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

出版日期:2015-7-1
ISBN:9787513317410
作者:内山完造
页数:163页

内容概要

内山完造(1885—1959),日本冈山人,汉名邬其山,1913年来中国,1917年在上海北四川路魏盛里开设内山书店,1927年结识鲁迅,之后成为挚友。1935年《活中国的姿态》在日本出版。1945年10月内山书店被中国政府接收,1947年12月内山完造被中国政府强制遣返归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事日中友好工作,1959年9月20日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葬于上海万国公墓。
尤炳圻(1911—1984),字平白,江苏无锡人氏,1911年10月25日生于无锡。1934年夏清华大学西语系毕业,当年赴日留学,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研究院攻读英国及日本文学,1937年夏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和从事译著活动。1945年迁居上海,在上海实验戏剧专科学校、缉椝中学及南迁苏州的河南大学等校任教。1949年上海解放后回到北京在华北大学政治研究所学习后分至兰州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其间也从事了文学研究和译著活动,1984年病逝于兰州。

书籍目录

序(鲁迅)/ 003
绪论文章文化与生活文化 / 006
一 帮之一种 / 001
二 零买较贱 / 005
三 生命与权利 / 008
四 三类根性 / 011
五 一种习惯 / 014
六 便茶 / 017
七 剩饭 / 020
八 又一剩饭 / 023
九 相互扶助之宴会 / 025
一十 因人定价 / 028
一一 生活符号之文字 / 032
一二 有限公司无法赢利的背后 / 036
一三 彻底的实际生活 / 041
一四 某日之交易谈话 / 045
一五 中国人个人主义乎 / 049
一六 钟之音 / 053
一七 赌博之概念 / 057
一八 关于洋纱 / 060
一九 饭店之二景 / 063
二十 对于商品之注意 / 067
二一 偷与落 / 070
二二 关于天井 / 074
二三 木与竹 / 079
二四 不全力倾注必败 / 082
二五 福禄寿 / 087
二六 绑票 / 092
二七 天无绝人之路 / 096
二八 殉教 / 101
二九 口言谢则失其亲切 / 107
三十 劳资协调 / 111
三一 中国人的生活 / 115
三二 针尖和拳头 / 120
译者附记 / 123
译者简介 / 124
日本人: 一个外国人的研究
绪言 / 129
第一章 几个自然条件 / 130
第二章 几段历史事迹 / 133
第三章 明治大帝 / 136
第四章 欧战 / 138
第五章 固有的裂痕/ 141
第六章 军人思想之变迁 / 143
第七章 政治 / 147
第八章 财政经济 / 150
第九章 外交 / 153
第十章 精神上的弱点 / 156
第十一章 黄金时代过去了 / 158
第十二章 结论——物与人 / 160
这本书的故事 / 162

作者简介

本书1935年在日本出版时原名《活中国的姿态》。内山完造自陈观察中华文化垂二十年,中国文化有“文章文化”和“生活文化”的分别,仅通过文献的途径考察中国难免片面。作者凭借常年旅居中国的生活经验和汉学功底,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作出了自己的描述和看法,其中的同情和批评依旧值得国人警醒。他所采取的方法,是从观察日常实际的生活入手,来了解另一个缺乏关注,也更为真实的中国。书后附录了蒋百里的《日本:一个外国人的研究》,对比阅读,更有意义和价值。


 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若不是新星出版社的“好书不老”书系将年代久远的经典论著重新编订出版,我或许都不会知道曾有个日本人内山完造,写过这么一本《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内山完造生于1885年,日本冈山人,1913年来到中国,1916-1947年一直居住在上海,经营内山书店。写作此书时,内山完造在中国已经生活了二十多年,对于中国的认知算是透彻和深入的。其具体而真实的感受,让他的文字显得生动而诚恳,富有故事性和画面感。提及内山完造,不得不说他与鲁迅之间的友谊,鲁迅在为此书写的序中说:“事实胜于雄辩,这些漫文,不是的确放着一种异彩吗?”同时还不忘说明日本人是喜欢“结论”的民族:“无论是听议论、是读书,如果得不到结论,心里总不舒服”。不过即使太笼统、有偏差、会误解,也是合情合理的。我们需要的不是滴水不漏的官方概念,而正是情感饱满的民间论调。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对于自身的问题,往往是无法察觉、不能自知的。内山完造身为外国人,观察细致,见解独到,那些我们自己习以为常以致熟视无睹的行为和习惯,经过他的描述与分析,别有一番意味。书中有中日两国各方面的对比写照,以小见大,由表及里,没有成见和包庇,不加修饰和夸张,客观公正又不失亲切,严肃认真又不失调侃。内山完造在另一本书《隔壁的中国人》中曾提到,“日本人去别人家做客吃饭,第二天再见面时会说起昨天的事情并感谢对方。过几天再相遇的话,还会说前些日子多谢招待。甚至于一年之后还要为这件事道谢。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只要当场表达过谢意,这件事情就算告一段落了。”比起日本人的重恩情,中国人的表现颇为平淡。在《日本人的中国观》中,有一篇《口言谢则失其亲切》也提到,“受惠的小孩和旁观的人众,都并没有觉得这种行为是义侠或慈善的样子”“实际上所有的日本人,一见到乞丐受布施而不言谢的态度,便感到非常不快,也非常不满,竟说中国人是忘恩负义的。”内山先生随后为我们辩驳道:“将施助之类妄作恩德,方是大误。君子之交淡如水,岂仅指古圣人之言呢。若一言谢,何等减色。”由此可见,内山完造不仅懂得和了解中国人,还认同和欣赏中国人。中国与日本,在地理位置上都是比邻而居,在历史进程中总是彼此交集。不管有多大隔阂,有多少恩怨,中日关系都是两国在外交与政治上重要的一环。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观念相对落后的年代,要想了解另一个国家与另一群国民,或许只能通过自身的实践与他人的理论,而如今,各种访谈节目、专题报道、研究书籍应有尽有,我们有了更多的办法和渠道得知真相,却少了兴趣去学习,少了耐心去探索。那么不妨空余出一个下午,仔细读读这本书,结合近代史,回忆上世纪,纸上的人物和城市渐渐鲜活,笔下的百态和万象慢慢显露。恍然之中,仿佛置身于内山书店,一副民国容貌与昨日图景已然呈现在眼前。
  •     苏轼有七绝《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时我们在自己的土地上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往往忽视了观察自我思考自我,不易察觉一些存在的问题,不由得不识了生活的真面目。近来有美国作家Peter Hessler何伟,日本青年加藤嘉一,德国青年雷克等都从他们的角度帮我们进一步的了解自己。而今天将要提到的是他们的前辈。我们打小从课本里知道,与鲁迅先生亲近的日本人中除了藤野先生就是这位内山完造了。内山先生的书店独家出版鲁迅先生的《毁灭》等进步刊物为鲁迅先生的挚友,结识帮助进步青年和左翼斗士名流等 ,如果你看过许鞍华的电影《黄金时代》应该对萧红萧军在内山书店拜会鲁迅先生有深刻的印象。内山完造自起汉语名字:邬其山。我们可以在这本《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的漫谈中多次看到他引用自己的中文名。鲁迅先生在序言中讲到日本人爱作结论而漫谈则不同如老朋友茶余饭后一起聊天。而内山完造行走中国凡二十余年,用一些胜于雄辩的事实给日本读者一个了解真实中国的切面,同时国人看见这样的文字也该有一些自省和内在的思考。本书篇幅比较短小,但绝不乏味,属于新星出版社新近用心推出的好书不老系列,该系列均篇幅不长却发掘了一些过去是遗珠之憾的经典。这本《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共计11.5万字,书中附有蒋百里所著《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作为对比阅读。蒋百里的文章也是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小小的篇幅却深刻地揭示了日本的社会风貌和历史沿革。我们知道蒋百里是民国初年著名的军事家, 他在其著名的《国防论》中扉页即阐释对中日交战的看法“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这也成了国军抗日的根基,持久战理论的源泉。就如同他在这本《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结尾的最后一句话“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可见蒋先生对日本研究之透彻。内山先生在《帮之一种》中谈到维系中国社会组织的核心,即作帮。即同乡人。你是否能够记起徐克在《黄飞鸿之三:狮王争霸》中为我们呈现的广东会馆,他们团结他们互爱他们拧成一股绳,当面对京城一霸大平号油厂赵天霸时,广东会馆倾尽全力也要保住同乡之间的脸面和尊严,这就是帮的力量。而彼时,日本人一提到帮就想到的时候上海青红帮这样的黑道,内山先生就是通过他的文章来扭转这类偏颇。《零卖贱卖》中,东洋一向以为中国人为未开化之人。而内山观察到,中国民间贸易是一种“多么富于优美的人情味,奔流着温血的买卖方法呀,这便是中国式”。中国的商家不欺贩夫走卒总以人情味的多施与一点货物而维系着人间的温暖。在研究中国人根性的漫谈《三类根性》中有反思岛国根性“日本人因为过的是大洋中的孤岛生活,不知不觉间受其影响,无论什么事情都是一板三眼,养成直线生活的习惯和日本人异常的洁癖性”,而对中国人安于现状,不紧不慢也深表担忧。《因人定价》中更是深得三昧地指出,中国人的思想境界:“天地是大戏场,戏场是小天地”。《木与竹》中指出中日之间的差异在于日本人做事一板一眼“直线生活融通性缺乏”,“反之,曲线生活则富于融通性”中国人像竹子般富于融通性有异常坚韧。在《天无绝人之路》中斥责日本研究者迷信数字统计而不深入生活地来研究中国。“以为唯统计和数字才绝对可信,所以对于写明了统计与数字的东西,益发常遇到与期待相反的结果,也属当然了”。在最后的《针尖与拳头》中,内山先生在对中日关系的看法上表示“所以现在说要突然变更双方的看法观察法,到底是不可能的事情”。读罢《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除了佩服内山完造作为旁观者清的看到了当时中国不为人知或者中国人不自知的一面,也对中日友好有了内山这样的桥梁感到欣慰。内山完造之所以能成为民族魂周树人先生的挚友是有道理的。最后还是感谢新星出版社这个用心的系列,依然借用那句:“好书不老,常读常新”。
  •     《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是好书不老书系列之一,虽然篇幅不大,但小巧而精装,内容上展示了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和一个中国人看日本。本书收集了日本作家内山完造和蒋百里的两个方面的作品。一篇为《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另一篇为《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从题目就可以看出,一个是日本人看中国,另一个是一个中国人看日本;从语言上来说,内山完造的这篇文章写出了活的中国,通过一些生活的小事,来展现旧时的中国是何样子,而蒋百里的文章更偏向于传统的学术方面,为我们介绍日本到底是什么样的国家。从知识层面上说,两篇文章都给我带来很多的认识。个人更喜欢内山完造先生写的这部作品,他给我展现了活灵活现的旧中国,看到了原来中国人的样子。这部作品中一共含有32个短篇,每一个短篇都可以看出旧时中国人的观念,有些观念现在依然存在,看过后引起了我的共鸣。《帮之一种》,讲述了一段同乡人的故事,至今我们也延续着这种观念。文中的两个人因为一场“削刀磨剪刀”的生意,本来是互相争讲价钱,却知道自己的同乡时,生意和谐收场。在当时来说,“同乡人”这句话是很可怕的,都市中,“同乡人”被延伸,无论是不是同乡人,只要随时团结在一起,什么会馆,什么会所,它们统称都是“帮”。“帮”是当时中国本来的社会组织的核心,在某种范围内实行相互扶助,是实际上维系一些人所说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秩序的不文律,像我们所熟知的杜月笙的青帮。看到这里,不禁想到我们和平年代,其实我们还是存在着这种帮的本质,只是好的方面多一些。在大学时,身在异地的同学们,他们会组织在一起成为同乡会,这样方面交流,到放假时可以一同回家,碰上困难还可以相互帮助。网络上的“群”,个人觉得也是一种帮,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可以收集更多的消息,聊天无不乐乎。《相互扶助之宴会》展现了中国人的形式观,至今中国还是延续着这种观念。书中为我们描写了中国的结婚、祝寿、遗葬的形式,大而壮观,相传“中国人以结婚式而使半生之经济破产,又因举行葬式而令其余的半生总破产了”,虽然作者不是很同意这种观点,但是也可以看到中国的形式多么的“壮观”而耗财。岂不知今日中国依然是这样,甚至更加严重,人生重要的时刻大兴宴会,为自己炫耀,为别人体面而壮观。不是说这种方式不好,只是觉得太浪费,完全没有必要,日子还是稳稳地幸福就好。书读完后,个人觉得在内山完造眼中旧时的中国人还是很讲究的、懂得规矩,从他另几篇的《便茶》《剩饭》《又一剩饭》展现了这些,并且,也看出了中国人的善良与包容……

精彩短评 (总计17条)

  •     还不错,比较客观的写出了中国的方方面面,从一个局外人介绍中国,没有添加太多的个人情感。另外,书里一直提到的就是上海,其他地方很少提及,如果在全面点就比较好。
  •     正在看,透彻
  •     这样的旧中国已经死去了。
  •     很透彻,观察到中国人也没有捕捉到的生活细节和长久以来的习性。
  •     终于了解那个时候的国民性了!跟我料想的一样!要是国民性能传承至今...
  •     现象的评论,看这书建议跟大历史观,宏观的角度结合看,我看的是 变迁和差异,当然有很多地方,普通人的选择无可厚非,先有江湖后有世俗,这每个人心里的江湖气大概有怜悯又苦涩吧,我猜,毕竟是别人的天下和外族的政权,我觉得看完看吴思的,再看点笔记小说,会丰富点,不至于太干涩和刻板。但是读书人和文化现象,可以呵呵呵呵呵的冷眼观之吧~
  •     记录放在时间里 去看 非常有意思(真的是为了毕业论文找的小书 但是觉得略有启发)
  •     文化的隔阂(内山)与时间的隔阂(我),没想到还是前者更薄一些。
  •     邬其桑的见微知著吧
  •     此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日本人写的中国观,第二部分是中国人写的日本观。且不说文笔如何,由此看出了民族胸怀。 前半部写的角度有趣,可以看出作者长时间在中国生活,细致入微的体会到了中国人的活法做法,角度另类,见解独到,再加上鲁迅先生的译作,很是有趣。 后半部题目老套,内容条条框框,且都是表面现象,未能深入浅出,并不是我想看到的。 在战乱年代,全世界都瞧不起中国,瞧不起中国人的时候,内山完造可以从老百姓生活细节中发现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并非像世界想象的那样,是个有智慧的先进民族。而蒋百里一直在细数日本和日本人的种种罪责和错误。这确实能体现胸怀,和文笔无关。
  •     有意思,也引发了不少思考,原来民国时候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是这个样子的,比教科书上冷冰冰的史料要生动。传统与西化,也不能一概而论到底哪一种最好。值得玩味,推荐。
  •     有点老 有点不够力道 要不是鲁迅做推 才不会买
  •     前面是内山完造漫谈一个日本人眼中中国社会与日本社会的不同,并无什么探源式的研究和褒贬。很多一百年前的现象到今天依然不变。后面是蒋百里写的中国人眼中的日本,感觉很业余,信口开河较多。但是第一次发现一个观察日本的不同视角。
  •     温情脉脉的中国
  •     尽管我认为以70年后的中国来说,很多现象已经不是当年内山完造先生所观察到的那样,然而透过现象看本质(我要达到这么深的能力和水平还差几百条街),不得不由衷的佩服,甚至有很多篇没有看懂。
  •     好书不老这四个字无论如何是不适合称赞这本书的。对一个外国人来说能透过中国人的种种行为去分析深藏水面之下的文化差异确属难得,但是显然相对于多数从水面看中国的外国人,作者的分析也就是偶然往水下探了个头:更多停留在了对自己所见所闻的叙述。而且不知道为什么作者似乎对中国带有一种莫名的好感,铺张浪费死要面子办婚丧礼的恶俗居然也被美化成了社会的和谐互助。
  •     意蕴涵咏,颇有归震川之文风,配上丰子恺的插画,就完美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