瘾君子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9
ISBN:9787506369428
作者:(美)威廉·巴勒斯
页数:239页

内容概要

威廉•巴勒斯(1914—1997),美国作家,与艾伦•金斯堡及杰克•凯鲁亚克同为“垮掉的一代”文学运动的创始者。被誉为“垮掉的一代”的精神教父和美国后现代主义创作的先驱之一。晚年涉足演艺界,创作流行歌曲,拍电影,绘画,还为耐克运动鞋在电视上做广告,几乎无所不为。主要作品有《裸体午餐》《瘾君子》《酷儿》《红夜之城》《野孩子》《软机器》《爆炸的票》《新星快车》等。

书籍目录

《瘾君子》导言(一九七七) / 1
自 序 / 1
瘾君子 / 1
词汇表 / 193
附录一
《毒品》原始手稿中的第二十八章 / 203
附录二
《毒品》原始手稿的《导言》 / 209
附录三
威廉•巴勒斯致A. A. 怀恩的一封(一九五九) / 217
附录四
《〈瘾君子〉:佳作共赏》(一九五二) / 221
附录五
卡尔•所罗门刊在《瘾君子》中的出版者告读者书(一九五三) / 227
附录六
《瘾君子》的前言(一九六四) / 231
译后记 / 235

作者简介


“垮掉的一代”教父、精神导师,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中老布尔•李的原型 威廉•巴勒斯 半自传体小说

文学史上独一无二且“毫无悔意”的吸毒者自白书

直白详尽如社会文献般的吸毒、戒毒大全;每一种毒品带来的独特快感,每一种戒毒方式造成的感受,都来自作者亲身经历

艾伦•金斯堡一手促成其出版,并为其作导言
(作者)将毒品世界和与之相关的一切,尽可能精确地描绘下来,呈献给读者一幅极具代表性的图画。美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得到这样一幅真实图景,这是底层生活的浮世绘……书中既无自伤身世,也未尝试自我开脱,而是用最坦白的方式,将毒品生活里的种种处境、愁闷、恐惧、罪恶和周而复始的垮掉,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不作丝毫浪漫化。
——艾伦•金斯堡,《嚎叫》作者
自德•昆西的《一个英国鸦片吸食者的自白》后,这片瘾君子的荒原上,头一次出现了一线光,如此的耀眼夺目。然而,德•昆西用如梦似幻的笔调写下的东西,到了《瘾君子》中,则变得冷酷而真实,只做最客观的白描。从第一行起,《瘾君子》就把吸毒者剥了个精光,不带羞愧或自怜,赤裸裸地置于读者面前。
——卡尔•所罗门,《瘾君子》最早的出版人
本书是威廉•巴勒斯的半自传小说,也是作者的第一部小说,通过一名吸毒者的自我剖析,真实、客观、直白地描绘出吸毒者与毒品的鬼魅世界,是对二战后的美国社会的迷惘与堕落的一种不加掩饰的真实记录,被称为当代版的《一个英国鸦片吸食者的自白》。


 瘾君子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一上公车,她就闭起了眼睛,全凭两只手的支撑和双脚来保持平衡站立的姿势。清晨的太阳在她脸上肆虐,暖烘烘的让她露出了瘾君子一样的笑容。【盲人真好】她想,好像在某种流体力学的作用下,她在往前移动,周六人流稀疏,她只听得到车门开关的声音,并没有人与她产生碰触。今天早上的咖啡在她的肠道里翻腾,她畅想着到单位以后排泄的快感。“前方进站,请乘客扶好站稳。要下车的乘客请到后门准备下车,前方到站荣域花园。”【下一站到站了,这种站与站紧临的方式,多么像人与人紧邻的方式,并列而不相关。】(《瘾君子》P174)她睁开眼睛,彩色的世界变成了胶片的世界,锐度增大。淡彩的视觉冲击让她心悸,她踉跄着挤过只扯开一条缝的右侧车门,一道窄门。接下去她就要走过一条铺着绿色金子的草地,然后走向一栋连体建筑,发泄她早上的那杯咖啡。生活方式是个时髦词,除非我们来到了1948的乌托邦,它会一直时髦下去。我们只能活一次,所以要用一定的方式活出个名堂,如果神仙的命,那么他将有无数次机会尝试不同的活法,那么他讲永远也不会去尝试。我何苦呢?他会说。但是正如巴勒斯不能选择成为瘾君子,我们也不能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至少不那么容易。套中人只能一次解套一层。
  •        《瘾君子》中包含着两个世界,作品中的世界与真实的世界,这两个世界在书中挨得如此之近,事实上,大部分时间里它们是互相重叠的。这也是为什么,《瘾君子》最初被当做一篇纪实文学、一份下层社会的详细档案、一本瘾君子的回忆录,介绍给读者。人们怀着猎奇心来阅读它,甚少注意到巴勒斯那种事无巨细的记录与描摹,并非不知拣选的冗余,而是一种能够最大程度适应文章主题的写作风格。那些把注意力放在他的讽刺天才和对事物的独到刻画上的人,都太小看他了,以为这就是这本书中全部的“文学性”。不,巴勒斯不仅要写一本关于瘾君子的书,他还要让全书从形式上还原瘾君子的真正生活。这或许是最惊人,也是最低调的一次文学尝试。      于是你会发现,书中的事件都是干巴巴的,事件之间没有距离、没有纵深,它们被不分轻重地拉杂在一起,压缩在一个平面之中,显得拥挤不堪。若非题材引人入胜,这样扁平的铺排是会叫人觉得难熬的。其实回过头来看,书的线性结构十分明显:纽约——新奥尔良——墨西哥,伴随着不断进化的毒品品种;然而在阅读中,你却几乎感受不到故事的推进。时间在走,同时又分秒未动;地点在变,主人公仍似留在原地;角色像走马灯般变幻,名字和特征只是松松地系在一起,不久就彻底脱钩了;发生了很多事情,但没有一样是重要的,全部加起来只有皮肤那么深,一根针头就能刺穿。你和威廉·李身处同一飓风的中心,那些从外部看来疯狂、奇幻、惊心动魄的表象与你无关,你只觉得平静而疲惫,甚至无聊。      你在阅读中体验到的一切,与巴勒斯在书中对“吸毒时间”的阐释如出一辙,这绝非巧合。为此他刻意用大量枯燥的事实来冲淡少数优美迷幻的句子,你所要的真实,他成倍地给你,你说够了够了,真实仍源源不断地向你涌来。他不要这本书成为又一个关于吸毒者的神话,他要它成为解毒剂。你若是带着听传奇故事的幻想翻开书,你是定要扫兴的。这本小说有开头,有结尾,就是没有故事。      没有故事意味着没有浪漫,瘾君子比你在菜场鄙夷的为一毛钱斤斤计较的大妈更加实际。为了几美元的赃款,他们躲在草丛里提心吊胆,为了一胶囊的白粉,他们像乞丐一样苦苦哀求。毒品植根于细胞中,最终把瘾君子也变成毒品世界中的单位细胞,成为“大活法”(a way of life)的一部分。瘾君子是死的,真正有生命的是这种生活方式,它牵动每个细胞——吸毒者、跳灰的、药头、毒枭……像传说中的赶尸人。毒品以行为主义的方式操纵着瘾君子,剥夺他们的自由意志。正如巴勒斯所说,瘾君子不是先下定决心,才开始吸毒、上瘾、不可自拔的;他们总是先规律地遵循一种行为模式,渐渐这行为便造就了他们相似的思维方式,要知道身体往往比思想记性更好,也更诚实。而最大的幻觉是,瘾君子只是偶尔才感到自己似乎不受控制,他们总以为自己的每个决定都是独立作出的,是他们“选择”了这种生活方式,目前的生活只是“权宜之计”,而他们随时能够脱身,只要他们“愿意”。事实上,真正的思维操控无非如此:让人们相信自己仍保有自由意志。瘾君子“自由”地找借口、耍无赖、磨磨蹭蹭、转移视线,成了毒品可悲的、强撑脸面的主人,和巴勒斯在书中讥笑的老郎中别无二致。      这就是关于瘾君子的全部真相,然而,还不是巴勒斯的全部真相。在这里,两个世界微微错开,留出一条细微、却最最深刻的狭缝——琼·沃尔梅之死,也就是书中主人公突兀现身又分道扬镳的“老婆”。巴勒斯没有在书中写他是如何和老婆玩的威廉·退尔游戏,没有写那个放在沃尔梅头顶的玻璃杯,也没有写他是在怎样的晕眩中错手射中了沃尔梅的头部。人们常常说,不要看艺术家在何处大胆写作,而要看他在何处闪烁回避,他避而不谈的东西才是对他真正重要的东西。巴勒斯曾说:“我极不情愿,又不得不相信这个可怕的结论:没有沃尔梅的死,我永远不会走上写作之路……一场终身斗争,写作是我唯一的出口。”从某种程度上,沃尔梅的死改变了巴勒斯的一生,没有这场意外便不会有《瘾君子》,也不会有之后的所有作品。功利地来看,这是一个任何作家都梦寐以求的好故事,有戏剧性,有决定性的瞬间,还有充足的煽情价值,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巴勒斯在书中回避了这场意外——它是不能用作展示的真实,一下笔它就要变的,变得像赝品,像出土后迅速氧化的宝剑。沃尔梅的不幸命运,对本书的风格将是破坏性的,巴勒斯不得不将其掩盖起来,代以一个幽灵般的老婆,这就是在两个世界之间的必要抉择。      《瘾君子》是巴勒斯的处女作,也是我第一次译书。我在略萨的《给青年小说家的信》中得知了这本书,正好学校图书馆也有,便拿来译着练练手,这一练就是大半年,等到这本书初稿落定的时候,我的大三也将近尾声。非常幸运,在朋友的牵线搭桥下,我得知这本书已经有出版社买下了版权,并顺利和编辑取得了联系,这让我倍受鼓舞。于是我抓紧把整本书又按照企鹅五十周年权威版校对润色了一遍,补足了新增的内容,并新译出七篇附录,希望读者对这本书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在译者这重身份之前,我首先是一个还算勤恳的读者,因此也不免对自己的译作——它更像是一个习作——心存忐忑。如同歌手献唱之前先要怪罪一下莫须有的感冒,我也有很多自我贬低的客套话想说(它的不足你一定都看在眼里),还有很多酝酿已久的辩解之词(例如我译这本书的时候毕竟只有20岁)。但我还是决定把这些话咽回肚子里,不设防地将这本书交到读者手里,心里相信着,尽管我是在译本上下了最多功夫的人,却未必是最能领略它好处的人。      最后,我要感谢出版社给我出版此书的机会,这对我来说完全是计划外的幸运;感谢鼓励我、帮助我的许多朋友,想到你们我才有信心交出这份作品;感谢我的父母给我的理解与支持,他们能够不怀偏见地阅读我的译稿,并在其中找到新知与乐趣,这让我十分欣慰;感谢兔子不厌其烦地和我探讨,给我意见,是你让这本书成为可能。         小水    2011年8月12日
  •     没看《瘾君子》前,脑子里都是《裸体午餐》的阅读经验:在太快的蒙太奇画面里跳跃,可能不可能的情节都在发生(条子法官外星人,静脉逆流的血液和悬在空中的高潮……)然后在潜意识最深处的旋涡状意向里迷失,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垮掉的一代”大约是各种“一代”里最喜欢否定的人,爱好就是击碎所有现成的规矩,歪歪斜斜走出一条血路,然后留一个苦闷的坏笑。毒品是他们击碎现实的一件利器,后世无法在否定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所以最多传承一下精神,具体的路径太难模仿,也无谓模仿。而像巴勒斯这样,从吗啡大麻安非他命海洛因一路嗑过来,慢慢悠悠活到了80多,身后跟着几桩大官司,几乎可以说改写了美国的出版制度,混进了最主流的艺文圈子,和鲍伊、柯本、麦当娜称兄道弟,在美术馆办展览,为耐克鞋做广告的实在显得太像一个传奇故事。在自弃的路上寻找自我这条“垮掉一代”铺出来的道路上,与他相比凯鲁亚克和金斯堡显得太苦大仇深,而巴勒斯淡漠的姿态,抽离的情绪 ,好似这种生活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选择,其中包括性,包括毒品。但虽然同样是巴勒斯作品,同样是毒品主题,可《裸体午餐》的阅读经验和《瘾君子》可以说是大相径庭:如果说科学地记录吸毒后支离破碎的幻想,和使用客观的报纸新闻作为创作连贯的素材组成了《裸体午餐》这个迷幻又冷酷的试验性创作成果,那么冷静地叙述以自己的吸毒生涯为原型的小说《瘾君子》就是通向《裸体午餐》的幻境前的长廊,它告诉被眼前口吐白沫人事不省的情境搞昏头的观者,这些孙子是怎么HIGH成这样的,但是也都没什么大不了。于是《瘾君子》的故事看起来非常朴实,类似纪实文学。在由“我”穿引的故事里,所有人面目模糊,谈不上有什么性格,不过是和主角在吸毒的过程中同病相怜、扶持、背叛、拉拉扯扯地保持一种断断续续的关系,在高潮与低落之间说着互相矛盾的对话,痛苦万分中透着甘之若饴的劲。而“我”或者巴勒斯本身一直用一种参与其中但实际上是旁观的角度看待这一切的,除了评价了一下河谷的社会生态,他甚至极少在文中发表任何个人化的意见和看法。无非是我找毒,他跳灰,然后我跳灰,他找毒……“我”和他们是融为一体不分彼此完完全全的一类人。人物场景情节都被压缩成一种超扁平的状态里,没有纵深感,像没有立体感的画面,故事明明在往下叙述,可一切又像在开头观者的一瞥里就已经凝固住了——那一览无余的瘾君子的生活。对于这一点,巴勒斯自己说:“毒品不是一种快感,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在“XX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流行句式的牵引下,人们仿佛掌握住了自己的命运,可《猜火车》里愤怒念叨“选择生命、选择工作、选择终身职业、选择家庭、选择他妈的大电视……”的年轻人终于要回归,《瘾君子》里的我把毒从纽约吸到新奥尔良吸到墨西哥,继续踏上了寻找雅热(据说是印第安人的一种“通灵药”)的征途。无疑在当时的巴勒斯眼里,这是一条不需要回头的路,于是作品里的吸毒路更悠闲、更接地气、更经得住考验。而于我们,这就是关于瘾君子的全部真相。最后的最后要赞一下这本书选用的版本以及同时翻译出来的附属文章,其中包括几个版本的序言,巴勒斯自序,金斯堡导言和当时出版者的谨慎的声明,还有巴勒斯对于一些修订的不满的信,让阅读了解这本书有了更丰富的体验和背景资料,对当时出版环境也有了点窥一斑知全豹的心得。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太喜欢!图书馆里有一面之缘后找了一个月,终于找到了!
  •     巴勒斯脑残粉。他刻意用大量枯燥的事实来冲淡少数优美迷幻的句子,你所要的真实,他成倍地给你,你说够了够了,真实仍源源不断地向你涌来。
  •     棒哦
  •     冰冰凉啊
  •     “毒品把吸毒者变为植物。”这一比喻很有意思。
  •     最真实的毒瘾纪录
  •     “垮掉派”中的毒品大王,花了半辈子时间尝试了几乎所有品种的毒品后对美国50年代的瘾君子们进行冷酷无情的剖析。然而结构混乱的行文,莫名奇妙的人物实在是……当然,最后他成为了你们70年代朋克的教父:威廉巴勒斯
  •     卧槽,当年巴勒斯身边的那些人遇到他铁定被他妈的影响一辈子啊。
  •     天天都在变相吸毒。
  •     说实话,这种纪实般的写法我读起来感到有点枯燥,但作者的经历以及题材的特殊性让这本书值得一读。但其实冷静视角下白描般的叙述对作者而言深刻而充满感情。这些都是文字后面的真相。
  •     爱死了
  •     这本书所有飞XX的和朝阳区群众都应该看一看。最后在毒品相关词汇里看到habit 指瘾,毒瘾。更加理解tove lo的habits(stay high)。哎,生活里的各种情绪,总归要有一个出口。
  •     读的过程中数次想要尝试一下吸毒【大雾!】很是新奇的题材,比起裸体午餐又less lousy。另外,翻译很棒,赞一个
  •     很写实 垮掉的一代如此结束短暂而毫无意义的一生
  •     细致的描写了毒贩子的生活,谎言与欺骗,追寻极致的感受,自由与意志交不是自己掌管的时候,生活的无力与恶性循环,但不陷入这种吸毒风暴的时候,生活何尝不是这样子的呢??
  •     不错 蜜汁教育意义
  •     不吸,开始吸,上瘾,继续吸,想戒掉,失败,再吸.......陷入怪圈。看完真的是想去吸毒了但又被那些描述吓的赶忙把那一点心思掐灭(笑
  •     杀死汝爱里掐着秒表吸毒的巴勒斯,和这本书的态度很搭。
  •     最资深最专业的毒友 亲爱的billy
  •     简单直白的一手资料,很多信息和如今的麻醉品研究结论一致,媒体出于某些目的搞出的危言耸听谬误太多。译者对此书的评价很恰当,有人物、有事件,但没有一个线索紧密的故事,只是一种模糊时间线下的片段集合,而最大的看点的确是题材;它不浪漫,不设任何悬念,也没有什么夸张和过分幻想的东西,只有一种干巴巴的真实,和瘾君子那种对毒品之外事物的淡漠态度遥相呼应。
  •     天哪真的是小水翻译的❤❤❤
  •     只有在警察国家人才会因为他的生存状态而获罪
  •     看到公众号推送,特地去借来看,可是也没什么感觉
  •     外国文学
  •     看起来像小说,读起来像日记,实际上是一种态度,多真诚的“毫无悔意”
  •     还行
  •     翻译垃圾 准备看原版
  •     语境变化真是硬伤…想看原版~
  •     “瘾君子” 她露出温吞的笑容 高跟鞋看起来像某种动物的蹄 年轻的脸 嘴角却已经留下疼痛的细纹 一对眼白看起来像某种黏稠的深海鱼 咳嗽的时候肺里都带着尘土的气味
  •     本来想打五星。扣一星因为校对太不仔细,好些地方注释数字顺序都搞错了。
  •     佩服译者,,竟然是个大三的学生,。
  •     3.5
  •     Will巨可爱w,连犯瘾都一股禁欲味儿。内容蛮无趣的,用小说的视角看太平实,但比德·昆西写的好,后半部分比前半部分活泼些。对扎针一类的事情很敏感,看得心脏巨挠((
  •     it cost him nothing to get high. 永不忏悔,永不认错,一路吸下去知道自己厌倦为止。
  •     Bill的处女作。曲折的出版历程,隐晦的妻子情节,Allen的鼎力相助,毒品痴迷描写,近乎不近人情的真实与冷酷。大胆的笔触,描写了从毒品中获取的快感,一幅底层主流社会之外的浮世绘。
  •     直白地叙述了那个年代瘾君子的生活,破除了很多先前的偏见
  •     飞行员指南
  •     很棒的书,真实而生动。中文版的成功之处,在于翻译很精道,尤其出自一位20岁的译者,让我吃惊。
  •     啊
  •     又名《毒品》,且文如其名。以近乎日记般平白的手法 叙述了“我”与毒品的相识 相伴 相生 以及可能的相别。从纽约 到新奥尔良 再到墨西哥 ,作者提出的“毒瘾时间”这一概念完美融入书中。断裂 分散的时间感带来的是扁平的空间感,就如瘾君子眼中停滞的世界,植物化的世界观。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没有故事,也不曾有浪漫。文中提到的,在常人眼中污秽 厌恶的生活和行为,在作者笔下一如吃饭喝水,因为这就是瘾君子的日常。多提一句,佩服此版译者小水,大三便能选中且译出此书。
  •     High高了也是种活法
  •     蛮荒。狂欢
  •     富二代的生活回忆录,为了垮掉的一代
  •     有点无聊,译得蛮符合口味的,词汇表点赞
  •     苍白而残酷的事实,喜欢小水的译后记
  •     drug是一种状态
  •     毒品是一种活法。。感谢巴勒斯的坦诚。
  •     我要叶绿素成瘾,然后变成植物
  •     “快感是从肉体的声讨中获得的短暂自由。” 读了半个月,还是受不了这种翻译的语言模式,习惯的隔阂很深,一俩句警句可以理解,成堆的啰嗦就过于浮躁了。书中事件的堆砌是干巴巴的,语言是乏力甚至空洞的。我记得我说我们这代人是在荒芜的早晨起床,瘾君子显然不是荒芜,是浑噩与无意义。浪费生命。巴勒斯也许只适合写同性
  •     巴勒斯对毒品的态度完全是书里那句“那又怎么样”。为此书重温了一遍《杀死汝爱》,本福把他那种内向冷淡,总活在自己世界中的气质表现得太到位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