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章节试读

出版日期:2014-12
ISBN:9787540768592
作者:[法]阿兰•巴丢
页数:128页

《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的笔记-第33页 - 3

维特根斯坦对基督教的参照首先来自俄国文学: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

《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的笔记-第95页 - 注释

1、巴利巴尔1990年翻译了《逻辑哲学论》。
2、拉康关于维特根斯坦的论述集中在其第17次研讨班《精神分析的反面》当中,已于1991年出版。

《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的笔记-第41页 - 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

维特根斯坦的本体论建构是在“可显现的”(ce qui est)与“可说的”(ce qui est dit)之间的紧迫的往复运动中进行的,这正适合于他所追寻的目标:反对科学命题的制约空间,发掘仅仅自我呈现却不可言说的神秘元素的价值。无疑,存在的主题与命题的主题之间,有一种镜像性质的联系。这个联系包含在作为公理而被引入的图像概念当中:“我们给我们自己绘制概念的图像”[T.2.1]。这些图像是关乎语言的。但是,最终时刻没有出现在图像中的东西才是更“高层的”,具有真正的价值。存在最“真”之点并不在镜像关系——世界与语言的本体论在这种关系中构建——中被捕获,获得这个最“真”之点的地方,是“某物”(确切地说并不是物)作为这一关系的剩余(reste)出现之处。

《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的笔记-第77页 - 10

反哲学对待数学的基本态度是,数学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计算,数学是逻辑的变体。
维特根斯坦的顽固在于他相信自柏拉图以来,数学是一种主要欺骗(形而上学的欺骗)的决定性支撑。因此维特根斯坦用“日常语言哲学”作为对真理进行致命追寻的替代(而这种追寻是哲学的特权)。
在晚期维特根斯坦向智者学派转变之时,根本性的措施在于将数学相对化,悬置以及人类学化,归根结底是将数学打造成一种传统游戏,其最终的依托是我们的语言习惯。
如果数学能思考,那么柏拉图主义就有意义。然而尼采和维特根斯坦都同意的是,柏拉图令人憎恶。
因而,数学就不只是思想的错误,它是思想的罪恶。数学的出现是苍白无力、难以辨识的,它与“神秘元素”的拯救性的崇高相比,没那么重要。

《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的笔记-第44页

因而随即就必须注意到下面两个问题:
1.实体是存在(etre)之名,因此,也是“有”之名。名。实体不是世界的名称也不是存“有”之物或者所发生的事情的名称。《逻辑哲学论》2.024明确了这一点:“实体是独立于发生的事情而存在的”。而著名的命题宣称:“世界是一切发生的事情”。因此,必须区分“真正的”存在(或名为实体的存在)与“偶然的”存在(或“所发生的事情”其名为世界)。我们也可以说,世界是一个永恒存在的一种编年史式的实现。本体论的主要问题,非常接近于莱布尼茨式的从“可能”世界(涵括于神圣理性中并因此而永恒存在)到“实在”世界的过渡,它在于知道:在世界与实体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
2,对象,或者原子,它们构成实体,我们立即将之少诎到思想受到阻碍的“剩余”附近。一个被设想为孤立的对象是不可思考的。可以思考的只有诸对象之间的联系,我们称之为“事态”。因此,对象仅仅是我们为了可能而必须假设的一个联系或者状态(etat)。于是,T.2.012写道:“我们不能够脱离与其他对象的关系来思考任何一个对象。如果我能够在事态的关系当中想象一个对象,那么我就不能脱离这个关系的可能性而去思考这一对象”这次,本体论的主要问题在于确定是什么把对象的多元性展现给思想。或者:如果我们完全无法知晓诸对象的个体性,我们又如何知道,一个事态(一个关系)指代的是它为之提供纽带的诸多对象?
第二个问题对维特根斯坦来说更加尖锐,一旦与莱布尼茨分道扬镳,他就必须承认,对象,即构成所有事态的简单原子,是不可识别的:“如果两个对象具有相同的逻辑形式除了它们外在性质的差异外,它们之间唯一的区别就是:它们是不同的”[T.2.0233]这对莱布尼茨“不可识别原理”2的违背远甚于卢克莱修的原子论。因为后者认为,在根本性质的不同(即虚空[le ⅵde]与原子之间的不同,它构建了“有”)之外,在诸原子自身之间,存在着与形式相连的“类型”差别。而维特根斯坦的实体,作为存在的永恒形式仅仅是同样不可思考之对象的偶然并置。
这两个本体论的问题(实体性存在与世界的事件性之间的关系;对多元性的靠近一如果这―多元性的要素是不可思考和不可识别的),除非我们通过语言的反射层面,通过我们为自己所绘制的关于存在之物的图像层面,否则是不可能解决的。关键点在于,这些既不能被思考又不能被描述的对象,被呈现在图像中,或者也可以说是在命题中“被呈现”意味着:一个卷入到一种关联或者状态当中的对象,对应着个名称。T.2.13“在图像中图像的要素对应着对象:T.3.22该命题只确定了图像的语言性质:“在命题中名称代表着对象。”
因此,我们对不可思考的对象的靠近,最后由命名来完成。我们注意到命名不是一个命题,也不是一个描述,因而不是一种思想。命名只确定图像当中与对象相对对应的一个“要素”在此基础上思想——不是关于对象而是关于命题中诸对象之关联的思想——成为可能:“我只能命名对象表对象我只能谈及对象,但无法陈述出它们命题只能说事物是怎样的,而不能说它是什么。”[T.3.221]
相反,对象的关联,或者说事态,可以在图像中被表述(通过一个联结着多个名称的命题)但是它不能被命名:事态可以描述,但是不可以命名。”[T.3.144]
在命名(通过记号指代不可思考的对象)与描述(指示个命题当中的关系的图像)之间的对立完全是相互分离的:可以被命名的实体的原子式对象不可以被描述,而可以被描述的对象的关联或状态不可以被命名。这是另一种分离的本体论―语言学(ontologico-langagiere)的底层结构它向我们开启神秘元素,并将“显示”或“呈现”与言说相对立:“能显示出来的东西,不能言说。”[T.4.1212]
但是准确地说,事态是什么?下面的隐喻将“衔接”的古典原子论主题,与“链条”的语言学主题相结合:“在事态中,对象就像链条上的环节那样相互衔接。”[T.2.03]有必要清楚地认识到一个事态并不必然地囿于世界之中(作为所发生的事件总和的世界。事态是实体的一种可能性,一个永远“存在”(est)的多元—关联。这些关联中的某些继续存在于一个世界中。一旦构成这些可能性的对象被一些名称所指代,那么对象的关联,或状态,就由一个命题来指代这个命题,它记录着对象的一种关联(它“在”实体中,但并不必然地存在[或发生]在世界中)将被称作一个原子命题。该原子命题将所有和存在与图像之连接、最终也是实体与世界之连接相关的问题都集中在一起。它将涉及意义与真理。

《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的笔记-第65页

什么是复合命题?
既然原子命题描述的是对象的关联(事态)那么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想到,复合命题描述着事态的关联。对应着对象的简单单元的是名称的简单单元,对应着对象之关联(事态)的是原子命题,而对应着事态之关联的则是复合命题维系着自身之中的数个原子命题。在这一设置中,原子命题之于复合命题相当于名称之于原子命题,其基本的本体性困难在于这样一个事实:对象能够相互关联(如果它们具有“外在关系”)而事态则不能。我们已经看到,事态是绝对独立的。T.2.062十分清晰地指出,即使涉及(世界之存在的)“发生着的”事实,也就是说涉及到实存(exister),事态之间也不具有任何关系:“从一个事态的存在或不存在不能推出另一个事态的存在或不存在。”事态在(实体性的)存在维度当中是独立的,在他界的实存维度当中也是毫不相关的因此,复合命题并不一定会呈现一种内在关联的图像,无论本体性的还是事件性的。假定复合命题可以确定一个必然性(非偶然的事物),这也绝不牵涉一种“实在的”必然性,来指示多种对象之间有效的、实体的或世界的关联。
那么,复合命题的意义应该是什么?
一开始,复合命题绝无任何特别之处,只不过是把一些原子命题并置在一起,其中每一个都是对事态的描述。处于这一阶段时,任何并置都有意义,而意义只不过是这些原子式描述的“总和”。因此,是否要把复合命题联系到对象的永恒存在以及它们的关联,复合命题对此没有任何兴趣。它是事态的简单枚举。
但是当人们检验事态在现实世界中的存在时,复合命题就有兴趣介入了——也就是说,当人们考虑这些命题是真是伪的能力时。
比如,有一个原子命题p,描述某个事态,又有一个原子命题q,描述着另一个事态。p和q的并置可以说是“真的”,当p描述的事态和由q描述的事态都“发生了”,或者在世界之中是可以观察到的。因而,我们能通过复合命题在原子命题的真理价值的功能下赋予复合命题以真理价值,来区分出这一“类型”的复合命题(这里是“p和q”的合取)。T.5.01是关键性的陈述:“原子命题是命题的真值主目。”
重要的是要注意到,在这种情况当中,这个(在p和q之间的“和”在实在当中无所对应,因此,因此,就其自身而言不具有任何意义。所存在的,是由p和q所描述的事态,鉴于它们永恒地“是”鉴于它们“存在”于世界之中(或者没有)。逻辑符号(和、或者包含等只不过是些方便的符号,记录着原子命题的某些并置,就这些命题所描述所描述的事态的存在或不存在而言具有某种真值。或者又如维特根斯坦所说:“没有(弗雷格或罗素意义上的)‘逻辑对象’,或‘逻辑常项’。”[T.5.4]这意味着不存在逻辑联系词的本体论:从世界的角度从真(或伪)的角度来看它们只是“标点了”并置的价值,“逻辑运算的记号是标点符号”。[T.5.4611]

《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的笔记-第41页 - 4

维特根斯坦的本体论建构是在“可显现的”与“可说的”之间的紧迫的往复运动中进行的,这适合他所追寻的目标:反对科学命题的制约空间,发掘仅仅自我呈现却不可言说的神秘元素的价值。

《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的笔记-第31页

疾病是一个称呼,对尼采来说,它是虚无主义,对维特根斯坦来说,可能更糟,它是废话连篇。p 31

《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的笔记-第84页 - 11

在拉康眼里,哲学的卑鄙在于一种对元语言的假设之中,这是自巴门尼德以来就没有停止过的假设。而这总意味着希望成为某人的他者,把自身放置在其欲望形象能够被捕捉的地方。
维特根斯坦彻底摒弃元语言。因为能自现就不能自说,能自说就不能自现。这一不可化约性禁止一个言说声称另一个主体化了的言说的他者:“在语言中表达了自己的东西,我们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维特根斯坦的思想由此向一种主体理论敞开,这种理论摆脱了哲学的卑鄙的“我-主体”。(《逻辑哲学论》5.63~5.641)

《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的笔记-第74页 - 9


哲学的风格不是抱怨。反哲学家在不停的埋怨世界预留给他们的命运。

《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的笔记-第19页 - 引言

我们是否可以得出结论:维特根斯坦终因其有罪之处而受到惩罚?太多狂妄的怀疑,太多危险的壮举,太多不留余地的摧毁,还有以牺牲理念(forms)为代价的对句法的过分关注。
反哲学家都自愿屈服于一种诱惑,即对数学的藐视,并从道德的严肃和存在的高度,将数学归结为儿童游戏:尼采带了头,他确实对此一无所知。但更为阴险的是,像帕斯卡尔和维特根斯坦这些人,他们一开始在这方面是极具天赋的。对数学的藐视不会让任何哲学振作起来。这就是我为什么把维特根斯坦的作品锁定在《逻辑哲学论》上,在此书中,藐视已经出现,但是还惨杂着喜爱。

《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的笔记-第28页 - 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

尼采已经提前以同样的方式把伟大的正午的强力以“神圣的断言”传达给我们:人不是在狭隘的、程序的和道德的意义上通过意志的走廊,而是由光芒四射的隐喻“运输着”。维特根斯坦也强迫自己接受隐喻,因为行动必须建立积极的非思想,也就是说,超越所有科学。他选择的这个隐喻连接着一个艺术的来源(可见性、指示性)和一个宗教的来源(神秘主义):“确有不可说的东西,它们显示自己,它们是神秘的”[T.6.522]

《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的笔记-第18页 - 引言

我不喜欢《哲学研究》这部作品。甚至我反感于《哲学研究》所成为的一切:英美语言哲学的非本愿的、不值当的保护伞。这种语言哲学无异于20世纪的经院主义,它的体制性力量给人印象深刻,正如它与神秘主义、唯美主义和精神专制主义的维特根斯坦所向往的一切都背道而驰。

《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的笔记-第112页 -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从三个公里出发:
1、“哲学不是理论,而是行动。”(《逻辑哲学论》,4.112)
2、“哲学将通过清楚地表达可说之物来指称不可说之物。”(《逻辑哲学论》,4.115)
3、“我想我概括了自己对哲学的态度,当我说,哲学应该如写诗般去创作。”(1940年代的一封信)
在“诗”这一概念上,把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联系在一起并不为过。对他们二者而言,诗意的命题,都是把语言安置在世界和世界意义的边缘;它首先作为自身的语言活动,作为自身权力的见证,为自己发挥着作用。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一样,将“诗-思的先知式分裂”与“本体-逻辑的衔接”对立起来。
在过多的格言或无尽的问题的轮刑之下,每一种反哲学都终结为道德神学(或美学,一回事):只有救赎行动打断批判的喋喋不休。
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有三个共享的关于语言的相关论题:
1、逻辑什么也没有说,数学不是一种思想。因而哲学就其基本特点(关于意义和真理)而言,不可能以任何方式对数学(一种非语言的语言)抱有信任。
2、诗歌指示着存在,记录着行动的临近。但诗歌指示这种临近的守卫,是其在隐退之中的创作。哲学也像这样,是对世界之纯粹世界性的批判,它不可能绝对地认同于诗歌的语言。
3、救赎,它属于自己思想的内在事件的范畴,它必须和由“上帝”一词所组成的语义群相连,后者是词语消失之处的词语。
(这三个观点都是反柏拉图主义的。)

《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的笔记-第34页 - 3

既然不存在意义的意义,那么就没有什么强制我们追随意义的道路,或者说幸福的道路;没有什么强制我们走向基督教。

《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的笔记-第109页

有没有一些不变的因素?是的,有。我们是否总在哪种意义上对付着维特根斯坦呢?是的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总是个问题。也就是说,在最后的分析中,他是数学式伪装的反对者:柏拉图的敌人。
首先否定的一面。如果认为没有一个学科能够假装逃脱人类学的扩散,逃脱每一种约束的统治性偶然,那么就必须刻不容缓地证明,这的确适用于这样一种语言,它最为明显地倾向于想象它自身表达着普遍必然性:计算和证:明的语言。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罢免数学。这一目的出现在《逻辑哲学论》当中,最后也是为了同样的原因:数学,想象自己为思想带来了某种类似纯语言的东西却成为形而上学(按:柏拉图主义)混乱的耗子窝。举个例子来说“没有哪种宗教因其对形而上学表述的误用所负的罪责可以多过数学之中的罪恶。”确信数学具有哲学性的罪恶本质,贯穿在维特根斯坦所有的风格当中。
肯定的一面。无论是在高贵的格言当中,还是在说教 性的困扰之中基本价值保留在行动的行列,也因此而避免了判断的游戏。这也是—种不变性,它指向作为非本质的所说或所写的全部。在语言游戏的人类学扩散中所表明的,是伦理学选择的激进性,后者没有概念,对它来说,维特根斯坦的努力从头到尾只有·些非决定性的词语是适宜的:神秘元素、上帝、神圣……就像他1930年的—则笔记所宣告的:“善即神圣;这可以概括我的伦理学。”生活的本保持为不可言说,因为它的关键它的重心在于,“挑起担并尝试着担当”。
自此之后,代替格言和它的数字性间隔的,是属于隐喻层面的东西,甚至是接近纯粹和简单的东西,因为语言的终价值,在其伦理学无效和人类学相对性之间摇摆。我们说从句法上讲,不存在规则的规则,因此,也就不存在单—风格;而从语义上讲,绝对从行动产生所有意义都既被规则规范着,也自由漂浮着。


 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