突。它们向好莱坞学习,以商业为榜样,从头到脚,几乎每个毛孔都流淌着好莱坞的血液。“这段话一竿子打死了学习和模仿,仿佛世间所有的电影都是导演闭门造车的结果,同时还批评了国产电影的艺术性和思想深度不够。为什么对国外的商业大片持宽容态度,而对国内的电影如此挑剔呢,商业片并不可耻,我们真正缺乏的是一个多元化的市场环境,《疯狂的石头》这样构思巧妙的小成本电影难道不是优秀的作品吗?票房和艺术价值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2.中国电影到底是缺技术的落实还是故事的完整P75 《要那么收获,先那么栽》:”首先是我们的导演对‘艺术’这两个字失望了,经过短暂的尝试,艺术并没有显示出太神奇的功效。教科书里说的红地毯边的尖叫和媒体的三拜九叩,都太遥远了,其海洛因一般的致幻功能,一次次地被市场和评论的冷水冲刷得原形毕露。于是,对商业的投诚,就来得自然多了。“P313 《奔跑的王》:“于是,艺术成了能力的保护色。中国最近这15年的电影,都老气横秋,但我们并未以技术和意识还滞留在20世纪为耻。依靠一个庞大的市场,在一定的时间矢量之内,完全可以进行小环境的内循环。这类耍流氓行为,被‘为观众服务’的口号染色后,像极了艺术。而艺术从某种意义上,是有权利拒绝技术的。”对比完这两段话,能感觉到作者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很尴尬的境地,陷入了那个中国电影的传统争论而无法自拔:中国电影到底是差技术还是故事?四、诘屈聱牙的语言P48~P49 《保留一卷不褪色的胶片》:“老马对胶片的哀悼,通过数字高清摄影的转译,精准地击中了泪腺。尽管他知道好莱坞的泪腺和心脏不在一个反射弧内,但就像他迷恋的巴黎塔楼、火车、雪花也只能拜托CG的渲染一样,老马不得不像他热爱的堂吉诃德那样,向一个个叫作”过时“的风车发起冲锋。这是他的电影理想,也是海洛因般的现实,二者的共性在于,都有相似的麻醉效用。它让人在某一刻可以相信,过去的善良、端庄、美好与热爱都质地纯白,所以老马把对当下的感叹,放置在过去被提纯过的美好旁边。"P73 《学习谁才是好榜样》:“毫不羞愧地说,我们都是长于学习的族类。你无法不承认,条件反射和病态的责任感之间,具有某种不正当的共生关系。被学习催熟的上一代好像具有了一项天赋的神权,他们有的是时间和精力驯化他们的下一代或者下下一代,去反复操练学习的能力。邻居的孩子是我们喝了防腐剂的榜样,他为我们提供了某个特定时间段内未来的具体形状,为此我们不得不低下头,以模仿成功为己任。”作者还喜欢列举导演和电影的名字,有点掉书袋的感觉,但是很多语句不知所云。四、全书的几处疑似错误P96 2013投机的导语中,”这一年的电影好像是还没有从2013年的用力过度中缓过神来“中,2013疑为2012。全书的很多配图与所属的文章内容并不匹配,应该是编辑的问题。影评是很私人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这无可厚非,好的影评给人的感觉是如沐春风,让你看了之后心有所戚戚,写的好的地方为之击节赞叹,看完之后恨不得想把里面提到的电影都找来看看,无论好坏。我想说,这本书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全书充满了蜻蜓点水的叙述,作者对电影的过去似乎很怀念,对于电影的现代化却有一丝排斥,难免有先入为主之感,容易让笔下的文字情绪大于内容。最后,用后记里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我接到过很多私信,也有一个人表达了对我的失望,‘那时候他的卷首语就是我心中的电影,每一期都誊抄在笔记上。六年后,我再看阿郎,却读出了窠臼和匠气。’”

【书评人俱乐部】用心看电影

我从小喜欢看电影,这个爱好一直延续至今。小时候说是喜欢看电影,实际上很多时候是觉得新鲜,可以感受不同的世界,尤其是那种无拘无束的感觉真的让人迷醉,至于演的电影是什么内容我并不在意。学生时代喜欢看电影,电影的内容那是要看的,但更多的是为了追星追剧,看的最多的是自己喜欢的几个明星的作品,我会为剧中美好的事情欢欣鼓舞,会随剧中人物的不幸痛哭流涕,更对剧中所暴露的丑恶现象深恶痛绝,也曾经幻想自己以后能成为某某人或做某某事。可到底什么才是好电影,我从未有过仔细思考过。看到《并指如刀》这本书的宣传内容后,知道这本书是《看电影》主编阿郎2010-2016年间在发展变革过程的中国电影及其行业的深度的剖析,将中国电影由草创期经历变革期、投机期、野蛮期几个时代的变革,结合各个时代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电影作品,告诉人们究竟什么才是好电影。很想得到这本书并如愿以偿。《并指如刀》中,阿郎教给了我们很多剖析什么才是好电影的方法。“一些电影曾试图歌颂那些非标准答案,但大都采用了标准答案之内的手段。”,“那些好电影,令人幸福的地方,都是先知道苦难在哪;让人快乐的地方,先知道悲伤在哪。”……阿郎告诉我们弘扬真、善、美的电影才是好电影,如《阿凡达》他们和那些匠人、投机商、说谎者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敢于坚持小,并不为外部世界之大所诱惑;《雨果》让人在某一刻相信,过去的善良、端庄、美好与热爱都质地纯白;《乌云背后的幸福线》 让细碎的、不为人知的善良和美好,聚集在一起,比嘲讽、呐喊更有力量;《三峡好人》是长在地上的,像庄稼一样,热爱土地、阳光、空气,还可以结出果实;《亲爱的》我们看到,每个人在自己的时代里劳作和行走,在幸福、在焦虑、在痛苦、在大笑……阿郎告诉我们真正能给中国电影带来希望和新生的电影才是好电影,如《画皮2》既是美术和特效的胜利的“技术之作”,更是中国电影的新气象的里程碑之作;《可可西里》、《太阳照常升起》、《风声》等都是带有的新生性的优秀作品。曾经我们的国人不愿走进电影院,原因不外乎有像《变形金刚》与《哈利波特》等好莱坞商业大片的狂轰滥炸,各级各类真人秀节目充斥人们的视野;但主要原因国产电影烂片泛烂,投机虚假现象严重。正因如此,喜欢看电影写影评的阿郎《并指如刀》,在近十年间以笔作伐,以他锐利的灼见,评说着关于电影的是与非,其文字精致优美富有诗意,表达清新隽永流畅有力,读后能使人们走出对电影认识的困惑,引导观众重新走进电影院,并在看后作理性思考。我就是在这个秋天读完全书,带着一颗评判的心走进了久违的电影院,并争取做一个合格的影迷。我们可以带着从《并指如刀》里有所得去思考,用心看电影,相信未来有越来越多优秀的电影值得我们关注和期待。

一个知识分子对电影的深度思考

《并指如刀》在文艺方面的美感,有一瞬间几乎使我生出怯意,不敢轻易置喙。阿郎的表达,清新中透着隽永,流畅中缊着力量。写《迷人》,他笔下生活的迷人就是,“比如久雨初晴,太阳明晃晃地映照着湿润的土地,空气中水汽隐约,伸出手,好像可以抓住些什么。比如一株植物,一直在房子的一角沉睡,但你似乎可以感觉到,它在和远处隐隐的狗吠,近处嘹亮的鸡啼,互相应和,像是恪守着某个古老的秘密。”他说《电影的事》,“在CBD的统治里,理想是最经不起检验的。相对于一个更为坚硬的现实,柔软的理想主义找寻不到一个可以量化的均衡价格,它在濒临灭绝之前所做的任何自宫式改造,最后都为它的挣扎打上了一道悲壮的柔光。”他说电影应该《纯粹一点》,“就像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一样,纯粹本身并不复杂,复杂的是不纯粹。”篇篇都是这样的行文,都透着精致的优美和耐心的从容,像是慢慢生长的花朵,一点一点给你开出电影的诗意和美、激情或落寞。他的语言,又有诗般的韵味,不知不觉,就压住某个韵脚,带出如画如歌的节奏。“一些电影曾试图歌颂那些非标准答案,但大都采用了标准答案之内的手段。”“我们在互联网的喂养下,好像在马不停蹄地学习,其实吸收的大多是看似知识的垃圾。”“那些好电影,令人幸福的地方,都是先知道苦难在哪;让人快乐的地方,先知道悲伤在哪。”但他的情感,又都是克制的隐忍。我们骂烂片,可能是恶声恶气的嫌恶,也可能是百无禁忌的嘲讽,还可能是不屑一顾的失望,但是阿郎只是说,“2012年上半年上映的国产电影,无一例外地泛着投机虚假的油腻”,“我担心的是,历经几千年的时间,付出无数汗水和智慧,我们把自己变成了身体和思想的重度残疾。”我们看了好电影,也许忍不住欢欣鼓舞,热泪盈眶,而阿郎说,“在好的面前,语言一直是苍白的”。语言的美和抒情的理性,使这本文集像流动的风景,令人流连。另一方面,我们需要知道,如果一本书仅有优美的文字,那它至多不过是一具华丽的躯壳。但《并指如刀》不止于此,它更大的价值,还在于对电影及其行业的深度的剖析,恰如它的题目,并指为刀,以笔作伐,写出的是锐利的灼见。阿郎对趋势的把握,敏锐且精准。每一年对电影研究思考后,他都留下一个关键词,2010年:革新,2011年:力量,2012年:变化,2013年:投机,2014年:发生,2015年:两极,2016年:相信。既有对电影历史的复盘,又有充满阿郎作为从业者的个人色彩,失望和希望,观察和感受。这些关键词,也是作者当年文章的脉络,散落在每一篇的筋骨血肉当中,给读者的理解做了很好的注脚。他的思考,并非简率感性的随言乱语,都有着清晰的论据,或者是电影票房、产业估值、票房比例分布等等易查询的数字,或者是一部电影的价值观、表达方式及其影响等等难定论的分析,又或者是观众的转变、当代人的困境等等需捕捉的现象。他的思考,源自电影,也融入生活,更不回避刀光剑影的市场,也能从电影史纵横比较,娓娓道来因此,他呈现给人们的结果,不浮夸,不偏激,不失真,也超出了狭隘,是中肯的诊疗,是优美的病历,也是深沉的药方。总的来说,《并指如刀》兼具文艺的优美和思想的深度。通过它,你可以赏玩文字,也可以深入一点,与作者一起思考;可以了解电影,也可以更进一步,学习解析评论的手法。之所以能如此,一在于阿郎是《看电影》的主编,多年从业浸淫其中,拥有的机会和资源非普通人所比;二在于他对电影的坚守从不动摇,如同贾柯樟在序言里所称的,“他(阿郎)的坚守让他的研究具有时间积淀后的品质”;三就在于他的勤奋了吧,把看电影和评电影作为日常生活,永不停止思考和记录。这里也借阿郎2016年的关键词,相信,表达一下我们对电影的信任和美好期待,希望我们有越来越多优秀的电影人,也希望我们能享受到越来越多有品质的电影产品,无论是电影本身,还是它的衍生物。

那一刻,我看到了光

我们生活在一个时间和空间的盒子里,电影则是盒子上的窗口。当那扇窗打开,我看到了光。大学时代我沉迷于电影纵横交错的世界观中,但最疲惫的是无人分享这份喜悦。最喜欢的地方是学校里的报刊亭,因为我会第一时间冲进去买一本《看电影》,就这样越买越多,后来它变成了一种回忆。当我离开校园后,陷入了迷茫与焦虑。幸运的是,我有幸得到了《看电影》杂志的工作职位,这是我人生第一份工作也是我人生的第一束光。▲《看电影》主编阿郎也是在工作中,我真切感受到了《看电影》主编阿郎的魅力。提起阿郎的名字,他或许更像是一个“局外人”,在外表看来他就像是一位满腹经纶的谦谦君子,但当你阅读他的影评,品读他的文字时,你才会发现原来他是这个时代的叛逆者。这种叛逆在他的新书《并指如刀》中被挥发到了极致。在这本书中,你可以感受到他极其敏锐的嗅觉。这种嗅觉来源于两个方向,一种是作为传统媒体人的多面性与时效性。其次,是作为一位电影评论者,他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对于电影工业辐射性的解读。自一零年开始,电影走过了近十年的时光,在这其中裹狭着投机与创造。但可贵的是,作为一位电影从业者,阿郎对电影的热情与真挚的态度从未改变过。这本书浓缩了一个时代的缩影,这其中指涉了文学、艺术、体育、社会,等方方面面,它就像个多面体展示着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的魅力所在。本书沿着新千年中国电影发展的脉络顺势而下,论述了草创期—变革期—投机期—野蛮期的时代变革,并列举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电影范例。草创期,万物有灵。但成长总是伴随着令人咋舌的痛苦。而属于中国电影的成长正在悄然发生。中国电影正在遭受像《变形金刚》与《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等好莱坞商业大片的轮番轰炸,成长之路之险要,可见一斑。所以,我们要感谢2004年的《可可西里》、2007年的《太阳照常升起》、2008年的《画皮》、2009年的《风声》,他们自身所带有的新生性,令人们相信我们还敢于像黑泽明那样扔出石子。变革期,当诸如《蝙蝠侠》系列电影以青筋暴突的态势逐渐同化中国观众的观影思维时,中国电影人才真正意识到一个新的革命时代正在到来:无技术不艺术。技术发展保证了电影跃升的可能性。所以,我们看到了像《画皮2》这种为电影市场带来希望的“技术之作”,它看似是美术和特效的胜利,其实是制片方四年努力和乌尔善带领一群“80后”成功突围后的胜利。由此,中国电影的新气象正在愈演愈烈。投机期,都言乱世出枭雄。电影正在这大浪淘沙中凶猛向前。但这种凶猛也不乏乱了阵脚的举动。2013年10月11日,一个大型亲子户外真人秀栏目《爸爸去哪儿》开始播出,被誉为“零差评”,打破了中国真人秀节目的多项记录。该节目的大电影在第二年播出,小投入大回报的票房记录刺激了诸如《奔跑吧兄弟》等节目的疯狂效仿。但此时,我们不禁感叹属于电影的时代究竟是好是坏?我们的电影开始越走越远。野蛮期,当2015年伊始,巴黎恐怖袭击事件震惊中外。仿佛全世界都在此时陷入了一种两级的态势。《007:幽灵党》等传统商业片的乏善可陈预示着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电影工厂正在失去原创的力量。而《边境杀手》与《房间》等片的出现也同时在捍卫这个电影帝国永不落幕的荣誉。而在中国也出现了野蛮的两级分化,既有《左耳》、《我是女王》此类烂片流于电影市场,也有《刺客聂隐娘》与《一个勺子》这般闪耀着艺术才华的作品出现。这种两级物体的共存实为当下电影市场的一个常态浓缩。这是电影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但有幸我们都是这个电影时代的见证者。恰似身处盘山公路的转弯处,对于电影的力度与态度都是我们保持平衡的关隘所在。推荐语系列:姚晨(演员,代表作《武林外传》、《潜伏》、[九层妖塔])——阿郎的《并指如刀》是近几年《看电影》卷首语的合集,也是这本杂志的精华部分所在,此时再看,似乎回到当年看《看电影》的时光,那里有自己青涩的梦想、年少时的回忆,那是一段好时光。好时光,自然不该被辜负。贾樟柯(导演,代表作[三峡好人]、[山河故人])——透过他的《并指如刀》一书,透过他提供的这份精神履历,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年,我们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电影的精神生活之中。张译(演员,代表作《士兵突击》、[山河故人])在电影的资讯领域,《看电影》马首是瞻,卷首语则是马首之首。通读此书,电影之河流淌的痕迹,甚至未来的流向,都会历历在目。杨树鹏(导演、作家,代表作[我的唐朝兄弟]、[匹夫])——从阿郎的《看电影》,我慢慢学着拍电影。周黎明(作家、影评人)——作为中国电影腾飞时期最具影响力电影杂志的掌门人,阿郎这十多年来对中国电影的观察和评判,不仅犀利独到,而且高屋建瓴。如果说卷首语是一本刊物的导向,那么,阿郎的这些文字如同飞镖,击中中国电影的G点,同时也毫不回避它的盲点。鹦鹉史航(编剧、策划人、主持人,代表作《明镜高悬》《铁齿铜牙纪晓岚》)——大数据时代,我信赖阿郎一个人的喃喃自语。电影不应该只属于卖电影的人,还应该属于爱电影的人。

永远热爱,永远天真

秋风在途,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终于读完电影随笔《并指如刀》,好似走出午夜场的电影院,萦怀良久,又不得不意兴阑珊地收起票根。“生活与电影一直在互相映证,我们曾经走过的路,在电影中都留下了不灭的影子”,中意阿郎题于扉页的这一句。同样,尽管《并指如刀》旨在探讨电影,字里行间流淌的,更是作者的观点与情怀。阿郎洋洋洒洒30万字对电影的喟叹,凛冽有时,柔软有时,镌刻在此前七年每一期《看电影》杂志的版权页——又并未让思考囿于时间的刻度和卷首语的藩篱。带着这种融会贯通的阅读体验,身为读者,你能轻易感受作者一字一句的光辉,和光影背后,电影与大时代的共振。所谓的所心所欲不逾矩,大抵就是这样。这本书又从容又迫切,就像它的作者——我所认识的阿郎一样,常因职业操守之故,予人一种近乎苛责的距离感,而每逢工作事务告一段落,其作为一个纯影迷的赤子情怀,又是如此热络逼人。作为他曾经的部下、同事,迄今的朋友,今天,我终于有机会坐下来写一篇跟他和他的作品有关的浮游小文,既不为尊者讳,也不为长者讳,纯粹信马由缰,畅所欲言,是极为难得的。我们都知道,电影之所以精彩,就在于它从来没有标准答案。你或许受够了《钢琴教师》压抑的欲望,总会享受《变形金刚》喷薄的荷尔蒙;也许《四百击》里顽劣的小男孩勾起了你原生家庭的隐痛,也能教其他人一再地追索人生中总是缺席的父权……《并指如刀》亦是这样一面反光镜,你心里有什么,你就会看到什么。如果你是一个合格的影迷,你会喜欢这本书,毕竟它提供了足够滋养你的观点、足够权威的数据,在足够工整笔触的承托下,很容易就呼应了你对电影的思考;如果你只是止步于去“粉”某类电影、某些影星,你会讶异于《并指如刀》为你打开了一扇360度的全景天窗,原来,浮光掠影之外,还有风景;如果你始终远观,迟迟未曾一亲电影的芳泽,你会庆幸还能遇到这样一本书,像去楼下哪一个快递、巷口吃一碗云吞那样自然——固然自电影发明以来,人类的生命至少延长了三倍,但其实,电影就是寻常人生的寻常事,银幕映照红尘,你我皆为光影。看了,就懂了。你们看到的是阿郎在做采访、在做节目、在飞电影节出差、写下灼热的文字落笔无悔……我所看到的是本书作者,则是在一个又一个枯灯加班的夜晚,勤奋工作的身影;是一本又一本杂志漫长的制作过程中,事无巨细的投入;是一个传统媒体人、出版人的操守与坚守。在当下浮躁的影评环境和媒体语境里,这种坚持胜于以往,更胜于以往。怀念那个没有空调的炎夏,也能端坐于出租屋,纹丝不动看完五个小时长《1900》的自己……怀念那个为了看上IMAX巨幕3D的《阿凡达》,而彻夜加班,天亮直接去上海影城赶最早场的疯狂……怀念那场胶片版《风吹麦浪》的首映礼,坐在我身边手拉手含着泪看完的老夫妇……这些,都是电影教会我的事。最后谢谢阿郎,在十年前我开始人生第一份工作的时候,就教会我永远发烧,永远热爱,永远注意细节,永远对你所做的事情心怀敬畏、胸怀天真。那些一度逼疯我们的改稿之夜,清样deadline,竟然是我回忆的荒原里,一片迄今丰美的绿洲。你会从《并指如刀》里有所得。

想看

现在是新媒体时代,《看电影》杂志也有了线上APP,不过我还是很怀念那个没有智能手机,也没有微博微信的年代,等待着每一期《看电影》的出刊,冲一杯咖啡,用手指轻轻触摸杂志里每一行文字、每一张图片,何等美妙!

【书评人俱乐部】影评人眼里的电影

影评人眼里的电影——世界。影评人首先是爱电影的,不然阿郎老师不能写出150多篇影评,并集结成册。我对书名《并指如刀》很是好奇,我一直以为是来自于古文,会有什么很特别的典故。仔细查过之后,并没有。倒是有首北宋古诗叫《少年游·并刀如水》 ,是北宋词人周邦彦所著,这首词,是作者通过追述自己在秦楼楚馆中的一段经历所作,抒发心中忍受心上人与皇帝戏虐调情、颠龙倒凤痛苦。跟本书没有多大的关系。仔细想想,并指如刀,这不是一个手势吗?一个常出现在武侠小说或者是电影里的动作。就是两个手指并起来,如刀一般,舞剑之人。有一种剑法,是张国荣和王祖贤的情意绵绵剑;还有一种剑法是《射雕英雄传》里段誉公子的六脉神剑。六脉神剑当的上是并指如剑,也不算是刀。作者为何要用并指如刀呢?也许是指文采,点评电影的锐利眼光和独到见解?都不得而知。电影雕刻了时光,时光也在雕刻这电影。书中有作者在2010年-2016年的部分影评集合。在书中,阿郎检索了自电影发明以来,尤其近几年有关电影的人和事,詹姆斯·卡梅隆、克里斯托弗·诺兰、许鞍华、侯孝贤、周星驰……电影是时间的形状,而我们之所以一直在寻找好电影,是因为好电影可以解放时间。阿郎剖析了电影既作为艺术又作为商品的光怪陆离的方方面面,涵盖电影工业、资本、票房、导演、演员、观众、人性、道德、技术、日常生活等话题,没有晦涩高深,只有并指如刀的凌厉。这是一个媒体人对电影以及相关产业的独立思考和批评。太多的批评,还在于热爱。这世界和电影一样,并没有越来越坏,只是我们忙于对“坏”严厉,越来越少地给予“好”成为琥珀的机会。愿这世界和电影,都好。


 并指如刀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