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日本人

出版日期:2016-3-1
ISBN:9787542654268
作者:[日]野岛刚
页数:229页

内容概要

野岛刚 NOJIMA TSUYOSHI
1968年生,作家,资深媒体人。曾任朝日新闻台北特派员,朝日中文网主编等职,曾赴伊拉克、阿富汗等战地前线采访。在日本,中国大陆,台湾的媒体开有专栏。著有《两个故宫的离合》《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及《最后的帝国军人——蒋介石和白团》。

书籍目录

被中国人误解的日本人
不会写汉字的日本人
让日本人最受辱的骂人话
——骂人话的中日比较
在厕所吃饭的日本年轻人
中国人不吃日本饺子
从“饮会”看日本社会的礼仪与规矩
站着吃牛排的日本人
AV女优不能做新闻记者吗?
日本人的美德不是吹出来的
日本人和儒教
通过自杀获得永恒生命的日本小说家们
十年内别把诺奖颁给村上春树
另一个国民作家:渡边淳一
美术馆、苹果派、太宰治
——我的青森之旅
日本,穷人的天堂
日本人的“日本梦”
最为中国人喜爱和憎恨的日本人
——高仓健和石原慎太郎
高仓健和张艺谋
本末倒置的申遗
——“和食”不适合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而精”的2020东京奥运会
日清战争中的日本报纸
——士兵鲜血之上的大成长
森鸥外与日清战争
浮世绘与动漫
何谓蛮勇,谁之责任?
——从后藤之死所想到的
日本国宪法是谁写的:美国人还是日本人?
不去投票的日本人
向天皇告御状带来的麻烦
为什么李小牧落选了?
终战诏书背后的故事
蒋介石在日本学到了什么?
核爆圆顶屋
廉价表态的网络“炎上”
——日本的电脑民主主义
日本媒体与核电安全
走向一夫多妻制的日本社会

作者简介

继《两个故宫的离合》及《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之后,日本作家野岛刚首部纯原创中文作品。
首部以“知日之书”为理念推出的图书,内容极具价值!
这部书有三个优点:绝对真诚,发人深思,有趣好读。
~~~~~~~~~~~~~~~~~~~~~~~~~~~~~~~~~~~~~~~~
如果你以为这是一本为日本人开脱的书,那你就错了。这是一位日本资深媒体人写给中国人的 书,全书并不在说理,而是用有趣的故事、真实的见闻、不曾听闻的史料,展示常识性的误读,书中既说日本人,也讲中国人。中国和日本,文化交往持续了很长时间,其历史超过一千五百年。政治和战争把中国和日本撕裂,发生在最近一百年里。而为了超越对立与纷争,减少误解,我们应该重新回到文化交流的原点,这正是作者创作的初衷。
~~~~~~~~~~~~~~~~~~~~~~~~~~~~~~~~~~~~~~~~~
内容介绍:
本书是首部以“知日之书”为理念推出的图书。这一理念,来自于老子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及周作人先生的提示:“中国在他独特的地位上特别有了解日本的必要与可能,但事实上却并不然……”作者为在中国读书界名声已开始鹊起的日本作家野岛刚,本书是他的首部随笔集。
《被中国人误解 的日本人》是书中的一篇,是难得的好文章。此文以切中要害的笔,剖析了日本人何以被中国人误解的原因。作者于此文中,又以恳切之心,希望这一误解如迷雾一样能被消除,中国人可以去接近日本人完全真实的面目。书中其它的文章,便是在作者这一愿望之下,由生活、社会、文艺、媒体及政治等诸方面来谈论日本人,而其中多个具体的话题,又将日本人与中国人和在一起来谈。本书的每篇文章都有趣,好读,却不乏深刻与新颖的见解。


 被误解的日本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中国人“变形”的日本研究热今年春天,我同时听到关于野岛刚先生(以下略去敬称“先生”二字)的两条消息:一是他从工作了24年的《朝日新闻》辞职了,他从此可以作为独立作家,自由地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二是他的新书《被误解的日本人》通过上海三联书店在中国出版。在这之前,野岛刚在中国出版过的两本书:《两个故宫的离合》与《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都得到相当的好评。与主要讲述和考证中国历史文化的前两本书不同,《被误解的日本人》是过去二年时间里,野岛刚对于日本的社会现象、生活日常、国民性,以及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记录、剖析与思考的一本文集。《被误解的日本人》作为整本文集的开场白,在首篇《被中国人误解的日本人》一文中,野岛刚写:“中日间误解的种子实在太多。何况,相比花了一千五百年潜心研究中国的日本人,中国人对日本的观察不过短短百年,误解之多也是必然。”野岛刚在书中写的这句话,让我想起美国出生的日本研究学者唐纳德·金先生曾经的一次演讲,主题是《海外的日本研究》。在这篇演讲中,唐纳德先生说:“海外(这儿主要指欧美等国家)的日本研究,大体上只有四百来年。而朝鲜与中国,虽然和日本有数千年交往,但是,朝鲜人和中国人都没想过要研究日本。虽然有人学日语,且中国的历代史书上,都必定有与日本相关的记载,但是,那些记载,几百年不变,而且都是中国人自己一言堂式的记录,几乎没有使用过日本的资料记载。”因此,唐纳德·金先生说:“可以认为没有真正的日本研究。”今年94岁的唐纳德·金先生是日本研究大家,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教授,被誉为日本文学与日本文化研究第一人。1938年唐纳德16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哥伦比亚大学,并碰巧与一位祖籍广东的李姓中国学生邻座,因为跟李同学的交好,令唐纳德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甚至还跟着李同学一起学习过一段时间中文。正因为唐纳德对中国文化表现出兴趣,所以,不久之后他便被他另外的朋友拉去学了日文。始于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唐纳德最终走上了日本研究之路——现在看来,这是个非常奇怪的理由。但对于当时的美国人或欧洲人而言,这却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因为如果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首先一定要学好日语。唐纳德说:“理由是当时的美国人已经知道了:日本学者非常优秀。对于中国的历史与文学,美国人认为日本学者比中国学者的研究做得更好。所以,如果想在美国研究中国,无论如何也必须学好日语,必须阅读日本人写的东西。”因此,当时在哥伦比亚大学上日语二年级的唐纳德,拿到的一本名为《Elementary Japanese for college students》(大学生日本语基础)的教科书,完全是一本以日文阅读为主、无关日语会话的教科书。既然学习日语的目的,就是为了看懂日本人写的中国研究资料,所以日语会话也就完全没有必要,只要能看懂日语就可以了——这是当时美国人的想法。这种想法自然反应出当时的美国也同样有轻视日本文化之嫌,但也从中折射出日本人在中国研究上所下的功夫。而事实上,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有一拨又一拨的日本人,在前赴后继地潜心研究中国。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自不必说,就是现代,虽然中国的社会构造或某种流行趋势,并不吸引普通日本市民或是日本年轻人,但是这也并不妨碍研究中国的日本学者们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城乡社会等各方面的持续关注,并因此汇聚整理出丰富的、且从未断层的中国研究资料。甚至可以肯定地说这么一句话:不仅仅是过去,就是未来中国人想要寻找现代中国的完整历史,依旧要借助于当下日本学者们的中国研究。而中国,过去对于日本基本是没有任何研究兴趣的。所以,历史上虽然有日本向中国派遣了“遣隋使”“遣唐使”,去中国进行现场学习现场调研,但中国派遣到日本的人,都并非现场调研学习,而是去送货上门——去日本传播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仍然是为日本人提供第一手研究资料。所以,通常所说“中日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之类的话,是非常不确切的。正确的说法,是“中国向日本单向输出文化源远流长”。这种单方面的文化输出,拔高了中国人面对日本人时的视线。从古至今,即使是个没念多少书的中国人,说起日本都会开口闭口来几句“小日本”——虽然日本在全球范围内来说,并不算一个小国,但中国人从上至下对于日本有一种俯视感,且即使近现代中日两国间的文化输出流向早已经逆转,但中国人这种俯视日本的姿态却从未改变。遣隋使行程路线图这一点,看看当下中国媒体对于日本的报道也可一目了然。虽然在新闻报道里,常常会看到中国游客感叹日本的干净、赞赏日本人的细节服务、匠人精神,甚至中国企业为发誓要开发出世界一流的电饭煲、煮出世界上最好吃的饭,还会由政府官员上门去邀请日本一家街头食堂的煮饭仙人……如此种种,不能不说现在的中国已经相当放下身段,在认真挖掘日本的好,要努力向曾经的学生学习;但另一方面,中国人尽管早已丢光了自己的文化传统,但却依旧能够对被自己早已抛弃的事物深感自豪:说起日本的樱花:过去曾经是“我们的!我们的!!”——那是起源于中国的;说起日本的茶道:过去也曾经是“我们的!我们的!!”——那也是起源于中国的;说起日本的汉字:从过去到现在,那更是“我们的!我们的!!”——没有中国的汉字,“小日本”现在都还没有自己的文字呢!说起来真是“好自豪”;甚至中国的文人们来了日本,去京都和奈良看了看,回国就热泪盈眶写文章“在日本看到了唐朝”——中国人面对日本时的优越感,还真是充满悲壮:明明看到的是日本人的京都与奈良好吗!但中国人偏偏要“梦回唐朝”。潜意识里,依旧认为那也是“我们的!我们的!!”。这种所有的“曾经是我们的我们的”的优越意识,是造成中日文化隔阂、中日认识误区的根源。例如说:日本的樱花虽然源于中国,但现如今在日本潮水一般漫天遍野的,是江户时代日本人重新嫁接培植的“染井吉野樱”,是典型的日本人工樱花,与发源地的樱花全无血缘关系;而日本的茶,虽然源于中国,但“茶道”二字的由来,却是源自日本土生土长的“神道”与“武士道”。中国人虽然可以说“茶源于中国”,但却不可以说“茶道源于中国”。因为即使在千利休的时代,日日精进地追求“禅茶一味”,也都还没有“茶道”的说法;至于说日本的汉字,不错,日本人使用的汉字是源自中国的,但是,有多少中国人知道:现代中国人使用的现代中文词汇,有多少是源自日本人的“和制汉语”?当下网络上流行的“职场、达人、人气、攻略”这类词,都是现代从日本流行文化中引入到中国的“和制汉语”;更不用说日本明治这一段“和制汉语”大量产生的时期了。包括天天在喊的“为人民服务”的“人民”二字,也是由日本学者福沢諭吉从“people”翻译而成的;至于“共和”二字,则是江户末期的汉学家大槻盤渓依据“西周共和”的历史,译自荷兰语“republiek”。亚洲后来出现“人民共和国”甚至“社会主义”之类的现象,且不说思想上的传播,单是词汇上的贡献,日本人也功不可没。和制汉语因此,当现代随着中日两国在文化地位上的逆转,在经历了漫长的“日本研究冷”之后,现在的中国终于兴起了“日本研究热”。但对于当下的这种“日本研究热”,野岛刚在书中直言不讳地予以了批判,说:“如今,中国的街头巷尾的确也充斥着不少有关日本人的书籍或论著。但这些文字并非出自于对希望深入理解日本这一整体的好奇心,而是期待着挖掘一个‘奇特的日本’、‘不可思议的日本’、‘超乎想象的日本’。这算是东方主义视角在亚洲的一种变形。”而对于这种“变形”的日本研究热,野岛刚认为:“可以溯源至文化上的歧视观念。换言之,中国人的深层意识里还是觉得‘日本固然有值得学习之处,但到底不多’。”因此,尽管“中国人从不避讳对‘日本的科学技术’的肯定和尊敬,也常常表示要学习日本。但至于日本人的文化或思想,向日本人学习的姿态还是有所欠缺的”。而要消除这种“变形”的日本研究热,最根本的还是要首先消除中国人对于日本的认识误区。虽然历史上日本曾经向中国学习,但是在上千年的岁月洗礼中,古代中国传入日本的传统文化,早已经脱离中国血缘,成为日本人自己的文化传统,并伴随“和制汉语”一起,开始反哺现代中国。现代中国对于现代日本,在文化上甚至思想上,早已失去俯视的优势。当然,中国对于日本,固然不必仰视,但起码应该抛弃一些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与日本能够互相平视。日本不是大中华文化的支流,而是独立存在于世的另一体系的和文化。就如野岛刚在书中所言:“日本和中国都有‘同文同种’一词,可虽然日语里也有汉字,但是搭配着原创的平假名文字一起使用,不能算同文。如果同种指民族概念的话,那么用同种形容两国人也不准确。汉民族与大和民族,从其发展的历史到DNA,都是完全不同的民族。”因此,野岛刚在书中给愿意理解日本的中国人提出建议:以“原本日中两国就有很大差异”为前提开始思考。不过,野岛刚也在书中提醒:“希望中国人能有一个心理准备,理解日本的道路远比想象的更漫长。”因为尽管现在的中国,有许多人从各种角度写作了不少出色的“日本论”,但从积累程度来看,还是远比不上日本人的“中国论”深厚。更何况中国人的日本研究曾经一度近于空白,完全断层。在这份空白与断层未能彻底得到弥补之前,中国人看日本,难免要出现偏差与失误。要消除这种偏差与失误,需要有愿意致力于中日文化交流的日本人的积极配合——例如日本作家野岛刚,以及他对日本人进行自我剖析的《被误解的日本人》。本文作者唐辛子,原载于腾讯大家。
  •     “如果我和你的关系很好,不一定总要在嘴上提‘友好’。总是提友好背后的真实含义是‘我们之间有问题’。1972年中日建交之后的大概20年的时间里,中日友好的意义确实很大,但后来慢慢变成误会占上风的状态。中日之间问题太多,不可能一下子变得友好。我们面对问题的时候提‘友好’二字会有强迫感——我们一定要‘友好’,但这是很难做到的。所以中日之间不需要纠结如何‘友好’,反倒更加容易建立起新的关系。”6月17日在上海季风书园举办的“日本,是中国的镜子吗?”新书发布沙龙上,日本作家、前朝日新闻中文网主编野岛刚发表了上述观点。对于中日关系和中国人对日本的认知而言,当下的确是个晦暗不明的微妙时刻。日本右翼势力在街头摇旗呐喊、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挑起钓鱼岛争端……当这一系列政治事件以爱国主义的姿态从国家政治的领域强势进入公众话语中时,任何与日本有关的讨论都变得敏感起来。而另一引人侧目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前往日本旅行购物,并对日本社会的井然有序、服务的贴心周到、传统文化的保存完好印象深刻。说当下中国民众对日本有种“爱恨交织”的矛盾情绪,并不为过。而当“日本国民对中国的好感度持续走低”的负面报道不断见诸报端的时候,普通日本民众到底是怎么想的?他们为何一边“讨厌中国”,一边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着迷?他们关注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议题是什么?从2013年开始,野岛刚在腾讯·大家上持续发表专栏文章,致力于回答上述问题。2016年3月,上海三联书店将野岛刚的专栏文章集结成册,出版了《被误解的日本人》。这是野岛刚继《两个故宫的离合》及《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之后,第三部在中国大陆出版的书籍,也是他的首部中文作品。在这本书的序言中,野岛刚开门见山地指出,两国民众之间的误会容易招致国家间的对立与纷争,而解开误解死结的原点,在于承认彼此之间的差异,而不是坚持想象中的“同文同种”:“日本和中国都有‘同文同种’一词。可虽然日语里也有汉字,但是搭配着原创的平假名文字一起使用,不能算是同文。如果同种指民族概念的话,那么用同种形容两国人也不准确。汉民族与大和民族,从其发展的历史到DNA,都是完全不同的民族。既然有这样的不同,我们是不是可以一开始就划定一条界线,以‘原本日中两国就有很大差异’为前提开始思考呢?如果觉得‘对方和我差不多’,那么一旦生气了,自然就满腹牢骚去抱怨。而如果置身于‘我们不同,彼此有差异’的大前提下,当发生龌蹉时则有必要相互之间更细致、更准确地去理解对方。”然而在野岛刚看来,时至今日中国人对于学习、理解日本仍然心存抗拒:“中国人的深层意识里还是觉得‘日本固然有值得学习之处,但到底不多’……中国人从不避讳对‘日本的科学技术’的肯定和尊敬,也常常表示要学习日本。但至于日本人的文化或思想,向日本人学习的姿态还是有所欠缺的。”当中华中心主义的传统世界观揉入“大国崛起”的当下语境内时,就埋下了因不了解而误会加深的种子。在另外一方面,野岛刚也坦言日本民众对当代中国不甚关心,这其中固然有媒体报道的政治导向问题,“信息量有限,而且信息的传达方法有角度,可能是因为读者当中受欢迎,或者领导会喜欢。当呈现的信息不一定能够让双方知道对方真正的样子的时候,就会有误会发生”。熊培云在《西风东土:两个世界的挫折》一书中指出:“日本是中国的一味药。至于药性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对日本的态度。如果认真学习日本的社会建设,日本将是一味良药,可以医治中国‘弱社会’与‘强个人’的病灶。”野岛刚则认为,中国人的优点亦是日本人的缺点,从日本的角度来说,也有很多东西可以向中国学习。而要做到相互学习的前提,则是超越最近100年以来政治和战争造成的对立与纷争,重续中日之间超过1500年的文化交流传统。而这一次,中国人是否能以更加理性、包容、谦逊、自信的态度面对这一关系复杂的邻居?在亲日和反日之间,我们是否能先做到知日?6月18日,全国新书发布厅在上海书城举办《被误解的日本人》新书首发式。在活动开始前,野岛刚接受了界面新闻的专访。以下为访谈记录。界面新闻:昨天季风书园的讲座中,你说你对中国最初的兴趣来自小时候读的《三国志》、《水浒传》等中国历史题材的漫画书。从中国历史到如今对中国当下社会的观察,你对中国的理解经历了怎样的变化?野岛刚:小时候当然是以很单纯的动机来看中国的历史。我觉得中国历史很精彩,我同时也读了很多日本历史,也看日本历史的漫画,比如德川家康的漫画,但都没有很精彩的战争或者彼此厮杀的残酷场面。虽然(日本的)战国时期确实老在打仗,但打仗时死亡的人数非常少。反过来说,中国历史的变化会很大,而且因为有很多不同的民族,所以打得比较残酷。我们(日本人)看历史的时候当然会觉得有很多很精彩的事情发生,《三国演义》就是这样,非常有意思。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的观察让我学到的是中国人的英雄主义。英雄主义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者可以做皇帝的感觉。所以中国的书店有很多成功者的故事,而且大家不会因为讲述为什么成功而感到害羞。日本没有这种情况,成功者一定要谦虚低调,会有这个社会压力。如果你有点骄傲或者太有表现欲,会引起别人的反感。而中国人一直觉得是英雄创造了所有的历史,我在中国的历史书中感受到了这一点。反过来看中国社会,也是有英雄主义的现象。很多人出名赚钱,大家就会很崇拜他们,对失败者却不太关心,很冷漠。可是日本不一样,我们对失败者很同情,不会用那么崇拜的眼光看成功者。界面新闻:你为什么决定在中国的媒体发表专栏文章?你写作《被误解的日本人》这本书的契机是什么?野岛刚:因为有一点危机感。有许多华人作家长期定居日本,他们语言能力非常好,写书、发表言论、写专栏、上电视,真的很多。可是在中国有多少日本作家用中文写稿?没有吧。我没有看到。当然有言论尺度、国情不同的原因,可是外国作家还是可以发表意见,也有稿费的,版权也会受到保护。日本人会有点怕到中国来发表言论,这有点可惜。因为文化交流一定要双向,但目前在日本发言的中国人比较多,在中国发言的日本人比较少,有点单行的感觉。至少需要有一个人先开始吧,那我就开始做吧。腾讯·大家上100多位作者,目前为止只有我一个日本人,还没有看到其他日本人,有点奇怪。我希望更多日本人来中国发表言论。界面新闻:《被误解的日本人》中有很多你对日本社会、流行文化的观察,其中不乏很多有意思的小故事。你希望向中国读者展现一个怎样的日本?野岛刚:真实的日本。在我的理解当中,中国人有时候比较喜欢带着中国人的视角来看日本。会选择性地看他们想看到的日本。我们日本人也一样,看中国的(负面新闻的)时候日本人会觉得这才是中国的新闻。所以很自然地,中国读者无法看到完整的日本现状。因为我的观点跟中国的作者有点不一样,读者会觉得“哦,也有这样的日本”,比较新鲜,比较意外,我希望给中国读者呈现一个比较不一样的日本。界面新闻:你认为中日算是“不太好打交道的邻居”,日本人对中国的低好感度主要是来自政治层面的反感,而不是针对个人。中国作家熊培云在他的旅日日记《西风东土:两个世界的挫折》中也说过,中国人虽然有一种基于历史创伤的集体性反日情绪,但一旦有了日本朋友,就忘了这是所谓“敌国”的国民。在你看来,中日之间的紧张关系是否只是国家政治层面的民族主义倾向导致的对抗,而非民众之间的敌意?野岛刚:我相信中日之间肯定有历史遗留下来的比较难处理的问题。还有一些民族情感问题。我们打过仗,虽然中国打败了日本,可是受伤的、牺牲比较多的还是中国人。所以有一个历史性的集体情绪在里面,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当然日本人看到中国批评日本的时候心里会不开心,因为已经过了70年了,还要骂我们吗?但是这也是比较自然的。所以日本的民意调查来问,你喜不喜欢中国,大家都会想最近有没有中国的领导或发言人批评日本,想到了就划一条线说没有好感,大概是这样的情况。但是我们还是要知道,日本人还是很喜欢中国的文化、艺术、思想,为什么没有影响到日本人对中国的好感呢?很奇怪。我自己今天早上刚看过《三国演义》的漫画,很开心,很喜欢中国历史,可白天有人问自己喜不喜欢中国,我说不喜欢。很矛盾,双重人格的感觉。所有的民意调查都是在讨论政治的语境下谈好感度的,但实际上我们看到的中国有很多层面。比如说大量中国游客到日本来爆买,买马桶盖和热水杯,很多日本商店生意越来越好,很感谢中国人。而且我相信日本人对中国客人的态度非常友善。如果真的讨厌中国人,肯定有些人会有负面反应或者不卖东西给中国人吧,但似乎到目前没有这样的报道出现。所以其实日本民众在个人层面上,可以说没有民意调查的结果显示的那样反感中国人,这是我的观察。还是有希望的。界面新闻:日本的中国研究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即使是近当代,也有许多中国学的著名学者,比如内藤湖南、宫崎市定和杉山正明。但我们也注意到,当代中国在日本民众的心目中缺乏存在感。造成这种学术圈和普通民众对中国的认知差异的原因是什么?野岛刚:大家都说中日之间有“一衣带水”的历史渊源,是指我们在历史上有非常密切的文化交流,但是这个说法是假的。中日之间没有过很密切的交流。中国人没有来过日本,日本人到中国去拿一些文化的东西带回去,但没有什么移民。因为有水,所以日本不用靠近中国,中国人也不敢过来。“一衣带水”的说法给人中日两国之间很亲近的感觉,但实际上中日的距离很远。这个认知需要改变。中日之间一直都没有很浓厚的民间交流,所以老百姓心中都对对方的国家没有什么概念。但日本的知识分子,在1500年间有一个观念是,我们需要崇拜、学习、模仿中国。中国是我们的老师,是我们的哥哥,甚至是日本文化的父母。但是中国方面,连知识分子、贵族、士大夫心中都完全没有日本二字。甲午战争日本打败中国之后,中国人才会有一个念头,中国也要近代化,要学习更先进的日本。就双方交流的情况来说,日本的老百姓对中国没有什么概念是很自然的,但是知识分子对中国的崇拜程度是非常深的。内藤湖南那个年代的学者非常喜欢中国。但看到当时的中国很落后,很乱,很腐败,大家都抽鸦片,无法迈进近代化后,会开始看不起中国。这是历史上的一个恶性循环。界面新闻:从中国的角度来说,你也提到了,中国人对日本研究一直缺乏兴趣,直到甲午战争之后才开始有日本研究。但即使是现在,“日本在古代是模仿中国的,不值得一看”的心态还是隐约存在,即使我们已经看到了日本在社会制度、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有领先之处。我们要怎样理解中国人的这种“又自负又自卑”的心态?野岛刚:这个我可以理解。因为中国还在发展过程中。虽然中国在外交、经济规模、政治上都已经变成了一个重要的大国,可是还是在很多方面会觉得日本比我们做得好。这就很自然会有一种自卑感,我们比日本落后。但是反过来,有时候我发现最近10年中国开始看不起周围国家了。比如说你们去台湾的时候每个人第一句话就会说,台湾没什么好的啊,来日本的时候说,东京不如上海嘛。中国人在国外的第一反应是想把自己国家最好的部分和看到的东西做对比,然后感到一种优越感,我觉得这是很无聊的。为什么要把自己国家最好的部分和其他国家做比较呢?而且你们是正在发展的时候,本就应该有最新最好的东西,但是日本70年代差不多已经到达发展顶峰了,台湾大概是80年代。当然比较而言是中国比较“新”。当中国从发展停滞到快速发展时,对外的自卑感突然间变成了优越感,这个现象非常明显。而且某种程度上这个种态度让外国人感到不舒服。有时候我们在国外看到有些中国人很骄傲,像我比较理解中国人,我会觉得应该以包容的态度去看。但很多不了解的日本人会觉得很意外,怎么会这么骄傲。所以这个是很有意思的现象。我觉得中国还是需要一段时间慢慢调整自己。界面新闻:你是否认为中国人仍然在受到“天朝上国”、“华夷之别”这种传统世界观的制约?野岛刚:没有以前那么强烈,因为信息已经那么发达了,大家上网就会知道外界在发生什么事情,也能够去国外亲眼看看。但是外交关系上面,我们感受到中国还是有中华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民众期待政府这么做,期待中国要做第一,要做强国,这个(心态)比较有意思。界面新闻:“日本在古代是模仿中国的”这种心态,在另外一个方面又反映在“去日本寻找中国”的这种观念中。比如很多中国人会认为京都的城市格局是模仿唐代的长安的,所以去京都可以体验到“唐代风情”。你是否认为这是中国对日本的误解之一?野岛刚:这是事实。因为中国已经没有宋代或者唐代的城市规划了。我很喜欢《清明上河图》,去过河南开封。开封就是《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地方嘛,期待开封会有一点《清明上河图》的感觉,可是一点都没有。但是你到京都会有一点点宋代百姓生活的日常感,很干净,很繁荣,也很有文化气质。这个是因为我们敬慕中国的城市规划和社会制度,并保留了下来,我们觉得这是很宝贵的东西。但是中国的时代变化很大,改朝换代频繁,所以中国失去的东西还留在日本这是事实。我认识几个中国导演,他们都说你要拍唐戏,要去奈良,才有真正的唐代感觉。很多中国人去台湾,又会觉得民国在那里。中国因为战争、革命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变化,结果中国本来有的一些东西都失去了。界面新闻:在你看来,日本的软实力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日本文化的魅力何在?野岛刚:我们的魅力就是工匠精神啊。日本有很多无名的匠人,每一个人都觉得他的任务就是每天都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是一种不放弃,不追求短时成功的扎实的精神。比如说我们的民宿中国游客会觉得很棒,或者说日本的漫画。这都是非常痛苦的过程,很多漫画家每天没日没夜地画,这就形成了日本漫画的细腻风格,这个原因就是你的集中力到底有多少放在里面,这个是由你的使命感决定的。有时候会觉得我们日本人很笨,因为做得那么努力那么认真,拿到的回报也没有那么大,但是还是由一种工匠精神中不在乎回报的态度在支撑着,对自己有所交代就好。界面新闻:熊培云提出的一个观点是:日本是中国之药,如果认真学习日本的社会建设,可以医治中国“弱社会”与“强个人”的病灶。你对此怎么看?野岛刚:我很认同熊老师的说法,但同时我认为中国人的优点也是日本人的缺点。我非常佩服中国人白手起家、积极进取、永不放弃的奋斗精神。虽然目的是赚钱,但是非常努力地建立一个(商业)帝国,比如腾讯的马化腾和百度的李彦宏。反正中国人创造事业时的突破力是非常强的,大家都有梦吧。而日本是个集体主义的国家。集体主义有好处也有坏处,日本很多人自杀我觉得就是集体主义造成的悲剧。中国当然可以从日本学习到很多东西,比如贫富差距如何解决,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贫富差距,应该学习日本,但这个不容易,因为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国情制度,但至少可以借鉴。日本也有很多东西可以向中国学习。比如智能手机,中国人的智能手机应用远远比日本人发达,什么东西都可以用智能手机解决,但我们还是用电脑和座机来解决问题。对新事物中国的适应速度很快,我觉得这个也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因为日本的科技已经被美国超越了,手机的话很多人去买苹果或者小米手机,我们开始买小米手机了,因为又便宜又好。这方面我们已经很落后了,日本的电子公司做出来的手机日本人都不想买了。界面新闻:纵观当下的地缘政治格局,我们必须承认的是不仅仅是中日两国,其他许多国家都正在经历“民族主义抬头”的趋势。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国和日本要如何调整对彼此的认知?野岛刚:我相信误解大部分来自于信息匮乏。日本很少报道中国发展的最新情况,比如中国人开始习惯用支付宝,而不是随身携带现金,很多日本人应该要知道啊,可是很多人还是相信中国人在过着80年代的生活。中国人还是相信日本还有很多军国主义者,但我活了40多年,一个军国主义的朋友都没有啊。双方还是相信不存在的东西,这个很可笑。为什么会发生?信息量有限,而且信息的传达方法有既定的角度。为什么有这个角度?可能是因为读者当中受欢迎,或者领导会喜欢,等等。不一定能够让双方知道对方真正的样子的时候,就会有误会发生。另外,日本和中国之间最糟糕的问题是,相信对方肯定有敌意。基本上我们没有什么特别强烈的敌意了,又不是在战争时期,当然有利益上的对立,但这是可以解决的。这个疑心需要解除,疑心如果太重,看到的东西可能没有恶意,但是会当作对方对自己不友善的标志。信息交流要加强,彼此的疑心要消除,不然我们一直都会产生新的误会。文/界面新闻记者林子人原文链接:http://www.jiemian.com/article/705256.html
  •     记者出身的作者所写的书,因此选题视角与分析角度尤其独到性,例如可以以小见大地将中日之间饭局付费以及点菜的主宾关系写成短文来讨论,也有讨论核能源、讨论网络批评(炎上)、讨论现代社会背景下的夫妻关系等话题,并给出不同于常识判断的解读与建议。不过从整本书来看,整本书可以说是网络短文集合,因此并不能每篇都环绕“日本人与中国人的不同之处”、“被误解的日本人”来讨论。因此整体结构上显得松散。若能将文章有所分类整理,或是在每篇文章加上引言等内容,让文章能紧扣书本主题,则能更好。现在这样,只能说一般。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书厚,但是很少字。很快就读完了。
  •     七分
  •     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有可读性的。文章通顺逻辑清晰,也有一些自己独到的观点。有些文章真的算是介绍了日本人不为人知的一面呢。朝日的主编也是很左啊。 然而并没有太多具有冲击性的观点,基本跳不出通俗认识呢…… 最后一篇极力不赞同,太男权了。
  •     开启了新视角,记者是眼睛。
  •     “饺子的王将”代表了日本煎饺界的最高水准
  •     一般般,没有什么特别独到的见解。
  •     10万字
  •     第一篇分析中国民性观点独特,很有启发性
  •     前半部分很有趣,后半部分,分析日本的实事多。
  •     书名改为“被误解的日本人”有点不太符合书里的内容。后面16篇文章基本上是野岛刚老师对日本国内的时评。还是说,作者和编辑觉得这些时评可以侧面消除大家对日本人的误解?但是文章还是写的很好,突然想去腾讯大家上面追野岛刚老师的专栏了。
  •     有几篇还是不错的,但是很多地方并没有提现了“被误解”这三个字。
  •     关于日本的文化、语言、美食、色情业、美德、儒教、自杀、作家、日本梦、名人、战争、报纸、艺术、投票、核爆、核电站的专栏文章,中日两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等都很不同,误会必然很多,书中并没有清晰梳理各类误会,更多的是介绍了日本的方方面面。
  •     这种专栏集成的书,最大的缺点就是里面的文章良莠不齐。
  •     后面几篇没看下去 但是蛮值得看的吧
  •     一本读者轻松有趣的书,突然想去青森看看
  •     应该是专栏随笔的集子,文章是面向中国读者的中日比较向闲谈。内容非常杂,读起来很轻松,而且不少文章的观点也很有意思。这书跟《知日》的定位相似,质量比《知日》高一些。
  •     后半部大多都是对日本时政的评论 不够点题吧 还是很好读的 切入点也蛮有意思 很快就翻完了
  •     对日本人来说,身处旧世界就遵循旧世界的规则,来到新世界便忠于新世界的法则,一码归一码,所以拥抱美国人的宪法也在情理之中。
  •     生活篇少了些,历史政治很多,但不够被误解,也就骂人那一章最有意思
  •     两拨同事从日本回来都感叹,日本人有素质。有两位同学达到日本在晚上11点,日本街头还下着小雨,人烟稀少。她们按图索骥去找Airbnb,寻不到。向一个路过的妹子询问,妹子帮忙找,找不到,和她们一样捉急。然后,妹子进了路边的一个酒屋,百忙之中的老板出来帮忙领路,穿过一条街一条道,送至。 野岛刚把他做记者的一些见闻汇总,管中窥豹,可以看到一些日本人的特质。
  •     本来要做到深入了解一个人就很难。对于一个民族,作者是想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更是何其的难呀。本书也就是让读者更多的见识了一下日本人。
  •     有几个新意的观点 给个及格分
  •     好读
  •     其实更多的是作者自己对日本国内的看法。觉得书的题目偏了,还有就是内容不够,无论视野和讨论对象的纬度上,还是内容探讨的深入方面。不过可以当作简单了解日本的读物读读。
  •     挺有意思的,看的我想去日本
  •     日本研究
  •     基本上是常识,并无太多新观点,哗众取宠
  •     谢谢啊,八嘎丫路
  •     书的装订、纸张都非常之好,相较之下内容显得就没那么丰富了,不过读读也挺好。
  •     了解日本人眼中的日本人
  •     繼<兩個故宮的離合>和<謎一樣的清明上河圖>後首部中文作品。本隨筆集部分文章早在兩年前發表在騰訊《大家》專欄裡。讀完這本書,只能說增進了一些見識,但並未能像書名說的那樣“多少有點消除了對日本的誤解”,內容的深刻性還不夠。
  •     确实更像随笔集,不过前面几篇文章也让我了解了一些日本文化。抛开历史的话,我觉得日本确实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啊。我个人比较喜欢日式美学的极简主义风格,可我还不知道该怎样实践……
  •     看书名以为是很严肃的书,其实是一个松散的文集。读的过程就好像一个知识渊博的日本大叔在跟你侃大山: 在日本啊,这些事情是这样这样的啊吧啦吧啦。很有趣的书。
  •     空闲下来,有时间来读书。
  •     9/10 看的第一本文化研究的书,很长知识。
  •     久闻作者大名,有幸聆听了现场的新书推介会。因为求一签名,所以提前买了该书。看起来有些厚度,但因为硬装本和排版疏松的关系,信息量适中,我是花了三天上下班地铁时间读完的。前半本集中在中日比较上突出误解,后半本则以纯解读日本的视角来说。因为作者是一位在华多年的日本人,很多说法都切中要害,澄清了不少。我个人比较喜欢前半本,以“在厕所吃饭的日本年轻人”、“日本人的美德不是吹出来的”和“日本人的日本梦”三篇最喜欢。
  •     作者角度是中立的 但是书里面的内容除了前几章和书名相关 后面感觉拼拼凑凑 只是对日本发生的一些事情进行评论 感觉和题目并不很相符 倒是像博客的随笔。与《最后的大队》《两个故宫的离合》相比 失去了特有的便利地位的角度去采访那些令人感兴趣、但在中国国内相关著作相对空白的话题后 这本感觉非常一般 不看好。里面觉得有意思的是村八分和KY...日本人虽然希望有独立的空间,但在与同事上司应酬上也不能“幸免”,不然就会被“”村八分“
  •     浅谈了很多对日本社会问题的看法,可以从中了解到一些日本人的思维方式
  •     好读,有趣,作者始终保持自省的意识。国内伪“知日”杂志和书籍泛滥,其中不乏消费概念的某几位。如果真的想“知日”,不如从这本书开始。(最后表个白,超爱野岛老师的,真人又年轻又帅,比爱心❤️
  •     2016.10.5,被误解的日本人,野岛刚,上海三联书店。简单、有趣、好读的一本小书,有些点还挺有共鸣。身边不乏仇日的朋友以至于提到日本的一切都不屑一顾,也有哈日的迷妹以至于日本的一切都奉为上品。不妨看看这本书,拿下或好或坏的有色眼镜。
  •     两天读完。只能说是一本普通的散文随笔集吧!没有读来眼睛一亮的精彩文字,平淡而已。题外话:这样的随笔集为什么用精装本和厚页纸印刷呢,做成口袋书不是更符合内容实质?
  •     这是一本很吸引人的书。作者作为一个学了二十多年中文,又在台湾及世界其它地方做过记者的资深媒体人,从自己独特的视角,用批判性的眼光对日本社会的许多社会问题发表了真知灼见。
  •     汉语水平的关系?还是通俗读物?作为时事评论未免太过浅显。野岛先生还是母语写作更得心应手。
  •     的确,书名改为“被误解的日本人”有点不太符合书里的内容。后面16篇文章基本上是野岛刚老师对日本国内的时评。还是说,作者和编辑觉得这些时评可以侧面消除大家对日本人的误解?但是文章还是写的很好,突然想去腾讯大家上面追野岛刚老师的专栏了。
  •     内容比较通俗大众,是一本阅读感还算流畅的杂文集。作为一个生于1968年的,在海外工作多年的日本中年大叔,一些观点并不算新鲜,看待中日差异的一些点也仍然局限在自己的认识里,所以仅供娱乐吧。倒是一些昭和情怀的回忆文章惹人好感,比如怀念高仓健的篇目。
  •     杂文,有点意思,阅读很轻松。不太适合想要追求深度的研读。
  •     读完感觉还行,书中作者给我们介绍了一些日本文化,虽然不代表整个社会,但是依然对我们去了解被误解的日本人有这帮助
  •     比较有良心的日本作家,尤其作者的中文水平令人钦佩。
  •     喜欢日本,通过这本书又进一步地了解了日本,还为下次的日本旅行找到了新的目的地
  •     题目起的有些大,其实是一部关于日本诸方面的随笔合集。可能是专业原因,很多篇有关日本媒体的随笔在我看来还挺有意思,也算作者的一种努力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