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城市美学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5
ISBN:9787801708366
作者:周膺
页数:266页

章节摘录

  第1章 后现代状况下的城市与城市美学  一、现代、前现代与城市美学  “后现代”(Post—modern)是一个时间概念,它与“现代”(Modern)、前现代(Pre—modern)相对应。但是从时间意义上来言说“后现代”却有其内在矛盾,因为动态的现时只能是“现代”,而不可能“后”现代。所以,让一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在《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一书中将后现代定义为:“最发达社会里的知识状态(Mood)”和“针对元叙事的怀疑态度”。利奥塔指出,后现代不是一个新时代,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对现代性自称拥有的一些特征的重写,首先是对现代性将其合法性建立在通过科学和技术解放人类的视野基础上的宣言的重写。”2这种重写意味着从科学、文学、艺术到社会规范等一系列文化与社会境遇中的“游戏规则的改变”,人类应当重新探寻“现代”科学认知、叙事话语、社会规范的转换与确认问题。利奥塔将这种转变称为“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转变。利奥塔所指证的“后现代”实际是“后现代性”(Post—modernity)或“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同样的,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将“现代”理解为“一种态度”,而不是一个历史时期或一个时间概念。福柯指出:“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不能把现代性更多地看作是一种态度,而不是一段历史时期。  ……

前言

  100多年前,在英国人大规模开辟现代城市建设战场的当口,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即尖锐地指出,城市是生长在我们这个美丽岛屿之上的疮疤。岂止英伦岛国,这100多年来,城市疮疤也开遍了整个美丽世界。现代城市是一种人类生存模式,也是一种美学巨构,曾经为人类带来自信、效率与福利,但它的好处正被种种“欲望制造”抵消殆尽——已然成为“国王的新衣”或柏拉图的洞穴。现代城市在扩大居住规模、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具有较好效用,但自其产生起,人性异化、环境恶化等问题便相伴而生。发达城市早期发生过的“焦炭城”现象几乎在所有后发城市重演,而发达城市反人性、反自然的“城市病”在当今仍然是难以治愈的顽症。 “城市病”历来既有,由于古代社会商品流通量较小,再加上环境污染源较少,客观上减少了城市环境破坏的风险,而在利益机制极大强化的今天,城市环境问题变得十分严峻,使现代城市的繁荣演化为一场巨大的灾变。从表观上看,现代城市发展也正在日益变成一种丑化运动。其结果是使得人类与栖居愈发遥远,使得自然的生理平衡机制遭受有史以来最为巨大、很大程度上不可逆的严重破坏。就这方面批判来说,如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lda)们的解构主义,不管如何极端、如何偏执、如何尖锐都不为过。就我的游历所见,世界上几乎不存在说得上比较完美的城市。北欧和澳洲的一些城市或城镇状况比其他地方要好些,尤其是小城镇的自然环境破坏较小。北欧城市甚称世界的典范,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一直在构建花园型国家。但所有城市由人口和产业集聚引发的矛盾仍然越来越多。尽管澳大利亚、新西兰政府一直奉行限制工业发展的策略,澳大利亚以畜牧业、旅游业和采矿业为主业,新西兰还少了采矿业,但即便有十分强大的政府和民众保护体系,保护资源这道防线也变得越来越脆弱。悉尼、奥克兰的构造即已变得十分牵强。从各种间接的信息资料分析,也许在我见识的范围以外也不存在完美的城市。我在2001年出版的《现代城市美学》一书中曾言说过这种无奈:城市是人类追求美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历史结果。可是它却也如脱了缰绳的马一样难为人驾驭。当人口、设施、财富、信息不断扩充以后,城市的无节制发展也为人类所始料不及。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理性的发育跟不上城市的发展,致使城市问题层出不穷。  在这种情形下,后现代城市和后现代城市美学日益凸显于人类的思维图像之中。城市和建筑设计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策源地,而后现代城市美学自20世纪中叶以来逐渐发展为美学运动,并已经有一个比较成熟的潜在的理论体系,对当代城市学和城市设计实践影响深刻。后现代城市美学从解释学、解构学、生态学、未来学等方面对城市美学和城市设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索,域界和深度大大超过传统城市美学或现代城市美学。其深刻的批判性激发了人类对城市问题的高度关注和改良的热情,而其批判方式又极大地拓展了人类对城市问题的思考和处置维度。后现代城市美学改变了人类单纯的技术性对待城市的“招法”,使城市学走上了一条比较完全的人文性与生态性相结合的思想道路。解释学城市美学观所强调的文本的历史性、可理解性、可交流性、可对话性以及意义的可生成性尽管在实践上缺乏贯彻深度,但已成为当代城市社会的基本价值观。构建城市意象、活力空间已是城市人普遍的美学和生活追求,城市的时间性存在因此有了新的发觉。解构学城市美学观所主张的反中心、反主体、反原则、反体系、反历史意义和不可表现性则是“治疗”“城市病”的猛药,它以“偏执”警醒工具理性支配下的城市人,使城市不再以均质的面貌而以“拼贴”的方式被再构。城市的空间性存在被前所未有地深度勘探,城市因此成为一种民主社会的选择,成为“公共的”城市。生态学城市美学观从城市文化重建的角度致力于建设“深生态学”,以此从物理上增加城市的“负熵”使其“新陈代谢”趋于可持续,从而构建能适度和自我节制发展、可再生的稳态城市。未来学城市美学观挑战人类在城市设计上的思维极限,使人类的城市美学理想与城市的合理性最大程度得以协调与实现。后现代城市美学是对现代城市设计和城市美学的解构,但其具有解构和建构双重特征,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与实践模式。

书籍目录

序言 对城市的治疗与美的设计第1章 后现代状况下的城市与城市美学一、现代、前现代与城市美学二、后现代之作为城市美学的存在基础三、后现代城市美学的创建与城市美学的再构第2章 后现代城市美学的时间建构一、存在性时间中的城市与城市美学二、流动时间与幻象城市三、闲暇时间与自由城市第3章 后现代城市美学的空间建构一、时间空间化状态下的城市审美化趋向二、脱域机制与漂浮的场所三、虚幻空间与体验城市四、碎裂空间与紧缩城市第4章 后现代城市美学的存在性建构一、城市审美主体的解构与被构二、欲望消费与欲望化写作三、戏仿与游戏城市四、城市故事第5章 后现代城市美学的语言解构与书写模式一、新符号学与城市美学符号的解构二、新解释学与城市的历史性理解三、知识考古学与城市历史的解构四、多重解构的游戏与城市书写第6章 后现代城市美学的伦理视域一、市民社会与城市权力系谱学二、媒介与城市美学交往实践三、人域同构与自性之美四、杂交与文化身份第7章 后现代城市的生态美学一、基础重构与超越逻各斯中心主义二、自然的返魅与灵活自然主义三、深生态学与后现代城市的伦理取向四、设计遵从自然第8章 后现代城市的美学经济一、消费革命与城市文化资本二、演化经济学与生物学隐喻三、美学经济与梦想城市四、创意经济与创意城市第9章 后现代城市美学的理论建构一、整体有机论美学二、后现代城市美学中的审美关系三、后现代城市美学的范畴系统第10章 后现代城市美学与城市形态设计一、城市之魅与城市形态二、城市美学设计导则三、城市形态的社会选择四、“精灵模型”及其他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现代城市美学》主要讲述了:现代城市是一种人类生存模式,也是一种美学巨构,曾经为人类带来自信、效率与福利,但它的好处正被种种“欲望制造”抵销殆尽,已然成为“国王的新衣”或柏拉图的洞穴。于是,后现代城市和后现代城市美学日益凸显于人类的思维图像之中。后现代城市没有像现代城市那样的预先设定好的完美图景,具有非确定性、整体性、相关性、动态性和目的性等特征,不可能用简单的工具理性设计完成,也不可能通过社会工程学来运作,而是人类持续不断的自我检视、批判和改良的成果,需要的不仅仅是理性支撑的政治责任与道德责任,因而是一种永远在途中的设计与建设。后现代城市美学认为,在人的“能动的”设计和建造之前,存在已然先行聚集于城市的一切“设计”之中,已然先行栖居于城市的所有“建造”之中,人与城市的关系是从根本上得到思考的栖居。后现代城市美学使祛魅的城市返魅。后现代城市美学反对主体论意义上的整体论,也反对还原论,但主张整体有机论,并谋划新的时间性、空间性和存在性。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后现代城市美学思潮渐盛,主要可以分为解释学派、解构学派、生态学派、未来学派。解释学派重历史意义、重理解对话,解构学派重差异、重消解,生态学派重有机整体、重生态,未来学派重理想和幻想。

图书封面


 后现代城市美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