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提问题 大师来回答》书评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9
ISBN:9787552003758
作者:杰玛·埃尔文·哈里斯
页数:292页

小时候的问题,是不是还不知道答案?

阅读推广人妮妮评《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最早看到这套《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时,就被书名吸引了。尤其是罗辑思维的当家花旦脱不花推荐过这套书,更是激起了我想看的好奇心。结果这套书,真的让我很意外。第一感觉是这套书所涉及的问题深而广,低幼的宝宝、甚至小学低段的孩子会理解吗?真没想到00后居然都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啦!如果不是翻开这样的书,我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和00后之间的距离,隔着这些我想都想不到的问题!我更没有想到的是这套书是“海选”的方式,在全英国多个幼儿园及小学,针对征集到的多个问题,精选出一百多个问题,然后请英国乃至世界的多位各领域专家进行解答,最终有了《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这套书。我仔细看了一下,书中的提问与回答,总体上来说,这100多个问题包括了人类自身、宇宙、自然现象、动物之谜等等。大师们的回答,其实并不是以教师的专业解答以攻破知识点的方式进行,他们的回答,有的具有幽默感,有的为了启发去思考新的问题,有的从追溯历史的角度,告诉你这种现象从古到今的样子……这种回答问题的方式,我觉得更像是朋友之间的聊天,他并不是为了去回答知识性的问题本身,而是与孩子们一同去探索,去寻找等待我们共同去发现的未知答案。最开始我有点儿诧异,觉得大师们的这些回答都独具个性,似乎不像我们中国人传统意义上的标准答案。看着看着,我突然明白了,对于传统的知识性的所谓的标准答案,其实通过各类搜索网站就可以得到。这种获取标准答案的方式太简单、太容易,反而往往会让我们失去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而大师之所以是大师,就是他们即使在某个领域里站到了山顶,但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一样怀着谦卑之心,总觉得还有很多未知等待自己去学习和探究。也正是这种方式,才让大师拥有了一种叫做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这套书,不失为爸爸妈妈的学习之书。你可以用大师的视角和方式和孩子共同探讨一些问题,并为孩子打开一扇窗,指引他们自发去探索。阅读这套书的感觉,就像是一群成人坐在饭桌上,同天现身的人有新朋友、也有老朋友,需要有一些共同的话题让所有人可以参与,那这套《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绝对可以成为让大家都能够参与和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可以探讨这本书的本身,可以拿出书中的问题,看看其他成年人怎么回答,最后公布大师的答案。你会发现,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但大师们的回答,往往更认真,更具有思考性以及独具个人魅力的个性答案。是不是很酷?我也理解了为什么脱不花会推荐这套书,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知名的媒体、机构以及大学学者、儿童教育专家、阅读推广人、作家们对这套书的诚意推荐。这种看起来不算标准答案也不是特别详细的回答,体现了大师们一个共同的身份——非专业教师。也正是这样的身份,才让回答显得更具有独特的科学性与智慧性,也让更多的爸爸妈妈有了借鉴的意义。就好像我们在童年时脑袋里那些挥之不去的问题。其实在自己的父母那里,有时是无法寻找到答案的。但那时的我们以仰视的方式看自己的父母,尽管他们也不知道问题的答案,其实那时也没有什么互联网和搜索网站可以满足我们随时随地查询答案。那时的父母,对我们提出的问题,即使不能从老师的专业角度解答,但至少不应该“假装”。有多少成年人会忘记,我们小时候没少得到:“小孩子别老胡思乱想,这个问题不在你学习的范围内……”这样的答复。长大后的我们顿悟,其实父母并不是万能的,很多问题他们也不知道答案。我到现在都记得,我对“人为什么要睡觉,为什么睡觉时眼球会快速转动这个问题”一直很好奇,却一直到高中的生物课上,也没有找到真正答案。好在我爸爸买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送给我,让我自己在书中去寻找答案。虽然到现在我依然没有搞懂这个问题,但我却永远没有忘记这个问题。我们的孩子是住在明天的孩子,面对我们都不懂的未来。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做学习型的父母。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不说帮助到孩子什么,至少坚持自己的学习和成长,和孩子成为真正的朋友,而不要因为自己的狭隘成为孩子前进路上的绊脚石。这本《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不仅是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更是教家长们一种引导孩子思考的方向,非常值得爸爸妈妈们学习并收藏。通过大师开放式的回答,爸爸妈妈无形中也成了思考者,还可以与自己朋友们一起聊聊这些话题,这些话题绝对是最好的谈资!(本书随机内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编写者杰玛·埃尔文·哈里斯(Gemma Elwin Harris)本身是久负盛名的职业撰稿人,在多家知名媒体撰写社论和杂志专栏文章。她自己的儿子和侄女们,总是追着她问各种各样的问题。正是这些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了她出版此书的想法,她与英国防止虐待儿童学会(NSPCC)——英国首屈一指的儿童保护慈善机构一起,邀请世界顶级专家来解答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这套书的版税,用来帮助英国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购买者在自己增加学习能力,提升回答孩子问题技巧的同时,还能够帮助别人。这是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儿呢?作者妮妮:跨界亲子教育践行者,阅读推广人、阅读指导师,书评、影评及专栏作者,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智慧,跳出教育看教育。如果你对亲子关系、自我成长与家庭教育有困惑,欢迎与妮妮交流。微信公众号:ninixw

一本有趣的书

看到这一本可爱的小书,我的心情是十分快乐的。一直以来,我们都把小孩子提的问题视为是年幼无知,但却没有发现小孩子在他们的话语中蕴藏的智慧和好奇心。回收往事,我们总会记起父母亲对于小朋友提出话题的不耐烦和敷衍了事。这是由于中国教育模式当中根深蒂固的对于青少年好奇心的忽视,使得很多智慧的种子没有充分萌芽就走向衰落。因为中国文化当中,没有完全把小朋友作为人格平等的人来看待,认为他们提出的问题不值得回答。《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这本书,体现出了西方对于儿童问题一种不同的思考方式。这本书里邀请了很多知名专家来回答小朋友提出的各类问题,问题千奇百怪,但是回答却是十分专业。而且专家的回答还结合了小朋友的思考特点。在语句背后,体现的是专家对于童年的爱护。对于能够提出明确答案的问题,专家们循循善诱。而一些难以有明确答案的问题,专家也没有一概否定,而是让小朋友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飞翔。里面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深入挖掘。比如说书中最有趣的问题是:“如果一头奶牛一年都不放屁,然后它放了一个大屁,它会飞到太空中去吗?”美国女科普作家玛丽•罗奇回答说,奶牛确实会产生大量气体。大部分都是它的胃消化草时产生的甲烷。但奶牛胃里的气并不是屁。屁是肠子里产生的,奶牛的肠子基本上不进行消化活动。牛不仅不放屁,也不打嗝。牛和其他反刍动物有一个很高明的办法排出甲烷。当一头牛觉得肚子胀,需要排气时,她会把气排出。但不是直接从胃部排出,因为那样会发出响声,暴露其藏身之所。奶牛可以使气体进入肺部,然后悄悄地呼出。假如收集一头牛呼出的甲烷,一年大概是187磅。火箭专家计算出,187磅甲烷能够把两千磅的东西喷射33秒,也就是说能把一头1500磅重的奶牛送到3英里高的空中。太空始于20英里高的地方,所以奶牛一年不放屁后也非不到太空。但3英里的高度已经很惊人了。 读了这本有趣的书,一方面感叹书的选题能够做得这样有趣,也为这样的教育文化感到感叹。

十万个不为什么

大人们,你还在为孩子太多的问题而担忧吗,你还在为回答不了孩子的问题而尴尬吗。那可以看看《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生活在成人世界的人,读读小孩子的问题世界,原来世界还是一个。我们都是先天性的孩子,后天才变成了成人。童真孩子的问题,专业大人的答案。站在孩子的那边,我们终于抛弃不正确的常识,明白原本似是而非的知识与概念。因为那层无意的模糊,诸多的常识就成了藏事。那些问题的背后,藏着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时间深处的记忆。小时候的问题,有的得不到解决,或者有的只是敷衍,长大的过程,不过是一次被蒙蔽推翻上一次被蒙蔽,一次又一次的蒙蔽,当走到最后发现一直都站在原点,我们还是不清不楚的。其实每个人都是小孩子。只有推翻自己的不可能,才会有真正的可能。在网络上读过一段话:“父亲75岁了。一天,窗外飞来一只乌鸦。他问:这是啥?儿子说:是乌鸦。过了一会,父亲又问,儿子吼了起来:说了是乌鸦,你怎么回事啊! 后来有一天,他翻开40年前父亲的日记。“今天儿子三岁了,他指着公园里的乌鸦问我:这是什么?我告诉他,是乌鸦。他又问,我又回答。他问了11次,我答了11次。”感动于父爱之余,有时候,我们之所以会成为傻瓜,是因为对有趣的事物冷漠粗暴。大人们要对孩子有足够的耐心,不然你会失去比耐心更多更重要的东西。你有可能会得到一个问题孩子。我多么希望我也再一次成为小男孩,靠着未来的手臂,整个人生都在我前面,坐在那里安静的读着一个个问题的故事。小时候,关于肉,爸爸妈妈并没有教会我,我只是照自己的意思猜。我一直把肥肉叫做瘦肉,把瘦肉喊成肥肉。以为好吃的瘦肉应该就是肥肉,腻口的肥肉应该就是瘦肉。因为在家里面,我可以自己夹菜。但是在外面吃饭,我就会吃不到想吃的肉。爸爸听我的指令,总是给我夹我其实不想吃的肥肉,我就会很生气,觉得爸爸根本就不懂我。吃过几次亏后,我就慢慢地改口了。但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瘦肉不该被叫做肥肉呢,肥肉才该叫做瘦肉啊。在生活面前我们还都是孩子,其实我们从未长大,那么让问题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吧。下面请提问吧。

想象成就未来

每位妈妈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早的启蒙老师。他们的小脑袋瓜一刻都不停息地转动着,他们的问题也总是层出不穷,许多在成年人看来根本用不着思考的既定常识,对他们来说却充满着新奇:天为什么是蓝的?草为什么是绿的?小狗狗为什么只会汪汪叫却不会说话?我已经不记得自己当初的回答是什么了,不过我知道,那既不是最专业的回答,也不见得是最有趣的回答(我承认我缺乏幽默感)。而更多的时候,面对他小脑袋里各种各样的稀奇古怪问题,我完全招架不了,只能选择和他一起上百度寻找答案。遗憾的是,百度并不是万能的,它也许能回答孩子的一些问题,但那些刻板教条的答案和枯燥乏味的专业知识,对于孩子的小脑袋瓜来说,可能根本就无法理解,更谈不上喜欢或满意了。是啊!你怎么能指望一个小朋友去理解一部大人的百科全书呢?你相信吗?世界上竟然会有人专门去收集孩子们小脑袋瓜里那些妙趣横生的问题:比如一只蜜蜂会蜇另一只蜜蜂吗?(我想应该不会吧?)如果蜇了会发生什么事?(这个,咳咳!还是百度吧!)为什么有些人很刻薄?(它们天生如此,或者是他们的妈妈把他们教成了这个样子)猴子与鸡有什么共同之处吗?(它们都会动)为什么蛋糕美味可口?(因为里面加入了很多好吃的原料啊!)看着这些从数千名孩子的疑问中筛选出的有趣问题,想着自己能够想到的种种无趣回答,突然觉得:《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这本书的编者杰玛 埃尔文 哈里斯真是既伟大又可爱。他一定是个热爱孩子的人,所以才能够将孩子们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的想象当做课题去研究,抛开收集筛选问题过程中的种种繁琐不谈,单是为孩子们五花八门的问题寻找合适的专业人士来回答,并且说服他们暂时忘记自己科学家、动物学家、考古学家、心理学家……的专业身份,象个孩子一样认真地理解、想象和思考这些问题,寻找既适合他们又充满趣味的答案,就得要付出多少努力啊!不记得自己小时候是否也曾闪现过那些生动可爱的问题,也不知道我的父母是如何回答我的。我想更多的时候,父母仅仅是把孩子的问题当成单调生活中的一个笑料或小小调剂吧!我们这一代人,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便习惯于接受现实而非尽情想象。如果我们的脑袋里总是充满问题,不管是在家庭还是学校,都会被定性为爱钻牛角尖爱胡思乱想的另类。对那些想象力丰富酷爱思考的孩子来说,或许他们长大后本来可以在自己喜欢的某个专属领域有所建树,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与生俱来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考力却被这种粗暴的精神打压和随意的反面标签渐渐剥夺,甚至完全丧失,最终沦为平凡的教育机制下生产出的平庸人物。而那些一闪而过的灵感与热情,那些即将成长为创造力的宝贵精神,也终于在我们的漠视中惭渐熄灭……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现实!我想,能够读到这本书的孩子是幸运的。当我和儿子一起阅读的时候,脑海里仿佛有一幅幅画面缓缓铺陈开:我看到动物学家如慈父般和孩子们讨论起了大象的长鼻子,带领他们走进大象的亲子生活;我看到心理学家在孩子们受到伤害时询询善诱,引领他们走出人际交往的误区;我看到食物学家满脸微笑地和孩子们一起烘焙蛋糕,空气中飘散着香甜醇美的味道,孩子们的嘴角糊着白色的奶油;我看到解剖学家用科学的态度和孩子们聊起了骨骼的作用,面前围绕着一大群兴致盎然的孩子……这些美好的画面让人感觉很温暖,幸福的感觉在心里安静流淌,仿佛满满地就要从书中溢出一样。大师们的回答各种各样,它可能不是最标准最正确的答案,当然也不是唯一的,但那些幽默风趣的讲述却能燃起孩子们心中希望的火苗,让他们怀揣梦想健康地成长。儿子也非常喜欢这本书,看到人为什么胳肢自己的时候不会发笑时,他很认真地对着自己的腋下试了好多次,然后又淘气地把小魔爪伸向我开始胳肢,我也配合地和他一起玩儿起了游戏,母子两人笑成一团……人的一生是短暂的,而能够不受约束地想象的时间更如昙花一现。所以,孩子们的想象力应该是世界上最珍贵最自由的东西,它没有翅膀却能飞翔,不是火种却依然明亮。想象成就未来,它需要我们的理解和尊重,更值得我们付出一切去呵护与守候。

熊孩子提问题

评《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孩子总问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担心孩子的问题不会回答反生尴尬?还是担心孩子这些问题会引起老师反感同学排斥?百科全书都找不到答案?周大夫无痛人流当然可以帮你从根源上免除你的烦恼。但如果稍嫌费用昂贵或者已经驷马难追势不可挡熊孩子已在身边,或许本书可解你一时之忧。当我小的时候(没错,如你所愿,我也是熊孩子一个),特喜欢拆手表---但苦于没有工具,一支手表过手,先断其表链,破其表盘,却总没办法揭开后盖空乏其身(正因此我才能逃过一劫活到今天,感谢当年各位表爷不杀之恩)。因此对手表永不停歇的转圈的迷惑困扰了我整个童年。虽然经过这么多年厚颜无耻的广泛涉猎终究解开心结。但我深知孩童心中疑惑不得解的苦闷与压抑。由此可知,本书是一本可挽救家庭财产损失\满足熊孩子各种奇思异想的好书。另一方面,当我长大一些,熊孩子变跑来问我:叔叔~叔叔(这称呼多么让人讨厌啊这熊孩子),xx为什么oo啊,oo怎么xx啊,叔叔叔叔,yy为什么bb啊,tg是怎么bx的啊?问的我头都大了。要不是这几年深入学习研究了李铁根尸姐天才小熊猫的修身之道,早tm忍不住一甩巴掌给拍墙上去。由此可推,其父母平日亦饱受这些乱七八糟的问题的折磨,家暴,虐童由此产生。是故,本书也可以促进家庭和谐保障孩子平安成长。如此好书,以上二点不过众多出彩处的九牛一毛。当你看到"如果一头奶牛一整年不放屁,然后放个大大的屁,它会飞入太空吗?"这种灭绝人性惨无人道的问题时,该是多么心潮澎湃普大喜奔。而死理性物理宅居然通过牛一年呼吸的甲烷的体积/燃烧产生的的动力与牛的体重计算出飞(蹦)射(屁)高度能否达到太空有惊无险地化解这道难题时,你该如何目瞪口呆心生敬佩,至少也会不明觉励随手点赞。如此好书,你怎能错过?得此好书,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了

当我们谈论未来时,我们在谈什么

其实对我来说,遇到这本书的时间似乎不那么合适——对自然的好奇早已大不如前了,视野也早已被粗鄙繁复的人类社会所牵绊。我格外羡慕那些正在或者将要遇见这本书的孩子们,他们拥有的未知是最大的财富,而这本书,会带给他们一扇全新的门,通往更广阔的世界。这也揭示了阅读,或者说创作所要承担的责任吧,一个人所能经历,或者说在现实中可以遇见的可能性并不多,而一本书的责任,是要尽可能展现给时间有限的读者尽可能多的可能。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时至今日人类在学术上的成就的取得,要素之一必定是好奇,有了好奇才会有动机,才能实现开拓。这个过程,一定是自主的。而这部《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中,所提出的问题真的是来自小学生,来自未来可能成就无限可能的孩子们。而解答问题的“大师团队”,则集结了英国文化界许多知名的“大腕”—— 阿兰• 德波顿、凯利•霍姆斯、理查德•道金斯、菲利普•普尔曼……可能在我们看来,这些大人物理应远离“人间”,他们的高不可攀才成就了他们的卓越。但在这本书里,他们却成为了不同以往的存在,他们和孩子一起重新绘制的图景,包括千百年来他们和他们同样伟大的人类创造的已知以及更多的未知和探寻未知的希望。越是崇高的灵魂,越会甘心将目光投向未来。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可以留下的希望,却可能成全一个美丽新世界。就像刘慈欣的《乡村教师》中的情节,你再努力,所能改变的也只是极少数的世界,但你怎能预见这一点绿色,不会在某一刻阻遏一世的荒芜呢?这些努力,或许之于现世实在无益,这也是大多数人不愿问津的原因所在吧。每一次好奇,并不一定会带来立即生效的实在价值,但秉承着好奇的天赋,人们却可以成就一次次飞跃——好奇不应被忽视,因为当好奇被忽视时,失掉的不只是一个灵感,还有对未知,对创造的向往,以及改变世界的勇气。但遗憾的是,物质社会发展到今天,唯物论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大多数人崇拜的旋律。他们也有梦想,但这些梦想变得实际时,也便没有太多的意义了——在科学的世界,“宾利”和“夏利”的名字都是代步工具,但之于世俗,而这却间隔了许久的奋斗和妥协。当我们谈论未来时,我们在谈什么,是升学,是就业,还是最初梦想呢?

做智慧长者

这是一个充满未知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童趣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解答的世界也是一个需要幻想的时代。不管你在世界的什么地方,当你遇到孩子提问的时候,面对他们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 你会发现自己的对于常见问题的回答,是多需要经验和知识的储备。孩子是上天给予的宝贝,他们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和千奇百怪的想法,不断的问着为什么,不断的挑战着大人们认知和逻辑能力。那么如何去回答这些问题,作为家长就需要好好的思索了。孩子的探索能力和求知能力会在孩子的问题中表现出来,他们全心全意的相信被提问者,希望能得到正确的解答。那些妙趣横生又难以回答的问题常常让家长头疼不已。不回答吧,会打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孩子以后的发展。回答吧,如果用科学中的专有名词解释,这就会超过了孩子的认知能力,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问题也越来愈多。如果用简单的符合孩子的认识能力来解答,自己往往也不知道从那个方面去解释去引导。如此,就让我们看看当今世界上各个领域的顶尖专家如何来解决孩子们提出的问题的。本书收集了来自各个国家的不同专家们来对孩子孩子自由提问的115个问题如何回答的。孩子们的这些问题看着可爱又有趣,离奇又贴近生活。而专家们面对这些问题时深入浅出,用机智风趣方法去解说问题,在满足了孩子们求知欲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如此的的问答,让我们看到了一场对面复杂生命、浩瀚宇宙和神奇大自然的知识解说,也让孩子在认识到一个问题的时候,面对类似问题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激发了他们 更多的探索能力。不管是中国儿童还是外国孩子,他们都能问出难道家长的难题。那么幽默的运用自己语言的特色,会让回答也显得风趣了。一个问题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回答的方面不同,引导后孩子想到的也不一样了。在书中,我们看到了英语中的同义词、食物、经典动画等等方面的解说,非常符合当地的语言特色。那么我们可以以此为模版,可以给与孩子多方面的解答。看各个国家大师回答的问题果真都是千奇百样的。前面讲诉的知识很多都会让成人都受益匪浅。常用问题的科学知识都有了,那么多于孩子的解答也就能够更加得心应手。希望每个家长在遇到孩子提问的时候,都能用最好的方法解说问题,满足让孩子成长。

奇问妙答

有孩子的人都知道小孩子的好奇心有多强大、求知欲有多旺盛、问出来的问题有多奇怪。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做家长的难免会有不知从何说起的时候。怎么办?是千方百计搜索答案还是敷衍了事蒙混过关?答案当然是前者了,认真解答,谁舍得在一张白纸上留下错误的痕迹。但是孩子的问题五花八门,既不着边际又难以作答,怎么才能更好地解答?这本《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也许会帮到那些正在头疼的父母们。本书收集了从数千名4-12岁的孩子提出的问题中精选了115个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问题,然后邀请当世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进行解答,拿到书,我看到其中有很多问题都是女儿曾经问过我,但是我却不好回答的,所以我首先看了对于这些问题,专家是如何解答的。比如:为什么水是湿的?为什么大人们说了算?为什么血是红色的?为什么男人不生孩子?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南极有企鹅而北极却没有?为什么晚上要睡觉?……这些解答不仅权威、专业、极具知识性,同时兼顾了风趣幽默,可读性强,还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确是孩子启蒙的好朋友。在看解答的同时看到书中还有妙趣横生的插图,而且是彩色的,感觉一下子大幅提升了本书的档次。这本书,不仅适合家长自学一边给好奇宝宝解惑,还适合小学生独立阅读,更可以亲子共读。我和女儿一起看完了整本书一百多个问题,在这本书的陪伴下做了好几个月的游戏。我们先一起从目录中找个问题,各自说出自己的解答,天马行空,不怕离谱。很多次我们都因为答案太无厘头而笑得流出了眼泪。当然最后要做的就是一起阅读专家的解答,看看权威答案是什么。这样做不仅得到了快乐,还得到了知识,而且正因为有我们不靠谱的答案做对比,专家的解答才会记得更清楚。孩子的奇妙问题,大师的高明回答,读者的良师益友。

孩子们的知乎

我是一名即将升入四年级孩子的妈妈,之前与孩子看过《十万个为什么》《精灵古怪好问题》《那是怎么回事》等同类书籍。个人认为《孩子来提问,大师来回答》这本书简直就是孩子们的知乎呀。各种趣问和妙答,让人读到停不下来,会心一笑中能学到不少的知识。大人可以独自阅读,填补知识的漏洞;也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培养孩子阅读和思考的习惯。 我和孩子花费了五天时间来阅读其中内容。书中所有孩子们的问题千奇百怪是自然的,本书值得赞赏的是那些大师以及他们的回答。每则回答后面,都有回答者的小简介,介绍其专业、爱好甚至一些小偏好,简短的文字丰富了回答者的形象,拉近了回答者与读者的距离。从每个问题的回答中,我可以看到大师们的博学、机智、幽默,以及对孩子深深的喜爱与尊重。他们郑重的看待每一个提问,用孩子们能够理解的语言去回答,通过形象的比喻、假设等方式,传递给孩子们科学知识,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这些语言是如此的生活化,有的很风趣,有的则酷酷的,既有娱乐性,又充满了启发性,全家人都会被吸引。——舸帆

《孩子提问题 大师来回答》大师来帮忙,儿童问答精典解

对于家长而言,我们的宝宝随着年龄的增长很是乐此不彼地向我们提出着各式各样的奇怪问题。有些问题根本无法解答,有些问题根本无从下手,有些问题会由此及彼衍生更多的话题。尽管是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大人们有时候很是无奈地感觉到自己捉襟见肘,无法以孩子们可以接受的方式合理解答。面对这类的通用问题,我们家长其实完全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助自己一臂之力。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引进推出的《孩子提问题 大师来回答》很是别出心裁,却又很是及时有益地为我们的孩子提供了宝贵的专题问题解答库。在这里,我们可以阅读到从数千名孩子体温中筛选出的最奇妙的问题。尽管问题如此独特离奇,但是有学问的专家自是有他们的独到讲解角度层层剖析来应答。没有花哨的装饰,没有复杂繁琐的枯燥说辞。这里有的是融汇着知识点,却又有着简单和理性的分析。孩子在阅读同龄人的问题时有着共鸣,孩子在看专家大师们的讲解时有着恍然大悟的知晓。虽然这里作为收罗汇总形式的问答专栏讲解,我们透过目录还是可以看到很多五花八门,无从考证的人小鬼大的孩子们的独特问题。但是越是有挑战和难度的问题,越是可以看到孩子们如此爱刨根究底的努力和如此探索真知的执着勇气。于这些问题间,大师们也会放下身段诚恳地给予有针对性的问题解答。类似于:”为什么水师湿的?吃蚯蚓有事儿吗?时尚还有没被发现的动物吗?“等等!作为一名家长,我很是喜欢这套书的推出。首先读者群体的孩子可以借助这本书解答掉可能很多他们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疑问。对于读者群体的家长可以借助这本书的解答答案,很是详略得当地掌握要领合理讲述和分析孩子们提出的同类问题。其次,本套丛书涉及的知识点众多,知识面广泛。类似于大百科全书,却又更是以一种独特的抛砖引玉形式的方式逐级推进。阅读者群体带着好奇的心情涉猎于本书之中的各个知识点。变被动的学习为探索型的学习无疑会让整体的学习动力发挥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再次,本书编辑很是有心地将每个孩子们的问题分配给对应学科的大师级人物进行解答。尽管对于大使而言,这样的问题着实小儿科或者幼稚无常。但是从另一个层面而言,大师更是有着专业性的见解和意见。他们很是精辟却有学科性地将这些小朋友的问题耐心地解答和分析。说得让人心服口服,更是深入透彻。阅读着《孩子提问题 大师来回答》,我们可以请到大师来帮忙。启发式的引导,揭开孩子们内心的谜题。

孩子问得好,大师答得好

  一看到这个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认定这是一本好书。如果题目中的“大师”是真的话。看封底,回答孩子们问题的大师可真不少,这些人我们并不太熟悉,所以每一个名字的后面,有一个简单的身份介绍,有博物学家、作家、哲学家、生物学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儿童文学家、音乐家……可以看出是各行业的专家,大师。还有一些其他的身份,比如魔术师、运动员、主持人、演员……再看封面上印着入选英国独立书店2012年度十佳读物,此书乃青豆书坊出品。心中便有了保证是的。  翻开书,先看大师。在每一个问题回答之后的最后,有对回答着的介绍,比封底自然要详细一点,虽然也还是简介,但可以看出这些人都做出了骄人的业绩,属于知名人士。上面提到的各种身份,有的人还要的身份前面还要加上“著名的”这个定语。孩子们的问题,有必要请这些大师们来回答吗?当然是有必要的,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回答可能并不相同。即使一个简单的问题 ,怎么回答得孩子通俗易懂,回答的孩子心满意足,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在不同知识层次,不同境遇的人,不同心情的人,可能回答的答案并不相同。还有很关键的一点,人生的境遇,思想的境界,对孩子问题领域的了解程度,都会是最后的答案有区别。就我们自己来说,孩子同样一个问题,多年前,可能会这样回答,多年以后,面对同样的问题,极有可能因为有了更深的理解,回答得并不一样。  我们来看孩子们都提了什么问题,信手摘几个:小小的种子为什么能长成花草树木?为什么会打嗝?这类为似乎还好回答一点,毕竟可以以我们自以为的道理的给孩子解释。再看下面几个:为什么除蝙蝠以外的动物都有羽毛?一只蜂能蛰另一只蜂吗?何人最先造出了金属器具?这些问题要是我自己来回答,肿么回答?我还真不不会回答,只能是大概,可能,也许,甚至是不知道。这些问题是从孩子们从4到12岁孩子最想知道答案的问题中筛选出来的。五花八门,有的问题算是让人吃了一惊,哦,这个问题我还真没想过,那个问题你怎么也问啊。正因为问题涉及很广,所以,一些知名演员或者魔术师也会被请来回答孩子们的问题,这也是最合适的选择。  所幸那些专家组的大师们极有爱心,耐心回答了孩子们的问题,看了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能接触孩子们的疑惑,还有不少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要更深入的去了解未知的一切。这些解答在孩子们的理解能力上的准确性,是本书的亮点。

都说漂亮的答案,谁来问一个漂亮的问题?

陈赛 三联生活周刊如果说,十年记者生涯教会我任何东西,那就是提问作为一门技艺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种技术,还是一门艺术。我曾经抱着一本厚厚的《法拉奇风云采访录》,潜心钻研她的“海盗式”提问法。此外,沃尔特·克朗凯特、奥普拉、查理·罗斯、斯蒂芬·科尔伯特也都曾经是我的研究对象。所以,这两本《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我是当成“提问的艺术”来欣赏的。这些孩子以最单纯的问题,来问各种理由、原因或可能性,并由此帮助自己理解、探索和发现周围的世界。有一些问题出于一个孩子对于自身最纯粹的好奇心,比如我们为什么会哭?梦是怎么产生的?人从哪儿学会了数数?我的脑子那么小,如何能存下那么多的信息?人放屁为什么挺可笑的?还有一些是对自然界的审慎观察,比如为什么所有的雪花都不同?冰有味道吗?为什么蝴蝶飞起来的样子好像是漫无目的的?我的金鱼认识我吗?还有更妙的——如果一头奶牛一整年不放屁,然后放一个大大的屁,它会飞进太空吗?还有一些问题则几乎是哲学式的,涉及存在主义的内核:宇宙有边吗?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上帝是谁?我是由什么构成的?回答这些问题的,都是当今世界上鼎鼎大名的人物,包括科学家、哲学家、作家、艺术家、设计师、探险家、画家…….如果说提问是一场探险的开始,那么,答案往往是探险的结束。所以,我唯一觉得遗憾的是,一问一答实在太短了。如果能看到这些孩子缠着大师一直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更多回合的问答交锋,那该多好。保罗•哈里斯(Paul Harris),哈佛大学的一位教育学教授专门研究孩子为何那么爱提问这件事情。他将“提问”视为区分人类与其他动物之间的一道“进化分界线”——甚至早于语言,人类就已经通过某种形式的提问来获得信息。比如孩子可能拿起一个奇异果,通过眼神或者姿势,向旁边的大人表现出想知道更多的欲望。但大猩猩不会这样做。他们也会传递信号,但只是简单的要求,而不是寻求信息的提问。在四岁到五岁的孩子身上,提问的天性达到极盛——对他们来说,整个世界就是由无数的问号组成,而提问就像呼吸一样发自本能,自由而充满想像力。有统计数据称,一个学前儿童每天平均会问父母100个问题。英国还有一项调查显示,4岁的小女孩一天会向他们可怜的妈妈提390个问题,男孩的问题略少一点。但五岁以后,他们的问题就会明显减少(阅读和书写增加),并不是因为他们丧失了提问的能力,而是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开始上学了,对结果的关心逐渐取代对过程的好奇。而且,他们会发现,大人们,尤其是老师,都更喜欢答案,而不是问题——在大多数场合,提问都被视为是对权威的挑战(或者无知的表现),鼓励提问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放下权力和控制,这对成年人来说很不容易,所以能容忍就已经很不错了。很显然,不问东问西,追根究底,是一种更简单的过日子的方法。神经学家John Kounios发现,我们的大脑总是想方设法降低我们的心智负担,而方法之一就是不质疑(甚至直接忽略)身边的问题,进入一种“自动导航”(auto pilot)状态,这样不仅能减轻大脑负担,提高效率,而且省去许多日常烦恼。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是,尽管我们的社会努力反对提问,但最终真正脱颖而出、有所成就的,往往是那些爱提问的人。爱因斯坦就是一个伟大的提问者,他也喜欢回答小孩子的问题,有一本书叫《亲爱的爱因斯坦教授:小朋友写给大科学家的信》,收集了孩子们向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教授提的各种问题,比如:爱是什么?是什么使得太阳和行星呆在天上?小鸟的羽毛为什么有颜色?我想知道天空以外是什么。我妈说您能告诉我。我们想知道,如果四周没有人,一棵大树倒下去,会不会有声音,为什么?爱因斯坦一生被人各种编排各种“名言”,下面这句话不知是真是假,但我很欣赏:如果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解决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我会花前面55分钟来决定自己是否问对了问题。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有机会采访很多发明家、工程师、设计师、创业者,我发现,他们大都是了不起的提问者,而他们的成就很多时候都可以回溯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比如我曾经参观过麻省理工学院的媒体实验室,那里号称是“梦想家的天堂”,当时我的采访本上记着这么一个问题,“你所在的学科前沿是什么?对你来说最难的难题是什么?”我以为这是典型的麻省理工学院思维:寻找世界上最难的难题,然后攻克它。但我得到的答案却是——“仅仅为既有的问题找到答案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提出新的问题。”我发现,那里的每个科学家几乎都是带着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走上自己的科学求索之路的,比如托德曼库弗教授是个大提琴家,小时候他深觉练琴艰辛而枯燥,于是想到这么一个问题,有没有更有趣的方法弹奏出美丽的音乐呢?后来,他发明了100多件不同的“超级乐器”,彻底颠覆了人们对音乐和乐器的固有观念,音乐可以“骑”出来,“捏”出来,“摸”出来,节奏可以像土豆一样地丢来丢去,小孩子可以通过线条和色彩“画”出复杂的音乐。另外一位印象深刻的教授叫休·赫尔,他17岁登山失去双腿,医生告诉他这辈子都不可能再登山了。于是他问自己,为什么不能有比人的肢体更高级的假肢?此后的三十年人生,为了给自己一双更好的腿,他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假肢:登山专用的,走路专用的,跑步专用的……他相信会有这么一天,他的腿会和正常的人腿有完全相同的功能。然后他的腿会有更多的升级和拓展,10年内,他会成为这个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去年,沃伦·伯格(Warren Berger)写了一本书叫《一个更漂亮的问题》,提出这个时代提问对于成年人的价值。他说,好的提问者倾向于用好奇、观察的眼睛和“初心”看待周围的世界,花时间琢磨那些别人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他们不害怕问那些最根本性的“为什么”——尽管这些问题也许使他们看起来很天真,孩子气,但他们由此打破预设和传统思维,挖掘到更深层次的真相。这样的提问是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起点——无论在商业、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们身处一个即时信息的时代,找答案变成一件越来越容易的事情,但互联网也由此给我们制造了一种全知全能的认知幻觉,让我们觉得一切值得知道的东西都已经知道了,或者随时可以知道。既然已经知道了,自然不会再倾听,也不会再提问。但是,要知道,如果还没敲几个字,谷歌就已经知道你要问什么问题,这绝对不是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如何修炼提问的艺术?沃伦·伯格的建议是,从释放内心的四岁孩子开始。所以,我觉得无论有孩子的,没孩子的,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这些孩子只是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至于下面更多的问题,或许可以成为我们成年人的思维游戏。

来进入孩子们的奇趣世界

《孩子提问题 大师来回答》(1&2)﹝英﹞杰玛•埃尔文•哈里斯(编着)当JJ还是一个不会讲话的孩子的时候,我多渴望他早日开口!某次,妈妈和我带着JJ走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了一对奶奶和背着幼儿园书包的小孙子,小男孩看样子口中念念有词,就在我们即将擦身而过之时,这位奶奶不耐烦地对小男孩说了一句:“你说了老半天了,能静一下吗?”当时妈妈和我对视一眼,忍不住大笑起来,这是什么情况?居然有人嫌弃孩子讲太多话吗?!转眼,JJ已经到了应该会说话的月龄了,可是他迟迟不能说,我们心中既焦虑又担心。有惊无险的是,他拖慢了几个月,还是开口讲话了。刚开始也还算正常,可是慢慢地,我就理解了当时偶遇到的那位奶奶的心情,他话实在太多了,而且太爱提问题了,简直就是一个问题宝宝!特别是随着他的年纪增长,了解更多,问得越多,都让我感觉技穷了。于是我开始注意留意学习各种知识,以一个孩子般刨根问底的心态去寻找各种各样问题的答案。在这方面,孩子可以说也是促进我读更多书的动力。之前已经推荐过一本《诺贝尔得奖者与儿童的对话》,这本纯精华,质量超高。这套《孩子提问题 大师来回答》共有1和2两本,是同事转发的微信连接推荐的。我们一看都觉得很正点,于是立刻下单购买。拿到手后,我翻了一下,这套书收集的是4-12岁儿童的问题,然后请了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进行解答。你必须知道的是,孩子们的想法是很天马行空的,有些问题确实很跳跃,就算是专家也未必能解答出最正确的答案,而且要把复杂的问题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确实也很高难度。但有意思的是,专家们倒也采用了孩童的理解角度,尽最大的努力解答这些毫无框架限制的问题。比如某个小朋友问了一个问题,奶牛如果一整年不放屁,然后一次放了一个大大的屁,能把它自己送到太空吗?哈哈,这,这,这……但回答这个问题的美国作家玛丽•罗奇,她请教了火箭专家之后,计算了奶牛屁里头的甲烷数量,得出的结果是“不行”!这个大大的屁,只能把奶牛自己送到4.8公里的天空而已。哈,真是太搞笑了。尽管是针对4-12岁的儿童量身定做的,但基于JJ目前的识字和理解程度,还是不可能自己阅读的,所以我只好自己先读了,等以后他有这些那些的书中的问题需要解答的时候,再告诉他。这样,我只好非常搞笑地先读这两本童书。读完之后,我建议大人们也可以读一读,一来实在有趣,二来确实也增长了不少常识,有很多问题其实我们小时候也肯定有过疑问,只是我们未必就会对大人发问,甚至长大之后也懒得自己寻找答案。通过这种娱乐性的阅读,顺带增加知识,可谓一举两得,有何不可呢!对于我,从这两本书中,倒也得到了几个开拓思维的答案,和大家分享一下。第一个,关于人为什么要工作?这个问题不难回答,人工作,自然是以获得生存的物资为目的,把自己的劳动力转化为生产力,创造价值的一种活动。浅层面可以这么说,这个时候会出现一个相关的问题:那是不是家财万贯的人,就可以不工作了呢?书里头是这么解释的,现代社会生产,是一种大分工的形式,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各司其职,完成自己的工作的同时,也是为社会经济、生活添砖加瓦。除非是在很久很久以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下,你可以不依赖别人完全靠自己的劳动丰衣足食。可在当代,你就算买一件便宜到10块钱的衣服,也需要有人种植棉花,采集棉花,织成布匹,然后又要裁缝缝制,需要有商人售卖……等等等等,你会发现,价值再低的物品,也都需要经过很多道社会分工,才能来到你的手头上。你工作,你劳动,你就参与其中,你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当你不愁衣不愁吃的时候,在“获得生存物资”这个范畴里头,你自然有理由拒接工作。可是当你置身于人类的社会里头,你的不工作不作为,实际就是纯消耗无贡献。(个人有权选择自己的人生,我无意评价他人的生活方式的优劣。)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有很多种方式,并不一定非要工作,在家相夫教子也是一种参与形式,或者宗教所提供的则是心灵上的贡献,这就不展开讨论了。第二个,有个小朋友的问题是:没有新闻时报纸登什么?《卫报》的记者奥利弗•柏克曼回答是:记者制造新闻。这点也并不难理解。但他最后一段话意味深长,我必须把它们抄出来:“有件重要的事情你要记住,无论你读到或看到什么新闻,都是有人决定要告诉你这些事,同时又舍弃了别的事。他们展现的只是自己的世界观——世界观并不唯一,事物总还有另外的一面。”留意一下我们的现状,在资讯大爆炸的现代,报纸、书籍、网络无时不刻在向我们传递繁杂的信息。我们经常懒得思考,不加分析和思考,一味全盘接受,变成了别人的传声筒。而所有文字信息都是有人类创造的,实在难以剥离创作者的个人观点,又因为个人的认知有限,这些观点有时隐藏得很巧妙,信息伪装得很隐蔽,难以被接收者发觉。所以我们确实需要注意到这点!保持清醒的头脑,用“事物总是两面性”的宗旨来辨别这些信息,才能免于成为别人思想的傀儡而浑然不知。最后一个,比较有趣。小朋友问:“人老了为什么会长皱纹?”回答这个问题的是一位专职医生,又兼职记者和作家的马克斯•彭伯顿,他先用医学观点解释了,胶原蛋白的流失使得皮肤失去弹性而下垂的原因导致了皱纹的出现,但他接着又用了一个非常文学性的文字来补充:“皱纹正是欢笑留下的印记”。这个回答一方面让这个有点悲伤的答案听起来又有正能量。我们经常觉得有皱纹的老人看起来,有种令人油然起敬之感,却又说不出是什么原因,或许这个答案可以让你幡然顿悟,人生的经历通过这种形式展现出来,多美的答案呢!小孩子的纯真无邪,是自然而然的,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经历又少,所以思维未被束缚,所以我们总是觉得这种性情是可贵的。成年人在社会上的经历越来越多之后,变得只顾现实,思维在不自不觉中就被束缚了,可喜的是也有很多人仍能在这种情况下,保有天真的心,那也是可贵的,更是可敬的。这两种一小一老的思维碰撞,让这套书,趣味盎然,读完回味无穷。

俯下身,和小朋友一起看世界

对于少年儿童,我们有个通用的称呼“小朋友”。既然有小朋友,那么对应的,在孩子眼中,成人就该是“大朋友”。然而现实中,有多少大朋友在与小朋友交谈时,会遵循与朋友相处的礼节,直视孩子的眼睛;会为了表示尊重,俯下身子,和孩子保持在同一水平视线上?高度不一样,视角也不同,若是始终高高在上地俯视,我们又如何能留意到,在我们欣赏墙上的漂亮海报时,小朋友能看到的只是海报下的墙面?在各种针对儿童的书籍中,尤其是在以普及知识为主旨的科普类读物中,居高临下的姿势同样是常态,哪怕是成人拿起阅读,也不由自主地正襟危坐,感觉重新回到了课堂,受教于方正严肃的老师。也是因此,当我见到《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2》这本书,忍不住眼前一亮,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截然不同的图景:童心未泯的专家大师,笑眯眯地弯下腰来,和孩子一起玩耍,一起放飞想象,用孩子的语言,孩子的逻辑,在娓娓道来中轻易地解决了孩子的种种困惑。种子如何长成花草树木?每个种子就像一个小魔法盒,需要好几把钥匙如水分、温度和光照联合作用才能打开,随后藏在里面的植物胚胎便开始生长。狮子为什么咆哮?那是狮子在群发短信,威胁其它动物不许进入自己的领地,并以此同其它的狮子联络。太空离我们有多远?其实才20英里,只要建造一架20英里的结实的梯子就可以到达太空了。但目前,人们还只能利用火箭去太空。出自各领域的顶级专家从不觉得孩子们的哪个问题是愚蠢的,低级的,无意义的。无论多么离奇,多么荒诞的问题,他们都认真地思考,给出谨慎的答案。亚历山大大帝喜欢青蛙吗?知名历史学家以前从未如此想过,但她研究当时的历史资料后表示很有可能,而且她从此不会再用一成不变的方法思考亚历山大了。一年不放屁的奶牛放个大大的屁会给吹到太空去吗?火箭专家用火箭科学家方程式测算了一番,发现奶牛只能飞到大约3英里的高空,而太空有20英里高,所以答案是不行。在孩子无边无际的想象力面前,专家们保持了充分的敬畏。他们从未用成人固化的观念将问题分为三六九等。而编者也同样对于孩子的想象表现出足够的尊重。翻阅目录可以发现本书一个显著的特点:一百多个问题,从自然科学、人文历史、文学、娱乐、生活,几乎是无所不包,偏偏全书却没有按照惯例,根据现有的学科门类来对问题进行分门别类,反而近乎随机的排列。是缺点吗?不,我反而相信这是真正体贴孩子心理特点的有意安排。井井有条、秩序、规范,这是成人习惯的世界。然而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没有森严的学科壁垒,毕竟,放飞想象的时候,谁会预先考虑应该把它放在哪个框子里?想象力,就该是自由自在,不受限制的。我很喜欢某个医生兼喜剧演员对于“为什么会打嗝”这个问题的解答。他提供了两个答案。一是打嗝是一块叫做膈肌的肌肉抽搐造成的。二是因为食物的鬼魂被困在胃里想要逃脱而进行的反抗。有科学,有幻想,有严谨,有幽默,大朋友小朋友可以各取所好。有个朋友曾经这样总结自己当妈妈的感受:“看着孩子一点点长大,就像重新过了一回童年。”其实,不单单养孩子如此,或许,和孩子一起阅读孩子的奇思妙想和大师的精妙回答,也同样会带我们回归童年的上天入地,百无禁忌。发表于 http://jb.sznews.com/html/2015-07/26/content_3291687.htm

和孩子一起长知识

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我一般还是比较重视的。一方面来说这是孩子主动去学习的表现,而同时在这种高速专注力的作用下也是提高他们科学认知的好时机。不要忽视小孩子的认知力和记忆力。可能他们一时会忘记,但是这些知识会在他们的大脑中沉淀,等将来需要的时候会自然的冒出来。《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采用了世界各个领域的大师们的专业回答。科学家们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古板,难懂的化学符号,拗口的物理名词。相反通俗易懂的解释,幽默的图片,彩色的标注区,一切看来都那么亲切。有的提问后面还会附上一小段小字体解释,或专业解释或另类调侃。搜集的问题非常广泛,从宇宙如何从无到有,到地球中心是什么。从猴子为什么喜欢吃香蕉,到我们的尿为什么是黄颜色,真的是千奇百怪,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作为一个成年人我到现在也没有去想过。可见一个孩子的想象空间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如果我们可以帮助他们给予正确的引导,对这个世界对世界以外我们还不曾知道的东西都是一种探索和发现。科学的进步对现代文明的发展有目共睹,我们的孩子将面对更复杂,更透明化的社会。就像译后记里所说的“如果爱提问题是孩子天性的话,那么认真回答孩子的问题当时成人的责任”。但这确实并不容易能做到。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孩子很多难以预料的提问都是含糊其辞,或者避而不谈。毕竟我们是普通人,我们有某方面的专业知识,只是那只能应付工作,对于科普相差很远。更不要提及我们专业领域以外的科学知识。快餐社会的发展,让人们对科学的爱好和探索越来越少。科学家们的回答让我们耳目一新,专业精辟幽默。不但教育孩子,大人跟着也学习了。当然书中有很多问题不是吃吃喝喝的小孩子能提出来的,想必要6岁左右有独立思考能力,有逻辑思维关系的孩子才会提出来的问题。总之作为父母尽可能去给孩子想想空间,帮助他们理解未知的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满足那一刻好奇的心是不会有坏处的。兴趣是孩子的第一大财富,让大师来帮我们一起维护孩子们一颗完整好奇心吧。

大人孩子都爱读

十日前在微信订阅上看的一则消息,《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这本书赫然入选由著名教育家朱永新领衔发起,新阅读研究所组织评选的“2013中国少儿图书榜”100本提名书籍榜单之列。这让人对这本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充满了期待。4至12岁的孩子,总有无数千奇百怪的问题盘踞于他们的小小脑袋之中,哪怕一粒沙、一滴水、一片落叶、一只蚂蚁……在他们天真的感知和丰富的想象里,这个世界的一切都那么神秘,那么惊奇,他们渴求知道,解开一切存在于小小脑袋中的疑惑……孩子们总爱问一些千奇百怪的问题,大人们呢,面对孩子的提问,如何作答,如何答对,才能保全孩子旺盛的求知欲,正确回答孩子们的问题?这对于很多普通大人来说,有些问题的回答实在是太难了!如是,当你真的不知道怎样回答孩子的问题的时候,来看这本《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吧,115个包罗万象的问题,由各类相关领域的专家权威精彩作答,让孩子得到正确、有趣的答案。如此一本书,把它归结为家教、少儿类书籍都相宜。还不具备自己阅读的孩子,通过家长的阅读,让家长得到一些问题真正有趣的答案,那么孩子来提问的时候,藉此本书大师们提供的回答,大人们也成为了“大师”,详尽而趣味的作答,令到孩子们问问题的积极性愈发高涨。孩子问得愈多,他们丰富的思维更活跃,创造力更高,这正是大人们所期待看到的孩子发展。几乎所有创造都是从疑问开始!大人们要做的就是让孩子保持提问题的热情,并且富有引导性和正确性的趣味解答。这让那些为解答孩子林林种种问题而头疼的大人们,藉以此书,化解了很多难题。因为这些问题是从数千名4至12岁的孩子那里搜集而来,这是他们最想搞清楚的问题,这些问题具备了这个年龄段的普遍性,切切实实地解决了大人回答这年龄段孩子问题的困难。具备了自主阅读能力的孩子,当然就不需要大人的掺和了,像我读三年级的女儿那样,自己津津有味的找问题答案去了。很有警示性的是,女儿看到“为什么大人们说了算?”这个问题时,她特别隆重地向我宣读书里的答案,其实她是以此来提醒我像书里说的那样“要记得孩子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花时间来跟她一起玩”、“不要太在乎别人的看法,做好自己,大胆说出自己的梦想”、“像孩子一样无忧无虑地快乐生活”。女儿的这个举动,让我开始反省自己的生活方式、反省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这本书里有趣的问题真多,别说孩子读着觉得有趣,就算是大人读来,也是趣味十足呢。风是在哪儿来的?水是怎样变成云又化成雨的?为什么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世界上最早的鸟是什么鸟?人为什么要上厕所?为什么天空是蓝的?水为什么是湿的?宇宙是怎么来的?青蛙的祖先是什么?植物的第一批种子是什么?企鹅为什么只在南极而不在北极?“我”是由什么组成的?什么动物力气最大?为什么说地球是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问题是不是有趣极了?答案更是令人大开眼界和着迷呢!大人孩子都爱读的书。

像孩子一样保持疑问

我一直致力于做一个有趣的人,不过对于朋友而言,这或许是意味着一个挺刺头的人。前一段,和大官、鸟网聊健身,大官有一个观点是关于无氧运动的,说是相比于有氧锻炼,无氧锻炼能增加新陈代谢的基础代谢量的,也就是说你把肌肉练大了,你每天消耗的能量就越多,就更容易瘦身。当然我不同意这个观点,因为我一直是一个挑刺派,不过潜意识里更多的是不喜欢这种为了宣扬自己贬低他人的调调。为了开展“科学实验”,我当时就和鸟网约定说每天测试基础代谢情况——当然,由于没有什么仪器,决定用睡觉前和睡觉后的体重差来作为统计口径,想检测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对于体重差的影响。不过作为试验者,我发现最大的困难倒不是运动,而是憋尿,不许笑,这是科学,为了能更好地反映效果,只好在测完体重后才去撒尿。不过,由于后来手机成砖了,这个实验也就无疾而终了,可喜的是,由于体重不受控制,我决定继续做这个减肥实验,而且为了数据的保留,我开始使用印象笔记进行记录。当然,这个实验在他人看上去很无聊,不过对于个人而言,实际上只是用另外一种手段提醒自己控制体重。而另外一方面,或许这就是我力图想达到的,做一个真正的科学的人。而什么才是一个科学的人呢?我想,第一点就是保持疑问,如果什么事情想当然,那么你的生活才真正无趣。比如前一段出的《所有人问所有人》里面,贾樟柯就问“为什么洒水车要放《十五的月亮》?”这看起来很没意思,比如有人就说,当年这首歌很火嘛,但是通过回答,我们发现,说白了,别人也是随便选的,而正是由于有这些疑问,后来还有一些政府部门出来重新选洒水车之歌。其实,这些疑问说白了,我们小时候都会问,但我想,中国文化里最大的大杀器就是“子不语”,不懂的就不问,于是小时候问的问题,多半家长都是以搪塞的话语带过,甚至怒目相斥,你问什么问。说实话,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就是他给了我们一个好的态度,认真对待孩子的提问。尤其是不知道作者怎么找来这些人问的。比如知名的“贝爷”就回答了孩子吃蚯蚓的问题——我开始还在想,贝爷的回答应该是,砍掉头就能吃,但是贝爷挺细致的,还说最好要煮熟吃。当然,还有大厨戈登·拉姆齐,他在自己主持的真人秀节目里面总是对选手大呼小叫,听听他如何回答孩子关于食材的问题,感觉一下子细腻了。当然,如果你觉得这些问题都很扯淡,你可以翻到最后的花絮看看更扯淡的回答,“风是从哪儿来的?不是我放的。”这里的风其实就是“放屁”的委婉说法。对了关于无氧运动到底能不能增加代谢的可能,前一段正好看了一个节目《关于减肥你应该知道的十件事》http://www.dapenti.com/blog/more.asp?name=xilei&id=82131里面有个观点是说,如果你锻炼了90分钟,那么别看你当时消耗的很少,但实际上在后来的22个小时,你的身体都在燃烧来重组,因此,或许这个答案足以解释所谓的基础代谢率,你天天健身,天天都在消耗,如此,还谈什么基础代谢率呢?当然,我的实验还是会做下去。好玩,才会有科学。

关于孩子,总有无尽精彩

孩子们的成长总带给人们无尽的惊喜和乐趣。儿子两岁四个月,当他有一天突然指着院里的长廊问我“爸爸,那是啥?”的时候,我兴奋万分——我知道,提出问题意味着他从此前只会被动的接受转入了主动的探索,进入了人生的更高阶段,将开始用自己的眼睛来发现,用自己的脑袋来思考,用自己的标准来定义这个世界了。但随后我就高兴不起来了——时时被他千奇百怪、没完没了的问题折磨着。他会指着桌子上的杯子开始发问:“爸爸,这是啥?”“儿子,这是杯子。”“这是啥杯子?”“玻璃杯子。”“这是啥玻璃杯子?”“钢化玻璃杯子。”“这是啥钢化玻璃杯?”“富光牌钢化玻璃杯子。”“这是啥富光牌钢化玻璃杯子?”“中国产的富光牌钢化玻璃杯子。”“这是啥中国产的富光牌钢化玻璃杯子”……孩子们那神奇的小脑袋壳里总有各种各样的奇怪问题,让大人们防不胜防。可能每个家长都曾经有过这样被孩子们千奇百怪的问题问得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或者被孩子们没完没了的提问缠得异常窘迫而不耐烦的经历。这些问题应该如何回答?当然,我们可以借助于专门给孩子看的《十万个为什么》,但那远远解决不了所有问题,每个家长仍然会为此头疼——答得中规中矩,他们无法理解;解释得通俗易懂,自己做不到;但不负责任的随口应付,又怕会给孩子造成误解,扼杀孩子求知的萌芽。英国人杰玛·埃尔文·哈里斯主编的这本《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非常有趣,她在10所小学的帮助下,请数千名4—12岁的孩子把他们最想搞清楚的问题寄给他们,结果非常有趣而且迷人:有的表达了孩子们的疑惑——为什么小便是黄色的?为什么会打嗝?为什么自己胳肢自己不管用?为什么男人长胡子而女人却不长?有的表达了孩子们的妙想——如果一头奶牛一整年不放屁,然后放个大大的屁,它会飞进太空吗?要是我的胃被抻直,它会有多长?亚历山大大帝是否喜欢青蛙?有人吃北极熊或狮子吗?有的表达了孩子们的担忧——吃蚯蚓有事吗?糖对身体有害吗?我们的嘴里真住着叫作细菌的妖怪吗?确实让人匪夷所思。孩子们问得千奇百怪,让人忍俊不禁;大师们答得也是妙趣横生,让人啧啧称奇。回答奶牛的屁是否能让牛飞进太空时,不但肯定了孩子的想法,还请到了动物学教授先回答了牛是否打嗝的问题,然后用火箭专家的计算给予了否定的回答,却谈到了穿流线型宇航服的牛、甲烷引擎等等;而在回答维多利亚时代儿童为什么要从事繁重的工作时,年届80的作家不但回答了问题,还顺道介绍了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在回答月亮的形状为什么会变化时,教孩子们模仿太空,用一盏灯、一个苹果和自己做起了游戏……然而,在我看来,最精彩的不是书的内容,而是这本书的诞生。杰玛·埃尔文·哈里斯本人是久负盛名的职业撰稿人,主要撰写社论和杂志专栏,却来组织孩子们提问题,而且不厌其烦的和各方专家联络,寻找答案。而更让人称奇的是,杰玛所拉来的这些大师,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头衔,象皇家科学院院士、科普作家、皇家文学院成员、科学节目主持人等等,他们功成名就,却没有指斥孩子们想法的荒诞不经,而是非常郑重其事的给予了回答,这种精神更加值得我们学习。这本书的扉页上写着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对真和美的追求可以让我们一生都生活在儿童的世界里。而象孩子一样保持一分纯真和疑问,正是推动我们这个世界进步的动力。确实,有关孩子,就有无尽精彩可以书写,只要我们愿意象杰玛那样去做——期待中国人的这本书。


 孩子提问题 大师来回答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