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铺街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4-10
ISBN:9787805674032
作者:[法国]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页数:156页

内容概要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是当今仍活跃于法国文坛并深受读者喜爱的著名作家之一。他1945年7月30日出生于巴黎西南郊布洛涅 比扬古的一个富商家庭。父亲是犹太人,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走私活动,战后在金融界工作。其母为比利时籍演员。他有个哥哥吕迪,但不幸早逝。莫迪亚诺自幼喜爱文学,10岁写诗,十四五岁便对小说创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1965年他在巴黎亨利四世中学毕业,后入巴黎索邦大学学习,一年后辍学,专事文学创作。
1968年莫迪亚诺发表处女作《星形广场》,离奇荒诞的内容和新颖独特的文笔,使他一跃而成为法国文坛一颗熠熠闪光的新星。他的文学才华受到评论界的瞩目,该小说获得当年的罗歇·尼米埃奖。嗣后他接连发表了多部作品,几乎部部获奖。1969年的《夜巡》获钻石笔尖奖。1972年的《环城大道》获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1974年与名导演路易·马尔合作创作电影剧本《拉孔布·吕西安》。它搬上银幕后,成为70年代电影的代表作之一,获奥斯卡金像奖。1975年的《凄凉的别墅》获书商奖。1977年带有自传色彩的《户口簿》问世。1978年的《暗店街》获龚古尔文学奖。
《暗店街》的叙述者是位患了遗忘的私家侦探。为了找到自己的真实身份,了解自己前半生的经历,他孜孜不息地寻访可能是自己的那个人及其亲朋友好友的踪迹,他们出生或生活过的地点,甚至远涉重洋,来到法属波利尼西亚的一个小岛寻找青年时代的友人。他的调查对象中有俄国流亡者、无国籍的难民、餐馆或酒吧间的老板、夜总会的钢琴演奏员、美食专栏编辑、古城堡的园丁、摄影师、赛马骑师等等。这些调查把读者带回到作者情有独钟的占领年代。再现了这一黑暗时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作者继承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作者简介

《暗铺街》的叙述者是位患了遗忘症的私家侦探。为了找到自己的真实身份,了解自己前半生的经历,他孜孜不息地寻访可能是自己的那个人及其朋友好友的踪迹,他们出生或生活过的地点,甚至远涉重洋,来到法属波利尼西亚的一个小岛寻找青年时代的友人。他的调出对象中有俄国流亡者、无国籍的难民、餐馆或酒吧间的老板、夜总会的钢琴演奏员、美食专栏编辑、古城堡的园丁、摄影师、赛马骑士等。这些调查把读者带回到作者情有独钟的占领年代。再现了这一黑暗时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作者继承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暗铺街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故事是描述遗忘过去的私家侦探,为了找到自己的真实身份,了解自己从前的经历,不断寻访和自己有关联的各人的踪迹。   他寻访的对象有俄国流亡者,难民,酒吧咖啡厅的工作人员,古堡的园丁等等,叙述方式犹如电影一般,画面感十足。这些各异的人物地点的设置,让人仿佛处于时空间的交错中,里面的人都生活在现时与往昔中。   你与主人公一同踏上寻找真相之途,在以为要接近真相时,却又发现“所经之处只留下一团迅即消失的水汽”。小说的人物,包括主人公自身,仿佛“从虚无中突然涌现,闪过几道光后又回到虚无中去”。作者用并不繁复华丽的文字,让你深切感受那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小说的气质非常统一,让我立刻想象到在雾中的前进。并无激荡起伏的悲欢离合,也非沉郁的内敛。人物的对白,小说的氛围,都笼罩在一片的“雾性”中。不猛烈,却丝丝入扣。像品茶,在淡绿的茶色中,色与味完美的融合一体。果然是好书,意境十足,不靠文字来堆砌一种虚无的状态,情绪,反倒见其真功夫。   
  •     小说以“我的过去,一片朦胧........”开头,就预示了它十足的文艺腔调。小说的故事并不复杂,说的是私家侦探居依是个失忆患者,为了找回前半生的记忆努力调查曾经生活的蛛丝马迹,做他恢复记忆的侦探。小说始终就笼罩在一片朦胧的水汽之中,就像书中所写道的“海滩人”的段落,“海滩人”在海滩上和游泳池边生活了四十年,嘻嘻哈哈的同避暑者和富翁聊天,他出现在无数的假日照片中,是欢乐人群的一个背景。但无人能说出他的名字,也不知道为何他会在那里,有一天他在这些照片上消失的时候,无人注意到。在某种角度而言,我们都是这样的“海滩人”,“沙子只把我们的脚印保留几秒钟。”而随着居依调查,他的记忆认同也从流亡者到贵族到使馆专员之间有了多次转换,而居依是否就是彼得罗小说也没有给一个确切的答案,也许在这样的雾气的小说氛围中确然是不合适宜的。没有记忆的居依可以是一个好的侦探,可以是一个忠贞的流亡者,可以是一个不得意的贵族或者一个玩世不恭的使馆专员,他没有记忆的负担,可以是一个凶手,也可以是一名圣徒。也许记忆给了人太多的负担吧,于是在电影《东邪西毒》有一种醉生梦死酒,喝了它可以忘掉所有不开心的事,让人漂浮于云端。于是有一种“理性的无知”,认为当无知合乎自己的理性和利益的时候,人民宁可遮住自己的眼睛,堵住自己的耳朵让自己保持这种无知,选择性的让自己失明,使自己获得一种无知的保护和平静。所有的知识都是某种历史,而历史的存在都依赖于某些记忆,甚至推到极端,如果没有人的观察和记录(记忆的某种形式),这世界将瞬间轰然崩塌,至少变得不再有意义。这就是记忆的沉重和价值。居依一开始并没有没有记忆的负担,他的合伙人也劝说他向前看活在当下,但没有记忆的居依不知道自己是谁,在对这种无根的生活的残缺感让他走上重寻记忆之旅,也逐步担上了记忆的重负。在调查的过程中他以为他是俄国流亡者,或者失意的贵族,或者南美使馆的专员,在大时代的颠沛流离中艰难挣扎。究竟居依是否就是彼得罗这是个谜语,这或许是一个暗喻,记录的历史永不可能没有疑问,被抹杀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更扑朔迷离。居依有某种幸运,他通过同伴的帮助,通过《博坦》的查阅,通过流亡者、园丁、骑师等人的寻访,逐步找到了自己可能的历史和真相,但太多被删改了历史,被篡写了记忆的人们只能在无知的荒野上手足无措,失声痛哭。
  •     暗铺街其实什么也没说,主人公只是一个串起一个个场景的线。这本书是一个味觉小说。只是描述了事件发生时的情态,用那些时间点上的人群的音容声影、人物的颦笑举止、环境的器物场景的描画连缀起一个存在于作者印象中那个特定时代的城市风貌。只是作者对往事的呤诵。

精彩短评 (总计59条)

  •     就因为这句去读暗店街的……
    无法言说的伤感
  •     几次想放弃,可真的很想知道你是谁。。。或许这就是书里书外共同的矛盾之处
  •     莫迪亚诺很会讲故事,这看的是他的第四篇小说,感觉越来越喜欢了。碎片式的,最后拼起来成了一幅完好的团案。故事很吸引人。他的小说有一种特殊的怀旧浪漫氛围,“青春+咖啡馆”的气息。
  •     不晓得哪个译本好,随便找了这本看,还是很顺畅地读完了。喜欢莫迪亚诺的这种叙述方式,一块块的记忆碎片,可以任意拼凑。想起那部电影《记忆碎片》,感觉很像,都是在寻找自我,然而你自以为寻找到的真相是否就一定是真相?你寻找到的是真的你,还是误以为是你的你?其实都不重要吧,也许你在意的只是这样一个寻找自我的过程。觉得自己低估了记忆、过去对每个人的价值
  •     真是难得男主这么有逻辑
  •     偶然读到的一本,原来是诺奖作者。基调好像老收音机里若有似无传出的一首美妙而忧伤的歌。剧情戛然而止引人回味。每换一个场景就分章节的切换手法,让人和主人公共同感受线索和记忆的片段性。每遇见一个人就get新的线索物的方式真的很像打游戏= =|||| 最后我很不幸的读了一个较差的译本,很难体会文字的优美T T
  •     过去,失去的记忆,回忆,时间,生命。依稀看到了普鲁斯特。
  •     诺奖得主的作品,莫迪亚诺
  •     为什么会获奖
  •     所有与过去与他人与世界的联系尽是徒劳,那么你会因为终将死去而放弃生活么,你会因终将忘却放弃记忆么?人如同烟尘一般倏忽出现倏忽消失,那又为何存在?
  •     如果我不记得我,还有足够的碎片能凑齐一根时间线吗。
  •       蒲公英
      我乘风飞翔,散落点点碎片。在这曲终人散、灯光将灭之际,我已抖落全身、再无所有。不忍心就此离去,还想重温片刻温暖。于是我循着来时路,捡拾那些曾经的我、那点点碎片。在路过的人的肩头、在浪花拍打的岸上、在阴森污臭的沟渠里、在车声隆隆的道路边,横躺散落着我的碎片们。小心翼翼地,我将它们一一捡拾起来、放在掌心,然后黏贴缀补。可叹的是,拼凑出来的竟如此支离破碎、残缺不全。到头来,我什么都不是,只是一点燃着余烬的炭火,一阵响着余音的回声,注定要零落消失在岁月的风中。
      
      
      
      
      《暗店街》是1978年的龚古尔奖获奖作品,虽说近年来,龚古尔奖的水平有日渐下滑的趋势,但说到底,法国终究是个文艺大国,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就出了13位,卢梭、伏尔泰、巴尔扎克、雨果、福楼拜、左拉、普鲁斯特、纪德、罗曼-罗兰、梅里埃、卡缪更是文豪级的大师。因此,在龚古尔奖一百多年的历史里,确实也选出了许多让人赞叹的作品,《暗店街》便是其中的一部。
      
      《暗店街》的作者派屈克-蒙迪安诺出生于1945年,是一名非常活跃的作家,出版过数十部作品,至今仍笔耕不缀。《暗店街》有几个不同的中文译本,据说翻译方式差异颇大。我只看过王文融的版本,无从进行比较。但在王文融的版本里,作品从头至尾都保持固定的风格与氛围,文字精简、词句隽永,除了内容顺畅易读外,书中各种不同的文本载体也都呈现出应有的句型与口吻,很是打动人心。
      
      《暗店街》是我个人最喜爱的文学小说之一,篇幅不长、情节单纯,但内容深度、情感氛围都很浓烈,而且小说的书写形式多样,难能可贵的是,这丰富多变的文本形式并不以炫技为目的,而是为了呼应整部作品的主题和意涵,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无足轻重与卑微可叹。《暗店街》透过文字风格、叙事结构、情感内涵、以及思想高度,共同呈现出一种文艺的美感,既简洁易读、又深沉感伤,让人回味再三。
      
      ■《暗店街》的故事主体很简单,讲述一个患了失忆症的男子寻找自己真实身份的过程。从大框架上来说,这是一部侦探小说,事实上,这名失忆的男子也确实是一个侦探。只是这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侦探小说,主角寻找真实身份只是小说的叙事凭借与表象意涵,在背后,透过这个寻觅的过程,呈现出来的其实是生命意义的短暂与渺小。
      
      小说从一个结束开始,在为侦探社工作多年后,终于到了曲终人散的时刻,主角工作的侦探社就要结束营业了。在这人生的岔口上,业已失去所有过往记忆的主角,决定回头寻找自己的真实身份。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主角要寻找不单单是一个名字,他要找的是一整段人生,一个置于“我”之下的生命故事。而这人生、这故事,必须从茫茫人海中、从别人记忆的橱柜中、从泛着樟脑气息的杂物堆中,翻找出来。
      
      这是一段苍凉而落寞的旅程。本以为,循着来时路,可以找到一段完整的生命故事,无论是美好还是痛苦,总能描摹出一个有血有肉、爱过恨过的生命形象。然而,当主角循着蛛丝马迹寻找自我时,却发现生命早已化成块块的碎片,或是落在别人记忆的角落、或是镶嵌在某人生命碎片的边缘、或是凝结成发黄相片里的模糊身影、或是浓缩成人物名册里的冰冷陈述。
      
      从生到死、每一次的交会过程中,我们都从别人手上拾得一些生命碎片,也将自己的生命碎片交付到别人手上。然而,当我们奋力地向前行走,努力谱写下生命的篇章,这些生命的片段、记忆的碎片,却已经开始在身后四处散落、终至消逝。倾其所有地活过后,迤逦你我身后的,只是发丝般细微、尘埃般轻碎的痕迹,无从拼凑出生命的全部重量、完整形貌,教人如何不感伤。
      
      ■《暗店街》的叙事结构很特别,篇幅不长却有多达47个章节,每个章节长短不一,最短的章节甚至只有一句话。小说情节是按着主角寻找自己真实身份的进展方向开展,因此表面上看是个顺时序的叙事方式,但随着寻找工作的推进,展现出来的却是越来越久远的生命片段,因此故事里头其实隐含了一个倒叙式的叙事线。
      
      小说虽然是以第一人称展开,但在47个章节里头,包括主角对现况的陈述、朋友对往事的回忆、来自他人的书信、侦探社的调查报告、以及人物名册里的生平介绍,因此在第一人称之外,同时夹杂着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事方式。除此之外,故事的重点虽然是寻找主角的真实身份,但在这寻找的过程中,昔日朋友的过往经历、短暂交会的其他人物的当下生活,也在各个片段中展现出来。
      
      事实上,这47个章节里的每一个章节,都是一个又一个的生命片段,在此之中,每个人的生命片段互相镶嵌,却又都最终尘埃落定成老旧饼干盒里的发黄相片、人物名册里的简单叙述,或是人们记忆角落里布满尘埃的小碎片,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被错身而过的影子、风中翻飞的喊叫声,勾引而出,然后又再次坠回各自的角落,直到一切彻底散失、褪去踪迹为止。
      
      ■《暗店街》的氛围很落寞,作者在文字和词句的使用上,散发着嗒然若失的空虚感受。例如《暗店街》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什么也不是。在一开始,主角丧失过往记忆,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找不到自己在世间的位置,于是发出“我什么也不是”的感叹。然而,当主角一步步地回头寻找自己、一片片地捡拾起散落的生命碎片后,得出的结论却是生命空虚与转瞬即逝。因此在小说的结尾留下这么一句话:“我们的生命不是和这种孩子的悲伤一样,迅速地消逝在夜色中吗?”而在开头与结尾之间,有一段话描述所谓的“海滩人”,更是将《暗店街》里对生命本质的无奈理解充分呈现出来:
      
      海滩人:一生中有四十年在海滩或是游泳池便度过,亲切地和避暑者、有钱的人聊天。在数千张度假照片的一角或背景中,他身穿游泳衣出现在快活的人群中间,但谁也叫不出他的名字,谁也说不清他为何在那儿。也没有人注意到有一天他从相片中消失了…..其实我们都是海滩人。
      
      ■虽然《暗店街》的故事、结构、文字都让人倍感凄楚,仿佛生命毫无意义可言,既空虚渺小又不留痕迹,但小说最后终究是为生命留下一点继续的理由,只不过这理由却也无比无奈。《暗店街》最初以一个结束开始,最后则以一个开始结束。当主角一片片地捡拾其生命的碎片,他的往日记忆里,也开始有些比较清楚的片段逐渐浮现,虽然远远够不上完整,但终究是带领着他走到那个让他决定遗忘过去的岔口上。
      
      那是一段哀伤的往事,当他站在此刻、努力寻找自己的真实身份时,站在另一头的自己却努力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那是二战期间德军占领下的法国,主角身为一个外国人,时时恐惧着被逮捕、被送进集中营。虽然他早已经换上假名、持着一份伪造的护照,却还是担心害怕。于是他试图带着爱人一起跨越边境、逃离法国,结果却遭人欺骗。他与爱人被遗弃在白雪覆盖的荒山中,虽然他最终侥幸活了下来,但正值芳华年岁的爱人就此音讯全无、生死不明。
      
      如今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再寻回这些往事记忆已经没有任何意义,生命中那些曾经重要的事情已经不再重要,那些曾经挚爱的人们也已经一一逝去,徒留下残缺与可悲的记忆。这样的人生、这样的记忆,当初是决然放弃的,如今又有什么理由再拾起?然而,主角最终还是决定继续自己的旅程,迈向那个自己更早前住过、名为“暗店街”的地方。因为,虽然生命如此渺小、如此无足轻重,虽然这些往事回忆注定要随风消散,但如果没有这些经历过的往事和它们留下的回忆,主角这个人,就什么也不是。
      
      李安导演曾经说过,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断臂山。其实,每个人心里又何尝不是都有一条暗店街。那里或许堆放的只是一些陈旧无用的破烂,或许只剩下滞重呛鼻的浓厚尘埃,这样的暗店街只是你我生命中的一个往日碎片,但没有了它,我们的生命便一无所有,我们就什么都不是。走过的道路、留下的脚印,尽管短暂、甚至不堪,但却是生命之所以是生命、你之所以是你、我之所以是我,的唯一理由,是你我心中不可抛却的暗店街。
      
  •     寻找记忆中的世界 寻找属于自己的身份
  •     我反正看不懂
  •     我的过去,一片朦胧……厉害,精彩的有木有。电影记忆碎片99%借鉴了本书。全书弥漫的孤寂与朦胧感,看着太过瘾。缕一缕书本,他寻找的每一条线索的人物,几乎都是一个人在生活,因为主人公的寻找,才得以联系在一起……好悲惨。就是感觉结尾有点太快了。
  •       “黄昏时分,一个小女孩跟随她的母亲从海滩上回家。她以为还想再玩,就莫名其妙的哭了起来。她离去了。她已经拐过街角,而我们的生命不也正是象孩子的这种忧伤一样,会很快地在暮色中消失吗?”
        
      你也在读《暗店街》。
      
      “我们的生命不也正是象这孩子的这种忧伤一样,会很快在暮色中消失吗?”。
      
      就是这句话,在你文字里看见的时候,觉得非常的熟悉。摸索到隔壁房间门后的书架上(搬过来,就一直没装灯),借着打火机的一点亮,翻开《暗店街》的最后一页,果然是书尾的最后一句话。
        
      《暗店街》,一个网友跑遍无锡全城的书店,才从一个小店的角落里找到,手上这本书,淘自师大外的旧书店,仅仅十一万六千字,却是一读再读。
        
      莫迪亚诺的风格和村上有异曲同工之处,纤细、淡雅,如下午时候投射在西墙上淡灰色的树影,摇曳令人目眩,消逝无声无形——《暗店街》,真的是一本心境老时、苍凉时,在极至的寂寞里展页徐读的书。
      
      喜欢手上这本旧书封面的颜色,淡的紫色。
        
      我们因何而忧伤?
      
      因为生命的无常变化,因为想要把握的抓在手里的美好总是轻易的被断送,被掠夺,而始作俑者或许正是我们自己,当我们明白的时候,一切已经再也回不来。
      
      在暗夜街里,处处充斥着这样的情绪,每一个人,每一个场所和时空,无论怎么切换和割裂,总是孤单的。所有的人正象孩子手中的气球,被流光逐渐的充满,逐渐的膨胀,孩子抓不住手中的气球,于是它们飘散开去,融进茫茫的暮色。
        
      他穷尽自己的后半生,走遍世界的每个角落,只是为了寻找来时的方向,在已逝的时光里捕获线索和片段,拼凑被遗忘的自己。当一切逐渐了然于胸,他发现自己置身于暗店街上,在黄昏里,除了手上捏着的破旧用来记录线索和通讯方式的笔记本、除了颦眉而泣的旧时女子的照片,一切已经消逝。
        
      天渐渐的暗下来,黑暗从窗子里摸进房间然后慢慢渗透到房子里边去,我没有开灯,仿佛置身在暗店街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认识我或者记得我,我点着一支烟。
        
      2001.8.1
      
      昨日之岛 http://tlccd.tianyablog.com
  •     记忆,或者说过去,与存在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带着难以名状的奇妙色彩。这是一部关于寻找记忆的小说,有些灰暗,但很动人。
  •     漂浮的景象与人 很有画面感 白雪皑皑 孤独的影子甚至映不到雪上
  •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也许从来不曾叫过X,我什么也不是,只是一些透过我的时远而弱时近且强的振波所散播的回音,它们在空气中打转,聚集在一起,就成了我了~生命如玻璃窗上的水汽,终究要消散~一口气读完,喜欢这种以侦探小说展开的方式~你以为真相终究会大白,却只剩徒劳与迷惘~
  •     2015.02.16 气氛的营造对我而言太棒,面对未知命运时那点微弱的心痛预感是如此浪漫。寻求自己失去的身份和岁月,向后挖掘而非向前挖掘。
  •     是的,他得奖了,所以读了。也不能说他故事性不强,但是阅读感受就是不流畅。可能翻译确实有问题,多是长复句,真不符合中国人习惯;但也可能就是看不来法国文学,对于房间细致的描写呀如此这般无法想象。
  •       王小波万寿寺开头引用的句子多诗意哇,可是真正的翻译却很难堪。
      不过小说依然是好的,整个追寻的过程,以及作为一个极端次要的暗店街的住址,那些复杂的往事,因何而被遗忘,其内在的品质需要细细琢磨。。。
  •     朋友给我的一封信上,也写着这样一句话。
  •     雨雾中的巴黎、空旷的街道,昏黄的灯光、漫天的大雪。电话,地址,照片。残缺的片段,不可及的线索。他忘记自己从哪里来,却比常人更清醒的反映了我们存在的状态。
  •     觉得瑕疵的部分,是我的偏执。从各个角度看这都臻于完美,今年读过最好的作品之一,也是莫迪亚诺最均衡的吧,见真功夫的东西。我看的是黄雨石翻译的,豆瓣没找到。
  •     有时候我发现,我也似乎遗忘了什么。当我看见什么我发现那似乎在我生命中出现过,可我不知道那到底是自己的事情还是别人的事。
  •     想看《万寿寺》第一行写了这个就来看了,不了解时代背景看的好茫然...
  •     怎么说呢,非常文艺,内容不长,但有非常大量的繁重的描写和刻画,读起来有点累。大概是年纪不够或者其他一些原因,并不能很好的读懂这本书。
  •     初看《暗店街》时有点不知所措,仿佛自己也被主人公所同化,疑惑、迷茫,不清楚自己看的是什么。终于随着主人公执着地寻找着那已经逝去的自己,希望找回自我,我也终于懂得他在做什么,以及我应该做些什么。
    珍惜,自己曾经过的每一刻。
  •     2014.3.5
  •     我还蛮粉这种讲故事的形式,可我不喜欢这个故事。“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我的一生?还是关于另一个人的?而我却把它误以为是自己的一生了。”
  •     三四年前读过,不记的是不是这个译本。当时很喜欢,不知道现在重读会如何。
  •     我的过往,一片朦胧……我有哪些自己存在过的证据?
  •     My favorite of Modiano
  •     艹,大师的东西看不懂。一个人名接一个人名,一个地名接一个地名,体会不到那种失忆后找回回忆的痛苦和惊讶,第一人称的代入失败,以至于费劲的读完,然后就像失忆一样什么都记不得
  •     怎么讲,说他的结构?如果我用这结构写个东西肯定会被骂死,万寿寺里面选这个我觉得是因为两个主角都是失忆的人,但是为什么的失忆都没有说,这不外是种荒诞。。。
  •     我是谁?我一直在寻找,只是也许永远也找不到了!
  •     “我扭头往回走,在码头上伫立片刻,注视着疾驶而过的车辆和塞纳河对岸演兵场附近的灯火。在那边,在靠花园的一个小套房里,或许残留着我生命中的某些东西,那儿有个人认识我,而且仍然记得我。”
  •     整体呈碎片化,但是条理性够强,不过有些情节上略显牵强。
  •     我们因何而忧伤?
      
      因为生命的无常变化,因为想要把握的抓在手里的美好总是轻易的被断送,被掠夺,而始作俑者或许正是我们自己,当我们明白的时候,一切已经再也回不来。
    ----------------------------------------------------------------
    无数次,因为沉迷在过去,而丢失了现在。
  •     典型的莫迪亚诺风格
  •     早起看完《暗店街》,外面开始下雪。安放记忆的方式有很多种,小盒子或者酒精或者不停寻找。买了新版的,但看的是图书馆借来的最旧一版。原来的阅读者勾下了很多人名地名和大概是他喜欢的句子,我也好像看到了一个人浅浅的铅笔印后面的记忆。
  •     “黄昏时分,一个小女孩跟随她的母亲从海滩上回家。她以为还想再玩,就莫名其妙的哭了起来。她离去了。她已经拐过街角,而我们的生命不也正是象孩子的这种忧伤一样,会很快地在暮色中消失吗?”
  •     个人风格很浓郁,一种灰色的、烟雾氤氲的基调贯穿小说,勾勒了一个阴冷而绝望的巴黎。在这样一个阴湿的布景里,作者传达着这样一个讯息:记忆,有着不可言喻的悲伤与美妙。小说描写了那些生活在二战伤痕里的年轻人,他们是历史中的孤绝角色,他们不可逆转地成了没有影踪的人,成了烟雾弥漫中的记忆。
  •     着迷
  •     没看懂诶……感觉自己好愚钝
  •     20141031 华师大图书馆
  •     人生就是短暂记忆的合集。
  •     气闷,这一切都是何苦呢?
  •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是诺贝尔文学奖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作家。他能把侦探小说的味道同严肃文学结合起来,而且可贵的是,兼具了两者的趣味。他的小说,就好像是一张泛黄的照片,其中的整个世界都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调,我记得读完《暗店街》后,去看周围的人,仿佛他们都活在我的回忆中似的。莫迪亚诺所要强调的记忆,我认为,更多的是一种集体回忆——相比之下,普鲁斯特就太个人了。他的主人公都是一开始失去过去的人,他们没有个人回忆,只能从他人回忆中寻找自己过去的形象,但是,这恰好就决定了,他再怎么努力,最后寻找到的形象最多也只能是他人记忆的精确交集,这其中却留下了一个极大的空隙:被贴有自我标签的记忆。他借主人公之口说,人的存在是被过去所确证的,你能在世界上留下一个位置,全是因为你在时间里印刻下了你的影子,无数个过去时间的
  •     莫迪作品里的身份迷失主题初看还挺对胃口 三本下来兴趣丧失了大半 同类型的书果真不宜多看
  •     一本关于追忆的书,但对我的吸引力还远远不够。
  •     电子版错别字超多,书里的人名也好复杂,没有结局,也并没有看懂。
  •     王二推荐
  •     找不到这本书
  •     选择性记忆!
  •     春上的即视感啊。。以寻找为主题。。后半部分加入回忆后变成双线。。淡淡的哀愁贯彻始终。。
  •     “我真想重温某些澄清如水的夜晚,我们凝望山下的村庄,白雪清晰地映衬出它的剪影。这些夜晚,一切都显得单纯,令人安心,我们幻想未来。我们将在此定居,我们的孩子将上村里的学校,夏季随着放牧畜群的铃铛到来…”
  •     在生活中,重要的不是未来,而是过去! 在这匆匆忙忙的走动着的人影中,我们在这个城市里是会相互错过的! 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我的一生,还是关于另一个人的,而我却把它误认为使自己的一生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