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文集》章节试读

出版社:改革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4
ISBN:9787800726927
作者:(瑞士)荣格
页数:648页

《荣格文集》的笔记-第31页 - 分析心理学的基本假设

人类的所有心理感受都是“心象” 心理内容的来源分为“物质”来源和“精神”来源 “当前”的时代精神否定自主精神的存在 忽视心理内容中的“精神”来源 长期以来的形而上学是“物质”上的并非精神上的 长期以来的心理学研究是没有“心理”的心理学 自主精神客观存在 且非理性 无意识 不以意志为转移

《荣格文集》的笔记-第390页

荣格的大胆,“而我认为任何科学理论,不管多么精致,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其价值都不如宗教教义。”
荣格支持梦所代表无意识的连续性,也即一个梦可以连续做下去。
如果没有神圣的恩典,那么人心注定了只能沦为永恒的诅咒和朽坏。
疯子和暴民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他们都是被非个人的、压倒一切的力量所驱使。
在所有天生的羞怯、耻辱和精明之下,存在着对“灵魂中未知的危险”的隐秘恐惧。
宗教是人类无意识神秘体验的精神创造,原初的宗教确实是直接的体验,而非如现在,这些脱离了原初体验的宗教教条,并且连忏悔也没有了。
“宗教”这个词,指的是被“圣秘”体验改变了的意识的一种特有的态度。
荣格对文学作品的评价:“乔伊斯作品的一切否定,一切冷血,一切怪诞与可怕,一切陈腐与荒唐,都是值得称颂的价值。他的不可形容的丰富与多面性的语言一段接一段地展开,每一段又不断地衍生出下一段。它的单调乏味令人难以忍受,然而正是这种单调与乏味使它达到了史诗似的灿烂与辉煌,使它成了一部表现出这个世界的无用与悲惨的《摩诃婆罗多》。”
精神环境所具有的迷惑力和影响程度是与理智毫无关系的,它只与情感紧密联系。
对天才的描述:特殊的才能需要在特殊的方向上耗费巨大经历,其结果也就是生命在另一方面的相应枯竭。艺术家的生活不可能不充满矛盾冲突,因为他身上有两种力量在相互斗争,一方面事普通人对于幸福、满足和安定生活的渴望,另一方面则是残酷无情的,甚至可能发展到践踏一切个人欲望的创作激情。Marina的男友选择了前者,所以不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而Marina选择了后者,话说回来,Marina的人格和童年经历决定了她必须以performance art来完成对自己的救赎。
个人色彩在艺术中是一种局限甚至是一种罪孽。仅仅属于或主要属于个人的“艺术”,的确只应该被当做神经症看待。这就是精神病患者与天才艺术家作品的区别吗?
一个时代就如一个个人,尤其自己的意思的局限。因此需要一种补偿和调节。这种补偿和调节通过集体无意识获得思想。在集体无意识中,诗人、先知和领袖听凭自己受他们时代未得到表达的欲望的指引,通过言论或心动,给每一个盲目渴求和期待的人,指出一条获得满足的道路,而不管这种渴望是福是祸,是拯救一个时代还是毁灭一个时代。

《荣格文集》的笔记-第100页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的意识反映最近几个世纪的生活,只有他猜发现从前的生活已经令他生厌,而过去的时代的价值追求,除了从历史的角度看,已经不再能够吸引他的兴趣。这样一来,他在最深刻意义上成了“非历史的“,并使自己与那些完全生活在传统范围内的人群相疏离。的确,只有当一个人已经走到了世界边缘,他才是完全意义上的现代人——他讲一切过时的东西抛在身后,承认自己正站在彻底的虚无面前,而从这彻底的虚无中可以生长出一切。

《荣格文集》的笔记-第310页

疯子和报名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他们都是被非个人的、压倒一切的力量所驱使。如果没有神圣的恩典,那么人心注定了只能沦入永恒的诅咒和朽坏。作为一个高度理性的知识分子,他发现,在与他所患神经症及其具有的非道德化力量遭遇时,他的自觉心态和他的哲学完全背叛了他。他从自己的世界观众找不到任何可以帮助他,是他对自己有足够的控制和驾驭的力量。他因而深深陷入这样一种处境,就像一个人迄今已来一直珍爱着某些信念和理想,而现在却遭到这些信念和理想的抛弃时那样。

《荣格文集》的笔记-第219页

孕育在艺术家心中的作品是一种自然力,它以自然本身固有的狂暴力量和机敏狡猾去实现它的目的,而完全不考虑那作为它的载体的艺术家的个人命运。

《荣格文集》的笔记-第277页

啊,《由利西斯》,你真是为物惑物遣的白种人的祈祷书!你是一种精神的锻炼,一种苦行禁欲的戒律,一出令人痛苦的仪式,一道神秘的程序;你是18个重叠起来的炼金术士的蒸馏瓶,在那瓶里的酸与毒沫中,火与冰中,一个遍及宇宙的,新的意识的侏儒提炼了出来!

《荣格文集》的笔记-第97页 - 现代人的精神问题

不知道为什么,看了这些,心情抑郁到无法自制,沮丧,想哭,窗外明媚的阳光也觉得乌云密布,并且已经反应到了生理上,呕吐,吃不下东西——“神经性的胃”(《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论稿》)。
可能他们让我更加专注于精神世界,从而造成了对自己的封闭和对外界的阻隔,应该是并不适合我现在的心境。
又或者我不适合心理学,那也许会让我成为一个病人。可能大部分心理医生本来就是个病人,就像“心理医师 Shrink”,他本身就需要父亲的心里疏导

《荣格文集》的笔记-第16页

《荣格文集》的笔记-第380页 - 人的有限性决定了人本身就是偏见

感知是从外向内的,借助于感官将外部刺激内化的一个过程,如意识将捕捉的猎物仍进无意识的黑暗深渊;而直觉是从内向外的,借助意识的focus将内部起伏的如波涛的无意识。
语境中的钟鸣毓秀、耳濡目染便是感知,阅读与切身经历也是一种感知,而爱的直觉则是指去感受内心,对外做出判断。
感知是全身心立体地浸淫于外部环境中时吸收的信息,意识层面其实是一小部分,无意识层面所吸收的信息才是大头,虽然当时我们并未察觉到这种影响,然而这种感知的残留已经进入无意识中,当无意识同质部分达到一定的阈值后,便会进入意识中来。
以思考型、感知型、直觉、感觉型为分类原型的人类类型,或者后来人发展处的MBTI 16种人格内心,我们可以称之为心理功能类型,这种类型的心理状态是偏见,他就像个人所认同的命运一样。任何因为其倾向或是效用而被提升为原则或美德的东西总是会导致排除其他一切可能的片面或片面的冲动。所以人是充满偏见的个体,无解无解。

《荣格文集》的笔记-第310页

疯子和报名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他们都是被非个人的、压倒一切的力量所驱使。如果没有神圣的恩典,那么人心注定了只能沦入永恒的诅咒和朽坏。

《荣格文集》的笔记-第4页 - 第一章 本能与无意识

本能起源于反复重演的意志行为,这些意志行为先是个别的,以后则成为共同的,直觉类似于本能,差别在于本能是执行某种高度复杂的行动时的合目的冲动,直觉则是对高度复杂情境的无意识,合目的领悟, 我们人为的纹饰使我们以为我们的行动不是受本能而是受自觉的动机驱使, 本能固然已收到驯化,然而基本的动机仍然是本能,只是包装在了理性的纹饰里面,以致在面纱后面,我们已经认不出原始的动机,在这种包装下,我们会发现,会出现夸大的反应,我们小心的试图以理性动机来解释,但其实是一种无意识过程在独行其道而得不到理性的帮助, 本能是典型的行为模式,那种普遍一直,反复发生的行为和反应模式,这就是本能,

《荣格文集》的笔记-第11页 - 本能与无意识

大致收获:1 与自觉意识相对的是无意识 2 集体无意识由本能和直觉构成 3本能是一种非理性的冲动 直觉是一种非理性的领悟 4 本能是直觉的另一面 5 最典型的领悟模式叫原型 也叫原始意象 6 自觉意识引导理性的有目的的行为 原始意象的领悟引导本能成为行动 7普遍一致与反复发生是本能与原型的唯一鉴定标准 8集体无意识是精神病的诱因
困惑:1 究竟是原型(原始意象)是直觉的起点 还是原型(原始意象)即是直觉的一种 若是后者 何必要引入原型和原始意象的概念 领悟与领悟的模式有没有必要细分?
2.冲动和领悟究竟是互成镜像 不分先后 还是所有的冲动必须经由领悟引导? 文章前后矛盾
推断:精神病的成因是在某些特殊状况下 那些经过人类漫长的进化 被理性虚无化的某些对人类发展弊大于利的原始意象重新被非理性地领悟 并引导本能做出违反常规行为

《荣格文集》的笔记-第1页 - 本能与无意识(1919)

荣格(Carl G. Jung , 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早年曾与弗洛伊德合作,曾被弗洛伊德任命为第一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主席。1913年与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学派分裂。
很认真地看完这一篇,但是发现真的很难理解。一者是翻译过来的文字本来就比较生硬,二者还是自己看心理学研究这种学术型文字实在没什么经验。之前看乌合之众的时候就有这种感觉。看完一遍,就仿佛是在看《马原》,啥也没看进去的feel。
我大概形成了以下的认识:
1、本能往往具有普遍性,即某一类族群的共性。而我们在观察本能的时候可以尽可能地观察动物或原始人类。因为我们本身的行为夹杂着不少后天学习或者是习惯性养成的东西,或者说是一种文化的养成,难以区分出哪些是本能了。
2、有些无意识反应是个人行为,比如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事情,或者说某些小朋友看到番茄酱就联想到血腥于是不敢吃之类,这些无意识的反应与本能反应表象类似,但是必须从本能反应中区分出来。只有那些来自遗传的、普遍一致的和反复发生的无意识过程才成为本能过程。——也就是说,本能具有动物性,不仅仅是先天的,更是普遍适用的(天人合一的)。比如丝兰蛾精致的无以复加的繁殖过程,他们一生中只要做一次,根本谈不上什么后天学习。
3、根据2的逻辑可知,本能毫无疑问是无意识的,但是无意识的行为却不一定是本能。
4、比较重要的一点。人的行为受到本能影响的程度远远高于通常的设想。为什么呢?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人不能恰如其分地言、行、予、取,而是要么太多、要么太少地做出反应。这种夸大的表现都是因为在他身上开始了一种无意识过程——他独行其道而得不到理性的帮助,因而也就达不到理性动机的程度。 夸大的反应就是非理性,也就是本能体现的地方。

《荣格文集》的笔记-第648页

荣格曾说:神话是古代社会的宗教,“原始氏族失去了它的神话遗产,就会像一个失去了灵魂的人那样立刻粉碎死亡。”尼采则更为直率地指出:神话是横亘在生命与死亡之间的一道保护性屏障;”希腊人知道并且感觉到生存的恐怖与可怕,为了能够活下去,他们必须在它面前安排奥利匹斯的光辉梦境。“这实际上提示我们:人事离不开神话的;作为依靠神话生存的动物,人类生活的一个要义,便是不断地致力于编造新的神话。
荣格集体无意识假设使他相信人有这样一种深邃博大的力量来进行人格对立面的综合。与之相比,中国文化传统则往往过多地强调”致中和、“无过无不及”时限制了心理对立面的发展,从而也限制了更高层次的人格整合,限制了个性的充分发展。
自性可以借助于原始意象和某些古老的象征而间接地显现出来。上帝的形象,佛陀的形象都可以视为自性的象征性显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圣贤的美化和神化,也都可以视为自性的象征性显现。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投射,反过来证明了人人都可以见性成佛,证明了人人皆可以为尧舜。
任何严肃批判基督教基本精神的人,同时就剥夺了自己能够从基督教那儿得到的赐予和保护。
站在个体优先(逻辑上优先、立论上优先)的立场,荣格把”个性化“视为无意识自我实现的自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用集体标准强制性地对个性实行约束,不可避免的造成人格的扭曲。另一方面,由于个人的存在并不是单独的、分离的存在,所以充分的个性化必然导致更广泛的集体关系和对真正的集体准则的尊重。
哲学和科学的解释,建立在理性、逻辑、事实的基础上,神话的解释则建立在幻想的基础上并且符合某些古老的原型。

《荣格文集》的笔记-第57页

将真假智慧作人为的分割,就会在精神中制造出一种紧张状态,由此而产生一种类似吗啡吸毒者的孤独和渴望,希望能找到和自己有同种恶习的人。
抛却精神,唯物质,我们理智的眼睛只能在神秘的太空绝望忧伤地徘徊游荡。
一切因我们不曾思考而与我们发展的意识脱离了有意义的联系的事物,都已经丧失了。

《荣格文集》的笔记-第619页 - 阐释学——种种阐释的对立和冲突

阐释学的基本性质……在于不断地把其它类似的东西,增补到象征中给出的那个类似物上去……这一程序拓宽和丰富了最初的象征,而其最终的产物则是一幅无比复杂多变的画面.在这一画面中,心理发展的某些“路线”同时既作为个体的又作为集体的可能性而展现出来.没有任何科学能够被用来证明这些路线是“正确的”;相反,理性主义可以轻而易举地证明它们是不正确的.


 荣格文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