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一)

ISBN:9787547309658
作者:惜珍(著),徐坚一(摄)
页数:344页

内容概要

惜珍本名朱惜珍,作家。因为迷恋文字,大学选择的是中文专业,做过记者、编辑。这个喝着黄浦江水长大的女作家,深爱上海这座城市。惜珍的写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她早期的写作以小说为主,其代表作有《不和谐的和弦》、《长亭短亭》、《不说也罢》、《寻找感觉》、《我不再认识你》、《拒绝浪漫》、《迷失在丽娃河畔》等。从2003年开始,惜珍的目光转向上海的城市文化,开始了上海历史与人文的非虚构写作,先后著有《海上学人——一蓑烟雨任平生》、《上海的马路》、《品味老字号》、《永不飘散的风情——上海的历史文化风貌区》、《花园洋房的下午茶——上海的保护建筑》、《梧桐深处的别恋——上海的经典园林》、《上海老板》、《在上海寻找上海》、《走进草根艺人》等专著。

书籍目录

中山东一路:上海历史的见证
南京东路:举世瞩目的中华第一街
北京东路:老上海的中资金融街
福州路:花开花落中书香不散
汉口路:那些难忘的城市记忆
广东路:上海近现代史的缩影
江西中路:城市文明见证地
九江路:低调的华丽蔓延一路
圆明园路:恬淡如菊的外滩源
香港路:留存原生态城市记忆
滇池路:狄更斯笔下的英伦街道
思南路:被唤醒的睡美人
香山路:弥漫欧洲乡村风情
皋兰路:诗人气质蔓延一路
雁荡路:淮海路的后花园
四川北路:以文化驰名的商业街
山阴路—祥德路:海派文化集聚地
甜爱路:风情着别人的风情
溧阳路:虹口文脉的缩影
舟山路:中国的小维也纳

作者简介

本书是作家惜珍十余年来探寻上海64条一类风貌保护道路的结晶,也是她对那些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不懈寻访后的解读。书中选取了上海64条经典的马路中的20条,这20条马路主要分布在黄浦区和虹口区,这些马路及其马路上的经典建筑在书中均以图文相生的形式予以呈现。作者用寻宝者的精神和探索者的眼光呈现了这20条永不拓宽的马路的前世今生;用纪实的笔法,通过优美的文字,将这些上海马路的万种风情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马路都是上海历史街区的保护地标,作者用文字,用故事保留了这些马路耐人寻味的一面。


 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一)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走在外滩边上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变成了路。 路,作为城市记忆的脉络,记录着居民租户,路人过客,或长或短,或宽或窄,或闹或静,或新或旧的马的故事。在上海,每一条马路都是不同的。老一辈人最想当年的还是十里洋场外滩(现中山东一路),今昔之感,Coleridge诗所谓的,“When I was young/ Ah, Woeful When!”。 一 、外滩·中山东一路 中山东一路(外滩)南起延安东路, 北至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一面毗邻母亲河黄浦江,一面映射外滩万国建筑群,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近代中国看上海,“外滩”命名的由来,更是见证了昔年开埠建设者的辛劳和汗水。 当年上海的县城位于城隍庙附近,开埠之初,上海最初的租界“县城外北郊一派江南水乡风光,河渠纵横,阡陌相间,黄浦江沿岸杂草丛生。外国人沿黄浦江修建堤岸,建立码头、客栈,沿江的一条道路随之出现。那是一条被船夫和苦工用泥足踏出的沿江铺开的弧状纤道,又名‘黄浦滩’,这就是中山东一路最早的模样。当时,它有一个英文名字‘The Bund’,意思是‘江边堤岸上的小道’,因其位于上海县城厢之外,后人俗称为‘外滩’。 1845年夏,已有几十家洋行在上海落户,它们建造的房舍连同货仓从北至南依次坐落在黄浦江边,外滩成为对华贸易的最大洋行的荟萃之地,随后银行也纷纷入驻,然后是外国人生活区,俱乐部、夜总会等也应运而生。至20世纪初,由于外国银行大量进驻上海,各银行或财团为显示自己的实力大兴土木,营建豪华大厦,逐渐在外滩形成了风格各异但格调统一、轮廓协调的万国建筑群。 1945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外滩改名为中山东一路,外滩这个非正式的称号却被保留和延续下来”(惜珍《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一),东方出版中心),知名度甚至远远超过了中山东一路的官方命名。 二、建筑·音乐 上海的暮夏斜阳慵倦,走在外滩边上,偶尔传来轮船汽笛。喧闹的魔都,此刻,行人仿佛也放慢些脚步。黄浦江水光潋滟,倚靠着情人墙,上海的昨天在这头,明天在那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徜徉在路上,花岗岩墙面,大理石台阶,袅袅轻音也萦绕心间。 ◆最老的建筑——英国领事馆 最北面的中山东一路33号英国领事馆是外滩第一幢西洋建筑,朴实庄重,韵味隽永。砖木结构建筑具有典型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外廊式建筑风格,将东印度热带生活经验直接搬到了亚热带的上海。 屋主辗转,老树挺拔,人面不知何处去,玉兰依旧笑春风。“Through the years as the fire starts to mellow/Burning lines in the book of our lives/Through the binding cracks and the pages starts to yellow....”(Dan fegelberg《Longer》)。 ◆最新的建筑——上海半岛酒店 与最古老的建筑原英国领事馆相邻的上海半岛酒店,低调华贵,温柔浪漫,但其实于2009年嘉道理家族投资的,可谓是外滩建筑中的“小鲜肉”,是时下小资最爱去的下午茶外滩风景台,配以The Weepies的Gotta Have You,轻轻暖暖,深深浅浅。生活除了匆忙,还有诗和远方。“No amount of coffee/No amount of whiskey/No wine/Noting else will do/I’ve gotta have you”。 ◆最美的建筑——汇丰银行大楼 黄浦江弧形岸线的底端“聚宝盆”位置屹立着外滩最漂亮的建筑中山东一路12号的汇丰银行大楼,是中国近代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杰作。特别是门口一对铜狮子的轶闻更是平添几分奇趣,门口两尊青铜狮子,仔细观察其实不同。闭口狮子名为施迪,以当时汇丰银行上海分行总经理的名字命名;张口狮子名为斯蒂芬,以当时汇丰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的名字命名。狮子一张一合,象征银行如同貔貅,金钱只进不出。 汇丰大楼几经辗转,修缮融合,现为浦发银行办公大楼,“满目繁华何所以?绮罗散尽人独立。泪中有欢笑,笑中有委屈,别旧梦,向着光明我往矣!”(《上海一家人》) ◆最“嗨”的建筑——外滩十八号 无他,但曲熟尔。“今朝明朝白天夜到/阿拉谢谢外滩十八号/侬好我好适意就好/从此拗断再见外滩十八号”(袁成杰、戚薇《外滩十八号》) 三、寻访·记录 如果你有机会驻足停留上海期间,凭着一张地图,一本《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穿梭于外滩的大街小巷,可以感悟住过、玩过、工作过的老上海,体会属于发现者的上海魅力。不过,书中第11页提到,“中山东一路7号最早是旗昌洋行的所在地”,印象中记得应该是中山东一路9号。不知是笔误,还是记错了。 ◆延安东路——广东路之间 中山东一路1号:亚细亚大楼 中山东一路2号:上海总会大楼(现华尔道夫酒店) 中山东一路4号:有利大楼(现外滩三号) ◆广东路——福州路之间 中山东一路5号:日清大楼 中山东一路6号: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中山东一路7号:大北电报公司大楼 中山东一路9号:招商局大楼 ◆福州路——汉口路之间 中山东一路12号:汇丰银行大楼(现浦发银行) 中山东一路13号:海关大楼 ◆汉口路——南京东路之间 中山东一路14号:交通银行大楼(现上海市总工会) 中山东一路15号:华俄道胜银行大楼(现上海黄金交易所和上海外汇交易所) ◆九江路——南京东路之间 中山东一路16号:台湾银行大楼(现招商银行上海分行) 中山东一路17号:字林西报大楼(现友邦保险上海分公司) 中山东一路18号:麦加利银行大楼 中山东一路19号:汇中饭店大楼(现和平饭店南楼) ◆南京东路——滇池路之间 中山东一路20号:华懋饭店大楼(现和平饭店北楼) ◆滇池路——北京东路之间 中山东一路23号:中国银行大楼 中山东一路24号:横滨正金银行大楼(现工商银行上海分行) 中山东一路26号:扬子大楼(现农业银行上海分行) 中山东一路27号:怡和洋行大楼 ◆北京东路——外白渡桥之间 中山东一路28号:格林邮船大楼 中山东一路29号:东方汇理银行大楼(现光大银行) 中山东一路32号:半岛酒店 中山东一路33号:英国理事馆
  •     如果不是这本书,就算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恐怕也不能知晓在这些经常走过,去聚会、吃饭、看电影、逛书店、兜商店的马路背后,都有那么多的故事。那么多马路,你知道它们的名字,却不知道它们原来的样子。这是件多么可惜的事啊。惜珍用极其翔实的笔墨记录下了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的故事,它们的历史、传说、口耳相传的趣闻轶事、马路两旁建筑的样式、曾经生活在里面的人们。书中记载的文字都算不上惊天骇俗,但正是这些朴实的资料,每一样都是必须切实地去寻求,去采访询问才能得到的。惜珍无疑就是做了这样一个踏实的采集者,并且融入上海人的记忆骨血,写就了这三本平实又令人有归属感的书。读它的本身就是一种回归。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在国内,上海的建筑确实最深得我心。这一本以黄浦区居多,我喜欢的徐汇小马路们,还在下一本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