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1-01
ISBN:9787801993373
作者:高王凌
页数:193页

内容概要

高王凌,男,1950年生,北京人,历史学家。山西大学历史系本科(1973-76),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1978-81),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1981-),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曾赴美国、意大利、德国、奥地利、斯洛文尼亚等多处大学访问和参加学术活动,曾任路思(LUCE)基金学者(1986—87,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曾获福特(FORD)基金会资助,研究中国农村改革及相关的的历史问题。

书籍目录

序言
回乡纪闻
一个“来错了的地方”
各有所长
真假集体
“土”的奥秘
接受再教育之余
“隐形经济”的数字统计
“蔫坏”与“反行为”
早期的私分和偷盗
结语

编辑推荐

  以往对中国农业集体化时期的研究,多侧重于政府或领导层的决策及其实施,而对广大农民的接受情况关注不多。高王凌的这本书试图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来展现那个时期农民的怠工、压产、偷拿、瞒产私分、包产到户等“反行为”。不了解农民的反应,就无法完整地理解那段历史,也无法理解后来我们怎么从集体经济演变到包产到户的。  --《中华读书报》  一个是瞒产私分,一个是劳动力外逃,一个是磨洋工,一个是伸手向上要粮食,白天吃萝卜,晚上吃好的,我很赞成。这样做非常正确,你不等价交换,我就坚决抵制。河南分配给农民百分之三十,瞒产私分百分之十五,共百分之四十五,否则就过不了生活,这是保卫他们的神圣权利,极为正确。  ——毛泽东,1959年3月5日在第二次郑州会议上的讲话

作者简介

若不了解农民及其行为,就不能说是对人民公社有真正的了解。您知道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生活中那些瞒产私分、“偷”粮食的故事么?人民公社时期农民生活中到底有多少“猫腻”,它们究竟是怎么回事?本书就是这样一部关于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生活中那些“猫腻”的调查文集。
通过实地调查,作者发现,农民行为对人民公社的命运、对后来“包产到户”的形成,甚至对那以后的农村经济及农村生活,都有着长远、深刻的影响。

图书封面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http://news.sohu.com/20070115/n247613058.shtml"2004年,一本《中国农民调查》刺痛了很多读者的心。虽然“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说法流传已久,但是通过这本书,公众才明白“三农问题” 到了怎样一种危险的境遇。相比之下,高王凌的《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以下简称《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鲜获关注,在年终盘点时我只看到《中国读书报》把它列入“2006年度百佳图书” ……"
  •     记得当年阅读《山乡巨变》《暴风骤雨》《创业史》,看电影《金光大道》,似乎我们的农民政策是那样的深得人心,是那样的光辉灿烂,是那样的丰功伟业。然而,据剑桥中国史所载,在所谓三年自然灾害及其后,有许许多多的农民饿死。。。现在看这本有关人民公社时期的书,才真的想起当年农村的日子,想起事实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饿死,我没有经历过,但我清楚的记得挨饿的滋味,隐约记得工作组到田间估产、指定交公粮、购粮地块,也吃过农业社麦忙季节的大馒头(半斤重的)农村政策在一伙人的妄想中与农民愈行愈远,所谓“反行为”,也只是农民们无力的抵抗,反而延长了人民公社的寿命。这算不算反讽,对农民行为的反讽?帝力与我何干焉!!房屋升值与我何干焉!!实际上,这本书罗列了大量调查结果,并没有做出系统的总结;语言之朴素,层次之模糊,实在与作者的水平不很相符不过,这大概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吧好在,他为我们做出了一些事实的陈述,让我们知道:原来,事实是这样子的!!!
  •     作者通过对山西、云南、广东、内蒙等几个地区实地走访,通过记述被访人及当地一些志上的数据,反应农民在人民公社时期通过各种“反行为”来填饱肚子,维持基本生活的情况。本书围绕偷、借、瞒等几种情况在不同的地区的异同,反映当时各地农民的手法,同时也反应了在当时特殊情况下农民对偷等情况的定义和界定标准。这本书对于一些来自农村的人可能会更好理解,或者说感受更深刻一些。我自己是一个80年出生的,上天没有让我经历过那段时期,但根据我在农村长大的一些零散的记忆,本书还是让我在脑海中沟画出一些当时的片断。

精彩短评 (总计30条)

  •     换个更有才华的学者来写,这可以是多么精彩的一本书啊。
  •     确实很糊弄。。
  •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     很有意思的话题,和《弱者的武器》同步比较阅读会比较好。但学术性不足。
  •     2011-09-02读毕,作者对反行为的研究类似于赫希曼的呼吁和退出机制,但是作者好象对激励机制的理解可能是有没题的,不过他提出了一个难题:为什么一直说提高人的积极性,而人的积极性没有提高呢?是不是根源不在激励机制?
  •     感谢转引~
  •     : F325/0213
  •       记得当年阅读《山乡巨变》《暴风骤雨》《创业史》,看电影《金光大道》,似乎我们的农民政策是那样的深得人心,是那样的光辉灿烂,是那样的丰功伟业。
      然而,据剑桥中国史所载,在所谓三年自然灾害及其后,有许许多多的农民饿死。。。
      
      现在看这本有关人民公社时期的书,才真的想起当年农村的日子,想起事实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饿死,我没有经历过,但我清楚的记得挨饿的滋味,隐约记得工作组到田间估产、指定交公粮、购粮地块,也吃过农业社麦忙季节的大馒头(半斤重的)
      
      农村政策在一伙人的妄想中与农民愈行愈远,所谓“反行为”,也只是农民们无力的抵抗,反而延长了人民公社的寿命。这算不算反讽,对农民行为的反讽?
      
      帝力与我何干焉!!
      房屋升值与我何干焉!!
      
      实际上,这本书罗列了大量调查结果,并没有做出系统的总结;语言之朴素,层次之模糊,实在与作者的水平不很相符
      不过,这大概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吧
      好在,他为我们做出了一些事实的陈述,让我们知道:原来,事实是这样子的!!!
  •     所谓“反行为”,似乎全书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只是在揭露一些调查得来的现象。主要是在讲中国农民并非被动地接受中共给定的制度、政策,而是以自古以来的方式不断地冲击着现有制度,而这对于后来中共上层的制度改革是有着积极的助推作用的。
  •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农民是对策的播种机。
  •     实事是多面的?就算当事者,说法也不尽相同。
  •     冯客的作品看了让人恐惧且愤懑,而高王凌这个小册子看了让人只觉得心酸。
  •       作者通过对山西、云南、广东、内蒙等几个地区实地走访,通过记述被访人及当地一些志上的数据,反应农民在人民公社时期通过各种“反行为”来填饱肚子,维持基本生活的情况。
      本书围绕偷、借、瞒等几种情况在不同的地区的异同,反映当时各地农民的手法,同时也反应了在当时特殊情况下农民对偷等情况的定义和界定标准。
      这本书对于一些来自农村的人可能会更好理解,或者说感受更深刻一些。我自己是一个80年出生的,上天没有让我经历过那段时期,但根据我在农村长大的一些零散的记忆,本书还是让我在脑海中沟画出一些当时的片断。
      
  •     一个比较普遍的人民公社现象,作者提出“反行为”试图加入新的解释,但似乎还有待进一步破除既有的理论藩篱,从而思考这一行为本身的经济社会意义。
  •     重复的罗列事实,几乎无价值
  •     见过本人
  •     遗忘
  •     可爱的文字不像传统的学术著作般晦涩,然而一个个轻松故事的背后却是一个历史学者负责任的严谨态度。看似平实的史料,却让高老头解读出如此不同寻常的意味。高王凌同学的赠语写道“十二万年曾相会”,让人心里温暖。然而我想的却是,如果早读了这本书,那期节目会更完美~
  •     残酷制度下农民“反行为”不仅必须而且必要,这是不合理制度的合理修改。
  •     没有农民,有城市人吗?
    但是市民比农人更有力量。
  •     讀的是高王凌:《中國農民反行為研究(1950﹣1980)》.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3. 本書不從政府角度,轉向「農民行為」敘述中國農業的集體化進程,透過「反行為」這一下層日常生活與日常反映歷史重新認知歷史進程。「反行為」不是簡單的反抗,而是「不反」之「反」:在不同社會、文化與政治框架下有其差異性,這是壓力之下的「弱勢」一方以表面「順從」的姿態,從下面悄悄獲得「反制」位勢,以求彌補損失、維護自己利益的個人或群體的行為,特別為中國人所擅長(高王凌,2013:xix)。本著分三個時期論述:1958年以前「懵懵懂懂的時期」(集體化和早期合作社)、1958﹣1961年的「大夢初覺」(大躍進和三年自然災害)以及1962到「農村改革」前的「兩面政策」(「隊為基礎,三級所有」為制度)。
  •     这些事情都挺有趣的,口述史吧。但是感觉文笔一般
  •     1.生存面前现智慧。 2.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你以为的很多是别人想让你以为的(拟态环境)。
  •     指出的现象确实很有意思,但是分析的实在太浅,写法也不能让人苟同。
  •       http://news.sohu.com/20070115/n247613058.shtml
      "2004年,一本《中国农民调查》刺痛了很多读者的心。虽然“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说法流传已久,但是通过这本书,公众才明白“三农问题” 到了怎样一种危险的境遇。相比之下,高王凌的《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以下简称《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鲜获关注,在年终盘点时我只看到《中国读书报》把它列入“2006年度百佳图书” ……"
  •     修正了吴思的观点。
  •     这部书正如作者所说并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本报告文学。书中主要描写了人民公社时期我国农村农民是如何通过小伎俩对抗和修正人民公社这一制度的。偷粮食、瞒产私分、借粮这些现象都是那个时期真实的历史,我个人觉得这个研究题目很好。就本书而言,还是缺乏严谨的访谈分析和资料整理,所以不能称得上是学术著作。但是对于了解那个时代的中国农民和农村仍然是一本不错的读物,只是不知道这一话题还有多少人会有兴趣。
  •     这样的书不被人关注真不可解.!
  •     不了解农民 怎么了解中国呢
  •     其实我觉得这个更接近事实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