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動

出版社:中文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6
ISBN:9789622013698
作者:趙振開
页数:227页

书籍目录

以赵振开为例谈当代中国小说的爱情、真理与沟通(杜博妮)
波动
在废墟上
归来的陌生人
旋律
稿纸上的月亮
交叉点
幸福大街十三号
补充资料

作者简介

本書所選小說是中國大陸年青作家趙振開的優秀作品。趙振開生於一九四九年,在中國國內及海外以筆名「北島」寫詩而知名,獲許為中國二十世紀傑出作家之一。


 波動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华中吃饭大学文学院 陈芝如果不是出于应付作业的需要,我从不打算读前三十年诞生的小说,因此没想到北岛的这篇小说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惊喜,我很惊讶在十年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运动里竟然诞生如此先锋的作品。这部北岛在1974年初创,1976年与1979年再三修改的小说在今天看来可能不怎么样,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小说主旨都非常陈旧,但在当时是非常了不得的作品,尤其是多叙述者多中心的复调结构和意识流的思维形式,这是一个多音齐鸣的世界。翻开这部小说,我脑袋里头一个反应是想起了高行健发表在1981年的小说《有只鸽子叫红唇儿》,当时的作家似乎都在尝试将交响乐的结构与意识流的形式相混合。只不过在形式上高行健还多了一个叙述者--也就是作者的化身,如同观察者和旁证一样,不断地以回旋曲和间奏的方式,使小说的主题得到了深化,使小说主人公的命运为读者所牵挂。陈思和认为地下文学的核心思想是为了反抗主流的政治叙事,但是就本文而言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大量旧时代的话语符号和思维形式,地下文学依然浸染着主流文学最深的身影。对主流文学的反抗不在于作者的新观念而仅仅在于地下文学出现其本身,在一个不允许有自我思想不允许存在异端思维的文学世界里,放弃与正统文学保持一致,不再与之亦步亦趋就是在对前者进行背叛和反动。而且这些流传至今的地下文学只是当年另一个顽强的文学世界的部分残余,或许有更多的地下文学在被我们发现之前就已湮没不闻。底层在历史叙事中的无声和隐形至少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精英史观抹去了底层阶级自主的历史和行动的政治属性。从属阶级是政治上无效的阶级,底层的非政治化导致其在精英创造的历史中销声匿迹;二是由于斯科特所概括的底层行动的特点,其所使用的"弱者武器"(weapons of the weak)和"隐藏的文本"(hidden transcripts)遮蔽了底层行动的独特轨迹。可以说,底层政治的逻辑是在其经过之处几乎不留痕迹。这种掩盖痕迹不仅可使从属者的危险减至最小,而且消除了许多可能让社会科学家和历史学家相信现实政治正在发生的证据。而北岛的这篇小说固然在文革中幸存下来,但在之后也一度湮没不闻,许久之后才被重新发掘出来。谢冕认为新文学是喜气昂扬地进入新时期,是抛弃过往断裂性地进入,所以北岛的这部《波动》为人忽视实在是再自然不过了。今天我们回过头来阅读这篇小说,会有什么样的感触呢?有人认为北岛写作的目的是希望探求“那从蝇眼中分裂的世界”如何造成人的价值的全面崩溃、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他想“通过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然而他成功了吗?直到今天北岛似乎也没有放弃这个希望,但世界从来放逐诗人的梦,也不管真诚也罢,虚伪也罢,前尘往事俱成云烟,消散在彼此眼前。诗人的命运与笔下的人物共呼吸,于是这个故事在暴风雨中以残酷终场。小说主要有五个人物,来自帝都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在早年双双自杀,家破人亡被流放,对世界满怀绝望发誓再也不回北京的女孩肖凌,一生勤恳工作晚节有亏,不断在心中理念和现实腐败之间挣扎的干部林东平,来自京城作为知青下乡,理想主义情结浓郁,乃林东平私生子的杨讯,天真烂漫,一直在父亲林东平羽翼下成长的女儿林媛媛,以及持虚无主义世界观的流浪汉白华。这个故事的主线是杨讯下乡做知青时偶遇了了女孩肖凌,两人彼此相爱,然而肖凌是高级知识分子出身,是被批判的罪人,社会地位低下,在刚下落农村的时候委身于一个救过她性命的大学生,未婚先孕,并生下了女儿,但大学后来回京上大学,却一去不复返。他在离别之前许诺回京就让他父亲动用权力将她从苦海当中打捞出来,孰料食言而自肥。林东平忧心儿子的前途,因为这勾起了他当年与领导夫人相爱最终没有好结果的往事,而杨讯就是因为这段孽缘而生,只是他自己不知道罢了。于是林东平百般打压,拆散这两个恋人之间的爱情,故事的结尾是杨讯登上离开的列车,而肖凌在雨夜之中孤独死去。肖凌的死不是这些年我见过最唯美的画面,然后读完之后又始终念念不忘,也不知道为什么。她弹钢琴、喜欢洛尔迦的诗,有着长长的睫毛,气质幽冷,像一朵摇摇晃晃的雨夜花。我忽的又想起了刘慈欣笔下的叶文洁,不论家庭背景、气质亦或命运,她与肖凌都惊人的相似,想来若是《波动》位面存在红岸工程,那决定人类命运的一刻又交由肖凌掌握,她是会与三体人联系呢联系呢还是联系呢?北岛不是在写科幻小说,但现实与科幻一般残酷,肖凌幽冷的气质,遮住告别时哀伤的眼神,在国族喧嚣骚乱的狂热里一个人安安静静绽放,然后无人赏识,在种姓论出身论原罪论的动乱年代呜咽。自出生以来所经历的种种苦厄重创了肖凌对世界的信任,就像北岛在几年后于诗集中对这个操蛋的世界高呼我不相信,前恋人与恋人对她的背叛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于是化成了最浓郁的绝望和虚无,哪怕是玩世不恭的流浪汉白华在这虚无面前也要自惭形秽,因为他眼中还有希望,而这在肖凌眼中我们是等不到了。杨讯那热炽的理想主义在她面前是如此的浅薄,他没有意识到他脚下的根基是如此的脆弱,一步走错就可能万劫不复。在故事的开头,杨讯炫耀式的告诉肖凌自己曾经坐过大牢,因为拒绝在饥荒的年代为了保护农民拒绝缴纳公粮,肖凌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不是有父辈的权力保护,你又怎么还能像眼前这般如此轻易地出现在她面前。她更是嘲讽道,其实国家就是你们最大的保护人,只要不犯错运气尚可,出身于统治阶级的你们是不会理解底层人士的痛苦的。杨讯在当时并没有明白肖凌此话的意味,但想来在故事的结尾,杨讯因为亲生父亲林东平权力的干预下,轻松得到其他人一辈子都可能得不到的机会,开后门回京的时候或许明白了。在一个权力本位的社会,人与人不过是相互依附的关系,一群末人匍匐并自我匍匐,广场上蝇眼中分殊的世界一个又一个自我复制,千万人的希望便在大人物彼此谈笑间灰飞烟灭。 无声者无法表述自己的声音,因为他们的声音不是被占主流的意识形态所抹杀,就是往往被他人代言,他们没有渠道表述自己的声音。“这些仿佛根本就不曾存在过的生命,只是因为与权力相撞才有机会幸存下来,而这个权力本来只希望清除他们,或至少抹消他们的痕迹。正是许多偶然的际遇合在一起,才使这些生命能够在我们这里重现。(福柯《无名者的声音》)” 诗人们爱将故事以残酷终场,想来不如此不能打动心弦激荡,但更大的原因或许还是大时代在墙角的苦苦相逼,使我不得开新颜。”生活施虐作家,作家施虐文字,文字施虐读者。“古今事,料来无非如此。戏台已被命运摆下,只等作者登场,在锣鼓铿锵中跌跌撞撞,除此外你别无选择。
  •     读波动很偶然,偶然得连自己都说不出所以然。读书读着读着会成为一种习惯,每天不看上两页,似乎就会出现自责,或者不安心。没办法所有的书都买来,书太多,范围也太广。也就习惯了求全的在手机里面放上一大堆的电子书,慢慢的看。波动如同戏剧,变换着场景,变换着主体,变换着变换着,便是文字的美好和故事的展开。这本书,让我惊艳。猜测着,这样厉害的驾驭的手法,要学要下一番功夫了。故事连接着人物,看着看着便放不下,这作者,看完回头百度才知道他就是北岛。赵振开对我而言,真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就连北岛,只记得关于他是一个诗人的苍白。读没读过北岛的诗我不知道,也许读过,但我真实不记得。如今我会知道,而回忆起来会笑着清晰,原来一个如此惊艳的北岛。
  •     说不定在命运面前,我们有着某种联系,而这种联系往往又是那么脆弱,那么容易错过。记忆有时真奇怪,选择的往往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可也许正是这些小事,隐藏着命运不可逆转的征兆。有时候,我就象一个疲劳的旅客,被抛在中途的小站上,既不想到起点,也不想到终点,只想安静而长久地休息一下。我和黑夜面对着面。“你在看什么?凌凌,看海鸟吗?”“看太阳,妈妈。”“别胡闹,会把眼睛搞坏的。”“没事儿。”她抬起头的刹那间,目光很集中,显然刚才的专心是一种做作。“我爸爸是蹬三轮的。”她冷笑了一声,用手指在空中划了一个圆圈。“少说了一个轮子。”“人生下来就是不幸的。”“那你为什么还要活下去?”“活着,只不过是一个事实。”“事实也是可以改变的。”“遗憾的是,人有足够的惰性苟延残喘,而通常把它叫作生命力。”“请告诉我,”她掠开垂发,一字一字地说,“在你的生活中,有什么是值得相信的呢?”我想了想。“比如:祖国。”“哼!过了时的小调。”  “吓,这不是个用滥了的政治名词,而是咱们共同的苦难,共同的生活方式,共同的文化遗产,共同的向往……这一切构成了不可分的命运,咱们对祖国是有责任的……”  “责任?”她冷冷地打断我。“你说的是什么责任?是作为供品被人宰割之后奉献上去的责任呢,还是什么?”  “需要的话,就是这种责任。”“算了吧,我倒想看看你坐在宽敞的客厅里是怎样谈论这个题目的。你有什么权力说‘咱们’?有什么权力?!”她越说越激动,满脸涨得通红,泪水溢满了眼眶。“谢谢,这个祖国不是我的!我没有祖国。没有……”她背过身去。“多美的梦,可惜只能转瞬即逝。”“正相反,咱们这代人的梦太苦了,也太长了,总是醒不了,即使醒了,你会发现准有另一场恶梦在等着你。”  “为什么不会有一个比较好的结局呢?”  “你呀,总在强迫自己相信什么,祖国啦责任啦,希望啦,那些漂亮的棒棒糖总是拽着你往前走,直到撞上一堵高墙为止……”  “你也并没有看到结局。”“是的,我在等待着结局,不管什么样,我总得看看,这就是我活下来的主要原因。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是为世界添一点儿光辉,另一种人是在上面抓几道伤痕。你大概属于前者;我嘛,属于后者……”“我的脾气不好。”她叹了口气,喃喃地说。  “可以理解,现在是晚上。”  “哦,”她轻声笑了,“不过,晚上和晚上还不一样,今天有月亮,”“还有诗。”灯光,在工具箱上的一个破旧的绿搪瓷碗里摇荡着。那边是什么?恐怕什么也不是,只是这里的延续……  也许是因为每个人在生活中只有一个角度……我走到柜台前,瞅着架子上一溜红红绿绿的酒瓶,它们跟抽疯差不离,蹦呀跳呀,好象只要我他妈的一闭上眼,就会飞走似的。马克思他老人家要是知道了,哼……”他们只属于客厅,如同其中的画卷和花瓶一样,一旦离开,你再也想不起她们了。我的履历表很简单:爸爸、妈妈、妹妹、上学、插队、工作……一共十来个字。”“也就是说,政治可靠。”  “是被我妈妈的一位老战友保出来的。”“结局总是这样,要不然你们总是相信结局呢,因为在每个路口都站着这样或那样的保护人。”她用手指在书上弹着。“那天,当你说到祖国的时候,我就在想,祖国是不是你们的终生保护人……”“可你们毕竟用不着付出一切,用不着挨饿受冻,用不着遭受歧视和侮辱,用不着为了几句话把命送掉……”“我问你,礼貌是什么?”  “是对别人的尊重。”  “不对,礼貌只是一种敷衍。”  “有些敷衍是必要的。”  “那么,真实是必要的吗?一个人不可能得到很多,既要这个,又要那个……”“你不仅路过,而且闯进来。”我不喜欢暗示,可是又不得不用暗示来回答暗示,因为真实有时太沉重了,沉重得可怕…月亮升起来了,这是一弯新月,长着副艺术家的下巴,它在沉思。  流浪的小伙儿,  嘿,真快活!  踏遍了世界的山河。  在暴风雨中行进,  在太阳底下唱歌,  大地给我自由,  自由给我快活。……  “你想到过没有?它既是旧的又是新的,在我们这里只看到昨天的光辉,而在它那里正在发出新的光辉……”“我们只是在接受一种既成事实,却不去想想这些和我们的生活溶为一体的东西是否还有些价值?”安静点儿,同志们,把烟捏掉,这屋里另一半人口还想活下去。安静点儿吧,媛媛,也许生活就是这样,它并不是光为你准备的。“我比她大一百岁。”哼,伟大的二十世纪,疯狂、混乱,毫无理性的世纪,没有信仰的世纪……”“咱们都信仰过。”“凌凌,我的孩子:太耻辱了,我无法再活下去,原谅我的软弱吧。别找我,我不愿意让你看见我死去的样子……今天晚上,我看着你,我的心都要碎了,你还小,将来该怎么办?别了,凌凌!”随便吧,我们生来就是为了听活的。  “依我看,你们那会儿要比我们轻松些,一切都明摆着,用不着含糊。可我们,要么干脆没出路,要么所有的出路都让你们安排好了,活着还有什么劲儿。”  天空是美好的,  海水是宁静的,  而我只看到  黑暗和血泊。  ……“青年人嘛,总要往前走。记住,任何结论都不是最后的结论。”人们很难通过自身去认识历史,而处在历史潮流顶峰的人们就更缺乏这种认识了,这也就是某些大人物的可悲之处。也是我们民族的可悲之处,”我说。  “为了你,也为了那位号称勇敢的姑娘,祝你和她幸福……”  “为了这个悲剧的时代有一对幸存者……”  “为了这对幸存者象燕子一样,被人打扰后还能一块回窝来……”  “为了那些枪口不对准燕子……”  “为了燕子刀枪不入……”  “为了美丽的神话……”  “为了释迦牟尼先生的健康,干杯!”    你疯了?  是的,我疯了。如果我还没有被平庸致死,我倒愿做个疯子,快活的疯子。因为面对所谓正常的生活来讲,疯狂则是一种对立,对立则是美的。  你在探求什么样的目的?  这正是我们这代人所提出并要回答的问题,也许探求本身就已经概括了这代人的特点。我们不甘死亡,不甘沉默,不甘顺从任何已定的结论!即使被高墙、山峦、河流分开,每个人挣扎、彷徨、苦闷,甚至厌倦,但作为整体来讲,信心和力量是永恒的。  “落日、晚风、莫名其妙的微笑,还有幸福。”  “不,落日和晚风属于大自然,微笑属于瞬息,而幸福,”“只属于想象。”“我们都没有家。生活,已经不在这间屋子里,不在我身边;我变成了一个生活的旁观者,没有什么激情能够打动我。这太可怕了。也许生活的意义就在于使你不断失去曾经有过的一切:幻想、爱情、自信、勇气……最后是生命。人总不能什么都看,生活也正是教会人们去看什么,不去看什么。  “年青人在感情上的波动是一时的。”  “林伯伯,您体验过这种一时吗?”  “我们有过许多惨痛的经验。”  “所以您拿这些经验来教训年青人,告诉他们也注定失败,对吗?”  “我不希望悲剧重演。”  “悲剧永远不可能重演,而重演的只是某些悲剧的角色,他们相信自己在悲剧中的合法性。”  “我们得把各自的角色演完。”  “你也相信自己的合法性?”  “对,我相信这个世界不会总这样下去。这也许就是我们不同的地方。”  “你还年轻。”  她微微一笑。“所以这个世界显得太老了,再见,林伯伯。”“再见。”“没个准地方,世界大着哩。”  真的,很大很大,一个人的悲哀和不幸算不了什么。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有一定的哲理性,北岛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引起热议的一部作品!
  •     蛮好看的
  •     考试和复习的间隙断断续续读完了这本书。诗一样的语言,不断变换的视角。杨讯和萧凌在郊外看的断壁残垣和荒草,怕该是俩人最难忘的风景。“我就把你当作一棵狗尾草,夹在一本书里”“要是夹在书里,我只能看到其中一页”“不,我每看一页,给你换个地方。”青春真美。
  •     高干子弟们腐朽的贵族生活和小资情绪,讽刺性地反驳了人们对红色的仿革命时代单调刻板生活场景的想象;触目惊心的官员腐败和煤井矿难,则与今天别无二致,揭穿了某些人因市场经济的弊端而神化毛时代道德景况的谎言
  •     作為地下文學小說創作部分的代表作,整個作品的氣質真的沒話說。詩性小說不論從語言,結構還是人物的刻畫來說都可謂水準頗高。精神禁錮的時代,肖凌勇敢地質疑生命,質疑愛情,質疑規則,真的特別可貴。這是一部可以讓你讀完情緒上真正「波動」的作品,強烈推薦。
  •     上学期现当代文学史老师说:你们去看看诗人北岛写的小说《波动》吧。我一直拖到这学期才看完。第一人称多视角的写作手法很独特,人物对话也是各种文艺,比如说:“落日和晚风属于大自然,微笑属于瞬间,而幸福只属于想象。”至于小说结局,貌似没有哪个诗人会给整体处于悲剧时代的人物安排happy ending的。
  •     他的青春
  •     少年北岛,你好
  •     这书是不是得放在历史背景下看?那时候的先锋小说,感觉跟现在的网络小说,立异也没什么区别。而且,明显有着对现实不满的情绪在里面。
  •     矛盾的双重人格,对这个世界不懈以及不屑的追问。一个特殊背景之下努力的思考,我们到底为了什么而活下来。
  •     骄傲在昨日、
  •     《波动》这篇小说北岛初稿完成于1974年,1976年进行修订,在那个年代居然完成如此先锋的作品真的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我隐约觉得就像李泽厚在那个时候写就了《美的历程》,但与李泽厚不同的是,北岛这篇小说一直湮没无闻,后来才被人重新发现。
  •     压抑,漫无边际的压迫与绝望感,那是肖凌和杨讯那一代人的幻灭,而现在呢,这种感觉依然存在。
  •     都忘了讲什么了,然后把一些话写在本子上,世界是混沌的,一眨眼就一个春秋。
  •     第一次接触北岛的小说
  •     没能深刻理解,不过还是感觉像诗一样。感情的波动只是一时的,而后果不堪设想。
  •     太意识流了,欣赏不来
  •     看不懂,时间轴很乱,写法说是模仿福克纳的《在我弥留之际》
  •     还是喜欢作为诗人出现的北岛,而不是作为小说作者出现的赵振开。这本小说开了一点,没看下去。不如他诗歌读的那么让我过瘾和起劲。
  •     活着有时候是一种惯性
  •     诗人写小说,依然是无处不充满着诗的哲思和灵感。赞。
  •     很与众不同,震颤的,破碎的,敏感的,痛苦的。
  •     致郁系列
  •     少见的言说方式,真想看它变成电影
  •     星星,既是旧的 也是新的 ..
  •     叙述视角和《我弥留之际》一样,好先锋。
  •     沒想到當時文革的地下文學中竟有如此的先鋒之作,不愧為大詩人北島手筆,美又讓人心碎。一切的一切終究是孽債。
  •     北岛年轻时期的巅峰之作。先锋意味非常浓。你很难想象写这本书的时候文革还没有结束,北岛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进行写作的。如果你了解了文革的可怕,你才会真正体会这篇小说想说的话。漫长的压抑过后总会开出最绚烂的花朵。
  •     看这篇小说那会儿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段之一。
  •     北島寫波動的時候,還不叫北島,叫趙振開;我最早讀波動的時候,還只能從非法出版物上讀到,那時還不叫盜版。如今手上有了香港中文大學版,重讀了一次,越發佩服他能把小說寫出詩的感覺。
  •     当时的言情白开水?
  •     这部小说给不了四星,但是我又打不了三星半…这样的小说不能太长,梦呓式的心理描绘过多则会冗余,这样的小说大概也写不了太长,因为作者无意构造丰富充实的情节,只是借由简单的故事框架来表达内心,所以某些情节突然的激烈发展有些突兀。因此作为一本小说来说,我觉得只值三星半。但是读此书并未让我失望,我喜欢那些梦呓式的独白,充满迷茫、焦躁、不安、悲观,但又拥有无处不曾放下的希望。就像肖凌在初雪拒绝杨迅时,走到最后一棵树的时候回过头来。我的心里是有这样一个肖凌的。肖凌和杨迅在一定时候是重合的,只是有不同方向的倒影。第一人称的叙述我很喜欢,让人眼前一亮,对于独白式的描绘很有帮助。从前不曾读北岛,第一次读这本书,已经深深被他的文字魅力折服,就像一首长诗。
  •     放回过去读
  •     印象很深刻的一本北岛的书,读的时候不知道为何想到了小橘灯
  •     给四分,很大部分原因是他的形式新颖的,第一人称叙事,在人物之间不断转换。看到作者对每个人物的同情,也看到那个时代的人的挣扎。至于他的诗的语言,觉得有点矫情,不喜欢这种形式。不过,不能忽视其时代价值。
  •     没太看明白,总的说来就是反映文革给人们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吧,命运与反抗命运。结尾结得好突兀
  •     窒息。
  •     先锋实验
  •     跳跃的画面,扑朔迷离的心理感受……幻觉与抽象、朦胧与破碎留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一段苦涩的记忆,一段辛酸的文革……
  •     别具匠心。
  •     1、在那个时代,用了一种“全新的”运用起器官写作和“现代意识”写作的方法,在现在看来虽然太过寻常,放之于文学史仍然是极具意义的。2、虽然如此,仍避免不了太过直露的政治表述带来的硬伤,小说中充满了作者刻意的评述,某种程度超越了小说人物本身的声音。3、以一种小说人物轮流以第一、二、三人称出现的方式,呈现了一种“众声喧哗”,也属创意和难得。
  •     很难想象,在我们祖父母辈那个年代也可以有这么小资的小说。
  •     北岛的完美中篇。以不同小说人物的视角展开故事叙述,描述了不同知识分子的不同的精神面貌,对现实的反抗不断压迫的反击以及被现实打败而一蹶不振。洪子诚的《文学史》评价其为超出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范畴,他的写作格局与现代派福克纳的《在我弥留之际》完全相同。
  •     笔触细腻,形式上的创新是值得肯定的。
  •     特殊时期的普通爱情故事。正如书中所说,这个世界很大,一个人的悲哀和不幸算不了什么。但是很多个人的视角,却可以折射出世界,那个他们所处的世界。投石入水,会有波动。
  •     读过这个版本
  •     某个时代变革中的青年曾经这样抗争过,北岛还是赵振开的时候。
  •     当代文学作品中最不容错过的一篇!
  •     特别买了牛津版收藏
  •     不可否认,北岛的《波动》改变了这个时期中国当代文学小说曾经给我的印象。多角度的复杂叙事结构,类似于电影中的POV,五个主要人物的共同叙述形成了复杂的故事内容。小说中偶尔显现的意识流的表现手法,都让这篇小说成为这个时期小说创作独树一帜的先锋气质。不过,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小说中揭露出的党政机关、社会生活中的腐朽与黑暗,借由小说人物所表达出的对一个时代的思考,以及支撑作者创作这一切的思想独立与勇气,让我们知道在那样锥心刺骨的浩劫并没有粉碎所有知识分子的脊梁。北岛是写出了“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的那个北岛。肖凌和白华是这篇小说中给我映像最深刻的两个人物,一个因绝望而通透,另一个嘛,唱着“流浪的小伙真快活,踏遍了世界的山河,在暴风雨中前进,在太阳底下唱歌,大地给我自由,自由给我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