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有个帮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
ISBN:9787510823725
作者:米拉拉
页数:352页

内容概要

《文艺生活周刊》:专注于音乐、戏剧、电影、摄影、阅读、当代艺术、跨界文化生活、两岸及中外文化交流、文艺演出等领域,致力于分享精品文艺活动和独特话题,挖掘文艺生活的深度,最前线的文艺资讯报道,最生动的文艺人物、文化事件采访,最真实的文艺现场再现。“参与文艺,享受文艺”成为一种八小时之外的普世生活方式。
米拉拉:80后,长居北京。一个琴棋书画样样不精通的天蝎座文艺女青年。先后组建多个乐队并担任主唱,跑过无数场子,也曾进入剧组拍过电影,做过导演梦。大学循规蹈矩学了HR管理专业,2010年创立《文艺生活周刊》之前,曾是典型的外企“杜拉拉”,先后就职于FESCO、摩托罗拉、微软、艾迴唱片等公司从事高级管理工作。梦想不灭,偶然与必然交织,于是文艺圈多了一个叫“文周”的东西,有些乌托邦,但也很真实,3年有余,100期,一次即将发生的蜕变。

书籍目录

郝云     12
HAYA 17
曲婉婷 22
雷光夏 27
张玮玮 32
二手玫瑰 37
胡德夫 42
曹方 49
谢天笑 54
彭坦 60
林怀民 66
徐昂 71
林奕华 76
金士杰 82
孟京辉 88
赵淼 97
徐童 102
张元 106
鲍鲸鲸 112
姚谦 118
郝蕾 123
丁武 129
小柯 135
荣荣 141
老鹰乐队 150
马木尔与IZ 152
陈奕迅 156
张浅潜 160
音之印象 162
野孩子 165
Keren Ann 168
许巍 170
音乐节集锦 174
大爱音乐节 190
2011林兆华戏剧邀请展 200
在看,在听,音乐剧 209
乌镇戏剧节 219
影人娄烨 229
香港电影 235
书好有个店 244
三毛“天堂之鸟”20 年忆摄影展 260
原研哉2011 中国展 264
展望:我的宇宙 268
“家庭暴力”系列摄影展 270
荒木经惟:感伤之旅/ 堕乐园 1971-2012 摄影作品展 273
何云昌:《草场地•十世》 277
记移动中的观念摄影师马良 279
路易斯•布尔乔亚“孤身与共处”作品回顾展 284
高鹏《摇滚肖像》主题摄影展 286
Billie Holiday 292
英国病人OST 295
李志 297
Trip-Hop 301
电影的第三种语言 303
《哈姆雷特》 306
《雷雨2.0 》 310
《情人的衣服》 312
《大将军寇流兰》 316
《蒋公的面子》 319
徐晓《半生为人》 322
Patti Smith《只是孩子》 326
太宰治 329
王小波 331
廖一梅 333
简•奥斯汀 335
《大艺术家》 338
《桃姐》 341
电影是什么?343
《他们在岛屿写作:寻找背海的人》 346

作者简介

24篇焦点文艺名人深度专访,20篇代表性作品先锋评论,9个当代艺术界热门展览事件,9个热点音乐LIVE再现,7个文艺圈大事件及焦点话题。扎根在冒着热气儿的泥中思考,追索最生动、最原始的鲜活轨迹;放弃讨巧的更吸引眼球的商业符号,还原本应更丰满、更百变的文艺偶像。
《文艺生活 周刊》是国内唯一一本综合性独立文艺杂志,创刊于2010年6月。
本书集合《文艺生活周刊》NO.1—NO.100期最精华的文艺大咖独家专访+珍贵影像+重点文艺大事件。
书中主要收录:曹方、李志、谢天笑、曲婉婷、胡德夫、雷光夏、郝云、张玮玮、HAYA、二手玫瑰、彭坦、姚谦、小柯、林怀民、张元、娄烨、郝蕾、丁武、陈奕迅、许巍、老鹰乐队、原研哉、马良、肖全、三毛、荒木经惟、展望、金士杰、濮存昕、林兆华、林奕华、帕蒂•史密斯、孟京辉、廖一梅、彼得•布鲁克等。涵盖音乐、电影、戏剧、当代艺术、摄影、文学等领域。是你不可或缺的“文艺红宝书”。


 乌托有个帮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1条)

  •     多年以前当“文艺青年”、“小清新”这些词汇还没有甚嚣尘上,只是在客观地描述一个人的状态及气质的时候我是一个标准的伪文艺青年。读着不太懂的意识流、听着不太懂的独立音乐、嘴里讲出的是一个个自己一知半解的词汇。但我是一个有恒心有上进心的青年,这种事情我做了大致两三年,后来独立音乐听多了在讲啥我就明白了,一知半解的名词也理解了不少,虽然还是读不懂意识流,但我会换些别的书看,喜欢的作家的书我会全读一遍或至少读个一半,我从来不会只读了那个作家一本书就对他推崇得要死。再回过头去看当初的自己,嘿,多傻逼。不过后来也就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了,市面上的伪文艺青年越来越多,“文艺青年”、“小清新”成为了略带嘲讽或变异色彩地去描述一个人的行为的词汇,每每听人习惯性地称我为“文艺青年”,心里总会嘀咕:别把我同他们分为一类。大一的暑假我开始学吉他,大三我组了乐队开始在小范围内演出,后来和一个本土的独立厂牌合作,将他们的艺人带到我们学校演出,第一次的时候从联系社团、说服学校相关部门到最后的演出,前后准备了两个月的时间(我们学校是上海一所极为保守的学校,举个例子好了,到现在搞活动还是不允许拉赞助的,当然非官方活动学校也是不给钱的)。毕业后,我考进了文化部门工作(别黑我),毕业后还帮学弟学妹策划过一场演出,当天我们学校的暖场女青年自那时候起开始出道,去年夏天完成了全国几个城市的巡演(当然这同我关系不大)。我一直把我上面这些经历归纳为“参加演出——举办演出——管理演出”三个阶段。在办演出的过程中,和独立厂牌的合作愈发然我感到不管做什么事情,哪怕是看似自然随性的文艺工作,都需要、也需要、更需要靠谱和脚踏实地。一切的事情都不能停留在空想,应该付之于行动。很惭愧,我知道《文艺生活周刊》的时间很晚,那是看到点名时间上的众筹项目,看了主编米拉拉的经历,我毫不犹豫地奉献了我的微薄之力。拿到书后我每天读个几篇,先从认识的人了解的领域入手再涉及自己不熟悉的方面,这本书真的没让我失望。在很多人的访谈中,我多次看到“认真”、“用心”、“真诚”这些词,我想,这应当是做一切事情的最高境界了。我特别佩服米拉拉,我身边很多女生,只是停留在“想想”或是“说说”而已的阶段,对于有一定难度的事情,很少会自发地去做,但米拉拉做到了,并且有一定成果。书的开头有一行字:“献给所有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而我觉得,读完这些内容后,我们这些理想主义者更应当行动起来,仰望天空且脚踏实地,做一个自己喜好的文艺领域内的“文艺青年”,几年前的而非现在的。
  •     “哥,不光是以前,包括现在,你一直都是个文艺青年”9月份,弟去了天津,前几天我们在网上聊了几句,无意间聊了几句诗。我自知弟这样说,并无戏谑。在洗衣机滚筒转动时,我开始找笔写评,两年来写了50多篇评,既不属于理想,也不属于文艺,只是在练习一种说话的方式。我整日花去大半时间读书、上豆瓣网,听古典乐,也听独立音乐,但我又觉得自己确实不属于文艺青年。刚刚读完《乌托有个帮》,更觉得理想主义和文艺这样一种语调,我越来越配不上它们高昂的视野。我想起了鲁迅在《故乡》中写到,“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不管是乌托邦,还是一条路,随着年纪增长,我希望能听到自己走路的声音,这比任何理想更让人安心。昨晚,我将一位朋友网上吐露的心迹,用A4纸、20磅行距打印了37页,放在透明抽杆夹中。在单位上埋头读了半个多小时,又回家读到晚上9点半中,大体上翻阅了一遍。朋友在完成职业和家庭、社会角色的同时,绕过某个危险的海岬,获得了安全的航线,平静的海面, 还有风平浪静的海湾。似乎不再患得患失于外界的角色,开始潜入了内心的生活。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一次旅行。在前往雅典的中途,芝诺的船沉入了深深的爱琴海,丧失了所有的财物,但他惊奇地发现,自己的精神品质完好无损。这种直指人心的痛快淋漓,像一个人在自己心中找到了寺庙,找到了内心的责任。如果你心中宁静,那你就已获得了内在的和平。工作六年了,我开始习惯了这种生活,它提供了一个稳定有序的时间坐标,虽然我有时愤怒于生活的节奏或者窘迫于月末的结余,但它们给了我一个日常生活的支点。像跨过了一道分水岭,父亲对我从耳提面命和箴言般的教谕后,开始了期待。他越来越希望很多未知事情在我身上已经发生,像冬季沉寂之后,空地里长出庄稼。他认为我在打磨一股内心的力量,并因为支支吾吾说不出来而显得更加肯定,但我欺骗了父亲的希望,曾许诺的日期一再推迟,没有任何完成的迹象,我不曾认真读书、也未曾写出什么,曾经迷恋过诗歌也已不在,即便在夜里,我也无法梦到自己走路的声音,这样一种虚无和空洞。我常想,会是一种怎样的明天才能捕捉我,才能恰到好处凸显我自己也无法意识的坚韧之处?这显然是一种痴人说梦,一种委托于时间虚空的“恶”。“艺术只是让人欣赏的,而书是一种宗教”(丁武),一种宗教之路像梯子的影子,我所属的当下的此刻,吃饭、睡眠或读书的进行中。就在昨晚,我着急写书评却发觉自己头脑空空,如同不曾存在过魂魄。我对妻子喃喃的说,“我该看点书了”。这么多年了,我仍旧是柔软的水母,没有上路的勇气,没有安睡的梦。感谢《乌托有个帮》这本书,读罢书,虽然我仍旧不是文艺青年,但我想该好好利用这个冬天了,像冬眠一样,做些基础性的工作,我在上班的路上,一边骑着电动车一边想,风吹过我的帽子,我仿佛听到自己牙齿碰撞的声音。(玟涛 2013年11月29日)
  •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2428.html妹妹,你的咪咪很大,它比我的理想大我说妹妹,我的理想很大,它比我们的未来大”——李志《暖昧》理想比未来大,咪咪比理想大,所谓覆盖,只是一只手的大小,只是一页纸的厚度,只是一个暧昧的表情,只是文艺的碎碎念,所以,即使我们说好了不回头,说好了一意孤行,我们还是在走出一段距离后回望我们的人生,回望那比理想大的咪咪,回望没有未来的现在,人生辽阔,所有的大都是小时代,所有的路都是断头路,所有的理想都是现实,都是眼泪和伤口,都是一事无成的青春,都是鸡飞蛋打的中年。是的,已经进入了鹦鹉史航的“流动的盛宴”,那个海明威的系列故事已经将浪漫变成了浑身的小伤口和一个星期的胡桃汁脸,在“都值得回味”的浪漫中,付出的代价或者仅仅是我们的身体,我们的生理,甚至是那个比理想大的咪咪,而在我们手中,有时候握着的不一定是暧昧,是厚实的书,是被鹦鹉史航称为“慈悲的仓库”,或者是“游戏里神奇的空间戒指”。黑色,并不是永远的黑色,覆盖也并非是一页纸的覆盖,泼墨的字体,透明的腰封,它破解的是一种“密集恐惧症”,它说:“引导一切精神享乐”,它说:“献给所有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它说:“乌托有个帮”——里面是彩色,里面是丰富,里面是暧昧的暧昧,里面是文艺的文艺。“生活中很多种方式任君选择,不管红绿黑白。”又回到李志的“暧昧”,只是这一次他指向的是一次定格,一个态度,一种决定:“或者你可以选择认真做本杂志。”那个“或者”,已经不是暧昧,不是犹豫,是一刀切下去的快感,是流出血的痛并快乐着,是“3年有余,100期,一次即将发生的蜕变”,是张扬的自我、独立的精神、浪漫的情怀、不懈的坚持、燃烧的激情。《文艺生活周刊》100期精华珍藏版,是梦想不灭,是偶然与必然的交织,是乌托邦,是真实,当然也是比咪咪大的理想。它是531页的集成,它是对文艺群像的致谢,这里有林兆华、濮存听、姚谦、有待、胡德夫、赳赳、高屹、俞心樵、绿妖、张晓舟、林荫宇、周云蓬等“良师益友”,有袁野、曹真、王竹、骨朵、聂凡鼎、高晓倩、小粉、孙率兵、秦琴、彭昊、池旭、何脑斯、刘一磊等“主要成员”,有何欢、张润欣、马德林、孙亚格、赵悦、丁晓兵、杨建新、黄亚平、小宁格格、王静等“特别鸣谢”——是的,他们是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他们组成了“乌托有个帮”,他们打开了“流动的盛宴”,他们也取代了比理想大的咪咪。还有什么是可不说的暧昧,还有什么是无法回避的现实,还有什么是鸡飞蛋打的理想?“她们视我为异类,只是因为我不屑于掩饰我的轻蔑。”这是话剧《柔软》里的一句台词,而在郝蕾的解读中是保持真我的状态,一种“如是”的生存境界,从音乐、电影、戏剧到绘画、摄影、文学,在文艺的乌托邦里永远住着现实之外的异类,住着不屑掩饰轻蔑的异类,而它的同义词就是:理想主义者,“我觉得理想这个东西一直存在,足一种特别幸福的感觉。可能年龄越大,就越不好思跟别人说起自己的理想。但幸运的是我生活在北京,这里有很多跟我一样,在而立之年还为的音乐理想而奋斗的人,你不会感到孤独。”这是郝云的一句话,这位被称为“脚踩大地头顶蓝天”的北京爷们儿用接地气儿、本土化、人情味儿的创作风格来表现自己的生活状态,这是摸得着看得见的理想,所以即使他说“我想四大皆空,我还想大闹天宫”,到最后还是会到脚踩大地头顶蓝天的现实中。2010年郝云是“突然想到理想这个词”,其实理想一直在心里,在温暖和幸福,是发现自己的存在,林奕华在《贾宝玉》里就表达这杨的观点:“《贾宝玉》对于我来说,都是关于‘灵性’,是一个人可以找到的自己的终极价值。”自己的终极价值或许就是生活本身,但是灵性总是被尘土被世俗的欲望覆盖,被时尚潮流所淹没,而那些属于自己的存在声音就微乎其微,甚至已经销声匿迹,“很多人现在不懂得关心自己,他们只是宠自己。”所以林奕华的self-reflection才认为是电影或者戏剧“最被需要的境界”。欲望的投影无处不在,它是我们不认识的自己,是异化的自己,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二手玫瑰”所表达的叛逆性和所坚持的原创性,这个从东北二人转发掘题材,从底层叙事和传统曲艺吸收养料的乐队找到了真正的“自己”,“从那天起,我不想在空中瞎飞,我要双脚落在地上,回到民间的血液里。”而这种“自己”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调戏现实,娱乐观众的一种反应,它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理想“往幼儿园里开”,成长出纯洁的花朵,所以“二手玫瑰”是一种拒绝,是一种反讽:“二手是个反讽,想要表达当代艺术许多许多都是复制和抄袭,而我要做一手的艺术。一手的意义就是原创,就是讲述自己的生活。讲述自己的生活,就是民族性,就是创新的源泉,多简单的道理啊,可是现在许多玩音乐的人就不明白。”不明白的创作中有太多的复制,太多的西化,太多的“二手玫瑰”,所以怒放就应该是生命的原生状态,是自我的自然表达。所以可以理解为什么郝蕾要在近六十度的高温中重走佛陀成佛讲经的地方,为什么丁武要从梦中寻找音乐的灵感用绘画投影“出事儿了”的生活,为什么曹方听到极远处传来太阳鼓的声音会“莫名地被指引去走近它”。那是对自我的找寻,而这种找寻必须和现实进行对抗,必须让理想的玫瑰开出芬芳,那个挪威礁石上的字母A,是曹方遭遇的尽头,字母头上的圆圈是句号,象征着陆地的戛然而止,但是陆地之后呢?挪威之后呢?旅途之后呢?从行为方式变成艺术方式,或许也是一次超越,一次对理想的坚守。从寻找自我到返身到艺术,这本是不可分割的过程,人生即艺术,艺术演绎着人生,HAYA乐队的名字里包含着“边缘”,但却也是从边缘中挣脱束缚,超然物外,它是融合万物的宝石,它将爱充盈真个世界,所以HAYA乐团要踏上迁徙之路寻找艺术的宝石;所以谢天笑要用柔似流水的古筝和密如雨点的Reggae相融在一起,寻找中国摇滚的突破口;所以赵淼要从《聊斋志异》的水鬼主题和傩戏的演剧方式中找到中国戏剧的另一种“形体”……张玮玮的牢歌收集、林怀民的“云门”舞蹈、徐昂的忧伤喜剧,他们都在用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生命,自己的人生在创造着艺术,在坚持着理想,或者正像孟京辉所说:“表现人类应该表现的。”而这种表现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盛开一束束的玫瑰,可以成为一个人引领的风景?似乎包围在外面的永远是逃避不了的中心,似乎永远是纷纷扬扬的碎片,孟京辉对先锋姿态下的定义是:“有一种曲线,它永远想要接近X轴,但永远接近不到,我觉得这就是姿态,一种趋向,一种美学观念,一种身体力行的东西。”是的,他们制造了趋向,他们表达了观念,他们身体力行,但是他们想要接近的X轴,却永远不能抵达,或者说,只能是无限接近,但不会是重合,文艺的尴尬或许也是如此,在众多自我的坚守和拯救中,往往会忽视那条曲线的指向,或者会误解那条无限接近的X轴。“二手玫瑰”在《征婚启事》中唱到:“混到了北京我混没了牵挂,混乱了生活我混长了头发,到底是什么让我无法自拔?”而这似乎解构着那些怀揣梦想的人,或者对于19岁那年的谢天笑来说,是不是也是一种个体的反讽:“从淄博一路北上,追随崔健、唐朝和黑豹留在他印象里的痕迹来到北京”是不是所有文艺青年的必由之路?那个“北京”是不是也有黑暗之光是不是也在改变梦想:“这瞬间被建立的城市/是谁梦中片刻的意志/形状如此真实/回忆如此虚伪/你摧毁她经历的世界/或探索她已展开的边界/清晨苏醒之后/她已有了改变(雷光夏《她的改变》)而HAYA想要“唱给在城市中失根的人”是不是就是那些在“中心”湮没自我的人?这是不是只是一个属于艺术的传说,一种神话,一个“天方夜谭”?“当‘文艺’染尽了坏名声,当传统媒体在衰退,当碎片式的新闻占据了人们日子里的边角余料,当‘审丑’成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话题,我们却两手空空得要把一个贴着‘文艺’两个大字、提倡深度阅读和精神享乐的杂志做起来。”这是写在《致所有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的碎碎念》这篇“后记”里的一段话,文艺沾染了坏名声,碎片式的解读占据了生活,审丑变成喜闻乐见的话题,在这样一个大众阅读的时代,艺术的传说,文艺的革命,以及理想、信念、激情、自我又去了哪里?所以提出任重道远的“解救”意义变成了一本书的职责,或者也只有一本书,才可以让人民大众抛弃碎片抛弃审丑抛弃那个比理想更大的咪咪。因为文艺是遥远的,深度阅读是遥远的,精神享乐是遥远的,它只属于那些行走在路上的“乌托有个帮”。3年,100期,这是一本书的时间轴线和周期指数,但是不论是人物专访、LIVE,不论是Focus、看艺术还是艺述,几乎所有的篇章都以时间和地点作为标签,以及“记者某某”的观者标签,这些标签象征着时代性和现场感,2011年3月12日北京五棵松体育馆的Eaqles 2011北京演唱会、2012年8月31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音之印象”音乐周、2013年1月12日北京·后山艺术空间的野孩子腊月音乐会,以及那些集锦式的各类音乐节,在图片的传递中并没有让人产生身临现场的快感,相反倒是感觉自己距离所谓的“文艺”越来越远。在一个大多数人生活的“非中心”的城市里,没有音乐节,没有摄影展,没有戏剧演出,所以从来没有艺术的现场体验,没有激情、疯狂、融入。而对于我来说,在这本“文艺红宝书”里,所检索到的和我有关的相关信息只有:郝蕾或者娄烨的《苏州河》、《颐和园》;不在书店里恶鸟的实验小说;放到网络上的孟京辉戏剧《恋爱的犀牛》以及去年曾有过某种臆想的乌镇戏剧节。而其余所有的一切都是遥远而陌生,都隔着厚厚的玻璃,都是一个“天方夜谭”,艺术在别处,艺术高高在上,所以注定是“乌托有个帮”的群像,而那种渴望抵达”深度阅读和精神享乐“也只是一个不断被侵蚀不断被异化的的杂志理想,那些标注着记者的署名文章只能证明它是一本报道集,一本有关新闻的碎片化组合,甚至只是一本缩小了的杂志,它不是如丁武所说具有宗教意义的“图书”,所以在Focus中,那个关于大爱音乐节的报道在讲述圆满的梦和破碎的爱,更多只是在描述音乐节本身,“前所未有的豪华阵容,难以置信的舞台音效,以及细致入微的人性设置,都让习惯了国内音乐节标配的乐迷为之惊喜”,它所带来的却是“第三天工作人员罢工演出延迟开场,到音乐节结束后酒店追讨房费员工纷纷逃跑”,或者更多的只是报道“从大跃进到大逃亡,从捧上神坛到跌入谷底,短短四天辉煌带来无比沉重的代价”。其实,作为深度,并不能局限在音乐节本身,“2013年的音乐节更加层出不穷,音乐节市场被红了眼的人们越炒越热,突然热起来的市场也带来了迅速成长所必经的阵痛,重复的阵容,疏松的管理,随之而来的是票务漏洞、艺人与主办方的冲突、乐迷的审美疲劳……”这一句或者才是解剖的要点,但可惜只是一笔带过,无法完成Focus的深度挖掘。而在《艺述》的不部分章节中,除了缺少深度,甚至还只是一种知识的普及,在《香港电影MOVIE in H.K.》文章中,参考“香港星光大道官方站点”的《香港电影发展历程》就是知识的传播,而接下去关于Made in Hongkong的新浪潮,也只是简略介绍徐克、许鞍华和谭家明三个人的电影,#港味影像#更是将香港电影的解读变成了碎片化的100条微博介绍,最后《我与香港电影》的采访是文周和飞鸟的对话,而飞鸟作为豆瓣小站“香港电影的电光流影”站长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至少在采访中,对话也仅是从关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香港电影、最喜欢或最怀念哪个时期香港电影、怎么看待香港电影新时代的没落期、最喜欢哪些香港影星这些简单的话题,根本没有在深度上去解读香港电影的发展脉络。“幸福只有芝麻大一点,我奔走在它的边缘……”这是张浅潜在《幸福的芝麻》里唱出的心声,芝麻大的幸福对应的是咪咪大的现实,奔走在边缘对应的是主流和中心,“《文周》三年来采访过的人,大都注重自身专业领域的探索而隔离浮华。他们钻到不被大多数人理解的世界里,与这个有些坏的时代周旋,那其中的苦与乐,是一般人根本无法体会的私享幸福。他们生活在成人和孩子中间的青涩地带,渴望分享、渴望自由。正是这些人,让这个充满了悲观和负面情绪的世界,多了一些让人热泪盈眶的理由和干净的存在。”这里是有对于理想坚持的感动,有独立自由精神的实践,有激情,有自我,但是“致所有在边缘的理想主义者”的后面是挣扎,也是无奈,对他们来说,现实或者也是一种无法逃脱的桎梏,而在这样一种芝麻大的世界里,所以他们拒绝中心却在抵达中心,他们远离碎片却在制造碎片,“战争中你鲜血流尽,和平中你寸步难行。”其实,做一个平静的人,写一本平静的书,更难。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你造嘛,很想马上出手,也可以换书,一点都不想要了,采访神马的,知道的人都知道。不知道的人也不想知道好咩。
  •     内容些许无聊
  •     一天几篇顺承着读下来,提到有趣的歌曲,演员,电影,都找来听听看看,越发觉得珍贵。就记得前几天看到采访郝蕾不断提到《颐和园》,也是一直心心念念了好久,立刻合上书开着电脑看开了。文艺久了真就融进生活去了,不觉得有什么奇特和陌生。反而习惯且享受这样的五彩纷呈,每天都是好日子可以过。
  •     最喜欢金士杰那篇
  •     一如文艺深似海,装逼路上不回头。
  •     毕竟还是杂志上的内容,总觉得文艺但不深刻,不耐看。但是里面有好多我喜欢的人。
  •     [花心]棒极!
  •     做自己喜歡的事 不要被太過牽制 仍然不切實際地想著想著
  •     虽然是杂志的合集,但看那些理想主义的各文艺领域的人,他们的坚持,独特想法,会引燃自己的血。陌生的那些领域就会看不进去。透过这本书,多了解了一点点某些感兴趣的人。
  •     在北京翻完的第一本书
  •     这本电子刊物的合集,让喜欢的人有了书的厚重感。
  •     不是文艺才算理想主义 但这本书所记录的采访到的方方面面确实是当下里足以成为星光照亮路途的。给做这些事的人奉上我的敬意。
  •     读这本书想起了很多文艺的自己。其实我更喜欢“文艺情怀”这个字,在有限的时间里挤出的时空,在无情现实的逼仄中细微的存在的那种情怀,在冰冷的社会中追求着最原始的“真善美”。
  •     写李志那篇,什么叫唱许巍是俗,唱你们家李志就是脱俗了是吧。我不喜欢许巍也不讨厌李志,但我就特别烦这些人听李志还听出优越感来了!真尼玛拿李志跟梵高比了啊,那他倒得算个艺术家呢,都写些什么哗众取宠的东西
  •     办公室架子上放着的,拿起来快速翻了一遍。就还行吧,轻飘飘。艺术没那么容易,多半是痛苦的产物。
  •     访谈可以一看。
  •     最近在看科幻概论讲的Dystopia.............
  •     文艺生活周刊,引导精神享乐。
  •     正因为是过去的。
  •     装13工作手册
  •     去盆友那里吃饭 大致翻了遍~捡喜欢的看了下
  •     只有几个可看性,整体是个流行文艺大杂烩
  •     涉及范围很广,适合发现新大陆。深度不够。
  •     里面的很多人不认识,是落伍了,还是不够高雅?
  •     书甚好 只是亏在杂志
  •     做好一件事比会很多件事更难。
  •     文青必备!
  •     非常值得买的一本书,无论是内容还是纸质,非常有诚意。尤其结尾米拉拉的那篇文,看的好感动。
  •     对话 有意思.
  •     大家都是有理想的人,榜样在这里,剩下的要靠自己,如果写人物专访,大概还会回头参考一些写法,别的收获嘛..没了
  •     文艺生活的精彩合集
  •     有些堅持所付出的是別人遠不能想象的。淺嘗輒止的一個合集
  •     真•文艺•致•青春•范儿•腔调•态度~~\(≧▽≦)/~
  •     访谈集,挺好看。
  •     有一篇我的。留念。
  •     推荐~~非常好的一本书~~
  •     关于摄影民谣戏剧电影的文艺工作者的采访都在这里,文艺青年爱读之书
  •     有情怀的流行文化一览,但留于表,深度有待挖掘。
  •     读书笔记做过,这里就写不出了。但是谢谢开发出新阅读类型
  •     为书的后记再加上一星
  •     有些文章写手文笔一般。不过还是好啊!这杂志好好地继续办下去!
  •     果然文艺的东西一股脑堆积到一块儿了还是有点消化不良…
  •     由志愿者构成的采编力量已经很牛了~
  •     很多惊喜,很多彩蛋,理想边缘的世界
  •     因为有许巍,就看了这本书。就访谈而言,其实没有很特别很深刻的话题,也有着让人失望的部分章节,但它有一股触及内心的力量,在我看来,这让人把背脊挺直的力量叫坚持,坚持在这个以物质为成功论的时代,守住自己的精神信仰,并为此而愉悦。有人占据高台去吆喝成功,有人只希望在人迹寥落的地方嚎叫时,远远能传来一声呼应,乌托有帮何须求邦。书中有一篇讲到,某人说自己要走了,晚上拉着所有人喝酒告别,用着永不再见的语气和舍不得的伤感,每个人都一脸平静地陪着他喝,因为知道他明天醒来还是在这,哪儿也不去。是的,对文艺者来说,这不是最好的时代,但依然有一种自珍的精神在庇佑,Here I stand,I'm not going anywhere .
  •     比较有情怀的一本书,排版也精美,因人而有午托邦,更因人大放异彩
  •     补标一个
  •     現在反觀曾經愛過的『文週』,其實並未見佳。中二文藝病得過了就不會再犯。
  •     4.5
  •     “我们从年轻变成熟的过程,不过是一个对自己欲望、言行的毫无道理与荒唐可笑慢慢习以为常的过程,某一天,当我明白其实我们并不具备获得幸福的天性,年轻时长期折磨着我的痛苦便消逝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