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黄金

出版日期:2016-11
ISBN:9787509795354
作者:[英] 艾伦·麦克法兰,[英] 艾丽斯·麦克法兰
页数:372页

内容概要

艾伦·麦克法兰 Alan Macfarlane,英国剑桥大学人类学名誉教授、皇家历史学会会士,著作等身,研究视角遍及全球,其作品曾被翻译成日、法、德、西等文。麦克法兰曾在喜马拉雅山区(尼泊尔和阿萨姆)有过三十年的田野调查经验。
艾丽斯·麦克法兰 Iris Macfarlane,艾伦·麦克法兰的母亲,一位阿萨姆地区茶叶经营者的妻子,在阿萨姆地区的茶园居住长达二十年,与茶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译者 扈喜林,自由译者,内蒙古人,毕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主要从事品牌管理、创新研究、心理学、小说等领域的翻译工作,翻译出版了近30本作品。
校者 周重林,茶文化学者,著有《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茶叶江山:我们的味道、家国与生活》《民国茶范:与大师喝茶的日子》等多部茶学作品。

书籍目录

序 言 / 7
1一位欧洲女士的回忆 / 13
第一部分 瘾
2 喝茶也能上瘾? / 49
3 玉液琼浆 / 61
4 茶传到西方 / 87
第二部分 奴役
5 着 迷 / 103
6 取代中国 / 125
7 绿色黄金 / 147
8 茶叶热:1839~1880年的阿萨姆邦 / 175
9 茶叶帝国 / 209
10 工业化生产 / 235
11 茶园劳工 / 251
第三部分 诠释
12 今日茶园 / 279
13 茶、身体和思维 / 313
14 魔 水 / 335

作者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茶叶以及茶叶贸易、茶叶传播和茶叶如何影响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有趣的书,而作者的特殊身份更使得本书具有一般研究著作所没有的引人关注之处:一位茶农兼茶商的遗孀和她的儿子。这样的身份使得本书既有研究著作的特性,某种程度上也有一些回忆录的性质,因为有些内容就是他们所经历的。总的看,尽管作者对于茶叶与世界历史发展尤其是与工业革命、欧洲近代历史发展等的关系的论述似有夸大之处,但作为一家之言也无可厚非,而其对于茶叶之起源,茶叶在中国、日本、印度、英国等的种植、传播、所具有的重大影响,茶文化在不同国家、地区的表象与内涵等的探讨,对于我们了解、认识茶叶的前世今生,了解和认识茶叶与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绿色黄金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印度茶业借力中国一飞冲天,虽然有政治上的因素,但就如今的形势,已经转化成经济竞争的一种表现。在全球化的大格局之中,竞争不一定是零和博弈,它也是一个相互借鉴、学习的过程。绿色黄金6.6茶叶帝国 / [英] 艾伦·麦克法兰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绿色黄金》是一部茶叶史论著。艾伦·麦克法兰似乎想把它写成“茶叶全书”,将茶的健康效用、水资源、历史、文化、思想意识都囊括其中,可惜能力稍欠,就结构和行文逻辑来讲,该书显得主题分散、支脉离碎。虽有不足,书仍具有可读性。尤其是有关印度阿萨姆邦茶业的发展史这一部分,论述详细且有精到之处。身为英国剑桥大学人类学名誉教授、皇家历史学会会士,艾伦·麦克法兰在喜马拉雅山区(尼泊尔和阿萨姆)有过三十年的田野调查经验,而且他的家族就是该地区的茶叶经营者。本书前言“一位欧洲女士的回忆”出自艾伦的母亲艾丽斯·麦克法兰之手,生动地叙述了家族在印度经营业以及与当地人接触的经历。这是20世纪的日常生活记录,一切的开始,必须回到更早的时间点。"饮茶皇后"凯瑟琳把茶比喻作“绿色黄金”,足见其迷人与金贵。英国人爱饮茶举世闻名,形成这一风气,源起于17世纪的英国王后凯瑟琳·布拉甘扎。这位葡萄牙公主随船携带的嫁妆里包括一箱子的中国茶叶,由此带动了一波宫廷风潮,对这种“最美妙的仙草”的喜爱随之扩散到民间。赫胥黎说,“我们终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这句话可以用来形容英国人对茶的迷恋以及后来引发的一系列事件。英国人发现自己喝掉的不止是茶,还有大堆大堆的白银。作者列了一个数据:“在1711~1810年,英国政府从茶叶贸易中获得的税收高达7700万英镑”,从中可以一窥当时茶叶贸易的数额。中国在这项贸易中所获盈利之巨大引发了英国的不满。英国本土不适合茶树种植,英国人就把目光投向了与中国比邻而居、同属一个气候带的英属殖民地印度。这就是阿萨姆邦茶业兴起的契机。1778年,随同库克来到中国的著名植物学家约瑟夫·班克斯爵士认为,红茶可以在印度北部的部分地区成功地种植,他甚至考虑招聘一些中国人去那里种植、加工茶叶。1815年,英国驻尼泊尔加德满都的领事莱特尔上校注意到一些阿萨姆人有饮茶的习惯,他在1816年得到了一些可能是茶树的植物,并将其送往加尔各答进行鉴定,但是没有得到明确的鉴定结果。1821年,定居在阿萨姆邦并娶了当地女人为妻的布鲁斯兄弟确信他们发现了真正的茶树和茶籽;过了两年,英国军人查尔顿也在阿萨姆发现了土产茶树,这些植物辗转寄到了植物学家瓦立池的手中。随之而来的就是阿萨姆邦的历史大变迁,东印度公司的军队入侵了这个孤悬一角的世外桃源,阿萨姆邦原本以蚕桑养殖为主的产业结构被打破,大面积地改为茶园,1839~1880年的阿萨姆邦刮起了“茶叶热”。时至今日,阿萨姆邦成为了世界最大的茶叶产区。全境拥有800多个中型和大型茶叶种植园,另外还有20多万个小型茶园,平均每年出产茶叶超过48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近20%。印度阿萨姆邦茶园,今天世界上最大的茶叶产区。作者对这段历史的阐述很清晰,而且写得跌宕起伏。梳理过程突出了几个重要问题。茶叶江山7.6我们的味道、家国与生活 / 周重林 / 北京大学出版社首先有关“茶叶原产地之争”。本书校译周重林是知名的茶叶史文化学者,他在与李乐骏合著的《茶叶江山》一书之中,曾经深度地剖析过这个问题。他认为这一争议涉及到“茶叶话语权中的文化帝国主义”,事关重大。但目前的考古尚没有发现古代茶树花粉,准确测量茶树年龄的技术也不够成熟,没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茶叶的原产地到底是哪里。英国方面宣称查尔顿等人发现了印度土生茶树,所以印度是茶树的原产地之一,这个结论内涵了一层意思,即从根源上切断印度茶业与中国的关联。麦克法兰尊重历史事实。他指出,瓦立池鉴定认为,“那些样品虽然也属于山茶属,但和中国茶树不是一回事”,而英国茶叶委员会在1835年的认定结果是:来自阿萨姆邦的茶树种子和果实样本显示为中国茶树,但属于与当地树种自然杂交后的劣质品种。“原产地”尚需考古和科技的进一步验证,但印度茶业借力中国是不容回避的事实。正是由于在印度寻找高质量的茶树的希望落空,英国政府才把目光转向了茶的故乡——中国。英国于1834年成立了茶叶委员会,负责调查引进中国茶树和茶树种子的可能性,在印度选择适合中国茶树的地区,并开展实验性种植。这个茶树委员会迅速采取了行动,他们立即遣派C.J.戈登到中国收集茶树和茶树种子,招募茶叶种植和加工专家。他们还发布了一个官方通告,征求有关印度最适合种植茶叶的地区的意见。阿萨姆邦就是入选地区。茶叶大盗7.4改变世界史的中国茶 / [美] 萨拉·罗斯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两访中国茶乡评价人数不足罗伯特·福琼 / 江苏人民出版社作者把部分笔墨给了戈登,描写了他带着调查问卷,在中国搜集相关信息的活动。不过,我们中国人可能更熟悉罗伯特·福琼。这位著名的“茶叶大盗”在1839年至1860年间曾四次来华,仅1851年2月,他就通过海运运走了2000株茶树苗和1.7万粒茶树发芽种子。不过,可能因为福琼是作为“植物猎人”的执行者身份,而不是决策者,本书对他的叙述只是一笔带过,其实从福琼个人丰富的经历切入了解这段历史,也是一个好的写作方法,福琼亲撰的《两访中国茶乡》有兴趣者可阅读。这就像同时运转的平行世界,阿萨姆邦做好了迎接中国茶苗的准备,而福琼正行走在中国杭州、宁波、安徽、福建等产茶区,茶叶的历史即将开启一段新的旅程。班克斯爵士的最初计划基本实现,红茶在印度得到了成功的种植,这还有赖于中国茶农的工作。1836年10月,第一批中国人抵达阿萨姆邦。有经验的茶农如此稀缺,最初的、包括后来承担主要工作的茶农都来自于中国,然后再由他们向募集的当地劳工传授经验。福琼的另一项成就,就是把制茶专家和茶农带到了印度。从麦克法兰描述的制茶法,也可以看出,明显来自于中国的传统,因为阿萨姆邦人以前通常是把土生茶叶当作蔬菜来烹煮食用,是中国人教会了印度人如何制茶,而且还有绿茶和红茶的工艺区别。历史让人心潮澎湃。读到此处,中国人定然五味杂陈。中国茶叶仿佛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缩影,它曾经在世界的漫漫目光中摇曳生姿,但却在转瞬之间被外力以剧烈撕扯的方式终结了大部分的生机。想要恢复那么难,要重回往日的荣耀,更是难上加难。但我们也不能将这种衰落完全归因为英国人的所作所为。正如作者在书中论述的,茶叶对于推进英国工业化的进程产生了影响。关于帝国、茶叶和航海的关系,关于东印度公司的崛起,其背后都是强大的国家实力的支撑。茶叶在当时是奢侈品,不是生活必需品,它需要有消费市场。英国作为一个工业化帝国在经济上的腾飞而产生的消费需求是类似茶叶这种商品能得到生产、发展的最重要的保障。另一方面,印度茶叶迅速取代中国茶占据世界主要份额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印度实行了集约化的种植园管理模式,机械化大生产的制茶机器诞生并广泛应用,茶叶在推动工业、城市和人口增长等方面都对帝国产生了连锁反应。与此相对照,处于内忧外患的19世纪的中国,国力衰微、民生艰难,茶业以何为继?茶:嗜好、开拓与帝国(新知文库24)7.2[英]罗伊·莫克塞姆 著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饮茶之所以能变成世界性的生活方式,不可否认,英国人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大规模的、成本低廉的茶叶生产,是英国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的结果。印度茶业借力中国一飞冲天,虽然有政治上的因素,但就如今的形势,已经转化成经济竞争的一种表现。在全球化的大格局之中,竞争不一定是零和博弈,它也是一个相互借鉴、学习的过程。竞争才能打破垄断,才能保持行业的活力。中国茶业要想在竞争中胜出,是不是也可以借借力?

精彩短评 (总计27条)

  •     逻辑有点乱,感觉作者想说的东西太多,反而没有把握好重点
  •     历史与科普向结合的书籍。翻译的不错。
  •     非常无聊
  •     听说挺好看的
  •     前面的回忆、最后茶功效的叙述比较累赘,中间阿萨姆茶园历史的部分较好。
  •     看点在茶叶贸易是如何将世界联系在一起的。有些开脑洞的观点挺有意思,按该书的说法,茶叶简直就是人类向工业文明发展的助推器。建议捡有兴趣的部分跳着读。
  •     可与国内专门史研究茶叶的专著对比,一方面可看出近代以来外贸互动,再可见近代欧洲社会风俗更迭变迁。
  •     实在读不下去,读不下去。只有开篇的故事很吸引人~
  •     評分:5/10。三星半,作者對茶本身還是很不了解。不過在於茶對人類文明的作用及其有關歷史方面,尤其是英國歷史,還是有些出彩的地方。總的來說就是論述不夠深入。翻譯大體還行,整體可閱讀。 2017年1月30日,月曜日,未時,四區。
  •     本书讲得最好之处,是阿萨姆邦茶业的发展史,论述比较详细。作者似乎想写一部茶叶全书,但能力稍欠。健康效用、水资源、历史、文化、殖民等主题过多、过于分散。如果集中写印度茶业发展史,把其他主题打碎融合,让脉络清晰,可能更好点。
  •     封面挺好看的……
  •     略读,没什么营养,思路混乱,甲骨文的两本关于茶叶的都不好看
  •     麦克法兰此书写的并不出色。茶之于阿萨姆,之于英国,之于中国都写了,但没有一方面是深入的。按着时间、历史的线索的写作,也没有让“茶”作为一种文化物质体现出其文化的意义。
  •     结构有些乱,跳跃性大,但视角非常新颖,阿萨姆那段历史少有文献涉及。
  •     把茶叶的地位推得很高。观点新颖
  •     6.7 41
  •     茶叶功效牛逼吹的有点过,也就阿萨姆茶园历史那段写的还行。
  •     挺有趣的,茶叶背后的地区间贸易争夺,居然还牵涉到鸦片。英国人为了喝上茶也是煞费苦心啊。
  •     整体稍显平庸了一些,以英国殖民者的身份亲历开场,比较真实,也还是不错。不过后面就慢慢变成了一部科普著作,大量篇幅都在论证饮茶的好处以及为什么茶叶能够普及等等,价值不高。真正有价值的部分就是中间关于英国殖民者如何开发出阿萨姆邦的历史,夹杂着英国在印度殖民历史的兴衰与罪恶。当然由于作者立场原因,对于某问题还是含糊其辞,不过最终结论还是值得肯定:英国在殖民地发展茶叶的历史同样使得茶叶沾满当地人的血汗。翻译的比较一般,不过这本书行文就是如此,不够简洁,倒是可以快速阅读……
  •     特别生气,对照英文原版读了十几页,翻译的每一页都是错误百出。一星只能算是留给原著。
  •     普及读物,纸张闻起来竟然就有茶味。令人尴尬的是我家几乎不喝茶,所以有些内容看起来没有感觉。主要叙述的还是家史与阿萨姆的那些事,对于中日的描述不是很多。最后结尾部分的魔水,不是很懂。从这本看,社科甲骨文与三联新知的引进翻译书目还是有很大的趋同。
  •     这书勉强只能给2分,翻译的那简直就是高中生的英译汉水平,不忍直视
  •     不如《茶叶大盗》精彩,作者很努力想面面俱到,却有些后继乏力,唯独阿萨姆邦的历史值得一读……不得不说,装帧是真的好看~
  •     很无聊,不推荐购买,不推荐阅读。
  •     Chapter 9、13、14: *茶与健康的关系:减少疾病、放松、提神(类似古柯之于印加——致瘾性);Chapter 10: 茶园与工业化(对比Mintz,特例还是早期工业化实践的普遍现象?):*“如果没有茶,就不可能有大英帝国和英国的工业化”(p.235)——(只能说19世纪的茶叶生产正好反映了工业化的普遍景象,而非茶园经济、组织形式直接推动工业化);茶园主和工人对二战的贡献;
  •     社科文出版社里看下来最轻松的科普书。喜欢茶和历史的都推荐看,茶把历史全都串起来,看着玩不错。最后两章废话多了。
  •     这书的结构奇乱,第一章是回忆录,接着变成茶叶百科,然后是阿萨姆邦种茶史,最后又继续茶叶功效大科普,真不知是什么鬼。。。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