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火车》书评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
ISBN:9787229058814
作者:[英] 欧文·威尔士
页数:332页

要的就是快感

  吸毒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快感。  性交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快感。    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一个他妈的大电视。选择洗衣机,汽车,雷射唱机,电动开罐机。选择健康,低卡里路,低糖。选择固定利率房贷。选择起点,选择朋友,选择运动服和皮箱。选择一套他妈的三件套西装……选择DIY,在星期天早上,他妈的搞不清自己是谁。选择在沙发上看无聊透顶的节目,往口里塞垃圾食物。选择腐朽至死,只剩下由你精子造出取代你的自私小鬼。选择你的未来,你的生活。但我干嘛要这么做?我选择不要生活,我选择其他。理由?没有理由。只要有海洛因,还要什么理由?    选择生活,而生活的目的是什么?理由是什么?  是的,没有终极答案。而为什么要选择快感?哈,这你就要问几万几亿年来为什么生命会进化出这么一具能够感受快感的肉体。    为什么选择毒品?为什么选择不要生活?  我们可不可以这么去看:因为生活让影片中的主要人物们无从选择,或无法轻易选择。    既然生活要抛弃我们,我们何不在生活抛弃我们之前,主动选择抛弃生活。便没有了被抛弃之感。    再者,什么是生活?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就是生活?选择毒品,选择糜烂,选择痛苦就不是生活?是,可不可以说:我们就是选择这样的生活。    不是上层阶级,不是中层阶级。他们是,就是下层阶级。出生在下层阶级家庭,成长在下层阶级环境,吃穿用着下层阶级的生活物资,这一切可以选择吗?可以选择不出生在这个家庭吗?可以选择不成长在这个环境吗?    然而不管是上中下哪一层阶级,同样使用着同样的生命结构,同样属于人类,同样能够感受两腿之间给的快感,同样能够对温暖满足饥饿舒适以感受。    但是,但是,不能像上中阶层那样轻易获得。到这里,自我发现这些不公或者说物质的不均等,难道还不能发发脾气?  ——肏,草泥马的世界,肏,操蛋的社会,肏,狗屎一样的生活。    你们每日生活中的安逸大于混乱。而相反的是,他们的是混乱大于安逸。    你看这样行不行?让所有人都没有感受快感的机能,让所有人都吃喝穿用不缺。  你再问问看,问问你的价值观,问问你的信仰,问问你的身体,问问你的两腿之间,问问你的大脑,问问你的心:你要选择什么样的生活?    对于这电影,我想说:我看到了一种生活状态,一种人群,一些些人性。  然后,在生活中,以此为戒,小心地活着罢了。

小说与电影的简单对比

如果我看到一部达不到自己预期水准的作品,便多少会觉得难受。《猜火车》前几年先看的电影,最近读了小说,可以先下个结论,小说没达到我的预期水准,如果将电影与之横向对比,我认为电影更胜一筹。一般来说作品都是原著更出彩,这样的例子太多,但也有少数例外,《猜火车》算是这样一例,造成这样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分析:作为小说而言,语言不够顺滑流畅,当然这里可能是翻译的问题(原著不谈)。脏话满篇的小说还有部名作《麦田里的守望者》,《猜火车》和其同样有很多本土化的口语,不谈尊重原著之类的因素,在第一观感上是有不少差距。小说用的是多人多角度的第一人称叙述体,数个人物随意穿插,其中并没有明显的逻辑顺序关系,这让小说显得有些杂乱无章,可谓结构的败笔。而小说介于本身载体缺乏直观性的原因,这样的叙述方式更容易让人产生故事的撕裂感,再加上语言的问题,阅读过程中缺乏连贯性的问题便显而易见。情节方面,电影是小说压缩、改编后的产物,在事件的因果关系和人物上有明显的出入,但这种区别并没达到令读者或观众产生激烈争论的程度,因为无论电影还是小说,主要表现的还是几个“问题青年”琐碎的生活现状,叙事的方向几乎没什么变化。而电影的剧本可谓汲取了小说中绝大多数精华部分,删去了数个出场次数很少的人物,情节上也改编的比小说更有逻辑性(虽然即使如此电影的逻辑性还算是较差的)。如果说电影中很遗憾没有加入的一些东西,我觉得只有小说中那时不时的“哲理性”思考了,读起来感觉很叛逆、很批判,也不无聊,但意思不大,不够深入,也就类似《麦田里的守望者》那样小青年泄愤的档次。当然电影里也有这样的段子,不少还是原创的(小说里没有),但在数量的比较下还是逊色于小说了。不过我依然认为小说的缺点大于优点,阅读这本书大约要花8小时,是否值得?《猜火车》电影整体上是非常成功的,概括了原著的精华,剪辑、配乐、镜头、演出都相当到位,如果不是特别喜欢而想去读读原著的,建议不用看小说了。

“变态男们”的邪典列车

因为表面上的相似性(吸毒、滥交、玩世不恭等),人们往往把欧文•威尔士的《猜火车》与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相提并论。《在路上》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但其实所谓“垮掉的一代”并未彻底垮掉,在他们的身上还多少有些理想主义的色彩,他们还在多多少少寻找着生命的意义,在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之后的另外一本小说《达摩流浪者》中,曾经东游西逛的那群人,终于静下心来,在古老的东方禅意中,寻找生命的顿悟。与他们的前辈不同,《猜火车》中的“瑞顿们”,从一开始就放弃了生命意义的寻找,他们仿佛坐上了一列疯狂驶上地狱的列车,义无返顾地等待着与死亡的拥抱(他们中的一些人确实也最终如愿了)。如果你是一个已经不再年青的人,而且没有吸毒的经历,你很难一开始就喜欢上《猜火车》这样一本堕落、迷乱、反叛而又重口味的小说,可就是这样一本让“俗人”们倒尽胃口的小说,也许象《在路上》那样发出了“时代的声音”,从而成为了经典。没有太多的铺垫,几乎就在小说的一开始,欧文•威尔士再带领读者进入“瑞顿们”迷乱的世界:上个世纪80年代,在苏格兰的小城镇雷斯,瑞顿和他的朋友们整日无所事事,他们所做事就是吸毒、滥交、酗酒、打架,别人不知他们为什么活着,其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这样一本极度“迷幻”的小说,你很能期望它能有什么像样的故事情节或者它所隐含着什么意义,你看到的只能是故事的碎片,“事情”确实是在不断地发生,但前后你很难找出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在小说里,读者们看到的只是从吸毒到吸毒,从滥交到滥交,从酗酒到酗酒,从打架到打架,如果有人想从中找出真善美来,那他当然是会失望的。他们能做的事都大同小异,读者大概都可以想像到,不同的只是故事主角的不停的变换,叙述角色的不停的变换,但就是通过这些碎片,我们依稀可以勾勒出“瑞顿们”的迷乱生活,同时在“瑞顿们”的迷幻生活中,除了那些我们一辈子也不可能知道的毒品的名字,以及毒品给他们带来的极度快感,我们还知道了那么么多的英伦球队,数不清的摇滚乐队,维护了英国人荣誉的马尔维纳斯之战、并不讨人喜欢的英国工党、撒切尔夫人等。你很难说这些对“瑞顿们”就没有影响。有人说《猜火车》是一本毒品大全,从它反映的时代风貌,说它是一本上个世纪80年代英伦社会百科全书其实也并不为过。就是在这些看似冷冰冰“零观点”叙事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欧文•威尔士作为一个了不起的小说家驾御小说的才能。如今人们对所谓的“邪典小说”已经屡见不鲜,如果细细算来,《猜火车》无论如何也算得上“邪典小说”的先驱之一。再回到《猜火车》小说本身,虽然一样的无所事事,与他的朋友们不同,作为主人公的瑞顿虽然是一个名符其实的瘾君子但偶尔还会进行一些哲学思辩,比如他面对面试的考官还能对存在主义的先哲发表一番并非幼稚的看法。《猜火车》中瑞顿的一段独白,简直就是他们“反生命”的宣言书:“这个社会发明了一套扭曲的逻辑,用来招安那些主流之外的人士。想想吧,我知道吸毒的好处和坏处,也知道自己不会长命,这些种种后果我非常清楚,可是尽管如此,我还是决定去吸毒,这又有什么不可以呢?他们却不允许你这样做。不让你这么做的原因,就是你的行为意味着他们的失败。实际上,你只要需要他们提供给你的一切就行了:社会生活、分期付款、洗衣机,汽车、坐在沙发上看毫无内涵的综艺节目,还有满嘴的垃圾食品、腐烂到底、在家拉屎撒尿,在自己生出来的崽子面前丢人现眼——这就是生活。”对待毒品“瑞顿们”如此,对待性,他们也好不到哪里去,在吸毒的狂欢聚会上,欧文•威尔士借瑞顿的朋友雷米之口,表明了“瑞顿们”对待性的态度:“带上你的套子跟着我的韵律/宝贝摇一摇啊宝贝摇一摇/我们前搞后搞搞翻天/我们都是行尸走肉。”,性只不过是他们的另外一种毒品,除是极度的快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看得出来,无论是吸毒、滥交、打架还是酗酒,其实他们过的是一种无根的生活,唯一能让他们不感到痛苦、空虚和无聊的,就是他们不能停下来。除了生活能带给他们的极度快感,他们什么也不想要,他们反抗的其实是生活的本身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具体地说,象所有年少轻狂的小子一样,不管他们意还是无意,他们都在反抗这个社会或者他们的父母强加给他们的东西,他们不想象他们的父母或者社会上的大多数一样过着循轨蹈矩的生活,不想成为生活的奴隶,但他们不知,或者故意不想知道,其实他们是另外一种奴隶,甚至比他们的父母更彻底。在《猜火车》瑞顿独吞了哥们儿的毒资,企图开始新的生活,无论从情谊上讲这道德不道德,我们看到了一个略为光明的结局,但上了点年纪人都知道,每个人其实逃不出的是自己的心魔,而与他在什么地方没有太大的关系。最好的结果是他摆脱了毒瘾以前那些瘾君子朋友,过上他的父母也就是社会是大多数人的生活:“社会生活、分期付款、洗衣机,汽车、坐在沙发上看毫无内涵的综艺节目,还有满嘴的垃圾食品、腐烂到底、在家拉屎撒尿,在自己生出来的崽子面前丢人现眼。”,从生活的角度来说,当然这样更好,但从“艺术”的角度来说,没有什么比平庸而又乏味的生活更反艺术的了。

骂,骂,骂过之后总要闭嘴

当然是因为看了电影,才来看找书看的。看电影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叫“猜火车”,刚才才看到解释。P296下边的注解说:“猜火车(Transpotting)的含义,一是一种打发时间的游戏,在车站观看转瞬而过的火车,记下各节车厢的编号,记得越多就越厉害。另外,因为长期吸毒的血管断续斑驳的就像铁路,从血管上找到可以注射之处,也叫猜火车。…”电影开头经典的独白在P182:“实际上,你只需要拒绝他们提供给你的一切就行了:社会生活、分期付款、洗衣机、汽车、坐在沙发上看毫无内涵的综艺节目,还有满嘴垃圾食品、腐烂到底、在家拉屎撒尿、在自己生出来的小崽子面前丢人现眼——这就是生活。”可是不管是否“拒绝他们提供给你的一切”,这都是生活。就算生活代表着酗酒吸毒性滥交,代表暴力代表HIV代表死亡,这也还是生活。日光之下无新事,你能对生活做什么呢?把它撕碎,踩烂,与自己的血揉在一起扔进马桶冲走,起身,一转头,生活仍在背后盯着你看。瑞顿会过上“好”的生活吗?也许他不会有什么变化,也许他变得和所有平庸的人一样,也许也许,可是不管怎样,操蛋的生活会粘着他,直到他死。这本书的脏话,有人评论说太多了,京味儿太浓了,我倒觉得京味儿不是问题,而且脏话不是太多,反而是不够多,而且不够有节奏感。也可能,用一本书来表现青年嘴里一串一串的骂街,本来就比不上电影效果好。最后,“屎霸”这个名字,稍细想一想,就会戳笑点 -.-

如果不能自由,那么就只能疯癫

在写评论之前,出于好奇,我翻了一下2010年版的《猜火车》,同样也是石一枫翻译,重庆出版社出版,仅仅粗略看了一下评论,发现至少有那么两点改变,一是莱斯莉的孩子以前叫唐顿,现在叫唐恩,二是以前的真名、别名换来换去,但在新版中要较为固定。当然,由于这只是根据豆友的评论瞎猜,所以也说不上准不准确。如果真如我所说,那么我想,这个译者是一个真正用心的译者,而一个真正用心的译者不可能一天翻译上几万字。看书最先感动的是书开头的“编委会荐语”,我们需要重新来塑造经典,也需要经典来反映一个时代。我记得有个著名书评人将《麦田的守望者》视为“邪典”,这自然是根据cult film引申出来的——有意思的是《猜火车》就是典型的cult film,书评人的意思是指一些称不上文学水平多么出色、但却能影响一代人的书籍。我想,无论是《在路上》还是这本《猜火车》都是算得上邪典了。看完书后,我还特意去看了一下电影。电影用了很多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来将书中的情节串起来,因此我们还是可以看到瑞顿在马桶里捞栓塞,屎霸大小便失禁的床单,汤米因为失恋而吸毒,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电影在艺术上渲染的荒诞却无法抵挡书籍所带来的现实,前者你看了或许会发出一场游戏一场梦的感慨,而后者足以让你感觉生命带来的寒冷。《猜火车》描述的是关于苏格兰一群下层人的糜烂生活,有人在吸毒逃避生活,有人一戒再戒,还有人老是换着女友,有人因为失恋吸毒而染上艾滋。这个的描述很容易想起60年代的大洋彼岸,吸毒、滥交、迷幻音乐,事实上这里也提到了地下丝绒乐队的《摇滚禽兽》,披头四,大卫·鲍伊,当然还有爱丁堡国际艺术节。而虽然最终瑞顿背叛了原来的生活,但是却依然显示着一个时代的悲哀,如果没有了出路,那么癫狂就是最好的生存。当然,这本书对于毒品的描述简直就是过于详细,足以成为百度百科。不过,如果只是为了更加真实又有何不可呢?最后,虽然人们或许鄙视这样的存在和生活方式,然而再想想这玩意不都是当年老祖宗玩剩下的吗?袒胸露乳,服用五石散,打倒一切伦常,同样的对抗社会,这些人现在被称为“竹林七贤”。

被自由绑架的人们

书读了一半不得不放下来,马上找来这部九十年代曾经风靡世界的电影来看,我是需要一种验证的。因为以前看过这部电影,其中主人公对于自由的亵渎以及解读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还有就是我依稀记得贯穿整个故事,终究还存在了一点积极的意味,不过读眼下这部由石一枫翻译的小说版的《猜火车》(重庆出版社 2012.12版)可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说实话,我几乎无法说服自己继续读下去。首先,译者“用纯正的北京方言置换了地道的英国俚语俗语”的翻译手法就很是令人不可思议,想象一下一个又一个白皮肤黄头发蓝眼睛的英伦小子们,一张嘴冒出来的竟全是“你丫、傻逼、丫挺、操蛋”这类词语,读来真有点啼笑皆非的感觉。小说家努力表达彼时人们存在本相和内心真实的初衷以及译作者所遵循的在原著作基础上“有中生有”的二次创作都无可厚非,但是有一点就是译作者对于原作的理解程度和对艺术不可或缺的尊重以及虔敬实在是值得商榨。其次就是小说对于住在苏格兰爱丁堡附近没落小镇雷斯的年轻人毫无希望可言的,挣扎在生死线上的世俗生活的呈现以及他们对自由的无可救药的崇尚实在是出乎我的想象了。因为成年的我总是固执地以为如《猜火车》的主人公瑞顿、西蒙、丹尼和卑比们所崇尚的这般醉生梦死的自由,毋宁没有。但是我也十分清楚,这仅仅是我自己的以为。却并不被很多人认同,譬如故事中的主人公马克、西蒙以及现实世界中那些早已将自由视作毕生之唯一追求的人们。生活在极其自由的世界之中的,无拘无束地自由生长,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欢的任何事情,譬如没有规律地生活起居,譬如随心所欲地男欢女爱,譬如毫无节制地嗑药、乱交….. 应该说他们的生活一直是某些被桎梏于现实,并对现实早已深恶痛绝之人的生活理想,但是从主人公们大致相同的人生经历看来,自由并没有赋予他们什么实质上的东西,也似乎并没有带给他们丝毫的成就感和略显幸福的生活,也没有见他们有任何享受身在自由之中的生活的表现,反而变本加厉地摧毁了他们的青春与生活。看看他们的生活境况吧,暗无天日地苟延残喘着,只为了乱交、嗑药那一刻带给自己的所有快感,然后再极度自由之后的各种后遗症(如艾滋病)的吞噬中一点点退出了生。他们是被自由绑架的人,作者深刻地再现了他们。还记得匈牙利诗人裴多斐在他的诗歌《自由与爱情》中热血沸腾的诗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但是我敢说《猜火车》中那些年轻的生命们所热衷于追求的自由与诗人誓用生命与热血换取的自由绝不是一个物质。在我看来,他们的自由更像是给自己对现实世界的报复以及反叛找一个合适的理由而已。阅读这本书,我的阅读经验和耐性都经受了严峻的挑战。不过真的很希望阅读者能够透过小说中一个又一个因对自由的误读而走向毁灭的年轻生命的不堪经历,得到对自由意义的某种照见以及警醒。

别向操蛋的现实投降

《猜火车》是一部反叛现实的小说,在某种意义上讲,他甚至是一部充满诗意的反传统小说。我曾对某人讲述俄罗斯白银时代的女诗人,说及茨维塔耶娃的时候,他用极端傲慢的神情说,这个女人固然是个天才,但也太违背世俗了。他那不屑的神情似乎在说,违背世俗的人都是垃圾一般。这种对违背世俗者的愤怒,是因为他做世俗的奴隶已经太久。《猜火车》的主角有四个人,是一个天然的小团体,第一位是马克,绰号懒蛋,是一个嗑药,睡懒觉,无所事事,但却喜欢思考人生的二逼少年;第二位是西蒙,绰号变态男,以玩女人为己任,并将艳遇过程诉诸口舌的三八货色;第三位是墨菲,绰号屎霸,喜欢小动物,心地善良,但个人习惯令人不齿,是一个典型的弱智二百五;第四位是弗兰克,绰号“卑鄙”,性格火爆,行为生猛,动辄用刀子将人捅成重伤,是一个心狠手辣的恶棍;除了这四人之外,还有几个瘪三一样的“小人物”,可算得上是这个“大人物”的翻版。对了,还有一个女子叫爱丽森,和以上四人一起嗑药,并与他们乱搞,生下了一个不清楚父亲的男孩(后夭折)。按照世俗标准来看,这群人是彻头彻尾的不良分子。不,说不良那是说轻了,他们是人渣,是垃圾,是社会的毒瘤。但是,除了上帝之外,谁敢拍着胸脯说,我有资格进行最终的审判?所以,我们无权给他们贴标签。现实是什么?是世俗生活的基本呈现。所谓的现实,就是好好读书,好好工作。为什么要好好读书,好好工作?因为读书可以让你进名牌大学,比如哈佛,或者耶鲁(就像那些外表文静,内心风骚,隔三差五脱了校服去夜店疯狂的名校男女一样,这没什么,其实他们也不甘心把大好时光浪费在名校),从名校毕业,可以去大企业做实习高管,或者做政府的雇员。如果工作努力,就可以获得晋升机会,拥有高新,社会地位,大房子,豪车,保险……总之,这一切都是为了向世俗攫取利益。每一步都是固定好的,就像流水车间里的螺丝钉,你以为你是自由的,其实你是被世俗的大潮裹挟着。你从来就没有拥有过自由——你所拥有的,只是被赶着走的自由。当你某一天躺进棺材的时候,你还不知道你这一生为何而活着。因为,你这一生从来都是妥协的。以马克等人为支柱的小团体做着一切非法的,以及道德败坏的事(至少世俗的标准是这样),但有一条,那就是他们的无所事事实际上是在寻求自由。他们把青春建立在垃圾之上,有时候像野狗,有时候像某种丧失家园的兽类,但他们是自由的,他们的灵魂从未沉沦。也许他们真的是一群混蛋,但他们从未向现实投降。在这个高房价,高物价,以物质为标准评判成功的时代,狗血的宫廷剧占据着夜晚的时间,长龙般的堵车车队堵塞着白天的大街。男人选女人的标准火爆身材,女人选男人的标准是豪车洋房。人们早已忘记了爱情的最初模样,甚至连做爱的时候也要靠药物来寻求快感。当人类丧失大自然的本真的时候,也丧失了心灵的本真。这部书——一群垃圾们为主角的作品,却是如此清醒的大喊:别向操蛋的现实投降!!!

看人家的故事,想自家的事

要说我个人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的感受是什么,我可以用三个词语来进行简单概括:恶心、闹心和揪心。说到恶心,书中有太多的污言秽语,从一般性的詈词到不堪的辱骂,几乎可以构成了一部“谩骂用语手册”。而且书中所描绘的一些吸毒环境的肮脏和吸毒者内心的诡异,远远超出了一般人能够承受的心理底线。而各位主人公所构成的群体状态的真实性,也让人有点儿措手不及,以至于很难招架。而令人闹心的是,作者通过不同人物视角切换的手法所构筑起来的世界如此地真实。这些举止怪异、充满暴力行为、恬不知耻、嗑药吸毒滥交的人,他们虽然受到社会的歧视,远离正常的社会,但他们依然是人!他们的身上依然保留着人类的普遍情感和需求,彼此之间的同情,希望被他人关注,他们甚至用言不由衷的互相辱骂的方式,来进行沟通或维系情感的交流。他们是青年人,却早早地要面临死亡,他们放纵着自己的生命,挥霍着自己的青春,但他们却是无助的,是令人同情的。然而对这些早已迷失在毒品和欲海之中的人来说,外的规劝与亲情的呼唤是那样的脆弱!青年人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然而当太阳变为黑色时,我们怎能还期望他们能散发正能量?小说中的青年人,他们成为吸毒者的原因各有不同,有的是环境使然,有的是主动沉沦,有却是由于好奇的尝试……但他们都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虽然小说中所反映的是英国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青年人的生活,但却让我联想到了身边的学生。我在学校工作将近二十年,亲身感受到学生对生活价值的认识不清和缺乏较为长远的人生目的,亲耳听到中学生肆无忌惮地调笑和旁若无人地讲荤段子,亲眼看到随着物质的丰富,学生逐渐被网吧和手机游戏俘获,而产生了浮躁和冲动的个性……我们现在的教育提倡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能够得到自由。但我们真了解“个性”的价值和危害吗?我们真的明白自由的含义吗?这两个问题恐怕不是我能够回答清楚的,不过这本《猜火车》的确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个性”和“自由”的认识——如果毫无顾忌的放纵个性和自由,那么所带来的往往是毁灭性的结果。正如英国哲人柏林曾说过的,消极的自由并不能促进积极自由,反而会限制人们对积极自由的选择。所以,在提倡个性与自由的今天,我们首先应该弄清楚个性和自由的临界点。


 猜火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