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必要的热情

出版日期:2015-4
ISBN:9787544751171
作者:刘天昭
页数:260页

内容概要

刘天昭,1977年生于吉林省乾安县。曾从事媒体工作多年。现居北京,自由作家。已出版个人随笔集《出神》。

作者简介

她写月亮:“热情迎上去/冷冷映回来”;
她说马:“马是这样美,又毫无媚态”;
她谈生命:“卑微顽强,固然感人,可以赞美,但是也非常可恨”;
她想起青春:“很自以为挖心挖肺,回头看还是像摆姿态,令人动容的是青春的无以聊赖”;
她说芝加哥的冬天朴素庄严,“好像写在纸上的一封信 ”;
她写亢奋,“有时看起来很像欢快,但让旁人看起来十分悲惨。”
………………
都是简单的事,然而灰冷玲珑。克制又骄傲,敏感但不滥情,这是刘天昭带给我们的阅读体验。
《毫无必要的热情》收录了刘天昭2011年—2014年间所写的文章,有随笔有日记更有不循常规的诗作,记录了其辗转美国安阿伯、北京、长春、广州等地的生活。时空不停切换,调子却始终如一:感受的碎片、日常的诗意;散漫中带着细腻,冷静中透着热情;旁观人间,也旁观自己。她的文字或许就像“美”一样,我们都在给她寻找一个定义,每个定义都对,但也都不完备。
本书封面较之通常的平装书也有微微特别。分为内外封,书脊处胶黏固定。外封宽度较短,藉由内外封两张不同用纸的白度与厚度落差,看到层次。封面使用大片树林的鸟瞰,呈现抽象与淡淡的“冷”及带点散文感的诗意。简单干净到近乎洁癖,没有腰封,只有塑封外的一张黑色贴纸————
“生命是宇宙的异物,我是我自己的异物”。
——————————————————————
刘天昭:
我觉得,对人世的热情,恋恋不舍,耿耿于怀,是做人的本分,是神谕。
写作更是,对自己、对人生与世界的一份情意。
————————————————————————
别人的写作是向前推进故事,而刘天昭的写作是向下潜沉。她通过文字给一个个貌似无意义的事物做人工呼吸,企图唤起它们的温度和心跳。 ——刘瑜
天昭的文章迹简意淡,灰冷玲珑,以前我没见过谁这么写。我对她字里行间的灰调子印象深刻,用现在的话说,高级灰,更亮眼的色彩她也擅长,但只是星星点点。她是很高雅自负的作家。——李海鹏
适于咀嚼,不腻不滥,文字好看。—— 聂永真


 毫无必要的热情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我向来是不爱读散文的。就像平日里吃惯炸鸡甜甜圈的人,开始吃一棵蔬菜配凉白开。这年头谁都能写个散文,却大多是套餐里的鸡汤,一水的咸腻。贾平凹说,散文是写给自己看的。散文更像是自言自语,也是生活琐碎的照映。华丽如张爱玲的散文,炫目,馋人,有着世俗小资小乐。质朴如村上春树的散文,有趣好读,是脑洞之日常。可是初读刘天昭,我却有些不习惯。嗯,怎么会有人这样写字?像冬夜,像枯秋,又冷淡又优雅,李海鹏说这是“高级灰”,感觉是复杂难摸的,但她却能捕捉到一片不曾开发的字眼,用清冷的笔调,疏淡几笔勾勒出魂魄来。不写实,乃是写意,却极准确的,若放在唐宋,那叫“炼字”。如刘瑜说的,她给一个个貌似毫无意义的事物做人工呼吸,企图唤起它们的心跳和温度。刘天昭早年给《南都》写社论,清华大学建筑系出身,克制冷静的文字符合她的理科生属性。谈及回忆的书写,她在书中这么说的:“记忆是这样轻柔的东西,非要点了卤水才能成形,从此也就毁了。”她偏不点那卤水,像意识流电影,没有旁白解释,没有特效渲染,只是把那一帧一帧的故事剪碎、缝补、粘结。她写故乡、恋人、友人,并无直接的情绪,你却懂她,平静之下涌动的共鸣,像是隐藏的器官,隐隐作痛。不放盐的汤,原本却也是好喝的。(原文载于《女报》)
  •     书名《毫无必要的热情》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对已有热情的总结,说它本是不需要的;另一种是对热情总体上的评价,认为它本质上是毫无必要的。读过本书之后,觉得应该按照后一种来理解。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灰灰的调子,散漫又精致,动词和形容词用得精准而克制,对于人称代词和连词则简直是排斥。这种文风自有一种打动人的冰冷,我在读过一篇《一个人的暴风雪》(点击底部的阅读原文可以读到这一篇)之后立刻被吸引,再加上对书名的兴趣,于是买了一本。书中不时有很精彩的句子,让我倒吸一口冷气。比如下面这几段:“我不信任明信片,美和情调让人不踏实,站在里面逃不出去,更不能否认。”“我想起有一天在书店门口遇见她,背一个双肩书包,一个挎包,另外抱着电脑,一点不见沉重,昂然走着,仿佛有春风吹在脸上。每一个碎片都是真实的,我不了解她。”“风浩荡,非要人心胸荒旷。”“晴朗眩目的好天气,美得有压迫性,让人不知所措,做什么都是浪费,配不上——不仅如此,还觉得自己的存在多余,冒犯,无处躲藏。”最后这句,破折号前面让我很有同感,后面就觉得过了。过了,这也是多读了几篇之后的感觉,在灰暗冰冷的文字后面,作者的内心是精明和缜密的,仿佛缺乏安全感,随时会受到窥探和侵犯。这让她文字的精准和克制显得有些刻意,有些雕琢。比如下面这两段:“我不喜欢那房子,过度缜密的体贴里有一股强烈的意志,令人紧张。”“慌得跑起来,月亮越来越大,手电筒似的在心头晃。我紧紧攥住,不让更多东西醒来。与美国无关。真正的悲痛何止不能言说,释放都不行,放肆地疼是不敬的。”我不能理解一所房子的强烈意志是什么样的,走夜路会不能言说甚至放肆地悲痛。或许这是性别的原因?我所以为的刻意和雕琢正是一种女性的细腻,我无法理解的感受正是男女之间的鸿沟?说起来,我还真没怎么读过女性的散文。我喜欢的平实质朴的文字,作者都是男性,比如王小波、余华、汪曾祺。但是,我不喜欢动辄把问题归结为男女之别,我更倾向于认为是个体差异。可能我终归还是欣赏不来这样精细、小心的文字吧。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     “是一条多么危险的窄路里,我驱使自己在那上面旅行”知道刘天昭是因为看刘瑜的《观念的水位》 ,她评价天昭的写作是向下潜沉,通过文字给一个个貌似无意义的事物做人工呼吸,企图唤起它们的温度和心跳。后来就在京东下单了,同时到的有好几本书,但一下子就被《毫无必要的热情》的封面给吸引住了,茫然无际的绿色,是坐飞机时最喜欢看的风景,绿色中孕育着什么,包含着什么?《毫无必要的热情》是一本书集,收集了刘天昭2011年—2014年间所写的文章,有随笔有日记更有不循常规的诗作,记录了其辗转美国安阿伯、北京、长春、广州等地的生活。刘天昭的文字表面上看着冷冰冰,初读会惊异于一个女人的这么干脆利落的文字风格,读到深处,又会被文字下面潜伏的对人的热情真诚所深深打动。其中收录的一篇随笔“险途”让我感触至深险途是讲了三个女人的经历,以叔美的经历为主线,还有天昭同学以及同学的朋友的经历,说实话第一次读,也没觉得什么,后来读到结尾处,突然被一句话打动“不,我们年轻时走的不是弯路”,当时有种瞬间流泪的冲动,后来就把这篇文章看了一遍,又看了一遍,才发现天昭所要表达的,潜藏在文字下的东西是那么平静,又是那么骄傲。叔美是天昭伦敦读书时的同学,台湾人,一直都很喜欢文艺,台湾男朋友也是玩吉他的,叔美的毕业论文也是写的地下文艺,“她毕业又待半年才回台湾,工作恋爱都像临时的。忍受漂浮感,不妥协自欺,叔美是比谁都更有勇气有坚持”。“她终于承认自己照片拍的好——心里有一件事是踏实的,未来好像就清晰一点”。后来叔美在美国夏令营认识了凯文,两年后终于考到了波士顿读艺术系,而凯文在几个月之后就查出了癌症。叔美一直与凯文生活在一起,虽然家人极力反对,因为凯文已经五十岁了,而且没有固定的工作。凯文是个让人容易依赖的人,平静坦然,不挣扎。临走前,叔美和天昭一起吃饭,谈到凯文住院,她独自回家,也会觉得真的撑不住,后来叔美说“不过也真的没什么可以抱怨的”,生活的压力很大,追求艺术的心思也不想动摇,“终于说到以后,想去考在医院做翻译的资格,或者做按摩师,全职工作就无法做艺术,艺术当然不赚钱。我像是放了心,又有点替她骄傲——她绝不会放弃。另一位女性是天昭的中学同学,独自在波士顿生活,离异,儿子在国内。“同学十分欢乐,讲前夫的狗血故事都咯咯咯笑不停,像个婴幼儿”“那天分别,她站在老四川门口目送我们过马路,下午的阳光斜落在浅粉色大衣上,清浅一页甜美,与命运违和”,天昭从不明确写出她们仍然积极乐观的生活这种话语,她只是描述场景,她只是冷静的写,但你分明能在这些文字中看到积极的力量,看到她对人的爱。第三位女性是同学的朋友,来自上海,生物博士后,“有过一次短暂的似乎毫不可惜的婚姻”,“同学讲起她,她似乎总要打断纠正,说一句又放弃不讲,表明三言两语说不清,那心情里有种骄傲,我的人生不止于此”很喜欢刘天昭的文字运用和写法,同样的事情,换成一个情感作家来写,可能就平铺直叙一泻千里了,顺便还带些点名带字的比如“她不屈服啊,依然乐观的生活着啊”之类的,但表达同样的意思,天昭写的就要隐秘许多,她从不直接明确的表达情感,她只是去写,去写场景,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感觉的文字地下潜藏的浓密的情感,这种情感,不矫揉,不做作,不自怜,不自卑,甚至还有一些些骄傲。她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因为她恰恰就是这样的人,作家的文字是对作家的生活态度的反映,虽然这种反映有时候隐藏的比较深,同样,读者会跟作家有共鸣,也是因为曾经有过同样的情感经历,在那是那刻,那个情感是那样相同,让人觉得不再那么孤独。书摘叔美思念男朋友的描写:“深夜小路上,乐器店橱窗亮着灯,叔美贴到玻璃上去看,我站在路对面等她。友谊与其他一切一样,有一个尽头的地方令人失望,可是能到这里就值得感激有时候想起来,心里攥成一团这旁观者的不甘心,对叔美是一种迫害,哪有谁的处境命运禁得起同情对生活深处平静的触摸,是年轻时不能体悟的,好吧,一切都是值得的过度缜密的体贴里有一股强烈的意志坚决反抗人类文明对个人的压迫“被遗忘的人独自骄傲地生活,绝不让自己变得可怜。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摸不清天昭几时才会接纳一份生分的热情 也许正是这样的凉薄自如才是吸引人的地方 也想有一个这样的朋友 又常常会惭愧于自己那毫无必要的热情会叨扰到这样的人
  •     随随便便的看挺合适的
  •     生命是宇宙的异物,我是我自己的异物
  •     意外的惊喜
  •     不该相信鹏总的力荐,这本看过几篇就扔进宿舍垃圾桶了,完全是浪费钱。
  •     某一段时间镇定我的灵魂的良药
  •     作者喜欢白描叙述,恰恰掩饰了她极力想避讳的自我陶醉,文青味满溢、暗流涌动、随时会喷薄而出,不喜欢这份遮掩。
  •     截自日记: 很感慨,这个世界上原来还有这样一个人,好像是在耗费生命去感受着生活,坦诚地面对着自己,所有的空白与不堪。原来藏于感受中的生活,也可以宽阔到铺满一地亮光。字里行间,总有一种似是而非的味道。看完,自己忽然跟想写点东西。得说声谢谢,让我明白感受本身,就是最值得记述的事情。
  •     作为学新闻的,如果不知道刘天昭,那你一定听说过她的丈夫曾繁旭,新闻学术圈的男神。多读几遍你一定会喜欢天昭
  •     做人好烦。
  •     有好几处写得跟我的感受相似,表述更清晰。
  •     阳光特别好 晒的床单和脚丫都暖暖 窝在被子里看书很舒服 月去打球了 我口渴要去泡茶 把她的茶杯打碎了
  •     努力告诉自己看出好,但没做到;诗,我也没读出节奏。那么,就这样吧
  •     可能和作者无缘,读不进去,看得很痛苦。太过简练的语言,尽可能的省略主语后,显得更私人化,有点我懂就好,无所谓你们怎么看的感觉。薄薄一本,很久才看完,全靠豆瓣的高评分撑完,但读后也仍然体会不出其中的妙处来。一般情况下,最怕读诗,总是要反复琢磨,这一本中最轻松的就是读诗,觉得就是把短文换了个排版模式。作者的随便一篇短文换个排版都能成为这样的诗吧。看这书让我想起庆山的文字。都有自己的书迷,也总有很多人读不下去…
  •     喜欢的乐队说过这么一句 别为身边的人都不识货而气馁 真正的奢侈品就这德性
  •     偶爾也對生活有種疏離感,但是寫出來,又覺得顯得太淡漠了。
  •     像知识分子那样冷静浅薄
  •     敏感的人会呼吸到空气里更多的因子 每天临睡前翻一小段 读到那些共感的情景和心绪 真好
  •     “沉默里有熟悉的浑浊的沮丧”。
  •     总感觉作者骨子里 太悲观了 现在不该看这样的书
  •     克制又骄傲,敏感不滥情。除了诗歌都挺好的。
  •     读完了,能relate到很多地域性的细节,也有冷静、隔岸观火的轻松感。读完之后又翻了几下粗粗掠过,不知道为什么....可能不会读第二遍?但感觉意犹未尽。
  •     像大学时候看陶立夏 又高级灰 于生活琐碎 寻每份意义 明明毫不在乎 又总触到细节。与生活讨价还价之后收到寄来的这本书 读来平静 简直欢喜 笔记写了几大篇 此刻竟然想不起来一句一段 回忆果然虚浮
  •     有很多击中之处 但也并没有太多启发
  •     笔触舒服。前半充满了我不理解的颓唐和消极。不经意流露的优秀让人觉得惭愧。日记部分比较柔软。
  •     杨树新绿盈盈,杏花粉香尘尘。
  •     咸淡适中 读起来没有压力 但再见到这些文字就知道是了
  •     是的,我就是她书中所述读不下去的那个读者。她某些部分和我相似,喜欢观察周围的一切细微的东西,当然也极度敏感。但是她的文字没有温度,对他人的揣测和对自己的所谓羞惭时时夹杂着成就“灰冷玲珑”,灰冷是有,玲珑未必,写序的人是文字工作者,知道玲珑一词的诱惑力,然而并未品到呵
  •     诗完全跳过了...就散文还行吧。对人际关系自行抗拒然后感叹人情冷暖,真是直白的令人害怕啊
  •     很喜欢
  •     冷冽又玲珑,克制又骄傲,碎片式文字适合在生活中的琐碎时间淡然咀嚼。
  •     想了很久该用什么词汇形容刘天昭,擅自以为她是个孤独的才女。文字很有识别度,风格自成一派,其笔下是对自我要求的苛刻,并不讨好任何人,仿佛一切从简却饱含思绪,初读会有新鲜的不适感,往后则渐渐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很喜欢她写的散文,对生活充满观察力与联想力,形形色色的人仿佛都能被她以旁观者的身份识破,我在她的文字里长了眼,或平凡或伟大的人物形象都能完整地跃然眼前。或许对周遭一切的过度解读就是一种毫无必要的热情吧,享受这种热情,何尝不是一种骄傲。“我喜欢真正骄傲的人,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比这个世界高。”
  •     又淡又冷 深得我意
  •     我是真的爱小昭,只能用爱来表示,没有其他的语言可以替代。
  •     需要咂摸的文字,回味无穷
  •     “,却是我全心的生活。”
  •     虽然依旧别致,没有当年读她 《出神》 的清新之感了....
  •     文字功底厉害,读起来不腻
  •     觉得很像中学时代非常羡慕的女生写出来的
  •     十分冷漠
  •     过于碎碎念,一种朦胧的文感,总觉得少了根穿起来的丝线。
  •     『在人物的专栏,才知道刘天昭,我就是李海鹏所说的那种为了一篇文章而买的杂志。虽然整本书也就只有在安伯我看进去了。』『才出世的小猫仔,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什么都去碰一碰,什么都去咬一咬,连打屁屁都无法阻止它的热情。』
  •     港真,很普通啊。连《送你一颗子弹》都不如。
  •     本书最好的地方,是封面设计。
  •     字里行间都是忧郁的气息 到了一定时候 就再也不适合了
  •     @E
  •     惊叹于书中文字的节奏感和那些恰如其分的比喻。如果看着看着思绪飘了就完全不知道在讲什么了...定定心细细咀嚼文字又会感同深受到让人眼前一亮。
  •     会读第二遍
  •     看随笔后看日记后看诗,感到写得越来越轻松。随笔部分写得最好,读到后来有种入境之感。
  •     文笔较好的流水账,不过还是看到生活的影子,风雪小镇与地铁末端的松江新城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