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克利斯朵夫(两册)

出版社: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7
ISBN:9787806882566
作者:[法]罗曼·罗兰
页数:1306页

内容概要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罗曼·罗兰出生于律师家庭,上大学期间曾与托尔斯泰通信,托尔斯泰“不以暴力抗恶”、“道德上的自我修养”、“博爱”等思想对他产生深刻影响;其民主主义、对资本主义世界及其文化的批判,又形成了罗曼·罗兰世界观和创作中最突出的优点。
罗曼·罗兰的创作大致可以20世纪30年代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主要有取材于法国大革命的《革命戏剧集》,包括《群狼》(1898)《丹东》(1900)《七月十四日》(1902)等剧本8部;3部英雄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托尔斯泰传》(1911);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19),以及一系列反映其反对战争、反对一切暴力。害怕集体主义制度妨害个人“精神独立”等思想的论文。后期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与子》(旧译《欣悦的灵魂》)四部:《阿耐蒂和西勒维》(1922)《夏天》(1924)。《母与子》(1927)《女预言家》(1933)和一系列散文、回忆录、论文等。特别是1931年,他发表了《向过去告别》一文,批判了自己过去所走过的道路,从此积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保卫和平的活动,成为进步的反帝反法西斯的文艺战士。
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这部巨著共10卷,以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平为主线,描述了这位音乐天才的成长、奋斗和终告失败,同时对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国家的社会现实,作了不同程度的真实写照,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对艺术的摧残。全书犹如一部庞大的交响乐。每卷都是一个有着不同乐思、情绪和节奏的乐章。由《约翰·克利斯朵夫》始,罗曼·罗兰开创了一种独特的小说风格。该巨著获得1913年法兰西学士院文学奖,1915年获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翻译作品共三十四部,主要有罗曼·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的《老实人》《天真汉》《查第格》;梅里美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的《艺术哲学》;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邦斯舅舅》《贝姨》《夏倍上校》《搅水女人》《于絮尔·弥罗埃》《都尔的本堂神甫》《赛查·皮罗多盛衰记》《幻灭》等名著十五部;译作约五百万言,全部收录于《傅雷译文集》。他的遗著《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雷家书》等也深受读者喜爱,多次再版,一百余万言的著述已收录于《傅雷文集》。为表示对他著译的由衷礼赞,近年还出版多种插图珍藏本,如《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米开朗琪罗传》《贝多芬传》《丹艺术论》《艺术哲学》和版画插图珍藏本《约翰·克利斯朵夫》。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文革”之初即受迫害,于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与夫人朱梅馥双双愤而弃世,悲壮的走完了一生。

书籍目录

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序译者献词译者弁词献词原序卷一·黎明  第一部  蒙蒙晓雾初开,皓皓旭日方升  第二部  天已大明,曙色仓皇飞遁  第三部  日色噱咙微晦卷二·清晨  第一部  约翰·米希尔之死  第二部  奥多  第三部  弥娜卷三·少年  第一部  于莱之家  第二部  萨皮纳  第三部  阿达卷四·反抗  卷四初版序  第一部  松动的沙土  第二部  陷落  第三部  解脱卷五·节场  卷五初版序  第一部  第二部卷六·安多纳德卷七·户内卷七初版序  第一部  第二部卷八·女朋友们卷九·燃烧的荆棘  第一部  第二部卷十·复旦  卷十初版序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约翰·克利斯朵夫

作者简介

江声浩荡,钟声复起……在江声与钟声中,音乐家克利斯朵夫成长,反抗进取、成名……这是一部昂扬奋斗精神与人格力量的书;冲破狭窄天地,迈向更高的境界。海潮的篇章,恢宏的蕴涵,使这部长篇超越主人公个人的历险记,而成为人类的一部伟大史诗。十年积累,十年命笔,小立逐卷发表时,已誉满全欧,罗曼·罗兰(1866-1944)亦于一九一五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此书早在一九三七年傅雷先生即已着手译介,一九四六年出骆驼版全译本,一九五二年出平明版重译本,半个多世纪来,累计印数百万余部,一代名译哺育了几代学人。
《约翰·克利斯朵夫》不是一部小说,——应当说;不止是一部小说,而是人类一部伟大的史诗。它所描绘歌泳是不人类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所经历的艰险,不是征服外界而是征服内界战迹。它是千万娄的一面镜子,是古今中外英雄圣哲的一部历险记,是贝多芬的一阕大交响乐。愿读者以虔敬的心情来打开这部宝典吧!

图书封面


 约翰·克利斯朵夫(两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7条)

  •     罗曼罗兰有句非常著名的话——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我觉得这句话放到《约翰·克里斯多夫》这本书上非常合适,我看完了上册。至于什么是生活的真相,我想想无非就是这么几点:一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二是理想硬邦邦,生活软绵绵;三是英雄难当,人本身的动物性,局限性难以摆脱,几乎没法超脱。这三点在这本书里集中体现了。另外罗曼罗兰不愧是法国作家,对于人性幽微之处的洞察,对于生活细节的把握,以及一些特别些小特别碎的描写,无声平静客观又幽默的讽刺,真是给跪了!罗曼罗兰在某些方面真是跟他的同胞,写《追忆似水年华》的普鲁斯特,一个尿性。法国人对于生活细节的把控观察,幽默同时罗曼蒂克的脾性,极强的感受力,都在《约翰·克里斯多夫》里有体现!克里斯多夫遇到各式各样的人,本身思想也在改变,对于各式各样人的描写基本上都很到位,有几位也是写得拍案叫绝,有不同出身阶层不同性格的男性女性,写出了深层性格,个人局限性,剖析了细微的人性,写得好!罗曼罗兰在第五大节,对他自己的祖国文艺界政治界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有些讽刺倒也挺适合我们的共和国。克里斯多夫的生命就像一条大河!要是用一首乐曲描述一下克里斯多夫的生命,我觉得《蓝色多瑙河圆舞曲》非常合适!要真讲该讲的太多了,懒得讲了直接上图,一句话——来不及解释了,快上车!洒家还有下册没看呢。书写的很好,但是很长,上下两册合起来有113万字。但感受力不细腻的别看,浪费你时间。克里斯多夫,性格上有很大程度,像我!我看克里斯多夫的经历里,也有收获此处不表。和克里斯多夫一样,洒家是一定要做英雄的。
  •     最近在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已经看到第8卷,克里斯多夫已经走过黎明、清晨、少年,见过各色人等,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困顿不可自拔,轻狂地批判德法的音乐和艺术,饱受两国人民精神的浸润。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感情随之起伏,有多处情节催人落泪--这可能是赚取我眼泪最多的一部著作了。我真的感谢它让我还能在这个容易把人带向麻木的大环境中感受到浓烈的真情涌动,顺带生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惊叹。强者必有一颗强大的心灵--强者的经历总是相似的。罗曼罗兰对英雄的定义是独特而富有普遍意义的,这一点早在中学时读他的《名人传》已有所体会。于是我在所处时代的周边就看到了许多在自己的道路上艰难前行或初见曙光的值得学习敬佩的人。安多纳德,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女子。曾有《几度夕阳红》中的李梦竹、《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乱世佳人》中的斯嘉丽,这些艺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萦绕心头挥之不去,带给我深深的震撼,使我领略中国、德国、美国各国女性的独有光辉。安多纳德或许可以作为法国女性的代表,书中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页的叙述,但其艺术形象已确信无疑深深驻进我的心间。我胸中早已流淌着一股力,年轻的精力过剩似乎急于想要找到宣泄的出口,有时候也被生活的平淡掩盖住了静水流深。克利斯朵夫再次点醒了这若隐若现的力,似乎非要把它掀起大风大浪直至流入大海不可。就好像歌德重拾写《浮士德》的念头如魅影般流连心迹,我也看到我对某些事业的好感已经发展到迷恋,某些理念的苗头已经破土而出亟需阳光雨露。这胸中的力,将我引向何方并不重要,我只想在这浑浊的环境中呼吸进新鲜的空气。
  •     知道有这本书,是高三的时候。有一次翻阅借来的《散文》,读到一篇文章很是感动。大概说的是一个中年男子与《约翰克里斯托夫》的不解之缘。然后暗下决心,一定要找来读一读。这种译本的<约翰克里斯托夫〉我在图书馆里借了两次。第一次借是在3月份,由于学校课程以及其他事情,让安静的读完这本书成为奢望。直到逾期不还被罚款2元几角的时候,才翻了第一本的书的前20多页。第二次借是在这个暑假。这确实是一本读起来很痛苦的书。以致我强迫自己每天必须翻一下。像一种例行的仪式。从7月10日放暑假一直读到8月22日。今天总算可以放下这本书了。我想把书全面的介绍一下,但是又怕自己说不清楚,所以在后面援引傅雷先生的献辞和译序来给大家作为参考。我只想说,我认为他难读是因为自己的浅薄。对古典音乐史和19世纪欧洲历史知识的残缺,成为我读这本书的最大障碍。但是尽管这样,我依然收获很多。我了解了孤独和真实对于一个人的意义。理解了出世和入世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选择。它解答了很多我一直以来的困惑。等到我很老的时候再来重读这本书,应该可以读出别样的味道。这是傅雷先生一九三七年为本书写的献辞:“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的自拔与更新。   《约翰·克利斯朵夫》不是一部小说,——应当说:不止是一部小说,而是人类一部伟大的史诗。它所描绘歌咏的不是人类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所经历的艰险,不是征服外界而是征服内界的战迹。它是千万生灵的一面镜子,是古今中外英雄圣哲的一部历险记,是贝多芬式的一阕大交响乐。愿读者以虔敬的心情来打开这部宝典罢!   战士啊,当你知道世界上受苦的不止你一个时,你定会减少痛楚,而你的希望也将永远在绝望中再生了罢! ”译者序言:“在全书十卷中间,本册所包括的两卷恐怕是最混沌最不容易了解的一部了。因为克利斯朵夫在青年成长的途中,而青年成长的途程就是一段混沌、暧昧、矛盾、骚乱的历史。顽强的意志,簇新的天才,被更趋顽强的和年代久远的传统与民族性拘囚在樊笼里。它得和社会奋斗,和过去的历史奋斗,更得和人类固有的种种根性奋斗。一个人唯有在这场艰苦的战争中得胜,才能打破青年期的难关而踏上成人的大道。儿童期所要征服的是物质世界,青年期所要征服的是精神世界。还有最悲壮的是现在的自我和过去的自我冲突:从前费了多少心血获得的宝物,此刻要费更多的心血去反抗,以求解脱。   这个时期正是他闭着眼睛对幼年时代的一切偶像反抗的时期。他恨自己,恨他们,因为当初曾经五体投地的相信了他们。——而这种反抗也是应当的。人生有一个时期应当敢把不公平,敢把跟着别人佩服的敬重的东西——不管是真理是谎言——一概摈弃,敢把没有经过自己认为是真理的东西统统否认。所有的教育,所有的见闻,使一个儿童把大量的谎言与愚蠢,和人生主要的真理混在一起吞饱了,所以他若要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少年时期的第一件责任就得把宿食呕吐干净。 ”  这是傅雷先生一九四一年为《约翰·克利斯朵夫》第二册撰写的序文,原置于卷四之首,一九八六年再版时应读者要求重新收入。   是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克利斯朵夫肆无忌惮地抨击前辈的宗师,抨击早已成为偶像的杰作,抉发德国民族底矫伪和感伤性,在他的小城里树立敌人,和大公爵冲突,为了精神的自由丧失了一切物质上的依傍,终而至于亡命国外。(关于这些,尤其是克利斯朵夫对于某些大作的攻击,原作者在卷四底初版序文里就有简短的说明。)   至于强烈犷野的力在胸中冲撞奔突的骚乱,尚未成形的艺术天才挣扎图求生长的苦闷,又是青年期底另外一支精神巨流。   一年之中有几个月是阵雨的季节,同样,一生之中有些年龄特别富于电力……   整个的人都很紧张。雷雨一天一天的酝酿着。白茫茫的天上布满着灼热的云。没有一丝风,凝集不动的空气在发酵,似乎沸腾了。大地寂静无声,麻痹了。头里在发烧,嗡嗡的响着;整个天地等着那愈积愈厚的力爆发,等着那重甸甸的高举着的锤子打在乌云上面。又大又热的阴影移过,一阵火剌剌的风吹过;神经象树叶般发抖……   这样等待的时候自有一种悲怆而痛快的感觉。虽然你受着压迫,浑身难过,可是你感觉到血管里头有的是烧着整个宇宙的烈火。陶醉的灵魂在锅炉里沸腾,象埋在酒桶里的葡萄。千千万万的生与死的种子都在心中活动。结果会产生些什么来呢?……象一个孕妇似的,你的心不声不响的看着自己,焦急的听着脏腑的颤动,想道:   “我会生下些什么来呢?”   这不是克利斯朵夫一个人的境界,而是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心灵在成长时期所共有的感觉。   欢乐,如醉如狂的欢乐,好比一颗太阳照耀着一切现在的与未来的成就,创造的欢乐,神明的欢乐!唯有创造才是欢乐。唯有创造的生灵才是生灵。其余的尽是与生命无关而在地下飘浮的影子……   创造,不论是肉体方面的或精神方面的,总是脱离躯壳的樊笼,卷入生命的旋风,与神明同寿。创造是消灭死。   瞧,这不是贝多芬式的艺术论么?这不是柏格森派的人生观么?现代的西方人是从另一途径达到我们古谚所谓“物我同化”的境界的,译者所热诚期望读者在本书中有所领会的,也就是这个境界。   “创造才是欢乐“,“创造是消灭死”,是罗曼·罗兰这阕大交响乐中的基调;他所说的不朽,永生,神明,都当作如是观。   我们尤须牢记的是,切不可狭义地把《克利斯朵夫》单看做一个音乐家或艺术家底传记。艺术之所以成为人生底酵素,只因为它含有丰满无比的生命力。艺术家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模范,只因为他是不完全的人群中比较最完全的一个。而所谓完全并非是圆满无缺,而是颠岂不破地、再接再厉地向着比较圆满无缺的前途迈进的意思。   然而单用上述几点笼统的观念还不足以概括本书底精神。译者在第一册卷首的献辞和这段弁言底前节里所说的,只是《克利斯朵夫》这部书属于一般的、平泛的方面。换句话说,至此为止,我们的看法是对一幅肖像面的看法:所见到的虽然也有特殊的征象,但演绎出来的结果是对于人类的一般的、概括式的领会。可是本书还有另外一副更错杂的面目:无异一幅巨大的历史画,——不单是写实的而且是象征的,含有预言意味的。作者把整个十九世纪末期的思想史、社会史、政治史、民族史、艺术史来做这个新英雄底背景。于是本书在描写一个个人而涉及人类永久的使命与性格以外,更具有反映某一特殊时期的历史性。   最显著的对比,在卷四与卷五中占着一大半篇幅的,是德法两个民族的比较研究。罗曼·罗兰使青年的主人翁先对德国作一极其严正的批判:   他们耗费所有的精力,想把不可调和的事情加以调和。特别从德国战胜以后,他们更想来一套令人作恶的把戏,在新兴的力和旧有的原则之间觅取妥协……吃败仗的时候,大家说德国是爱护理想。现在把别人打败了,大家说德国就是人类的理想。看到别的国家强盛,他们就象莱辛一样的说:“爱国心不过是想做英雄的倾向,没有它也不妨事“并且自称为”世界公民“。如今自己抬头了,他们便对于所谓”法国式“的理想不胜轻蔑,对什么世界和平,什么博爱,什么和衷共济的进步,什么人权,什么天然的平等,一律瞧不起;并且说最强的民族对别的民族可以有绝对的权利,而别的民族,就因为弱,所以对它绝对没有权利可言。它,它是活的上帝,是观念的化身,它的进步是用战争,暴行,压力,来完成的……(在此,读者当注意这段文字是在本世纪初期写的。)   尽量分析德国民族以后,克利斯朵夫便转过来解剖法兰西了。卷五用的”节场“这个名称就是含有十足暴露性的。说起当时的巴黎乐坛时,作者认为”只是一味的温和,苍白,麻木,贫血,憔悴……“又说那时的音乐家”所缺少的是意志,是力;一切的天赋他们都齐备,——只少一样:就是强烈的生命。”   克利斯朵夫对那些音乐界的俗物尤其感到恶心的,是他们的形式主义。他们之间只讨论形式一项。情操,性格,生命,都绝口不提!没有一个人想到真正的音乐家是生活在音响的宇宙中的,他的岁月就寄于音乐的浪潮。音乐是他呼吸的空气,是他生息的天地。他的心灵本身便是音乐;他所爱,所憎,所苦,所惧,所希望,又无一而非音乐…… 天才是要用生命力的强度来测量的,艺术这个残缺不全的工具也不过想唤引生命罢了。但法国有多少人想到这一点呢?对这个化学家式的民族,音乐似乎只是配合声音的艺术。它把字母当作书本……   等到述及文坛、戏剧界的时候,作者所描写的又是一片颓废的气象,轻佻的癖习,金钱的臭味。诗歌与戏到,在此拉丁文化底最后一个王朝里,却只是“娱乐的商品”。笼罩着知识阶级与上流社会的,只有一股沉沉的死气:   豪华的表面,繁嚣的喧闹,底下都有死的影子。巴黎的作家都病了……但在这批人,一切都归结到贫瘠的享乐。贫瘠,贫瘠。这就是病根所在。滥用思想,滥用感官,而毫无果实……   对此十九世纪底“世纪末”现象,作者不禁大声疾呼:   可怜虫!艺术不是给下贱的人享用的下贱的刍秣。不用说,艺术是一种享受,一切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但你只能用艰苦的奋斗去换来,等到“力”高歌胜利的时候才有资格得到艺术的桂冠……你们沾沾自喜的培养你们民族的病,培养他们的好逸恶劳,喜欢享受,喜欢色欲,喜欢虚幻的人道主义,和一切足以麻醉意志,使它萎靡不振的因素。你们简直是把民族带去上鸦片烟馆……   巴黎的政界,妇女界,社会活动的各方面,却逃不出这腐化的氛围。然而作者并不因此悲观,并不以暴露为满足,他在苛刻的指摘和破坏后面早就潜伏着建设的热情。正如克利斯朵夫早年的剧烈抨击古代宗师,正是他后来另创新路的起点。破坏只是建设底准备。在此德法两民族底比较与解剖下面,隐伏着一个伟大的方案:就是以德意志的力救济法兰西的萎靡,以法兰西的自由救济德意志的柔顺服从,西方文化第二次的再生应当从这两个主要民族底文化交流中发轫。所以罗曼·罗兰使书中的主人翁生为德国人,使他先天成为一个强者,力底代表(他的姓克拉夫脱在德文中就是力的意思);秉受着古弗拉芒族底质朴的精神,具有贝多芬式的英雄意志,然后到莱茵彼岸去领受纤腻的、精炼的、自由的法国文化底洗礼。拉丁文化太衰老,日耳曼文化太粗犷,但是两者汇合融和之下,倒能产生一个理想的新文明。克利斯朵夫这个新人,就是新人类底代表。他的最后的旅程,是到拉斐尔底祖国去领会清明恬静的意境。从本能到智慧,从粗犷的力到精炼的艺术,是克利斯朵夫前期的生活趋向,是未来文化——就是从德国到法国——底第一个阶段。从血淋淋的战斗到平和的欢乐,从自我和社会的认识到宇宙的认识,从扰攘骚乱到光明宁静,从多雾的北欧越过了阿尔卑斯,来到阳光绚烂的地中海,克利斯朵夫终于达到了最高的精神境界:触到了生命底本体,握住了宇宙底真如,这才是最后的解放,“与神明同寿“!意大利应当是心灵底归宿地。(卷五末所提到的葛拉齐亚便是意大利底化身。)   尼采底查拉图斯脱拉现在已经具体成形,在人间降生了。他带来了鲜血淋漓的现实。托尔斯泰底福音主义的使徒只成为一个时代底幻影,烟雾似的消失了,比”超人“更富于人间性、世界性,永久性的新英雄克利斯朵夫,应当是人类以更大的苦难、更深的磨炼去追求的典型。   这部书既不是小说,也不是诗,据作者的自白,说它有如一条河。莱茵这条横贯欧洲的巨流是全书底象征。所以第一卷第一页第一句便是极富于音乐意味的、包藏无限生机的”江声浩荡……”   对于一般的读者,这部头绪万端的迷宫式的作品,一时恐怕不容易把握它的真际,所以译者谦卑地写这篇说明作为引子,希望为一般探宝山的人做一个即使不高明、至少还算忠实的向导。”参考资料:http://read.anhuinews.com/system/2004/02/19/000568711.shtml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象飞翔在辽阔天空,就象穿行在无边的旷野,拥有挣脱一切的力量。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象矗立在彩虹之颠,就象穿行璀璨的星河,拥有超越平凡的力量。”——汪峰《怒放的生命》
  •     后期的克里斯多夫与葛拉齐亚令人想起灿烂人生中的尼古拉和美西拉
  •     影响一生的书
  •     大部头!
  •     好书,适合少年
  •     假如有了小孩,一定在他读初中的时候,让他好好看看此书。年轻时的血就该是滚烫的
  •     上半册已经读的要吐血,下半册干脆放弃!砖头书啊。。。
  •     刚才打了好多字然后不小心把浏览器关了现在好郁闷没心情再重打一遍了啊啊啊
  •     饱含爱意。
  •     never give up fighting
  •     书里面有些情节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但这本书却是陪自己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期,一本让自己认真思考人生并思想成熟的书。二十年前读的书,现在书中的一些句子还仿佛历历在目。
  •     还是没有勇气读完~~
  •     从十二月中一直断断续续到现在,终于看完了一半(卷一至卷五)。克里斯多夫一直在成长,自幼早熟,缺爱,不可避免的孤独,在离家前对母亲的妥协。一切都是那么水到渠成。 在他生命里出现过的人,只存在某个阶段,可能并不会长久。而梦想、使命大概是会长存的。 最后,他终于有了一个朋友……
  •     也有点意识流
  •     目前读过最长的小说?
  •     初读此书,迄今已经15年有余,不过每每拿出来读之,还是感觉心潮澎湃!
  •     断断续续读了三年的书,我仿佛就在与克利斯朵夫一起成长,反抗。
  •     结尾真带感
  •     一个人的一生
  •     依旧是我的最爱
  •     很多年前读过,太美了
  •     用了5个多月,与13年第一天读完了这本书。受先结构所限,感觉只读懂了8成,但这不妨碍我喜欢那读懂的8成。关于爱,关于力,关于骚乱,关于痛苦,关于恬静...信息量很大,慢慢体会。
  •     这个读起来真心舒服 引人入胜 而且有益 傅雷的好翻译!
  •     精神粮食啊,总能给我生命的力量~
  •     迄今为止读过的最好的理想主义者小说,没有之一!
  •     四星半,凭记忆打分。
  •     !!!!!!!!!!
  •     替那些强者歌唱罢。战斗,要永远战斗。只靠了一次又一次的胜仗,我才打出路来。生命的大河北我的血染红了。
  •     应当再读N次,太久远了,情节全是模糊的
  •     从中汲取的力量难以用语言衡量。
  •     终于读完,这是音乐的史诗,这是思想的盛宴,这也是一颗孤独的灵魂的伟大旅程。仿佛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树,自己只拂掠过其中的一些枝节,而最难忘的,竟还是那两个场景:少年时隔着门锁的站立,和青年时隔着车窗的对视。
  •     译者和作者都很优秀。
  •     评价很高都,但我实在看不下去,哪怕是我阅读兴趣最高的时候
  •     没有错!读《约翰·克利斯朵夫》在学生时代。
  •     已购。
  •     景色描写太多了。。。作者绝对是话唠= =
  •     开篇那句 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 实在很有震撼力。
  •     以为我是去看贝多芬,然后看到了傅雷式的中国知识分子。看到了法国德国瑞士意大利的性格。看到了现在乐迷的态度,音乐评论家的行为。看,这世界几乎没有改变。
  •     当你遇到约翰克里斯朵夫的面容之日,便是你将死而不死之日
  •     人家说这本是男生必读,我觉得不分性别。蛮好的。
  •     force
  •     罗嗦的要命,毫不克制的情绪铺陈,实在是无法忍受。再者,之前已看过贝多芬传,高度相似,兴味索然。
  •     克利斯朵夫对孩子说“咱们到了!哎,你多重啊!孩子,你究竟是谁呢?”孩子回答说“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罗曼.罗兰和克里氏那穆提的书对比着看,竟然可以成为各自精彩的注解。克利斯朵夫一生的奋斗都是在为心中的上帝献礼,就像克氏一再否认现实宗教的意义,但简单几句话就能散发出夺目的神性。
  •     “你不是孤独的,你不是属于你的。你是我的许多声音中间的一个,是我的许多手臂之中的一条。得替我说话,踢我作战。倘若手臂断了,声音嗄了,我还是站着;我可以用别的声音,别的手臂来斗争。你即使打败了,还是属于一个永不打败的队伍。别忘了我的话,你便是死了还是会胜利的。”P1153-1154
  •     当你见到克利斯多夫的面容之日 是你将死而不死于恶死之日 保持比死更强的力(傅雷的文字非常舒服)
  •     一起走过最艰难的一段时光
  •     奥里维死的时候难过得哭不出来了
  •     反抗、叛逆与强大的精神力量——都不过是所谓的和谐社会误人子弟的宣传。草草看完,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他的艺术性:让我想起莎士比亚的悲剧美,或者说只有悲剧的才是美的。(版本问题:毫无疑问,傅雷先生)
  •     用手机看完的
  •     2012年暑假。二十多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