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华国粹

出版社:王红娟 泰山出版社 (2012-04出版)
出版日期:2012-4
ISBN:9787551900119
作者:王红娟
页数:166页

章节摘录

戏曲研究大家赵景深在《曲艺丛谈》中曾说“倘若说,小曲是明代的一绝,大鼓怕是清代的一绝了吧。”而京韵大鼓则是吸收了众多鼓曲特点而形成的一种最受人喜爱的鼓曲形式。    有关鼓曲的起源,根据艺人们的传说,可以上溯到上古时代。据说在东周时期,周桓王的二太子周庄王姬佗继位时,狼烟四起,叛臣作乱,围困了都城的四个城门,姬佗很着急。正在这时,周庄王的四大丞相梅子清(一说梅自清)、青云峰(一说清峰亭)、赵恒利、胡鹏飞(一说胡凤境)跪于金殿前要求守城退敌。经庄王同意,四丞相到城头各守一门,仅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得叛军卷旗撤退。周庄王大悦,于是命令四丞相大兴教化,并允许他们授徒传艺。3年中共收下3600劝善士,由此产生了“梅、青、胡、赵”四大门派。因此鼓书艺人都供周庄王为祖师爷。据说早年师傅授徒的场所,都有一张神桌,桌上设着个牌位,上边写着“周庄王之神位”。在封建社会里,艺人们认为唱大鼓也是继承了周庄王的事业,用以正风化俗,教化人民的。他们每逢祖师的诞辰日,都要举行仪式隆重的庆祝,实质上是为了免遭封建统治者的歧视,用任重道远的正统观念来提高艺人的社会地位。    且不论上面的传说是真是假,总之鼓曲作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生生不息地流传至今。人们常把这种曲艺称为“大鼓”。所谓“大鼓”,原本是指演唱时所敲的那个乐器——扁鼓而言的,后来演变成对以它为主要乐器的曲艺形式的称呼。“大鼓”最初是农民们在劳动余暇演唱的乡间小调,流行于河北、山东两省,品种繁多,农民在演唱的时候,为了击打节拍、演唱中间歇息或者召集观众,便敲打犁铧片、竹板子、木板子、小钹和大鼓等,做打击乐器。后来逐渐涌现出了一批专业艺人,随地域和表演形式的不同衍生出各种大鼓形式。    其中有一种叫木板大鼓,它流行于河北省大部分地区,用河北省保定、沧州一带的语音说唱,表演时一人左手持木板,右手持鼓楗,站立说唱时轮番敲击木板和书鼓,使其与说唱相配合,另有一人持三弦专司伴奏。木板大鼓的曲调和伴奏都很简单,唱的中间夹有大段的说白。所说书目最初都是以长篇为主。    19世纪末,木板大鼓开始走进天津、北京当时的一些演艺场所,如茶馆、杂耍园子等进行演出。在演出的过程中,演员发现木板大鼓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木板大鼓所演出的书目多是长篇,虽然木板大鼓也有短的唱段,但是它只作为开书之前的铺垫,而不是其主要表演形式。长篇大书一说就是两三个月,但是北京演艺场所的观众流动很强,这种长时间的连续表演很难引起观众的兴趣。像北京杂耍园子这类人来人往的地方,需要的是各种短小精悍的节目而不是长篇大书。第二,受演员本身文化水平的限制,木板大鼓的一些唱词比较粗糙,艺术性不够,影响观众的审美追求。第三,演员们演唱时河北方音很重,影响京津两地的观众对演唱内容的理解。京、津的人们认为其语音有一股“怯”味,所以又称木板大鼓为“怯”大鼓。第四,在艺术形式上,伴奏比较简单,只有木板和大鼓。演唱时腔调缺少变化,音乐性不强,演唱技巧较粗,不细腻、不传神。第五,俗话说“唱情眼神带,话白身段引”,戏剧演出时形体表现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但木板大鼓对眼神与步法、手法、身法没有讲究,吸引不了观众的注意力。    这些缺点促使当时的艺人们不得不想办法求师访友,相互切磋,去改进木板大鼓。这其中有几位著名的艺人完成了对木板大鼓的重要部分的改良,成为京韵大鼓的奠基人。他们就是金德贵、宋五、胡十、霍明亮、刘宝全等老前辈。    清代咸丰年间(1851年一1861年)旗籍出身的艺人金德贵,在长期演唱中将有板没眼的木板大鼓,发展成一板一眼的板式,称为双板,字音也改成接近北京的语音。他曾命名为“京气大鼓”,但没有流传开,人们仍然称他演唱的为怯大鼓。    宋五是指宋玉昆,是一位盲艺人,他在天津卖艺多年,常说大书《吴越春秋》。他特别擅长编唱词,他与天津文人曲艺票友花桐春(又名花五)合作,由花五给他朗读三国、水浒等小说,他根据小说内容编成鼓词,由花五记录下来,宋五把唱词背熟后,再行演唱。另外宋五的唱念已经由河北乡音转变为带有天津的语音语调了,被人们称之为“卫调大鼓”。他的另一个伟大贡献就是把京剧里的皮黄的旋律加入大鼓中,丰富了大鼓的音乐性。他所做的这些改良使木板大鼓向京韵大鼓的方向又前行了一步。    胡十是指胡金堂,胡十是其艺名。他生于清朝道光年间,是一位盲人,后长年在北京、天津作艺,为提高木板大鼓鼓词的质量,适应城市听众的需要,他开始改编整理了部分子弟书唱词《长坂坡》等人木板大鼓演唱。子弟书也叫清音子弟书,是清代的一种曲艺形式。曾盛行于北京,沈阳等地。因其创始于八旗子弟并为八旗子弟所擅长,故名子弟书,约在乾隆年间开始流传,清末即已衰亡。因为它的始创者、作者、演唱者、听众等,多以八旗子弟为主,多有较高的文学修养,所以词婉韵雅,为观众所喜爱,当时各地区的大鼓书、快书,甚至马头调、牌子曲等曲艺的部分优秀作品,大多是根据子弟书的名篇改编而成。    胡十不仅改编了木板大鼓的唱词,同时他的演唱嗓音脆亮,一气呵成,被誉为“一条线”,声名渐起,而他最擅长的是才子佳人类的抒情段子,如《拴娃娃》、《蓝桥会》、《王二姐思夫》、《大西厢》。《大西厢》原是木板大鼓的传统曲目,他吸收了当时风行一时的莲花落同名曲目的优长,对其唱词、唱腔进行了改革,吐字发音改用京音,推陈出新,脍炙人口。这些改良都为木板大鼓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P4-7

前言

2001年,泰山出版社编纂、出版一部千万言的大书:《中华名人轶事》。当时我应邀撰一序言,认为这部书“为我们提供了开发我国丰富史学资源的经验,使学术资料性与普及可读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也可以说是新世纪初对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一次有意义的探讨”。我觉得,这也可以用来评估这部《阅读中华国粹》,作充分肯定。且这部《阅读中华国粹》,种数100种,字数近2000万字,不仅数量已超过《中华名人轶事》,且囊括古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人的艺术创作风味,确可以说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即国粹的经典之作。    国粹者,民族文化之精髓也。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依靠勤劳的素质和智慧的力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从文学到艺术,从技艺到科学,创造出数不尽的文明成果。国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显示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渊源以及技艺发展轨迹,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梁启超在1902年写给黄遵宪的信中就直接使用了“国粹”这一概念,其观点在于“养成国民,当以保存国粹为主义,当取旧学磨洗而光大之。”当时国粹派的代表人物黄节在写于1902年的《国粹保存主义》一文中写道:“夫国粹者,国家特别之精神也。”章太炎1906年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里,也提出了“用国粹激动种性”的问题。    1905年《国粹学报》在上海的创刊第一次将“国粹”的概念带入了大众的视野。当时国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章太炎、刘师培、邓实、黄节、陈去病、黄侃、马叙伦等。为应对西方文化输入的影响,他们高扬起“国学”旗帜:“不自主其国,而奴隶于人之国,谓之国奴;不自主其学,而奴隶于人之学,谓之学奴。奴于外族之专制谓之国奴,奴于东西之学,亦何得而非奴也。同人痛国之不立而学之日亡,于是瞻天与火,类族辨物,创为《国粹学报》,以告海内。”(章太炎:《国粹学报发刊词》)    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艰难跋涉,中华民族经历着一次伟大的历史复兴,中国崛起于世界之林,随着经济的发展强大,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凸显。    20世纪,特别是80年代以来,国学已是社会和学界关注的热学。特别是当前新世纪,我们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更有大的发展,我们就更有需要全面梳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加以宣扬和传播,以便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予以重新认知和用心守护。    因此,这套图书的出版恰逢其时。    我觉得,这套书有四大特色:    第一,这套书是在当下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重视学术资料性,约请各领域专家学者撰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煌煌百种全面系统阐释中华国粹。同时,每一种书都有深入探索,在“历史——文化”的综合视野下,又对各时代人们的生活情趣和心理境界作具体探讨。它既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这当能使我们现代年轻一代,认识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感受中华国粹之独特魅力,进而弘扬中华文化,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第二,注意对文化作历史性的线索梳理,探索不同时代特色和社会风貌,又沟通古今,着重联系现实,吸收当代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新鲜知识,形成更为独到的研究视野与观念。其中不少书,历史记述,多从先秦两汉开始,直至20世纪,这确为古为今用提供值得思索的文本,可以说是通过对各项国粹的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总结规律,并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发展策略。    第三,既有历史发展梳理,又注意地域文化研索。这套书,好多种都具体描述地方特色,如《木雕》一书,既统述木雕艺术的发展历程(自商周至明清),又分列江浙地区、闽台地区、广东地区,及徽州、湘南、山东曲阜、云南剑川,以及少数民族的木雕艺术特色。又如《饮食文化》,分述中国八大菜系,即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记述中注意与社会风尚、民间习俗相结合,确能引起人们的乡思之情。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整体,但它是由许多各具特色的地区文化所组成和融汇而成。不同地区的文化各具不同的色彩,这就使得我们整个中华文化多姿多彩。展示地区文化的特点,无疑将把我们的文化史研究引向深入。同时,不少书还探讨好几种国粹品种对国外的影响,这也很值得注意。中华文明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已经形成一种异彩纷呈,底蕴丰富的文化形象,现在这套书所述,对中外文化交流提供十分吸引人的佳例。    第四,这套书,每一本都配有图,可以说是图文并茂,极有吸引力。同时文字流畅,饶有情趣,特别是在品赏山水、田园,及领略各种戏曲、说唱等艺术品种时,真是“使笔如画”,使读者徜徉了美不胜收的艺术境地,阅读者当会一身轻松,得到知识增进、审美真切的愉悦。    时代呼唤文化,文化凝聚力量。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建设。我们当遵照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我们希望这套国粹经典阐释,不仅促进青少年阅读,同时还能服务于当前文化的开启奋进新程。铸就辉煌前景。    2011年10月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京韵大鼓概述  第一节  什么是京韵大鼓  第二节  京韵大鼓的形成第二章  京韵大鼓的鼓词  第一节  鼓词的文学地位  第二节  鼓词的体制  第三节  鼓词的平仄与押韵  第四节  鼓词的修辞第三章  京韵大鼓的音乐  第一节  唱腔的体式  第二节  京韵大鼓的六腔  第三节  京韵大鼓的板眼  第四节  京韵大鼓的起平落  第五节  京韵大鼓的乐器  第六节  京韵大鼓的的过门音乐第四章  京韵大鼓的表演  第一节  说唱结合  第二节  伴奏形式  第三节  身段步法第五章  刘派京韵大鼓及其代表人物  第一节  大鼓的流派与传承  第二节  鼓界大王——刘宝全生平  第三节  刘宝全对艺术的追求  第四节  刘宝全对京韵大鼓的贡献  第五节  刘派京韵大鼓的其他代表人物第六章  白派京韵大鼓及其代表人物  第一节  白派京韵大鼓创始人——白云鹏  第二节  白云鹏对艺术的追求  第三节  白云鹏对京韵大鼓的贡献  第四节  白派京韵大鼓的其他代表人物第七章  张派京韵大鼓及其代表人物  第一节  张派京韵大鼓创始人——张小轩  第二节  张小轩对艺术的追求  第三节  张小轩对京韵大鼓的贡献  第四节  张派京韵大鼓的传承第八章  少白派京韵大鼓及其代表人物  第一节  少白派京韵大鼓创始人——白氏兄弟  第二节  白氏兄弟对艺术的追求  第三节  白氏兄弟对京韵大鼓的贡献  第四节  少白派京韵大鼓的传承第九章  骆派京韵大鼓及其代表人物  第一节  骆派京韵大鼓创始人——骆玉笙  第二节  骆玉笙对艺术的追求  第三节  骆派对京韵大鼓的贡献  第四节  骆派京韵大鼓的传承第十章  京韵大鼓中的女演员  第一节  更姑娘和林红玉  第二节  良小楼、小黑姑娘、章  翠凤  第三节  孙书筠、小岚云  第四节  桑红林、侯月秋第十一章  京韵大鼓的代表曲目  1、丑末寅初  2、剑阁闻铃  3、文人与酒  4、大西厢  5、黛玉焚稿  6、俞伯牙摔琴

编辑推荐

京韵大鼓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融合吸收,最终成为现在这种极具观赏性的中华国粹。诸多名家在传承的过程中功不可没;京韵大鼓的鲜明特点更是其长盛不衰的基础。由王红娟编著的这本《青少年应该知道的京韵大鼓》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带领广大青少年去认识、了解京韵大鼓。全书共分十一章,内容包括:京韵大鼓概述,京韵大鼓的鼓词、音乐、表演,刘派京韵大鼓及其代表人物,白派京韵大鼓及其代表人物,张派京韵大鼓及其代表人物,少白派京韵大鼓及其代表人物,骆派京韵大鼓及其代表人物,京韵大鼓中的女演员,京韵大鼓的代表曲目等。

作者简介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依靠勤劳的素质和智慧的力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从文学到艺术,从技艺到科学,创造出数不尽的文明成果。国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显示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渊源以及技艺发展轨迹,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结晶。《阅读中华国粹》丛书囊括占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人的艺术创作风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王红娟编著的这本《青少年应该知道的京韵大鼓》就是其中一册。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京韵大鼓》共分十一章,内容包括:京韵大鼓概述,京韵大鼓的鼓词、音乐、表演,刘派京韵大鼓及其代表人物,白派京韵大鼓及其代表人物,张派京韵大鼓及其代表人物,少白派京韵大鼓及其代表人物,骆派京韵大鼓及其代表人物,京韵大鼓中的女演员,京韵大鼓的代表曲目等。


 阅读中华国粹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装帧设计比较差,很多错别字,让人对文本质量十分怀疑。不建议喜爱京韵大鼓的购买这本书。在网上看百度百科就可以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