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书评

出版日期:2014-5
ISBN:978756752094X
作者:薛忆沩
页数:288页

《空巢》引发的两天牢狱生活

给《空巢》三星是为它的不疼不痒,不够切中这个问题的要害。抛去《空巢》中一切叙述的魔幻手法,忽略主人公丰富的内心活动,这部小说叙述的情节简简单单就能概括:一个老母亲,同时也是一个经历过战争的知识女性,她上当受骗的心理历程。据说作者薛忆沩的母亲真的经历过同样的事情,我想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目的之一就是借此将自己代入母亲当时的角色,体会她的痛苦。但对于我们更广大的读者而言,读完之后我们感受到的更多是歉疚。我们欠父母时间,欠他们关心;正是由于我们对父母的亏欠,诸如专门针对老年人的诈骗案件频发这样的问题才会不断发生。这样的个案累积起来就变成社会对这些老年人的亏欠,亏欠他们的同时又欺骗他们,《空巢》的责问不仅是给所有子女的,也是给整个社会的。实话说,合上书之后我心里疼得喘不上气来,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猜是我过剩的想象力已经跨越时空限制,飞跃到数年之后我母亲的身边,看着她一个人在大街上寂寞地走着,突然想不起来下一步该向哪个方向迈脚。想到这儿,我既害怕又心疼,眼泪已经掉下来了。直到此刻,我这二十几年的人生中,最爱的人还是我的妈妈,我实在不愿意她受到任何一点伤害。“在世界上所有人中,我最爱的还是你”这句话我却怎么都说不出口,太瘆得慌了。这几年,我除了过年回家,平时完全见不着父母的面。虽然作为学生,每年的暑假我完全有充裕的时间回家,但我也有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很少回去。我父亲长期外地工作,母亲一个人在家,我又在另一个城市上学,三人天各一方,聚少离多。每想及此,我心里就不是滋味,刚刚看完的《空巢》更给了我情绪上的鼓励。我爸还在工作,没法跑去看他,但我妈还是在家的。于是我带着这本书坐上了高铁。这本书是我的动机,就好像《安娜·卡列尼那》是特蕾莎的动机,它把她带到她爱的人身边。这本书也将把我带回我母亲的身边。到这里为止是一个亲情主题电影的正常结构,但那时我想的完全是浪漫的,一时忘记了生活基本上是不浪漫的。我见到她的那个瞬间惊讶于半年以来她脸上新添的皱纹以及其他一系列老相,但我并没有很激动,我们母女二人朝夕相对二十年,这次也算不上久别重逢,犯不着瞎激动。能晒着太阳聊天,一起吃个饭,一起出门逛逛走走,我走三百多公里所为的也不过就是这样的细节。这种琐细的温馨够我安心了。但她似乎不是这样想的,她需要别人来见证她的温馨。那两天,我又一次像高中时代一样被她带到各家亲戚家串门,两天下来,我心力交瘁,她乐在其中。到第三天我想明白了,我看了本书,自我感动之余想跟对方分享,谁成想对方并不承情。这感受好像传说中回来报恩的九色鹿反而被关在笼子里到处展览。结局是九色鹿在第三天逃走了。我明白了之后想起这到底是我第多少次明白了,但每次明白之后又会犯同样的错误,旋即再次大彻大悟,对跟我最亲的人的一点点期待就这样消磨殆尽。我好心送她一朵粉玫瑰,她反倒嫌弃颜色不喜庆,就是这么尴尬。最令我痛苦的就是我们之间这条几乎无法跨越的鸿沟。经历过这件事之后我觉得《空巢》是尴尬的,它暗示你需要关心老年人,你需要去理解他们。但它避开了这个问题最纠结的核心,父母跟子女到底该怎么沟通。小说的最后,老母亲的彷佛看到她死去的母亲在向她招手。作者这样安排或许是因为他自己对代沟这种问题也无解,这我可以理解。不过,代沟这种问题不是喊两句口号就能得到缓解的,比不能给出建议的《空巢》更尴尬的是看完这本书之后喊两句口号就自我感动了的我们。我想要爱你,但怎么爱?你也想要爱我,但怎么爱?

一个空巢老人的24小时

子宫是空巢,坟墓是空巢/生命是空巢,死亡是空巢/记忆是空巢,想像是空巢/孩子是空巢,老人是空巢/时间是空巢,世界是空巢/语言是空巢,沉默是空巢/思想是空巢,梦想是空巢。——《空巢歌》故事发生在第一天的上午九点,结束于第二天的上午九点。短短24小时,老人的生活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一切是因为一个来自“公安局”的诈骗电话。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我”是个居住在空巢的八十岁老人,儿子女儿都在国外,曾经的职业是“光荣”的政治老师。然而突然从天而降的一个电话宣称其卷入了重大犯罪,使“我”陷入了重大的恐慌。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可以显而易见地意识到那个电话漏洞百出,完全是个骗局。但“我”却轻易地掉入了不法分子的陷阱,还自作聪明地配合着“警方的工作”,将善意的提醒一一拒之门外。这一切无不使人又好笑又生气。随着老人起伏的情绪和密密匝匝的心理活动,读者不难渐渐感受到她受骗的缘由。那是她一生的回顾,也是同时期万千妇女的生命写照:沉浸在“解放”带来的“快感”,在一种集体亢奋的狂喜之中“将自己的生命彻底奉献给了伟大光荣正确的事业”……那一辈的人们把自己托付给了党,党是所有人心中的权威,个人的存在是卑微的,这种政治力量逾越了神的权力,让他们在精神上就已经死去了一次。所有人都必须以国家为先,以革命为先,“我”必须为了个人的“清白”与自己的家庭划清界限,与自己的生身父母断绝关系;“我”的爱情也笼罩着革命情感,“我”不懂得如何爱一个人,也没有得到丈夫的爱;“我”的儿女远在国外,家是个寂寞的空巢……在“我”自以为是的高洁和对党和革命的一片赤诚之下,实际上冷漠、自私、狠心、胆小,“我”实际意识到了自己一生一事无成,这种空虚的感觉在强烈地影响着“我”的情绪,但同时“我”又用自己的“清白”当作一大闪光点来安慰自己,自我欺骗,蒙蔽自己,企图来排解自己长久以来的恐慌,包括对父母深深的愧疚。“我”潜意识里或许早就已经意识到了,“我”这一生都在上当受骗,“我”一生听从党的一切指令,卑微地兢兢业业地生存着,渐渐失去了自我意识,也失去了爱一个人的能力。于是当象征着党的权威力量的“公安局”打电话给“我”时,内心的恐慌一下子将“我”淹没。“我”只是不断地强调着“我一生都是清白的,我从来没有做过一件对不起国家的事情。”“我”失去了所有的判断能力,只因为我对国家权威的深信不疑。我不容许自己怀疑,因为那就仿佛是对自己过去人生的全面否定,“我”惧怕这一切,因为信仰崩塌的那一刹那,是个人世界的崩塌,谎言的构架倾倒之后,浮出的过去的一生就是一个巨大的空巢,徒留内心的空虚。“我”愚蠢地被骗后,还带着自以为是的得意,我对“警官”以诚相待,却提防着自己的儿女、朋友,正如过去怀揣着一片赤诚与责任感将一切奉献给了党,却残忍地和自己的父母断绝关系。书中花了大量笔墨写“我”与父母的关系,以及“我”与儿女的关系。“我”与母亲的亡灵时不时的对话,暗藏着“我”心底对父母深深的歉疚。母亲是那么温柔,没有一句话是在怪罪我,对“我”只有包容,只有体谅。而女儿对“我”的态度则是无情又暴躁,儿子是理智的,但根本不了解“我”的内心。“我”便是这样一个寂寞的空巢老人,就像当下社会中的万千个老人一样。这无疑使我们每个人反思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我们真的了解他们吗?了解他们的历史吗?《空巢》讲的就是这么一个老人的一天,当今社会中非常普遍的诈骗电话。就是这个电话让老人从心理上受到异化的扭曲和侮辱,然后陷入巨大恐慌的“我”突然变成了一个熟练的撒谎者,撒谎变成了“我”克服恐慌的武器,但实际上看完整部小说,我们会发现,“我”这一生都是异化的,薛忆沩将这一时代的荒诞与现实诈骗事件结合在一起,为所有老人和子女敲响警钟,也叩问着生命和生活的意义。袁玮婧2015.1.16

一个空巢老人的24小时

  子宫是空巢,坟墓是空巢/生命是空巢,死亡是空巢/记忆是空巢,想像是空巢/孩子是空巢,老人是空巢/时间是空巢,世界是空巢/语言是空巢,沉默是空巢/思想是空巢,梦想是空巢。   ——《空巢歌》       故事发生在第一天的上午九点,结束于第二天的上午九点。短短24小时,老人的生活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一切是因为一个来自“公安局”的诈骗电话。    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我”是个居住在空巢的八十岁老人,儿子女儿都在国外,曾经的职业是“光荣”的政治老师。然而突然从天而降的一个电话宣称其卷入了重大犯罪,使“我”陷入了重大的恐慌。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可以显而易见地意识到那个电话漏洞百出,完全是个骗局。但“我”却轻易地掉入了不法分子的陷阱,还自作聪明地配合着“警方的工作”,将善意的提醒一一拒之门外。这一切无不使人又好笑又生气。    随着老人起伏的情绪和密密匝匝的心理活动,读者不难渐渐感受到她受骗的缘由。那是她一生的回顾,也是同时期万千妇女的生命写照:沉浸在“解放”带来的“快感”,在一种集体亢奋的狂喜之中“将自己的生命彻底奉献给了伟大光荣正确的事业”……那一辈的人们把自己托付给了党,党是所有人心中的权威,个人的存在是卑微的,这种政治力量逾越了神的权力,让他们在精神上就已经死去了一次。所有人都必须以国家为先,以革命为先,“我”必须为了个人的“清白”与自己的家庭划清界限,与自己的生身父母断绝关系;“我”的爱情也笼罩着革命情感,“我”不懂得如何爱一个人,也没有得到丈夫的爱;“我”的儿女远在国外,家是个寂寞的空巢……在“我”自以为是的高洁和对党和革命的一片赤诚之下,实际上冷漠、自私、狠心、胆小,“我”实际意识到了自己一生一事无成,这种空虚的感觉在强烈地影响着“我”的情绪,但同时“我”又用自己的“清白”当作一大闪光点来安慰自己,自我欺骗,蒙蔽自己,企图来排解自己长久以来的恐慌,包括对父母深深的愧疚。“我”潜意识里或许早就已经意识到了,“我”这一生都在上当受骗,“我”一生听从党的一切指令,卑微地兢兢业业地生存着,渐渐失去了自我意识,也失去了爱一个人的能力。    于是当象征着党的权威力量的“公安局”打电话给“我”时,内心的恐慌一下子将“我”淹没。“我”只是不断地强调着“我一生都是清白的,我从来没有做过一件对不起国家的事情。”“我”失去了所有的判断能力,只因为我对国家权威的深信不疑。我不容许自己怀疑,因为那就仿佛是对自己过去人生的全面否定,“我”惧怕这一切,因为信仰崩塌的那一刹那,是个人世界的崩塌,谎言的构架倾倒之后,浮出的过去的一生就是一个巨大的空巢,徒留内心的空虚。    “我”愚蠢地被骗后,还带着自以为是的得意,我对“警官”以诚相待,却提防着自己的儿女、朋友,正如过去怀揣着一片赤诚与责任感将一切奉献给了党,却残忍地和自己的父母断绝关系。    书中花了大量笔墨写“我”与父母的关系,以及“我”与儿女的关系。“我”与母亲的亡灵时不时的对话,暗藏着“我”心底对父母深深的歉疚。母亲是那么温柔,没有一句话是在怪罪我,对“我”只有包容,只有体谅。而女儿对“我”的态度则是无情又暴躁,儿子是理智的,但根本不了解“我”的内心。“我”便是这样一个寂寞的空巢老人,就像当下社会中的万千个老人一样。这无疑使我们每个人反思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我们真的了解他们吗?了解他们的历史吗?    《空巢》讲的就是这么一个老人的一天,当今社会中非常普遍的诈骗电话。就是这个电话让老人从心理上受到异化的扭曲和侮辱,然后陷入巨大恐慌的“我”突然变成了一个熟练的撒谎者,撒谎变成了“我”克服恐慌的武器,但实际上看完整部小说,我们会发现,“我”这一生都是异化的,薛忆沩将这一时代的荒诞与现实诈骗事件结合在一起,为所有老人和子女敲响警钟,也叩问着生命和生活的意义。   

一口气读完啦

上个礼拜突然想起薛忆沩这个名字,因为曾经看过他写的《与马可波罗通行——读看不见的城市》的节选,因为非常喜欢《看不见的城市这本书》,奇异又华丽,可能太多晚上不做梦的人,觉得这些荒诞无稽的事情有什么意思,可对于这个整天天马行空做梦的人,就像找到小伙伴一样,来吧大家一起看看这个奇怪的世界,你怎么知道你看到的不是一个梦?书是陆陆续续到手的,空巢这本体量小,先翻开看,于是下班后3、4个小时没有停歇就读完了。有这么几点谢谢给没有时间去看的人,因为不擅长引经据典超高神的文学比较,就来点实际的剧透和感受。首先,这书是以一个老太太的心理活动为主体的小说,就像你钻进了奶奶的脑子里,住在她心里,她的心心念念所思所见都无差别无选择的直播给你。就是这个感受。其次这故事集中于1天24小时的时间里,24小时的心理活动,感受他让你感受的每种感觉。评价里所谓的魔幻成分,就是老太看到了死去的母亲,回忆起预言空巢的疯子舅舅,其实这在生活里没有什么不正常,没有什么魔幻的。然后老太太被权威恐吓式电话诈骗骗走了13万,包括女儿的8万元,儿子的钱以为是儿子的名字,所以没有被得逞。穿插老太太起伏情绪期间是对她自己一生的回顾,这是万千同时期妇女的集中写照:单纯、愚蠢、献身革命、想象中的身体虚弱导致性冷淡、自私、狠心、胆小、自以为纯洁高尚、职业是教师,还是教马列政治的(想起我中学美丽的政治老师,长得像关之琳,后来发现他桌子上的帖子内容是某大法)、没有得到丈夫的温暖也没有给与温暖,活在别人的眼光里,总之这一类女人正是那个时代无数的没有灵魂、人格不完整的众多可怜又可恨的女人之一,就像电影《归来》里的女儿,莫名的要强,却没有机会了解人性的温暖。就像我小时候看到刘胡兰发型的女人就感到恐惧一样,这类女人是我很难接受的。于是这样一个老太太,带着天真愚蠢的得意被骗,夹在无情暴躁的女儿和理智的儿子之间,夹在所有没有关系的人眼观之间,饱受折磨,倍感委屈,却始终得不到同情,就如同他们年轻的时候不曾同情更悲苦的父母。老太的母亲说,母亲把一个生命带到世界上来遭受所有不幸,这本是是一个罪名,没有什么值得骄傲。所以,不知道哪里来的 那么多称颂母爱的事情呢,自愿的付出的爱,就像爱吃某样东西一样,是生理的本能,是获得个人快感的渠道,却要强加在子女身上,要求被爱的去感谢爱的,可是你在一时痛快生孩的时候,子女都没有选择不被生出来的机会,本身就不公平,如果不怪父母,那只能说被生出来就是被局限在轮回里不能自主而已。……再说就真空了总之,不能呕吐不能排泄的人身,就是枯朽的人生,当肛门打开,天堂的门也开了。


 空巢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