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性》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 心理百科 > 父性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7-01
ISBN:9787500457442
作者:(意)鲁伊基·肇嘉Luigi Zoja
页数:405页

足够好的父亲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加坡。年轻的父亲驾车去接儿子,那个年代,有车的家庭还不多见。幼稚园门口,只见孩子跑出来,神气地一指:“你们看,我Daddy的车!”二十一世纪零零年代,苏州。父亲驾车去某外国语学校接儿子。他把车停在离学校两个路口的地方,放下车窗,点上一支烟。行前,儿子在电话里说:“你的蹩脚车子,给我停远点。”远处,几十辆闪闪发亮的豪华轿车,甲壳虫般蜂拥着学校大门,就像一个小型国际车展。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相同的是,车子、房子,学历、职业和薪水。这些都是儿子给父亲的大大小小考试。可以这么说,现代社会的儿子们,正用大量的、现代发明的,或者数字、或者等级的概念,无情地评判着他们的父亲。什么样的父亲,才能通过考试、成为足够好的父亲?1.父亲的悖论“养育我,爱我。在我出生的时候,你用有力的手臂环抱着我;在我第一次说出‘爸爸’时,你一定在场并且笑出眼泪。这些都还不够——我要我的每个小朋友都崇拜你;我愿我的每个老师都尊敬你。”儿子们这样说。一个父亲,不仅要给予孩子足够多的爱的情感;他还必须显示出足够强大的力量。满足了这两个“足够”,才是足够好的父亲。这就是著名的心理学概念:“父亲的悖论”,它像一条光荣荆棘路,就这样在父亲面前铺展开来——在家里,要做个“柔情奶爸”,花时间陪儿子慢慢长大,给儿子成长过程中必须的情感滋养,这里要求遵循的是“爱的原则”。在外面,要尽可能做“丛林之王”,那里奉行的是“力量原则”。父亲通过社会认可的成功,满足儿子对父亲理想化的需求,为他树立一个认同的榜样。就像老布什之于小布什,盖茨之于小盖茨们。如何让一个父亲,把这两种互相对立、分裂的品质,在自身尽可能地整合起来?因此,个体也好,群体也罢,这种整合中的压力使得父亲们或者焦虑,或者抑郁,或者疏离,甚而至于逃之夭夭。这种存在的样态,已经成为父亲的常态化的病态了。所以,足够好的父亲,从百分比来看,总是比足够好的母亲,要少很多。少,唯其难也。母亲只要给予爱就可以了,父亲还要多过一关:先要赢得功名,才能得到儿子的尊敬。2.缺席的父亲于是就有这样一种父亲:丛林里的失败者,却因为内心的失落和耻辱,不愿回到家庭,最终成为在外游荡的人。看看这个来到心理咨询室求助的家庭:儿子在三岁的时候,因为一场大病,不幸成了弱智,但家里只有妈妈和儿子相依为命。父亲不是没有努力,他的梦想是:赚到足够儿子一辈子吃喝不愁的钱。但是,钱没有赚到,破产、赌博、酗酒,父亲羞于以失败者的形象出现,干脆以对抗者的身份,完全抛弃责任,冷漠面对妻儿。这个孩子用摆放的沙盘,叙述了他对家的理解:一辆载着父母的婚礼马车,却被象征着重重障碍的路牌、乌龟挡住,无法抵达自己的家;一个小男孩,代表他自己,徘徊在家外。更为常见的,大概是另一种父亲。比如这样一个家庭:儿子上网、厌学,因而被带来心理咨询室,和儿子一起出现的是,焦虑、憔悴的母亲。父亲以这样的方式“存在”:晚上,应酬结束后,满身酒气的他出现了;早晨,孩子被母亲送走后,他才起身;偶尔和儿子在晚饭的餐桌上见面,第一句话总是:“作业做好了没有?”;对妻子,他这样讲:“你整天在家,也不知道把孩子管好,我见了心烦。”在心理咨询室,孩子紧挨着妈妈,父亲独坐一隅,妈妈不断诉说:儿子的不是、丈夫的不是,父亲厌烦地捂着眼睛:“说重点,啊,说重点!”这是现代社会里典型的一类父亲。无论在,或者不在,他们都尽量躲得远远、站在一边,有时也会卷起袖子上阵,但常常,则是厌烦、不管,把教养孩子的责任,完全授权给孩子的母亲。他们,被称作缺席的父亲。在父亲缺席的家庭里成长的儿子,长大了,会成为什么样的父亲?什么样的信念,会在父与子的代际中传递?陈冠希,是个颇为极端,却又典型的例子。这个因艳照而身败名裂的香港明星,他的童年,因为父亲在外赚钱,很少见到父亲;少年的时候,父母离婚,他和母亲在一起;成年后、成名后,他在媒体发表宣言:我要在三十二岁之前,赚够几十亿港币,买一座小岛,和太太、小孩一起幸福地生活在那里。他学会的还是他父亲的模式:不成功,不能成为父亲;在得到所谓的成功之前,孩子找不到父亲。也许,整整一代、甚至几代孩子,就将这样在没有父亲的家庭成长起来。3.父亲何时可以回家?父亲的悖论是这样的:你既要做外面世界的胜利者,你还要做家庭中孩子的养育者。你两个都要做,但你明白,这其实几乎做不到。那么,是否可以把不可能的悖论,转化为可能的选择——选择是这样的:我或者做一个胜利者,或者做一个养育者。反正我不可能都做得好,那么我就主要做好其中一个。看起来,这既是聪明的做法,也是现实的做法。但父亲真的就此摆脱悖论、自由选择,而找到各自安身立命之处了吗?可惜,不是。问题在于,现代社会的压力,把父亲都赶出家门,成为“刨食者”,有的“刨”得多、有的“刨”得少,多的想更多,少的想翻本。父亲们想逃避悖论,想做些选择,但其实,连选择都没得了。他们只有一条路,路标直指:买房、买车,建立功名。这不仅仅是现代社会教会儿子们这样评价他们的父亲;也是父亲们以儿子的名义杀向名利场的丛林,像回应某种来自远古的原始呼唤一样,以一种异化的方式,再次向男性的本能回归。很久很久以前,他们就在丛林捕食,母亲在家抚养。进化至今,其实还是这样。但,一种新的父亲“品种”,已经开始出现了。在发达国家,政策的平等,使得一些男性可以选择传统女性的角色:在家、相妻、教子。比如瑞典政府出台了有关法律,使男性在家中拥有和女性平等的权利,现在有85%的瑞典父亲可以休育儿假。他们的大臣比吉塔·奥尔松评论说:“这是一种新的男子气概。这更加有益健康。”有益孩子的健康,而且,也有益于父亲的健康。如果我们同意,自由选择是人的权利,那么,在社会功能和家庭职责之间自由切换、挥洒自如的父亲们,一定更快乐、更满意,当然,也就更健康。但,这样的“新品种”正在试验,还需培植。最近,在咨询室遇到这样一幅情境。一个父亲,坐在地上,搂着正在画画的儿子。小朋友正自说自话,满纸涂鸦。父亲坐在地上,搂着他。一个支撑、容纳的动作,一幅平凡而温情的父亲的肖像。回家的路,或许就在父亲们的脚下。

又二了

2006年7月版,我已经忘记这书是怎么进入到我的书单里去的了?貌似很专业的一本书,我这种俗人真心看不懂啊。又一次莫名其妙借了一本云里雾里的书,完全不知道作者在讲些什么……引经据典,论文腔。110327下外公家


 父性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