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哪个朝代最郁闷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
ISBN:9787549537709
作者:杨念群
页数:272页

内容概要

杨念群,历史学者,1964年生于北京,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之比较研究》、《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等。

书籍目录

小引
【上辑】
什么叫“势”
“报”的尴尬
天地玄黄喊一年
代战公主好威严
为什么有人要为秦桧翻案
谁的“大清”
生活在哪个朝代最郁闷
糟蹋人的艺术
明清文人的关系学
大清亡了有点冤
做一个清朝官员到底有多累
汉奸随想
炮灰史观的煽情与阙失
英雄为什么总是做不成完人
西方性想象里的中国腔调
中国有中产阶级吗
一个人的乌托邦
武侠:梦境与现实
教堂与恐怖
身体、革命与“痛史”
女特务的逻辑
缠足美丑与女性主体
革命时期“破鞋”考
我看“八十年代”
【下辑】
老冬烘的无用之用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国学热何以变成了“文化桑拿”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一场消费鲁迅未遂的事件
官样文章与农民的生存智慧
“气场”、抗争政治与维稳
神经衰弱,有木有
什么是中国式自杀
食色性的政治与去政治
什么是文坛的真性情
说戾气
文艺腔与愤青黑话
猫眼看人
和尚的屁股应该坐哪儿
从太太的客厅到淑女训练营
大师与超女
“琴声”的滥用
京剧改造与好莱坞大片
日本人的压抑与信任
脑筋急转弯与中国人的教育
家门口出了个“大峡谷”
废墟之恋
杨三姑爷
遭遇评估团

作者简介

历史并不重复,只是押韵而已。——马克•吐温
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就是,人们从来都不知道汲取历史的教训。——黑格尔
本书是历史学者杨念群的专栏随笔结集。书名虽为“生活在哪个朝代最郁闷”,作者之意并不在讨论历朝历代之得失,而是由历史延宕开去,杂议藏匿于史书中的历史暗面,以及耳闻目睹之当下种种怪现状。
在作者看来,当下社会种种病症,并非晴天霹雳,凭空而来,而回溯历史,有如雾里看花,绝非教科书所灌输的那般简单清晰。历史上称盛世者所在多有,若细究起来,所谓“盛世”,并不等于升斗小民的幸福生活。拿康乾盛世而言,虽曰国力强大,远人来朝,但也是文字狱最盛之时,自上而下全方位的思想规训及控制,终导致文人集体思想自宫,万马齐喑。生活在这样的“盛世”,不免会有些郁闷吧?
收到这本小册子里的文字杂七杂八,无法归类,大致不出“览史”“阅世”“观人”等等碎思臆想。在我的记忆里,读史纯为娱己者毕竟是少数,我读史读出的更多是伤心郁闷的往事回放,哪怕史书中满纸记下的都是盛世妖娆、遍地王道,我却极易读出苦涩、嗜血和谋杀。人们总是会热心询问,历史上到底哪个朝代更好或更坏?这个问题实属见仁见智,没有统一答案……史事世事如棋局,观棋常语与观棋不语者也许都会自作聪明,却未必能勘破弈棋之妙,更别想做解说史谜的春秋大梦了。现如今欣逢盛世,心情应该舒畅才对,可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于是才有了“生活在哪个朝代最郁闷”的发问。
——杨念群


 生活在哪个朝代最郁闷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这是杨师的书里少有的能躺着读、歪着读、地铁上读还能看得进去的书。之前一直觉得他在过于穿透的视线里不着埃尘,觉得他在思想上没有国籍。这本书看后最大的感慨是——原来他也有传统上厚厚的积淀在身上,甚至在平时很少读到的他品议当下政治或社会心理的文中,他的感情竟然和一般中国人是一样的!虽然他的强悍穿透力如故。
  •     张耐冬/文写作非学术的专栏文章时,历史学家和其他专栏作家有什么不同?翻开杨念群的《生活在哪个朝代最郁闷》之前,这个问题一直在我头脑中盘桓。在现代学术训练下,学者们越来越以各自研究领域内的专家形象出现,而对公众视野中的热点问题普遍失语,偶有发声者,状况也着实不佳。他们要么在自己的实验室里观测数据,要么在自己的书房里钩沉索隐或是发思古之幽情,外面的世界因不在专业领域之内,理所当然地便被拒之门外。不过,他们若是在媒体上谈论专业之外的话题,则不得不从实验室与书房走出,要么在街头与人攀谈,要么在客厅里悠闲地展开对话。如果走上街头随便找一个话题便滔滔不绝地谈上半天,并非专业化的学者之所长,勉强去谈,见识也不会比普通民众高明——当然,深谙大众心理和传媒精髓的文化表演艺术家们除外——这是“公知”、“文化学者”这类词汇迅速走向贬义的重要原因;坐在自家的客厅里,对自己专业知识所能解答的社会话题进行讲说,学者才不会失去自己的优势。随笔集中,杨念群为我们展示的就是学者在客厅中的谈话,而非街头的表演。这本书的内容总体来说并不通俗,和现实生活的关系没那么密切,不涉及柴米油盐,也无关金融地产,基本是对社会文化的探讨,偶有对某一时期热点话题的回应,也大多是文化心理层面的议论。书中的大多数文章,都与他个人的阅读有关,在对某些社会现象稍作描述之后,他便将话题引向某一本书或某一个学术观点,然后进行分析评论,颇有在文化沙龙上与他人交流心得的意味。当然,他本人也清楚,在平面媒体上谈与学术相关的话题,必须考虑读者的知识结构和兴趣度。为了照顾读者的心理,他常用鲁迅的文章、京剧和电影这些受众较广的文化产物作为与读者交流的媒介,通过这些文化现象的中间效应,将专业问题展示给读者。中间媒介物只是引子,就像荆轲展现在秦王面前的地图一样,这本随笔真正的动人之处在于图穷之后拔出的匕首。杨念群一直没有放弃用他的专业思维来论说的方式,从这一点来看,《生活在哪个朝代最郁闷》与其说是文化随笔,不如说是学术随笔。说到学术随笔,杨念群本人对之前流行一时的学术随笔倒是颇不以为然。他在开篇处就曾提到,自己尝试过把学术道理通俗化的写作路数,但最终感觉上下不靠而作罢,并质疑事事都以“学术”来进行解释的合理性。他的放弃与质疑,正与媒体上的文化传播方式有关。大众传媒在若干年的文化贫瘠之后,在二十世纪最后的二十年终于重新起航。从最初的理论引进与文学井喷,到了九十年代,就转向用文学化的语言对学术和文化进行扫盲式的介绍,造就了一批“文化散文”写手和学术传记作者,尤以《文化苦旅》和《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为最。简单的文化扫盲之后,就是对学院派文化的注水工作,大量出版二十世纪上半期学者们的著作,通过充满噱头的宣传语使之成为大家的必读书,并伴之以拉大旗作虎皮式的实用化教程,诸如“从历史谈……”之类。接下来,就是大同小异的学术科普,将一个个学术问题不断稀释,使用报告文学式的语言来贴近读者。说到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出现的扫盲与科普类作品,大多是放弃了学术立场和专业思维,单纯迎合市场、取媚读者,用米兰·昆德拉的话来说,就是媚俗。对世俗利益的追求,再加上现今传媒领域民粹主义的强势,使学术随笔成为单纯的消费品,其中的学术含量,并非取决于作者懂得什么,而是取决于读者想要什么。在《国学热何以变成了“文化桑拿”》中,杨念群就对因推广者的无良所导致的文化“变味”现象进行了戏谑。他也并没有倒向另一边。对媚俗的反感,不一定要导致对阳春白雪的推崇。在他看来,低姿态地做“文化桑拿”固不足取,端起架子来代普通人发声同样是滑稽的事情。无论是知识阶层试图用自己掌握的文化资源统摄一切,还是大众用自己的需求订制文化产品,都不可能实现有效的沟通和对真相的了解。《一个人的乌托邦》中,他对政治和文化上的“代他人立言”行为有所批评,对文艺的集体矮化现象也略有微词。这样的表态方式,与很多热衷于站稳立场并坚守不怠的公共知识分子和网络评论家不同,也和左右逢源的文化学者与国学表演艺术家们迥异。他的警惕,来自于专业思维。审慎地面对观察对象这一学术态度,惯性地隐藏在活泼的比喻与轻松的笔调之间,将各类文化现象置于专业思考之下,是这本书大部分文章的共有特性。尽管他不愿意称自己的文章为学术随笔,但其中的学术敏感和专业思考,正体现了这本随笔集的学术品位,也将其与注水式学术普及划开了清晰的界限。正因为他心里一直抱着专业历史学家的立场,所以对看似风雅实则媚俗的话题也有自己的批评,与书名同题的《生活在哪个朝代最郁闷》就是对人们热衷于讨论“愿意在哪个时代生活”的回应,但并没有意淫式的时代美化和一厢情愿的人生空想,反而认真地谈起了清代的政治与文化生态。其他几篇关于清代政坛与文化界的文章也与此相类,都是对专业研究的轻松表达。如果翻开杨念群的专业著作,就会发现这本书里的很多内容都和他个人的学术兴趣以及近年来的研究有关。而他显然不想让随笔牵涉过多的学术内容,往往是通过比喻和感性的语言将自己的学术体悟一带而过。客厅里的清谈,毕竟和书斋中的文章、教室里的课业不同,更多的时候,需要的只是谈话者之间拈花一笑式的沟通,一般读者不难读懂文字、领悟道理,来寻求课外阅读的专业学生也能看出些门道。作为传媒的产物,这本书和杨念群本人也遭遇了被消费。关于“历史到底有什么用”和作者个人的相貌似乎成了前段时间人们议论此书的最大标签。翻开此书,《一场消费鲁迅未遂的事件》与《从太太的客厅到淑女训练营》两篇,恰如这场消费事件的最好解释,作者本人的被消费,也好似这些文字的最好注脚。也许,进入大众传媒的圈内,就不容学者们好整以暇地停留在客厅中选择对话者与话题,只能被喷上斑马纹般的条码待价而沽。作者个人的表达在这样的环境中变得不合时宜,成为“一个人的乌托邦”。在《一个人的乌托邦》中,杨念群说过一段话:“只有允许品味的庞杂多样,各安其位,才能使其不至堕落到只有爬上媚俗这条窄道才能生存的地步。否则,国人民主未获,品味早失,德行滋养更是谈不上,这才是未来让人忧虑的焦点所在。”这段话今日读来,更像是对他个人被消费行为的批评。但这样的消费每天都在发生,如果真要摆脱这种境地,脱离从“代他人立言”和“媚俗”中二选一的愚蠢行为,到历史学家的客厅里去坐坐是个不错的选择。这不是,这几天我们讨论最多的,就是“乌克兰玫瑰”季莫申科从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变成尘满面鬓如霜的花边新闻,似乎相貌是比天还大的事儿一样。
  •     最郁闷最操蛋朝代排行榜第一名是谁?。。。。居然嫌弃我评论太“短”,我再加几个字。。。。。。。。。。。。。。。。。。。。。。。。。。。。。。。。。。。。。。。。。。。。。。。。。。。。。。。。。。。。。。。。。。。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自己的阅读结构基本被作者包含
  •     有的可以,有的想反驳
  •     笔到之处都批了个遍,戾气重。
  •     貌似这类杂文看得差不多了,兴趣没有以前那么强烈,书名更吸引人一些~
  •     最适合地铁读物。
  •     评分好低,但对于我这种zhengzhi白痴来说真的是好读又开智
  •     何以单取其中较短且并不出众的一篇为书名呢,读过便知这一篇是颇有影射意味的,正能代表杨念群教授貌似超然且中立的价值观下仍藏着一腔放不下的苦涩心思。
  •     算是比较容易懂的。他的另一本《何处是“江南”》就感觉难多了
  •     14年带着出差看的,没看几篇,放在广州酒店里一个月。今年偶尔出次差,又带着,结果还是看不进去几篇。作者其实写得很思辨,对写杂文写议论文是很好的借鉴,可惜不是我的口味。2016年7月28日大致翻完
  •     “中国人表面更自由,至少可以随意大声叫嚷。可谁也没有意识到这”自由“的获得,往往是以缺乏敬畏之心和道德沦丧为代价的”
  •     这本书写的湿淋淋的,拧了拧,没剩下啥啦。印象中杨在经观上的文章还不错,怎么收录到这本书里的都这么水啊。
  •     一四年的时候和小白在香港扫街,拐进湾仔的一家三联,翻到这本。当时被香港出版商过于热衷大陆政局揭秘的姿态逼得满心烦厌,对不以政治立场为划分的书籍充满渴感。这本书没展在橱架上,我在历史书区闲逛,看到杨念群的名字,就抽出来了。书甫开篇就讲到“势”,我当时如遇棒喝。我平日对历史的阅读十分业余,接触到的学者很少体悉这么一个含混微妙的词汇对于华夏族迹的牵引力。香港纸贵,又赶囊中羞涩,那次没能买成。后来来豆瓣搜书,把作者错记做杨继绳,书名又太囧没记住,彻底找不到这本书了。今天凑巧翻到,简直是神助,失而复得之喜无以言表。上次那么开心还是豆瓣fm的私人兆赫忽然播到Alexander Rybak的Oah时:D
  •     本行前辈 但治学有道 这种随笔写出来实在是不忍卒读 零乱 琐碎 文中作者谈“戾气”我倒觉得这本书也有些戾气 匪气 流氓气
  •     被标题给骗过来看的,发现杨少的随笔写的还是非常有趣的,尤其是对北京的反思让我深有同感。
  •     没有任何史料依托凭空说某人不过是做山河一统的千秋大梦,自己装高贵冷艳警醒世人莫被戏曲所误结果除了船山几句议论一处原始材料都找不到。这油嘴滑舌满嘴跑火车的恶心劲我只想质问贵豆瓣为什么不能打负分……
  •     看不进去…
  •     有冷嘲热讽也有辛辣毒舌,很多时候虽不讨喜,但作者不再带着一副学术假面,而是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
  •     这也可以出书?
  •     杨老师的书总是智慧的、丰富的,名门之后,名不虚传。看完全书,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生活在“天朝”才是最郁闷的啊~~但平心而论,我不太喜欢杨老师的文字风格,希望写随笔能再优雅一点。所以,以后还是多拜读老师的史学理论专著吧。
  •     被書名誤導了。
  •     这引用人类学著作频率之高……不过,还是老老实实写论文比较好
  •     谈清朝那里不错
  •     鲁迅和行为艺术的那篇印象很深刻
  •     早起接着翻了翻,不是那么差了,但还是觉得粗糙近于粗鄙。实利主义不可怕,虚无主义不可畏,但二者一融会之,便无可无不可了。这也是当下士人的选择性思维所致。谈旧史我不以为然,谈近史或以为通,常识上的错误很有几处,如崇祯的父亲是个木匠之类。
  •     死妈货就别学人出随笔集了,去艹烂新清史才是你的正职好么
  •     有几篇还算有趣
  •     读开头几篇还琢磨呢,杨老师怎么转了性儿,说话拐弯抹角的。果然越往后越实在,哈哈哈!我现在开始郁闷,买了电子版,要不再买个书去。。。
  •     文化水平不够,读来有点吃力,就选了几篇读了下
  •     王小波之后,已经很难见到好的杂文或者随笔。杨念群的这本历史随笔,可以一观。虽说是历史随笔,但贯穿了作者对于现时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在嘈杂混乱的各种声音里,算是比较清晰明确的观点了。
  •     当今文化现象的散评集,对于纷繁的社会现实如何去看待其中的理性逻辑和思辨,历史中都是能找到答案的
  •     一般
  •     指指点点文人,骂骂咧咧社会现象的杂文,一般般吧。
  •     在火车上看完的,算是所谓知识分子的吐槽集吧,不过已经与这个时代有些脱节了。
  •     读了一半,有些篇章观点较新颖。
  •     I267/1/4781 认为杨老师大可以换一个总括性的书名, 杨老师的历史视野是很宽阔的,对一些历史的角落进行了挖掘,如"势"的理解、新旧清史比较、wenge的衍生品,文笔与搞文学的相比也不在话下。 无论如何,以历史题材,文学语言,杂文笔法融合,就足够吸引我了。
  •     不合格厕所书…
  •     谁能跟我说不要跟陌生人说话那一章的新孔学教主是谁 好奇死我了
  •     断断续续的读了一个月竟然读完了,也没有按照顺序来读,就是随手翻到哪一篇觉得感兴趣就看一看,无聊的时候读一读感觉挺有意思的,以史鉴今,读到哪个共鸣处,也会陷入一阵短暂的思考
  •     真搞不懂这些名门之后,为何总透着一股谁都瞧不上的劲头。叶兆言如此,杨念群亦如此。
  •     尚可。不太喜欢这种文笔。
  •     没看完,越看越没什么意思。
  •     前半段言语犀利幽默,后半段有点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
  •     行文很老土
  •     第一次看這種類型的事,有些地方看不懂。不理解他的言外之意。
  •     偏颇
  •     有深厚功底但是又不夸夸而谈
  •     不喜欢。
  •     这次出门带的几本书之一,每篇的篇幅都不长,飞机大巴上随时拿出来翻翻,有趣也长知识。有一篇关于古代人材流动的印象很深,末尾几篇小故事也很有点意思。
  •     这种书读不太进去
  •     定位有点错误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