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政治与《春秋》学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年1月
ISBN:9787504336729
作者:陈苏镇

作者简介

汉朝完成了秦朝没能完成的历史使命,成功地结束了战国局面,不仅在全国实现了政治统一,也初步完成了文化整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过程曲折复杂,历时二百余年。其间,除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等因素之外,儒家的《春秋》学也起了重要作用。本书从政治文化角度入手,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探讨。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九五”规划资助项目。
引 言
第一章 西汉再建帝业的道路 -- 儒术兴起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取守异术与亡秦必楚
一、说“取与守不同术”
二、"天下苦秦"辨
三、秦法与楚俗
第二节 论“承秦立汉”
一、刘邦集团的形成
二、据秦之地
三、用秦之人
四、承秦之制
第三节 郡国并行及其意义
一、郡国并行制的形成
二、王国与汉法
三、汉初郡国“自拊循其民”
第四节 从清静无为到复古更化
一、汉初的无为之术
二、文景二帝对诸侯王权力的收夺和东方政策的变化
三、儒术的兴起
第二章 "以礼为治"和"以德化民"--汉儒的两种政治学说
第一节 荀子后学的政治学说
一、“以礼义治之”--贾谊的政治学说
二、申公及其弟子的政治主张
第二节 “以德善化民”-- 董仲舒的政治学说
一、“《春秋》为汉制法”
二、《春秋》之义与权变
三、拨乱反正的步骤与策略
四、礼乐教化的阶段性与针对性
五、仁义法
六、汉道与王道
第三节 两种“德教”
第三章 "霸王道杂之"--《公羊》学对西汉中期政治的影响
第一节 汉武尊儒始末
一、从“长者”到“儒生”
二、申公师徒的改制与失败
三、《公羊》家的兴起
第二节 《公羊》学对武帝内外政策的影响
一、从“升平”到“太平”
二、“不外夷狄”与“出师征伐”
三、“《春秋》决狱”与“变更制度”
四、“必世而后仁”与封禅告成
五、“致殊俗”与“通西域”
第三节 昭宣之治及其历史意义
一、武帝晚年的政策和对身后的安排
二、霍光、宣帝之治 -- 武帝事业的继续
三、循吏及其意义
四、“瑞应”与“苛政”
第四章 "纯任德教,用周政"--西汉后期和王莽的改制运动
第一节 从“盐铁议”到“石渠论”
一、《公羊》家与“盐铁议”
二、“《穀梁》大盛”及其背景
三、“《穀梁》大盛”的政治文化意义
第二节 西汉后期的改制运动
一、元帝改制及其幕后的政治斗争
二、外戚专权与王莽崛起
三、古文经学的兴起和刘歆的《左氏》义理
第三节 王莽改制与篡汉
一、“致太平”
二、制礼作乐与代汉称帝
三、制作失败及其原因
第五章 汉室复兴的政治文化意义
一、汉德复兴与迁都洛阳
二、追踪宣帝与独尊《公羊》
三、偃干戈,废盐铁,未太平
四、法律的进一步儒家化和循吏政治的发展
五、“义教”与“义学”
结语


 汉代政治与《春秋》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6月8日,读陈苏镇《汉代政治与春秋学》,本书从史学的角度来看写的不错,无论是材料的分析解读,还是文献的搜集征引,都绝对堪称细密扎实。一点看法是,我还是不能满意。这主要在于:《春秋》毕竟是经,所以本书走的是以史学入经学的路,换句话说他已经先有了史学的思路,史实先于价值,所以他描述了《春秋》学对当时政治的种种影响,并随文讨论。但我总是觉得缺了点什么,想了想,问题在于:“你凭什么说某件史实体现了《春秋》学对政治的影响?”“这个影响是如何发生的?仅仅是有个看似严密的史实的时间先后么?”我想不是的。要谈“影响”,事事皆有影响,《春秋》和汉代政治肯定有影响。但是一种书面的经典和一个活的制度如何关联,断不是用影响能说清楚的。所以,我更希望他能由经学入史学,就是把先把《春秋》内部如何切入进汉代政治的具体运作讲述清楚。一个公羊家,一段经说,一个灾异现象,一个相关的政治事件,这几个要素之间的联系究竟如何展开?只有先立足于《春秋》作为不易之经的地位,由经学入史学才能说清楚。我认为,要谈《春秋》学和汉代政治的关系,不在于搜罗到更多的史实,而在于讲清《春秋》在哪些典型的史实中实现经典对政治的干预。所以,史实不需要太多,关键是能够完美体现《春秋》的经学性质。这是我对本书的一点看法。此外,本书前两章过长,交代背景过于繁琐。亦不是令人满意。再来谈一点商榷,是关于汉宣帝在民间时期,他的《诗经》学老师所传授为哪一派的问题。汉宣帝生于皇室,长于民间。他是汉武帝的曾孙,是戾太子刘据的孙子。刘据死后,当时尚在襁褓中的汉宣帝大难不死,养于民间。《汉书•宣帝纪》称:“曾孙因依倚广汉兄弟及祖母家史氏,受《诗》于东海澓中翁,高材好学。”东海澓中翁是何许人也,文献不足征。是故,汉宣帝对《诗经》的学习究竟得自哪一家亦不可考。但是,据《汉书•戾太子传》,戾太子刘据“受《公羊春秋》,又从瑕丘江公受《穀梁》”。可知宣帝的祖父是兼习齐学、鲁学的。所以,陈苏镇在阎步克发表于《北京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的论文《汉武帝时“宽厚长者皆附太子”考》的基础上认为,戾太子刘据身为太子时,周围之人多为《榖梁》学者,太子失败后,《榖梁》学深受打击。直到宣帝即位后,追思其祖父,方大兴《榖梁》。陈苏镇于是认为:“《榖梁》、《鲁诗》皆传自申公,实为一家,太子一派于《春秋》即好《榖梁》,于《诗经》很可能是鲁《诗》学者。”(第329页)但我觉得这个结论是错误的,汉宣帝应该学齐诗。理由有三点:首先,陈先生认为存在一个和汉武帝的思想意识截然对立的“太子党”,所以太子党们重《榖梁》,必然隐含着排斥《公羊》。但从宣帝一朝的政治来看,公羊学并没有受到额外的打击。且刘据本人也修习《公羊传》。所以难以推断汉宣帝幼年时,“太子党”们抑制公羊学。第二,据《后汉纪•孝章皇帝纪》袁宏追述汉宣帝事,曰:“宣帝即位,闻卫太子好《榖梁》,乃求能为《榖梁》学者”云云,可知宣帝是在即位后才学习《榖梁》,而从东海澓中翁学《诗》乃在即位之前。所以陈氏之推论不确。当然,袁宏是东晋时人,但袁宏著史乃在范晔之前,也有更多的资料可供拣选,向壁虚造的可能性甚小;第三,又考《史记》、《汉书》、《后汉书》中所有籍贯为东海的儒家学者,发现几乎全部东海人都是齐学传人,计有:“孟喜,字长卿,东海兰陵人也”、“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也”、“翼奉,字少君,东海下邳人也,治齐《诗》”、“后苍,字近君,东海郯人也,事夏侯始昌”、“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马宫,字游卿,东海戚人也,治春秋严氏”、“(京)房授东海殷嘉”、“严彭祖,字公子,东海下邳人也”、“王良,字仲子,东海兰陵人也,少好学习小夏侯尚书”。案:这几位东海人氏全部都是齐学传人,如孟喜、疏广、翼奉、匡衡、萧望之都是齐学的大师级人物,且时期大都与宣帝同时,前后相差不过百年。唯一一个出自东海而不治齐学的是《后汉书》所载“卫宏,字敬仲,东海人也,少与河南郑兴俱好古学”。但是,卫宏是东汉中期人,与宣帝少年时差了两百年,实乃两汉学术风气转移后之例外。再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两汉的东海郡疆界虽然略有不同,但位置大致一直,都在今江苏北部连云港附近,北邻琅琊郡,皆为齐国故地。虽然说汉代的经学学派与地理位置并非一一对应,但从西汉儒生的地域与学派关系看,的确齐地主要出齐学学者,是故,我推断东海澓中翁亦应传齐《诗》,则汉宣帝所受诗学流派应为齐诗。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真有振聋发聩之感。尤喜第一章,可与何晋《秦称“虎狼”考:兼论秦文化遇到的对抗》并读。
  •     這本書我還認認真真做筆記了~~
  •     借用一个史家的话“我们的兴趣并不在于这些思想本身的源流和发展,而是在于这些思想在世间所曾完成的工作”
  •     古代政治文化复习必看书啊~陈老师的杰作
  •     感觉收获不很多。
  •     這本書有兩個大缺點,一個是以史證經,陷入了牽強附會的泥淖;一個是沒弄清當一個學說成為一種政治意識形態之後与政治的關係,在這方面本書給人的感覺是政治為適應公羊春秋學說而不斷的變化政策,這是不對的,如果一種學說要成為政治意識形態,那需要的是學說自身去改變,去適應變化的政治,政治是活的,政治是不會為適應不變的學說而改變,相反的是學說為適應政治的變化而使自己變活。所以本書最大的感受就是牽強附會。原想給兩星,但本書對史料的運用還是蠻不錯的,所以加一星……
  •     虽然经学与政治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否有如书中所论证那般还尚且存疑,但是作为“一家之言”的史学著作来说功力之深厚不得不令人佩服
  •     以春秋学着眼分析两汉特别是西汉意识形态的演进,视角独到。但是有些论证似乎不太靠谱。
  •     可参见陈先生新著《春秋与汉道》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