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史学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
ISBN:9787301218013
作者: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页数:423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此外,随着掌故学和笔记小说的流行,又有人披露了一些有关“沈荩之死”的新史料。继沈荩之后,被关入同一牢狱的王照回忆:“其明年,余入狱,所居即沈之屋,粉墙有黑紫晕迹,高至四五尺,沈血所溅也。狱卒言,夜半有官来,遵太后手谕,就狱中杖毙,令狱吏以病死报。沈体极壮,群杖交下,遍身伤折,久不死。连击至两三点钟,气始绝云。”在他看来,“沈荩之死”是慈禧太后实施专制统治、干扰司法审判的典型案例。《花随人圣庵摭忆》也披露,汪精卫被囚刑部大牢时,曾从某狱卒处获闻沈荩事迹:“行刑官宣读时,彼面不变色,但曰:‘请快些了事。’于是群杖交下,骨折肉溃,流血满地,气犹未绝,呼曰:‘这样不得了的,把我堵住罢。’于是裂其衣幅,塞口鼻及谷道,再杖始绝。”另据与沈荩同日被囚的赛金花(时有“三名狱”之说,即名士沈荩、名将苏元春、名妓赛金花;亦有“四美具”之称,即于名士、武将、美人之外,加上文官王之春)回忆,沈荩入狱后,曾受到严刑拷打。除此之外,夏仁虎《旧京琐记》,王伯恭《蜷庐随笔》,徐珂《清稗类钞》,刘成禺《世载堂杂忆》,徐凌霄、徐一士《凌霄一士随笔》、李伯元《南亭笔记》中,也有一些与“沈荩之死”相关的片段,其中以对吴式钊的道德批评为主,并无明显的政治内涵。 到了国民党统治时期,新闻界、文化界曾再度掀起纪念沈荩的高潮,但重点不是放在他的“革命”一面,而是他的记者身份;“沈荩之死”又成为争取民族独立、对抗政治高压、追求舆论自由的标志性事件。高良佐将“沈荩案”、“苏报案”并称为“清末两大文字狱”,感慨沈荩之死“为清代迭兴文狱以来之最惨者”,批评清政府“以酷刑加诸文人,不特启国人悲愤之情”,“实又为制造革命之另一面也”。《报学季刊》所列“新闻界被难者”,将沈克诫(误作“沈克诚”)列入首位(其余五位是黄远生、林白水、王慰三、丘元武、史量才),称颂他是中国新闻记者中以身殉职的第一人。张若英(“阿英”的笔名)誉之为“中国新闻记者最初的牺牲者”。徐豪满怀感情地写道:“抗战军兴以还,新闻记者,以身殉职殉国者多矣……惟沈荩殉难于推翻满清的民族革命火线上;而今日的报人则死难于反抗暴敌的战场中,不过在争取民族的独立平等的意义而言,他们在中国新闻史上将都是不朽的。”纪果庵(原名“纪国宣”)也撰文褒扬沈荩称:“新闻界有此壮烈人物,而后进不之知,似非敬贤之道”。

书籍目录

专题论文
改订西汉新莽纪年表
试析开元初年山东蝗灾的应对
论唐宋时期的“赐绯紫”
材料的取舍编次与历史形象的塑造——以宋人王樵的传记为例
岭南州府宋元明之际两税征收的比较研究——以连州、广州、潮州、惠州为例
多重视角看“沈荩之死”
民国大学的亚洲史教育
从以经济生活为中心到以阶级斗争为纲——减少职工和城镇人口动员中的宣传策略
清韩宗藩体制的礼仪体验与认识——以三跪九叩头礼为中心
认识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800年
19、20世纪之交美国社会隐私权争议初探
美国对中苏结盟的反应与亚洲冷战格局的形成
查尔斯·蒂利论民主
读史札记
说涿——《三国志·张裕传》的一个考释
学术综述
记忆与美国外交——美国对外关系史研究的新趋向
学者访谈
关注环境与城市的公共史学家——安德鲁·赫尔利教授访谈录
书评
记忆史视野下的辛亥革命研究——评《辛亥革命的百年记忆与诠释》
学者追忆
忠厚长者杨广胜教授
张寄谦先生著述系年初编
Abstracts
稿约

编辑推荐

《北大史学17》是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办的历史学专业刊物,至今已经连续出版了17期。

作者简介

《北大史学17》收录中国史、世界史、史学理论诸方面的专业论文,以及书评、札记等,是一部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刊物。本卷收入论文涉及汉代医疗风俗、元明理学、法国大革命、20世纪初的英国殖民政策等。


 北大史学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