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经济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4
ISBN:9787208062160
作者:费孝通
页数:469页

内容概要

费孝通(1910.11~2005.4)生于江苏吴江县城。1920年入振华女校(今苏州第十中学)。1928年夏天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第一附属高中,秋天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0年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学士学位。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获硕士学位。1936年秋入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攻读人类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8年秋回国,任教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1940-1945年任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并主持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室工作。1945-1952年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社会学教授。1952-1957年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人类学教授。1980-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85年起任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人类学教授。作为社会活动家,曾担任民盟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1980年接受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颁发的马林诺斯基名誉奖;1981年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赫胥黎奖章;1988年在联合国接受1988年“大英百科全书”奖;1993年获日本亚洲文化奖;1994年接受菲律宾马克赛赛社区领袖奖。

作者简介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本书推出的是学界公认的农村社会经济及其制度调查研究的代表作及成名作:《江村经济》和《禄村农田》二文。可供社会学工作者和教学者参政。


 江村经济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在书店闲逛的时候,看到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本来已经发誓最近再不买书,不过还是毫不犹豫地买了这本书。最早知道费孝通的这本《江村经济》,是在大学时候,很多人对于这本书的评价非常好,所以我在图书馆的角落里找到了这本书,可是那个时候,还处于比较浮躁的时期,所以只是粗略看了看,后来借书时间到了,就还了。也没有看出其价值。后来回想起来,才觉得这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但是那时已经大学毕业,一般的书店里很少能找到这本书,加上长年不在国内,想好好看看这本书的愿望,一直就没有实现。这次在书店不经意看到这本书,真是一个惊喜。费先生的这本书,描写了民国时期,30年代南方的一个农村的生活,中文名字叫做《江村经济》并不算非常的符合内容,他的英文名字非常的适合,叫中国农民的生活。在大学时候,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喜欢理论的东西,当我工作了两年以后,我才发现,能够深刻理解这个社会,并把他用笔写下来,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江村经济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     怎么评价呢?目前读到了第十五章,由于生于农村,长在农村,所以,对农村的那点事,自认为还是了解的,再加上勤于思考,自认为对农村看得比较透!读这本书,初衷是想参照其研究方法,写本关于西北农村的书,目前来看,还是不行,没有作者清晰的条理性,没有广阔的学科背景及渊博的知识做支撑!书本身看着还是比较通俗易懂的,作为一个刚刚站在社会学这门学科门口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我会努力的费老。。。
  •     第一次读江村经济,惊讶于费孝通对于农村生活的细致观察。比如,他讲到小媳妇制度(童养媳)和普遍的经济形势之间的联系,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小媳妇的现象并不多见;太平天国运动之后经济普遍衰退,小媳妇就特别盛行。因为一般的人家若非实在过不下去,总要准备好嫁妆或者聘礼,为下一代办一场轰轰烈烈的婚礼,而嫁妆和聘礼,也就是下一代成立新家的经济基础。葬礼亦如是,对于生活在农村的人而言,葬礼的隆重程度与子孙的孝顺与否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就是典型中国人的面子问题了。江村这个地方,本来叫开弦弓,江村是费孝通为这个村子取的一个学名。费孝通利用去伦敦大学报道前的两个月的时间,在江村做了一次调查然后在邮轮上完成了这本书——这本书让他获得了社会学的最高奖赫胥黎奖以及之后的各种各样的荣誉——你看,人太聪明没办法。在彻底了解这本书之前,我有很多困惑,我所理解的乡村经济,大概就是村子里有个小商店或者农忙时买肥料买种子之类之类。农村的根本除了种地还能有什么呢,当然,当下的社会,农民工的热潮会使人误以为这就是乡村经济的一个出路。当然不是在江村,蚕丝业并非人们在闲暇时间的一种可有可无的存在,而是农业的一个重要补充。费在书里详细列出了农民一年所需要的花销,比如彩礼、丧葬、地租等等各式各样的支出。而单纯靠种地是完全不能满足这一年的消耗,在经济形势良好的情况下,养蚕缫丝的收入就显得非常的必要。 而在这样一个自给自足的村子里,现金交易量的增加并不代表着人们消费能力的增强,反而预示着生活水平的下降。因为物价上涨的时候,人们不得不卖掉原本供自己消费的产品到市场上换取自己的需要的产品。比如,在家庭经济困难的时期,储存的大米被卖光时,村民才去买米来吃。对于乡村而言,工业是必须的。而农村发展的出路,并不是如今我们看到的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去寻求就业机会,而是乡村工业的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布马林诺斯基在序言里指出本书最好的章节是第十二章,即蚕丝业改革的这章。在乡村工业正常发展的景况下,农民可以自给自足可以承担得起地租,土地问题并不会被激发。而一旦经济崩溃,蚕丝业萧条,农民没有了足够的收入,不能保证自家的吃喝更交不起地租,这个时候土地矛盾开始变得激化。贫农们开始认同一些土地政策,比如像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开始认为不交租是正当的。而这种矛盾的激化也就是GCD或者一些更加激进的社会思想提供了存在的土壤,历史书上都写的,GCD搞土地革命是最受欢迎的。当然,费的观点不仅限于此,解决土地问题只是一个最基本的步骤,更关键的是如何恢复乡村工业和乡村经济——大量农民涌进城市只是解决了表面上的问题,而它所带来的后果如今也是有目共睹——城市资源开始变得紧张,农民工在城市中拿到有限的薪水,并不能正常的享有城市的资源,这就是城乡矛盾的具体体现——同一个空间内生存的不平等。所以蚕丝业改革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乡村工业如何在外界力量和传统力量的双重刺激下进行改革,这种改革也提供了一种经验,即在恢复乡村经济的过程中,哪些问题是可以避免的。在这种变革中,蚕丝业由家庭手工业开始向现代工厂转变,新的引擎蒸汽机的引进,需要新的集体工作系统的配套,村民以提供原料的方式入股,每年可以获得分红。工厂生产生丝质量要远远高于手工业——然而问题出现了,尽管生丝质量提高了,国际蚕丝市场的价格并没有相应的提高,而工厂的投入成本却家庭手工业要高得多,因为在最初实验的几年时间里,工厂的经营状况并不乐观,而村民们只关心分到手里的利润,所以积极性越来越低,家庭手工业开始抬头……蚕丝改革的最后一个影响,对亲属关系的影响,简直是生动逼真——原本从事家庭缫丝业的女性因为进入了现代工厂变成了挣工资的阶层,所以地位发生了变化——费的例子是,一个女工因为下雨天丈夫忘记给自己送伞,就当街斥责自己的丈夫,家庭地位发生了变化的典型表现。这本书中并没有提供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功能主义的目的,原本就是为政策提供依据……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我不懂人类学,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是一种方法吧。
  •     本科低年级时候读过费孝通的书,当时不明白书里面的精到之处,只能增加知识,无他。现在我回到传统中国的世界里面,发现费以功能主义的视角写传统乡村,可以剖析得如此细致入微,并且对社会关系和市场制度有很好的辨析与理解。
  •     田野和人类学必读,不做田野定不能明白这本书的好,一定程度上可以算范本了,致敬费老先生兢兢业业的学术精神。
  •     通俗易读,这才叫论文嘛~
  •     敬前辈
  •     经典之作。
  •      2008-10-03  
  •     看的时候想到同是江南农村的父母老家,格外思乡
  •     开弦弓,内容翔实。对这种农村经济研究的理解还需要体会
  •     主要看那个留英记了……
  •     好认真严谨翔实有趣的博士论文。
  •     很久没有完整的读完一本书了,在朋友的推荐下,对社会学完全陌生的我细细的读完费老的《江村经济》,书中翔实的数据和资料,优美而严谨的文字,费老先生作为一个学者拥有不亚于文学家的美丽文字让人折服。
  •     有些东西根深蒂固,有些惯性无力撼动
  •     是本好书我还买的双语版不过就是只看了一个关于衣服的。我感兴趣原来他喜欢杨先生嘿嘿嘿果然是这样子
  •     人类社会太复杂了……制定与众多人民息息相关的各种政策是一件压力和难度都难以想象的事情吧……突然觉得政治家啊官员们啊也都不容易啊……
  •     费老的作品大多简明易懂。
  •     考据之详实,治学之严谨,现代人对比之耻也。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里面添加的62年的“自我批判”是戏谑的对比么?
  •     近一年陆续看了人类简史,金融的逻辑,万历十五年,匠人,江村经济,叫魂在看中。对于中国农村的经济社会结构的发展变迁有了另一个角度的认识和理解。联想到以前看过类似题材的小说和电影,互为补充印证,发现以前的了解都浮于表面,真正理解人类的各种行为还是要从经济和社会学意义上着手。
  •     其实我看的只是热闹。书中关于水乡农村和高原坝子农村习俗的描写,时时让我想起自己的家乡,心里又对比着它们的异同,不时笑笑或恍然大悟。原来在那么多人类行为的背后,有这样的经济和社会的原因在操纵着。上山丫头和回乡丫头,过年刚听妈妈讲过,这里就又碰到,颇有他乡遇故知的喜感。或者说是因为听说过,才会注意?
  •     费老行文的中立客观和文末说明问题重要性时候的关切态度极打动人,在书的内容之外表现一种学者的形象和责任
  •     实地调查、取证、思路、写法,都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     好的书是不管时间过去多久依然给你带来丰富的启发。
  •     了解了下人类学和社会学
  •     翻翻翻。。。
  •     读了几次都读不完
  •     读的是北大版,有错别字。很扎实的田野调查,很严密的逻辑推论,小切口,大选题。看到最后,我理解了乡村变革的复杂与艰难。“互助会”那一节没怎么看懂。。。
  •     对人们的期望来说,土地具有其捉摸不定的特性。恐惧、忧虑、期待、安慰以及爱护等感情,使人们和土地间的关系复杂起来了。人们总是不能肯定土地将给人带来些什么。人们利用土地来坚持自己的权利,征服未知世界,并表达成功的喜悦。
  •     人类学者,社会学者的良知与豪情。
  •     很是一本看得入神的好书
  •     经典之作
  •     地就在那里摆着。你可以天天见到它。强盗不能把它抢走。窃贼不能把它偷走。人死了地还在。
  •     炒鸡棒
  •     虽然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走向城镇了,但仍然保留下了太多文化特征。 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马老师的书,有时间研读。
  •     我读的是这个版本
  •     非常有见地的书 值得多读几次
  •     人类学新领域的一座丰碑。人类学向既有定量研究范式提出的挑战至今让定量学者顾左右而言他。
  •     社会学 回头看 还是挺枯燥 断断续续2月看完
  •     刚看完感觉像是看了部讲那时候的电视剧,后来越发的发觉这个社会里的现象跟书里的观点撞得不亦乐乎...好书
  •     通俗易懂,不过可能我没有具体的学过社会学,所以我还是不知道他怎么经典,后面的什么经济没有看
  •     不是这本 不过这本最接近吧
  •     深感上世紀國內改變之巨大,被摧毀的生活方式,社會構成體系,價值觀,將走向何處?
  •     没有读过费老的书都不好意思说自己了解中国农村。其中部分研究结果至今仍有启发意义,社会调查的强大由此可见一斑。《乡土中国》的实例版,膜拜膜拜::>_<::
  •     这一版把云南三村的一部分也收了进来,还有费孝通在不同时期回顾、总结历次乡村调查。有思想脉络,提供了继续阅读的书目。初读惊艳,读到江村后半会疲劳,因为他用社会学的文笔写的是我所熟悉的事情,读到禄村又high了,因为开始注意理论化。那篇《留英记》语调有些鄙夷,应是受了反右的影响。
  •     虽然没读完。。。
  •     中国乡土社会学入门必读。如涂尔干《自杀论》一般摘抄研读。学到了很多。
  •     非常细致的记录和非常有见地分析。有启发。
  •     费孝通的博士论文,对一个村落如此详尽的描述实属不易,可见研究能力,学术水平之高,但是不适合作为通读之作。
  •     懷念是一回事,懷念的深度又是一回事,只是如今的社會人類學者愈加將這座里程碑當成一棵搖錢樹。
  •     待到有机会,或许会重读这些书
  •     单位图书馆的书,上班的间隙读完。上海人民这一版很好,包括了《江村经济》《禄村农田》两篇以及《留英记》《江村通讯》和各类序言等大小文献。我于社会学很无知,也不清楚现在前沿的讲法是什么、怎样评价这本书。只是拿来当历史资料读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