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作品集

出版日期:1998-5
ISBN:9787805304052
页数:40页

作者简介

林风眠(1900~1991), 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原名林凤鸣,1900年11月22日生于广东省梅县。6岁入私塾。18岁中学毕业赴上海,1919年由法华协会选送赴法国勤工俭学。1920~1922年,先后入法国第戎美术学院、巴黎高等美术学校。1925年冬回国,任北平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校长兼教授。1927年辞职赴上海国民政府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1928年创杭州国立艺术院,任校长兼教授。1945年任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翌年回杭州,重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47年辞去教职,专事水墨画探索。1949年再回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任教,1952年退职居上海,先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委员。1979年后定居香港。
林风眠早年的创作以油画人物为主,兼画水墨山水、花鸟等。代表作有《摸索》、《人道》、《人间》、《生之欲》、《人类的历史》、《金色之颤动》、《伤鸟》等。这些作品产生的基础,一是祖国苦难深重的现实背景;二是林风眠少年与青年时代所接受的民主主义与人道主义思想,以及康德、叔本华哲学的某种影响;三是他在欧洲留学期间个人生活上所受的打击与不幸(父亲、妻子、儿子的死亡)。他充满憧憬与追求,呼唤友爱和人性,但看不到光辉的希望。 从艺术上看,他兼画油画和传统中国画──以油画作主题性的人物画,以水墨等传统形式画山水、花鸟。林风眠的中国画,走的是中西融合的道路。他留学期间,广泛吸收古典艺术、印象主义和野兽主义艺术的营养。对中国传统,他不仅追踪宋元,还深究汉唐和广大的民间美术。他作品中所表现的生命的跃动与寓丰富强劲于单纯的特质,正与对汉画的借鉴分不开。林风眠使用毛笔宣纸,但他不求书法力透纸背的效果,也不题诗于画。其运线的果断、疾速、遒劲,显出一种独立的个性。他常常融浓丽的彩色于水墨,突出人对大自然视觉感受的新鲜感、质量感,破除了传统水墨画略施淡色的程式。林风眠对中国画的新追求不只在技巧形式方面。他首先是树立了一种新的观念:从人类文化与艺术史的高度观看传统,把自然和心灵视为创造艺术生命的源泉。他看重观察对象,但从不拘泥于表皮的真实。他总是在方形的构图中创造着令人神往的意境。水墨与油彩、力量与柔情、诗人般的气质与清醒的理智,在他的探索中凝为一体,从而形成他的独特风格。在现代革新中国画的种种实验探索中,林风眠的创造性、开拓性劳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作为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创始人之一的林风眠,是一位忠诚而卓有见地的美术教育家。他主张在教学中兼收并蓄、中西并存。他眼界开阔,胸怀宽广,能够容纳各种遗产和各种风格流派。他重视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追求自己的艺术个性。他教导学生在年轻时打好基本功,而后进行变革。在主客关系上,他强调尊重客体对象,要求学生到自然中去寻求灵感与体验,但他反对学院主义,反对让学生终日为外形和光影的逼肖而大伤精力。他引导学生在表现对象生动性的同时,求得情感与理智间的平衡。他提倡多方面发展,总是教育学生在画好画的同时,也去读文艺名著,读哲学、历史,以充实心灵,增进感受力。


 林风眠作品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柯罗 盛开的忧郁巴比松派里,柯罗却是始终游离在外的。他似是而非的写实,偏离了巴比松的精神。但他这种“盛开的忧郁”却令很多人着迷,比如我和Q。我们都爱柯罗,但爱的不同。我爱柯罗画里捉摸不定的情绪。紫色的雾里,有曲折的枝干和飘逸的树枝,跳舞的人群和她们朦胧的脸庞。什么都是不清晰,唯有盛开的花,在淡紫色背景前跃动的鲜红。柯罗的虚实对比如此微妙。“蒙特枫丹的回忆”、“林妖的舞蹈”。在他最著名的画里,人物的存在却是预示着一种梦幻。反而那些看似被风吹散的枝叶、烂漫的野花才是真实的存在。柯罗的“写实”更像一支梦幻曲,梦境里“盛开的忧郁”。林风眠 静默的忧郁当我走到灵隐路3号时,天气已没有早起时那么好。于是,这幢灰色的小楼显得格外清冷。入口的林荫道上竖着“省保”的牌子。这栋林风眠自己设计的小楼,他曾在此居住了近10年。如今,里面除了陈列着几件冯叶女士捐赠的先生衣物外,只剩下几张早已退色的图片。先生的画曾让我四处追随,只要是收藏先生画作的地方,时常流连忘返。上海、杭州、香港是林风眠住过时间最长的3个城市。可这3个城市里已没有先生的印迹,除了一、两块不同材质的牌子提醒着过路的行人,这里曾住着名为“林风眠”的不同寻常的老人。林风眠长达近70年的创作时间,每个时期的作品风格都非常鲜明。比如他的“人道”、“戏曲”、“静物”、“仕女”等等。我常谓林风眠是中西绘画交融第一人。他的画总交织在东方元素和西方精神,或反之里。静物是他40年代-60年代最喜爱的创作题材。暗色背景前,一丛色彩艳丽的菊花或者,一只线条简单的花瓶里插着三两枝鲜花。纸本彩墨,跃然纸面的色彩在凝重的背景前,显得愈发静默。你感受不到一点气息的流动,这种宁静带着“哀而不伤”的忧郁,深邃,持久,但并不绝望。林风眠的一生便如同他笔下的“孤雁”、“睡莲”般沉静而孤寂,但始终坚忍不拔。莫扎特 傅聪 两个人的孤独30岁以后的莫扎特,虽然笑声依旧,却再也无法在音乐里掩藏他的忧愁。第20钢协(KV466)是他29岁时写下的,KV540作于1788年。我再次听到KV466里那种高音与低音区长时间的对比。这对比仿佛旷古忧思,缠绵而难以排解。我似乎能看到莫扎特出神的双眼,透过深夜的窗户,茫然注视着远处某一扇微微闪着烛光的窗,怅然泪下。这眼光在200年后,我也曾在另一个老人的眼中捡起,那个灯火通明的夜晚,他们心里各怀无处排解的忧伤。如今,这眼光再次闪烁在一个七旬老人的眼里。是不是每个Pianist年老时,都会像老霍那样说:“Mozart is No.1。"掌声再次响起,这是为年过七旬的傅聪先生喝彩。还是那副熟悉的黑手套,还是那身缁衣,他日益衰老,我亦不复年轻。比起下半场已显陌生的肖邦,上半场精心安排的5支莫扎特曲子,是全场的最爱。兴许,莫扎特真的属于老人。无论孩童般的平淡天真,还是“载不动的忧愁”。“无往不复”,老人们在风浪过后,把莫扎特看作心灵的归宿。这还似轻盈的音符,已然沉重,他无计消除,你总在心头。没有听到心中的马祖卡。Q说:“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没有了肖邦,但还是那个父亲笔下令人骄傲的儿子--傅聪。2006.4.8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女子在他的画里都是尖尖的下巴细长的眼睛。很美。当时在东亚图书馆。
  •     收藏:)
  •     哀而不伤,说的好!
  •       
      柯罗 盛开的忧郁
      
      巴比松派里,柯罗却是始终游离在外的。他似是而非的写实,偏离了巴比松的精神。但他这种“盛开的忧郁”却令很多人着迷,比如我和Q。我们都爱柯罗,但爱的不同。我爱柯罗画里捉摸不定的情绪。紫色的雾里,有曲折的枝干和飘逸的树枝,跳舞的人群和她们朦胧的脸庞。什么都是不清晰,唯有盛开的花,在淡紫色背景前跃动的鲜红。
      
      柯罗的虚实对比如此微妙。“蒙特枫丹的回忆”、“林妖的舞蹈”。在他最著名的画里,人物的存在却是预示着一种梦幻。反而那些看似被风吹散的枝叶、烂漫的野花才是真实的存在。柯罗的“写实”更像一支梦幻曲,梦境里“盛开的忧郁”。
      
      
      林风眠 静默的忧郁
      
      当我走到灵隐路3号时,天气已没有早起时那么好。于是,这幢灰色的小楼显得格外清冷。入口的林荫道上竖着“省保”的牌子。这栋林风眠自己设计的小楼,他曾在此居住了近10年。如今,里面除了陈列着几件冯叶女士捐赠的先生衣物外,只剩下几张早已退色的图片。先生的画曾让我四处追随,只要是收藏先生画作的地方,时常流连忘返。上海、杭州、香港是林风眠住过时间最长的3个城市。可这3个城市里已没有先生的印迹,除了一、两块不同材质的牌子提醒着过路的行人,这里曾住着名为“林风眠”的不同寻常的老人。
      
      林风眠长达近70年的创作时间,每个时期的作品风格都非常鲜明。比如他的“人道”、“戏曲”、“静物”、“仕女”等等。我常谓林风眠是中西绘画交融第一人。他的画总交织在东方元素和西方精神,或反之里。静物是他40年代-60年代最喜爱的创作题材。暗色背景前,一丛色彩艳丽的菊花或者,一只线条简单的花瓶里插着三两枝鲜花。纸本彩墨,跃然纸面的色彩在凝重的背景前,显得愈发静默。你感受不到一点气息的流动,这种宁静带着“哀而不伤”的忧郁,深邃,持久,但并不绝望。
      
      林风眠的一生便如同他笔下的“孤雁”、“睡莲”般沉静而孤寂,但始终坚忍不拔。
      
      
      莫扎特 傅聪 两个人的孤独
      
      30岁以后的莫扎特,虽然笑声依旧,却再也无法在音乐里掩藏他的忧愁。第20钢协(KV466)是他29岁时写下的,KV540作于1788年。我再次听到KV466里那种高音与低音区长时间的对比。这对比仿佛旷古忧思,缠绵而难以排解。我似乎能看到莫扎特出神的双眼,透过深夜的窗户,茫然注视着远处某一扇微微闪着烛光的窗,怅然泪下。这眼光在200年后,我也曾在另一个老人的眼中捡起,那个灯火通明的夜晚,他们心里各怀无处排解的忧伤。
      
      如今,这眼光再次闪烁在一个七旬老人的眼里。是不是每个Pianist年老时,都会像老霍那样说:“Mozart is No.1。"掌声再次响起,这是为年过七旬的傅聪先生喝彩。还是那副熟悉的黑手套,还是那身缁衣,他日益衰老,我亦不复年轻。比起下半场已显陌生的肖邦,上半场精心安排的5支莫扎特曲子,是全场的最爱。兴许,莫扎特真的属于老人。无论孩童般的平淡天真,还是“载不动的忧愁”。“无往不复”,老人们在风浪过后,把莫扎特看作心灵的归宿。这还似轻盈的音符,已然沉重,他无计消除,你总在心头。
      
      没有听到心中的马祖卡。Q说:“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没有了肖邦,但还是那个父亲笔下令人骄傲的儿子--傅聪。
      
      2006.4.8
      
  •     特别喜欢
  •     贵。
  •     也是在图书馆看的,有些东西自己太喜欢了就不想评分不想分享。
  •     中西合璧。不过谈不上多喜欢。
  •     真正融合东西方的大师,必须一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