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堡》书评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8
ISBN:9787806575291
作者:(奥地利)卡夫卡
页数:354页

朦朦胧胧的暗喻

并不厚但却很难读的一本书,花了我一年的时间才终于看完。通篇都在运用着暗喻,但却又似是而非,也许作者就是在暗喻生活吧。朦朦胧胧的,一路走来,还是朦朦胧胧的。

我们就不要追寻终极了

书里有很多深刻的含义。希望与大家探讨。思索生命的意义:“原来我(K)要找的根本不是通往克拉姆的路,而是通往秘书那儿的路。”怎么寻找也是徒劳!“每当一清早,巴纳巴斯说他要去城堡是,我就感到忧伤。这又是一次徒劳无益,谁都不需要的跋涉,这又是一个白白浪费掉的日子,一切的希望也许都将落空。”生活就是浪费生命! “因为他最希望的并不是接近克拉姆这件事本身,重要的,是他,是K自己,而不是其他什么人去接近克拉姆,去接近克拉姆也不是去跟他厮守在一起,得到安慰,而是要超越他,远远地超越他,然后进入城堡。”人总是自诩强大,其实不过是宇宙中的一颗微粒!“乡村陷入厚厚的积雪里,看不见城堡所在的山峦,夜雾和黑暗笼罩了城堡,见不到一点儿亮光,也看不清城堡的面貌。在通往乡村的大路上有一座木桥,K站在木桥上久久地凝视着远方,远方看似一片空空荡荡。”life is meaningless.!“只要能够让我保持我的位置,那就根本用不着跟他谈什么话,只要让我看到我的话会给他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也就足够了。而要是什么印象也没有,或是他根本不听我的话,不把它当一回事儿,那么不管怎样,至少有一点我是赢了,那就是我无拘无束地对一个当今世界上的一个大人物说出了我的心意,我心满意足了。”----可能吗???思索婚姻的意义:“(弗丽达)想到的只是眼前所发生的那些微不足道的苦恼事,而他想的是巴纳巴斯和他自己的未来。” “也许,离开克拉姆是她(弗丽达)形容憔悴的真正原因。亲近克拉姆才使她具有了不可思议的诱惑力,而K正是被这种诱惑力所控制,才把她搂到了自己怀里,而现在她在他的怀抱了枯萎了。”爱情就是爱上他的光环!距离近了就无美了。婚姻更是围城!国家与政府官员的意义:“他们(官员)总是匆匆忙忙,他们极不情愿到乡下来,来也是不得已来的。。。”这就是政府官员对农村的态度。谁都不想见到丑陋的。“官方做决定像年轻姑娘一样总是羞羞答答。”确实在房价高涨的今天,老百姓期待政府尽快解决问题,可是这事就跟女人生孩子一样,不到最后时刻是不出来的。“他是经常出没于办公室,可那只是一部分办公室,不是全部,后来有了屏障,屏障后面是另一个办公室。。。”我们永远看到的不是全部,我们的视野狭窄且带有偏见,同时表里不一的官员大有人在。女人与官员:“请相信我的话,女人和官员之间的关系是很难确定的,或者不如换句话说,这种关系总是很容易确定的。在女人和官员之间也是会有爱情的,不过官员不会有情场失意的事,。。。”阿玛丽娅和弗丽达的区别就是“弗丽达干了阿玛丽娅所不愿意干的事”,一个拒绝官员的人只是不愿承认早就爱上官员的事实而已。这让我想起了《蜗居》里的宋思明和海藻。成长的意义:“他成了一个大人后,倒完全失去了勇气,失去了他应有的勇气,这勇气在孩子时代曾使我们绝望过。”原来越长大我们越失去了原来的纯真和胆量。另外,最后一章的比格尔的谈话的意义不是很懂,看过的人可否交流一下啊???

我们永远无法获得满意的生活

有人说过,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生活是奢侈的,他们只是生存而已。我个人很赞同这个观点:人一出生,就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故乡、口音、家庭背景、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等,大多是时候都不是能随意选择的,反而是固定没法改变的。随着人的逐渐长大,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思想,也就会逐步感觉到生活的处处受限,不能潇洒自如的过完一生。可以说,正是人类所具有的思考能力,导致了这样一种状况:每个人都在一直追求最美好的层面,却往往在现实世界面前被冲击得体无完肤,一次又一次的败下阵来,到最后总是感觉到蚍蜉撼大树似的无奈。这种感觉,与时代无关,与科技无关,与物质丰富程度无关,与地域也无关,这种个人自身对生活的美好期望与现实世界带来的真实感受的矛盾,是永恒的。无论政治、民主、社会、经济、文化、军事等等如何的变迁,这一矛盾,是会一直存在的,没有人可以逃避。这就是我在卡夫卡作品中学到的信息,也是为什么卡夫卡的作品带给每个人的切身体会,这种体会是任何时代的人读了卡夫卡之后都会有的。人们可能会惊叹,卡夫卡竟然有如此的预测能力,能把他去世以后的这些年来人们所切身感受到的东西如此深刻的提前描述出来。但是,事实上,卡夫卡不是预言,而是他甚至这种思想是永恒的。《城堡》就是典型的卡夫卡现象,这是他晚年的作品,可以说是在风格成熟之后想再一次突破到更高层面的产物。尽管没有写完,说起来是遗憾,但是也正好是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因为,普通的故事有开头发展高潮结尾,但是卡氏的作品不是一般的小说,可以这么认为,《城堡》的故事永远不会结束,K永远会在城堡外面的村子里游荡而得不到真正的身份认可,他一直保留着土地测量员这个模棱两可的身份,直到进入坟墓。没有K,还会有L,还会有M和N,他们都想获得城堡的身份,因此,故事就不会结束。K首先是一名对生活有着执着追求的人,他想尽办法甚至不择手段来达到他的目的,也是唯一的一个目的:进入城堡。在与周围的人经过第一次较量后,他就开始不断评估自己与对手的实力,从而不断调整进攻的策略。在桥头客栈通过电话获得土地测量员的身份认可之后,首先他直接想通过信使巴纳巴斯与克拉姆取得联系,这表明他想通过这条途径直接进入城堡,事实上,他也的确往城堡方向走过几次,只是每次都在还没看清城堡轮廓的时候就不得不回到村子里,回到贵宾旅馆或者桥头客店。在几经挫折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获得了弗丽达的“爱情”,他知道弗丽达是克拉姆的情妇之后,迅速将之转化为自己进入城堡的途径之一。且不管K和弗丽达之间是否有真正的爱情,K利用了弗丽达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后来,K受到了艾朗格的传话和接见,又想趁机与卡拉姆取得联系。而K与酒店老板娘之间的矛盾,与弗丽达及佩琵的纠葛,都不断体现出他进入城堡的唯一目的。某种层面上来说,K也是一个聪明的人,一个能说会道的人,一个绅士,一个懂得礼貌的人。他能对各种情形做出合理的评估,总是不断对自己的实力做出判断,并且不断的想一些外人看来或许很可笑的点子。《城堡》中最有意思也是最有名的地方之一,是阿玛利亚一家的故事,这个故事很吸引人,会让人对他们一家的遭遇深表同情。从k与奥尔加长时间的对谈中,可以发现,K不断对城堡的判决提出质疑,认为城堡官员的那些做法,是多么的不可思议。这一点可以说明,K并不是村子里的人看来的那样,是一个傻头傻脑的外乡人,他傻,是因为对城堡的情况不了解,当地人情世故他仅是通过自己的猜测来感觉。《城堡》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它对社会发展的促进意义将是不朽的。我们可以切身体会到,K想通过进入城堡,获得一种身份的认可,其实也是获得社会的认可,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可。其实,这就是一种追求,与我们每个人对生活的追求是一样的。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总是希望获得认可。在一个偏远的农村生活,总是希望可以获得村里人的认可,希望自己是一名德高望重的人,邻里有纠纷的时候可以出面调解。在学校,每名学生都想着考出好成绩,成为老师眼中的好学生,获得同学的认可。在公司上班,总是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认可,成为同事眼中的聪明人和能干的人。参加某个团体活动,总是想获得其他团队成员的信任,那样才有更强的集体荣誉感。人活着,就是需要一种认可,这种认可的范围无论大小,只要是得到了外人的认可,获得认可的人就会感到一种成就,确信自己没有白活,或者没有白白做某件事情。然而,所谓生活不如意十有八九,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来说,大部分人都处在最低级别的一层,也就是仅仅为了生存,为了养家糊口,为了活下去。尽管大家都期望获得认可,但是很多时候都无法实现,这就像城堡一样,你看似已经接近它了,好像转个弯就要达到目的地,可是再往前走几步却发现,眼前的路又改变了方向,朝着另一个地方延伸出去,离城堡越来越远了。有时候,我们以为就要成为某个团体的一员,成为其中显赫的一个,将被周围的人高度赞扬。可是,正当心里美滋滋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根本连那个团体的边都没摸到,始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门外汉。我们总是努力的生活,不断设立新的追求目标,也曾以为只要付出努力,就会朝梦想迈进,总有一天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可等了十年,等了二十年,等到要进入坟墓之际,却发现梦想原来离自己的距离从来没有改变过,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城堡的官员形象是模糊的,没有对某一个人做过多少具体的描述。但是这些官员的形象又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经常有官员到村里办事情,住在贵宾旅馆的高级客房里,他们在那里接见村民,给人一种高傲的印象,是那种官阶层特有的。官员的形象,臃肿,高傲,总是看不起人的样子,这在全世界都是一个摸样。官员是一个阶层,可以说是黑领阶层。在中国,有无数人每年每时每刻都想往这一个阶层跑,却有许多人被挡在了大门之外。这就像K一样,永远得不到某一个部门的入场券。官员是欺善怕恶的,他们总是用手中特用的权利来欺压百姓,让一般人没有好日子过。K始终受到官员的排斥,甚至是一定程度上说的戏耍,因为他们把k根本没当一回事儿,这是一个好玩的、打发无聊时间所需要的一个角色而已。这一点,在我们国内的官员阶层,可以得到最深刻的展示。有抽高级烟带高档手表的房产局长,有喜欢拍艳照的处长科长,有微薄约会开房的XX长,更有开车撞了人之后叫嚣其父或其某某是某个局里的领导的,这些都是我们时代的官员,也是于卡夫卡中的官员阶层相似的。我们无法摆脱这些官员,因为很多事情都需要去各种部门办理,不不然你的生活会步履维艰,你是不得不接受与这些官员打交道的事实。这就是生活,这是社会,这是一个不会有答案的问题,永远不会得到解决。每个人都在追求生活,却发现受到各种限制因素的影响而不能大展拳脚,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会取得预期的成就,因为始终有一座城堡,它挡在每个人的梦想面前,阻止这些梦想的实现,甚至推动事物朝相反的方向发展。

城堡——卡夫卡的迷津

卡夫卡的《城堡》是一部没有完结的遗作,或者说它的未完结正是一种开放式的完结,因为我发现,自己在读下去的时候已经不再对K能否进入城堡持以强烈的好奇。换言之,全书的重点不在于结局而在于体验。作者用笔触引领我们,去体验主人公所体验的,去体验各种人物的各种体验,这些体验是零散的,却又是集合的,它们是共同构筑起城堡的一砖一瓦。 小说讲述土地测量员K,在一个雪夜抵达城堡管辖下的一个村落,在这里,他遇见形形色色的人。K需要联系上城堡,取得官方的承认,可城堡虽近在咫尺,却令他费尽周折,也不得其门而入。关于小说的标题,卡夫卡的亲密朋友也是其去世后的遗著保管者马克斯∙勃罗德在为《城堡》第一版所写的后记提到,“整部手稿没有标题。在谈话中,卡夫卡总是把这部小说称做《城堡》”。我认为,以“城堡”为标题是恰当的,它确是整部小说的一个中心,是可望不可即的,是一种永远无法企及的存在和永远无法认清的虚无。关于《城堡》可能的结尾,勃罗德透露说,“不过有一次,我问他这部小说该如何结尾时,他对我讲了。这位名义上的土地测量员至少会部分获得满足。他不放松斗争,但由于心身衰竭而死去。村民们聚集在他弥留之际所卧的床周围,这时城堡的决定传达了下来,决定虽然没有提到K住在村里的合法权利,但考虑到某些次要情况,允许他在村里生活和工作。”这是荒诞的,K寻求对自己存在的认可,却得到一个介于接受与拒绝间的模糊的回答。况且在正式的文本里,根本就没有回答。看到一则评论说:“K,是上帝选择的进入者。上帝既然宣布了K可以进入的权力,却不给K进入的方法。有时候,人类真的是可悲的,上帝把我们遗弃在一个荒凉的地方,给予了我们生命却不给我们把握自己命运的权力,给予了我们一个理想的国度,却又把我们排斥在外。”这又是“存在困境”的一个注脚,人,既不可避免地被存在所选定,又无法摆脱地被存在所排斥。关于小说的含义,有各种各样的观点与解释。一种较为主流的看法是,《城堡》寓意普通人与行政当局之间的对立。当然,只要人类社会还是以“顺从的垂直形式”为组织方式,这种对立就将一直存在。卡夫卡在其所处的时代必将深刻地感受到它,透过他眼中看到的于我们今天仍有意义。只是我不敢轻易地探讨这么宏大的范畴,仅就我智识所及,简单谈点感悟。我个人读《城堡》体味到的是直面人复杂的心灵世界所带来的惊讶与困惑。主人公K似乎始终都在不懈努力。想尽各种办法同克拉姆及其所代表的城堡取得直接的联系,但却是总也无法触及克拉姆和城堡,这个过程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并且这种感觉一直在加重,直到最后K就在城堡的一位秘书毕格尔面前,但也无力去争取什么了!一出卡夫卡版的“罗生门”:小说独到的是对人物心理的探视。譬如在对K与弗丽达的关系上,小说从不同人的口中给出了不同的观点,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看透了真相:桥头旅馆的老板娘认为K只是想利用弗丽达,他得到弗丽达就像占有了一件最有价值的“抵押品”一样。因为弗丽达是克拉姆的情妇,这样“对方只有用高昂的代价才能赎回去”。这种观点在后来影响了弗丽达,使她对K的感情开始产生了极大的动摇,她对K说道“同克拉姆商讨赎回这件抵押品的价钱,是你惟一追求的目标”。紧接着弗丽达说出了老板娘推论的并且她越来越相信的K用她与克拉姆讨价还价的全套计划。K自己当然全力辩驳,但他也不得不承认,“你说的这一切,在某种意义上是正确的”,只是这种正确“带有敌意”,因为他觉得这层关系中既便包含着一些利用,但也仍是有真爱的。相反,弗丽达太过敏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为他们共同的前途所做的努力,总是为一些站不住脚的理由怀疑自己的忠诚。K的一个助手耶雷米阿斯站在了弗丽达一边,认为K不懂得珍惜弗丽达为他做出的牺牲,这个助手不遗余力地扭曲K与巴纳巴斯家的两位姑娘的关系。贵宾旅馆的客房侍女佩琵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弗丽达很有“手腕”,她离开克拉姆而跟了K只是一种计策,是她在利用K,而K呢?“他任凭两个助手燃起他内心的嫉妒之火,另外,他自个儿出去游荡时却又容许他们三个人呆在一起。看起来,他几乎成为了弗丽达的第三个助手。弗丽达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决定迈出重大的一步:她决定回去”。佩琵形容弗丽达计划的成功“弗丽达突然脱身了,她把K,一直还爱着她、始终在追求她的K,一下子赶走了,并在朋友们和两个助手所施加的压力下,她在老板眼里竟然成了旅馆的救命恩人,她凭借着桃色新闻,变得比以往更富有魅力了,无论是卑贱的人还是高贵的人,都开始追求她…”极为有趣的是,佩琵的叙述与之前弗丽达所说的桥头旅馆老板娘的推论正是两个对立的极端。从弗丽达口中说出的是K在利用自己,而从佩琵口中说出的是弗丽达在利用K。以上观点相互矛盾,像极了一出卡夫卡版的“罗生门”。人存在着的本质手段——相互利用:我想,他们谁都没有全对也没有全错,正像弗丽达叹息的“要弄清楚,真难啊”!这层关系中既有真爱也纠缠着弄不清的相互利用。在我看来,这正是作者在《城堡》中无处不在揭示的一个深刻现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爱情都不可能不充斥着相互利用,这种相互利用甚至是人存在与生存下去的本质手段。K与奥尔珈之间、K与小汉斯之间…也都明显地存在这种相互利用。这是我们解读《城堡》不应忽略的。由此,我想到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友情、亲情、爱情之中,有意识、无意识或者潜意识都存在着相互利用,就好像马克思的一段话“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他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只有达到自己的目的才能成为他人的手段,——这种相互关联是一个必然的事实”。我想强调的是,“相互利用”本身并无褒贬,它是客观存在的,而且现实中多数的相互利用是健康的,我们甚至察觉不到,不认为是在相互利用。但一些恶性发展的不健康的相互利用违背了基本的道德原则,更严重的触犯了法律规则,这就要接受谴责与惩罚了。人们常说的,“文学即人学”,是要透析人性,而人性是社会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社会化的本质便是相互利用。由此说来,《城堡》是好的文学。刚开始阅读时,我感到情节过于杂乱,似乎故事缺乏一个明晰的总体构思,只是用一种放任的笔触进行下去。可越读越发现整个故事其实是经过了精心设计的,看似松垮的章节其实环环相扣。作者设计的主要几个故事似乎有某种寓意,桥头旅馆的老板娘对克拉姆的迷恋与崇拜近乎疯狂,她虽与汉斯结婚,却仍活在对克拉姆的回忆中。阿玛莉娅与别的女孩不同,她敢于抗拒索尔蒂尼无耻的淫欲,她面对一种无可名状的惩罚的态度正好与老板娘对城堡官员的态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最让我吃惊的是作者对阿玛莉娅的父亲老巴纳巴斯恳求城堡宽恕的行为和心理的描写,相当到位。为了赎罪(其实根本无罪),老巴纳巴斯甚至到处乞求为自己的家庭定罪。是的,无罪之罪,无声之压迫,这绝不是滑稽之谈,而恰恰是令人毛骨悚然的现实,这种难以缓解的压迫感正来自于我们的生活。与其说惩罚来自城堡,不如说它来自于普通的村民(那些我们的邻居、朋友们),又与其说这惩罚来自普通的村民,倒不如说它就来自于我们自己的内心!这种自然而然的从不点破的到位的描写,折射出作者对生活也对人自身深刻的洞察。决定阅读前,看到有评论说这部小说枯燥,阅读之后,发现确实“枯燥”,因为通篇所写的故事既缺少浪漫、激情,也没有惊险、传奇,按理说我应该读不下去,但却是很流畅地读完了,也许这正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小说的与众不同,也许,正是靠着这种“枯燥”,小说把读者的视线从表层的外在的故事移向了自己的内心。如同勃罗德所说,“卡夫卡的《城堡》超越了书中所写人物的个性,成为一部对每个人都适合的认识自我的作品”。也如同西蒙∙德∙波伏瓦所说,“我们还不完全明白,我们为什么感觉到他的作品是对我们个人的关怀。福克纳,以及所有其他的作家,给我们讲的都是遥远的故事;卡夫卡给我们讲的却是我们自己的故事”。卡夫卡曾说:“一个人…在另一个人身上看到的也只能是他的视力和注视的方式所能及的那个部分。”他又在《城堡》被删去的一个地方写道:“若是谁有眼力能够不停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连眼也不眨一眨地看那些事物,谁就能看见许多许多;但只要一放松注意,闭上眼睛,眼前马上就会变得一片漆黑。”我们,在看卡夫卡和他的著作时,也许永远不能超出那个受视力和注视方式所限的部分,但只要我们不停地,“眼也不眨一眨地”去看,我们还是能从杂乱的生活的迷宫中抽出身来,当你想再回去时,只需一闭眼!“卡夫卡的不朽在于他提出的问题远比他解答的多得多”,《城堡》便是这样一个充满问号的迷津。但无论如何,在人类不断向前探寻的漆黑的夜途中,答案只是站点,问题才是路由。“村子陷在厚厚的白雪里。城堡屹立在山冈上”...这幅图景永无法从我心中抹去了。向弗朗茨∙卡夫卡致敬!

我的一点感想

他叫K,我叫X。我们都有自己的一座城堡。在我费了很大力气读完这本书的当天,我们都失去了自己的城堡。一部伟大的作品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这部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我找到了,同时,我失去了。我失去的是希望,和K一样,我最终失去了自己的希望。无论如何,我都再也无法对我所希望的事抱有任何幻想。我的希望,它,确确实实已经死了。小说是混乱的,如同我的现实:一个局外人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读懂的现实。然而,就在这混乱中,我读出了,自己的一生。

我们每个人都是K

这是一本冷冰冰、阴森森的书,读起来很吃力,但很让人沉迷。有时候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是K,我们一直在用自己的生活,续写着《城堡》。

苏珊桑塔格谈卡夫卡

The work of Kafka, for example, has been subjected to a mass ravishment by no less than three armies of interpreters. Those who read Kafka as a social allegory see case studies of the frustrations and insanity of modern bureaucracy and its ultimate issuance in the totalitarian state. Those who read Kafka as a psychoanalytic allegory see desperate revelations of Kafka’s fear of his father, his castration anxieties, his sense of his own impotence, his thralldom to his dreams. Those who read Kafka as a religious allegory explain that K. in The Castle is trying to gain access to heaven, that Joseph K. in The Trial is being judged by the inexorable and mysterious justice of God. . . . -against interpretation

评论

我喜欢卡夫卡的作品,尤其是他的长篇。短篇也好,但喜欢那些梦魇一般的非寓言性的东西。长篇中常常含有迷一样的结构,因而也更丰富。好多人在评论《城堡》、《审判》时常常会提到一种不可通达的官僚制度。其实他的小说是心象的映射,体现无法言说的可能性-道路是很多的,但正因其无法言说而错综缥缈。语言是通道,它帮助我们构造自己,在语言不能触及的地方,是人的混沌本源。卡夫卡的优秀之处也在于他通过梦魇一般的形象化呈现,模拟了心象中的不可言说之境。

心有戚戚

没有小论坛了。书评纯粹写给自己看。第一遍,没有看太懂。看到结尾以为卡夫卡没有写完。或者原稿遗失了,或我买的版本没译全什么的。难以置信。(确实是个未完的故事。不过残缺的结尾又让人有别样的体会。)但是全天置身于各种场合的时候,恍恍惚惚体验到K.在城堡外的境遇。就好像用放大镜把一切微小的细节放大到令人忍俊不禁的效果,似乎荒唐,又切实是自己的事。

说不尽的城堡

我读的是浙江文艺出版社的版本,还附了变形记,豆瓣找不到这个版本,选了这个我比较喜欢的封面的版本,城堡就是应该这么厚重而深沉,因为这是一个梦魇,又是一个幻境,可能是我太偏爱幻境的小说,不论是审判还是变形记,卡夫卡给读者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梦魇,生存的压力,社会的畸形,变形记中可怜的主人公和城堡中迷茫的K,难道不是每个人内心脆弱的一面的写照吗?卡夫卡是我最喜爱的作家之一,而城堡也是人们说不尽的话题。


 城堡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