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德萨档案

出版社:群众出版社
出版日期:1979年6月
ISBN:SH10067-179
作者:弗·福赛斯
页数:346 页页

作者简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纳粹惨无人道地屠杀犹太人及其他民族达1400万人。
事件就是从一位惨遭迫害而去世的犹太老人日记本的发现引起的。当纳粹罪犯罗施曼上尉像清风一样消失在暗夜之中后,引发了自由记者彼得·米勒的调查和追击。然而,使人难以想象的是:他的行动竟然惊动了西方各种团体、甚至国家谍报机构。一场惊险曲折的追捕与反追捕的较量,揭露出一桩震惊世界的重大军火交易内幕。
作品被改编为同名电影。


 敖德萨档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我读的是珠海出版社版本福赛斯的故事构建的却不错读完这本书,不由拿他与斯蒂芬金《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夏日沉沦-纳粹高徒》作对比福赛斯用了大量的笔墨写纳粹罪行,而斯蒂芬金则致力于人的沉沦两者的高下不言自明从叙述看,两者的笔法差别明显,我还是喜欢斯蒂芬金作为一本涉及重大题材的惊险小说,福赛斯显然不算写的很好
  •     Uri ben Shaul 吃到的第一块巧克力是解放集中营的英国军官给他的。 这才是发自本质的善和爱。 开头自杀的犹太人实质上是个苟且偷生的懦夫, Uri Ben Shaul 本来有一切理由来蔑视他,把他的遗书付之一炬,甚至嘲笑他。所以最后Shaul 对他的理解和宽恕才是发自本质的善和爱。Shaul死于收复耶路撒冷旧城的战斗,从此他的同胞不用活在再进一次阿拉伯集中营的应激状态中,这才是发自本质的善和爱。1998年买到这一版后,我永远忘不掉那个犹太老头是如何悔恨自己当初作出了错误的选择,至死都觉得自己羞于面对那些选择了坚持的同胞。
  •     1 一开始是被封面吸引要读这本书的,群众社,70、80年代,这几个元素就保证了这书是本好书。反而是作者,并不了解,也不知道《豺狼的末日》是好书。2 译文中的“梅西迪斯”和“沃尔克斯瓦根”牌汽车,今天读来让人会心一笑。3 全书的精髓是陶伯日记,作者不仅在情节上埋了个包袱(读到最后才能明白为何密勒读到日记的某页时大为惊愕,初读时根本不会注意),更因日记中陶伯的记叙,把我重新拉回了那个尘封已久的历史现场。读起来异常揪心。4 书后半部分有点平庸,密勒受到太多运气和巧合的眷顾。即使读者都知道密勒不会死,也一定会大难不死5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806956/ 一书,非常感兴趣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战后对屠杀犹太人的党卫军刽子手进行追究和查找,一直是一个不为众人所知的隐秘领域,以色列情报局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本书却另辟蹊径,由一个雅利安血统的德国记者来调查里加屠杀的刽子手上尉,本身就富有新意,本书最后也给出了合理解释。小说剧情起伏跌宕,又富有历史感,让人看后感叹不已,日记中关于大屠杀的描述,让人心情沉重。掩卷沉思。
  •     “狼人”这个形象让人想起《1984》里的奥布莱恩。表面上看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中年人,实质上则是为阴暗组织卖命的高级头目。同为职业杀手,麦肯逊的手段也比豺狼差了不少,密勒多次死里逃生大多是运气所致。本书的明争暗斗不如《豺狼的日子》精彩,主要讲了一个复仇的故事。
  •     连看几本就会审美疲劳
  •     福赛斯把故事写的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让读者跟着主人翁一点点去追寻。读来像是一个寻宝的小说,线索一个接着一个,在追寻线索的过程中,福赛斯也表达了对纳粹的憎恶,以及对曾经那段历史的看法。
  •     果然还是要身在当年政治环境中才能读出乐趣吧
  •     不算很久的大学时代,在学校不大的图书馆里看到了这本版本很老的书,感觉戏剧性不如《豺狼的日子》
  •     我初中时读过啊!原来是这个啊!!!
  •     一口气读完了。好小说能让人不断产生读下去的欲望,作者在伏笔埋设方面的功力让人叹为观止,情节紧张刺激,阅读体验佳。
  •     在安放汽车炸弹后,故事有点变形了。
  •     不错的小说,不过头开的太大,线索太多,后半部显得有些弱。
  •     终于找到它的有声小说了,竟然还是64K版本,运气好好. 以前一直想买它的实体书,没买到,这一年来眼睛不舒服,以后很少会买实体书了,有声读物的感觉也不错. 该书读到一半时才感觉精彩,前面的铺垫稍多。
  •     结局完全出乎意料!我可以讲主人公是在假公济私么
  •     hhh
  •     一个职业杀手,费了这么大劲,都没搞掉一个八卦记者……
  •     一般。
  •     福赛斯的小说,我阅读的第一部是《敖德萨档案》,也是这个版本。上周日在海口东湖旧书摊看到,两块钱啊,我认为读过了就不值得买,现在开始后悔了。其实,这部书里面有一些可以值得学习的玩意啊。。。。。。天性愚蠢啊~~~~~~~~~~~~~~~~~~~下次再见就购了~~~~~~~~~~~~~~~
  •     高中时看的不是这个版本。不过很精彩。
  •     一本起底纳粹地下组织的书,关于党卫军介绍的很详细。
  •     话说那时群众社的封面还在谱上
  •     福赛斯相对较人文的一部,惊险度不足
  •     一场傻X的坑爹的没完没了的无线电猎狐行动。。
  •     不太喜欢这类型的小说
  •     这哪里是小说,这分明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啊。
  •     中间日记内容那部分惊心动魄~中间就猜到了记者的父亲是那个军官~
  •     看了一半,我已经隐约觉得密勒追查罗施曼上尉是为了他的父亲,最后一看,还真是。
  •     前一半像是历史小说,后面才渐入佳境。作者为了让主角对抗敖得萨,给了他绝对的幸运。
  •     记得很小的时候就看到过这本书,记得是在母亲单位的办公室的书柜里,被这个版画风格的惊悚的大脸有点震慑到。。后来为此特意去找了这本书来看,结局的构思确实让人为之一阵。。
  •     作为惊险小说并不能算特别优秀(过于依赖运气与巧合),但书中描绘的阿登纳-厄哈德时代的德国人面对历史罪行时暧昧难明的态度极具警示意义。根据维基,有关“里加屠夫”爱德华·罗施曼的情节有一定失实之处,后来西门·维森塔尔证实这是为了钓隐姓埋名龟缩在南美的罗施曼的一种手段。
  •     长知识啊,追索党卫军余孽,结尾揭破记者的个人动机很亮眼。巨细无遗、点面俱到的调查报告式的小说,写这样一部东西得花多少功夫啊,牛逼!
  •     太玄乎,当秘闻看
  •     一个记者为了父亲复仇,结果捣毁了一个组织……
  •     四星半吧。好看哭了!谍战小说能写到这个份儿上,啧啧~~
  •     很久以前看过。旧书摊上淘了一本。
  •     略逊于豺狼和抉择。
  •     凑合。
  •     典型的福赛斯式冷静和详细,细节丰富得几乎像报告文学(书中竟然还有历史真实的名记者出现!),熟悉德国的海归读起来会倍感亲切,德国地名比比皆是,福赛斯对德国人的描述非常逼真,既冷酷又顽固的一个龌龊民族!纳粹的罪行确实是人类史最大的污点
  •     能否以“服从命令”为借口来脱罪?如果不是牵到个人恩怨和杀死自己人这样的事,施暴者和受害者都不愿意正视的过去是绝不会有人重提的。爱国者是件漂亮的外衣,可以掩盖一切丑恶的罪行;正义也如此。不服从命令的间谍才不至于死,考虑太多反而会死。奇怪的一点就是这么强大的组织居然真的被小人物搞垮了,除了巧合确实没别的解释
  •     2016年1月 - 喜马拉雅听
  •     为什么上帝不在里加 因为上帝通不过筛选 上帝不是犹太人
  •     真的不敢相信这个作家还写了《豺狼的日子》。
  •     这本居然也看过。居然是79年的书。。。
  •     如果作为侦探小说的话就一般了,但是书里描述的当时德国人民对纳粹罪行的反应很让人深思,我不断会想起现在的人对文革那个时代的回应。
  •     1.全书前三分之一节奏过慢,差点就放弃了。2.谍战细节描写到位,比如怎么装炸弹之类的,可惜我看不懂。3.如果我对二战之后的世界格局有更多的了解,就能更好地理解本书,可惜我没有。4.你以为记者是为正义而战,为六百万死难的犹太人而战,其实他只是为了自己父亲而战。 至于可怜的犹太人——“已经过去那么久了,我难过……但不是那种难过。”5.本书很好地普及了二战后党卫军、盟军、埃及、以色列、德国等各方面的知识。6.作者站在亲以色列的角度著述本书。没错,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     福赛斯所有的书都是五星。
  •     弗·福赛斯一贯的风格,前面三分之二或者五分之四都是在铺垫,最后一刻高潮迭起。就内容而言,我还是更欣赏强者。
  •     第十七章,米勒与罗施曼的对话。犯了罪,再怎么冠冕堂皇也粉饰不了!
  •     写作时间介于<豺狼末日>和<战争猛犬>间.写的不好.男主不是专业情报人员,对手也是很幼稚的恶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揭示了战后德国的情况:纳粹幽灵依然飘荡,普通人对之前的日子缄默不言.纳粹和阿拉伯混蛋联合起来,我们只好去踢他们屁股.让他们滚的远远的.
  •     这是一本从旧书摊上淘回来的小说,这是一部很容易被当成纪实文学的小说,我常常觉得作者本人一定有过类似的经历……
  •     还是喜欢不要铺太大的
  •     你想做什么?——一个无所事事的阔佬。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