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站来客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8-5
ISBN:9787536001336
作者:艾萨克·阿西莫夫
页数:166页

内容概要

阿西莫夫

作者简介

钢穴


 太空站来客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2条)

  •     “那么,生命的价值是以数量计的吗?”
    ——对机器人来说,由这个疑问可以推导出第零法则。
  •        一个外星人被杀了。这就是故事的开始。
      
       主角是一个蛮有冒险精神+推理精神+稍显幼稚的大叔警探(五级)负责调查此案。大叔们往往是聪明的,他却。。当然这也不能怪他,只怪局长给了他一个神级搭档——一个机器人。这个机器人可不是一般的机器人!!!这个机器人是在阿西莫夫很多很多小说中出现的丹尼尔!!此时的丹尼尔还只是个规规矩矩的机器人,不知道读心术,也没有领悟第零法则。但是就尼玛强大的不得了有木有!各种控制场面~各种目瞪口呆~
      
       在那个时空,人们完全脱离的自然环境,居住在被称为“钢穴”的地方。这个社会有明确的等级制度,人们还是按劳分配。五级的警探可以勉强有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有自己的小公寓,有独立的洗浴间,在传送带上有自己的座位。但是,还有很多人,可能因为没有工作,也可能因为犯了一点错误——就像男主的父亲——被剥夺了等级,只能从原本的公寓中拖家带口的搬到贫民窟,男主的母亲也因此一病而终。就是这样一个看似繁荣昌盛的社会,其实危机重重,能源的缺乏日益加重,人口日益增多,空间越来越下。就再这样一个背景下,人们反对使用机器人,多一个机器人工作就少一个人工作,失去工作的人生活将更加窘困。
      
       人们同时也病态的不能接受外界的世界。不敢在露天下行走,不能接受风吹的感觉,不敢吃新鲜的水果。似乎没有钢穴就无法生存。客居地球的外星人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基于某种原因,他们希望地球人能认清现况,向银河移民。他们期望能找到一个人,帮助他们传达这样的思想。
      
       故事仅仅围绕谋杀案展开,塑造了许多丰满的形象,如局长,复古主义者,喜欢带眼睛,喜欢窗户,讨厌机器人,城府极深。如男主的妻子,一直纠结于自己的名字,由于名字的含义是放荡的女子而在心里窃喜,觉得自己似乎因此有了活力。还有遇事不慌的外星人。。。当真沉着。。。
      
       故事的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在人意料之中,出人意料是说没想到作者在最后挖出真凶实现了移民计划的启动,为以后的基地系列作了铺垫。而局长作为凶手又确实在情理之中。
      
       喜欢这个故事,喜欢机器人丹尼尔,喜欢阿西莫夫。喜欢他筑建的世界。可以说从这本小说开始,我才意识到,原来我最喜欢的是科幻小说。。。
  •     看了这篇书评,我认为一定要看
  •     一开始,和风细雨的。你甚至有想放弃的念头
    +1
  •     剧透悲剧啊
  •       阿西莫夫的经典科幻侦探小说!通过一件谋杀案串连起人们对两个世界的想象 也暗示了科技时代推向极致后人类所面临的沟通困难问题~~阿西莫夫不仅仅是在描绘一种幻想图景,更是在阐释自己的人生哲学。
      ~~~~~~
      我非常怀疑老阿是不是什么时候来过中国 或是阅读过中国古籍经典;因为他笔下的“地球”实在像孔子至老毛时代中国人心中的那个理想世界。大同世界、礼治社会……这些都在技术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实现了:众多人口被封闭在钢穴中,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各种资源按照身份严格地予以配给,包括阳光、空气和吃饭的时间;机器人劳动和人造食物使得生存不再是问题。地球人生活得安全自由,但丧失了冲出地球、回应问题的激情和创造力;在一种半机械的生存状态中,人群暗涌着对机器人和自身非人状态的不满……
      ~~~~~
      还有另外一个外太空世界:这是早期从事太空殖民活动的地球人的后裔建立的天堂。他们信赖高科技技术,与机器人形成了亲密无间的伙伴关系。这使得他们生活得更加休闲自然充满能力;他们一般都很长寿,始终过着理性的生活。——但是理性的倾向使得他们挑选成员,甚至出生的婴儿会因若干缺陷而遭受到斯巴达式的处遇;他们虽然能用以太武器轻松搞定地球人,但却对地球上的细菌没有任何免疫能力。理性让他们变得更像是机器人,而完美只属于上帝,也可能在机器人身上体现,却不属于这些人类,即使他们是外太空人……
      ~~~~~~
      两个世界 你会如何选择呢
      如果你也困惑 那就看看阿西莫夫的书吧~~
  •     呵呵,的确是不错的小说
  •       阿西莫夫“机器人系列”长篇的第一部,伊利亚·贝莱和机·丹尼尔·奥利瓦的首次合作。讲述的是未来世界人类社会分裂成地球文明和外世界文明,双方隔阂甚深、甚至水火不容,在这样的背景下,一起外世界人被杀的案件使得地球刑警伊利亚·贝莱和外世界机器人丹尼尔·奥利瓦合作调查,克服了两种文明之间的误解和矛盾以及种种困难,最终揭开了问题的答案。
      
      作为一部实质上的侦探推理小说,它的故事并不复杂,但是由于牵涉到了关于未来社会的描写,使得这部小说不再是一部单纯的侦探小说,而是一部对于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设计蓝图。凶杀案的发生和侦破只是一场表演,未来世界的人类社会结构是它广阔的舞台。演出是按部就班进行的,而设计一个精美绝伦、无懈可击的舞台布景才是重点所在。
      
      可以说,在这部系列长篇的首部曲中,阿西莫夫很好地构建了一个设想的但是非常合理的未来社会。也就是说,舞台已经搭好,演出还在继续。
  •       
      
      说起来很多人对科幻奇幻是不屑一顾的,认为它就像武侠和言情一样没有任何价值。
      学校里的某间屋子里搁着这些书,并毛概邓论三代表,明显就是没人看的书。不过也好,所谓曲低和寡,我这样也满高兴的,反正我借的书都不用愁会被别人先借走。
      
      侦探加科幻的路数。发生了某外世界人被杀案件,于是局长叫某忠心下属伊利亚去办这个案子,并且还要求不喜欢机器人的伊利亚带上一个机器人搭档。案件一边被侦破,作者一边介绍未来的世界。八十亿人口,源源不断的酵母浆来输送食物,整个城市仿佛钢穴一般互相紧连,不敢稍有放松。人们依旧被自己的主观局限在城市的深处,早就失却了开拓进取的本质。
      于是外世界人希望地球人能够努力地向其他星际拓展生活空间,来创造出与两个世界都不相同的新的世界,把人类带向更好的未来。可是在这紧要关头,出现了杀人案件……
      
      比起侦探故事的不断推进,我更喜欢作者在伊利亚与机器人丹尼尔之间讲述的关于未来,人类去向的问题。毕竟所有的小说和文字,都指向人和世界本身。当时写书的阿西莫夫根本不知道今天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然而却非常正确地估计到了趋向,不得不说即使是21世纪的我们,也可以从中寻找到很多趣味。路带的发明,机器人的发明与正确运用,碳与铁比例的分配,外星移民计划,太阳能的高效利用,核能的开发,以及酵母作为人类食物主要来源的正确构想,统统把未来世界描摹得有声有色。
      
      作者探讨了很多在历史前进中必然遇到的问题,穿插在对于未来的描述中,一点都不显得枯燥无味,相反,能让人们稍微停下阅读,掩卷沉思一下也能给阅读带来莫大的魅力。
      
      伊利亚作为一个喜欢历史的警察,也并没有任何中古主义的倾向,他只是理性地对那个时代有兴趣,并没有像局长一样热爱过去的窗子和眼镜。我当时看到这里的时候也想起了十九世纪曾经大为流行的湖畔派之类的诗人。非要把新世界和旧世界割裂开,然后一厢情愿地认为旧有的秩序是最好的。
      的确,我们城市的很多问题也的确麻烦,比如人的机械化,把人都当成机器的确是不对的,可这就能否认效率是不好的东西吗?马克思同志说过,事物都有两面性,割裂之后再单看另一方是错误地。
      
      而伊利亚跟那个中古分子说的人和机器人的差别也非常感人。是的,机器不用吃喝,动作精准,完成命令比人类更加优秀。可是他们没有创造力,不懂什么是美,不知道正义除了需要遵守法律之外还应该是什么。不懂得任何抽象的含义,叙述任何抽象的名字。这就是人类和机器最大的不同。由于机器人三原则导致了他们必然不能伤害人类,不能不服从人类,甚至连自杀都不能自己作主。这就是人类赋予他们的枷锁。但其实也不能如此判断,毕竟人类不会刻意造出会暴动的东西吧。
      
      而正义也在文章中进行了探讨。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可以牺牲小部分人的利益,这不但是机器的运算,更是人类的常识。淹没在历史中的伟人不知有多少,为了大的利益然后被历史的黄沙所吞没,甚至留下皑皑白骨和千古骂名。虽然我也认同这样的正义,但还是为之前想不通的问题再次苦恼了一把:
      那么,生命的价值是以数量计的吗?
      直到现在我也没想通。
      
      说到机器人三原则,倒可以算是阿西莫夫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了。我记得初中时看《人形电脑天使心》(原来我也有过这样纯真的年代啊)时,最后的日比谷小姐说,之所以把他们叫做电脑而不是机器人,就是不想让她们受到机器人三原则的束缚。我这种喜欢自动链接其他书籍的变态者,或者从那时就注定了我会去阅读这些冷僻在墙角的书了吧。
      
      作家必须要对人类有大爱才能忍受书写时所带来的种种痛苦。写科普读物和写科幻读物的阿西莫夫,据说是对写作非常享受的,是著作超身的伟大作家。虽然我对科幻的了解少之又少,可还是从中得到了超过科幻本身的有趣东西。
      所以,请不要局限自己的眼光。毕竟呢,人吃五谷杂粮是健康生活的表现,人读五味圣贤,也不失为一种健康的阅读。
      
  •       读完钢穴,第一个感觉就是该故事是个教科书式的经典,结构稳重精确,叙事手法朴实好用。一般来说,作为情节为主的小说,出乎意料的转折往往是其精髓。但是再出乎意料,也必须要合乎情理和适当铺垫。科幻小说的一大优势就是通过天马行空的未来科技,能方便的完成这个最重要的任务,由于读者没见过未来科技、外星种族,就很容易弄出惊喜;同时因为是科幻的背景,于是又在情理之中。不过在推理小说中,这一优势却容易适得其反:如果推理的依据是现实中不存在或者没人见过的东西,就让人感觉不能信服。比如悬疑电影中常见的外星人解释一切,或者精神分裂解释一切的百搭套路。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系列,就高明在首先拿了一个三定律给你作为基础知识,反复给你灌输之,最后花样翻新拿出来的犯罪手法和破案推理,本质上都基于之前讲过的三大定律,让你觉得虽然是没见过的事,但也确实合情合理啊。瞬间就佩服了。这个特色在机器人短篇中最能体现,钢穴中也实现得中规中矩。
      
      钢穴的主要线索有两条,一个讲贝莱的辛勤工作,一个讲贝莱的家庭生活,两条都是清晰的明线,两线从交错走向重叠的倾向,自洁西一出场开始了,因为她蹦出来说丹尼尔是个机器人。次要的暗线也埋的很浅,讲包括洁西和局长在内的中古主义者的反机器人斗争。通过双线交错推进情节,双线重叠走向高潮,最后拉起暗线解决冲突,完成了一场教科书式的推理剧。
      
      说起情节高潮,故事在约三分之一的时候突然拉起第一个高潮(贝莱胡乱的指控),在三分之二的地方慢慢推出第二个高潮(路带追逐戏),最后用推理小说的解谜篇手法进入第三个高潮,太科学了!虽然精妙不足,但老辣沉稳,堪为科幻黄金时代的经典范式。使用范式的一个额外好处是,从后面一本裸阳开始,作者就可以通过打破范式来营造新的惊喜。
      
      科幻故事的另一个优势是作家容易写出让人目瞪口呆的奇观。和奇幻相比,科幻似乎更(让geek觉得)贴近真实生活,越使人觉得“这是可能发生的”,就越容易将自身代入,产生由衷的震撼。而钢穴里面却根本没有大篇奇观细节的描写,只简约的描述了一下钢铁城市,几乎所有的篇幅都留给了情节。我觉得这可以理解为一种取舍,阿西莫夫对推理由衷的热爱,导致他不愿牺牲作品的纯粹性。或者这种风格也是对当时的市场需求的一种追求,好莱坞在七十年代以后,视觉奇观才开始成为主要卖点;摄影作品也是在photoshop出现之后……这就把话题扯远了。
      
      如同基地系列一样,机器人系列也在尝试探讨更深刻的问题。这是这部小说超越了它的故事的地方,因为故事已经成为作者跟读者讨论人类重要问题的手段。如果和攻壳机动队对比,可以发现机器人系列同样也在探讨人和机器的界限问题及其衍生的伦理困境,但是他更多的在人类种族的高度去关注何去何从的进化问题——这在基地系列里更是发挥到了极致,以及通过反复纠缠三定律来讨论机器人伦理;而攻壳更多的则是把注意力放在向内的方向,通过灵与肉的分离,去拷问生命和灵魂的本质。阿西莫夫那里机器进化成人,攻壳那里人异化成机器。两个出发点类似但又截然不同的方向。
      
      一个很杯具的事情是本书前言里面有致命的剧透,直接讲“最后发现原来凶手是……”,我看到那里要闭眼已经来不及了,不过还好及时把下面一段跳了,因为下面一段连裸阳的凶手都说了!
  •     瓷器VS老美?
  •         显然,这应该算是一部侦探小说。但是加入了机器人之后便变的更有意思。
        不过事实上大家肯定也都猜到了凶手就是局长了吧,其他人都不可能(小说电影往往是这样),另一方面,作者又让读者经历两次贝莱怀疑R.丹尼尔的过程,使得情节跌宕起伏。
        我不明白为什么第一次贝莱怀疑丹尼尔的时候不去先证实一下丹尼尔到底是不是机器人,这应该不难。贝莱随时可以找机会问问丹尼尔的身体构造,里面是什么样的,是否可以看一看,相信丹尼尔不会拒绝的吧?
        第三次揭露局长的时候,最后通过博士传过来的影像查找地上的镜片碎玻璃,这尼玛也太假了!还尼玛让他找到了
  •     被剧透了真悲剧,同情LZ~ 呵呵
  •       阿西莫夫玩惯了这种手法。
      
      一开始,和风细雨的。你甚至有想放弃的念头——但千万不要。我已经在基地的“骡”部分吃过一次亏了。
      
      我吃惊于阿西莫夫怎么能容忍如此平淡的叙述(虽然语言很是幽默),总觉得他对于紧张气氛渲染的不够——地球人和外世界人的矛盾,还有地球人对于机器人的不满。
      
      其实本来就是这样,地球人不过是因为自卑才如此。
      
      秘密一个接一个的揭开,一个比一个惊人。
      
      情节一直到最最后才渐渐把自己的弦紧紧绷起来,让我喘不过气来。像暴风骤雨将人浇个湿透,一直要等到最后那个句号,我才突然看到太阳。然后整个人在原地小心翼翼地大口喘着气,享受着阳光的照耀,回忆着刚才的悸动,一动不动。
      
      我总会在此时问自己一个问题:一切都过去了么?然后激动着,看书的封面,简直想把书撕了!
      
      
  •       如果此生崇敬过谁,我能说出五个人,列夫托尔斯泰,达芬奇,迈克尔杰克逊,艾萨克阿西莫夫,最后我可能会照照镜子【笑。】
       列夫托尔斯泰在文学和思想方面的造诣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达芬奇有着当时时代没有的奇想,迈克尔杰克逊是领悟艺术的天才亦是善良的人【这点很重要】,而艾萨克阿西莫夫,一位难以言喻的大师,我可以这样评价他:“当年我看完大基地系列后,我认定此生唯爱阿西莫夫。后来看完他的自传,我才明白,无论几万个轮回我都会爱他。”
       我在高二时借用图书馆读完了他最经典的银河帝国系列,也即是机器人系列,帝国系列和基地系列的统称【这样说其实未免有泄底之嫌疑】整个假期我都处于了亢奋激动泪流不止的状态,不愧是史上最伟大的系列小说【1966年雨果奖特别设置的奖项,击败沙丘系列,魔戒系列等众多杰作,要知道当时的基地系列还只有三本而已】【当然我有(极深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
       艾萨克阿西莫夫位列科幻黄金时代三大家之一【其他二位 阿瑟克拉克,罗伯特海因莱因】长篇小说除了银河帝国系列写的并不多,但他广博的写作范围足以让人惊叹【具体请参考他的自传《人生舞台》】而银河帝国系列包含了五本机器人系列和一个特别的短篇,七本基地系列和三本帝国系列。阿西莫夫最与众不同的是长达二万五千年的壮阔银河帝国史只以三本书带过,而之前和之后的故事却描写的十分细致,也正因此,阿西莫夫引领了整个科幻小说界的发展。【这是后话了】
       此次我买了新版的银河帝国,虽然翻译有些许问题,但阅读没有任何影响,重看之余依然感动着。
       《钢穴》是阿西莫夫的第一本机器人长篇小说,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太空歌剧,亦不是浪漫的星球历险,却是在完备了短篇中提出的机器人学三大法则后,融入阿西莫夫毕生挚爱的推理元素,成就的科幻推理小说。其不是历史上的第一篇科幻推理小说,但它是第一篇完善的有影响力的科幻推理佳作。书中地球人侦探贝莱和机器人侦探丹尼尔首次登场,共破宇宙城一科学家遭死光枪射杀疑案!长久以来,地球受控于外世界人。人类聚集在钢铁密封的各个城市中,城市郊外就有外世界人建立的太空城。太空城里发生了离奇的命案:一位外世界人被谋杀了,而外世界人认定是地球人干的。地球便衣刑警伊利亚·贝莱被迫承办这件案子。贝莱觉得精神压力大极了。他若不能顺利破案,地球将遭到外世界人的报复。更麻烦的是,他必须接受一位名叫机·丹尼尔的机器人做搭档。贝莱一向对机器人深恶痛绝,他能与机器人合作吗?
       单从推理小说的角度看,撇去旧版前言泄底的罪恶,没读过推理的科幻读者大多都会被牵着鼻子走,而对于有基础的推理读者则凶手是谁算不上难事。谁杀的这点本来也就不是重点。阿西莫夫最爱的就是黄金时代的推理小说【推理黄金时代早于科幻黄金时代十年左右】本书的布局亦体现了黄金时代的范本作用,各处小细节埋下伏笔,高潮迭起,误导深入,期间伊利亚贝莱两次伪解答都进一步指向最终的真相,而丹尼尔奥利瓦的出现亦会让读者怀疑三大法则的准确性,最关键的线索甚至不停地摇晃在读者的眼前,除了在最后作为有力的证据时略显不公【说到底,奎因之后有什么必要让读者能有全部线索!】细心读下去你会发现阿西莫夫布局的巧妙对于怎么做的这个问题,读者只要想就能明白,但也正是布局引导的巧妙之处。最终解答一笔带过的某行里我甚至看到了《来自新世界》的某个解答。
       而最后为什么要杀,动机的问题牵涉的就是整个系列的理念了,须知此时的阿西莫夫没有任何想把三个系列联系到一起的想法,但在字里行间,在动机的揭示上【凶手的动机和外世界人的想法】却能感受到微妙的联系。钢穴作为阿西莫夫曾经患有幽闭恐惧症的结果应用在科幻小说中,成为了一个经典的意象,钢穴禁锢着地球人,为了生存,究竟能不能迈出那一步,本书的最后乐观的预言着答案,而接下来更波澜壮阔的史诗将会呈现。没有宗教的外世界人制造出来的没听说过《圣经》的机器人在全书最后说出的话,不仅仅表现出伊利亚贝莱最终和丹尼尔奥利瓦结成了深厚的友谊,亦在冥冥之中展现了它作为救世主而存在,而孤独,而等待的一生。
       “贝莱突然绽露笑容,抓起机•丹尼尔的手肘,两人手挽着手,走了出去。”
       一个时代就此开启
  •        1952年,在这么早的一个年份,阿西莫夫就知道会有一个世界必然是这样:"你们一生下来就开始学习接受权威.....。""根据在警局的职位,有资格生两个,而且婚后的第一年就要以怀第一胎"许多年以后,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现实中,再过去多少年,又有多少幻想变成现实?
       阿西莫夫不愧为软科幻开山祖师!他和儒勒凡尔纳,总有些金庸和古龙的意味。
  •       文科脑和理科脑是分开的吗?我们只知道理性脑和感性脑是分开处于左脑和右脑的(这只是大致划分,左右脑是紧密相连的),那么文理之间呢?
      写小说尤其是悬念小说,需要的首先是文科思维,即怎么建构一个故事、创造悬念吸引人。假设我们这些思维都不是天生的,都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那作者的这部分思维可能就是从Holmes和其它一些剧作小说那里得来的。对于另一部分,靠的就是理科思维了。一个未来的宇宙未来的世界,人类怎么生活的,衣食住行有哪些细节,要让人信服,就得有很深厚的天地数理化生(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知识,否则你连未来人类吃什么都解决不了。
      理科知识作者当然驾轻就熟,但文科就要冥思苦想了。作者自己也说过,写非小说类文章即科普一类的比写小说轻松很多,我估计就是因为他拥有很强大的理科思维而文科有点困难。虽然他是Bible以及Shakespeare等文学作品的研究高手,同时也对历史了如指掌,但文科对于他来说还是有点困难,就像不完全型左撇子用右手,虽然一样可以用,但用左手简直就不需要调动大脑。
      现在的悬疑如果仍然停留在凶手是谁的层面,就很低级了。新时代高大上的套路是你猜对凶手又怎样,你不知道其中的手法和动机,我仍然可以让你震惊一把,只要我把悬念编得够好。
      全书共十八章,作者在第六章末尾就已经透露了凶手(在哪里?请自己翻开书查阅),但仍然有悬念支撑读者到最后,到了最后仍然可以玩点颠覆。把读者牵着走的任务已经完成,剩下的就是展现自己构造的科幻世界了。
      在一种未来里,人类已经殖民了许多个外星球,但大部分人类还是在地球上。但是此时的地球已不是现在的地球,人类是分区生存在人造的地底。在这里生活的好处是不用管天气和昼夜,可以延长人的工作时间。殖民到外星球的人已和地球人很少来往,因为经过人工培植外星球的人类已经比地球人高级很多,而且广泛使用机器人帮忙,而地球人却普遍反对机器人。地球人的出路如何呢?继续殖民外星球?接受外星球人类的帮忙?还能改造地球?这些不仅仅是理科的事,而是需要文史哲的深入思考才能相通的。作者到底有没有说,说了多少,请自己看书吧,肯定能读到你没想到过的东西。
      基地系列那是更遥远的时代更遥远的宇宙,连地球都找不到了,而机器人系列则是与我们更近更密切的宇宙,至少对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参考性指导性更高一些。
  •     这前言太牛了。不过我从来都是先看正文,连序言之类的都跳过,这样保证踩不到地雷,呵呵。
    不过话说回来,这本书里有很多远比情节更有价值的东西,值得一读再读,楼主也不算太杯具。
  •     杯具的LZ 呵呵
  •       此书是53年末开始连载的,限于当年的科技水平,有些硬的东西没必要深究.
      情节,在50多年后来看,很老套,吸引我看下去的是不断抖出来的科幻包袱.
      
      阿西莫夫跳过了太空移民(地球同步轨道),直接发展到外星(超光速移动),毕竟载人航天是61年才有的事.
      这样,早期的太空开拓者,直奔宇宙中环境较好的行星而去,精英的后代不断发展,和碌碌无为的地球人形成了巨大的差距.富了以后,不待见穷亲戚.
      
      书中所说,地球的困局有3,1是被外世界的人束缚,禁止进入太空,2是资源枯竭,3是地球人丧失了开拓精神.
      外世界也是人啊,地球终究是被自己束缚住的
      
      文明要发展进步,首先得分工,通过分工提高生存率,大家都有饭吃了,闲人才能有精力去干别的.
      如果人口膨胀速度过快,科技水平无法承受,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吃不上饭,被迫去搞农业.已有的科技成果成了包袱,为了保障人们的生活水平,浪费了大量能源,人口不断增长,农业岌岌可危.
      
      工作不断细分,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零件,丧失创造力,城市在稳定中走向死亡.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每天却为了饱腹而奔波,悲剧啊.
      
      似乎这一切问题的根源是人口,现在来看,还不用担忧.在资源枯竭前,人类会把地球玩死的.....
      51年的繁星若尘,貌似是地球的结局 - -
  •     还好因为我看得是台湾版,为了节省体力,跳过了前言。
  •     看书的封面,简直想把书撕了!
    +1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