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伤的年代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10
ISBN:9787800058233
作者:王安忆
页数:420页

内容概要

王安忆,女,1954年3月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到上海定居,197D年赴安徽五河插队落户,1972年考入江苏徐州地区文工团任乐队演奏员,1978年调入上海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杂志社任小说编辑,1980年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学习,1983年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1987年应聘上海作家协会专事写作至今。
1977年发表作品,写作有短篇小说 60余篇,中篇小说 30余篇,长篇小说7部,散文、论述若干。其中《谁是未来的中队长》获全国儿童文艺作品奖,《本次列车终点》获全国短篇小说奖,《流逝》、《小鲍庄》获全国中篇小说奖,《叔叔的故事》获上海中长篇小说二等奖,《文革轶事》、《我爱比尔》获上海中长篇小说三等奖,《长恨歌》获上海文学艺术奖、第五届茅盾文学奖。部分作品有英、德、荷、法、捷、日、韩、以色列等译本。

书籍目录

总序 群星闪耀的天空
一 1999年后新作
1 忧伤的年代
2 花园的小红
3 轮渡上
二 处女作
1 谁是未来的中队长
三 成名作
1 雨,沙沙沙
四 代表作
五 影响或争议最大之作
六 印象记
七 对话录
后记
著作目录
大事年表
影集
手迹
小传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本书是“中国作家档案书系”中的一册,书中选编了著名作家王安忆的处女作一篇,成名作一篇,代表作两篇,影响或争议最大的作品一篇,以及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作品多篇,还有作者近期的谈话录两篇,透过别人的眼光写成的印象记一篇。并在书前收录了她自童年到今天的重要照片20幅——形象的直觉有文字不可企及处,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著名作家的精选集。


 忧伤的年代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一曲《忧伤的年代》,满是着不能自知的怅惘,盈溢着莫可名状的晦暗。幼时,愤恨着、骄傲着、坚强着、崇拜着的,是些什么?统统归结为忧伤,只是这忧伤仿若梦境,虚幻、不真切,怎能真切呢,甚至这年代都恍是隔了世的岁月。然而,它们确实忧伤过,哪怕只在了你我心里。
  •     流动在时光隧道里的关于少年时代的回忆,读来有一点沉重,有一点悲伤,也有一点温馨,是王安忆的《忧伤的年代》。 像是在帮读者把想说又说不出来的话娓娓道来,《忧伤的年代》里传达着一种温暖的关怀。王安忆的细腻是一股强大的吸引力,将我拉入她那忧伤的年代,在那里,我找到依赖:这段由真实的生活转化而来的文字,具有精神关怀的价值。 写《忧伤的年代》的时候,王安忆刚过不惑之年。我不知道人是不是非要到一定的年纪,回头看自己成长的岁月,才会看得这样清楚,才能将很多事情明晰。王安忆笔下的忧伤是背负着那个特殊年代的痛苦的——那时候,父母忙着“四清”运动,有的下工厂,有的下农村,自然不能经常陪伴他们。于是,没有人疏导,青春期的敏感成为多余的养料,使得那么多的忧伤,加速地抽芽,拔节,成长。 这样的成长的忧伤,王安忆是借一个女孩儿自述的口吻来表现。意识到忧伤的那一刻,女孩儿正裹在电影放映厅入口处紫红色的丝绒帘幕后面跟小伙伴玩捉迷藏 。就这样她在无意中看见哭泣的女领票员的侧影,这情景让她不自禁,也啜泣起来。她的忧伤就在那一霎那,好像“拔开了一个瓶塞,喷然而出,涌上心间”。 叙述中王安忆不止一次地提到电影院。电影院里,发生过很多“不幸的事件”,比如在玩闹中不小心丢了电影票,比如姐姐争得了唯一的一张电影票,比自己多看了一场电影……大人们是不屑于这类小事的,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无论如何也不会在他们长满老茧的心灵上激荡起任何的波澜,但在小孩子心里,这却是非常严重的。丢了票以后,王安忆恐惧不安,怕被领票员发现;姐姐去看电影后,她总是感到不公平,由于不公平产生的委屈使她闷闷不乐,没有人安慰,只好自己给自己打气。这些灰暗的情绪,王安忆描写得传神入微,读来好像就流淌在自己的心上,许多我也曾经有过的感受不再处于无法交流的封闭的状态,像新生的鸟儿慢慢啄开厚厚的硬壳,光明一点一点地透进去。原来只是在年少的时候我们都缺少这样的能力,所以阴霾才会布满心灵,遮住少年时代的光明。王安忆的述说教给我们这样的能力,这就是《忧伤的年代》让我感到依赖的原因。 长相也充满了麻烦,在这个多事之秋。在这一时期,女孩儿的模样变得很厉害,脸拉长了,脸色黄而且粗糙,形锁骨立;还整天戴着牙齿矫形器,剪着短发,穿不合身的衣服。处在可爱儿童和美丽少女之间,她崇拜着小弄里那个面容秀丽的会跳舞的女孩,而对自己充满了怀疑。对自己不满意,于成长中的心灵,使多么尖锐的否定啊!不安和自卑也随之而来,忧伤,就这样,又被浓重地渲染了一笔。 然后又发生了对算术老师可笑的挑战,谎话被揭穿后自然少不了难堪,周围人们困惑又奇怪的目光让她感到无地自容;有一段时间,她特别惧怕对窗的灯光,也怕意味着不安全的夜,却又沉溺于黑暗给她的刺激……真是一段乱七八糟的时间啊,千头万绪的,什么都说不清,只好在黑暗中摸索成长的方向。王安忆说,这处境是需要借助别人的帮助来进行认识的,电影院里那位哭泣的领票员,就用她的侧影,如镜子般的,照出了女孩儿忧伤的处境。《忧伤的年代》则是她给予其他人的帮助。对少女时代经历了那么多忧伤的女孩儿,王安忆无疑是怜惜的,可是那怜惜,当时没有人给成长中的女孩儿带去,但这镜子的光,一定可以照亮了许多人的成长,用从精神到精神的关怀。 在经历了那么多来自成长的折磨后,那个女孩儿庆幸自己年少的肌体是健康而且纯洁的,因为那样她就有了承受和抵抗的力量。就是这小小的庆幸也没能保持多久,在那个夏天,又发生了不幸的事情。刺毛虫身上的茸毛随风飞扬,飞到了女孩儿晾晒在院子里的内裤上,刺伤了小孩子难以启齿的部位。疼痛和惊惧贴身而具体,女孩儿却用小孩子惊人的忍耐力捱了很多天,炎症和焦虑使她发起了低烧,人也迅速地瘦了下去。终于有一天母亲发现了她的秘密,于是她泪流成河,从家里哭到了医院。清理伤口的时候,她更是觉得天要塌下来了。正是在羞于面对自己身体变化的时候,没有人给她细心的呵护,告诉她那没有关系,得到的只是一位老医生严肃的谴责。没有人知道,那一切,对一个小孩子来说,不啻于巨大的痛苦。王安忆动情地叙述,是在替所有这个年龄的小孩子呼唤关怀。 幸而,女孩儿在外伤好了以后,竟开始不知不觉平静下来,也隐约地觉察到了快乐的滋味。最后,王安忆说,阳光明媚,过去的那一段时间,忽然沉陷进了隐晦的暗影里。锁住了一个时代的疼痛,意犹未尽中王安忆给我们这样一个暗示,成长充满了生机,破茧的痛苦不能避免,却让以后的岁月中更多的是光明。
  •     成长其实是很残忍的事情。我们在毫无心防的时候被这个世界伤害了。都不是很严重的事情,也许只是一句话,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什么都不是,只是一种莫名的感觉。但我们那时候太小了,喜欢把所有的伤害放大。王安忆的笔触细致,却丝毫不让人厌烦,就这么娓娓道来,如春风化雨,让人的心都潮湿了,但不觉得绝望,只觉得岁月美好,不管是酷烈还是温柔,都是动人的。正如其母茹志鹃的一篇小说结尾,一个小女孩在黑夜里走向前去,不知道去哪里,不知道走多久,但她相信,夜晚总是会有尽头的。这也许是我独爱王安忆的原因。她是写实主义,但其实文章的核心是很不真实的,是很理想的。生活的卑微苟且,也有一种生生不息的高尚。就像她多次提到的上海弄堂,里面生活的人没有想太多,只是想好好活着,但正是这份单纯到粗鄙的念想,让这个世界充满生机,而且足够冷静。有意思的是,本书的结尾有一篇王安忆和陈丹青的对话录,内容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两个人在其中的表现。陈丹青还是一贯地不留余地,王安忆则显得有些心不在焉。虽然只写在纸上,我却分明读到两个人谈着谈着要吵起来,缓一下,又要吵起来。而且不存在谁占上风的问题。因为两人都聪明,只是陈丹青的聪明是锋芒毕露的,王安忆的则显得模糊而温和。正如王自己所讲,她不是政论家,想不出逻辑太完整的理论,所谓思想在她眼里会化作一个场景,一些人物。她说她的思想不会是赤裸裸的。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多美好的書名,多真切的文字,呼喚我內心深處。 下面是書中我喜歡文字的節選。 P:36成長是憂傷的,稚嫩的身體一點點地失去保護,所有的接觸都是粗暴的。要通過多少日子,她才能觸摸到粗暴的深處的那一點暖意。這暖意也並不是來自什麼愛之類的情感,而是從你我他的生活的艱辛裹,蹦出來的人情之常。可是,在最初的時候,什麼都還談不上,只是粗暴的感覺,尖銳地損傷著心靈。P:53
  •     记得当时
  •     看她文体演变的样子。
  •     王安忆
  •     我很恨她,时代不同,青春的心理还是一样的,居然把我想说的都说了。
  •     补看ING~
  •     过去和未来,为何都不清楚
  •     忧伤的童年
  •     真没想到自己会哭,心灵最虚弱的时候,反而是最平淡的东西最有力量吧
  •     王安忆的文字很干净。很有思想的文字。每篇小说都很独特。
  •     一曲《忧伤的年代》,满是着不能自知的怅惘,盈溢着莫可名状的晦暗。幼时,愤恨着、骄傲着、坚强着、崇拜着的,是些什么?统统归结为忧伤,只是这忧伤仿若梦境,虚幻、不真切,怎能真切呢,甚至这年代都恍是隔了世的岁月。然而,它们确实忧伤过,哪怕只在了你我心里。
  •     一种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疼痛。走过之后,却又发现是微微有点甜蜜的。
  •     掀开幕帘,看见有人躲在黑暗中哭泣。我不禁也啜泣了起来
  •     读过一篇《忧伤的年代》,弄堂里的青春期,上海市中心喜欢看电影的文艺小孩,姐妹间的比较和嫉妒、同学朋友间的吹牛皮,细腻敏感文艺女青年的忧伤青春期。《阳光灿烂的日子》写北京大院,这个写的就是上海浦西弄堂。知道有情怀,在1950s和1960s大概是浪漫得不行的少年时代吧,尤其是在压抑的时代背景的映衬下,但还是觉得矫情,不喜欢。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     这本书是合本来的。
  •     女孩成长的忧伤,以及时代的忧伤,王安忆娓娓道来。
  •     读的不是这本 特意用来记录忧伤的年代这一篇 整个下来并不是有多喜欢 但是其中一些细微的成长过程里的心理变化确实动人 很感性的人才体会得到又能诉诸笔端
  •     仿佛回到了自己细腻敏感痛苦的青春期。“我们身处混乱之中,是相当伤痛的。而我们竟盲目到,连自己的伤痛都不知道,也顾不上。照样地跌摸滚爬,然后,创口自己渐渐愈合,结痂,留下了疤痕。等我们长大之后,才看见它。” 如今依旧细腻敏感,但是至少可以心平气和的和自己相处
  •     看这本书主要是为了看王安忆早期的重要作品,其中《小城之恋》要写出一种情欲的积累和演变,写的非常费力,《叔叔的故事》这种后设小说形式又略浮泛,《小鲍庄》年代更早一点,倒是灵动轻巧。总体而言,王安忆早期一直在做可贵的尝试,虽然在中后期很少能看到前期的影子,弯路走来的她不知道汲取了多少经验。
  •     朴实
  •     其中有段文字很真实,自己就是那样走过来的。
  •     为了看《小城之恋》,争议最大,但说实在的,我很喜欢。
  •     平常的小细节,有人不品,粗枝大叶;有人去品,却又咂咂有声。像她这么写的,我觉得才对。
  •     对发育期的描写很准确。但是最后有了个光明的尾巴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