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章节试读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9
ISBN:9787507712575
作者:陈明,张印生
页数:534页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的笔记-第117页 - 消渴

陈培建医案:徐某,男,53岁,1983年4月21日初诊。自诉近两月来口咽干燥,需频频饮水,迟则燥渴难忍,饮至腹胀仍觉口渴,昼夜饮水约七八暖瓶,小便清长,舌微红,苔白腻,脉濡数。查:空腹血糖108mg%,尿糖阴性。曾服清热养阴、生津止渴中药50余剂不效。笔者认为该证当属湿热为患,应燥、化同施,方选平胃散和三仁汤化裁。服3剂后来诊,口渴干燥益甚,要求更法治之,拟苓桂朮甘汤主之:
茯苓30克,桂枝9克,白朮9克,甘草3克。嘱先服1剂,观察病情。
翌日来诉,口渴似有减轻,继服4剂证除。(吉林中医药1992;<1>:28)
按语:本案初治辨证有误,后经细询病情,知渴饮不止反而腹胀,是水湿不化;口渴咽干而舌苔不黄,亦非有热。当属中焦阳微,不能化气行水,津不上承于口所致。然因无小便不利,故不用五苓散渗利膀胱,而以苓桂朮甘汤辅助中阳,温化水湿,土健湿化,津液四布,则燥渴渐除。“方选平胃散和三仁汤化裁。服3剂后来诊,口渴干燥益甚”,是因为清火太过,损伤脾阳,导致病情加剧?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的笔记-第26页 - 寒疝

周连三医案:某,因寒冬涉水兼房事不节,诱发辜丸剧痛,多方诊治无效而就诊。症见面色青黑,神乏困惫,舌白多津,喜暖畏寒,辜丸肿硬,剧烈疼痛.牵引少腹,发作则小便带白,左辜丸偏大,肿硬下垂,少腹常冷,阴囊汗多,四肢厥冷,脉象沉弦。此乃阴寒凝聚,治宜温经散寒。处方:
炮附子(先煎)、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各30克,黄芪60克,大枣12克。12剂。
兼服:当归120克、生姜250克,羊肉l000克
上方服后,阳回痛止,参加工作。
(新医药学杂志1978;<12>:17)
按语:房劳伤肾,又加涉水,更伤肾阳,使阴寒凝聚,经脉失煦而拘急,《内经》所谓“诸寒收引,皆属于肾”也。用桂枝加附于汤在于温阳散寒.阳回则痛止。
能否用当归四逆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的笔记-第119页 - 白带

马子知医案:刘某某,女,35岁,1985年8片25日就诊。白带量多,如脓如涕,淋漓不断3年。伴腰膝酸软,腹胀不适,腹内时常漉漉作响。舌苔薄白而腻,脉沉弦。此属痰饮内阻,清浊不分,投苓桂朮甘汤加味:
茯苓30克,白朮18克,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乌药12克。
初服白带反增,如崩如注,继而渐渐减少,共服16剂,白带尽,它症亦愈。迫访2年末复发。(河北中医1989;(4):12)
按语:本案带下乃脾虚水停,《妇科玉尺》云:“湿土下陷,脾精不受,不能输为营血,而白物下流。”故用苓桂朮甘汤以健脾化饮,求本而治。
1. 加乌药行气化湿,估计是消除腹胀。
2. “腹内时常漉漉作响”,说明水气还是有点多,加点生姜是否会效果好一些?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的笔记-第131页 - 下肢瘙痒

周子娄医案;张某,男,36岁,教师,1984年9月11日就诊,双下肢经常搔痒4年,遇阴雨天及水湿加剧,搔抓则易破皮流水。曾多方中西药治疗,效果不理想。刻诊:形胖、精神倦怠,舌胖大,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细。
处方:厚朴25克,生姜15克,法夏12克,党参、炙草各10克,每日1剂水煎取汁,饭前温服。
服药6剂,全身自觉轻松爽快,瘙痒消失。随访2年未复发。(陕西中医1988)
按语:脾虚湿停,注于下焦,引发瘙痒。用本方健脾祛湿,并重用厚朴以下气化湿除浊。本例患者“遇阴雨天及水湿加剧,形胖、精神倦怠,舌胖大、苔白腻”,湿像明显,“舌质紫暗”一般是淤血或者内寒。而且瘙痒一般按湿热论治,是否可以考虑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的笔记-第83页 - 狂证(精神分裂症)

萧美珍医案:萧某,男,17岁,1987年3月19日初诊。患者于1983年因受刺激致精神失常,狂言奔走。1986年病情加重,某精神病院诊为“精神分裂症”,经用镇静剂等治疗可暂时缓解,近1月又因情志不遂而复发。现脘腹痞满,卧起不安,甚则彻夜不眠,稍不遂愿即怒不可遏,詈骂不休,心烦口渴,溲黄便干,舌质红、苔黄,脉滑数。辨为热郁胸膈,痰蒙心窍,腑气不通,神明逆乱。治以清热除烦镇心涤痰。方药:
栀子20克,枳实12克,厚朴15克,生铁落30克(先煎)。日1剂,水煎早晚顿服。
3剂后便泻如风泡,日3—5次,臭秽异常,狂躁遂减,诊其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效不更方,仍宗上方加麦冬15克养心安神继进7剂。药后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安然入睡,仍心烦、寐差、腹满脉舌同前,以上方稍事出入,继进20剂,诸症若失,病告痊愈。十年后信访未复发,现在某院校读书,成绩优良。(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9;<2>:95)“十年后信访未复发”,这个应该是“一年后信访未复发”。因为患者87年看病,医案发表在89年的杂志上。呵呵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的笔记-第62页 - 百日咳

陈玉铭医案:林某某,女,7岁。剧烈阵咳,数十声连续不绝,咳至面色青紫,腰背弯曲,涕泪俱下,须吐出粘痰方告平息。过一二小时,咳声复起,如此反复发作,一昼夜二三十次,绵延月余,累服地霉素等无效。脸有浮肿,食欲不振,严重时咳嗽则吐,舌白喉干,脉紧而滑。因拟小青龙扬与之:
麻黄1.5克,桂枝2.4克 细辛1.5克 半夏3克 五味子2.1克 百部3克。
守方不变,共服7剂痊愈
按语,痰饮内停之喘咳,其辨证眼目是咳至吐出粘痰方息,面有浮肿,舌白脉紧而滑等,故与小青龙汤温化之,投之神效。
1. 痰粘、喉干,应该是热像,或许因为这个,所以去干姜;因为脸有浮肿,所以去甘草。但是为什么去芍药呢?
2. 因为本案有热像,能否直接用厚朴麻黄汤?
3. 患者食欲不振,咳去之后是否要用四君等健脾之剂收尾?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的笔记-第138页 - 眩晕


熊东明医案:邓某某,女,50岁。因常发头晕眼花、四肢麻木而来诊。初诊时需人扶持步行,消瘦、面色暗灰,眼青唇白,神疲寡言,说话极费力气。诉常有眩晕,坐时亦需人扶持,否则易倾倒,不欲食,大便难,小便微黄。舌苔白,脉沉迟。西医一向诊断为高血压病,中医辨为脾胃虚寒,拟小建中汤加减:
桂枝15克,生姜24克,白芍18克,炙甘草15克,大枣30克,党参30克,麦芽糖30克(溶服),水4碗煎服8分,温服。另配吉林参6克炖服。
3剂后病情大有好转,头晕减轻,食欲增加,体力增强。以后继续用小建中汤加减,一月后症状基本消失。(新医学1975;<12>;592)
按语:本案为气血两亏,清窍失养而眩晕,《灵枢 口问》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故治以小建中汤补养气血,健脾益胃,以治其本。
1. 水饮也会眩晕,但一般会有浮肿呕吐等证,所以不用真武汤、泽泻汤什么的。
2. 肝阳上亢也会晕眩,但一般会有烦躁、口苦苔黄等内热证候。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的笔记-第80页 - 子淋

张宽智医案:患者女,27岁,1982年2月13日初诊。已孕,近20天尿频艰涩而痛,色黄赤,心烦不宁。妇科诊;“膀胱炎”,服西药诸症不减。精神欠佳,口苦而干,饮食不振,舌红苔黄,脉数而滑。证属邪热郁内,热扰胸膈。治以清热除烦、泻火通淋。
方用:栀子12克,豆豉10克,生地20克,茅根15克,车前草15克。水煎服,日3次,
进药3帖,诸症悉除。于12月3日顺产—男婴,体健。
(天津中医1986;<6>:38)
按语:本例妊娠淋痛,由阳气素盛,心火偏亢,移热于小肠所致。日久引动心火致心烦,故用栀子豉汤清热除烦,加生地、茅根、车前草以增清热泻火通淋之功,使热清淋通,心烦自除。
1. 从症状上看不出是热扰胸膈;感觉作者是取法导赤散,栀子豆豉只是臣药。生地、茅根、车前草养阴泻火利水,再加栀子导热从小便出,帮助清热。至于为什么用豆豉,就不晓得了。
2. 本案是否可以用猪苓汤养阴利水?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的笔记-第65页 - 汗出

张育清医案:吴某某,女,49岁,1986年9月18日初诊。患者自汗已三年,不分冬夏,稍动则汗出浸衣,甚以为苦,医作表卫不固,迭进益气固表药,乏效。诊得患者汗出清冷,背部常有恶寒感,头晕,乏力,口中和,胃纳一般,二便自调,舌苔薄白滑,脉沉弦。证属饮邪阻肺,治节失职,汗孔开合失司。治拟温肺化饮,小青龙汤加味:
麻黄、细辛各3克,桂枝8克,白芍12克,干姜、五味子各7克,甘草5克,麻黄根、法半夏各10克。服2剂,汗出减少。再进2剂,自汗止。续服玉屏风散,以善其后。
按语:自汗以卫阳不因者多,然本案久服益气固表之剂乏效,因究肺主皮毛,汗出不时,乃腠理开阖不利之故。今肺有饮邪内阻,治节失职,不主宣发,致汗孔开合失常。予小青龙汤温肺化饮,以绝病本,加麻黄根一味,不仅收敛止汗治标,而且与麻黄相配,一开一阖,以助腠理开阖复常。辨治得当,顽疾尽拔。
或许用 桂枝加附子汤 可能更合适一些。然后再用玉屏风散收尾。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的笔记-第153页 - 眩晕

朱颜医案:王某,男,50岁.1965年4月12日就诊。昨日下午开始眩晕欲吐,曾请医诊治,服清眩丸末愈。今脉迟(47次/分),舌淡欲吐,口不渴,无热(36。5C),不怕冷。诊为寒证,治以温散,投甘草干姜汤:
甘草9克,于姜9克,煎汤温服1剂。
次日复诊,眩晕止,欲吐停,脉67次/分,出工筑墙。嘱再服原方1剂,后末复发。(中医杂志1965:<11>:6)
按语:《景岳全书•眩运》指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本案由中焦虚寒,清阳不展所致,用甘草干姜汤温中寒而布清阳,果愈。
最开始看本案,觉得是水饮,用泽泻汤比较合适。或许因为患者没有心悸,所以排除水饮。但是依然不知道作者为什么会选甘草干姜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的笔记-第66页 - 泄泻

张育清医案:李某某,男,50岁,1985年3月6日初诊。自诉昨晚起腹泻,至今晨已七次,泻物如水下注,无臭秽,腹中雷鸣,脐中隐痛,微恶风,头晕,泛恶,小便量少、色清,舌苔薄白,脉弦细。肺与大肠相表里,此属风寒犯肺,致大肠传导失司之证。治拟温肺散寒,以复大肠传导之职,小青龙主之。处方:
麻黄、干姜、五味子各7克,桂枝、法半夏各10克,白芍12克,细辛、甘草各5克,1剂。药后,微汗出,风寒去,泻止而愈。
(新中医1987;<11>:46)
按语:本案辨证从肺与大肠相表里考虑。风寒闭肺,肺气不宣,则下走大肠,使其传导失职;且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液不走膀胱而偏渗于大肠,故见大便下注如水。治以小青龙汤温肺散寒,待风寒去,肺治节有权,大肠传导复职,则泄泻自止。此下病上取之例也。
1. 非常像甘草泻心汤,或者生姜泻心汤证。
2. 葛根汤也可以治下利,不知和小青龙治下利如何鉴别?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的笔记-第152页 - 泄泻

赵守真医案:戴某某。端阳节伤于饮食,晚问又受风寒,翌日发热恶寒,腹痛泄泻。服发表消导药,表解而泻末止,以为虚也,复进温补药,泻得止,而腹胀且痛,又服泻药,遂泻不止,今来就诊。腹鸣,日泻5—6次,不胀不痛,口淡乏味,舌苔薄白、不干,脉弱无力。归纳分析病情,乃胃寒而脾末大虚,不宜参朮之补,亦非肠热胃寒,不合三泻心汤寒热杂进之药。然对此胃寒脾弱之证,在理中汤的原则下舍参朮而用姜草,则成甘草干姜汤,具有温胃阳补脾虚之效。药用:
炙甘草24克,干姜9克(不炮)。
温煎频服,一日二大剂,泻减效显著。连服二日,泻全止,用异功散调理而安。
1. 我觉得“不宜参朮之补”,不是分析出来的,而是因为“复进温补药,泻得止,而腹胀且痛”。
2. “腹鸣,日泻5—6次” 都是脾的症状,似乎不能分析出是“胃寒”。我现在对脾胃的区分还没有什么感觉,看到呕吐、嘈杂才会考虑胃。其他中焦症状都认为是脾。先记下这个问题,以后看书要多留意。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的笔记-第50页 - 小儿遗尿

林家坤医案:李某,男,8岁,1984年1月7日诊。每在睡中遗尿三年余,一夜尿床一至二次,醒后方觉。曾服健脾益肾、固涩缩尿之品及针灸治疗,效果欠佳。患儿饮食尚可,发育正常,舌质淡,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缓。处方:
葛根10克,麻黄4克,桂枝、炙甘草、白芍各6克,生姜2克,大枣7枚。
连服9剂,痊愈。随访至今,未再发生遗尿。(四川中医1987;<5>:25)
按语:邪中足太阳经,膀胱气化失常而致遗尿,用葛根汤散太阳之邪,摄太阳之津,邪去经固,则遗尿自已。
完全看不出是根据什么选用葛根汤的。膜拜一下。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的笔记-第136页 - 虚劳低热

李凤翔医案:五岁女孩,三个月来下午低烧,久治不愈。面白,体瘦,食少,精神萎靡,大便干,日一次,脉象沉细无力,舌质淡,苔正常,诊为虚劳。
处方:小建中汤加党参、黄芪、当归。
2剂后,热退神增,精神转佳。7剂后复诊,仍有低烧,依方继服14剂。
(国医论坛1987;<1>:23)
按语:观本案脉证,属气虚发热无疑。《素问•调经论》云:“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治当培补中气,调和阴阳。待中气建立.阴阳平衡,则发热自退,此王旭高所谓“土厚火自敛也。”
能否用补中益气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的笔记-第116页 - 泄泻(慢性肠炎)

张宏俊医案:董某,女,42岁,1984年10月12日诊。泄泻反复发作8年,经某医院用纤维肠镜检查拟诊为“慢性肠炎”,迭更数医,均无建树。泄泻发作时,腹痛绵绵,继则肠鸣漉漉,泻下粪便初稀溏,后则水泻,无臭秽及灼热感,每口2—3次,多则5次,平素气短懒言,小便量少。观其舌淡体胖,苔灰白而腻,脉沉缓无力。粪检:除食物残渣(十十),余(一)。脉证合参,乃久泄脾阳亏虚,饮邪内生,下注大肠,予苓桂朮甘汤加味:
茯苓、白朮、律草各20克,桂枝、炙甘草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服9剂,已无水泄,粪质稀溏,日1—2次,气短等症显著好转,方已奏效,予前方加党参、炒扁豆各10克,以健脾益气助运,继服12剂后,大便已成形,诸症告愈。随访一年未复发。(陕西中医1989;<1>:28)
按语:脾阳不足,水饮内停,直注大肠,则泄泻不止,以苓桂朮甘温脾阳,复运化,水饮一化,则泄泻自止。
1. 痛泻要方也是先肠鸣腹痛,再排便,如何鉴别?
2. 律草
【别名】 勒草、葛勒蔓、来莓草
【性味】 甘、苦、寒、无毒。
【功能主治】
1、小便石淋。取律草根汁一升饮服,石当出,不出再服。
2、小便膏淋。取律草根生汁三升、醋二合,混匀一次服下。
3、尿血。治方同上。
4、久痢。用律草研为末,装管中吹入肛门。数次后即见效。
5、疟疾。用律草末、常山末等分,以淡浆水两碗,泡药露一夜,五更时煎成一碗,分二次服。以吐邮痰涎为愈。
6、遍体癞疮。用律草煎成浓汤洗澡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的笔记-第11页 - 小儿惊风

吴佩衡医案:何某之长子,年一岁半。1922年阴历九月初六日晨,寐醒抱出,冒风而惊,发热,自汗,沉迷,角弓反张,手足抽搐,目上视。指纹赤而浮,唇赤舌谈白。脉来浮缓。由于风寒阻遏太阳经气运行之机,加以小儿营卫未充,脏腑柔软,不耐风寒,以致卒然抽搐而成急惊风状。此为太阳肌表之证,以仲景桂枝汤主之,使中于太阳肌腠之邪,得微汗而解。
桂枝10克,杭芍10克,甘草6克,生姜10克,小枣7枚。加粳米一小撮同煎,嘱服后温覆而卧,使得微汗。一剂尽,即熟寐,汗出热退,次日霍然。
柔痉不是用 栝楼桂枝汤 的么?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的笔记-第82页

刘渡舟医案:曹某某,女,72岁,1995年10月26日初诊,心烦持续2年,近有逐渐加重之势。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给服镇静安神药,末见好转,转请中医治疗。刻下心烦,苦不堪言,家人体恤其情,谨慎扶持,亦不能称其心,反遭斥呵。烦躁不宁,焦虑不安,烦急时欲用棍棒捶打胸腹方略觉舒畅。脐部筑动上冲于心,筑则心烦愈重,并有皖腹胀满如物阻塞之感。伴失眠,惊惕不安,呕恶纳呆,大便不调,溺黄。舌尖红,苔腻,脉弦滑。辨证:火郁胸膈,下迫胃肠。立法:宣郁清热,下气除满。处方:
栀子14克,枳实10克,厚朴15克。
7剂药后,心烦减半,心胸霍然畅通,性情渐趋平稳安静,夜能寐,食渐增,获此殊效,病家称奇,又自进7剂。复诊时仍有睡眠多梦,口舌干燥,口苦太息,小便黄赤等热末全解之症。转方用柴芩温胆汤合栀子厚朴汤,清化痰热,治疗月余而病除。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47)
按语:本案以心烦懊依,脘腹胀满为主要表现,为热郁胸膈,下及脘腹。虽腹满,但无疼痛拒按,大便不通等实证,犹为无形邪热之郁结,非阳明可下之证。故治以栀子厚朴汤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1. “烦急时欲用棍棒捶打胸腹方略觉舒畅”是传说中的肝着么?
2. “脐部筑动上冲于心”是什么原因,是气机紊乱?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的笔记-第78页 - 胃痛烦呕

俞长荣医案:郑某,胃脘疼痛,医治之,痛不减,反增大便秘结,胸中满闷不舒,懊烦欲呕,辗转难卧,食少神疲,历七八日。适我下乡防疫初返,过其门,遂邀诊视。按其脉沉弦而滑,验其舌黄腻而浊,检其方多桂附、香砂之属。此本系宿食为用,初只须消导之品,或可获愈,今迁延多日,酿成“夹食致虚”,补之固不可,下之亦不宜。乃针对“心中懊憹”、“欲呕”二症,投以栀子生姜豉汤:
栀子9克,生姜9克,香豉15克,分温作二服,若一服吐,便止后服。
病家问价值,我说:一角左右足矣。病家云,前方每剂均一元以上,尚未奏效,今用一角之药,何足为力?请先生增药。我笑答云:姑试试,或有效。若无效再议未迟。病家半信半疑而去。服后,并无呕吐,且觉胸舒痛减,遂尽剂。翌日,病家来谢,称服药尽剂后,诸症均瘥,昨夜安然入睡,今晨大使已下,并能进食少许。(伤寒论汇要)
按语:夫药之治病,不在价之贵贱,亦不在味之多寡,乃贵在医者之善用耳。
舌苔黄腻,说明湿热有点重,是否可以用温病学派治湿温(藿香、佩兰、豆卷、半夏、陈皮、厚朴、黄连、大腹皮、荷叶)方子收尾?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的笔记-第8页 - 重症虚劳

刘渡舟医案;刘某男,18岁。早婚,素体气怯,婚后半年见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而短,浙浙恶寒,双下肢有麻冷感,夏伏天裹棉衣仍感肢冷,动则汗出,纳差腹胀,口中甜腻,夜寐多梦,思色欲动,体质日衰,进人参、鹿茸培补无效。刻诊:形瘦气怯,面萎神衰,语声低微,切两脉沉细而弱,验舌质红嫩,苔少。脉证合参,谓斯疾因房劳过度,耗气伤精,脏腑功能失调,阴阳亏损所致。理应补肾以培本,但参前医用人参、鹿茸不效,且以桂枝汤调理阴阳着手。
处方: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10枚。5剂。
药后诸症大减,但病员虚损,自难速效,继服上方加怀山药15克,炒白术12克,鸡内金10克,以培补后天,并加服桂附八味丸以补肾气,半月后告曰:药后精力充沛,饮食倍增,诸病皆除。
觉得用建中汤合适一些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的笔记-第10页 - 月经疹

张伯华医案:李某某,22岁,1988年10月20日诊。16岁初潮后全身漫起疹子,经用抗过敏西药翌日消失。嗣后每逢经水来潮其疹自发,再用中西药不效,经净自消、周而夏始,缠绵至今。证见:全身散布红色疹块,痞痒,舌淡,苔白,脉浮而弱。辨为:阳浮阴弱,营卫不和。治以桂枝汤调和营卫。
桂枝、白芍、生姜各10克,大枣12枚,甘草6克。3剂。药止痒消。嘱下次月经来潮前一周续服上方2剂.其疹未发。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语:月经来潮,阴血亏虚,阳气浮动,致营卫不和,皮暖气血郁滞而发痒疹。桂枝汤有解肌作用,能调和肤废之营卫气血,消除痒疹。反感受风邪,营卫不和,气血失调之痒疹,皆可使用本方。
“月经来潮,阴血亏虚”,非常不好理解。我觉得应该阴血旺盛,经血才回来,否则就是经期延后,量少。:)
要是我,应该是按照 消风散、麻杏石甘汤、桂枝麻黄各半汤 的顺序。肯定想不到用桂枝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的笔记-第6页 - 畏寒

祝谌予医案:骆某,男,50岁,1971年8月某日初诊。时届盛暑仍着棉衣棉裤,据云极畏风寒,自汗时时,越出汗越畏风,脱去棉衣即感风吹透骨,遍身冷汗,因而虽盛暑亦不敢脱去棉衣,深以为苦。其人乎素纳食少,乏力倦怠。我诊为正气虚弱,营卫失调。予桂枝汤5剂。五天后来诊,已不畏风,能骑自行车来,且已脱去棉衣改穿夹衣,汗也减少,瞩再服3剂,痊愈。
按语;营卫不和之证。卫不外因,则营不内守而汗出;汗出既多,卫阳随之外越,“分肉”无阳,必又畏恶风寒。与桂枝汤益营和卫,两相兼顾。
感觉用桂枝加附子汤会合适一点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的笔记-第113页 - 留饮

钟育衡医案:成某某,女,50岁,1975年7月5日诊治。头晕目眩,心下满闷,泛恶,气短,善太息,背部寒冷,夏日酷暑亦不能离毛背心,病已七年之久,经西医检查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曾用许多中西药物治疗,均无效果。诊见:精神尚好,体质肥胖,面色晦暗,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舌苔灰白而腻,脘腹平软,按之无痛,两下肢按之微陷不起,脉沉缓无力。诊为留饮,治以温阳化饮,健牌和胃,方用苓桂朮甘汤。
茯苓20克,桂枝15克,白朮50克,甘草10克,水煎,分两次温服。
服用3剂,病情明显好转,全身轻快.头目清爽,背冷大减。继服上方3剂,尿量增多,下肢浮肿消失,余症基本痊愈。因虑其病年深日久,劝其坚持每月服2剂,连服半年,以巩固疗效,追踪观察,疾病末再发作。(黑龙江中医药1987;<1>;5一6)
按语:钟育衡教授认为,伤寒、金匮所载治痰饮病处方二十余首,但从本治疗者,只有苓桂朮甘汤与肾气九两首。苓桂朮甘汤是治疗脾胃阳虚所致饮证的主要方剂,临床以“满” 和 “眩”为辨证要点。
1. 提醒我不能一看到背怕冷就上附子。“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2. 脘腹平软,按之不痛,说明“头晕目眩,心下满闷,泛恶,气短,善太息”不是大柴胡汤证。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的笔记-第147页 - 泄泻

刘绍武医案:齐某,男,49岁,1988年10月26日就诊。3个月前,因天气炎热而服生冷,致泄泻,腹痛,曾用中药治疗后痊愈。后又食生冷,再度出现泄泻。经用中西药治疗,无明显疗效,病程迁延至今。证见泻下青水,每日4—6次,脐周疼痛,喜温喜按,畏冷,气短,口干,唇舌色淡,苔薄白,六脉沉弱。证属肾阳虚弱兼气液不足。治宜温补肾中元阳,兼养气液。方药:
茯苓12克,条参、制附片(先煎)各15克,炮姜6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
服5剂泻止,继服10剂而愈。
(陕西中医1990 <8>;361)
按语:嗜食生冷,损伤脾阳,病程迁延,由脾及肾。观舌脉之象,肾阳虚弱知。又病延既久,伤津损气可知。故治宜在温补肾阳之中,兼养气津,切合茯苓四逆汤之治机,是获良效。
1. “脐周疼痛”应该是用附子、乌头的指征。
2. 似乎可以考虑用附子理中汤。茯苓四逆汤一般有烦躁,但本案没有,总觉得用茯苓四逆汤有点不太适合。
3. 小建中汤重用芍药所治腹痛,应该是有痉挛的腹痛,所以本例不适合用小建中汤。不知道我为什么第一次看此案会考虑用小建中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的笔记-第102页 - 心悸

刘渡舟医案:宋先生与余同住一院,时常交谈中医学朮。一日,宋忽病心悸,悸甚而神不宁,坐立不安,乃邀余诊。其脉弦缓,按之无力。其舌淡而苔白。余曰:病因夜作耗神,心气虚而神不敛之所致。乃书:
桂枝9克,炙甘草9克,龙骨12克,牡蛎12克
凡3剂而病愈。(新编伤寒论类方)
按语:舌淡苔白,脉弦而缓,按之无力,阳气虚象端露。《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离宫火衰,失于潜养,神气浮越,故病心悸而神不安宁。方以桂枝、甘草温振心阳,龙骨、牡蛎潜镇心神,标本同治,三投而愈。
提醒我不要看到心悸就归脾汤,本案是因为坐立不安才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的么,否则就直接桂枝甘草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的笔记-第34页 - 便秘

吉益南涯医案:一老人大便不通数日,上逆头眩,医与以备急丸而自苦,因倍加分量而投之,得利,于是身体麻痹,上逆益甚,而大便复结。更医诊之,与以大承气汤,一服,不得下利,服三帖,下利如倾盆,身体冷痛,不得卧,大便复结。又转医作地黄剂始服之,上逆尤剧,面色如醉,大便益不通,于是请治于先生。先生诊之,心下痞硬,少腹无力,即与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服之。三帖,冲气即降,大便通快。经过二三日,冷痛止,得卧,大便续通快。二旬之后,诸证去而复常。(皇汉医学1956;76)
按语:年高气血虚衰,患大便秘结,本应补而通之,而误用泻下之法,且一误再误,大便虽通快一时,但阴津损伤,肠无津润,尔后复结。况令筋脉失养,身体疼痛,其病机正合桂枝新加汤证,径投之,病果己。
对汉方不了解,只知道“心下痞硬”是人参的适应证,以后再看 药征、类聚方、皇汉医学。
1. 用地黄剂顶多没有效果,为什么会加剧?
2. 可以用济川煎 (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么?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的笔记-第96页 - 麻疹

邵章祥医案:胡某某,女,4。岁,1983年12月11日诊。患儿6日前发热、咳嗽、流涕、眼胞浮肿,泪水汪汪,倦怠思唾,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苔白,口腔颊部见“麻疹粘膜斑”,已服辛凉解毒透疹之剂,肌注柴胡和庆大霉素。现身热躁扰,麻疹不适,舌红苔黄腻,脉浮滑数。麻疹时毒夹秽浊之邪,侵袭肺卫,蕴结阳明。方用葛根芩连汤加蝉蜕、淡竹叶各10克,清轻宣化湿浊,苦辛畅达气机。喂服1剂,热减疹透,疹色红润,分布均匀;继以前方加花粉、石斛,生津解毒;再用甘淡之品益胃化湿,依次收没康复。(四川中医1989;<3>;11)
按语:本案麻疹末透,见舌红、苔黄腻、脉浮滑数等症,为表邪不解,湿热内蕴为患。葛根芩连汤既能清利湿热,又可解表透疹,方证相对,当径用不疑。
提醒我不要一看到麻疹就是麻杏石甘汤。作者是因为看到舌苔黄腻,判断有湿热,才用葛根芩连汤的么?除了这个症状,还有别的依据么?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的笔记-第123页 - 癫痫

李克绍医案:王某某,女,约50岁。患者经常跌倒抽搐,昏不知人,重时每月发作数次,经西医诊断为“癫痫”,多方治疗无效,后来学院找我诊治。望其舌上,一层白砂苔,干而且厚。触诊胃部,痞硬微痛,并问知其食欲不佳,口干欲饮,此系水饮结于中脘,但病人迫切要求治疗痫风,并不以胃病为重。我想,癫痫虽然是脑病,但是脑部的这一兴奋灶,必须通过刺激才能引起发作,而引起刺激的因素,在中医看来是多种多样的,譬如用中药治癫痫,可以选用祛痰、和血、解郁、理气、镇痉等各种不同的方法,有时都能减轻发作,甚至可能基本痊愈,就是证明。本患者心下有宿痰水饮,可能就是癫痫发作的触媒。根据以上设想,即仿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意……
处方:茯苓,白朮,白芍,炙甘草,枳实,僵蚕,蜈蚣,全蝎
患者于一年后又来学院找我看病,她说,上方连服数剂后,癫痫一次也未发作,当时胃病也好了。现今胃病又发,只要求治疗胃病云云。因又与健脾理气化痰方而去。
(《伤寒解惑论》1978:126)
按语:于本案足见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之重要。怎么会想到去触诊胃部,从而发现患者水饮不化的?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的笔记-第154页 - 胃脘痛

胡学曾医案:某男,16岁。缘至久食生冷而致胃院痛,每因感寒而发,时作时止,得热则舒,伴有腹胀欲呕,吐涎沫,心胸烦闷,眩晕,纳呆,溲清,便溏。舌淡红,苔白润,脉沉弦。此为脾胃阳虚,寒饮内停,饮邪上犯所致。宜温健脾胃,祛寒降逆,方用甘草干姜汤加味:
炙草15克,干姜8克,半夏4克。
服药2剂,诸症惧失,继用香砂养胃九以善其后。(天津中医1986)
按语:审因辨证,本案胃脘痛确属脾胃虚寒,甘草干姜汤为理中汤去壅滞之人参、白朮而成,则温中作用更加迅速,又加半夏温胃降逆,用之旋效。1. 一看到“吐涎沫”,我就认为是吴茱萸汤。用吴茱萸汤应该是寒饮内停,苔白滑,手足不温,烦躁,头痛。
2. “眩晕,吐涎沫,便溏,欲呕”,应当是水饮,但为什么没有使用苓桂剂?
3. 患者看不出明显的脾虚,加上腹胀,所以不适合甘草(中满者忌甘草、白术、人参),所以理中汤不适合。
4. 厚朴生姜半夏汤可以治腹胀,也可行气化湿,可否一试?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