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1405》书评

出版日期:2014-11-6
ISBN:9787513316414
作者:张立宪 主编
页数:317页

读《读库》

早上,同事见我桌上放着这本《读库》,说看这样的书太累。我反之,作为一个人,由于阅历有限,很多生活不能亲自经历,但是通过书,我们可以体验很多不同的生活,能对历史、生物、科技等所熟识的未知的领域都有一个了解,其实,我们应该感谢有这样的书存在,不至于深耕每个领域,但是却通过阅读让你了解、扩充。何其幸,能觅得此书!书中,觉得读而不倦,茶思饭想的几篇是为告别演出、回城、我自聊斋来,“回城”仿佛置身其中,过了那段生活,“告别演出”反思自己,若如放在大学时候的我,有老师如此要求,我是否能读完,并完成5000字的读后感?“我自聊斋来”深感古人对于词和字的运用之美,以致多一字累赘,少一字缺失的境地,是美是读。

心得

第一次看《读库》,10篇文章,都是纪实《告别演出》开篇第一页,作者讲她所在学校情况,吓一跳,差点以为就是我们学校,各种描述都那么相似,不过我们排名没那么靠前因为自己也是个学生,所以对文中的提到的种种情况可以说很熟悉,感慨但好像也无可奈何,如果给我布置这么一门作业,我可能也不会太认真完成,懒嘛,虽然爱看书,但不爱写书评觉得费劲《回城》知青的故事总是充满心酸,大时代下的悲剧,多少家庭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想起很小就有印象的那首歌“妈妈一个家、爸爸一个家”,知情和他们家庭的苦和痛啊《改地名》也是那个时代的故事,不过这是一场闹剧,幸好有的没有改,有的改回来了,不然那些个路名啊,简直不忍直视,又红又专,京城还怎么走向国际啊《我自聊斋来》一直因为文言文的缘故,对聊斋望而却步,那些故事多有意思的,天马行空,还是佩服蒲老那飘逸的文思,脱离了时代的局限,以后还是得静下心来读读《鹤的四季》中国人就是太吃货,其实那些肉啊蛋的又有什么好吃的嘛,纯粹就是图新鲜看着一天天地减少消失的动物们,想想有一天地球上真的只剩人了,多寂寞啊···《囊云、贡云与锁云》看到作者说云中杀人事件,我就开始脑补了,觉得真是一个绝好的故事,完全可以拍成电影的嘛!!要古风有古风、要悬疑有悬疑、要深度有深度,可惜了···也就只有想想

《1405》--《告别演出》

· 收到《1405》的惊喜昨天已经在朋友圈里和朋友分享过了。· 像往常一样,坐在桌前翻开这本书,第一篇读过之后,我那滔滔不绝机关枪似的思绪模式一不小心就启动了。心里面有无数的话想说,站在一名学生的立场,站在一个将成为“读库”读者主力军--“90后”的立场。于是迅速打开电脑,开始码字。· 一大堆想说的话,以下内容可能前后逻辑混乱,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吧。· 仅仅23页的《告别演出》放在1405的第一篇,多少有点让我吃惊。原因之一是以往的任何一篇文章的页数都远远超过了23页,另一个原因是这篇文章只是一位即将告别课堂走上行政岗位的老师写的其学生期末作业的总结。文章第一句话是“我决定使用一直想要用的方法来上课。”这是一位怎么样的老师呢?文章的第一句话像是告诉我:这位老师要做一件跟我们现在教学方法完全不一样大举动。继续读下去,确实如此。· 简单的叙述一下这23页的内容吧。一位即将告别讲台的专英老师,准备颠覆以往的期末考核方式--采取了读书并写读后感的方式来评分。读的书目是他指定的四本英文书,任选一本阅读之后写五千字汉字的读后感并翻译成英文。文章中大部分的内容是学生们的读后感和老师批奏折时的心情。· 文章开篇介绍了大学的现状,但是也无从讲述自己的想法。想起来我大学的一位老师,是一位公共课的女老师,她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我就被她的气质吸引了。之后一次在校园路上的偶遇,我对她说了我关于一些想法,她笑了笑对我说了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一起努力吧!这句话,嗯,就是这句话支撑我度过了在大学的某一段时间里多次心理接近崩溃的时候。读研后,有幸又碰见了这样的老师,很感谢。我想说的是,虽然中国现在的大学里存在着很多为了评职称的老师,但是也有很多很多一心为学生的为人师者。正是这些默默做事的老师支撑着我们大学的灵魂,使大学校园还未完全被身外之物所淹没。还比如说我认识的库娃--F就是这样的为人师者。· 文章下面又介绍了布置作业时同学们的反应。“伴随着一阵阵惊呼”。同学们大概很惊讶,其中也有期待的人也有抱怨的人吧。如果我是这位老师的学生,面对着老师西式的教学方式,我会是什么反应?如果是大学时候的我,应该会乖乖地做吧?如果是现在的我,肯定也会乖乖地做吧。因为我至始至终都不是一个乖乖听老师话的好学生,我只会一意孤行地做我认为值得做的事情,我狭隘地判断不值得的时候,就算强迫威胁我也是没有用处的。我一直在努力改变这样倔强固执的自己。至于做的质量,大学的时候可能更差一些,虽然现在写读后感可能也写不出什么。因为这样的我,至始至终都缺乏正常的理性。这样无法恰当客观且直白表达内心情感的自己,写出来的东西也可想而知,我一直在努力改变,但是成效似乎也不大。· 在学生写的读后感中每一个读后感都可以打开我的话匣子。似乎每一段话都是曾经的我和现在的我,谢谢你们让我知道不是我一个人在困惑。记得最清楚的一段话是:“最后,在敲下这里第一个字以前,我都不敢去网上查什么观后感,我怕那些思想会影响我,让我好像是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也让我一直都不敢表达自己的看法,因为怕是错的。”之所以记得这句话是因为我自己也一直有这种害怕。甚至至今,我都不敢在公共场合主动说出自己的看法,我知道我不是怕别人说什么,而是我心里有个坎儿我自己无法跨过去。这句话让我又想起来一件事。我之前做私塾老师的时候也遇见过一个学生,不管是什么问题,她都一直在寻找标准答案。我委婉地告诉她我的想法:很多知识,这个世界上并没有标准答案,只要你三观正,说的话有逻辑有说服力,并且不犯硬知识的错误,是没有人会说你错的。可是她无论如何都不相信我,一直焦虑不安。我知道我无能为力了,希望有一天她自己可以想通。:)· “读书和思考本来就是相生相伴的关系,所以伴随着不读书,是不思考,结果必然是思想幼稚、感情苍白。可这还不算是最让人惊异生气的,都已是成人的学生还像是任性无知的孩子一样,在文章中肆意褒贬人物,攻击经典”。老师的这段评论下举出了好些个同学的读后感。说实话,看了这些同学的读后感后,我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认同老师的这句话的,老师也没必要太生气。我知道老师的用意是想告诉我们,想让我们站在故事原型人物的立场上、充分体谅考察原著人物形象后再对其做综合的评价。我也承认看了有些同学写的感想后,发现他们有些价值观是很混乱的。我也为有的同学写的类似“我本身不喜欢外国的一些东西,不是因为他们不好,就是有一种排斥,不喜欢他们的文化”的东西而生气,但是,用“攻击经典”这四个字,或许有些过了。每个人的家庭环境和后天培养都不一样,不得不承认有的人从小的时候智商和情商都爆表,还有一些人在上大学之前只被灌输学习教科书上的知识,除此之外低能极了。我觉得大学时代是后面这类人三观的大动荡期和重塑期,“出言不逊”也是可以预见的。往大了说,我们的大学教育该有“人”出面来正确引导这些动荡期的迷途人儿的三观了。· 读后感中还有一段话我特别喜欢。“说起独特,《京华烟云》里有对木兰的一段描写:木兰一看见极美的东西,两只眼泪里就会各自流出一滴眼泪,只是一滴。我读过的书看过的电视剧所知道的任何一个被作者所喜爱的美丽女孩子里,谁都不会有木兰这样的眼镜。见美流泪,仅木兰也。”之所以喜欢这句话,是因为我身边有一位这样的至交。· 还有一段,“在《京华烟云》中总多好听的名字里,最喜欢木兰女儿阿满的名字。简单好听,又富哲理。”我很喜欢“小满”这个名字。原由记不起来了,但是从很多年前开始就喜欢了。“小满”原本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有一句这样的话形容这个节气: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万物生长之初,到处饱含生命力。以后有了女儿,她的小名就叫这个了。· 还有一段,“写完之后脑袋空空的,但是所有的情绪纠缠在一起。现在就是这种状况。我想我又开始胡思乱想了,想那些“有的没的”。这是我妈妈给的评价!她认为我想这些类似生命的意义之类的都属于有的没的。也许吧,就算想破脑袋我也不会变了一个样。读完安徒生童话我也没有觉得我有所明悟,也许永远都不会有。但是我需要这样的思考!就算有一天我变成一个疯子又或者因为得不到一个明确地答案而变得急躁,我也义无反顾。就像雪人就算靠近火炉会融化一样,就算伊达的花儿跳完最后的舞蹈会死掉一样。这些思考对我而言像他们的希望一样存在。今天的总结也许是这个希望吧”。嗯,这段话说出了我曾经的心声。现在的我很少考虑这些了。想的最多的是怎样写好论文,怎么让生活变得有意义。我不知道自己的希望在哪里,我只知道在远方。但是远方无终点。真想找到这位同学来聊聊天,聊聊如何固执、如何顿悟、如何爱说闲愁。· 还有一段,很长,就不贴在这里了。看了后,很感动,想流泪,却哑口无言。祝福这位女孩子开心幸福。· · 断断续续的写了这么多,话痨模式一开启就不知道该怎么关掉了。到此为止吧。在今天看到这篇文章,让我回忆起了很多过去很暖的瞬间。借着这个平台,谢谢这篇文章的作者--李白滔,谢谢读库,谢谢我身边的你(们),还有谢谢自己。

大力《回城》——阿姊的书评

以下是阿姊通过微信发给我的,版权归她,她是回城的万千当事人之一。那會兒的記憶,隱約在目。母親參加上海知青的靜坐,父親在家帶著我,十分耽心靜坐知青們后來演升的絕食……後來,賣傢俱,三天三夜的大卡車往烏魯木齊,再是三天四夜的火車~又沒回到上海,原因即是書中所言的"半鋼"家庭。父母都是降了好幾級幹,為了我們以及他們能離各自的父母近一些,選擇回到了人地生疏的安徽。那會兒,似乎衹要有內地城市肯接收,爸媽是逃也似的帶我離開了新疆。其實,我們家巳是較晚的一批了。唉,那個火紅的赤燙的年代留下竟是如此不堪匆忙逃離的記憶啊!爸,媽,阿克蘇的知青叔叔阿姨們,我愛你們!我愛那個時代留下在我身上的所有烙印,我也還留有那點赤誠的火紅影像。橙紅,是新疆大漠夕陽西下時那諾大圓球映紅了大半片天,又照射到沙礫橙紅光線的路經,再折射返回天空,而停留在我臉上的那抹溫暖的紅,讓我执誠摯愛到現在,永遠不會褪去……

流水行云│事关《读库1405》

艾苓的《咱们学生》在《读库1403》刊发后,我将其推荐给自己所在的杂志社的主编,《小小说选刊》从中选载了五题。与同事聊到这一系列作品,一致认为某些篇章较弱,细节不够,或缘于作者与主人公接触不深,加之文体所限,未作虚构充实所致。阅毕李白滔的《告别演出》,看到她笔下大学专业老师的表现,倒觉得艾苓与学生打成一片,算是认真负责的了。老六说,无名高校的学生是大多数,比清华、北大的学生更丰富,他们的故事更具标本意义——老师亦然。李白滔老师已经完成“告别演出”,艾苓老师仍在面对“咱们学生”,祝福她们。“可能对孩子来说,世间万物都有一个标准答案,抄袭只不过是寻找标准答案的过程。”李白滔的推断,很大程度上就是现实。有同事的作品入选中高考语文试卷,被编写为现代文阅读理解试题,他试着作答,然后对照标准答案,结果啼笑皆非。作者如此,读者更好不到哪儿去。儿子马骁升入初中后,数次考试,语文阅读理解一如既往,连连失分。“做这种题是有巧的”,最终,我们听从其他家长的建议,为他报了个语文辅导班。为一探究竟,我与儿子一同走进课堂。所谓的“巧”,不过是死记硬背辅导老师总结出来的条条框框,届时照方抓药即可。比如文章首段的作用:“开门见山,开宗明义;开篇点题,点明中心;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下文……(可填相应的内容)作铺垫;总领全文,引起下文。”列位看官,请回答:我这一节文字最后一段的作用,是篇末点题、画龙点睛,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拓展延伸、发人深思,首尾呼应、照应开头,还是深化中心、深化主旨?

告别演出和回城

繁忙的八月,在等公交在公交上,在累的时候,读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告别演出》让我有非常有共鸣,因为我和作者李白滔一样,曾在高校任英语老师。这位老师和我一样,努力想引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爱读书。遗憾的是,这位曾经的同行被迫转行政,大概要阔别讲台很多年了。对于高校,我倒是一点儿也不留恋,总觉得拧巴。收入低,多多的无所适从的时间,凭良心教学,让我做科研发论文,亦非我愿。反倒是很喜欢现在这样,进入自由市场,专攻教学。无论和单位还是学生,都是互相感激、你情我愿的一场皆大欢喜。李白滔老师,总会有一个地方,不用委屈埋怨,只是需要冲出藩篱,有找寻的勇气。而孩子们(其实任何人),遇见个肯真正替你们着想并做事的好老师是多么多么不易,多和未来对接吧,把眼睛投向世界,自救。每个人终究只能在成就自己的同时成就别人。《回城》是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篇。讲的是早年援疆的上海人,艰难坎坷的返沪。我了解到个人命运、个人和国家前途,还有一部分上海的阿姨阿叔的过去。大家都不易,而人生,多么的忽忽而已。


 读库1405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