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坚固的都烟消云散

出版日期:2014-11
ISBN:9787807697679
作者:于一爽
页数:264页

内容概要

于一爽:作家,媒体人,现为凤凰网文化频道副主编。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曾在《北京日报》、文汇出版社、盛大文学任职。在《北京青年报》《经济观察报》等媒体开设评论专栏。2011年开始小说创作。在《收获》《人民文学》等刊物发表中短篇近十万字。已出版饭局随笔《云像没有犄角和尾巴瘸 了腿的长颈鹿》。
俄罗斯文学中有“多余人”,我们的时代亦有这样一些异类,有时间、智力、机缘品尝社会巨变带来的成果(或后果)。不仅酒色财气,也文化艺术,更有甚者投身于死亡、挫败和虚无交织的游戏。和年轻一代的反叛忤逆不同,自我毁灭和孤芳自赏是这帮人的宿命,也是其自主的人生道路。一条道走到黑,个个都是这方面的专家老手。将他们作为一个阶层加以揭示,赋予文学形式,于一爽大概是女作家中的第一人。特别是故意设计的见证人的角度,使于的讲述更具严肃性且真切可信。此外,她的写作还显示了一类好作家的诸多品性(有些是隐含的),比如克制、直接、专一,拒绝流行元素、主流话语,坚持抑制而非张扬知见才华。我相信,在一个相对自由的层面,她的努力将会取得更加可观的回报。
——韩东
她的小说再次证明了北京口语在操弄小说中所具备的先天优势。那种滑溜、机灵和生活现场感让人惊叹。她从最初就丢掉了经营文学的匠心和做作的“艺术考量”。她所着力的就是紧贴我们的肉身、匍匐于街头巷尾,裸露出当代生活乌糟、浑浊和伤感的真相。她的小说人物触手可及、体温犹存而又面目模糊。与其说这些人物这些故事有什么意义,不如说她用他们表述了一种人类的存在形态。她是我见过的最为真诚同时又让我难以捉摸的女作家。
——曹寇
在她的这些小说里,没有什么事是必须的,或者不得了的事,看起来有那么多的爱和性,只不过是大家来玩一下,过后不一定要忘记。每篇都有酒喝,酒好像是很重要的,她自己说:所有人物都会喝酒,但就是不知道酒是什么。所以我们才喝酒。写东西也如此。
——小安
她小说里的男女都意识到“自己不重要”,“忘言”是她小说最最让人惊讶的特色,因为“忘言”,她挣脱了“语言地心引力”的束缚,小说语言轻灵跳脱旁逸,叙述者似乎总是不知道说什么好,结果一跃成为说什么都好。这种语感,委实难能可贵。她本可以“姑妄言”,汪洋恣肆,一泻千里,但她的警醒真诚又让她愈发克制。这种回流对应于小说人物内心静止的情感风暴,相得益彰,让人惊叹激赏。
——赵志明

书籍目录

目 录
自 序/ 001

失败男人狂想曲/003
自行车/ 012
同学聚会/029
打炮/041
冲绳/ 048
钓鱼岛/050
地三鲜盖饭/ 053
俩人
胡同畸人/061
热天午后/ 068
单一的生活摇摆的性/075
发生在我和刘明身上的五件小事/099
一个片段/101
动物园/103
酒店/ 108
大雨/114
扎金花/120
十年/122
李天变成猪的前尘往事/126
场景/ 130
三里屯/136
红眼航班/145
看电视/ 148
分手/149
世界杯/155
夜晚/160
长颈鹿/164
茶餐厅/166
鸡脖子/ 171
女朋友/175
马桶垫/178
梳子/ 183
头等舱
我和余虹的故事/191
我和钟然的故事/ 201
我和小雪的故事/210
我和康欣欣的故事/ 222
还是我和余虹的故事/ 232
附录一:头等舱创作谈/ 239
附录二:写作札记/

作者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现在都市生存的短篇小说集。书名出自美国作家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展示了一幅充满矛盾和暧昧不明的现代世界画面。
小说中描述的成年人的感情比成年人更堪玩味。男人大多善良,因为善良变得懦弱,潇洒只是为了不给自己退出游戏的借口。女人则拥有一切,可就是不开心。
所有人都具备极高的智力因素,但是并不能获得快乐。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慢慢失去了改变自己的可能,甚至开始离不开眼下的生活了,可是依然天真。他们总是渴望着爱情,但是害怕失败,所以从渴望的同时就已经在放弃了。而作者描述的正是人被这两股均衡力量拉扯的现实生活。


 一切坚固的都烟消云散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在她的这些小说里,没有什么事是必须的,或者不得了的事,看起来有那么多的爱和性,只不过是大家来玩一下,过后不一定要忘记。每篇都有酒喝,酒好像是很重要的,她自己说:所有人物都会喝酒,但就是不知道酒是什么。所以我们才喝酒。写东西也如此。 ——小安
  •     一、于定安是们村的一个老光棍,只有自己,没亲人。他爱猫,家里养了很多只。搞得过年时,他蹲在堂屋里等着猫偷来的食物,就可以过个年。那些年,丢了东西的妇女们没少到他家敲门大骂。于定安死不开门,只闷头吃肉。平常时,老哥们就问他是不是有这事,他笑说:“就当给我拜年了。”其实,是猫都偷馋,不只是他的猫。但于定安的猫与偷馋形成了一种关系。这个关系一旦出现了,妇女们的火就燃向了他。我姥姥有一次看见一只猫把一个烧鸡偷走了,就算着时间跑去了于定安家。敲门,他不开门,姥姥脾气大,心想你又“过年”了吧,一脚把门给踹开了。里面的于定安正在吃饭,嘴上咬着一块发了霉的馒头。姥姥愣住了。这事让我想起于一爽的小说《胡同畸人》。里面的何老头儿很像于定安。里面的傻子黄大壮像我。这篇写的是胡同,我们这叫街,我得承认她写的大部分是我不熟的生活,但这篇小说好像城市包抄了农村,来到了我们街,读到最后读到了伤感。“傻子还能有人疼么?”同样的话我也跟于定安说过,别人老说他傻,他一辈子不结婚不傻么?于一爽的小说里写到了不幸的婚姻,在他们的故事中,结了婚也没人疼。刚好可以用来劝劝于定安。二、偷馋的猫在我们村都被都说成是“于定安的猫”,其实不对。于一爽的人和她的小说就有类似的这层关系。我觉得她的小说像猫,大家会对她的小说和她的人形成一个固定的联系,但不一定对。——“余虹想起这些的时候用一只手掐在了自己的皮肤,她想起刘明说的,像个尸体。”——“我拿着一根棍不停地搅啊搅啊搅啊,很快,它就变成了一杯像屎一样的东西。”——“我看着她,想着我们那些遥远的性事,就像被冻住的一条短尾猴。”——“我俩身上的气味真不怎么样,闻上去像是要馊了的橘子。”我的意思是说,她和她的小说没多大距离,就像一对姐妹,都占据着奇特的比喻和形容。一篇《动物园》里写:“我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故事,有一些真真假假的东西,最后就戛然而止了。彼此也付出过感情,但是并不想吸取经验,当然最重要的是那些能唤起回忆的场景……”一切都没必要说清楚了,在我看来,于一爽也这么干,像猫对待食物一样,从来都会先玩够了,再吃。这就把一件普通的事发展到了戏剧性上的审美,成为一种游戏精神,这话明显不是我能出得出来的,是一个有名小说家说的。我记得邻居于定安说过类似的话:“猫儿最懂食儿了。”三、于一爽说:“好多年前就认识唐棣”——2011年8月18日那天是个放映活动。她在17号就给我发短信说:到了。我当时正在几十公里以外的山里预备着明天和她说点什么。第二天,她又来了。我们聊小说。她言之凿凿地说了几次:“我想写小说。”而我显然冒充了一个前辈,劝了几次:“还是不要写,没什么意思。”因为,我觉得她的生活太有意思了——是我听人说,或者在她微博看到的。与这些事比起来小说真没什么意思。到了现在,这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的信念是多么重要和一个人的看法是多么不重要。小说《夜晚》的结尾“余虹做这一切的时候都是一个人,这并不是因为他喜欢孤独,而是做这些的时候正好一个人而已。”这也是她所有人物的一个状态。这是人物的信念,也是她的信念。“正好”不是必然,是偶遇,不晓得这是不是她自己拔高创作?如果这是真的,我会更加相信,信念的重要与想法的不重要。四、我的很多朋友扎在这个城市,和刘明和余虹、王伟、29B、胡志明、黄鑫、刘媛、黄大壮、张剑、李天、闫奕……差不多。他们组成了我想象中的城里人。虽然生活表面不一样,但骨子里充满失败感,失落空虚也包围着他们。他的愁苦的发泄方式,不是我们村人打狗、杀鸡、砍大树,而是打炮、旅行、泡酒吧。刘明在《三里屯》这篇里有句话:“成功人士都是悲剧。”我看到的人物显然没有一个是成功人士,悲剧也不见得少。于是整个书里都是特别真挚的那种劲头在撑着他们的虚无。五、“我挺喜欢这篇的!”她是个特别懂事的人。记得她不止一次对自己的采访这么说。我虽然看她对我和对别人都这么说过,还是认为她特别喜欢这份的工作,以及波及到的好多人。写小说未来也许会成为她的工作也说不定。读完这本小说,我可以说:“我挺理解这些文字的!”它们的味道来自生活,来自快乐交谈,孤立午夜,她的喜欢和不喜欢……就像故事中的女主角余虹经常“望着四壁出神,懒得讲话。”我看书知道,至少有这么两次写到眼神。一次是——“云彩在动。”当余虹抬头的时候这么说了一句,“总觉得什么都没有意思。(《场景》)。另一次是余虹抬头看着平静的城市上空,没有一片云彩,面对空空荡荡的头顶,她不知道是不是应该记住点什么。(《单一生活的摇摆性》)于一爽不是什么天才。在这个时代,骂一个人才说他是天才。我觉得,也许她更喜欢藏在我们之中,在每个人脆弱的时候,勇敢地,看着你。六、我胡说下,在文学里说一个故事、谈一种关系、装一种深沉、摆一种情调,都不难。难点在把对生活的理解,通过——不是传统文学的那种严肃,而是她的自然方式洒在了故事里。加之这些故事里的人是她有所感悟的,甚至原型都历历在目的,她的小说就是“苦中作乐”。幽默的,苦涩的幽默。这也是我看一个作者水准的地方。她可以做到把苦看作是另一种东西,不说它。然后乐是一个基调。说着说着,就笑了。最后,一回神,苦还在那里,也不再想哭了。这就叫“琢磨过”。总之,我看得出它的自然,也看得出它“琢磨过”。我不晓得作者本人有没有意识到。我就没法那样评好她的文字,我只有我们这的灰土撒给她,不是金子。你看,我可能看得还不太认真。从她怎么能看到了老光棍于定安;从城市的白领看到了村里的妇人呢?联系是有的,你再看,敲门死不开门,妇女就会听邻居安慰她说:“喏,这就是于定安嘛。”看到这些文字,我也想一努嘴儿说:“喏,这就是于一爽嘛。”于一爽的小说写的是城市,这不是我觉得谈不好的原因,我觉得她比我想法上清楚得多。这个事我跟我妈说过。她不理解我的模糊,就说:“那你想清楚了再写啊。”我妈的看法一直严肃而正确。这天,我把下面这段话给我妈念了,她说:“这才是个明白人儿,写小说出来,肯定清清楚楚,招人看。”于一爽说的是:“我写的好多都是周围的人,我挺不理解他们的。看着一个个都自我放弃,但又身具智慧……有时候和这帮人待久了,觉得对生活来讲,突围都没有意义。”看来传闻中总是喝得迷迷糊糊的于一爽和我在书里看到的,不一样。人有两张皮,一张叫自己,另一张也叫自己。她没这么说,在一篇小说里她让话茬转到了两条小金鱼上,它们一条叫小明,另一条也叫小明。这些物件:人和猫,猫和鱼,小说和生活,悲伤和快乐。你想想,都和于定安劝一个挑剔的中年光棍选媳妇时的话对得上。老光棍于定安望着他在墙上晒太阳的猫,说:“一拉灯,那感觉来来去去,都一样哩!”——唐棣
  •     声明:我写文章从来都是借题发挥,我不喜欢谈孤例。所以这篇文章不是针对一爽这本书,而是想说说一个稍微具有一点普遍性的问题。先请一爽不要介意(我就不专门夸了,只说一句,这本书值得读,语言和叙事都很舒服),再请文中所及的各位老师和兄弟不要介意,因为我是来放炮的。过年嘛!还有,我的批评完全是精神取向上的,不涉及技术,我批评到的人都有技术,甚至技术太好了。我要多学习。拜年!我的谦虚结束了。首先要纠正一个问题,书名“一切坚固的都烟消云散”最初的出处是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一般最后还要加一个“了”。我没读过《共产党宣言》,但伯曼的《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里面提了这句话,还围绕这句话展开了整个对于现代性的讨论。有意思的是,一爽这本小说其实也带着很深的现代性症候。看到这个,她一定觉得我又把事情弄严肃了。但文学之中,没有不严肃的事。“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直面他们生活的真实状况和他们的相互关系。”我发现,用《共产党宣言》中的这句话概括一爽这本小说集的主题非常合适。一爽似乎是有意将刘明和余虹之间的关系作为当今中国都市男女关系的寓言,至少是想用它概括一类人。激情和责任烟消云散了,爱情退化成纯粹和真实的性。这种问题并不少见,中国这些年尤其流行此类小说。这类小说看似把所有重要的东西都解构成卑琐,把精神性启蒙为欲望。谁又能保证欲望就不是一种魅惑呢?然而,这样的人就更符合人性吗?这是一个必须要问的问题。这样的小说还原出了真实的人吗?无可否认,虚无主义曾经具有过某种祛魅力量和启蒙意义,然而现在,它还能继续给人带来勇气和动力吗?虚无主义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它作为一种世界观引导了人的道路,而是作为一种否定力量向人提示了精神面纱的存在。而精神性作为面纱仍然是一种实存,而换句话说,精神性不得不以面纱的形式存在。事实上,从韩东(作为诗人的韩东在我这里一直是一座高山)、朱文一直延续到现在的曹寇、赵志明等人的写作,还有千篇一律的身体写作,都在解构人生活中的精神性。而他们的小说其实是非常观念化的,小说家最后给出的真实,其实完全是一种观念的真实。这就是他们写作的精神,一种僵硬的精神。这种对精神性的祛魅因为流行而变成了某种真实,这种真实是被无数次的重复强调出来的。所有的小说都在表达某种对生活的理解,本身就是精神性的。这些小说努力祛除的是生活中的精神性,殚精竭虑地挖掘庸人和日常,而在写作态度上,却往往是非常精英主义的。因为,他们似乎以为,只有他们表达了生活的真实,而虚无、麻木、无聊就是生活的全部真实。这种写作竟然成了先锋,至少是先进。在这种精神格局之下,不可能产生出色的文学作品(好吧,我参加了文艺座谈会)。卡佛似乎也在写这些东西,但是我们可以感觉到卡佛小说中那种浓烈的悲剧感。切掉了这种悲剧感,我们的文学是肌肉萎缩了呢,还是更先进了呢?还是人们的生活又先进了呢?我不知道。但我敢说:我不喜欢。主要是我不喜欢这些作品中的犬儒气味。有时候,这些小说家未必这样理解生活,他们这样写,不过是一种撒娇而已。在某种时刻,他们还是会选择相信爱情,而且爱得要死,他们这么写,有时也只是撒娇。以我对一爽的粗浅了解,无论多喜欢调侃,她该是个对主流价值非常认同的人。她被时髦的写作给害了,因为她不知道,这种时髦,除了时髦什么都不是,就跟“盐失去了味道”一个德性。对生活来说,氯化钠什么都不是,但盐是。我不是个现实主义者,这些小说家更不是现实主义者,我们只是有着相同的怯懦和懒惰。大家一头扎进现代之“后”,把现代主义的坚硬主体变成流体,把人描述成一种完全没有选择能力也没有选择意愿的东西,活得很省力,很舒坦,但仍在发出美妙的虚无主义呻吟。然而,虚无主义已经腐朽了。甚至虚无本身,也腐朽了,因为,这样的小说家太多,早就把虚无给实体化了。他们败坏了虚无。首先是大家毫无节制地消费虚无,接着是虚无贬值,最后是虚无之死。他们像倏忽一样给虚无凿出了七窍,虚无,死于自己过于明确的五官,中国的五官。如果说虚无主义曾经意味着那么一点先锋,现在它像保险套一样平滑了,然而它还在生产不孕的文学、死胎文学。一爽尤其不应该提到伯曼的书,因为伯曼在整本书中都在反对那种缺乏内在张力的现代性,呼吁复活“19世纪生气勃勃的现代主义”。19世纪的现代主义仍然是英雄主义的,伯曼提到的几个英雄分别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波德莱尔和马克思。伯曼正是不满于“后”话语的泛滥,才写了这么一本书。如果道德、精神已经烟消云散,那么,诸多思想家和作家正好用自己的大脑制造了“麻木”、“虚无”和“狂欢”、“偶然”之类新鲜的、坚固的盒套。告诉大家一件事:这一切已经腐朽了。

精彩短评 (总计33条)

  •     没有浪漫情事,没有复杂情节,只有各种点到为止的男女关系,故事的女主角大多都叫做余虹,男的都叫刘明。青年女作家的中年男人视角,爽利北京腔,都市失败者,一切坚固的都烟消云散,虚无世界,来去自然,不必乐此不疲地抒情感叹。
  •     当代文学?一些影评,一些故事。因为没看过,所以体会不深。从文字中读到了一种冷。实在是想不起来内容了~
  •     后来就开始不耐烦了
  •     于一爽的写作中有一种最打动我的部分 就是看似天真粗暴其实内心特别敏感而忐忑的那种玩世不恭 有一部分人可能终生都是这样盲目而活 但长到一定岁数以后你就发现其实大家都挺盲目的 聪明和愚蠢到了某个阶段就没有分界线了 谁都有自己的麻烦 生活也基本都保持一个擦屁股的动作 所以故事情节并不重要 所有的人物都叫刘明和余虹 是你身边的朋友 也是你自己 后青春期的生活就是这一种 具有普遍性 同时还有一定程度的荒诞性 当然最无法避免的就是重复 因此在读的时候经常感到厌倦 特别是面对较多的浅尝辄止或草率结束 不过反观自身你就会发现 生活中没几个人敢对一切追根究底 包括你自己 所以也可能是那种自我放弃和自我厌恶打动了我 因为当你发现了这些的时候 至少你对自己还算得上诚实
  •     2015新年读完的第一本书吧,严格上没有认真读完,最后是拉着进度条读的。原因有二,一是人物雷同,所有女的都叫余虹,男的都叫李明,以至于不断重复出现,象做梦,含混不清。二是不精细,好故事没有好好写下来,排版也相当不认真,急于出书挣钱的面目,我买的这本甚至中间有几十页是重复的,当然同时也缺少了几十页。打二星,一星给里面的这些故事,有一些真的可以再发挥写好更好一点的故事。第二星打给作者于一爽,这个古灵精怪充满奇思妙想的女孩儿。其实说到底,还是作者的才气没有支撑起这部书,至少不足以支撑一本这么厚的书。一爽啊,你还是喝酒聊天发微博做好小编辑吧。
  •     简单粗暴,没有遮掩却也不直接,试图讨论很多本质问题。韩东说得好,自我毁灭和孤芳自赏是这帮人的宿命。书前,曹寇说作者着力紧贴我们肉身,匍匐于街头巷尾,裸露出当代生活的乌糟,浑浊和伤感的真相,很准确,面目模糊又让各自感觉无比清晰,无法理解,但能包容欣赏。
  •     7月份的时候我偷拿了一爽桌上的书稿来看,我说特别喜欢【看电视】那篇,反面的爱无能,一爽说 所有人都在描写正面,我们应该描写背面,然后说 看电视是什么。
  •     就像吸我进去的八爪鱼
  •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除了紫氏部就于一爽一个女作家牛❌了,,另外于一爽数学造诣很深的说,不出意外的话,能拿下诺贝尔数学奖
  •     很喜欢的书我都特爱送人。
  •     勉强给两星吧!开头耳目一新,后面视觉疲劳。没劲
  •     严肃的自评把我惊到了。可是这种每个故事都讲一样的东西,每个故事都是需漂漂的,同一种调调,好厌。
  •     所有的故事都是一个故事
  •     玩世不恭 虚生的人 呵呵
  •     有点腻。
  •     其中有一篇特别真实,几乎分毫不差的那种,我很吃惊。我觉得其他篇也会有别人觉得特别真实。略碎。另外《一一》是杨德昌电影,你怎么能说是侯孝贤的呢。
  •     不知道为什么有魔性似的第一次遇到读不下去还喜欢得很的书……
  •     写的也太烂了吧。。。书评都实在搞笑吗?我这么说会被报复吗?
  •     想展示的是现代都市中价值观断裂的一代人的心理图景。但我有时候会想起王敦老师的那句话,那些心理体验往往是高级知识分子或者小资们的自说自话。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加缪的《局外人》,但后者还有关于他者的哲学思考。而对于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告诉我,它或许有点像青年人的《悲伤逆流成河》?
  •     准备厚着脸皮找爽姐签名
  •     看一两篇感觉还不错,有长处。翻译腔较重。其中几个短篇让我没有往下看的耐心。
  •     政治代表元妃死了,精神领袖贾母死了,而事务代表的凤姐一死,贾家彻底坍塌。可卿一死,贾珍就巴结荣府,请凤姐来管事。 宝钗的人生哲学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秘书有超越身份的“隐性权力”,就如同《西游记》中菩萨,神仙身边的宠物或童子。在大乱中,所谓的精英总是最先被淘汰的。“升米恩,斗米愁”。一个饥饿的人得到一升米的资助会很感激,若再继续资助他,他会想,凭什么你一石米甚至一仓米却要我依靠你的施舍? 对嗟来之食,一部分人出于自尊会不食,而另一部分现实的人会接受,但这种屈辱感会使他对施舍者处于深深的怨恨。关照他是应该的,很难真心感恩。但凡贫苦人家出身而获得权力的人,要走出自卑的阴影就是把别人踩于脚底。日本从古至今一直吸取中华养分和文化,而这种屈于人下的耻辱感,实力不济只好忍耐。
  •     看的时候,总有一种压抑之感。可能是因为余虹是个胖姑娘,可能是因为她的爱情婚姻人生总是那么糟糕,可能是因为我也是个生活爱情过的很糟糕的胖姑娘。 太过阴郁平淡的现实故事… 感觉…那就是未来的自己。
  •     怎么会拿起这么一本书呢?都因为很久以前看过她的自序里的一句话。就这么记住了。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果然见面后,果断抱走。可是,自己功力毕竟有限,郁闷的看了更郁闷,低沉的看了更低沉,压抑的看了更压抑,实在不能卒读…
  •     如果这书卖得好,一半以上都归功于书名吧(微笑(来自一个眼戳的我
  •     陆陆续续地从去年12月去南京的车上读到现在。。。生活就是这样的吧。。。
  •     我到这个年纪,谈过的恋爱一只手已经数不过来,两只手勉强可以数数。我终于知道怎么去欣赏一个姑娘——保持距离。这个距离不会远到你看不到她的好,但也不要近到你能看清她的不好;这距离不会远到你想和她聊的时候找不到她,但也不要近到你抬头低头都瞧着她。欣赏一个好姑娘,好像读一本书,记住令你离地三尺的片段,不要嚼蜡一样地背书。把握好这个距离,未必坚固,但也不至于烟消云散。
  •     我还是喜欢矫情一点的
  •     只能给个三星……
  •     个别篇目还行。集成一本书,实在是令人不好说什么。
  •     一个故事讲了三十遍
  •     小说本身三星吧 加一星是给于一爽本人的
  •     人,生活,来来往往,其实很无聊的。是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