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

出版日期:2015-3-31
ISBN:9787549411131
作者:(英)E.H.贡布里希
页数:460页

内容概要

贡布里希教授,恩斯特爵士,功勋团成员(O.M),高级英帝国爵士(C.B.E)。1909年生于维也纳,1936年进入伦敦的瓦尔堡研究院任教职,从1959年起,担任伦敦大学古典传统史教授及院长,直至1976年退休。
主要著作有《艺术的故事》(第16版,1995年),《艺术与错觉》(第6版,2002年),《秩序感》(1979年)。还出版有论文集,“文艺复兴艺术的研究”四卷,第一卷《规范与形式》(1966年)、第二卷《象征的图像》(1972年)、第三卷《阿佩莱斯的遗产》(1976年)、第四卷《老大师新解》(1986年),《木马沉思录》(1963年),《图像与眼睛》(1982年),《敬献集——对我们文化传统的读解》(1984年),《我们时代的话题——20世纪的艺术与学术问题》(1991年),以及《艺术史反思录》(1987年),《偏爱原始性》(2002年)。

书籍目录

中译本序言

序言

第二版序言

导论 自然中的秩序和意图
1
1. 秩序与方向 2. 格式塔理论 3. 自然的图案 4. 人造的秩序
5. 组合的几何 6. 单调与多样 7. 秩序与动作 8. 游戏与艺术
第一部分 装饰:理论与实践
第一章 审美趣味的若干问题
21
1. 道德方面 2. 古典的单纯 3. 围绕洛可可风格的论战 4. 设计与时尚
第二章 作为艺术的装饰
39
1. 机器的威胁 2. 普金与设计改革 3. 罗斯金与表现主义 4. 哥特弗里
德•桑佩尔与功能研究 5. 欧文•琼斯与形式研究 6. 日本装饰
7. 设计的新地位 8. 阿道夫•卢斯:“装饰与罪恶” 9. 装饰对抽象艺术
第三章 挑战各种限制
71
1. 图案制作的现实情况 2. 掌握材料 3. 法则与秩序 4. 预见的局限
5. 工具与样品
第二部分 秩序的知觉
第四章 视觉的节省
109
1. 视觉的多样性 2. 选择焦点 3. 清晰度的消失 4. 艺术的证据 5. 视觉信息
6. 预期与外推 7. 可能与意外 8. 作为显著点的中断 9. 秩序与生存
10. 整体知觉
第五章 效果的分析
133
1. 美学的局限 2. 不安与平静 3. 平衡与不稳定 4. 波纹与旋涡
5. 从形式到意义 6. 色彩 7. 再现 8. 形式与目的
第六章 图形与事物
167
1. 万花筒 2. 重复与意义 3. “力场” 4. 投射与生命化 5. 装饰
6. 装饰身体
第三部分 心理学与历史
第七章 习惯的力量
193
1. 知觉与习惯 2. 仿样与比喻 3. 建筑的语言 4. 纹样的词源学
5. 发明还是发现?
第八章 风格心理学
219
1. 李格尔的风格知觉理论 2. 风格的渗透性 3. 海因里希•沃尔夫林
4. 弗西雍与“形式的生命” 5. “纯洁”与“堕落” 6. 情境逻辑
7. 洛可可:情绪与运动
第九章 作为符号的设计
243
1. 纹样与意义 2. 区分标志 3. 纹章的象征意义 4. 象征符号与背景
5. 花饰的变化 6. 象征的潜力 7. 十字符号
第十章 混乱的边界
281
1. 艺术破格的特区 2. 护符 3. “巨龙的威力” 4. 难以捉摸的面具
5. 怪物图像的传播 6. 归化的怪物 7. 怪诞图像的复兴 8. 形式的解体
尾声:一些音乐上的类比
319
1. 音乐的地位 2. 艺术之间的竞争 3. 歌曲与舞蹈 4. 自然与人工
5. 形式、韵律和情理 6. 基本效果 7. 从力场到音乐世界 8. 新媒体
注释
345
彩图与图版 361
引用书名全称
435
图版目录
436
索引
445
修订后记
458

作者简介

在这部内容丰富、充满趣味而且非常重要的著作中,E.H.贡布里希转向了自少年时代就令他着迷的领域——装饰艺术的历史、理论和心理学。本书是对《艺术与错觉》有关再现心理学研究的补充,是对人类探求时间与空间中秩序与节奏的广泛研究。
本书所列举的各种文化背景中装饰艺术的代表作,表现了人类的一种意趣,这种意趣可在人类创作的戏剧、诗歌、舞蹈、音乐及建筑中找到。这种人类的基本特性需要从我们自身的生物遗传中才能找到解释。贡布里希教授以其特有的清晰、学识的深度,以及对各种学科的广泛兴趣,解决了美学最基本的问题。


 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秩序感》是贡布里希的艺术史三联画方案中的一联,也是继李格尔的《风格问题》之后又一部研究装饰艺术的伟大著作。作者延伸了《艺术与错觉》中使用的心理学方法,以生命对秩序感的偏爱这一Sancta Simplicitus[神圣的简洁]为假设,展开了对装饰和设计的探索。但是他也重新探索了风格史的问题,又一次拒斥了研究风格必须求助于国家和种族、求助于将一个时代人格化为民族精神或时代精神的普遍倾向。李格尔建立的关于装饰风格及其变化和影响的历史,在此书中得到了恢复,并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从装饰的主题一直扩展到设计的各个方面。因此可以说,作者为20世纪的美术史寻回了一个遗失的世界,用贡布里希本人的话说:“19世纪许多人写过设计和装饰的论著,但在20世纪,这一兴趣几乎完全消失。所以,这是个全新的领域。我的目的就是想把装饰重新收入我们的视野。”为此,作者结撰至思十年,成就了一部超过预想的大书。可麻烦的是,由于书的篇幅厚实,范围宽展,竟至很多有价值的洞见被埋藏在字里行间,令人很难提挈出一根主线,把这些珍珠串联起来。这一缺陷,无疑影响了人们的阅读。我也是把它束置多年,由于此次重版需要修订,才又发箧开卷的。校读一番后,意外的是,日月其徂却拦不住书中文字的气象不凡:它不仅仅是美术史家的必读之书,更应是设计家下功夫认真研读的秘籍。回顾一下《秩序感》的历史,从初版至今整整三十五年,译成的他国文字至少也有西班牙文、德文、意大利文、中文和日文五种。可有趣的是,真正的反响不是来自本领域,而是来自科学界。著名学者奥尼恩斯[John Onions]注意到,贡布里希对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的科学世界产生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要比美术史领域更大。难怪很有影响的神经心理学家格里高利[Richard Gregory]要赞扬贡布里希是“有生物学基础的美学理论”的倡导者,肯定他在科学边缘的权威人物的地位。这也许说明了本书未在美术史界受到广泛阅读的又一个原因。但实际上还有另外两个障碍。一方面是古典的学识,例如,贡布里希讨论装饰史的美学和背景,引用了大量珍贵的古旧文献,而他的很多洞见就来自对这些文献以及对其他理论的解读。我们想了解19世纪在装饰领域到底发生了什么观念,这些观念的先前状态如何,它们又对风格史有怎样影响,就不得不跟随作者做思想的旅行。但遗憾的是,年轻的学者大都觉得美术史的中心问题即风格问题已经背时,远远不及学术的时尚思潮更有魅力。贡布里希的学识越是渊雅与深邃,就越是古董,就越不配在美术史占有一席之地。(参见James Elkins 和Gerry Bell 关于贡布里希在美术史是否占据核心地位的对立观点。)另一个方面是他研究中不断参预的个人的偶然经验。这些经验粗略包括:“一战”后他从经济宽裕的家庭到瑞典木工家躲避饥荒;“二战”前遭遇暴力的排犹主义;“二战”爆发又逃亡英国,几乎被迫放弃美术史的研究而去为BBC工作,等等。即以到英国为例,在那监听德国电台广播的紧张岁月,在那乘坐巴士和地铁的单调时日,日复一日的生死长夜,或许令许多人气馁,可贡布里希对周围变化着人与物的听觉反应和视觉反应必定从未懈怠。他的读者都能体会,日常见闻怎样成了他个人历史中不断新颖不断丰富的根心生色的经验,以至于比起他的同代人,他对自己的环境更感受入微,更反应敏锐。更重要的是,他对音乐的终生兴趣和接触多种语言的经历。这一切汇聚融合,形成了他的美术史的独特力量。贡布里希在《艺术与错觉》导论的第二节说:“我只能请求……读者在这自我观察的游戏中经受一些锻炼,倒不是去博物馆,更多的还是在日常接触各种图像的场合——坐在巴士或站在候车室里。”他为《图像与眼睛》写中译本前言时又告诉中国的朋友:“研究视觉并不在于读书,而在于观察我们自己与可见世界及其图像这三者之间的联系。我希望读者能像我一样从这种经验中得到乐趣。我至今还在享受这种乐趣。”观察自己、观察可见世界和观察图像,这种研究方式让我们想起了莱奥纳尔多•达•芬奇。贡布里希曾极力赞扬莱奥纳尔多对自然的观察,说他倘若不能深刻领悟自然的法则,也就永远无法使自己成为创造之神的敌手。可他也透彻地指出:莱奥纳尔多的观察像每个人的认识一样,始于历代累积下的思想,只是他富有成效地研究那些思想,并根据sperientia[经验]去检验和批判那些思想。在《水与空气中运动的形式》[The Form of Movement in Water and Air]一文中,当他把莱奥纳尔多对水的运动的研究跟《最后的晚餐》的反冲和回应的造型相联系时,他又奇妙地摘抄了莱奥纳尔多本人对经典的引用,即莱斯特写本最后一页援引的但丁《天堂篇》(第十四歌,1—3行)中的优美形象,那是站在圈外的圣托马斯对位于中心的贝亚特丽切[Beatrice]说的话所产生的影响,然后又从这位清纯的佳丽回到周围:Dal centro al cerchio, e sì dal cerchio al centroMovesi l’acqua in un ritondo vaso,Secondo ch’è percosso fuori o dentro.[盛在一只圆形器皿里的水,若从外受到打击,水波从周围振荡到中心,若从内受到打击,则从中心到周围。]我们也似乎看到,贡布里希对莱奥纳尔多的研究也回到了他自身。这里所述的观察、图像、对古典的读解这种三位一体的研究方式,也正是贡布里希自己的方式,它就贯穿于整部《秩序感》之中。他不仅智慧地使用图像,精致地描述观察,还总是恰到好处地利用古典文献,尤其运用科学家的观点,并且不断地展开它们,玩味它们,检验它们,反驳它们,以至他无意中而又不正式地成为了一位实验的科学家。这也是我把他称为莱奥纳尔多式的艺术史家[Leonardoian historian]的原因。贡布里希必定也是希望读者以这种方式阅读他的《秩序感》。这既是读者的光荣,也是对读者的挑战。贡布里希曾经感谢过两位学者罗杰斯[J. M. Rogers]和杰西卡•罗森[Jessica Rawson]对《秩序感》的细读和运用。他也一直期待中国的读者能从此书中分享他的乐趣。可惜他已经去世十三年了,行笔至此,感念这位从二十岁就与中国结缘的伟大学者的心情,不禁涌上心头。在重读此书时,我也时常想念远在大西洋彼岸的老友徐一维和杨思梁。二十多年前,周小英正专注装饰研究,亟想让此书出版,他二位毅然承担,并译出全书,我当时只是做了最后的定稿工作。事后几年,就患了重病,艰危在床。生故逼迫间,他们竟让我以译者的身份重出此书,以便得些稿费,雅谊高致,心感无既。现在又由我独任修订,念远怀人,不免慨然今昔,但总算为此书作了点实在工作,也稍觉一点安慰。在改稿期间,小京与我经常通话,不断提醒我要保护眼睛。因此,虽云校改,可倾注的心血有限,心绪时为怅怅,不过,也油然生出了一个美好的愿望:倘若读者能够越过译本的缺陷和局限而去倾赏作者的原著本真,也就至深欣感了。范景中2014年6月
  •     “很难想象还有哪一本书比《秩序感》对装饰的自然历史论述得更具有智慧了。”——詹纳森•米勒,《星期日泰晤士报》“我们几乎难以想象,一个人竟会有如此深邃的艺术史知识,如此清晰论述的天赋以及对如此众多的知识领域——从心理分析直到音乐——的兴趣,并能把这三者如此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安东尼•斯托尔,《观察者》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从心理学和生理机能角度试图阐述装饰美学内在秩序,总结符合人类美感认知的基础条件,避免类似像一些民国美学大师从纯粹经验来谈论美学,基本抛开了形而上学和感性表达,所以是晦涩难懂的一本书……其中对人类秩序感的心理分析和秩序感在装饰设计上的体现形式的部分写的太好,解决了我多年的困惑…另外以秩序感为基点介绍装饰艺术史的部分也不错,最后一章浅谈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类比又是一个坑…艺术嘛,看不懂很正常
  •     有关装饰的自然历史的论述
  •     有一点时代印记,但还是很牛,触类旁通,于视觉如何判断装饰的论述值得多读几遍,至少帮我梳理了一下装饰的心理学历史。社会文化历史的部分也很赞,最后有点点扯,瑕不掩瑜。贡布里希的书值得全收。
  •     “人们制作和勾画各种简单构形而不顾它们指的是自然界里的什么,这就是人类运用秩序感的方式。一般来说,人类为自己创造的世界是一个由简单几何形状构成的世界……换句话说,正是混乱与秩序之间的对照唤醒了我们的知觉。” 近一个月看完。最后一章讲音乐。
  •     嗯。。在宁波的时候从宁诺那边搬回来,翻了一遍……图片。和大标题。
  •     装饰艺术史20170314一周目一1⃣史学家不是批评家,而且不应该渴望成为一位批评家,他应该尽力把他用历史透视法所看到的一切告诉批评家2⃣设计者宁可改进一种现有的纹样也不愿意从涂鸦中创造一种新的纹样3⃣秩序与意义相互牵制
  •     断断续续看了将近一年终于看完了...共三部分 十章,第一部分按研究惯例先讲历史,浏览一遍即可;第二部分开始采用科学方法进行视觉分析,如果再刷,我只会看这部分,特别是第六章简直逆天;第三部分发散了,看得也累,不太喜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