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与视角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4
ISBN:9787535779823
作者:[美] 卡斯滕·哈里斯
页数:370页

内容概要

卡斯滕•哈里斯(Karsten Harries),1937年生于德国耶拿。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现为耶鲁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领域包括艺术哲学、建筑哲学、现象学、现代早期哲学等。近年来主要关注主导科学技术的客观化理性的正当性和限度问题。其主要著作有:《真理:世界的构造》( Wahrheit: Die Architektur der Welt,2012)、《艺术关系重大: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起源>评注》(Art Matters: A Critical Commentary on Heidegger’s “The Origin of the Work of Art”,2009)、《虚无主义与信仰之间:<非此即彼>评注》(Between Nihilism and Faith: A Commentary on Either/Or,2010)、《无限与视角》(Infinity and Perspective,2001)、《建筑的伦理功能》(The Ethical Function of Architecture,1997)、《现代艺术的意义》(The Meaning of Modern Art,1968)等等,编著有《马丁•海德格尔:艺术、政治与技术》(Martin Heidegger: Kunst, Politik, Technik,1992)。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导言:现代的问题
第一部分:视角的力量与贫乏
第二章 视角和宇宙的无限
第三章 有学识的无知
第四章 阿尔贝蒂与透视建构
第五章 奇特的透视
第六章 阿里阿德涅之线
第二部分:无限与真理
第七章 真理作为上帝的所有物
第八章 空间的无限与人的无限
第九章 人的无限与上帝的无限
第十章 工匠人:重新发现普罗泰戈拉
第十一章 人的尊严
第三部分:地球的丧失
第十二章 哥白尼的人类中心主义
第十三章 布鲁诺的审判罪行
第十四章 伽利略的洞见与盲目
第十五章 无限的暗礁
第十六章 哥白尼革命
第十七章 尾声:宇宙航行学和宇宙心智学
索引
译后记

作者简介

人们往往把现代世界的兴起与科学态度在16、17世纪的出现尤其是哥白尼联系在一起。然而,要想理解现代世界的兴起,就必须理解它在中世纪的开端。全球性的现代文化是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自我演进的一种产物,其先决条件是人的自我理解的一种转变,这种转变与对上帝、上帝与人、上帝与自然的关系的不断变化的理解密切相关。文艺复兴时期对透视法的兴趣是理解这种发展的一把钥匙,阿尔贝蒂的《论绘画》对此作了简洁表达。但与此兴趣密切相关的是关于上帝无限性的神学思辨,库萨的尼古拉的工作特别清楚地反映了这种关联。
现代的自我肯定(self-assertion)必然笼罩着虚无主义的阴影,后现代思想已经对现代世界的发展提出了质疑。然而,只有理解了现代世界的正当性,我们才能开始理解和面对其非正当性。正是本着这一精神,本书最后呼吁一种或可称为后后现代的(post-postmodern)地心说。


 无限与视角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这本书里的思想非常复杂,没办法理出线性的逻辑关系,书中谈到的各种思想源流呈网状联系,看完书之后,摘抄出来划线的段落集中起来看,仍然是一脸懵逼。。。读了几十年书了也算是头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各章之间,前后章节都有联系,随随便便就能理出一些逻辑线索。作者的厉害之处就在于通过对历史的挖掘,理出了这些线索,所谓草蛇灰线,伏延千里,在这本书里是草蛇灰线,伏延千年。当你不知道这条线的存在,草蛇灰线于你不过是平常的坑洼,而作者一指,立马看得清楚清楚,证据确凿,确实是有这么一条蛇。各个领域的杂七杂八的史料,串成链条,互为印证,都指向那条蛇。有一些好玩的史料,比如书中详谈的中世纪异端贝格派和贝居安派,正是艾柯《玫瑰之名》的那个无人敢谈起的异端。比如考证了阿尔贝蒂和布鲁内莱斯基的透视学源自大科学家Paolo Toscanelli。比如考证了布鲁诺支持哥白尼日心说并不是因为他从数学的角度理解了日心说,哥白尼对于布鲁诺其实并不重要。原来阿尔卑斯山的每一个小山峰都有十字架是因为让登山者体验耶稣登上各各他山的感觉。下面随便总结一些相互联系的思想,有言在先,因为我水平有限,以下总结无法体现书的全貌。。。无限宇宙->失去了中心->虚无主义->喜欢登山的彼得拉克,在山顶目睹无限,同时燃起急切的回家的欲望中世纪到现代:沉思转向操作<->笛卡尔:理解世界要靠机械模型而不是数学模型,我们能在多大的程度上创造实在,就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实在。视角局限导致我们只看到现象看不到实在->真理爱隐藏->哥白尼偏于一隅也发现了真理->精神而不是视角可以达到真理->人类是很牛的->皮科:需要人类来赞叹造物主的伟大->应该由科学而不是神学家诠释圣经->比如哥白尼就证明了上帝的伟大1277年大谴责捍卫上帝的全能->反对亚里士多德的权威->设计了许多思想实验来反驳->促进了关于可能的世界的思辨->为新的科学做好了准备如何突破视角的局限->库萨的尼古拉做视角变化思想实验,请读者想象自己置于某个其他位置,比如月球->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元素存在固有位置阿尔贝蒂的透视学->事物的显现都相对于主体而产生->透视法是人的视角->中世纪艺术是精神视角->透视法是一种现象学,现象学是一种广义的透视理论荷尔拜因的画大使们->一幅画两个视角->放弃单一视角才能获得答案->不同的视角才能揭露出真实->单一视角是现象:假象人出于视角局限天然会把自己置于中心->思考上帝的无限导致“去中心"->文艺复兴回到人类中心
  •     昨天刚刚跟一个朋友聊到上帝与科学的关系,便看到了这本书,直观扼要,而且剥去了专业范畴的概念,使用了普遍性的词语,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读明白,或者至少有些收获。西方科技发展的进程一直伴随着宗教的演变,它们有相同的老祖宗,或者说宗教是科学发源的前提。正是基督对人和上帝的关注,对人精神层面的关注和思辨的发展,导致了形而上学,而科学概念的演化,理论的提出正是得益于这种形而上的思维方式。它借助于人的这种力量以及其自身的有效性得以发展,而人类这种力量的正当性却来自于宗教。由于科学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它一直试图摆脱来自人主观上的东西,摆脱宗教,也跟形而上分家。但这种企图却使人们倍受折磨,在强大而客观的自然规律面前,人类渺小得不堪一击,自我,存在变得虚无缥缈,人的精神世界一次又一次地遭受质疑,以及随之而来的一次又一次的人性的反扑。人存在的正当性在自然面前一次又一次地遭受质疑,上帝,作为人内心中自我存在的渴望的映射便一次又一次地得到认可和加强,虽然历史赋予了上帝不同的理解,但这些理解都是与时代相应而生的。而本书一方面企图阐述科学和宗教的历史渊源,另一方面,他就科学与宗教相互纠缠的实质原因所在,即我们在发展客观知识的同时,如何捍卫和巩固人主观性的正当性,提出了一种新的论点:视角和无限。这种分析和概念是十分有助于我们这样没有西方文化背景的人来学习和吸收的,它的概念是独立而自存在的,无需考虑其历史渊源。因为在中国也一样地存在这样的问题,或者说这个问题更加严峻。中国人的自我一直处于非常羸弱的状态,而我们文化中又不存在强调自我的基因,因此,当西方科技来袭,我们便是束手无策,接受了我们自我感将更加低落,而不接受则意味着被时代逼着倒退。中国在基础理论一直未能有重大突破的原因便是在此,绝少有个人单枪匹马地杀出重围,重视这些问题,并寻找出路是每一个会接触到西方科技的人出路所在,希望所在。

精彩短评 (总计16条)

  •     看看
  •     该书系最漂亮的一本书。
  •     太空奥德赛,在无限的星海呼唤归乡。
  •     后后现代……在未寻找到更为舒适的家园之前?
  •     温暖
  •     需要一读再读。 精神是自由的;人类的好奇心使伊甸园一次次地失去;客观性必定会消除所有那些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感兴趣的东西;遥远的人儿啊,快回到地球。
  •     很精彩……世界剧场。科学史、哲学史、神学史、艺术史……中世纪末梢与文艺复兴开端的“时代精神”,现代科学的神学起源,文艺复兴黑魔法。系列里非常漂亮的一本,作者从近代绘画中的重大发明“透视法”切入,进入隐藏其后的神学“革命”源头,再带出来其引发的科学革命和世界观变化。哥白尼、开普勒这些天文学家的思想看起来还没有两个神学家的激进。
  •     可把哥累死了看这本书,思想很深刻,考证很到位
  •     没有固定不变的视角,只有无限的跳出再跳出
  •     一部博雅优美的、围绕着视角而徐徐展开的思想史。对于无限与真理的渴望,对于现象与幻觉的洞穿,促使着人类在一次次超越与反思之中突破自身。永远好奇,永远渴望,永远敬畏。
  •     非常漂亮,世界剧场。
  •     看了个开头。主题是现代性与现代科学革命的史前史,讨论的范畴依然是观念史。立场略白左,观点较规矩,材料很丰富。我觉得这位老先生非常博学但并不适合这样宏大的当代主题。其实他当年对我影响挺大的,念建筑研究生的时候读了他的书,才明白要读就读哲学,千万别听那些建筑系的半吊子理论草包跟你胡说八道。
  •     梳理了16世纪前的几位哲学家的思想,强调视角性反思。人的视线是否真能穿透无限,过去的无限与未来的无限。作者保留意见。其实,信仰是危险的,人们警惕它的无批判。其实人,必然是矛盾的,必然是反自身的。
  •     本书从一个细部,即“对视角的反思”出发,通过爬梳从库萨的尼古拉直到笛卡儿的思想/科学史,回应了现代性及其科学的虚无主义问题。它之所以是一本不同寻常的科学史著作,是因为作者始终怀着对当下的深深关切,并不像一般历史书写那样避讳所写事件之后产生的思想,整个叙事极富哲学的、尤其是现象学的韵味,科学不再游离于人类文化之外,而是关键环节;同时,又有深厚的神学背景作支撑,突出了基督教在现代性塑造中的关键作用。反思视角即是超越它,但这种超越,由于同时是脱离原位、“去中心”,而导致了意义的丧失。现代性的奠基人许诺新的意义来源(例如工匠人重塑世界的理想),后现代主义者鼓吹无意义之中的自由,而作者提倡一种“归家”的本体论:即便我们如今能够飞上太空,那也只是为了能让我们反观地球,从而更加珍惜这个无可取代的出发之处。
  •     bravo 哲学/天文学/神学/艺术/建筑 谁看谁知道
  •     库萨的尼古拉,引人入胜!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