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力最小之路》章节试读

出版日期:1996-6-25
ISBN:9789576213205
作者:[US] Robert Fritz
页数:356页

《阻力最小之路》的笔记-第39页 - 第二章 乖乖牌与叛逆小子

-多数人总相信,命运受到环境的摆布。这种想法导致只有两种选择:一是针对环境予以顺应;一是予以反抗。当乖乖牌或叛逆小子;
-----------------------------------------------
+引子
孩提时代有人告诉我们:做事要遵守一定的准则。从小就要学习适应这个世界,知道做事的分层与界限,了解自己在家庭、朋友、社团中所扮演的角色。
每个人最重要的工作似乎就是学习以正确的方式过生活。小时候无法了解世界为何如此发展,大人往往要求小孩采取一些他们无法了解的行动。
年事稍长后,不再喜欢被人颐指气使,开始尝试说不。摸索过程中的主要目标,即是学习了解这个世界。
随着兴趣培养出来后,不再以来原先照顾你的人,却愈来愈懂得靠自己,和以来同龄的朋友
-----------------------------------------------
+信心危机
慢慢长大,不再相信父母的一些话。但仍相信整个世界有其运作原则。
发现成人竟是如此不可预测,时有不公平和不诚实。为避免触怒他们,学会了察言观色。在自己想做什么与他人想要你做什么之间,似乎找到了平衡。
一旦对世界的意见逐渐成形后,下一步就是如何应对的问题。追随前人脚步是最稳当不过了。开始觉察到什么是正确的路径,开始感受到别人对你的期望是什么。
-----------------------------------------------
+环境决定命运?
避免伤害自己与周遭的人,是小时候的行为准则。
从小学到的是,环境是支配生命的力量。能对环境做出正确回应者,总是名利双收。若回应失当,则吃牢饭、受羞辱、颜面尽失。
多数人总是相信命运受到环境的摆布。一旦持有这种想法,只有两种选择:一是针对环境予以顺应,一是予以反抗。称为顺应或反抗导向。
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将小孩纳入社会体系,都是在教学生如何顺应。
许多学生做出适当的顺应,并不是出自对学习的热忱或对知识的渴望,而是出自一种趋吉避凶的期望。
许多学生反抗教育制度及代表权威的父母师长。他们的行为仍受制于环境。
-----------------------------------------------
+两种因应环境的模式
发展潜能的课程-强调释放被压抑的意识、正面思考、行为调试、冥思、创造性解决问题,其主要目的就是教导人类该如何顺应环境,好像环境拥有主控权。
即使多年学习这些可能,仍无法学会创造自己想要的东西,因为创造与顺应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反抗社会家庭的人,也相信环境是生活的原动力。经常使用讽刺的言词,怀疑他人。对在位的权威持有戒心、认同抵制不讲道义的政治或宗教学说。
即使最具反抗性的人,也会慢慢学习如何对这个社会做适当的顺应。当他反抗想逐渐消失时,社会就认为这应归功于成功的教育与社会化过程。但此时个人内心的结构仍起起伏伏游移不定。
-----------------------------------------------
+好学生与坏学生的省思
顺从的好学生,因长期的无力感而积怨从生,转变成叛逆坏学生。但有时于事无补,反而加深挫折,于是再顺从
调皮学生也因挫折无力感,成为模范生。但好景不长,又开始经历好学生的怨忿,于是又叛逆。
大多人在这种死胡同里绕来绕去。不管如何尝试改变行为或生活哲学,随环境起舞的模式将一直持续下午。
反抗或顺从导向的人隐藏着他们对环境的无力感。
习惯性的让环境牵着鼻子走,显然主宰你一切的是环境,而不是自称万物之灵的你。许多外人看起来的成功,背后推动力其实也只是在规避失败。成功本身并无法改变无力感与生俱来的事实。
有些人偏向于安于现状,为的是避免成功可能带来的恶果。
-----------------------------------------------
+历史的迷思
外在环境改变时,如革命或创新,多数人生活会连带发生急剧的变化,但其行事准则不会因此改变。仍认为生活中主宰力量不是他们可以掌握的。
某些内在因素常被看成外在因素,如恐惧、愤怒,等,认为是无法控制的。
不论外在或内在因素,凡会迫使人们采取行动的,都称为环境因素。
-----------------------------------------------
+挡不住的环境因素
所谓的反抗与顺应的的导向,其实就是主动地针对无法掌握的环境因素,做出适当调整。即,当周遭环境改变时,直觉地感到有必要予以回应。
有些环境因素显得友善、引入亲近,有些则充满敌意,令人远离。
相关的行为似乎都是因为环境因素而造成,认为自己无法抗拒环境因素的影响。
-----------------------------------------------
+敬而远之
运用既反抗又顺应的策略,避开或远离自己不喜欢的环境。
敬而远之策略的重心是,想要避免什么,就采取使其不致发生的行动。
长期忧郁,旨在避免所忧郁的事情真正发生。
有些人维系某种就关心的原因,只是想避免新关系所产生的不确定性。有些放弃旧关系的原因,则只是想避免涉身其中的痛苦与失望。不确定性或痛苦与失望,何者产生的代价较高,将是维系或放弃此关系的关键。
这些人决定都受制于环境。
-----------------------------------------------
+先发制人
反抗、顺应导向中,较敬而远之更具前瞻性的策略,就是先发制人,即事前扼杀不利于己的环境因素。
先发制人的型态不一定
-有人坚持己见,避免受制于人
-有人先自我批评,避免被人批判
-有人装作不牢靠,以免责任加身
-有人可怜兮兮,怕别人占便宜
-有人一直为他人付出,避免怀疑自我的价值
-----------------------------------------------
+暗潮汹涌
过好日子的人常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策略。千方百计达到与世隔绝的境界,以确保自己的安全。
过舒适日子没错,但任何期望都建立在避免贫穷上,则是画地为牢,所有精力将花在保护自己上。
这些人愿意尽其一切来交换舒适与安全,但却无力获得真正的舒适与安全。
采取消极的守势,充其量仅能达到一种自我满足及平庸的状态。另外,在安全的假象下,却潜伏着对环境的无力感。
-----------------------------------------------
+寻求生机
有人愤世嫉俗、有人禁欲,有人活在幸福假象里,但对生活不满,缺少成就感。
长期采取守势策略的结果,就算能创造傲人的成绩来保护自己,最后也会感受到一种无力感。
一个人处在顺应的导向中,阻力最小之路引导他前往反抗的系统。一旦处在反馈的系统时,阻力最小之路又引导回到顺应的系统。
这是一种闭环循环的系统。任何改变、解答、突破、接受或排斥,结果都将适得其反。若只想从系统内部有所作为,所有努力都将徒劳。
如果在这一封闭循环系统中,无法使上力,该怎么办?
建议是:先深入了解此系统的结构,及结构的运作方式。如此妥善准备,再成功转进另一种导向,充分运用阻力最小之路,掌握自己生命中的创造性力量。

《阻力最小之路》的笔记-第71页 - 第四章.创造力无远弗界


+引子
-艺术是最常见的创造作品,但创造并不局限于艺术。几乎所有的人生期盼都可成为创造的目标。艺术只不过是另一个足够借景的领域而已。
-------------------------------------------------
+贫民区涌现的创造力
-误区:以为生活环境将决定表达自己的能力,要探索心灵的新境界,必须现有有一个舒适的环境
-果真如此的话,东哈林区的涂鸦艺术,呈现的创造力与获利就该销声匿迹了。我们看到新思维在此成长,而不是发源于高灯学府的神圣课堂上。
-也许人类本来就是创造的动物,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有所表现。
-创造与针对环境做出顺应或反抗的行为并不相同。创造的过程并非来源于环境,其本身才是主要的推动力。
-我们习惯认为创造是环境、文化的产物。但事实证明,环境并不会限制你的创造能力。
-------------------------------------------------
+创造并不局限于艺术
-艺术是最常见的创造作品,但创造并不局限于艺术。几乎所有的人生期盼都可成为创造的目标。艺术只不过是另一个足够借景的领域而已。
-如果无法在意识里清楚了解创造的技能,就很容易误以为创造过程是出于无意识或下意识,甚至是神秘意识的产物。于是往往浪费时间寻找打开潜力的秘方。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就会想要借助外力。
-创造是可以学习与发展的技能。就像任何技能一样,熟能生巧,创造能带来更多的创造。
-------------------------------------------------
+创造的五步骤
+说明
下列步骤仅仅是创造过程的总结,而不是一个可任你采用的公式。
每一步骤代表不同行动,有些层面创造过程积极,有些被动。每一层面也需要不同的技能。
虽然创造技能将随着经验累积而增长,每一个新的创造仍是一个独立不相干的过程
-------------------------------------------------
+五步骤
+酝酿
创造者先从了解结果是什么着手。首先了解自己想要创造什么。
在创造想要创造的事物前,得知道目标是什么。
这个构想有时笼统,有时明确。这不重要。
知道自己要什么本身就是一种技能。
传统教育并不鼓励学生知道自己要什么,只是教导如何选择正确的回应方式。
道理很简单:对于非己意的选择,多数人总是提不起劲。
但在创造过程中,酝酿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会变得有意义且有趣多了。
-------------------------------------------------
+掌握目前进展
-掌握目前进展也是一项技能。
-这看似简单,但多数人在观察现状时总带着有色眼镜。过于乐观或悲观是常犯的毛病。
-保持客观是所有伟大创造者的共同特点。
-大学哲学系里流行的观点:你无法绝对客观。艺术系里临摹课,先学习观察,再将观察的结果画到画布上。
-音乐学院里,必须能以耳闻辨识旋律、节奏、音程。
-这些都是教导正确辨识并呈现事实。
-客观观察事物的能力是必备的。事实是学习来的。
-初次乍见,让人觉得不舒适,有芒刺在背感觉。若采用解决问题的方式,就会想要采取行动,以恢复均衡与舒适感。最常见方式就是故意曲解事实。撒谎、自圆其说、不理不睬。
-掌握创造过程后,就会发展出驾驭事实的能力。是好是坏,都必须了解事情的进展状况。
-------------------------------------------------
+采取行动
-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呢?创造是发明,有异于传统。教育一向强调传统,所以一般人拥有的发明经验不多。
-发明的技能可以培养出来。采取的行动可能有效可能无效。但无论是否有效、是否继续采行,取决于结果的当时变化。所有的行动对最后的结构都有一定的帮助。
-因为创造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学习后才知道何者有效何者无效。创造者的重要技能之一就是试验,然后评估自己的试验。
-发明并不是不断的试验与评估。多次试验后,应该会产生直觉,觉察到哪种行动最有效。创造者可以发展出具经济效益的手段,但这通常需要一些时间。即,创造的机会愈多,就遇有机会培养灵敏的直觉。
-创造的艺术就在于能不断调整或修正目前的进展。有人要求一次就对,尽善尽美。这种心态只会让在调整过程中无所适从,非但不能充分利用当前进展,有时还会在环境不利时让你兴起就此打住的念头。
-有人主张以培养决心与毅力对付习惯性的放弃心理,但这种人为方式鲜少奏效。若缺少调整行动的能力,决心与毅力不啻以卵击石。当一再碰壁后,阻力最小最佳之路就是放弃。习惯性的放弃使人觉得自己在个性上有缺失,但实情并非如此。
-决心与毅力不是支撑你继续创造过程的力量,学习与调整才是。
-------------------------------------------------
+跟着创造节奏走
+创造过程有三个不同的阶段:萌芽、圆熟、完成。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能量与行动。
-萌芽源起于一分新奇与兴奋感。部分能量来自于新活动的不寻常处。
+圆熟是最不显眼的阶段。
-此时因兴奋而产生的内心悸动已经消失,代之的是,内化自己的创造目标,让它成为你的一部分。
-于是产生一股能量,支持你的试验与学习。
-萌芽时期的兴奋莫名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清新安静的圆熟力量,帮助达成目标。
-完成是创造的第三阶段。此阶段的能量类似于萌芽阶段,但是运用在愈来愈清晰可见的标的上。此一能量不但可用于完成原有目标,更可为下次创造的萌芽期预作准备。
-------------------------------------------------
+累积创造动能
-许多有关创造的力量,都有一种运气的论调。但对创造老手而言,不断增加的动能才是成功的基础。
-创造的过程不但是创造自己所需的可靠方法,还能为未来的更多创造埋下种子。
+哪种人成功的几率更大?老手?新手?
-偶有新手一鸣惊人。但如莫扎特,也曾沉浸多年。他三十多岁作品,就比十几岁作品成熟。
-写得愈多,作品就愈成熟。经验的累积让她拥有了只有在创造过程中才会产生的动能。
-每一次新的创造,都会带来新的创造经验与知识。如此一来,你的构思和创造能力便自然而然与日俱增。

《阻力最小之路》的笔记-全书 - 全书

音频笔记来自得到app“每天听本书”
作者在书里说,在他们公司不招聘擅长解决问题的人。
理由是一个喜爱解决问题、长期用“解决问题”的思路来思考的人往往没有创造力。
热衷于解决问题是在顺应环境,在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来避免不想要的事情发生。
这个思路很少让自己透彻地思考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作者认为想要避免这种失败发生只有一个办法:
跳出“解决问题”的模式,采用“创造力”的模式。
跳出框框需要新的模式——创造力结构,是更高的结构性张力,由两大元素构成:
①对于想创造的成就明确的愿景——强大的拉力,驱动行动。
②对现状清楚的认识——通过与愿景之间的落差驱动。
解决问题、去改变和创造的不同在于,前者专注于不想要的事情上,而创造专注于真正想要的结果上。
例子:用创造的方式改善贫困,乌干达的一次贫困救援行动,工作人员不断训练当地村民的创造力,充分帮助他们想象和确认自己想要的生活,自己想要的家园,当地民众开始积极行动。
真正的创造和外在环境无关,只是我们内心的图画、内心的声音,这些图画和声音不断被强化,最后表达出来。
在新的结构性张力中,有一个愿景目标(拿写小说和波士顿的牛绕道为例说明)。
只有精确地掌握现状,掌握愿景,创造性地塑造出结构性张力,才能找到自己的最小阻力之路,也就找到了实现愿景的创造的道路。


创造过程的三个阶段: 萌芽期——童话期——完成期
***************************************************************************************************
萌芽期最重要的是做出重点选择,把所有资源集中在这个选择上。
做选择也是需要练习的,你必须经历痛苦和放弃。
要记住,只有一个最重要的选择才能让你真正开始接下来的创造。
做选择的要点是:基于你的真实的渴望,而不是你想避免的事情来做选择。
问问自己的内心想要拥有的是什么。
通过每一次小的选择来强化和坚定你内心的重大选择。
萌芽期会带给你很多刺激,正面刺激就好像创业初期,尽管一切杂乱无章,但充满可能性,激情澎湃。
导演希区柯克最快乐的事就是电影的构思阶段,利用摄影、表演、场景、服装及其它电影元素来进行创作的几个月以前,因为受到萌芽期特有能量的推动,把整部片子用分镜表画下来,一格一格画在黄色笔记纸上面。他说,构思、编剧和筹备的过程,比拍片本身刺激得多。

接下来来到童话期,大量吸收知识,发现机会。
会发现实现自己的愿景并不难,开始广泛地学习,甚至感到自己无所不能。
当你写作的时候,你笔下流淌出来的是越来越多的惊喜;当你开始做事的时候,你感到自己有越来越多的能量和动力去完成。
这是创造过程中最美妙的事,说明你正在经历飞速的成长。

最后,完成期。很多人会在完成期的临门一脚退缩,卡壳了败下阵来。
明明只差临门一脚却对结果有所惧怕,眼睁睁地看着所有努力白费。
实际上,你要做的只是接受,坦然地接受。告诉自己,一切要结束了,你只需完成它就好了,然后开启下一段创造历程。
比如很多拍电影的导演都接受不了自己拍的片子,有的会觉得总有遗憾总不满意,有的看了太多遍没有感觉了。但是电影制片人海因斯不是这样,他对待自己的作品是观众的心态。他说他拍电影之前总是全盘掌握每一个步骤里所有电影元素,逐渐实现电影的愿景,电影拍完后欣赏的时候他想象电影是别人拍的,这么想的时候片子里好玩的场景仍然能让他大笑,像从未看过一样,看的时候还是充满感动。海因斯总结一条,把自己身为艺术家的身份和观众的身份区隔开来。
***************************************************************************************************
每个阶段的能量帮助你持续地向下一个阶段迈进,完成期的能量可以帮助你走向新的创作过程,新的萌芽期。
作者是音乐家出身,在一年的时间发了两张音乐专辑,第一张叫做《高速公路上的雨夜》,花了五个月的时间进行做去和制作,第一张专辑即将完成时就开始筹划第二张,《空中的符号》,只花了一个星期就完成了。第一张专辑的创作历程产生了很多动能衍生到了下一张专辑里。
所以说创造力这种能量的本质并不会递减,而会越来越多,指数级地增长,完成了以后会让你持续前进。
创造过程中遇到的两个障碍:时间差 厌恶现状。
经历时间差才能看到改变的结果,比如从训练员工到产品品质提升,都需要时间,从品质提升到市场反馈、销售增加,也有时间差。还有一种时间差是在创作时停滞不前,甚至看起来往后退。这很有可能是催化你创造力的重要时机,不要放弃。
厌恶现状,因为现状和期望不符,所以很难客观认清现状,必须训练自己客观认清现状的能力。
及时看清现状,重新衡量现状和愿景目标之间的距离是创业创造过程里更为重要的。
你必须如实地告诉自己真相,不扭曲、改编,也不找理由。
作者给出四步关键技巧帮助我们直面现状。
一、描述你现有的处境,把处境如实地报告给自己,避免任何分析和评论。
二、描述你想去的地方,把你想要创造的成果说出来。说出来的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而不是自己认为可能的东西。
三、再次正式地选择自己想要的成果,在心里不断地反复确认已经做出的选择。
四、专注,不要被卡住,可通过小睡或放松促进创造力。

《阻力最小之路》的笔记-第73页

许多谈创造力的理论,似乎都有一种“运气成分”的论调。但对从事创造的老手而言,不断增加的动能才是成功的基础。创造的过程不但是创造自己所需的可靠方法,还能为未来的更多创造埋下种子。哪种人成功的几率较大?是老手还是新手?不错,许多新人初试啼声就一鸣惊人。但这是例外,不是常规。即使历史上最天赋异禀的莫扎特,也曾在音乐的领域中沉浸多年。他在三十多岁时的作品,就比十几二十岁时的作品成熟许多。写的越多,作品就越成熟。经验的累计让他拥有了只有在创造过程中才会产生的动能。
今日就着手创造,你就越有可能创造出十年后你想要的成果。每一次新的创造,都会带来新的创造经验与知识。如此一来你的构思和创造能力便自然而然与日俱增。

《阻力最小之路》的笔记-第78页 - 第五章 爱是创造的源头动力

“‘重复’违反人类向前迈进的自然法则。”Picasso

《阻力最小之路》的笔记-第64页 - 第五章 爱是创造的源头动力

“所有伟大事物的完成,当初都是为其本身的缘故。”Robert Frost

《阻力最小之路》的笔记-第27页 - 第一章生命如河流

生命就像是河流。不论人类或是自然界的事物,都是循着阻力最小之路运行。
波士顿的道路是完全利用既有的牛径拓宽而成。
牛行走通常是随着地形起伏,找些最容易的路径。它的行走模式取决于地形结构。久而久之,行走愈趋方便,后来的牛群自然亦步亦趋。牛径隐然成形。
在一个结构中,能量往往顺着阻力最小的路径流过此一结构。换言之,能量在溜达时,一定是找寻最容易的路。不但牛群如此,所有自然界现象也是如此。
不管你现在成就如何,当初一定是循着阻力最小之路而来。
-----------------------------------------------
三大洞察现象
本书主要架构建立在三大洞察现象上。
一、生命就像河流。不论人类或自然界事物,都是循着阻力最小之路运行。
试着改变某些生活层面中的方向,如饮食习惯、工作方式、人生观等,短时间内可能成功,但最后将发现仍会回到原先的行为模式。因为人类宿命早已决定,追寻阻力最小之路。
二、生命的底层结构将决定阻力最小之路
-河床结构决定决定水流方向,生命结构决定人生路径。
-不论是否察觉,河流是否干涸,结构是不会消失的
-一般通常无法体会到生命底层结构的存在,更无法理解其力量之强大与自然。
-尝试在家庭、工作、人际上做改变,最后仍变回原样。
-如河床不变,河流顺原来方向将是最自然的。如生命底层结构不变,就只能顺着原有生命轨迹作息。
三、可以改变生命的底层结构
一旦新底层结构成形,生命力的冲刺将如同澎湃河流的巨大力量,开创出新局面,并籍此达成自我超越。
启示:可以尝试了解生命中运作的结构,并试着改变它,这样就能创造真正想要的愿望
-----------------------------------------------
结构无所不在
+事情结构指基本的组成部分,以及各个组成部分彼此间或与整体间如何相互作用。
人体结构:脑、心、血球、神经、肌肉等,以及这些部位如何相互作用和共同发挥作用。
装一杯水,也是运用结构思考力。
杯子、水和水龙头是结构的组成分子。
需要多少水?杯里已有多少水?都有影响
-装满杯子所需水是目标,也了解现在杯子里已有多少水。当杯子里水少于需要时,期望与现状之间显然出现了差距。控制水龙头、慢慢加水,以促使差距逐渐减少;当水量到达需要时,差距就消失了。
倒水动作只有几秒钟,但在其间可详细观察一个结构体是如何运作的。
每件事物都有整合性结构,有的是具体的,如桥梁,有些是无形的,如小说情节、交响乐乐章、电影的编导。但任何结构都是由相互关联的部分所构成。当这些部分相互作用时,就形成了一股蠢蠢欲动的能量。
-----------------------------------------------
轮子比砖块会移动
每种结构都具有一种倾向,即从一种状态演变到另一种状态的倾向。但有些结构具有保持现状的倾向,这种结构的组成分子往往相互牵制。
轮子高于砖块,车子高于建筑物,摇椅高于沙发
决定动作倾向的因素是什么?底层结构。
本书最重要的洞察现象之一:结构的形态将决定组成分子在此结构内的行为。
建筑物中,不论如何变化路线,行为路线仍将受制于建筑物的结构。无法穿墙而过,必须顺道走;不能破窗而入,必须走大门;
生活也是如此,各种基本结构决定了阻力最小之路。这些最具影响力的结构,由你的期待、渴望、信念、假设,以及客观的环境所共同组成。
-----------------------------------------------
生命结构决定行为
了解结构如何作用,并将结构原则运用到人类行为上,将发现两项不寻常的原则
1.人类行为模式依据其生命之结构而定
2.有些结构较其他结构更容易引你获得所渴望的结果
结构不因人而异。某人在某种结构中尝尽痛苦、沮丧与无助,换一个人在同样结构中,也必定经历类似苦难
将任何人放在事事顺遂结构中,都会有功成名就的时候。
有些人认为若能改变行为,就能改变生命的结构。其实正相反。不是说人类无法做改变,而是每个人都必须受制于大自然的结构。
有些结构会造成摇摆不定状态,有些则会引导前往最终的目标
钟摆结构一定是摇摆不定,火箭则朝向最终目标;摇椅是上下晃动,汽车在驾驶下驶向目标
-----------------------------------------------
起伏不定的人生
有些人的生命结构注定是起起伏伏、上上下下。这种经历可能会一再重复,偶尔顺遂、偶尔崎岖,整个人生就在一个循环中打转。偶尔感到改变的事实,但都是短暂的,并无法起死回生。歌词曰:走一步、退两步。
忽略结构所能产生的作用,会老是怀疑:为什么企图改变人生的努力,总是无疾而终?
一般认为,人内在情景导致一些怪异行为,如情绪、需要、恐惧、压力、动机与本能等。童年对母亲的亲密关系,使你逃避异性的爱情;童年的一段经历导致害怕权威人物;过早断奶导致酗酒。
任何解释都能自圆其说,归结一句话就是“你有问题了”。解决之道就是找出问题来源,对症下药后就能恢复原来的功能。
但,不幸的是,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跟着又来了。
如果是身处起伏不定的结构中,这些解决方法将一无是处。因为心理上的答案无法解决结构的问题,充其量只能应付导引于结构的行为问题罢了。
这些方法有些效果,但有限,无法维持长久。有时短期有效,但长久下来反而退步。
发生起伏的时间不一,有快有慢,快的一个星期,半年;慢的一年或两年。当一切恢复原样时,一般人对于自己还在原地打转,常感到震惊与沮丧。
so,从心理层面去解决结构问题,往往于事无补。
常将身处起伏不定的结构这种情况,当成是一个应该予以克服的问题。其实不然,这只不过是一个不利于你创造的结构而已。
-----------------------------------------------
勇往直前的人生
所受教育让我们误认为,不符合期望的状况就是“出了问题”。有问题就要解决。所以采取行动排除不必要的事物。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采取行动来创造某些事物。创造与解决问题,二者的出发点完全不同。
从结构的角度去思考,所提出的解决办法更有建设性。不会再问:该如何排除这道难题?而是“应该采用何种结构,以创造所想要的结果”
人类文明的重要进展,都经过创造性的过程。但大多人没有被教导如何创造。创造过程的结构,与熟悉的传统教育制度及社会体质的结构,大不相同。创造者学习成长的环境,与一般人的成长环境,也有显著不同。
创造性过程的结构不会起起落落,而是朝向最终目的地前进,所以创造者可以尽情发挥。本书让你清楚了解创造性过程的结构。并不讨论如何解决你的问题,而是让你知道如何随心所欲地创造。
许多人都以便于相当的成就,但若生命中的结构无法提供必要支援的话,成就势必大打折扣。如果能将起伏不定的结构,调整为目标一致的结构,相比成功的机率将大幅提高。
-----------------------------------------------
创造原则可用于生活
一些伟大艺术家,不知道如何将艺术创造过程里的原则,应用到工作或日常生活中。甚至从没想过这个问题。他们并不知道他们已知道的东西。
艺术与科学所拥有的丰富特质,是创造性过程最佳的训练场所。创造者知道如何整合底层结构,以迈向最终目标。对这些人而言,从最初的构想到最终的目标之间,就是一条阻力最小之路。

《阻力最小之路》的笔记-第83页 - 5.爱是创造的源头动力


+引子
-唯有能够为了创造而创造的人,才能够了解创造导向为何。这里头没有诡计、不是为了正确的反应、也不是因为外在的动机,仅仅只是为了爱其所爱。
-创造过程的结构不同于针对环境予以反抗或顺应的结构,前者坚定不移,后者则反复摆荡。
-对多数人而言,生活就是绕着环境在打转。但对某些人而言,生活则是根据自己的理想,而做妥善的规划。
-这两种导向差异很大。前者必须受制于环境的无常。后者,则成为自己生命的创造力量,而环境只不过是创造过程的一小环节而已。
----------------------------------------
+南辕北辙的生命导向
-创造者的生命确实是一种特殊的生命状态。和顺应与反抗者,两者之间不但观察事物的角度相异,生命的可能性与实现性也完全不同。
-身处反抗-顺应导向的人,像在迷宫中过日子。环境就是四周的墙壁,生活就是不断在迷宫中穿梭来去。他们可做的选择少之又少,通常只能供它们【两害相权取其轻】
-创造导向的人,生命中充满新意、振奋与奇妙。这并非由于创造者怀着极高的兴致去做每一件事,而是因为创造者的生命层次已达到不断会体验到新奇事物的境界。
-当然,创造者的处境也不全是欢乐。在享受希望、愉悦、欣喜和欢呼之际,当然也会有失望、痛苦、忧伤、无助与疲倦。
+反抗-顺应导向的人,通常会尽量避免极度消极或积极的情绪反应,但矛盾的是,他们常让情绪左右自己的生活,让情绪做为反抗或顺应环境的指标。因此他们常不切实际地冀望新环境的到来,能将他们从冲突之中解放出来。
-他们认为某些环境会让你受伤,其他环境就会让你快乐
-一旦持这种观点,生活将成为一连串寻找正确环境的动作。例如:正确的职业、正确的关系、正确的财务状况、正确的理念、正确的人生目的、正确的朋友、正确的机会等等。
-创造者了解情绪并不是环境的指标。即使在令人沮丧的气氛中,仍能享受到一丝丝的愉悦,即使在欢乐情景中,忧伤仍偶尔会浮上心头。
-他们拥有智慧,了解情绪总是在好坏之间上上下下。
-因为情绪无法支配他们的生活,所以他们无须对情绪逢迎拍合。他们的创造,并非处于情绪的指使,而完全与情绪无关。不论沮丧或欢乐,任何情景都无法阻碍创造者发挥才能。
----------------------------------------
+为创造而创造
-反抗顺应导向的人经常彼此鼓励,以激发所谓的正确反应。僵硬时,会说放松些;墨守成规时,会说冒点风险;惧怕未知因素时,会互相勉励勇敢一点;提不起劲时,强迫自己打气精神;觉得自己无助无望时,让自己相信自己可以办得到。
-创造者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呢?是一股想要实现创造的欲望。这种感觉是反抗顺应导向的人无法体会。创造者不是为了掌声,报酬,也不是为别人意见,只是为了创造而创造。
-美国诗人,弗洛斯特:所有伟大事物的完成,当初都是为其本身的缘故。
----------------------------------------
+爱它,愿见它存在
-若能将创造的作品与自己本身分开,就能够经历到创造活动里最深奥的理解,那就是爱。爱它,愿意看到它存在,将是推动你从事创造的主要原因。若不喜欢意见事物的存在,当然不会想要创造它。
-不论人们来自何种宗教、哲学,都可以成为创造过程的主人。
----------------------------------------
+爱其所爱,又何妨?
-大多数人是在反抗-顺应导向中成长,很少有机会能干为了爱而进行创造,为了爱而做自己想做的事。对多数人而言,做自己想做的事是一件奢侈的事,而不是正常的生活方式。
-许多人将爱与分外之事(distraction)混为一谈。嗜好、娱乐和休假就是分外之事。你很喜爱你的嗜好,但嗜好是你终身的工作呢?或只是从不喜欢的工作状态中暂时解脱的凭藉而已?
-许多人经常语带讥讽,那是因为他们什么都不爱。不是说他们没有爱的能力,而是说他们还没有创造的经验。原可拥有的关怀已被消磨殆尽。
----------------------------------------
+无关乎道德与责任
-你并没有义务去创造你所想创造的事物,因为你对它们并没有需求。
-事实上,人的需求非常少。只要有一些食物、水和温暖,就可以活上好多年。
-在反抗-顺应导向中,环境似乎常迫使你采取某些行动。只好将满足环境需要的欲望美其名曰为必需品。常将渴望的东西解释成不可以没有的东西。这么做有时是为了自圆其说。一旦意欲物转化成必需品,就会相信,除了努力达成目标,没有其他的选择余地。
-必需品在脑中根深蒂固,将无法确定什么是真正的欲望,什么不是。
-对反抗-顺应导向的人而言,将时间花费在所喜爱的事物上是行不通的,因为你的爱与环境并无关系。认为做自己想做的事是一种自私的行为这种怀疑关系来自对自我的认识不够。
-他们也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在控制内在的私欲。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时,会产生一种不当行为的错觉。在利己和利他之间,产生一种内在的冲突。于是他们认定,不管他们做什么,都不是经过自由选择,而只是为了顾全大局。
-特蕾莎修女的行为,完全是出于向善的心,而不是受责任感所驱使。如果纯粹是为了解救人们的苦难,她的工作量将使人无法负荷。
----------------------------------------
+人性本善
-多年教授创造过程的经验,学到有关人类的真实本质:当人们具备了创造自己所欲的能力时,一定会朝人性的最高层次努力迈进。诸如: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关系、爱心、和平等,都成为他们努力的目标
-人类基本上是向善的。那些将时间浪费在破坏行为上的人,那些恶的行为,战乱残暴。是这些人并没有接触到他们的创造力量。历史上的罪恶都肇因于没有创造能力。
-耀武扬威、恐怖主义和对权力的渴望,均非因为拥有权力,而是源自缺少权力。一旦认定自己无法创造心中所欲时,很可能就会认为心中所欲根本微不足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当人们了解创造过程的运作情形时,均能创造心中所欲,接下来,又可进一步构思未来想要的事物。
----------------------------------------
+不再过妥协的生活
-学生被师长灌输一个观念:他们无法创造自己所要的事物。也都有好多无法创造的经验。试图让学生相信他们可以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们会迫不及待地证明你是错的。
-学生不具备任何创造自己所欲的经验,当然也就不相信自己具备这种能力。也很少眼见成人能干创造自己所欲。而这些成人正是那些动不动就喜欢耳提面命的人
-课程快结束时,学生们开始了解自己拥有创造能力,因为他们已经有了创造的经验。
-即使学生的目标对全人类而言并无助益,但重要的是,创造的东西对他们重要就好。他们是这么爱他们所想创造的东西,以致非将它们实现不可。
-以世界眼光看,创造的事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创造过程的事实与能力。
-从此,这些同学不必再过妥协的生活。更能发挥心中的利他注意。并非出于行善的义务,而是出于真正的愿望,出于对事物的热爱。
----------------------------------------
+天底下仍有新鲜事
-首次进入创造导向的人,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视图寻找自己所要的事物,好像它们是深埋地底、亟待发掘的宝藏。
-这些人的方向错了。创造自己所欲并不是一个挖掘的过程,也不是要你去寻找什么。
-创造所欲是什么?问题的答案适用于所有的创造性行为,无论是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或为电脑科学设计领先的科技。
-传统教育常漠视此答案的力量与重要性。但一旦开始运用此答案,新的创造力量和通达力将随传随到。
----------------------------------------
+编造出来的
-创造导向的本质:如果不是出于需要、不是出于对环境的回应、不是出于天意,那么我们是如何孕育出自己所想要的事物呢?答案很简单,它是[编造]出来的结果。
-人们经常注意的是一项创造从无到有的过程,但更重要的是,不管过程如何,创造者的最初构想一定是编造出来的。
----------------------------------------
+结果先于过程
-创造的过程具有各式各样的面貌。创造品的最后价值,与过程中的经历,并无绝对的关系。
-创造导向中,最具震撼力的一个问题:我想要什么?
-创造过程中,随时随地可以问自己这个问题,并回答这个问题。
-我到底想要什么?我到底想要创造什么?是一个有关结果的问题。
-我如何得到我想要的?是一个有关过程而非结果的问题。
-若一开始就问如何实现这个问题,就会被它所设限。造成创造结果受限于现在已知的创造过程。
----------------------------------------
+跟着直觉走
-Gertrude Stein:你必须知道自己想要得到什么,然后让那结果指引你。如果认为偏离了轨道,也不要退缩,或许那就是直觉里想要去的地方。如果你退缩了,然后想尽办法回到原处,很可能从此一蹶不振。
-一旦过程占据了你的注意力,日后能干采取的行动就会受到限制,创造的可能性亦将大打折扣。
-传统教育强调的是过程。于是学生应该学数学、句子、实验等。
-隐含的假设是,一旦在过程里悠游自在后,想要的结果自然会浮现。
-由于年轻朋友没有学过创造性过程,遇到这个问题:长大后想做什么?毕业后想做什么?难免觉得有些茫然。觉得生活只不过是在众多无可奈何的选择中做一抉择罢了。
----------------------------------------
+令人悔不当初的性向测试
-传统教育以性向取代未来意愿。帮助学生找到未来可能的专长,依次规划未来。
-很多漫无目标追随这种建议的人,长大成为医生、律师等后发现,他们对这项职业一点也不关心、在乎。
----------------------------------------
+水到渠成的众多发明
-创造导向中,回答“我想要创造什么”时,想要创造的东西是否可能实现,仍是未定之数。历史来看,许多创造在酝酿之际,谁也没有想到它真的可行。
-事实是,当一项构想隐然成形时,创造的过程就会自然地形成以达此一目标。即是说,在创造导向中,创造的过程就是在过程中渐渐成形的。
----------------------------------------
+别让公式上身
-生活中常见的一个通则,试图了解每件事物背后运作的公式。一旦通晓,就会始终都知道该如何因应。反抗-顺应导向的人,非常吸引他们。理论上说,有公式在身,就可正确针对环境予以回应。
-但是,公式只能让人应付熟悉的状况。即使真的有能力掌握熟悉的状况,也不过像一只训练有素的老鼠在迷宫中乱窜而已。
-创造导向人来看,有关创造过程的唯一通则就是:胸无通则。
-创造过程应始终为创造结果所用。如此,新的结果可能需要完全不同的创造过程。
----------------------------------------
+让过程随机应变
-社会上充满各种强调过程的课,例如:如何减肥、如何健身。这种决定人们未来方向的标准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真正进行创造时,过程只不过是扮演功能性的角色。我们没有义务、必要坚持运用同一个过程。过程是随机应变的,主要功能只是为达成目的而已。
-在结果的范围内,让过程自然形成,这才是最好的状况。以现有的过程限制达成目标的方式,是不智之举。当结果首次浮现脑海时,即使你已成竹在胸,如何达成这个目标仍然是未定之数

《阻力最小之路》的笔记-第4页 - +序:创造-掌握人类文明的脉动

+万物是有层次的
-石头等只能躺那
-植物能长,种子能循环
-动物有感觉,能移动,会表达
-人又是另一层,接近造物主,他有创造力。动物们还在和以前一样,但人已经可以上太空了
-创造不是少数天才的专长,人都有创造力,只是成长过程中鲜有人重视。
+生命就像流水
-有人遭遇开盘,想尽办法拦截阻断它。有人则会调整、会求取平衡。本书作者将此比喻为像骑脚踏车的人一直在求取平衡。

+创造与工作生活的关系
-具有创意,则不会将现今工作或行业视为理所当然。会以创造力去思考自己的兴趣、价值观、长处,并且很有创意得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那样才最符合人生像河流)
-创造能推动个人和团体,想要进步、想要成长。

《阻力最小之路》的笔记-第14页 - +作者序-开创宇宙视野的窗口


-创造过程结合了人性本质的各个层面,从智识到心灵、从理性到直觉、从主观到客观、从技艺性到形而上、从科学到宗教。
-创造者很容易适应矛盾现象。矛盾只不过是需要不断平衡的对立,像骑脚踏车,不时将身体左右摆动以求平衡。创造者像是同时在数个宇宙中生存,每个宇宙各有其原则。当创造时,许多原本独立的宇宙顿时配合得完美无暇。
-视图了解主宰宇宙的法则,以促使人类成为环境的创造者。主要观点是:发掘宇宙的运作原则,再如法炮制,目的在获得精神、物质或心理上所想要的东西。
-掌握一种新的能力-创造力。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地,在掌握状况下进行创造。
-DMA.D代表创造力或创造的智慧;M代表专注与行云流水般的意识;A则代表生命力。三者连一块,意为:创造力籍由意识的作用而产生生命力。或说,创造代表了人性的高峰。

-结构性原则运用到心理治疗上,效果不错,有显著改变;
-基本结构上的改变,如生活形态或方式,就可产生崭新的事物
-一旦学会掌握自己的创造性过程,永久性改变自然会水到渠成;一旦有用创造的能力,这种能力将永远不会消失。

-本书不但教如何掌握创造性过程,更使人生方向转向创造力的培养。也深入谈讨结构在人类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自然法则如何依据结构性原则进行。

-支配自然界结构运行的主要结构性原则:能量一定是顺着阻力最小之路运行,逆其道而行的任何企图终将失败。

-本书教导如何驾驭生命的结构,整合阻力最小之路,以竞全功。

《阻力最小之路》的笔记-第1页 - 序言

看了这本书之后,发现了为什么改变生活的尝试经常失败:问题越严重,我们越有动力去解决,而一旦缓和下来,我们就后继无力,反反复复,最终半途而废。 一次次失败开始让我们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意志力。减肥,省钱,新年计划 。。。 无一不是如此。减肥成功后,胡吃海喝后,又回去了。 省钱最后发现是省不下来的。对于习惯花钱的人,一旦有余钱,就会天天惦记着,惦记着惦记着,就为它找到出路了。 新年计划三周之后,就执行不去了。大自然是厌恶真空的。你没有打破原有的平衡,就会被惯性拉回来。这正是这本书提出的结构决定行为,所有能量沿着小阻力进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最小阻力之路牵引我们回到原点,就像荡秋千一样,觉得自己来来去去,却并没有进步。平衡一旦形成,就进入一个舒适区,它是你的大脑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对当前环境做出的你“理性”认为的最优选择。就会形成强大的惯性,把拉回这个舒适区。要打破这种平衡结构,就必须找到新的平衡结构。然后找到这两者之间最佳路径。再加上自己想要改进的动力,来实现这一跃。从而进入新的平衡。 就像上楼一样。在哪一层呆着,都是平衡的,但是你不可能呆在层与层中间,你是会掉到下一层的。减肥最重要是,减肥成功后新饮食结构与生活作息制度。省钱,不是一味的省,而是找出更多花钱方式,然后选择一个更加合理的花钱方式。例如同样200块钱,你是选择大吃一顿,还是选择定构一套在线课程呢。 选择决定未来。做一个计划就像软件开发中的敏捷开发。分阶段迭代突破,每一个sprint就是最小阻力路径之一,每实现一个sprint,提高一个基线。就相于上一个台阶,进入新的平衡。

《阻力最小之路》的笔记-第55页 - 问题剪不断理还乱

将时间花费在解决问题上,可说是徒劳无益。解决问题只是针对环境找寻适当的回应方法而已,并无永恒的价值
-----------------------------------------------
+引子
解决问题并不等于创造。解决问题只是采取行动排除困难而已,创造则是采取新点子产生新事物。
大部分人都是在解决问题的环境中长大,少有机会接触创造的过程。
解决问题,一般详细定义问题,提出各种解决方法,采取最好解决方案。成功后,问题迎刃而解,但,问题消失了,仍未获得想要的结果。
-----------------------------------------------
+问题、问题
社会中,解决问题心态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例如一些竞选人的话,犯罪率、失业等。
-----------------------------------------------
+开创的雄心
伟大领袖和政治家,不是仅解决问题而已,他们有开创的雄心,是创造者。即使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仍能大刀阔斧创造所构思的新社会。不只是解救民众,还利用当时的时代环境,做为建设心目中未来的基础。
创造过程最终部分之一,认清当前现状。解决问题只能止一时之痛,却无法彻底拔除病根。
例如贫困地区,有报道后,就纷纷捐衣捐物,过阵子报道少了,捐的少了。依然贫困。
救济没错,但这样目的仅在于争取时间。若未能妥善利用这段时间,悲剧将愈演愈烈。
-----------------------------------------------
+衣索比亚模式
问题的严重性,如电视上成天出现的骨瘦如柴的儿童。让善心人士踊跃筹措资金,整个情况开始好转,新闻媒体便失去兴趣,饥民出现在黄金时段的几率大大降低。捐助不再踊跃。人民依然忍饥挨饿。
问题解决所易迅的阻力最小之路是,从不好状况到较好状况,又从较好回到不好。因为对策随时间而生,一旦问题严重性因采取适当对策而稍缓,采取进一步对策的诱因也逐渐消失。其前后关系是这样
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对策-造成问题严重性的降低-致使解决问题的对策减少-结果问题依然存在。
这个模式不仅出现在世界性问题中,也出现在个人问题和职场上。
许多人将生活视为一连串需要解决的问题:婚姻不美满、工作不顺、长期健康问题、同事不配合、入不敷出、国外竞争等。
如此,生活自然与问题纠缠不清。生活目的似乎只在采取行动,以求无事一身轻。但问题不会就此消失。新问题也接踵而至。
问题严重性促使人们采取行动。一旦严重性稍减,采取行动的动机亦随之消散。只求解决问题的生活方式是行不通的。
问题本身与解决问题确能引人注意。它让你有身负重任的感觉,重要问题当然只有织网有份量的人物去解决。管理阶层的思考逻辑就是循着一脸纯的问题逐步展开。而且职位愈高,身负的问题愈重要。
解决问题会给人种安全感,好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后,什么事情都不用担心了。
解决问题的模式自动纠集你的注意力、行动、时间和思考过程。特别是在遇到容易应付的问题时。解决问题虽然有时会让人很失神,但同时给当事人一种错觉-觉得自己正身负重任,为众人所需要。
-----------------------------------------------
+脑力激荡,换汤不换药
当人们将解决问题与创造性混为一谈时,最小想到的就是找出不寻常的解决方式。
这里的创造性只是就解决问题的风格而言,与实质内容无关。当然也与数世纪以来艺术与科学界沿用的创造过程没一点关系。
艺术家无法用创造性解决问题方式完成一幅画。绘画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要将衣服艺术品呈现给世人。绘画本身根本不是一个问题
最常见的创造性解决问题方式就是脑力激荡。它要求发挥自由联想,以突破早已僵化的思考模式。重点就是鼓励暂停原有的批判模式,激荡出更具创意的解决方式。
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重点就是解放心灵。它来自心理学家对创造力的认知,但仍托不出解决问题的模式。
这个模式的假设是,人们的思考模式由于受到习惯、信念与心理的影响,而导致僵化。解决之道就是要图片这层层舒服,解放心灵。最重要是避免事事批判,才不致阻碍思路的流畅。
也假设人本来就是赋予创造的动物,只是无法发挥。一旦障碍去除,新店子源源而来。
-----------------------------------------------
+创造之钥的神话
贝多芬,并非某天早上醒来,发现自己的创造力大增。也不是枯坐沉思,静待让他顿悟创造之道的灵光一现。他花了数年时间研究作曲,不断累积经验。刚开始也是追寻古典风格。他的独特艺术造诣是与日俱增的。
-伟大的音乐往往往往来自伟大的人性。贝多芬不只是抄袭他人而已,他能干平衡所有的生活经验,融入音乐中。不论灵命、哲学、感官、甚至世俗,都能深入体会,挥洒自如。生活就是他成功的最佳素材。
与其说他的成就是一连串的突破,不如说是累积学习的成果。
一个伟大的创造者不只是运用想象而已,他还必须将想象化为事实。创造一旦成形后,就将成为下一个创造的垫脚石。
有些人常提到创造力的钥匙,方法一钥匙在手,创造力就会源源不绝。就像发现弹钢琴只是按下黑白键,以为别人按下也能弹出音乐来。
有的创造力测试,要求想象砖块的用途,想出越多,创造力越丰富。这是不可取的。
-----------------------------------------------
+我要创造什么?
一个最终要的问题:我要创造什么?
创造过程产生的最后结果,并非源于创造出了多种选择性,而是由于创造出了一条路径,让原始构想得以实现
任何创造力的理论是否可行,几个简单的检验问题:可否创造音乐?
-----------------------------------------------
+专心钓一种鱼
创造的过程千奇百怪,从易于掌握到难以驾驭,但一定都托不出创造者所构思的范围。
-当缔造者掌握自己的创造过程后,变通的机会越来越少。从起初的构思到最后作品的汶川之间的道路愈笔直。
解放心灵与集中心思之间有显著不同。集中需要专注的对象。对创造者而言,集中的焦点就是他想要创造的最后结构。
解放心灵好比在池里钓鱼,却不知道池中有什么鱼,只希望有鱼就好。集中心思则像是各式钓竿齐备,专心吊某种鱼。
创造的过程往往出现不可预知的状况,就像钓鱼一样。但只要心中有谱,就能干专注创造过程,而不至于任整个创造过程天马行空。
由于不知道如何创造自己所欲,许多人就以为问题与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增加了问题的重要性。但仔细观察会发现,问题常常无关痛痒。解决问题往往无济于事。
荣格: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些问题通常是无解的。问题无法被解决,只能被取代。人类生活中会增添一些新事物,随着视野逐渐宽广后,原先误解的问题都会丧失其急迫性。逻辑上,问题并没有获得解决,而是随着另一个更新、更急迫事物的迎面而来而相形失色。
时间花在解决问题上,徒劳无益。因为解决问题只是针对环境(问题的状况)找寻适当的回应方法而已,并无永恒的价值。从务实观点看,许多原本采取解决问题的方式,最后都不得不放弃。
-----------------------------------------------
+医学无法创造健康
弗洛伊德深深影响心理分析。他所受的训练就是要解决问题。观察症状、诊断原因、开处方,最大目的就是减轻病痛。
现今最常用的心理治疗方式:找出毛病、对症下药。在帮助病人时确实有效。但它只是祛除病痛,却无法创造健康。
多数人都希望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解决问题无法满足这方面的需求,只会一再带来他们不想要的东西。
-----------------------------------------------
+从乌干达看创造
乌干达天灾人祸,饿殍遍野。
改造乌干达的计划:不再为舒缓灾荒而以来外界的人员和物资,而是以训练乌干达人民自给自足的能力为要务。
这是一个非以解决问题为基础,而以未来愿景为蓝图所作的开发计划。设计了特别的一套课程,将创造过程融入食物生产、农业开发、健康、净水、教育等计划中。
短短几年内,整个情势不断蜕变,许多改变是村民想都不敢想的。尽管乌国政情尚不稳定,族裔战争时有发生。但推行此计划的村落却呈现另一番情景。
即使大环境不顺遂,村民仍能创造自己所期望的生活。
推行乌干达计划的假设之一:乌国人们与其他人一样,将是开发计划成功与否的关键。假设之二,这些人具备智慧,有能力改变生活的品质。
工作小组为村民组织了训练工作站,让村民自由地参加,并重复地表达自己。几次课程后,村民认清了现况如何,然后开始想象自己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于是开始分工,努力创造出整个摄取村落想要的生活方式。整个努力的焦点都集中在想要什么,以及达成任务所需的行动步骤上。
当村民挑出解决问题的羁绊,进入创造他们所想要的境况时,领导人物自然应运而生。
这个例子说明,当人们发现自己的能力并掌握自己的命运时,会有怎样的作为。另一方面,解决问题的方式让人们变得依赖与无助,聚在一起只是因为强迫与无助。而在这段空档内,一切如昔。
也证明了,人们可以工作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创造在一起,不是处于强迫或顺从,而是出自一份建设心目中未来愿景的使命感。
-----------------------------------------------
-不管问题是什么,都无法真正解决它。不知道如何创造所欲,新问题将接踵而至。只有创造才不会有问题。


 阻力最小之路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