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皇信上帝吗

出版社:柯捷出版社
ISBN:9781932002508
作者:潘毓刚

内容概要

潘毓刚,美国著名大学波士顿学院化学系终身教授、享誉世界的化学家.
潘毓刚的祖父潘祥初是有名的华侨富商,与爱国保台志士丘逢甲是亲家。其父潘枢润上世纪40年代初曾任梅县南口安仁中学校长。母亲梁莅庄是晚清驻日、德、比三国外交官梁诗五(黄遵宪之太舅)之女,曾留学日本。因家学渊源的关系,她对子女要求很严格,教育他们不要依赖祖业,要通过自我奋斗,闯出一条通向成功之路。其子女自幼就很勤奋,潘教授五兄弟中有四人(毓良、毓彦、毓刚、毓绪)获得留美博士学位。潘毓刚的童年(小学四年级前)是在故乡梅县度过的,1947 年他到台湾念书。初中时代就用很多时间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做自己喜欢做的研究,在校成绩虽然平平,但却在报刊发表过不少智力游戏或数学测验的短文,读高一时出版了科普读物《你的身体如何工作》一书;大学一年级时,与友人合译了大学教科书《普通化学》,出版后风行台、港、东南亚等地。大学三年级时出版了被作为大学参考书的《酸和碱》。大学期间他经常不去上课,躲在家里写书、写文章,在科学专业期刊发表过不少科研论文。
今年 67岁的潘毓刚教授10多年来一直担任对中国改革开放影响很大、在美国出版的《科技导报》的顾问编委(杨振宁、李政道都曾任此职),为中国提供了许多世界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最新信息。由于潘毓刚在全球科学界的影响及其对中国“四化”建设所作的突出贡献,先后受到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等的亲切接见。
潘毓刚从1973年起便成为波士顿学院终身教授,是台湾大学同届毕业生中最快拿到化学博士、最早当上化学教授的人,他仅用六年时间便由助理教授升任终身正教授,创了美国波士顿学院的纪录。除在美国任教,他还兼任德国著名的史图佳大学和马克司甫朗克研究院客座教授,由于他在量子化学等方面有卓越的贡献, 1978年获联邦德国高级科学家特别奖,1994年获全美华人杰出成就奖,获此殊荣者只有他和著名的物理学家袁家骝和吴健雄三人。
潘毓刚教授于1986—1990年连续两届任全美华人协会总会主席。该会成立于中美建交前的1977年,首任会长是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潘教授在任期间是全盛时期,在华盛顿、纽约、波士顿、旧金山等地建立了14个分会,会员多达万余人。华协在为增进华人团结、争取和维护在美华人地位和权益,促进中美科技、文化交流,推动中美建交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改革开放之初,根据邓小平同志指示,中国科学院于1980年聘请首批海外华人及大陆各学科顶级科学家10人为中科院名誉教授,为中国“四化”建设作参谋顾问。他们是物理方面的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吴健雄;化学方面的潘毓刚、李远哲,数学方面的陈省身、林家翘及生物学等方面的吴瑞、牛满江(大陆)。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潘教授经常赴欧美讲学,进入本世纪后则较多在澳洲和亚洲讲学。他在任教与讲学期间,不仅培养了众多的化学博士,科研上亦成绩斐然:先后发表过100多篇学术论文、60多篇专业书评、出版了四本科学著作;曾到世界30多个国家参加学术会议或学术交流;创立了先进的计算夫兰克———康登因子的渐近方法和微观化学动力学的理论,并把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应用于化学反应研究,这在当今世界理论化学领域还属最新课题,改变了过去宏观化学的粗糙和表面的研究,使人类首次掌握了高空化学、空气污染化学等原理,从而奠定了他在化学领域的地位。
潘毓刚既是科学巨子又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曾先后游历、考察50多个国家。潘教授以其广泛的阅历,睿智的思维,洞明的观察,明辨是非的能力,将到世界各地讲学、游历耳闻目睹和所思所感的东西,随时在车船上、飞机上或下榻的宾馆写下来,其中有不少观点鲜明、思想深邃的评论或针砭时弊的杂文发表于世界各地的报刊上。他正在准备将30多年来各时期零星写下的文章结集出版,并请台湾文坛鬼才李敖作序(潘教授亦曾为李敖《预备军官日记》一书作序),李敖是公认的文章大家,他在序言中盛赞潘毓刚在自然科学上取得卓越成就的同时,对其在社会科学上的才华亦评价极高。

作者简介

小潘(其实应该是老潘,几十年来叫惯了小潘,只好将错就错)叫我为他的文集写个序,想沾沾我李大总统落选人的光,小潘从小就对哲学很感兴趣,高中毕业时因为社会观念的压力和不想有负父母的期望,升大学时念了理工科,但他是我认识所有理工科的人中,少数对人文科也有深厚学养的科学家。虽然理工不是他的第一志愿,但也表现出色。在初中三年里,他在报章杂志发表过不少智力游戏,数学测验的短文,在高中一年级时编译及出版过一本科普读物,在高中时已在一些成人的科学杂志发表文章,大学一年级时与朋友合译了当时全世界最通行的一本大学教科书《普通化学》,出版后曾风行到台、港及东南亚,成为一本非常畅销的中文大学一年级化学教科书,大学三年级时出版了一本大学化学参考书。在大学四年里他还在科学专业期刊,发表过不少科学论文及在各报章杂志里写过不少介绍科学新知、科学新动向及科学方法,科学哲学等方面的文章,他在台大“混”了四年,成绩恶劣!勉强毕业,取得台大气象学学士学位,服完预备军官役到美国进研究院改攻读化学博士,他是台大1959年毕业生中最快拿到化学博士最早当上化学教授的人,他只花六年时间从助理教授升为终身职的正教授,创了美国三千多所大学排名榜第三十九名的波士顿学院化学系升正教授最快的纪录,在大学任教期间发表过一百多篇专业论文,六十多篇专业书评,还与他的访问学者们合著一本量子化学的专业参考书,培养了不少博士研究生。曾被世界各国三十多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或名誉教授。我常常想如果小潘当年在大学攻读人文科学,他的成就可能更大,也许已为中国第一位得人文方面的诺贝尔奖的人(但不是和平奖,因为他不是政客也不是骗子,是得不到诺贝尔和平奖的)。
我曾说过如果我有来生,我第一愿意再为李敖,第二也愿为李敖,第三还是愿为李敖,但第四却愿为潘毓刚。这本小文集是小潘在业余写的与科学专业并没什么关系的小文章,你们如果想要知道为什么向来自傲自大的李敖竟会来生的第四志愿愿为潘毓刚,就赶快读读小潘的这本文集。
李敖
二○○○年八月二十四日在中国台湾


 教皇信上帝吗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无欲而刚,有志乃伤——专访世界著名量子化学家潘毓刚   采访-张素闻 发表于 2007年《中国青年杂志》   李敖曾说:“如果我有来生,我第一愿意再为李敖,第二也愿为李敖,第三还是愿为李敖,但第四却愿为潘毓刚。”  潘毓刚,生于1937年,祖籍广东梅县,祖父潘祥初是有名的华侨富商,与爱国保台志士丘逢甲是亲家。父亲潘枢润上世纪40年代初曾任梅县南口安仁中学校长。母亲梁莅庄是晚清驻日、德、比三国外交官梁诗五(黄遵宪之太舅)之女,曾留学日本。名门之后,自身资质一流,教育得法,成绩显赫:在广州读小学至四年级,1947年全家迁往台湾;1959年毕业于台湾大学;1974年任波士顿学院教授;连续四年担任全美华人协会总会主席(首届主席为杨振宁),曾与吴健雄、袁家骝同获海外杰出华人奖;我国中科院聘请的首批十名顶级科学家之一、美国波士顿学院化学系终身教授。潘毓刚仅用六年时间便由助理教授升任终身正教授,创了美国3000多所大学排名第39位的波士顿学院化学系升正教授最快的纪录。他创立了先进的计算夫兰克——康登因子的渐近方法和最早把李氏群论用在量子化学;国民党执掌台湾时长年禁止返台的“亲共分子”……  身为我国第一批邀请回国的十位科学家之一,潘毓刚不仅毫无架子,还极慈和,他给大学讲座,甚至曾主动给前来拍摄的人提包。潘毓刚教授为自然科学与教育事业献身之外,还写得一手好文字,李敖曾褒奖潘毓刚:“如果当年在大学攻读人文科学,他的成就可能更大,也许已为中国人中第一位得人文方面的诺贝尔奖的人。”数十年来,他在中国大陆支援高等教育,不计报酬,将收入全部纳入贫困学生的助学基金。  难得的是,身患癌症的夫人王淑江也非常支持他的事业。上世纪80年代国务院邀请潘教授回国,潘太太一看各部长都排好了招待的日程,于是第二天一个人悄悄去内蒙古游玩,生怕增加人家一分一毫的负担。潘毓刚在《教皇相信上帝吗》的扉页上写着——谨以此书献给甘苦与共的王淑江。  以下是对潘毓刚教授的专访——  大学应培养有创造性、独立思考、理性认识问题(包括专业和社会问题)的人才,能推动社会的和谐与人类文明的进步  记者:您觉得大学精神应该是什么样的?科研与大学教育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潘毓刚:大学应培养有创造性、独立思考、理性认识问题(包括专业和社会问题)的人才,能推动社会的和谐与人类文明的进步。科研和大学教育有“相表”的作用,科研有提高教学水平的作用,因科研能使教师接触科学发展前沿,让知识不会老化,而教学中与年轻学子的接触,可促进科研的动力和活跃科研思维,但在强调教学与科研结合时,应考虑大学本身的任务。如:科研型的大学(有博士、硕士班)应多强调科研;只有硕士班,大学则25%注重科研,75%注重教学;只有本科生的大学则应90%强调教学,教师去短期讲习班、培训班更新知识,接触科研前沿,以提高教学水平。  记者:您是出生在大陆、成长在台湾、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科学家,现在看起来,您觉得大陆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以及台湾的教育,各有什么特点?  潘毓刚:大陆和台湾教育像以前的汽车生产线,生产出一批一批有一定基础的人才,但不容易培养出出类拔萃的英才,美国教育有特殊才能的人比较有发展的空间,能培养出比较多杰出人才,但一般大学毕业生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有好有坏,不合格的不少。  记者:您在大陆从事高等教育工作也有几十年了,您觉得这几十年来,大陆的高等教育有哪些进展?  潘毓刚:这几十年来,大陆的高等教育在“量”的方面有很大的进展,但是,在“质”的方面没有进展。  记者:美国的高等教育与大陆的高等教育有哪些差异?教学要求的差别?学生资质的差别?  潘毓刚:美国的高等教育每所大学有相当的独立性,不受官僚体制的重重约束,以教授治校,各校各自为政。同时,学校的行政人员是为教学与科研的教授们服务的。中国的高校在竞相设本科大学、硕士点、博士点的虚荣心下造成师资不合格,教学要求也良莠不齐。中国大学生因经历层层考试选上来的,学生资质比较整齐(有一定水平),但埋没了不少特殊人才,美国学生水平良莠不齐,但有才能的学生比较容易得到发挥,而成为杰出人才。  记者:美国大学的科研与中国大学的科研有什么差异?  潘毓刚:美国不同类型的大学对科研重视程度有很大差别。科研型的大学(有本科、硕士、博士):有些100%以科研成就为晋升依据,但多数都最少以70%科研成就为晋升依据,教学能力只考虑了30%左右。只有本科与硕士班的大学:科研占30%~50%,教学占70%~50%。本科大学:科研0~10%,教学90%~100%。  一个人成功主要有三个因素:努力、毅力和机会。毅力最重要,百折不挠的精神是成功之本……  记者:您小时候就想过要当科学家吗?后来去学化学也是理所当然的选择吗?您觉得,从您个人的成长经验来看,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应该是怎样的一个关系比较好呢?  潘毓刚:最小的时候,我想当统率千军万马的将军,中学以后想当哲学家,哲学家对事情追根问底的性格自然走到当科学家的路上。这就是为什么今天会把许多科学博士通称为哲学博士(PH.D)。小学与初中的教育以及家庭与社会教育都很注重国民道德修养,高中以上的学校教育注重专业训练和科学的理性思维训练。  记者:仅用六年时间您就从助理教授升为终身教授,您觉得您自己的努力在哪里?其中多少是天赋,多少是勤奋等后天的因素?个人奋斗与成功之间的关系,在您看来是什么样的?您的奋斗具体有些什么样的细节?  潘毓刚:一个人成功主要有三个因素:努力、毅力和机会。天赋的成分不多,我看过许多天赋高而一事无成的人。毅力最重要,百折不挠的精神是成功之本,要为自己准备好发展事业的基本修养,机会来时抓着不放,用毅力去实现理想。  与人为善,使这世界变得美好些  记者:您是1977年开始给国内大学做教授的吗?是什么样的动机,使您马不停蹄地在国内做30多所大学的名誉教授呢?   潘毓刚:我想传播我的教育理念、我的教育方法,还有我自以为对的对自己专业的独特见解和知识。动机很简单:与人为善,使这世界变得美好些,尤其喜欢到偏远或贫困地区做些传送新知识新见解的工作。所以,我乐意接受担任内蒙古大学、山西大学、兰州大学、吉林大学、贵州大学和嘉应学院等校的名誉教授。  记者:在给这30多所大学做名誉教授的时候,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中国东部的大学与西部的大学有哪些差别?南边的大学与北边的大学又有什么距离?  潘毓刚:这30多所大学得到的资源支持很不一致,被重视的程度也很不一样,感到政府喜做锦上添花的事而不愿做雪中送炭的事,大城市的大学经费和人才比较充足,过去北方比较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南方比较重经济发展,现在已没有什么差别,都在追求虚名功利。  记者:听说,从1977年以来,您将您的教学报酬全部给了贫困学生。当时是怎么想到要这么做的?您觉得社会人士应该如何支持教育才能令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更出色?  潘毓刚:早期中国很穷,我只要国内单位解决我基本食宿交通费用(国际旅费多数我自理),不支领任何工资,近九年中国高校将我的工资则全部捐作贫困生奖助金。我觉得人民应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机会,有能力的人不应因家贫而不能上学,这是政府应解决的问题!办教育不是办产业,政府有责任培养全国有用之才,不只是去培养有钱人。  作为一个人和一位科学家,都应有理性判断是非、追求真理的能力,对人类及其居住环境都应有强烈责任感,应尽力去维护其健全和发展  记者:您用“极左”两个字概括您太太?比如说她在哪些方面令您觉得“极左”?原则性很强吗?完全支持您的安排吗?  潘毓刚:我太太是很为别人设想、大公无私的人,素来“公”“私”分明,不想占国家一分一毫的便宜,却愿尽一己之力为别人服务,看不惯官员花人民的钱高规格宴请她或送名贵礼物给她!在一般人也许认为她不通人情世故,但也有人说她“极左”,其实她是公正清廉为别人着想的人。  记者:李敖曾说来世愿做潘毓刚,您对他这个话怎么看?您赏识他吗?你们的这种感情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上?你们性格的共同之处多吗?您觉得敬佩与李敖的友谊背后是什么?中国心?谈谈您的中国心?  潘毓刚:李敖和我都喜欢开玩笑,有时说的话,只是好玩,并没有什么特别含义。我们都是很富正义感且敢直言不讳的人(当然我不如他做得那么彻底,但也没他那么偏激)。这点共同的性格使我们保持了几十年的友谊,我们也都希望中国人不再“挨打”和“挨饿”,中国富强起来,人民生活快乐。  记者:1980年,您被最高领导人邓小平点名回中科院时的经历是如何的?您是中科院聘请的首批十名顶级科学家之一,您当时是怎样给自己定位的?而这几十年的时光,您是怎样评价自己的?  潘毓刚:当时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中科院请的首批十名科学家之一,事后别人告诉我的,我只是认为担任名誉就有责任感,光挂名不做点实事就会变得不“名誉”了。这几十年的时光我最少还为中国科技教育出了一点微薄之力。  记者:您四年担任全美华人协会总会主席,又曾荣获全美华人杰出成就奖。当您在这一位置,获得这些荣誉的时候,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潘毓刚:用我的名望和地位能更有效帮助弱势团体和弱势人群。  记者:作为科学家,您的文笔很好,做科学家是为了什么?做文人又是为了什么?  潘毓刚:作为一位健全完整的人,除专业修养之外,也应有人文方面的修养,诚如爱因斯坦所说:一位对科技专业训练有素的人,如果对人文方面的知识一无所知,只能算是一条训练有素的狼狗(大意如此)。  记者:作为一个人,您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作为一个科学家,您觉得最重要的又是什么?  潘毓刚:作为一个人和一位科学家,都应有理性判断是非、追求真理的能力,对人类及其居住环境都应有强烈责任感,应尽力去维护其健全和发展。  记者:您是1936年出生的,今天去看您这70年,有一些什么样的感触?  潘毓刚:“壮志未酬,将身先死!”对世上所有不公平不符合正义的事,多数无能为力去改善,将死不瞑目,遗憾万年!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托人从加拿大买的,很好的一本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