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克利斯朵夫(共四册)》书评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57-1
ISBN:SH10019-501
作者:罗曼·罗兰
页数:391;491;444;378页

俺爸和俺的书~

中学时候翻老爸的书,拿起来就看了,正是这一部四本;这老男人在上面做了不少笔记,看来当年也有纠结的时候呀~乖过、叛逆过、爱过、伤过、愤青过、逃避过、忠诚过、背叛过、男孩就是这样长大,长得不完美,才棱角分明;长得不容易,才留住柔软;有了背负,有了游离,男人,想过要变回一个孩子吗?就像约翰的爷爷,临终前,老人恍惚中喊出的竟然是“妈妈”!不管多少年,都忘不了这一幕。终归都是赤子,约翰,不会消失。

镜子中的童年

幼年的记忆已经如碎片散落在生命的角落中,无法拼凑出一个完整的形象,在过去与现在之间总有一段空白,疑惑怎么长成了今天的这样一个自己。看约翰克里斯朵夫,仿佛打开了时光的通道,孩子的天真,脆弱,对世界从无条件的信赖到某一天突然看到她丑陋的一面,那种天要塌下来的恐惧怎样占据着一颗小小的脑袋。而大人们那被岁月磨练的坚强粗壮的神经哪里能够体察一个孩子的内心。小克里斯朵夫那种天生对音乐的领悟,渴望被爱的羞涩,毫无保留的敞开,不被人理解的内心挣扎,性格中的冲突和艰难生活赋予他的勇敢使他必将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

“因为你和我一起痛苦,一起衰老”

终于把这一鸿篇巨制读完了(也不知道成语用对了没有),真正是耗了快半年的功夫。当然其中有那么两三个月碰也没碰,虽则心里面一直耿耿于怀地要看完它,毕竟四本书还不算太多。于是在学校旁的书局里,宿舍里,最后一周的假期家中,总算是读完了,基本上是如痴如醉地,囫囵吞枣地读完了。然后,克里斯多夫究竟是怎样的人呢?可敬又可爱,莽撞又敏感,生活赋予了他许多悲苦,可也不能说他没有受到充足的幸福。他的卓越得益于与生俱来的音乐天才,得益于时时准备咆哮的力。应该归究于力吧,行动的力,情感的力,无比澎湃的力。可是在赞美这似乎与当时欧洲萎靡坍疲,懒洋洋乱糟糟相悖的精神之外,作者莫不是也在尝试说服我们,他年老时候的顿悟:一切都掌握在神的手中,他才是生命之火,之目的,为着他,才有意义。这个早早就放弃了礼拜,不涉足教堂的人,终于还是有了信仰。克里斯多夫死成了一个有神有信仰的智者。这最后的皈依是不是表示,心灵的臣服是最高的荣耀,比那规程的一是要重要得多?甚至,上帝才不同于宗教的想象,而是所有人的,包括那些孑然一身的唯物主义者们,在许多奥秘的时刻,跪下来,倾诉,祈祷,感激的对象。当然罗曼罗兰议论的东西太多,我不求甚解翻过去的也太多。莱茵河畔的小城生活与巴黎的喧闹繁盛对比,劳苦平时的村里人和浮躁空虚的上流人家对比,贯穿始终的人物和惊鸿一瞥的背影。。。讨论着进步,文明,欧洲的历史,当然,当然和音乐,艺术,文学,爱情,欲念,友谊和孤单。。。莫不是就如罗兰常常比拟的星系,无数的小星球被有力的恒星拉曳着,闹哄哄地旋转,偶然有一个厄自探索的行星自成一系,正如克里斯多夫的一生。。。什么时候会再看一回~什么时候弄弄摘抄~“因为你和我一起痛苦,一起衰老,所以我更爱你了!”

值得在生命的长河中屡次回味的书

 约翰是德国人,但是当他年轻的时候,非常不屑自己的国家的一些现象尤其是上层阶级的行为,在他想象中法国是美好的所在,于是他去了法国。在法国的经历,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祖国德国的一些真正的美好的自己以前没有认识到的东西。于是他想方设法回到自己的家乡.....所以这本巨著向我们展现了当时的德国和法国的社会     非常赞同读友们的感觉。第一次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有一种电流穿过身体的感觉。这本书像是上天的礼物,在我最消沉的时候让我遇到它。它就像一个火把,一下就将我的世界点亮了。在还没有读完的时候,我就知道它会是我最钟爱的书之一。值得在生命的长河中屡次回味,相信在生命的不同阶段读它,一定会有不同深度的感悟。

没读完的名著

曾经在大三的时候,去图书馆借来看。时间久远,书籍发黄还散发着呛人的灰尘的味道。因为对作者和译者都有着崇敬的感情,这本书读来很虔诚。或许当时也还在青春中踟躇,书中的风景,大段的心理描绘,很是细腻深刻,真的写出了青年内心的敏感,冲动,自责,理想和忏悔。不过,因为太沉浸在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把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内心当作了自己,对故事情节基本没印象了。只记得,约翰·克里斯朵夫对这个世界是那么敏感,对自己的理想很执着,某些时候象个疯子。到底是没看完这伟大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虽然有点遗憾。但是傅雷先生的翻译,文笔优美,充满激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感觉终生受益。不仅仅因为著作本身的伟大,主人公约翰·克里斯朵夫的纯洁和理想,还有译者本人的经历和性格。他们的思想和情感,才华,理想,凝聚在这本书中,使得《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艺术价值大大升华。无论是约翰·克里斯朵夫,罗曼。罗兰,还是傅雷,他们都是崇高的理想主义者,有着很高的人生理想和追求。正是他们纯洁的情感,成就了这部著作。也激励着有理想的青年去追求理想,坚持人生的信仰。

孤独的灵魂 奋斗的呐喊--读《约翰.克里斯朵夫》

“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作……有一天,我将为了新的战斗而再生。”    我大学时曾经粗粗读过这部巨著,以那时的阅历完全无法驾驭这部史诗般小说的恢宏气派和博大的文化内涵,那时候只觉得这部书有许多思想闪光点,但太诲涩,太坚硬,让人难以参透它的精髓,体会它的魅力。  多年后的今天再细细地读这部书,我尽乎是一气呵成地念完它,随着阅历的增加,我对书中的精髓感悟得更透彻了,这才惊呼这是部多么好的涵纳整个人生的大书。  本书作者为法国文学巨匠罗曼.罗兰,译者为学贯中西的傅雷先生。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加上译者精彩的演绎技巧,使人们神游书中,得到至美的精神享受。  约翰.克里斯朵夫是十九世纪末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一座小城的音乐家,他家境贫寒,但他倔强、自尊,绝不向权贵低头。凭着他体察天籁的音乐家的天份和后天的勤奋,他成为小有名气的作曲家、演奏家;但由于他的不肯媚俗,他的音乐被当地所谓有地位有品味却对音乐毫无感觉的上层人士非议、排挤、打击,他痛苦于这种孤独的处境。但凭着他坚强的人格和一如既往的勤奋,他在无人喝彩的暗夜中默默地前进着,他的音乐磨砺得愈发风格独具,闪耀着天才的火花。他因故远离祖国,流落巴黎。在那儿他发现了那些操纵法兰西上层文化的名人、沽名钓誉的政客及所谓新派艺术家涂脂抹粉的嘴脸。他与这种浮华颓糜、无病呻吟的文化空气格格不入。在自己的祖国时,他精神上和创作是是孤独的;在异国他乡,他仍然孤独地走着自己的路,渐渐形成了热情、狂放、飞扬的音乐风格。  在异国敌对的气氛中,穷困潦倒的他被剥夺了最后一份糊口的工作,因长期饥饿引发的一场重病险些夺去了他的生命。后来大病初愈的他仍然孜孜不倦地奋斗、拼搏,在生活的泥潭中支撑着。  倍受生活磨难的他晚年隐居瑞士,十年反思,十年隐退后的他形成了明朗、清新、恬静的音乐语言。就在他最未料到成名的时候他却声名鹊起了:昔日攻击他、谩骂他的敌人此时都趋之若鹜地赞美他、颂扬他;整个欧洲都在疯狂地演奏他的作品。他年轻时为之奋斗的一切已经成了千真万确的事实,可是此刻的他早已身居热闹场外,多年与生活拼搏的经验告诉他此刻的成功是多么虚妄的幻景,一切对于他都已成了身外之物,他更专注于内心的静修和从更高层次挖掘音乐。  书中还以大量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他一次又一次的感情历程,一个个风格鲜明的女性形象跃进然纸上:少年朦胧中爱恋的骄傲的弥娜;青年的初恋情人热情却庸俗的阿娜;精神上的爱恋对象慵懒温柔的萨皮纳;以及他最终以整个身心去热爱却一直未能拥有的代表恬静、温和、善良与美丽的葛拉齐娅。每一次他以整个身心去爱,却往往被现实的冷酷击得粉碎,每一次失败的爱情都给他带来极重的创伤,但也一次次地锤打了他的心灵,塑造出他坚强的人格。每一次从爱情的暴风雨中走出,他都会从旧的躯壳中蜕化出来,思想拔节到更高的境界,他的音乐也正因为得到爱情的滋养而更加丰满,更加富有人情味。  一个大音乐家,在童年贫穷的苦水中泡过,在青年绝望的拼搏中熬过,在中年痛失真爱的悲伤中住过,终于到达了晚年清明恬和的心灵状态,他的音乐造诣已经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人们的理解能力。从年青到年老,思想的前卫永远造成他精神的孤独,但他已经习惯于住在孤独中,习惯于不为外人理解地在寂静的旷野中奋力前行,尽管无人陪伴,但他不屈的精神支撑着他向着真理的曙光前行。  他临终前的自白代表了本书的精华:“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作……有一天,我将为了新的战斗而再生。”  本书是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是一个大艺术家成长之河,也是整整一个时代的音乐乃至艺术的发展嬗变之河。  在拥有一个清明的心境的前提下,如果想更深地参透人类征服物质世界(外界)及精神世界(内界)的心路历程,如果想翻翻人生这部大书,那么应该读一下《约翰.克里斯朵夫》  

你当然不会忘记

这个倔强又可爱的小孩,因为它的童年我看到很多似曾相识的东西.逃离童年他那段无厘头的爱情,他又一次听到大自然的声音,一个人除了亲情以外,就个人而言,自然是最识人心的可人妈妈.它懂心境.那是脱离"暧昧""瘙痒""做作"以及一切不自然心态的地方,当你忆起它时,这个世界就只有你了.精神多么美好,现实多么丑陋,不要用"不现实"的口吻来斥责那点点尚存的温暖."它"多不容易被人发觉啊.对吧,小克里斯朵夫.你已经在我的精神高处了,而我能看到的仅仅是你的精神独白.我还在挣脱,而你已经该启程去往那更宽广的大路了.我不会忘了你的,你会忘了我吗,我的朋友.你当然不会.

青年人都可能为此心潮澎湃

一部伟大的作品,让我兴奋,令我激动,年轻的生命似乎就该拥有这样的激情在纷繁的世界中刻下自己的烙印!

note

童年----------------------------------------------自己和自己玩他在家里,坐在地上,把手抓着脚。他才决定草毯是条船,地砖是条河。他相信走出草毯就得淹死。别人在屋里走过的时候全不留意,使他又诧异又生气。他扯着母亲的裙角说:“你瞧,这不是水吗?干吗不从桥上过?"——所谓桥是红色地砖中间的一道道的沟槽。——母亲理也不理,照旧走过了。他很生气,好似一个剧作家在上演他的作品时看见观众在台下聊天。一忽儿,他又忘了这些。地砖不是海洋了。他整个身子躺在上面,下巴搁在砖头上,哼着他自己编的调子,一本正经的吮着大拇指,流着口水。他全神贯注的瞅着地砖中间的一条裂缝。菱形砖的线条在那儿扯着鬼脸。一个小得看不清的窟窿大片来,变成群峰环绕的山谷。一条蜈蚣在蠕动,跟象一样的大。这时即使天上打雷,孩子也不会听见。谁也不理他,他也不需要谁。甚至草毯做的船,地砖上的岩穴和怪兽都用不着。他自己的身体已经够了,够他消遣的了!他瞧着指甲,哈哈大笑,可以瞧上几个钟点。它们的面貌各各不同,象他认识的那些人。他教它们一起谈话,跳舞,或是打架。——而且身体上还有其余的部分呢!……他逐件逐件的仔细瞧过来。奇怪的东西真多啊!有的真是古怪得厉害。他看着它们,出神了。有时他给人撞见了,就得挨一顿臭骂。有些日子,他趁母亲转背的时候溜出屋子。先是人家追他,抓他回去;后来惯了,也让他自个儿出门,只要他不走得太远。他的家已经在城的尽头,过去差不多就是田野。只要他还看得见窗子,他总是不停的向前,一小步一小步的走得很稳,偶而用一只脚跳着走。等到拐了弯,杂树把人家的视线挡住之后,他马上改变了办法。他停下来,吮着手指,盘算今天讲哪桩故事;他满肚子都是呢。那些故事都很相象,每个故事都有三四种讲法。他便在其中挑选。惯常他讲的是同一件故事,有时从隔天停下的地方接下去,有时从头开始,加一些变化;但只要一件极小的小事,或是偶然听到的一个字,就能使他的思想在新的线索上发展。随时随地有的是材料。单凭一块木头或是在篱笆上断下来的树枝(要没有现成的,就折一根下来),就能玩出多少花样!那真是根神仙棒。要是又直又长的话,它便是一根矛或一把剑;随手一挥就能变出一队人马。克利斯朵夫是将军,他以身作则,跑在前面,冲上山坡去袭击。要是树枝柔软的话,便可做一条鞭子。克利斯朵夫骑着马跳过危崖绝壁。有时马滑跌了,骑马的人倒在土沟里,垂头丧气的瞧着弄脏了的手和擦破了皮的膝盖。要是那根棒很小,克利斯朵夫就做乐队指挥;他是队长,也是乐队;他指挥,同时也就唱起来;随后他对灌木林行礼:绿的树尖在风中向他点头。他也是魔术师,大踏步的在田里走,望着天,挥着手臂。他命令云彩:“向右边去。"——但它们偏偏向左。于是他咒骂一阵,重申前令;一面偷偷的瞅着,心在胸中乱跳,看看至少有没有一小块云服从他;但它们还是若无其事的向左。于是他跺脚,用棍子威吓它们,气冲冲的命令它们向左:这一回它们果然听话了。他对自己的威力又高兴又骄傲。他指着花一点,吩咐它们变成金色的四轮车,象童话中所说的一样;虽然这样的事从来没实现过,但他相信只要有耐性,早晚会成功的。他找了一只蟋蟀想叫它变成一骑马:他把棍子轻轻的放在它的背上,嘴里念着咒语。蟋蟀逃了……他挡住它的去路。过了一会,他躺在地下,靠近着虫,对他望着。他忘了魔术师的角色,只把可怜的虫仰天翻着,看它扭来扭去的扯动身子,笑了出来。他想出把一根旧绳子缚在他的魔术棍上,一本正经的丢在河里,等鱼儿来咬。他明知鱼不会咬没有饵也没有钓钩的绳,但他想它们至少会看他的面子而破一次例;他凭着无穷的自信,甚至拿条鞭子塞进街上阴沟盖的裂缝中去钓鱼。他不时拉起鞭子,非常兴奋,觉得这一回绳子可重了些,要拉起什么宝物来了,象祖父讲的那个故事一样……玩这些游戏的时候,他常常会懵懵懂懂的出神。周围的一切都隐灭了,他不知道自己在那里做些什么,甚至把自己都忘了。这种情形来的时候总是出岂不意的。或是在走路,或是在上楼,他忽然觉得一平空虚……好似什么思想都没有了。等到惊醒过来,他茫然若失,发觉自己还是在老地方,在黑魆魆的楼梯上。在几步踏级之间,他仿佛过了整整的一生。---------------------------------------------------和爷爷在郊外祖父在黄昏散步的时候常常带着他一块儿去。孩子拉着老人的手在旁边急急忙忙的搬着小步。他们走着乡下的路,穿过锄松的田,闻到又香又浓的味道。蟋蟀叫着。很大的乌鸦斜蹲在路上远远的望着他们,他们一走近,就笨重的飞走了。祖父咳了几声。克利斯朵夫很明白这个意思。老人极想讲故事,但要孩子向他请求。克利斯朵夫立刻凑上去。他们俩很投机。老人非常喜欢孙子;有个愿意听他说话的人更使他快乐。他喜欢讲他自己从前的事,或是古今伟人的历史。那时他变得慷慨激昂;发抖的声音表示他象孩子一般的快乐连压也压不下去。他自己听得高兴极了。不幸逢到他要开口,总是找不到字儿。那是他惯有的苦闷;只要他有了高谈阔论的兴致,话就说不上来。但他事过即忘,所以永远不会灰心。他讲着古罗马执政雷古卢斯,公元前的日耳曼族首领阿米奴斯,也讲到德国大将吕佐夫的轻骑兵——诗人克尔纳,和那个想刺死拿破仑皇帝的施塔普斯。他眉飞色舞,讲着那些空前绝后的壮烈的事迹。他说出许多历史的名辞,声调那么庄严,简直没法了解;他自以为有本领使听的人在惊险关头心痒难熬,他停下来,装做要闭过气去,大声的擤鼻涕;孩子急得嗄着嗓子问:“后来呢,祖父?"那时,老人快活得心都要跳出来了。他们俩都不说话了,各人品着自己的一套想法回味那些神奇的故事,——除非祖父在路上遇见了他贵族学生的家长出来散步。那时他会老半天的停下来,深深的鞠躬,说着一大串过分的客套话。孩子听着不知怎样的脸红了。但祖父骨子里是尊重当今的权势的,尊重"成功的"人的;他那样敬爱他故事中的英雄,大概也因为他们比旁人更有成就,地位爬得更高。天气极热的时候,老克拉夫脱坐在一株树底下,一忽儿就睡着了。克利斯朵夫坐在他旁边,挑的地方不是一堆摇摇欲坠的石子,就是一块界石,或是什么高而不方便的古怪的位置;两条小腿荡来荡去,一边哼着,一边胡思乱想。再不然他仰天躺着,看着飞跑的云,觉得它们象牛,象巨人,象帽子,象老婆婆,象广漠无垠的风景。他和它们低声谈话;或者留神那块要被大云吞下去的小云;他怕那些跑得飞快,或是黑得有点儿蓝的云。他觉得它们在生命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怎么祖父跟母亲都不注意呢?它们要凶器来一定是挺可怕的。幸而它们过去了,呆头呆脑的,滑稽可笑的,也不歇歇脚。孩子终于望得眼睛都花了,手脚乱动,好似要从半空中掉下来似的。他睒着眼皮,有点瞌睡了。……四下里静悄悄的。树叶在阳光中轻轻颤抖,一层淡薄的水气在空气中飘过,迷惘的苍蝇旋转飞舞,嗡嗡的闹成一片,象大风琴;促织最喜欢夏天的炎热,一劲儿的乱叫:慢慢的,一切都静下去了……树颠啄木鸟的叫声有种奇怪的音色。平原上,远远的有个乡下人在吆喝他的牛;马蹄在明晃晃的路上响着。克利斯朵夫的眼睛闭上了。在他旁边,横在沟槽里的枯枝上,有只蚂蚁爬着。他迷糊了,……几个世纪过去了。醒过来的时候,蚂蚁还没有爬完那小枝。有时祖父睡得太久了;他的脸变得死板板的,长鼻子显得更长了,嘴巴张得很大。克利斯朵夫不大放心的望着他,生怕他的头会变成一个怪样子。他高声的唱,或者从石子堆上稀里哗啦的滚下来,想惊醒祖父。有一天,他想出把几支松针扔在他的脸上,告诉他是从树上掉下来的。老人相信了,克利斯朵夫暗里很好笑。他想再来一下;不料才举手就看见祖父眼睁睁的望着他。那真糟糕透啦:老人是讲究威严的,不答应人家跟他开玩笑,对他失敬;他们俩为此竟冷淡了一个多星期。------------------------------------------------------受到欺负时等到孩子眼中流不完的眼泪也流到了最后一滴,他觉得松动了些。他累极了,可是神经过于紧张,还不能立刻睡着。他迷迷忽忽的觉得刚才的印象又在那里浮动,尤其是那个小姑娘,睁着明亮的眼睛,耸着小鼻子,一脸的瞧不起人,肩上披着长头发,光着腿,说着那些幼稚而装腔做势的话。他打了个寒噤,好象又听到她的声音了。他记得自己在她面前多么傻,不由得恨死了她。他不能原谅她的起侮,恨不得也把她欺侮一顿,教她哭一场。他想种种的方法,可一个都想不出。看样子,她完全不把他放在心上。可是为了消消自己的气,他假定一切都能够如愿以偿。他把自己想做一个有权有势的人,而她又爱上了他。根据这个,他就造出一段荒唐的故事,结果他竟信以为真了。她为他害了相思病;他可是不理她。他在她门前走过,她躲在窗帘后面偷偷的看他;他明明知道,却故意假痴假呆,同人家有说有笑。甚至为了增加她的苦闷,他出门到远地去了。他干了很大的事业。——他从祖父的英雄故事中挑出几段做穿插。——那时她可悲伤得病倒了。她的母亲,那位骄傲的太太来哀求他:“我可怜的女儿快死了。我求你,请你来罢!”于是他去了。她躺在那儿,脸色苍白,瘦得不得了。她向他伸出手来。她说不上话,只顾捧着他的手亲着哭着。于是他很慈悲很温柔的望着她,嘱咐她保养身体,允许她爱他。故事编到这个地方,他为了延长自己的快意,便把那一段对话和动作翻来覆去讲了好几遍,结果他睡了,心平气和的睡熟了。他睁眼醒来,已经天亮了,可是这一天的光辉没有昨天早晨那样轻快了:世界有过一点儿变化了。克利斯朵夫已经尝到了人间的不公道。---------------------------------------------------对爸爸的担心一天晚上七点光景,只有他一个人在家。小兄弟们跟着老祖父散步去了,母亲在河边洗衣服。门一开,曼希沃闯了进来;他光着头,衣衫不整,蹦蹦跳跳的,一倒便倒在桌前的椅子里。克利斯朵夫笑了,以为他象平常一样又来玩把戏了,便迎上前去。但走近一看,他再也笑不上来了。曼希沃坐在那里,垂着手臂,眨巴着眼睛望着前面,脸色通红,张着嘴,不时发出很可笑的蝈蝈声。克利斯朵夫愣住了。他先是以为父亲开玩笑,可是看他一动不动,便害怕了。他喊着:“爸爸!爸爸!”曼希沃仍是象母鸡一样蝈蝈的叫。克利斯朵夫无可奈何的抓着他的胳膊,尽力的推他摇他:“爸爸,好爸爸,你回答我啊!”曼希沃身子软绵绵的晃来晃去,差不多快倒下来;他脑袋向前,对着克利斯朵夫的头伸过来,瞪着他,气哼哼的嘟囔着,根本说不成话。赶到克利斯朵夫的眼睛和他神色错乱的眼睛碰在一起的时候,孩子忽然大吃一惊,逃到卧房的尽里头,跪在床前,把脸埋在被窝底下。这样的过了半晌。曼希沃在椅子上重甸甸的摇摆,傻笑。克利斯朵夫掩着耳朵不愿意听,打着哆嗦。他的心绪真是没法形容:只觉得昏天黑地,又是怕又是痛苦,仿佛死了什么人,死了一个心爱而敬重的人。--------------------------------------------------童年的恐惧然而他也害怕许许多多的东西;虽然为了骄傲而不说,但他最痛苦的莫过于童年时代那些连续不断的恐怖。尤其有两三年之久,它们象病一般的把他折磨着。他怕藏在暗处的神秘的东西,怕那些要害人性命的恶鬼,蠢动的妖魔,那是每个孩子的头脑里都有而且到处看得见的。一方面这是原始动物的遗传;一方面因为初生的时期,生命与虚无还很接近,在母胎中昏睡的记忆,从冥顽的物体一变而为幼虫的感觉,都还没有消失:这种种的幻觉便是儿童恐怖的根源。他怕那扇阁楼的门:它正对着楼梯,老是半开着。他要走过的时候,心就跳了,便鼓足勇气窜过去,连望也不敢望一下。他觉得门背后总有什么人或什么东西。逢到阁楼门关上的日子,他从半开的猫洞里清清楚楚听到门后的响动。这原不足为奇,因为里边有的是大耗子;但他的幻想认为那是一个鬼怪:身上是七零八落的骨头,百孔千疮的皮肉,上面是一个马头,一双吓得死人的眼睛,总之是奇奇怪怪的形状。他不愿意想它,但不由自主的要想。他手指颤危危的去摸摸门键是否拴牢,摸过之后,走到半楼梯还要再三回去瞧瞧。他怕屋外的黑夜。有时他在祖父那边待久了,或是晚上被派去有什么差使。老克拉夫脱住的地方差不多已经在城外,一过他的屋子便是上科隆去的大路。在这座屋子与市梢上有灯火的窗子中间,大约隔着二三百步,克利斯朵夫却觉得有三倍的远。有一段路拐了弯,什么都看不见了。黄昏时的田野是荒凉的;地下都黑了,天上灰灰的好不可怕。走完环绕大路的丛树而爬上土丘的时候,还能看到天边有些昏黄的微光;但这种光并不发亮,反比黑夜更教人难受,黑的地方显得更黑:那是一种垂死的光。云差不多落到地面上。小树林变得很大很大,在那儿摇晃。瘦削的树好似奇形怪状的老人。路旁界石上的反光,象青灰色的衣服。阴影似乎在蠕动。土沟里有侏儒坐着,草里闪着亮光,空中有东西飞来飞去,可怕得很,还有不知从何而来的虫,叫得那么尖厉刺耳。克利斯朵夫老是提心吊胆,预备自然界中出点儿什么凶恶的怪事。他飞奔着,心在胸中乱跳。--------------------------------------------------爷爷的礼物如今他最快乐的是母亲整天出去帮佣或上街买东西的时候。他听着她下楼,到了街上了,走远了。只有他一个人了。于是他揭开钢琴,拖着一张椅子,爬在上面,肩头刚和键盘一样高:那就行了。为什么他要等大人不在家呢?平常也没人拦着他不许玩,只要声音不太大。但当着别人他不好意思,他不敢。而且他们说话,走动,把他的乐趣给破坏了。没有人的时候才妙呢!……克利斯朵夫屏着气,因为希望周围更静,也因为心里慌张,仿佛要去开炮似的。他把手指按上琴键,心就跳了;有时他把一个键子捺了一半就放手,再去捺另外一个。谁知道从这一个里出来的是什么呢?……忽然声音来了:有些是沉着的,有些是尖锐的,有些是当当的响着,有些是低低的吼着。孩子一个又一个的听上老半天,听它们低下去,没有了;它们有如田野里的钟声,飘飘荡荡,随着风吹过来又吹远去;细听之下,远远的还有别的不同的声音交错回旋,仿佛羽虫飞舞;它们好象在那儿叫你,引你到窎远的地方……愈趋愈远,直到那神秘的一角,它们埋进去了,沉下去了……这才消灭了!……喔,不!它们还在喃喃细语呢……还在轻轻的拍着翅膀呢……这一切多奇怪!好象是些精灵鬼怪。它们多么听话,让人家关在这只破旧的箱子里,这可弄不明白了!但最美的是用两个手指在两个键上同时按下去。那你永远不会知道是什么结果的。有时两个精灵是敌对的;它们彼此生气,扭打,怨恨,起哄,声音变得激昂了,叫起来了,一忽儿是愤愤的,一忽儿又是很和气的。克利斯朵夫顶爱这种玩艺儿;那可以说是被缚的野兽,咬着它们的锁链,撞着笼子的壁,仿佛要把它撞倒了跳出来,正象童话里的鬼怪,给关在封有所罗门印玺的阿拉伯箱中。——有些精灵却奉承你,诱哄你,其实它们也只想咬人,而且都是火辣辣的。克利斯朵夫不知它们要什么,它们勾引他,使他神摇意荡,差不多脸红了。——还有一些相亲相爱的音,在那儿互相搂抱,好似两个人的亲吻;它们是妩媚的,柔和的。这是些善良的精灵:它们笑靥迎人,脸上没有一丝皱痕;它们喜欢小克利斯朵夫,小克利斯朵夫也喜欢它们;他含着眼泪听着,一遍又一遍的把它们叫回来。那是他的朋友,亲爱的,温柔的朋友……孩子就是这样的在音响的森林中徘徊,觉得周围有无数陌生的力量,偷偷的觑着他,呼唤曲,有的是为了抚慰他,有的是为了要吞掉他……------------------------------------------童年的烦恼他悲愤填胸,无可奈何的瞅着滑腻腻的楼梯,望着破玻璃窗高头迎风飘荡的蜘蛛网。他觉得自己在苦难中孤独无助。他望着栏杆中间的空隙……要是望下跳呢?……或者从窗里跳呢?……是啊,要是用跳楼自杀来惩罚他们,他们良心上该多么难过!他仿佛听见自己堕楼的声音。上面急急忙忙开门,好不凄惨的叫起来:“他跌下去了!跌下去了!"一阵脚声在楼梯上滚下来。父亲母亲哭着扑在他身上。母亲哭哭啼啼的嚷着:“都是你呀!是你害死他的!"父亲把手臂乱动了一阵跪在地下,把脑装撞着栏杆,喊着:“我该死呀!我该死呀!"——想着这些,克利斯朵夫的痛苦解淡了,差不多要哀怜那些哭他的人了;但转念一想,又认为他们活该,觉得自己出了口气非常痛快……编完了故事,他发觉自己还是在楼梯高头的黑影里;再对下面瞧了一眼,跳楼的念头完全没有了;甚至还打了个寒噤怕掉下去,赶紧退后了些。于是他觉得真的做了犯人,好似一头可怜的鸟给关在笼里,除了千辛万苦,绞尽脑汁以外,别无生路。他哭着哭着;用肮脏的小手擦着眼睛,一忽儿就把整个脸涂得乌七八糟。他一边哭一边照旧望着周围的东西;这倒给了他一点儿消遣。他把哼啊嗐的哭声停了一会,仔细瞧了瞧那只开始蠕动的蜘蛛。然后他又哭,可是没有多大的劲了。他听着自己哭,尽管无意识的在那里哼着,可已经不大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哼了。不久他站起来;窗子在吸引他。他坐在窗槛上,小心翼翼的把身子紧靠着里头,斜着眼睛瞅着他又好奇又厌恶的蜘蛛。莱茵河在屋下奔流。人在楼梯的窗口临河眺望,好似悬在动荡的天空。克利斯朵夫平常一拐一拐下楼的时候总是对河瞧上一眼的,但从来没见到今天这样的景色。悲伤使感觉格外锐敏;眼睛经过泪水的洗涤,往事的遗迹给一扫而空,一切在眼膜上刻划得更清楚了。在孩子心目中,河仿佛是个有生命的东西,是个不可思议的生物,但比他所见到的一切都强得多!克利斯朵夫把身子望前探着,想看个仔细;嘴巴鼻子都贴着玻璃。它上哪儿去呢?它想怎么办呢?它好似对前途很有把握……什么也拦不住它,不分昼夜,不论晴雨,也不问屋里的人是悲是喜,它总是那么流着;一切都跟它不相干;它从来没有痛苦,只凭着它那股气魄恬然自得。要能象它一样的穿过草原,拂着柳枝,在细小晶莹的石子与砂块上面流过,无愁无虑,无挂无碍,自由自在,那才快活咧!……孩子全神贯注的瞧着,听着,仿佛自己随波逐流的跟着河一起去了……他闭上眼睛,便看到光怪陆离的颜色:蓝的,绿的,黄的,红的;还有巨大的影子在飞驰,水流似的阳光在顷泻……种种的景象渐渐分明了。一片辽阔的平原,微风挟着野草与薄荷的香味,把芦苇与庄稼吹得有如涟波荡漾。矢车菊,罂粟,紫罗兰,到处都是花。啊,多美!空气多甜密!躺在那些又软又厚的草上多舒服啊!克利斯朵夫觉得又快活又有些迷糊,好象过节的日子父亲在他的大玻璃杯中倒了一点儿莱茵美酒……河流又往叙前去……景色变了……一些垂在水面上的树:齿形的叶子象小手般在水底下打回旋。林间有所村落倒映在河里。微波轻拍的白墙上面,可以看到杉木与公墓上的十字架……随后是巉岩,是连绵起伏的山峦,坡上有葡萄藤,有小松林,有城堡的遗迹。过后又是平原,庄稼,禽鸟,阳光……浩荡的绿波继续奔流,好象一整齐的思想,没有波浪,没有皱痕,只闪出绿油油的光彩。克利斯朵夫简直看不见那片水了;他闭上眼睛想听个清楚。连续不断的澎湃的水声包围着他,使他头晕眼花,他受着这永久的,控制一切的梦境吸引。波涛汹涌,急促的节奏又轻快又热烈的往前冲刺。而多少音乐又跟着那些节奏冒上来,象葡萄藤沿着树干扶摇直上:其中有钢琴上清脆的琶音,有凄凉哀怨的提琴,也有缠绵婉转的长笛……那些风景隐灭了。河流也隐灭了。只有一起柔和的,暮霭苍茫的气氛在那里浮动。克利斯朵夫感动得心都颤抖了。那时又看到些什么呢?哦,全是些可爱的脸!……——一个黄发垂髫的小姑娘在叫他,带着慵懒与嘲弄的神气……一个脸色苍白的男孩子,碧蓝的眼睛不胜怅惘的望着他。……还有别的笑容别的眼睛,——有的是好奇而乱人心意的眼睛,简直把你瞧得脸红,——有的是亲切而痛苦的眼睛,象狗那么和善的目光,——有傲慢的眼睛,也有苦恼的眼睛.……还有那张惨白的妇人的脸,乌黑的头发,紧锁的嘴巴,眼睛似乎占据了半个脸庞,恶狠狠的瞪着他……而最可爱的却是那张对他微笑的脸,淡灰的眼睛,微微张开的嘴巴,小小的牙齿多么光亮……啊!慈悲的温柔的笑容!把他的心都融化了!他觉得多舒畅,多爱它!啊,再来一次罢!再对我笑一下罢!你别走呀!——哎哟!它隐掉了!可是他心中已经留下一股无法形容的温柔的感觉。凡是可怕可悲的事都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只有一场轻飘的梦,一阕清朗的音乐,在阳光中浮动,好似室女座中的众星在夏季的天空闪铄……——可是刚才那些是怎么回事呢?使孩子神摇飘荡的好多景象又是什么呢?他从来没看到过,可是明明认识它们。它们从哪儿来的?从生命的哪一个神秘的深渊中来的?是过去的呢还是将来的呢?……然后,什么都隐灭了,一切形象都化掉了……然后,好象一个人在高空,隔着云雾,最后一次又看到那洋溢的河在田野中泛滥,那么威严那么迟缓的流着,简直象是静止的。而远远的仿佛有道灰白的微光,一片汪洋,一线水波在天边颤动,——那是大海。河向着海流去,海也向着河奔来。海吸引河,河也需要海。终于河流入海,不见了……音乐在那里回旋打转,舞曲的美妙的节奏疯狂似的来回摆动;一切都卷入它们所向无敌的漩涡中去了……自由的心灵神游太空,有如为空气陶醉的飞燕,失声呼叫着翱翔天际……欢乐啊!欢乐啊!什么都没有了!……哦!那才是无穷的幸福!……时间流逝,黄昏来了,楼梯那边已经黑了。雨点滴在河面上,化成无数的圆涡跟着水波打转。有时,一根树枝,几片黑色的树皮,无声无息的浮过,顺流而去。凶残的蜘蛛饱餐之后躲在最暗的一角,——小克利斯朵夫老是伏在窗洞边上;抹得乌七八糟的苍白的脸上闪着幸福的光彩。他睡熟了。

一本多么枯燥的好书

断断续续的,总算把这么书看完了,以前对这种大部头,我是一点不含糊的,几天就能囫囵吞枣一本。可是这本书,却让我看了近半年。几次开头,又放了下来。书写的很枯燥,枯燥就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等到全部读完,才感觉到作者那么的孤独和无奈……

为什么成为约翰克里斯朵夫是不可能的

《约翰·克里斯朵夫》终于看到了最后一本。三个月间,断断续续,有时一口气看上200页,凌晨两三点,眼皮打架,还舍不得放下;然而有时候,这本放在床头的书却让我连续两个礼拜都不想碰一下,宁肯在睡前盯着手机屏幕玩上一个小时的海底俄罗斯方块。不读鸿篇巨制许久,似乎使我深入文本的耐心消失殆尽;更可怕的是,我发现自己几乎不能把握作品的连续性,不论是叙事中的起承转合,还是观点上的抑扬顿挫,我都不能在一定的高度上加以审视,甚至不能附以独到的眼光——而一篇有价值的书评,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呢?我像一个站在浩瀚的大海边,却不会游泳的孩子,灰心极了。唯一能做的,就只是低着头,捡拾那些被海浪冲到岸边的白色贝壳。这套安徽文艺出版的傅译文集是硬皮精装版,一共十五册。《克里斯朵夫》占了其中的四册,加起来足有1300页,并且没有一张插图。这本罗曼·罗兰的巅峰之作在傅雷的传神译笔下风靡上世纪的中国,不知哺育了多少对艺术怀有梦想的年轻人。他们个个以书中顽强的主人公为榜样,相信坚强的意志就能换来艺术上的幸福。背井离乡、漂泊无依、人情冷暖、世事沉浮……他们品尝命运的坎坷如同品尝琼浆美酒,仿佛只有把克里斯朵夫经受的苦难丝毫不差的经验一番才能靠他更近;仿佛生活的处境越不堪,精神的光环越神圣——他们醉了。诗人、画人、音乐人,大都是些不胜酒力却嗜酒如命的人,不醉也难。醉久了,也就无所谓醉了。似乎是在《琼美卡随想录》里,木心追忆他少年学画时的往事。他说在杭州美院的一位同窗不但自比克里斯朵夫,还将周围的亲友一一暗合书中的角色。多年后,木心在台湾与这位朋友偶遇,彻夜长谈,发现当年的比喻竟已在他心底生根发芽,与生命长在一起。他的际遇并不如意,租了一间台北乡下闲置的小学教室,白天作画,夜晚忧愁。因为他终究不是克里斯朵夫,不是一个被设定好的“天才”与“英雄”。木心在开始他的故事前写道:“我所见过的生命,都只是行过,无所谓完成。”喻意颇深。克里斯朵夫是一棵仙人掌,风沙、干旱、烈日,无论生存环境怎样恶劣,都阻挡不了他旺盛的生命力。他的刺,便是他强硬的性格和适时的冷漠。保护自己,也扎伤旁人。他渴望离开封闭的德国小镇到巴黎看看外面的世界,但面对孤独无依的老母,他陷入了挣扎的深渊。家庭的负担永远是阻碍天才实现抱负的最大束缚,英雄情结颇深的罗曼·罗兰当然不会答应他的天才也落得如此下场,他安排了巧妙的情节帮助克里斯朵夫不得不永远的离开家乡。亲情的羁绊解决了,下一个是爱情。爱情最容易光顾创造力充沛的人,并以缠绵悱恻堵住创造力的源泉。克里斯朵夫的好朋友奥利维就是一个不幸被爱情毁掉的例子。而克里斯朵夫不会,他可以无比真诚的陷入爱情,但一旦觉得被伤害,他就会无比自如的抽身而去。然后把一切经历,甜蜜的、悲伤的、疯狂的、平淡的,都囤积在创作的素材库里。爱自己,胜过爱一切人——天才的创造者都信奉这样的法条,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才是美好的源头。想要成为一个英雄般的艺术家,第三个需要警惕的是革命,和一切社会思潮。充满热忱的投身其中,只会让一个一流的艺术家沦落成三流的政客,我从没见过一个在革命大潮中冉冉升起的艺术之星。然而放眼望去,历史的星空却闪烁着无数被革命激发出艺术热情的政治之星。那么就不问政治罢——三流的艺术工作者都是那样做的,与世隔绝的生活使这些人的作品在出生之前就死去了。克里斯朵夫的态度是,亲近革命中的人,因为他们靠时代的脉搏最近;但不要太关心他们做的事,因为革命并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什么能呢?艺术。或许,他是对的。克里斯朵夫就是这样一个已经完成的人。对什么都有着自己鲜明强烈的观点,在通往英雄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坚定的向前走。虽然也曾有过短暂的彷徨和不真实的痛苦,却从未尝到过茫然无措的滋味——随时随地不知道如何是好,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知道……这些或许才是生命最鲜活的味道,充满犯错的可能性,也充满探索生命的乐趣。而克里斯朵夫永远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该干什么;因为自从诞生那一天起,他就被设定为一个“天才的英雄”,一个知道自己是天才的英雄。

我对傅雷的献词更感兴趣

傅雷说: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 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盖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的自拔与更新。

巨人的呼吸

请一并看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只有伟大的人彼此才能有这般深刻的共鸣.每次看总有不同的体会.两本都是值得珍藏的书.

1999年8月

跌宕起伏的一生,给了我太多太多的教义。让我随之一同飞翔、一同坠落。克里斯多夫,原本是贝多芬的化身。此时,成了你、成了我!

装逼

实在不喜欢这种写作方式,情节平庸,思想其实相当的一般却大段大段的抖出凌乱的狭隘的观念。看之后只是感到时间易逝,凌乱也无所谓。

成长的过程

约翰 克里斯朵夫的一生真实地反映了人成长的过程,我也曾书生意气,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而今渐渐的知道自己阅历的有限,社会的复杂。虽然正直坦承是一种优秀品质,但是在社会游戏规则中不能直白的表现自己的思想,需要处事的圆滑。不敢相信以前锋芒鄙陋的人现在也会变乖了。也许只有心境逐步趋于波澜不惊,才是真正的成熟吧。不过到现在尤记约翰的爱情境遇:得到的未必是最爱的,最爱的未必得到。

恩.

. 由于还在上高中最后一个学期. 一个星期断断续续的看着.傅雷先生的译本(上.下两册)离现在有点久远. 不过知识丰富的话还是能够洞察出其中的知识. 先生的注解当然也是非常全面的.卷五版初序的形式让我小有惊奇. 是作者于主人公的一小段采访. 从中也看的出. 罗曼罗兰在这本书上倾注的心血..书中的前几卷. 让我童年的感觉又浮现了出来(尽管不是很遥远.) 而细致的心理活动可能没有什么读者能够想起了. 我们能做的只有稍作想像了. 想像童年的心情. 当然更多的是对这个人物正直心的赞同. 到了后来. 情节越来越跌宕起伏. 也许你觉得自己的心情和70多高龄的苏兹老人非常相似. 是的. 不是因为你有一颗苍老的心. 而是因为老人依然想你一样年轻...好了. 就这样吧.

力荐

读这本书我有这么几个体会:1 译者真的很重要 我第一次看完书对译者产生了兴趣 2 原来名著真的可以震撼心灵 在大学那个浮躁的年代我看的放不下的名著好像只有这书了 这本书 绝对推荐

印象

这本书看过很久了, 但心里一直有它的影子. 时间已经让我忘掉了它的大部分内容, 但约翰·克利斯朵夫年轻时代的迷茫和彷徨, 以及他惊人的自律和奋斗, 依旧在我的心里振荡. 非常值得一读, 会让你有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的感觉. 傅雷打开了一扇窗, 罗曼-罗兰向我们介绍了一个以贝多芬为原型的伟大灵魂, 他从乡村小镇一步步走入大都市的历程. 这其中有消沉, 有激荡, 我想你应该能够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深读浅读

罗曼罗兰这部书的傅雷译本,四册,断断续续三年当中读了将近三遍,带给我太多感受,难以一言以蔽之。但最近看到的一句木心的话,颇受点醒,深得我心,希望给想读这部书的读者一点自己的建议。木心说:“罗兰的书宜浅读,你若深读,即迷失在伟大的空想中。”短短一句话却带给我诸多反思。克里斯朵夫无疑是一个英雄的形象,从高中时第一次接触这本书开始,他的力量便吸引了我,便将他作为自己精神的灯塔,希望自己拥有这样坚韧的性格,为了理想奋斗。大学上了一年半渐渐感受到,生活绝不是高中那样为了一个功利目标奋斗那样简单。年轻的我需要理想的激情,但是随着渐渐的成熟,我迫切的感受到自己需要一些真的思想,仅凭一腔热血面对人生,种感觉不够健全。现在要重新拾起几年前看了几页便因为思考费力而放弃的书籍。尼采、瓦尔登湖和全球通史。

我的女神

说不上来,这是小说,还是音乐。说不上来,我在探索别人的故事,还是好奇自己的灵魂。泛泛一点说,我比较倾向于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神灵的存在,起码在我的世界里,她们存在。比如,爱情和艺术。她们那么神秘,让我根本说不出她们到底什么样,她们又是那么的迷人,让我亦说不出如果我的世界没有她们,哪怕酒足饭饱,还能寻找到什么生活的乐趣。但她们到底是谁?我怎么才能确定,我认识了她们?被她们所陪伴,被她们所垂青,甚至可以斗胆一点,有资格和她们对话?谁能甘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过一生?你们在哪里?你们为什么让我知道你们存在,却迟迟不肯赏脸?偶露一面,然后又笑着走开?我想和你们拥抱,我想和你们交谈,我想我的眼睛里印出你们的容颜,我想你们的嘴角上泛起对我的微笑。《约翰·克里斯朵夫》,这是一部有资格与神对话的作品吧。我时不时地抽出来看几篇,然后又不得不自己冷静一下。我羡慕他的坚强,我羡慕他的自由,我羡慕他的才华,我羡慕他的自知之明……我想做这样的人,这种想法让我喘不过气来——有胆量,有勇气,有担当,有才华,还有爱和豁达,这是我想要的,虽然他的一生在常人眼里也许既不算幸福美满,也不算功成名就:他曾经在不知不觉间失去了最亲密的朋友,也曾经体验过江郎才尽的痛苦,爱情,亲情,友情……都先后离他而去,但我总觉得,我的女神,她似乎拉住了他的手——也许他自己并不明白。我的女神,是不是有一天你拉住了我的手,我却仍然不明白?我会不会笨到一直在红尘里焦躁,却看不见你坐在我面前微笑。我会害怕,我害怕失去你,也害怕伤害你,更害怕有一天我会忘记你。不对。有什么好怕的呢?手边的书页轻轻翻动。好的故事,不是让你失去了追求的勇气,相反,好的故事,让我看到自己的弱点却又心生无穷的希望。没什么好害怕,没什么好慌张,我们做过了一些傻事情,剥夺过自己的乐趣,我们滥用过自己的欲望也浪费过自己的时间,但是,但是就这样了吧。我们依然有责任,依靠人类的勇气和智慧,让这个世界更加美丽一点,更加宽和一点,让世代相传的希望之花,开的更加丰富而艳丽一点。这样好的书,这样好的翻译……我相信女神曾经在他们身边微笑,我也相信,我们已足够幸运。

英雄史诗

献给全世界奋斗着的自由心灵。----作者题记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作者花了20年来写,跨越了国家与时代,一个人的历史兴衰也是作者人生的起伏。拿起来几乎放不下5天看完过了一阵子又开始第二遍。绝对值得一读。想一篇千字文来说明一部著作到底多好肯定是不可能的,简单说些自己感触深的东西。一个有价值的灵魂。传说这本书当时是在北大等图书馆里借出最多的。那个红色的时代,热血沸腾的时代。男主角据说是照者贝多芬的原形来写的,桀骜的平民,带着贵族无法企及的骄傲和才华,有着真正的灵魂的高贵。我门要象他学习的东西太多了。他直率,诚实,善良,没礼貌,不懂所有的应酬客套与虚伪,他同情平民关心社会,他是艺术家,他关注人生真正的美好与永恒,但却不是陶醉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悲观厌世的文人,不是矫柔造作为统治阶级粉饰太平的金丝雀,他看透这时代看透一个德国一个法国的文化民族性格,他积极的参与到民众中去关心社会改造社会。他不为生活出卖艺术,不为艺术出卖尊严,不为尊严出卖灵魂,他从不低头,一块结实的硬骨头。这放到现在其实就是类似愤青的形象,不同的是他是个天才。有人说现在的社会不需要这样的人,他要碰壁。但我说我们仍然要学习他。为什么?我相信不管社会发展到什么地步对人最基本的要求是不变的,人们真正的追求与美好是不变的,高贵的定义是不变的。人们总说那些直率不够成熟,那么什么是成熟?妥协苟且趋炎附势懂得社会懂得潜规则?不是。成熟,是根据自己的原则用自己的方式去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我们可以有做事的圆滑却不能有灵魂的圆滑。他是一个真正的人的样子。开头那段童年苦难和少年恋爱直接给了这样一个结论:无论爱情亲情还是其他都不是生命的全部,为了生活的奋斗,为了不朽的努力,承担苦难的勇气……所有,那才是真正的生活。全书对每个人都有着精准细腻的刻画,心理的描写尤其精到,对人物的分析堪称一绝。看完之后大家会对自己有一个更为准确的认识。我相信。恩。整部书里面最喜欢的其实是芳丁,那个女演员,飘渺沉沦感性脆弱无情癫狂张扬高傲……她有着贫民的出生悲惨的过去和几近带着耻辱的发迹史,她终于得到了她曾经梦想的一切,名声鲜花地位,所有人的仰视,即使是曾经侮辱她鄙视她的人也必须去仰视她。她还很幸运的得到了克里斯朵夫这样一个直肠子没大脑但是温柔善良的情人,他给他能给的很多,温情,关怀,理解。但是,她仍然不幸福。她不幸福。因为她已经不能平静下来。其实,人可能再某些时候非常的不幸,但只要仍然知道自己是谁,自己需要什么,只要能保有平静的心境,就终会等到幸福来临的那天。而一但失去平静,那么就算拥有再多,也只是高处不胜寒。对于想要研究德法文化的人来说,看一看本书中间部分可以对法国的民族性格有个更为深刻的了解,个人觉得那分析的实在是太精准了。罗曼罗蓝对自己的祖国满含感情而又客观的批判直指要害。尽管人生对克里斯朵夫的打击不断然而他还是保持着奋斗的精神从不迷茫,不得不感叹他旺盛的生命力。一生中两位心灵良伴,奥尔维和没有能在一起的女友给了他无尽的温暖和满足。结尾看到老年的他已经把一切看请,自己足够超然的生活下去,对所有的人怀有慈悲的关怀,的确有些圣哲风范。先写这些。

《约翰·克里斯朵夫》摘抄

《约翰•克里斯多夫》 罗曼•罗兰著 傅雷译。这摘抄是我自己个人的。希望大家喜欢。“江声浩荡,自无后升起。” (全文第一句话)(按小说时间顺序排列)1:床上,孩子(指克里斯多夫)在母亲的身边又骚动起来。在他内部极深邃的地方,迸出一种无名的痛苦。他尽力抗拒:握着拳头,扭着身子,拧着眉头。痛苦变得愈来愈大。那种沉着的气势,表示它不可一世,他不知道这种痛苦是什么,也不知道它要进逼到什么地步,只觉得它巨大无比,永远看不到它的边际。于是他可怜巴巴地哭了。母亲用温软的手摩着他,痛楚马上减轻了些,可是他还在哭。因为觉得它始终在旁边,占领着他的身体。——大人的痛苦是可以减轻的。因为知道它从哪儿来,可以再思想上把它限制在身体的一部分,加以医治,必要时还能把它去掉;他可以固定它的范围,把它跟自己分离。婴儿可没有这种自欺欺人的办法。他初次遭遇到的痛苦是更惨酷,可真切的。他觉得痛苦无边无岸,像自己的生命一样,觉得它盘踞在他的胸中,压在它的心上,控制着他的皮肉。而这的确是这样的:它直要把肉体侵蚀完了才会离开。2:(这里写的是克里斯多夫的第一次友情)不论当着谁的面,两颗动了爱情的心照旧息息相通;而且越是受到外来的约束,心的交流越来得热烈而甜蜜。那时,他们之间一切都有了无穷的价值:只要一句话、一抿嘴、一个眼风,就能在日常生活的平淡和面幕下,把双方内心生活的丰富而新鲜的宝藏重新显露出来,而只有他们两能看到,至少他们相信如此。于是他们会心而笑,对这些小小的神秘挺得意,旁人听来,他们所说的无非是些极普通的应对,但在他们两好比唱着永远没有完的恋歌。声音笑貌之间瞬息万变的表情,他们都看得清清楚楚,像本打开的书;甚至他们闭着眼睛都能看到:因为只要听听自己的心,就能听到朋友心中的回声。他们对人生,对幸福,对自己,都抱着无穷的信心、无穷的希望。他们爱着人,也有人爱着,那么快乐,没有一点阴影,没有一点疑心,没有一点对前途的畏惧。惟有春天才有这种清明恬静的境界!天上没有一片云。那种元气充沛的信仰仿佛无论如何也不会枯萎。那么丰满的欢乐似乎永远也不会枯竭。3:…幕揭开了,简直是目眩神迷。在闪烁的电光中,在黑暗的最深处,他看到了——看到了上帝,看到了自己就是上帝。上帝就在他心中:它透过卧室的屋顶,透过四面的墙壁,把生命的界限推倒了;它充塞于天地间,宇宙之间,虚无之间。世界像飞扑似的冲入它的怀抱。4:过去他喜欢用来压制自己的刻苦精神:道德和责任,如今都显得空洞了。它们那种专制的淫威,一碰到人类的天性就给砸的粉碎,唯有健全的、强壮的、自由的天性,才是独一无二的德性,其余的都是废话。5:(这里写的是第一次情欲)黑暗犹如深渊……没有光明,没有意识……只有生命。暧昧的、凶狠的、生命的力。强烈的欢乐,痛快淋漓的欢乐,像空隙吸收石子一般吸引生命的欢乐。情欲的巨潮把思想卷走了。那些在黑夜中打转的陶醉的世界,一切都是荒唐的,狂乱的……夜里……有的是他们混和在一起的呼吸,有的是交融为一得两个身体的暖气,有的是它们一起陷了进去的麻痹的深渊……一夜有如几十百夜,几小时有如几个世纪,几秒钟的光阴像死一样的长久……他们做着同一个梦,闭着眼睛说话,迷蒙中互相探索的脚碰到了又分开了,他们哭着、笑着;世界消失了,他们相爱着,共同体验着睡眠那个虚无的境界,体验那些在脑海里骚乱的形象,黑夜的幻觉……水声一直传到卧室里。睡的床好比一条小船,他们偎依着在炫目的波浪中沉浮——又像盘旋的飞鸟一般悬在空中,黑夜变得更空虚了。他们彼此挤得更紧,阿达哭着,克里斯多夫失去了知觉,两人一起在黑夜的波涛中消失了……黑夜有如死……——为何还要再生?……6:当你见到克里斯多夫的面容,是你将死而不死于恶死之日。——古教堂门前圣者克里斯多夫像下之拉丁铭文。7:……可怜的是不能创造的人,在世界上孤零的,流离失所,跟着枯萎憔悴的肉体与内心的黑暗,从来没有冒出一朵生命的火焰。8:……而所谓的理想化就是不敢正视人生,不敢看事情的真像——到处是那种胆怯、没有光明磊落的气概,到处是装出来的热情,浮夸的戏剧式的庄严……至于信仰,应该像泉水一样从灵魂中出其不意地飞涌出来。9:舍弃人生、舍弃理性、舍弃逻辑、舍弃世界。舍弃一切都可以,只不能舍弃爱。(对克里斯多夫母亲的描述)10:(安多纳德奥里维之姊最后一次见到克里斯多夫之后)回到了家,她的心方始定下来,一进屋子,她在黑影里坐在桌子前面,连脱下帽子和手套的勇气都没有。她因为不能跟他而苦恼,同时心里感到一道光明,黑影没有了,身上的病也没有了,只翻来覆去想着刚才的情形,又想到要是在另一个情形下又怎么样。她看见自己向克里斯多夫伸手,看见克里斯多夫认出了她而显得高兴的样子,于是她笑了,脸红了,她独自坐在黑暗的房里,对他伸着手臂。那简直是不由自主的,她觉得自己要消失了,本能想抓住一个在她身边走过而非常慈悲的望着她的坚强的生命。她抱着一腔的温情与悲苦,在半夜里向他喊道:“救救我啊!救救我啊!”11:对于一般懦弱而温柔的灵魂,最不幸的莫如尝到了一次最大的幸福。(对奥里维而言)12:哀斯白(克里斯多夫的一个邻居)兴趣很广,做事很有勇气,可是意志消沉,性情忧郁,处处隐忍。他有毅力担受艰苦的生活,可没有毅力改变生活。这种情形仿佛是他特意要证实自己的理想主义。13:……至于儿女,你们法国人真是可笑。你们要有把握使他们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不吃一点苦的时候,才肯把他们放到世界上来……见鬼!那跟你们有什么关系?你们只要给他们生命,使他们爱生命,由保卫生命的勇气就得了……难道放弃人生比碰碰人生的运气更好么?14:你们太谦卑了。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神经衰弱性的怀疑,宽容是可以的,而且是应当的。但决不能怀疑你所信以为真的东西。凡是你相信的,你都应该保护。不问我们的力量怎么样,切不可退让……敢肯定自己的信念就是一种力量。(未完待续)

赐予灵魂力量之书!

记得上大学时,一位哲学老师讲:人,一生中,受到的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是书,是所读过的书。傅雷译《约翰.克利斯朵夫》,是影响灵魂的书。

每个人都是克里斯朵夫

读的第一本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花了整整一个月时间,不过也值了。厌倦思索,回扫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一生,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其他不想多说,有时间了沉下心来好好写篇读书笔记。只是自己没有音乐素养,就算有点诗歌感觉,也很难理解克里斯朵夫这样的天才。但不管如何,站在生活的立场上,我们都是相通的,都为人生的在不负重、明天还会有自己的存在而奋斗,所以,相信自己还是可以写出好的读书笔记的。

穿过巴黎的莱茵河

傅雷先生说过,中国是一个没有真正音乐的国度。我想,先生最大的功绩便是为这个没有音乐的荒漠播撒了甘霖,滋润了干涸贫瘠的土地,他用自己的热情乃至生命把西方古典音乐的种子种在了无数渴望美与爱的心灵中。是先生让我们领会了巴尔扎克的伟大,贝多芬的不朽,让那远方的雷鸣响在这寂寥无望的大地上。对我来说,这本著作就是最初的音乐启蒙课本。在我这样一个生活在偏远山区的孩子的生活里,本是没有音乐的,学校里最没有人重视的课程就是音乐,尽管我是那么喜欢唱歌,音乐无非就意味流行歌曲。‘只是在一个中学的暑假里,我得到了这本书,是一个大学生表哥送给我的,从那时候,我才明白了什么是音乐。音乐就是能打动你灵魂的,让你走进一个神秘世界的魔杖。这本书,就是一首伟大的交响曲。是贝多芬式的奋斗,反抗,沉沦,骚动,平静,复活,是一个英雄一生的史诗。要读懂它,就必须听懂贝多芬。我一直认为,罗曼罗兰虽然是法国人,却受到德国艺术,特别是德国音乐的深刻影响。他的主角是一个莱茵河畔的德国人,有着贝多芬的影子,强壮的,刚毅的,热情粗鲁而正直单纯,有贝多芬一样的原始的力和德意志的清明。而且书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对19世纪末29世纪初,欧洲艺术界特别是法国艺术界那种颓废荒淫风气的强烈谴责与不满。他塑造这样的一个人物就是要用一个德国人的对应法国人的懦弱浮华,而且作者本人也以一个法国青年奥里维的形象来表达对德国的爱,这并非是厚此薄彼,而实在是出于对自己祖国奢华腐化风气的逆反。奥里维以一个柔弱的法国文人的细腻与柔情爱着粗鲁单纯的德国天才,就象作者爱着贝多芬。有些女性化却宽容的法国人爱着德国蛮子的强壮,希望用那种原始的激情与生命的力量来治愈法国精神上的痨病。我以为,作者以敏锐而震惊的视角预感到了德国的崛起和法国的沉沦,他不过是在做一种艺术上的徒劳的和解,他知道,德国就要用那暴烈的力量去摧毁欧洲的颓废奢华,但是除他之外的法国人却还在昏昏欲睡。就象塔西陀用日耳曼人的单纯来讽刺罗马的荒淫骄奢,罗兰也在用德国的纯正来挖苦法国人的堕落,因为德国一直是严肃实,严谨理性的道德象征。本人喜欢德国,原因相同,他正是代表了一种中国人不具备的团体,严肃,刚毅的力量。这部作品的道德基调很强,所以很多有自由思想的人不喜欢它的左翼倾向和粗邝风格,喜欢普鲁斯特的人不会喜欢这本书,因为这本书是太粗太有力量太天真了,让虚弱的上流社会人世吓得发抖,他们的耳朵是用来听马勒和德彪西的,贝多芬,太野太单纯了,不艺术啊!尽管作者十分推崇贝多芬,但毕竟是一个法国人,他用柏辽兹来和贝多芬抗衡,不过,就本人的观点,法国音乐界并未出现能与德奥音乐大师抗衡的音乐家,即便柏辽兹也是一个试图用瓦格纳来架构法国音乐的人,不过拉丁音乐绚丽华美的旋律与德奥严整深入内在的风格很难混合,法国最优秀的古典音乐家,是吕利和比才,而印象派音乐才是最能体现中产阶级的趣味。作者推崇的贝多芬与巴赫正是对那时法国音乐界的反抗,古典主义对现代艺术的不屑。这本书最终影响了我这样一个对西方古典音乐一无所知的普通读者,形成了古典主义取向,激发了对巴赫与韩德尔的景仰,还有对中产气味古典主义模仿者勃拉姆斯的轻视。而最重要的是,是对于艺术与音乐市侩气息厌恶,一种艺术至上的理念。书中固然写了诸多的克利斯多夫的爱情,但是最动人的却是与安多那德无望却纯洁的爱慕,通过一个温柔深沉的法国女郎来表达对音乐对忠贞爱情的向往。爱情,友谊,亲情,象一条默默的小溪滋润着这条狂野骚动的河流,使它在永不停息的斗争中得到一点安慰,象温柔的插曲伴随着英勇的主题。一个个闪耀着爱的名字,母亲,舅舅,父亲,祖父,奥里维,老苏滋。还有一个个美丽女人,从少年的初恋到宁静的晚年温柔的宽慰,从弥娜,到葛拉齐亚。只是在这爱中也有风暴,有沉沦,燃烧的荆棘,我本人最喜欢的一段,就是克里斯朵夫与阿娜由音乐开启的狂热的,肉欲的爱情。那是瓦格纳的爱与死。是唯一游离了主题,几近毁灭的的欲望之歌。是生命最后的一次狂暴,然后是归于宁静。斗争与博爱的主题贯穿着作品,是贝多芬伟大作品最好的诗意的诠释,充满欢乐的田园,庄重肃穆的英雄,骚动不安充满热情的奏鸣曲,力量,奋斗,激烈的冲突,只有在乐曲的结尾宣告了宗教的平静与复活。诠释贝多芬的人和作品很多,而我以为,这是最好的注释。因为在贝多芬身上,毕竟有不全是德国的,而属于由低地民族传来的那种拉丁式的狂欢气质,尽管这骚动被德意志的秩序与力量限制住了,但是仔细听来,还是有难以掩饰。所以,贝多芬的音乐才具有欧洲性的包容,而不是德国式的狭隘,他是超越了民族和时代的,属于世界的,属于每个时代奋斗者的。不仅仅是他的力,刚劲,热情,征服世界的是他的博爱。莱茵河是一条神奇伟大的音乐之河,它孕育了欧洲最伟大的音乐,伴随着那美丽的音符流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流淌在每一个热爱音乐的灵魂中,它滋润过罗曼罗兰,又通过他美妙的文字滋润了我的心。美丽的莱茵河,即使我永远无法见到你,但你一直流淌在我的灵魂深处。

大爱与激情

突然觉得自己老了,那些勇敢的美好的特质都快忘光了需要这么一本书来唤醒正在看,可惜不是傅老的版本,差不少罗嗦些,但可以忍受,甚至乐于听作者唠叨那些有智慧的人留下的智慧有限,唠叨些是我们这些后人的福啊

迟到一百年的鼓吹及呓语——《约翰.克里斯多夫》摘抄

读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已经有一段日子。记得看《平凡的世界》三部,也只用了一个月。这可能是因为路遥语言够平实,描写的也是发生在中华大地的故事,读起来自然够快。《约翰.克里斯多夫》,以前读过一点,从12月初开始捡起来接着看,至今已近两个月,回想起来,有时暗爽,有时痛苦。罗曼.罗兰的牛逼性,百度百科随意查,这里不用赘述。用D的话说,逼牛~~~~~忘了是哪位文人说过:评论家不会创作。但罗哥把这两样都玩转了。这位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我佩服得很。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多夫》一书中,对埋藏在痛苦肌肤下的隐性性格有非常详实的描述。对不同人物的描述更是指向本质直抵魂魄。两个月来,老罗哥不厌其烦,为我一下下梳理人物性格,说没点收获,那不可能;有收获?那这果实是什么?现在还未可知。看得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罗哥总是用大量篇幅搞文艺,提到乐理、艺术,我这民工是两眼一抹黑,看得一阵紧似一阵的蛋疼。多了,就倦怠了,进度也自然慢了下来。而罗哥对德法等民族性的深入思考,无疑对今天的我们仍有借鉴意义。风声夹得紧,这个问题就此打住。况且,前人对罗哥的赞誉也是满满一箩筐,有兴趣关注罗哥的,可以自行找来瞧上一瞧。好了,废话休提,贴上我得闲弄来的部分摘抄。算是对自己有个交代,也让众兄弟与我同享罗哥余荫。PS:不知道怎么的,我很喜欢 第二部 卷六 《安多纳德》。。。-----------------------------------------------被文艺夯翻在地的分割线------------------------------------一个人生在一个太老的民族中间是需要付很大的代价的。他负担极重:有悠久的历史,有种种的考验,有令人厌倦的经验,有智慧方面与感情方面的失意,总之要有几百年的生活,——沉淀在这生活底下的是一些烦闷的渣滓。  可怜一个人对于幸福太容易上瘾了!等到自私的幸福变了人生唯一的目标之后,不久人生就变得没有目标。幸福成为一种习惯,一种麻醉品,少不掉了。然而老是抓住幸福究竟是不可能的……宇宙之间的节奏不知有多少种,幸福只是其中的一个节拍而已;人生的钟摆永远在两极中摇晃,幸福只是其中的一极:要使钟摆停止在一极上,只能把钟摆折断……   他们尝到了安乐的烦闷,需要刺激的感觉越来越不知厌足。甜蜜的光阴减低了速度,变得软弱无力,象没有水分的花一般黯然失色了。天空老是那么蓝,可已经没有清晨那种轻快的空气。一切静止;大地缄默。他们孤独了,正如他们所愿望的那样。——可是他们不胜悲伤。   可是他的转变不及雅葛丽纳的迅速。女人有种可怕的特长,能够一下子完全改变。一个人的这些新陈代谢的现象,往往使爱他的人吃惊。但为一个不受意志控制而生命力倒很强的人,朝三暮四的变化是挺自然的。那种人好比一道流水。爱他的人要不被它带走,就得自己是长江大河而把它带走。两者之中不论你挑哪一种,总之得改变。这的确是危险的考验:你只有向爱情屈服过以后才真正认识爱情。在共同生活的最初几年中,生活的和谐非常脆弱,往往只要两个爱人之中有一个有些极轻微的转变,就会把一切都毁掉。而遇到财产或环境突然有大变化的时候,情形更危险。必须是极坚强的人或是极洒脱的人才抗拒得了。   雅葛丽纳回到巴黎,觉得身上有了一个被爱情燃烧起来的小生命。但爱情已经过去了。这个渐渐加重起来的担负,并不使她和奥里维靠得更紧。她并不感到意料之中的快乐,只是很不放心的追问自己。从前她苦闷的时候,往往以为生个孩子一定可以救她。现在孩子来了,救星可没有来。这是一株植物,根须深深种在她的肉里:她不胜惊骇的觉得它在生长,喝着她的血。她整天的出神,惘然听着,整个生命都被这个占据着她的陌生的生命吸引。那是一种模糊的,柔和的,催眠的,悲痛的,嗡嗡的声音。她忽然惊醒过来,——汗流浃背,打着寒噤,想要反抗了。她掉入了“自然”的网罗,竭力想挣扎。她要生活,要自由,觉得被“自然”欺骗了。随后她又觉得这些思想可耻,觉得自己残忍,不知道自己的心地是不是比别的女子坏,是不是跟她们完全不同。然后她又慢慢平静下去,迷迷忽忽的想着在怀中成熟的“活果”。它将来是怎么样的呢?……   一听见它出世以后的第一声叫喊,一看到那可怜而动人的小身体,她整个的心都溶化了,一刹那间尝到了母性的光荣的欢乐,世界上最强烈的欢乐:从痛苦中创造出一个用自己的血肉制成的生物,一个人。策动宇宙的爱的巨浪,把她从头到脚的裹住了,连卷带滚,挟着上天了……噢,上帝!能够创造的女人是跟你平等的;而你还领略不到她那样的欢乐:因为你没有受苦……   随后,浪头落下去了,心又沉到了海底。 ……她的天地不过是这么一些。但大千世界都包括在里面了。多少无人知道的,连最亲密的人也不知道的悲剧,藏在表面上最恬静最平庸的生命中间!最悲壮的是:——这些满怀希望而一无所遇的生命,尽管声嘶力竭的要求他们应得的权利,要求自然所答应而又拒绝他们的东西,尽管熬着热情的悲痛,但表面上什么都不显露出来!……谁能说为什么一个人爱上某一个人呢?往往两人对于这种爱都是不相干的;那是时间的播弄:它会突然之间使一颗不加提防的心遇到随便什么感情就被征服。——等到赛西尔把自己的心境看清楚了,就很勇敢的拔掉那支爱情的箭,认为这是不应该有的,荒唐的。可是她因之痛苦不已,伤口始终不能起复。没有一个人猜到她的心事:她鼓足勇气装出很快乐的样子。唯有亚诺太太知道她骨子里忍着多少痛苦。赛西尔常常把头倒在清瘦的亚诺太太怀里,悄悄的流几滴眼泪,拥抱她,然后快快活活的走了。她喜欢这个娇弱的朋友,觉得她的毅力与信仰都比自己高强。她并不吐露心中的秘密。但亚诺太太能够在片言只语上猜到。她觉得人生是个无法消解的可悲的误会。一个人只能爱,怜悯,梦想。“她走了,”克利斯朵夫又补上一句,“跟她的情夫走了。”   “那末她的孩子呢?”   “丈夫,孩子,她都丢下了。”   “可怜的女人!”亚诺太太又道。   “他始终爱着她,只爱着她,”克利斯朵夫说。“这一下的打击使他爬不起来了。他老跟我说着:克利斯朵夫,她欺骗了我……我的最好的朋友欺骗了我。——我白白的和他说:既然她欺骗了你,她就不是你的朋友而是你的敌人了。把她忘了罢,或者干脆把她杀了罢!”   “噢!克利斯朵夫,你说什么?这话太残忍了!”   “是的,我知道,你们大家都觉得杀人是原始时代的野蛮行为:我一定要听到你们漂亮的巴黎社会攻击这种兽性,认为一个男人不应该杀死欺骗他的女人,同时你们还要说出宽恕那个女人的理由!喝!大慈大悲的使徒!这批乱交的狗居然义愤填膺的反对兽性,真是太妙了!他们把人生摧残了,剥夺了它所有的价值,再来诚惶诚恐的崇拜人生……怎么!这个没有心肝没有廉耻的生命,这个肉包着血的臭皮囊,原来在他们眼中是值得尊重的东西!他们对于这块屠场上的肉恭敬得无微不至,谁敢去触犯它便是罪大恶极。杀死灵魂倒没关系,但肉体是神圣的……”   亚诺太太回答:“杀死灵魂的凶手当然是最可恶的凶手,但决不能因此而认为杀害肉体就不成其为罪恶,这一点你是很明白的。”   “我知道,朋友。你说得对。我这是脱口而出,根本没想过……谁知道!也许我真会那么做。”   “不会的,你这是毁谤自己。你的心多好。”   “被热情控制的时候,我会象别人一样残忍。你瞧我刚才紧张成什么样子!……一个人看到所爱的朋友痛哭,怎么能不恨使他痛哭的人?而且对付一个抛弃了儿子,跟情夫跑掉的该死的女人,还会嫌太严厉吗?”   “别这么说,克利斯朵夫。你有所不知。”   “怎么,你为她辩护吗?”   “我是可怜她。”   “我可怜那那些痛苦的人,却不可怜使人痛苦的人。” 工作时间之多使她们无暇创造一种灵智的生活给自己作依傍跟安慰。这样的一种生活,倘若没有宗教或道德方面的异乎寻常的情操支持,——我说异乎寻常,其实应该说是变态的,病态的:因为把一个人整个的牺牲掉是违反自然的,——那简直是死生活……人类的智慧想在一个网的眼子里掏取流水。我们的音乐只是幻象。我们的音阶是平空虚构的东西,跟任何活的声音没有关连。这是人的智慧在许多实在的声音中勉强找出来的折衷办法,拿韵律去应用在“无穷”上面。人需要用这个谎言去了解那个不可解;因为他要相信这个谎言,所以他就相信了。但它究竟不是真的,不是活的。精神从自己创造的音乐上所得到的快感,其实是把对于现实的直觉加以颠倒混乱的后果。不时有个天才,偶尔和大地接触了一刹那,居然看到了真正的流水;那是超乎艺术之外的。于是堤岸崩溃了。现实从一个隙缝里透了进来。但这裂痕不久就被填补了。人的理智必须有那个堤做保障。要是理智遇到了耶和华的目光,它就完了。所以它要把自己的牢房再涂上一阵水泥,使外边的东西一进来就给它消化掉。这个办法对于一般不愿意睁开眼睛的人也许是美的……可是我,我是愿意看到耶和华的面目的。即使我会消灭,我还是要听你打雷似的声音。艺术的声音使我感到局促。精神别出声罢,人类别出声罢!……就在这一刹那,世界上有无数的生灵在相爱。为他是临终受难的时间,为别人是销魂荡魄的良辰;而且永远是这样的,生命的强烈的欢乐从来不会枯涸。他耳朵里昏昏沉沉的只留下一片和声。她从不正面进攻,只是狡猾的问:  “你爱我吗?”   “当然。”   “爱到什么程度?”   “尽一个人所能爱的程度。”   “那不能算多……你说,你能为我做些什么?”   “你要什么就什么。”   “要你做件坏事你做不做?”   “要用这种方式来爱你,太古怪了!”   “不是古怪不古怪的问题。只问你做不做?”   “那是永远不需要的。”   “可是假使我要呢?”   “那你就错了。”   “也许是我错了……可是你做不做?”   他想拥抱她,被她推开了。   “你做还是不做?你说?”   “不做的,我的小宝贝。”   她气愤愤的转过身子。   “你不爱我,你根本不懂什么叫做爱。” 当你见到克利斯朵夫的面容之日,是你将死而不死于恶死之日。

改变我的书

没有哪本书对我产生过这么大的影响——从文风到世界观,只有它:约翰·克里斯朵夫。傅雷先生清澈的文字翻译加重了它的色彩和力量。如果你悲伤,彷徨,郁闷,请读一读它,你能重新振作;如果你快乐,愉悦,悠闲,看一看它,能让你更加自得其乐。相信很多人都能从书中人的身上看出自己的影子

阿尔夜间的露天咖啡座

因为塞纳河上的星空而开始关注并且喜欢凡高。最近在店里偶尔发现了他另一幅名作,阿尔夜间的露天咖啡座(The Café Terrace on the Place du Forum, Arles, at Night),画于1888年,那幅画乍看之下,不知道为什么就想到了约翰克里斯多夫和萨皮纳乘凉的夜晚。想来若是罗曼罗兰有心,也定会把场景安排在阿尔的夜里吧。那样深邃的夜空,配以辉煌的灯光,何等喧闹,又是何等的静谧。 约翰克里斯多夫和萨皮纳的那一段,印象非常深刻。这个慵懒但却又相当真实,马虎的,看似对什么事都不讲究,却能对什么事都明察秋毫的女人,不知为什么让人想起了张爱玲。同样是在一间屋子里住了两年,问她门铃在哪还茫然的。萨皮纳那样的人,对人性常能有种大智若愚的见解,因为她的角度和态度与所有人都不同。尤其与约翰克里斯多夫这样认真执着的人,从表面上看来,处理问题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也许这也正是她吸引人的很大一个因素。然而她和约翰克里斯多夫也并非完全不同,在真实,不矫揉造作这一方面,俩人倒是完全的一样。这相同而又不相同,好似一个人分裂成了两半,克里斯朵夫怎能不感兴趣,不去接近她,了解她? 天黑下来了,她拿了匣子走近窗口。克利斯朵夫坐在一旁,只离开她几步路。女孩子爬在他的膝上,他装做听着孩子胡扯。心不在焉的回答着。其实他瞧着萨皮纳,萨皮纳也知道他瞧着她。她低着头在匣子里掏。他看到她 的颈窝跟一部分的腮帮,——发见她脸红了,他也脸红了。 这一段和苔丝里玫瑰含雪的那段惊人的相似。 在他看来,她的脸太可爱了。但是那上面,却一点儿也没有虚无缥渺,离群遗世的情态,而全都是实在的生气,实在的温暖,实在的血肉。到了她那副嘴,她的可爱才算到了最高点。象她那样深不见底、顾盼欲语的眼睛,他从前看见过;象她那样红白分明、鲜艳妍丽的脸蛋儿,他从前或者也看见过;象她那样弯曲如弓的眉毛,几乎象她那样端正匀停的下额和脖颈,他从前都看见过;但是他从来没看见过,天地间还有别一副嘴,能和她的相比。在那个红红的小嘴儿上,那上唇中部往上微微撅起的情态①,就是心肠最冷的青年见了,也不由得要着迷,要发狂,要中魔。伊丽莎白时代,有一位诗人,拿“玫瑰含雪”,来比喻唇红齿白;②他生平见过的女人,再没有象她那样,叫他不断地老想起那个比喻来的了。 未完待续。

心有戚戚焉

这本书读得很艰难,每天晚上睡觉前翻上几页,前前后后一共花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当读完最后一页的时候,我自己也很佩服自己,我居然有这样的毅力能把这么厚的一本书给看完了。以前对这种大部头的世界名著是从来不感冒的,《悲惨世界》、《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唯一看完的一本是《基督山伯爵》,我是把他当武侠小说来看的,其余的都是翻上几页就扔一边了。呵呵,我想这也说明了《约翰克利斯朵夫》的魅力吧。每次看《克利斯朵夫》,都是心有戚戚焉,有一种共鸣在胸口回荡。克利斯朵夫的愤懑,对社会的不满,仿佛就是我自己的感觉,沉沉的压在心口。我想有机会应该好好再读一遍。

本文比较沉重,不喜欢者请绕开

从图书馆借回来这本书,傅雷的译本,共三册,本来打算在两天内读完的,结果中间断断续续有些事,最后看完这本书,还是没有超过一个星期。看第一册时是耐着性子看,看第二册时已经有了兴趣,但是有些地方写到法国的风土人情社会概括,还是会粗粗地浏览一遍便跳过去,等到看到第三册,这本书里的任何一个字,都不肯跳过去了。等到书看完,我深信,这本书是会影响我一生的几本书之一。那天晚上我翻到初中时的日记,然后久久不能入睡。初中写日记时,我对于人生有最单纯的向往,然后单纯的希望,单纯的战斗。面对我当时的我所面对的命运这种东西,决不肯屈服。然后日记又翻到高中,同样发现我同命运战斗的点点滴滴。我同样不肯屈服。那一晚,我读着我曾经战斗的记录,想到自己的现在,我在怀疑自己,我是否屈服了。所以我找来了《约翰克里斯朵夫》。翻开这本书的题记,罗曼罗兰就说,把这本书献给全世界正在战斗的人们。然后往下读,又看到《约翰克里斯朵夫》这一名字的出处,“当你遇到约翰克里斯朵夫的面容之日,便是你将死而不死之日”。我当下便觉得,我找对书了。或者是书找对我了,冥冥之中又安排我在此时读这本书,在我“将死之日”,给予我力量去重生。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多少人懂“战斗”这两个字的意思,可是我同样也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数不清的人在“战斗”。他们在人生中孤独挣扎,时而也彷徨堕落,是的,他们彷徨,迷茫,脆弱,有太多局限,但是他们终究不肯屈服于眼前的被统治,要为自己的自由而战。他们本可以“乐天知命”,上帝给我哪些,我就享受哪些。亦或者他们不断的挣扎战斗,最后的结果仍是失败,仍是回到原点。但是他们相信,他们生来是要做战士的,战士最大的光荣,是“死得其所”,马革裹尸,削减沙场,乃是他们最光荣的归宿。就像宝剑,即使命中注定就要被折断,但是战斗过的剑锋,你抹杀不了刻在他上面的骄傲。克里斯朵夫最终还是一死,就像书中所讲到的一样,“每个人都要轮到去登上千古长存的受难的高岗,每个人都要遇到千古不灭的痛苦,抱着没有希望的希望,每个人都追随着抗拒过死,否认过死,而终于不得不死的人”,面对冥冥中掌管这一切的,他最终还是失败。但是这种失败,乃见证了他人生的意义。“他倒下去了,被马蹄践踏着,鲜血淋漓的爬着,爬到了山顶上,锻炼灵魂的野火在云中吐着火焰……战斗完了,精辟历尽,于是他珍惜他的失败,明白了他的界限,努力的在主替我们划定的范围内,完成主的意志,为的是等待播种收获,把那些艰苦美妙的劳作做完一吼,能有权利躺在山脚下休息,对阳光普照的山峰说,祝福你们,我不欣赏你们的光明,但你们的阴影对我是甜美的”读完这本书,你会明白,对于这种天生要做战士的人,他一生最大的幸福,或者上天能给予他的最大眷顾,就是能和一个懂他的,爱他的人共同走过人生。但是可惜的是,克里斯朵夫,上帝连这一点都没有给他。写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告诉那些战斗的人,一个爱你懂你的人对你人生的重要,不要低估他们。最后,写到这里,想说的是,自然有人,天生要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挣扎,奋斗,他们不肯因为眼前虚假的光明而自欺欺人,于是勇敢的走入黑暗,去探求真正的光明。很多人在这条路上倒下了,也有很多人在继续前进,让我向你们致敬,在黑暗中为光明挣扎的,不肯放弃的人们。好了,我也要去战斗了。祝大家一切都好。

我的大爱

有一次是在病榻上重读此书,病中孤寂的心也许更能感知罗曼·罗兰以及他的世界吧?那些书里书外的眼泪曾经怎样的洗涤了我的心灵和我的意志啊!能够面对生活的所有勇气都来自这些伟大的书和伟大的作者。

浓得化不开的经典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十多年,还是没读完。每次搬家时都会清理掉一批的书籍,而这本书从大学时代伴着我,南南北北转战了四个城市,在搬了数十次的家后,依然还在我的手边,因为每次都舍不得处理掉它,它在我的心中就好象是一瓶超浓缩的精神营养液,每次只能吃上一小点儿,多了口味不好吃不下,但只那么一小点儿,就足可以加上大量的个人思绪发散,稀释成很美味的一大瓶精神美食了。最喜欢译者的献辞: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音乐之于我我们大多数人来讲,可能都是个很可惜的梦,当年重理轻文的风气,使我们的音乐修养先天不足,我们的音乐课内容一般也极为无聊。记得上初中时,有一次听一段交响乐,老师跟我们把课文读了一遍,大概是说森林里太阳出来了,万物复苏一类的美文,然后就放录音,我们听得糊里糊涂的,有位大嘴非常诚实地问老师:“老师,现在太阳出来了吗?”全班轰笑,其实我们心里都明白,还不都是不懂装懂嘛,说出来就现了,我估计我们那音乐老师也不见得有多高明,在我的印象里那女人挺浅薄的,假模假式的,我不相信她懂音乐。所以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就是太可贵了,在作者的笔下,那些音符是有意义、有形状、有色彩、有情感的,甚至能听出高尚或低俗,深沉或轻浮,我开始看时似懂非懂,然而看得多了,也试着去找些相关的曲子来听,渐渐的,真的听懂了些什么,一大片美好的新世界就由此打开了。书里是有些故事情节的,然而现在大多都记不清了,只记得那些有关音乐的描述,令我受益非浅。遗憾的是我的音乐底子太薄,看得快了就消化不良,所以看得特别慢,以至于后来工作上的压力越来越大,几乎不再看文艺书了,可还是没看完。希望找时间把它看完吧,实在是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


 约翰·克利斯朵夫(共四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