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912

出版日期:2015-11-1
ISBN:9787550260079
作者:穆儒丐
页数:336页

内容概要

穆儒丐:中国现代史上最早的白话小说家之一和享誉一时的剧评家。1884年(也有一说为1883年)生于北京西郊香山的旗人家庭。1905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1911年回国。1916年至沈阳。1945年返回北京,先后从事秘书、教师、报纸编辑等职业。1953年被聘为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1961年2月15日逝世。著有数量众多的小说、随笔、戏曲评论和岔曲作品,但因其特殊的经历,被后人所忽略。
陈均: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编订朱英诞、穆儒丐、顾随等作家的作品及京昆史料文献多种。出版有专著《中国新诗批评观念之建构》、《京都聆曲录》及诗集《亮光集》、小说《亨亨的奇妙旅程》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021
第二章 040
第三章 069
第四章 084
第五章 107
第六章 130
第七章 153
第八章 164
第九章 176
第十章 194
第十一章 206
第十二章 220
第十三章 237
第十四章 252
第十五章 278
原书序跋 283

作者简介

这本书写的是世相(社会小说),但探寻的依然是从古至今的知识分子之寄托:
这个社会为何会堕落,而且还将堕落下去?
理想的社会到底在哪里?
——陈均
-------------------------------------------------------------------------
一位奇人
◎作者历经清朝、民国、新中国,作品曾被私人收购、焚毁,成为民间禁书史上奇观
一本奇书
◎首部翔实记录旗人命运的长篇京味小说,一段民国版“茶花女”的爱情奇遇
一部奇史
◎真切细腻再现百年前老北京社会风貌,一个理想主义者想要改变中国的心路历程
-------------------------------------------------------------------------
满族青年宁伯雍留学日本六年,回国后遇上辛亥革命,听说老同学在前门外经营《大华日报》,便去求职,成为记者。
从京郊到城里后,宁伯雍看到了一个日益变化的北京城。他在龙泉寺认识了梆子小花旦白牡丹,并与沛上逸民等人组织团体捧白牡丹。从此白牡丹渐渐走红,后被维二爷独占,厌弃宁伯雍等人。宁伯雍又认识了妓女秀卿。秀卿对高官富商冷眼冷语,对宁伯雍却另眼相待,两人渐生情愫。秀卿不幸患病,临死前将母亲和弟弟托付给宁伯雍……


 北京,1912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莫道世人当如此 岂言君子无归处——《北京,1912》人间百态 世相杂绘如果人生当在这乱世当中,该当何如?每个曾经看过穿越小说的人,对民国时间的故事总是怀着些痴迷的。哄哄闹闹地,在看似自愿该当强迫的改制和共和之路上,京城的遗老遗少们,从原先的八旗子弟,一夜间没有了依靠,而一些凭借着趋炎附势的本事的人物,却粉末登场,在这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舞台上,演绎着火光燃尽之前最后的余晖。1912年的北京,颇有些前人“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意味,人们一边说着人心不古世道不公,一边认定了这世道就合当是如此的,京城也合该是这样一番景象。而见过了真正的议会制度和民主法则的穆儒丐,就如同是一点照在这华美的袍子上的光亮,洞察了上面爬满着的跳蚤。“大凡未开化的人民,总以达到残忍目的算是一种快乐。”借着伯雍的口,他讲述了京城下九流行当的艰苦、狡诈和沉沦,而清高者的死亡、小人得志的猖狂,都让他痛心不已,他先前是认定自己能改变这种现状的。面对白牡丹,他认定他们能够建立一种无须出卖灵魂的宣传的道路,可真正可能会受益的“无产阶级”却背叛了他们,直接投奔了猖狂的坏人的怀抱。而真情却是不顶什么用的,即便是暂时给了糊口的行当的歆仁,也不过是一个顺势爬上这个袍子的既得利益者,他不想要让这个世道清明,反而将水搅得更浑,一会儿投靠改革,一会儿又为复辟背书,即便到了最后,也没伤的了什么筋骨,不谈什么理想,只有醉生梦死罢了,当知识分子与统治者都沉沦在这种酒池肉林的梦中,也无怪乎一副末世之相。没有信仰的京城会是什么模样,在八大胡同最低等的娼窑里,妻子也可以贱卖,而卖肉的钱财,却在养活孤儿寡母,在养活大烟鬼,在养活这城里的士人、商人、有钱人!怪相如此,何不书之?而还行“君子之道”的伯雍又能做什么呢?他见到这无情的世间,听过这其中的道理,便也知道这世道,多少人在暗暗发问“时日曷丧”呢。而人们并不是不知道,而都抱着歆仁一般的想法,“丑陋的中国人”那种不怕不公正,就怕自己不是得利的那方的小市民的心态,“见有官大于我,财多于我,势强于我者,不问其人之如何,媚之而已。有命不违,詈而不愠,挞则受之,其人之年,不可不知,以时行贿,好官好货,不难求之矣。”君子的路在何方呢?伯雍用自己的笔记录下了这一切,当后人回顾往事,能够清明自己的内心,审视今天的现实,当这荒唐的世道,留在昨日,正心的人多了,世间才会多出正理,寻正道的人,才不会没有了可以选择的路。By 林怿2015-12-27 22:06:47写于御庭园
  •     辛亥北京的城市地理——《北京,1912》读书笔记清末文人穆儒丐并非一位广为人知的作家,小说《北京》也是一本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无名之作,然因其以亦真亦幻的方式记叙了时代鼎革之际的老北京,在满族文学、戏曲、语言学、老北京文化等诸领域大名鼎鼎。再版后的此书更名为《北京,1912》,时间被锁定在百年前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是中之主要人物,如伯雍以高尚学者,坎坷不遇;秀卿以淑慧女子,溷落以终;白牡丹以纯洁艺人,而醉心势力;李从权以侠义男儿,而甘蹈猥贱。虽或为环境所役,或为生计所迫,要之皆不良之社会,有以驱使之也。余所述官场之龉龃、教育之窳败、娼窑之污浊、民生之困蹙,凡社会污点、风俗恶化,无不描写尽致,均于铺叙之中,隐寓讽刺之意。”(P324)书中相当多的北京地名仍留存至今,阅后不免让人对号连线,穿越现世与前朝,如考古般描绘出一幅栩栩如生的城市地图。或许读史有这样的功效,让周遭的建筑街巷、草木公园都流淌上时间的血,于是我们对身边地理的认知和理解也多了一种可能。(一)前门之靡主人公宁伯庸就职的大华日报社位于宣武门西茶仓胡同(可能为西茶食胡同,现已无此地)附近,报社工作午起子歇,每日工作之后编辑几位同流时常安步当车来八大胡同消遣,比如尚小云荀慧生唱戏的民乐园位于王广福斜街(现名棕树斜街),再不远处的石头胡同是宁公子结识粉尘女子秀卿的“宣南清吟小班”所在地。小说的大部分情节在这片区域发生,大栅栏是为彼时京城最喧嚣繁华所在,“行人扰攘,车马喧阗,那些店铺的装饰和行人的衣服,把‘奢华’二字,表显得十足。……洋货店的钻石手表,金珠店的腕镯指环,时衣庄的衣服,洋衣庄的西服,绸缎庄的彩缎,眼镜公司的克罗克司,哪一样不动人的心呀!”(P120)然而在清末民初的1912年,宁伯庸不免窥探到乱世之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困扰:“但是这些熙来攘往的人,穿着极美的衣服,坐着极好的车辆,究竟他们在社会上是做什么的?高高兴兴地出来,有什么目的呢?究竟他是有什么职业,做完了什么工作,劳累之余,特意出来安慰自己不成?社会上什么东西是他们创作的?社会上的文明,哪一样是由他们振兴的?他们在社会国家里,究竟是有什么意义?”(P120)文中提及了西珠市口天寿堂,煤市街的致美斋,这两处餐厅会所,出入的是像教育公所这样有所谓社会正经职业的达官显贵。而前门大街往东,似乎是那些高级戏子的生活区,白牡丹(荀慧生)及其师傅居住于鲜鱼口的东头,在偏南一点的芦草园,是某位马二爷给当时大红大紫的梅兰芳置的房子。而像秀卿这样风尘娼妓,她们的生活坐标则往南,那里是更贫苦的百姓聚居之所,以珠市口大街为界,繁华与穷困,天堂与地狱,也仿佛只有一线之隔。(二)南城之浊宁伯庸来报馆就职的第二天清晨,从宣武门外向南散步,路遇马桶奇观:“每家门口,放着一个马桶。有一个淘粪夫,用一担污水,拿把竹刷子,在那里挨个刷那马桶”(P35)早起的南城民众,“没有一个讲究的人,都是凭着力气吃饭的苦同胞,也有泥水匠,也有赶市的,也有卖苦力气的,也有做小买卖的,也有拉车的……他们都是精神百倍,在这清晨里,懒惰的富人高眠之时,去挣他们一天的衣饭”(P35)。行至粉坊琉璃街,发现原来这里有几处大粪厂。而在往南不远便是龙泉寺(今龙泉胡同)的苍松古柏,野鸡苇塘了,与自然景致的陶然亭昆连。可以想见,1912的城墙之内,必不是密不透风的房屋建筑,从城市到自然,富庶到贫穷的圈层结构清晰可辨,只不过尺度是和当下有天壤之别了。陶然亭一带,名士与百姓的坟墓颇多,书中提及了香冢,鹦鹉冢和醉郭的典故,女主角秀卿死后埋在这儿。后来历史上还有知名的赛金花,杨小楼,以及革命伉俪高君宇石评梅均安葬于此。对于南城百姓的贫苦生活境遇,书中还提到了这么几个地方。白牡丹的父母为生计所困,进城来向其师傅讨钱,寄宿在骡马市大街贾家胡同一处破庙里,这破庙里住着诸多以捡拾破烂为生的人,俨然是个花子大院。“北京没有一定的贫民窟,可是这种贫民聚居的所在,到处散见,什么废寺和公共所在,差不多都是我们的贫苦同胞自己经营的共同生活”(P127)而在天桥以西,前门大街南首有个叫河儿里头的贫民聚居区,秀卿病重后和不少做娼妓营业的妇人住在这里,此处地势低洼,又有明沟,臭气充溢,环境恶劣。这不免让人想到老舍先生讲述的龙须沟,后者只不过在天桥以东罢了。宁伯庸安顿秀卿之弟的孤儿院,是在龙泉寺内。寺内有和尚方丈打点,修建了不少收留孤儿的平房。在珠市口虎坊桥往南这方圆一公里的地界里,可以想见栖居着多少无家可归,有家难撑的黎民,在乱世中飘零。我以为穆先生对城市描述最直接,最生动的一段也是南城:“大街上行人稀绝了,只有那拉不着买卖的人力车,兀自在街上彷徨。在黑暗的长街上,也看不见车夫和车身,只有那盏照路的车灯,在极冷空气里荧荧颤动。远远的还有几处豆腐浆摊子,由那热锅里,不时地往外冒蒸汽,这是冬天街上一个极佳的点缀。”(P302)(三)西山之败从清《直隶舆地图册》看京师行政区划,不难发现西到西山,西南到涿州拒马河都划归京城地界,而像东部通州,北部几县都是在此区划之外的。三山五园不仅是皇家的自然园囿,也是满人的精神家园,“这个地方,冬令不十分寒,夏天不十分热,由那太行山的余脉,成一个半环形。环口正向东南,把北京城环绕在内,仿佛做了个影壁。西山麓下,大寺名园极多,王公世胄的坟园不计其数。所以以风景而论,西山一带,为北京近郊之冠。静宜园与名刹碧云寺昆连。辽金时代大概就有这个园子,因为碧云寺是当初耶律楚材的墓地,前清康熙时代,除了圆明园、畅春园、净明园,以静宜园的风景最为有致。建筑物以布达拉一处,最为富丽宏大,形式一本西藏与印度之大寺,屋瓦皆青铜制,蒙以赤金。每逢四月柳絮乱舞的时候,前清皇帝必要向静宜园行幸,以避柳絮。慈禧太后时代,犹举行之。庚子以后,该园又被外兵所毁,无力经营,只有一颐和园为慈禧太后不时临幸所在了。”(P232)出西直门赶驴车大概三个小时,就到了宁伯庸在西山脚下的家,这里聚居了前朝败落的旗人,宁父终日于此打点自家院落的菊花。读后穆先生对西山破败现状的描绘不免让人叹息惊愕——“好几百年的大槐树,原先是成行成列,一眼望不到边,如今都伐倒了,一株也不见。山上的树木,也都砍了,山林秀气,一点影子没有了。山上到处露出红色的黏土,仿佛生了遍体的疮瘢。那乾隆时代的建筑物,如同碉楼、教场、官衙,渐渐地都被穷民拆卖了。不第官有的东西都拆毁了,连村间私有的家屋,每一个月里,总要拆卖几十间。原先屋瓦鳞鳞,被多年的古槐和稠密的枣树隐蔽着,远远一望,碧森森的,真有点雄伟的气象。如今却不然了,到处都是破房基、碎瓦砾,仿佛才遭兵燹,又仿佛被了极大的火灾。其实这个地方,一次兵灾也不会受苦,只因为受了革命的影响,生活一天不如一天,不必待大兵和土匪来烧掠,那地方上的人民,为维持他们暂时的生命,不得不把多年的建筑物拆毁,来换几个钱。拆了公共的不算,还要拆自己的,都拆完了,依旧不能生活。”(P225)民众为了生计一再拉低对自然,文化,先人之尊敬的底线,或冠与革命之美名。主人公宁伯庸对乱世的革命始终保持质疑:“大凡革命的国家,都是由破坏而建设的,……历来的革命家,多半讲究破坏主义,究竟这“破坏”二字怎样讲,我直到如今怀疑。据我想,破坏绝对不是破坏有形的东西,可是到了实行的时候,便没分别了。”(P226)而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拆卖行为恰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建造的灵活,以及材料生命的延续可能,这是现代钢筋水泥房子所不能比拟的了。(四)其他1、象坊桥这个地名听上去和虎坊桥遥相呼应,曾是是北洋政府参众议院所在地,宁伯庸在此参加县知事考试。借问在宣南长大的朋友象坊桥今何在,据说是新华社那片的位置。2、另一处公务机构教育公所位于西单牌楼以里,这倒是和现如今教育部的位置差不多。3、百年前的东安市场便是京城另一处重要的公共场所,储和尚相识田氏于这里的茶楼。4、东城禄米仓被改为被服厂,似乎从那时起的工业布局便偏东,联想到最近在做的旧城项目,东城区里各种厂区改造多,西城区则很少。《北京,1912》并没有讲述一个跌宕人心的故事,本文仅抽取书中的地理线做简要归纳,百年之前的城市病症可见一斑。现在,八大胡同早无娼妓,前门大街重新梳打,南城沟壑已变通途,西山金秋游人如织……然而,一百年来的北京却时时在经历新的病痛,在北京,2016,每个人都在这座城里演绎着病人的故事。书中提及的主要地点的位置(以1920年代北京地图为底自绘)
  •     奇人·奇书·奇史——谈穆儒丐和他的《北京,1912》全文见 http://site.douban.com/110626/widget/articles/315303/article/36786403/

精彩短评 (总计27条)

  •     四星未满,好在作者心态起初略猥琐,后来却光明起来。八卦,“梅兰芳,也就是行头好。“荀慧生成名后,即为有钱有势者夺去,他亦对早期捧他的那群人弃之如敝履。
  •     1912,绝望的北京。伯庸仿佛八大胡同里微弱的火光
  •     许多年以前看的是从日本辗转复印回来的报纸的合订,就是个史料,文学价值不高。
  •     旗人遇民国,老派传统抱负与革命变革的生存人物,一个时代人物小故事也是历史发展一个缩影。
  •     老北京原汁原味的文字,《梅兰芳》目前还没在大陆出版,本书白牡丹是荀慧生的艺名,几乎写实。编辑部群生相,吸鸦片的账房势利的馆役寻花问柳的同僚和混迹官场的昔日同窗;邂逅少年白牡丹结识特立独行的秀卿;又介绍教育局做编辑,歆仁劝伯雍:见有官大于我,财多于我,势强于我者,不问其人之如何,媚之而已。劝秀卿窑变即窑姐升姨太,辞了教育局差事,帮牡丹搞定合同和专攻花旦事;歆仁金屋纳妾被揭穿搅闹;秀卿亡托母弟却无人家肯雇用,军服厂人多钱少养育院警察管犯人一般;维二爷有钱捧牡丹添了衣裳铁床,遭嫌弃伯雍一帮穷酸文人遂散伙不捧牡丹了;依约奔走安妥秀卿母弟,弟送寺庙孤儿院娘去新婚夫妇家帮佣;清留遗宫内外共毁之返家所见;方丈敛财装官员偷成家违法被判;夜探妓寮一条街识见底层妇女的或农家少女或良为娼的痛苦;考县知事明官场黑。
  •     作者许多的体验和感受都写到我的心里去了,看得我内心惶然。一百多年前的事和人,于今已经大不同了,但是那种感觉和想法是那么相似,大概下层人的生活古今皆然吧
  •     书中可见民国北京之乱象,读来甚觉可叹!
  •     奇人奇书奇史
  •     乡土之愁,蜀离之悲
  •     直截了当写出底层生活,居然还曾流行,至少那时候还有一群人留意吧。作为小说还是接受不了
  •     要想看好这本书,语文功底还需要加强。
  •     不算是小说的一本“小说”,民国初年的北京已经乱成这个样子了。
  •     最初读来觉得无聊,细读越读越有趣。
  •     比台北人好 最带感情的部分是作者写西山的片段,也只有真实的生活才能写出乡土之愁,黍蓠之悲
  •     尤应当今
  •     在家乡陪父亲去省图时遇上这本书,很有兴趣,后在Kindle上觅得,很是高兴。今天在岛屿湾度假时最终看完,感觉还是不错的。一直喜欢老舍的《四世同堂》,看过几遍,对老北京的市井生活很有兴趣。此书则了我们另一个机会,了解那个时代的北京,1912年北京还在袁世凯的皇帝梦中,而穆儒丐其人,生于北京的旗人家庭,后留日学习政经,回国后也不得一展宏图的机会,只得卖文为生。他写过大量小说、艺评,只是因为从不介入任何政治流派,于是文字一直以来并不得推崇流传。不过正因为如此,他的文字也有独特的价值。生于困世,读书人的困顿之心,虽然无力,倒也有可取之处。
  •     乱世艰难,世道如刀俎,世人皆鱼肉。
  •     当理想遇见乱世
  •     眼光跟大多数作家不同,看向的是劳苦大众,那时候男的卖力气女的卖笑,空有学问确不能为社会做一点改变,这种有心无力的感觉在作者心里是何等难受
  •     老北京,老传统,里面的人物,爱得不得了!
  •     很好的语言材料,做了些摘抄。待有工夫时再誊上来。若对北平风味比较感兴趣,可以入一册。
  •     民国初年的帝都乱象有详细描述,只是说教太多,故事也太过平淡,腰封推荐什么的权当一笑。
  •     终于拜读了穆儒丐的小说,脱离了一说民国北京小说作者就提老舍的狭隘,希望能渐渐读到更多的好作品。
  •     这几天通勤路上断断续续毫无困倦地读完了,仍需再读以作些笔记。「今之世,社会小说汗牛充栋,非疾世愤俗、激愤谩骂,即西抹东涂,记述琐屑,触人忌讳,厌人听闻,于事无补,且遗憾焉。较诸是书,直有大小巫之分也。」另:此书字体很是厚实,有点新华印刷厂的那种老铅字的味道。编辑用心了,这种书(现代社会小说)配厚实的老宋体可再好不过了。 〔平装书衣+分不清楚〕
  •     图书馆就是好.京腔京韵,情节就比较俗套
  •     说教太多…
  •     1912 是北京的一个插曲 却又是这首歌曲中最具特色的篇章。 理想的寄托,无奈················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