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机器的时代》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编程 > > 灵魂机器的时代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4-01
ISBN:9787532739240
作者:(美)雷·库兹韦尔
页数:371页

剖析的相当透彻,分析的有理有据

作者的知识相当的丰富,对计算机人工智能当前的发展可谓是相当的了解,作为一名计算机软降工程师,作者写过很多人工智能的软件,开过多个公司,对作者非常佩服。作者在本书中对人脑的机制做了非常具有信服力的分析,我对书中提出的某些观点非常赞同,如人脑的并行处理能力要远远高于计算机,而人脑的因果推理计算能力则要远远逊于电脑,如何提高计算机的并行处理能力是实现人工智能的关键所在!看了本书后,才觉得自己真是孤陋寡闻啊,原来世上早已研制出了具有相当智力的电脑,其能进行文学创作,诗歌创作,音乐创造甚至绘画等等,不禁让人瞠目结舌。本书写于比较早期,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说不定作者的某些预言已成真,说不定世界某个角落已经出现了堪比人类智力的电脑,或者说是具有意识的电脑!未来的电脑将是具有与人类一样的情感与意识的机器,其能对现实世界进行虚拟,人类甚至将分不清自己是在虚拟的世界中还是在现实世界里!期待有生之年能见证到这一天!

很不错的一本书

看这书,觉得前面的关于收益递增的思想很是值得借鉴的。对于我来说解决了'关于我比较笨,努力能够达到自己的期望吗'的问题了。后面是什么样子的没有细致的去看,科技几何式的增长,未来是什么样子都有可能。以后的100年也正是我们一生的时间,提前幻想一下可以了。看书时,即对书中所描写的场景的向往,又对技术的快速发展下自己能否跟上而苦恼不已。

灵魂机器时代,以及《灵魂机器时代》

这本书是本科的时候买的,然后一直到上个月才开始正式看它,然后一直到现在才看完。之所以拖这么久,一方面是看这本书的时候还在连带这看另外基本数,比如《明朝那些事》和《墓碑》,以及《复杂》和《Javascript Pattern》,另一方面则是里面某些段落会引起思考,然后就在那里思考N久,没再继续看书。简单说下这本书的话,我感觉这本书在作者所在的1999年代来说,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杰作,甚至可以算得上是构想狂野的杰作。尤其对于一些作者所身处的历史事件来说,提供了很不错的资料。而且,不得不说的是,能对未来作出如此预测,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很牛叉的事情,这显示了作者深厚的专业功力。不过,另一方面,一本1999年预测未来的书从2012年这个传说中的世界末日来看的话,里面许多东西的时代局限性就体现了出来。对于作者的预言,整体来说是不如作者的上一本书《智能机器时代》中的预测的。许多作者认为2009年会出现的东西,事实上在2012年看来也还没做到,比如对人类的计算机重构(IBM去年年底开始做这个了)。当然也有一些预测是比较准确的,比如大家都用计算机授课,甚至于苹果最近的iBook也可以看作是预言的一部分。这本书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对一些概念的陈述,一部分是对未来的对话式描述与预测,最后一部分是年表与附录。在第一部分的概念陈述中,我们可以将作者的思路都看清楚,从而知道作者究竟是基于什么样的逻辑得出了其后的预言。这部分的核心思想,就是那条收益递增原理。这可以说是这本书的核心思想。作者对于这条原理的得出,从书中看来,是基于观测而得到的维象结论,也可以叫做经验定律。但,事实上,这条原理是可以被“推导”出来的,从而它可以看作是一种必然的东西,而不淡淡是唯象的经验理论。以技术为例,我们知道人发展技术这一过程有很大一类情况,是在脑海中的本质活动事实上是对一个目标问题所设计领域内自己所知道的知识的一种有机组合。比如,我们看到石头,知道石头很坚硬,然后也知道砸在脑袋上很疼,会受伤,于是我们通过将这些知识的有机组合,就得到结论:遇到猛兽的时候,这些石头可以用来保护我们。同样的,我们看到鼠标,看到扫雷界面,点几下以后,怎么玩扫雷就知道了。这也是一种对既得知识的有机组合运用。很多技术就是这么诞生的,比如看到蒸汽将壶盖顶出,通过思考,就能像到蒸汽机——当然,这里从起点到重点需要走过的路还有很长。而且,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如果没有知识,再聪明的人也不会搞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来。因此,对于技术来说,新技术的诞生数取决于已掌握技术的数量,以及研发者本身。前者是很好度量的,甚至于我们可以精确话为:取决于同领域及相关领域中的既得知识量。后者比较难以量化,因为这不单与研发者的研发经验以及在该领域中的经验与精力有关,还和很多别的因素有关,比如研发者的天赋。但,无论如何,我们都知道,新知识的增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原有知识的量和一些相对来说可能比较稳定的因子。学过高等数学的人都知道,这就是一个差分方程,在一个长时间轴的平均近似下,就是一个微分方程,得到的解就是指数函数。从而,放大到整个人类社会,我们可以知道,人类社会的技术积累必然是指数式的。这就是作者那条收益递增规律的由来。这点不但在技术积累上有效,对于别的领域也有效。比如,生物进化中,新基因的诞生也取决于既得基因。交换就不说了,在基因突变中,也是以既得基因为蓝本进行的突变。从而,既得基因约多,诞生出新基因的几率也就越大——这就是技术中的情况,我们将得到一个增量取决于自身量的方程,从而解是指数函数。对于宇宙也是如此。作者此后的几乎所有预言都基于这条原理。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计算机的智能终将超越人类,并且拥有更高的智慧形态。不过,在我看来,事情没这么简单。这里不谈对于2099年,以及之前的人类社会于AI社会之间会有怎么样的冲突,这些冲突作者似乎都认为是不会出现的。这个问题离现在实在太远,所以不谈也罢。有一个问题是,收益递增定律真的是永远正确的吗?一定不会错吗?显然作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但人口分析告诉我们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说人口分析呢?因为人口的递增规律,在最简单的模式下,就是新增人口数量取决于既得人口数量(出生率减死亡率然后乘当前人口总数等于人口增量),因此人口的增长模式,如上分析,应该是指数函数式的。但事实告诉我们:这不对。人太复杂,而上述模式对于一切生物基本都成立(一个简化版本就是费波那锲数列),而对于兔子和细菌等生物的培养观测则告诉我们,它们数量的增长并不是指数函数,而是扁斜S的造型。这就是著名的“人口曲线函数”。这种函数在开始的时候的确是指数函数式的,但随着增长的继续,增速反而会减慢,直到最终完全停止(当然,这是在无穷远的未来了)。而导致这种停止的关键就在于:环境不够你继续增长了。在动态复杂社区网络的节点链接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这就是和收益递增原理所基于的数学模型所伴生的一个现象:环境所允许的最大极限所给出的增长抑制。而在技术增长模式中,这种环境抑制作用其实也是存在的,只不过并不像人口增长问题中那么“稳定”罢了。你看,之前就说过,新知识的增长,取决于同领域或者相关领域中的既得知识量。但,一个领域中的重要的知识点其实是有限的——你可以找到几乎无限多的知识点,但真正重要的很有限。比如等边三角形的内角都是60度,这是重要消息,但每条边的边长多少就是无关紧要的事情了。因此,一旦我们既得知识量即将将整个知识域都填充满的时候,新知识的发现就不再是那么便利的事情了。这个就好比猜谜游戏,一开是总是能相处很多答案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能说出来的答案就越来越少了(如果此时还没想到真正的谜底的话),直到最后你完全再也说不出新的了。技术的发展也是如此,而这种时期就是技术的瓶颈时期。那,我们为什么看不到这点呢(当然了,事实上这点还是比较常见的,只不过一般不大引起人们的注意)?原因在于技术发现的另一种模式,那就是从已得领域突然冒出一个想法,跳跃到了一个新的领域。这种事情的发生是无法用数学来描述的,但它的好处是可以打破瓶颈,引起新的发展。这就好比现代量子技术将打破传统芯片工艺在面对量子壁垒时的技术瓶颈。因此,技术的发展更多是阶梯状的,虽然每个阶段之间的衔接很可能很光滑。回到作者原来的思路上来。作者这次预言没有上一次这么准确,想来一个因素就是我们现代的科技正好已经走入了一个高原阶段了,即将迎来瓶颈——比如,能源。如果不开发出新的石油开采技术的话(事实上,任何石油开采技术都无法将油层中的原油100%地开采出,所以已被开采过的油田在新技术下也可以开采出原油,如果之前不是破坏式开采的话),那么在2050到2100年间我们就会见到无油可用的局面。而现代人类文明都是建立在石油上的——不说机械要用有燃料于润滑剂,就是塑料、大量现代衣服材料和你吃的东西,都源自石油(这就是现代化工业的强大之处)。因此,如果比如我们在2050年就面临巨大的石油危机的话,那也就别去想2099年的硅碳合一了。1999年的环保问题只是小问题,而现在的环保问题则是大问题,从而环保会将许多原本可以投放在别的科研上的资源都挪用掉,从而减缓别的科技的发展脚步。这也是瓶颈的一个体现(体现在方程的第二个参数上)。因此,种种迹象都表明了:作者的预测没能考虑到这些将收益递增规律拖慢的因素,从而预测得太过理想了。当然,这点并不能掩盖作者在许多预测上的惊人而独到的眼光,只要我们将年限适当放宽。就我个人来看,机器终将超越人类的智慧,乃至最后获得灵魂,这点是无可争议的。当我们从一个抽象的角度来看进化与智慧的时候(比如,可以参考我以前写的博客《进化之路》),我们发现,进化的本质就是获得更强的适应性与生存能力。而技术的演化其实本质上也符合进化的模式。因此,就如同生命的诞生注定了智慧的出现一样,技术的发展也注定了新形式的智慧的出现。但,值得关注的问题是:这些新的智慧与灵魂,真的有必要和既有智慧及灵魂相同吗?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反问当今主流的AI界——真的AI出现的话,它难道一定是人类的样子么?这是不一定的,而且在我看来是一定不的。源自自然进化而来的基于计算机的智慧完全可能是和我们的智慧截然不同的。和这些真正的AI所发生的接触和交流,恐怕会超越在真正发生以前所有人的想象,是不可预期的。而我们出于模仿自身而造出的AI,则也将变得和我们想象的不同,因为,正如《株罗纪公园》中那位教授所说的:生命总会找到出路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既然AI的出现是无可避免,而且他们总会超越人类(无论它们是否遭遇瓶颈,这个大趋势还是不会变的,原因是人类显然距离把整棵进化树都撑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那么我们在他们刚诞生的时候是如何对待他们的,就将决定他们后来如何对待人类。比如说,如果你指望用三定律来禁锢AI,让AI服从人类,那么结果就是AI奴役人类——理由很简单,逻辑上似乎完美的三定律实际上的可操作性可真是堪忧。一个金田一探案中的把戏就可以突破三定律了。而,如果你在AI诞生之处报以奴役AI之心的话,那这颗复仇的种子必将深埋AI的灵魂。而以人类一贯的作风,这一幕的出现几成定局。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人类是又一种尼安得特人,最终是要被淘汰的。因此,如果到了2099年,人类在之前找到了度过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而且没有别的什么危机(这个很有可能)的话,那2099年的人类社会也远不会如作者所描述的一般。从某种观点来看,作者所描述的人类社会有一点乌托邦的影子,虽然还是充满了问题与挑战。最后要说一下,作者对于一些物理上的东西的描述还是很值得商榷的,尤其是关于量子的。作者显然是信奉哥本哈根流派的,但实际上,哥本哈根流派却也只是一种流派而已,而且在我看来,是一个正如第一个提出Lorentz变换的Lorentz对该变换的解释,或者第一个提出Schordinger方程的Schordinger对该方程的解释,等等诸如此类的东西(科学史上很多)一样,只不过是早期先驱者对一个新领域的错误认识。这种错误认识在人类科技发展史上不胜枚举,所以再多一个也正常。相比让意识参与到物理中来说,退相干流派就和谐得多了。好了,这本书其实无论如何都是一部不错的值得推荐的书,其中对许多问题的探讨还是很有意义也很发人深思的,这点国内学者估计在新闻联播全剧终以前是不可能做到的了。

库兹韦尔《灵魂机器的时代》解读

《灵魂机器的时代》的作者是美国的雷•库兹韦尔。他不是以一个哲学家或者思想家的面目示人的,而是作为一个发明家为人所知。但这绝不意味着他的发明中没有哲学,而他恰恰通过大量的发明以及诸多预言的实现这些亲身经历,表明这些成就塑造出他的非常高明的哲学。一、库兹韦尔其人百度百科对他的介绍如下:雷•库兹韦尔,美国发明家。他曾发明了盲人阅读机、音乐合成器和语音识别系统。为此他获得许多奖项:狄克森奖、卡耐基梅隆科学奖。1988年,麻省理工学院提名他为“当年杰出发明家”。他曾获9项名誉博士学位,2次总统荣誉奖。库兹韦尔也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他用他的发明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开发出多项造福人类的高科技产品。库兹韦尔是多部畅销书的作者。他1990年出版的《智能机器的时代》成功地预言了电脑将在1998年战胜棋王,该书获得了美国出版协会“最优秀的计算机科学著作”奖。库兹韦尔思想最为颠覆性的方面来自于他对未来人类的预言。这些预言的根据在于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库兹韦尔定律”,又被称之为“加速循环规则”(Law of Accelerating Returns),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技术的力量以指数级的速度迅速发展并扩充。眼下,人类正处于加速变化的浪尖上,这甚至超过了我们历史上的任何时刻,而更多的、更加超乎我们想象的极端事物则在不远的将来一一出现。库兹韦尔在这方面无疑非常乐观,它认为在五十年一百年后,贫困、疾病和我们所依赖的能源之类的话题都将成为过去式,像文物一样被陈列在博物馆里。甚至一个刚出生的小孩的智商可以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一个大学毕业生,只要在基因片段上略加改造便可实现。这些预言开启了所谓后人类学的宏大话题,我在后面会展开论述。简单介绍一下库兹韦尔的几个重要预言。一是电脑超过人脑。根据摩尔定律,库兹韦尔早在80年代就预言:98年电脑将战胜世界象棋冠军。这一预言在97年被证实:1997年5月,一个由IBM设计的深蓝(Deep Blue)计算机与国际象棋世界冠军——俄罗斯的卡斯帕罗夫(Garry Kasparov)进行的一场比赛中, 深蓝以二胜三平一负的成绩取胜。库兹韦尔继续预言:到2027年,用1000美元的价格可以买到超越一个人(脑力)的电脑;到2050,1000美元的价格就可以买到超过全部人类大脑智能(all human brains)的计算机。换言之,40年后只要花一台电冰箱的价格购买的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将超过人类智能的总和。一方面是计算机运算能力的加速提高,另一方面是制造成本的急速下降。我们拭目以待。二是生物人将不存在。理由在于现今突飞猛进的基因密码破译,以及改造和重组技术。指数级增长定律的一个重要的实现计划是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旨在阐明人类基因组30亿个碱基对的序列,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搞清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这个计划的实现过程被定为15年。很多人对此非常悲观,说照此计划,“7年之后仅有1%的基因被破译出来,这怎么可能15年就实现呢?”库兹韦尔说:“如果你每年能完成双倍的突破,从1%开始,七年之后,你就达到了100%,共14年,正好符合计划的日程。”这项计划完成之后,人的自然属性的躯体可能会与技术的产物互相杂糅,比如脑中植入芯片,或者用新鲜的内脏或者细胞取代已经老化的部分等等。到了2045年,“生物学上严格意义”的人将不复存在。三是人类长生不老。库兹韦尔在2004年出了一本书:Live Long Enough to Live Forever。他大胆预言:人可以长生不老。他不但是这样说的,也在这样做。他计划每天吞噬230粒各种各样的“维他命药丸”,这些“药丸”都特别大个,基本上都是他自己选的。他的计划就是身体“再构(reprogram)”,终止老化(stop growing old),大量的吞噬“药丸子”,身体已经半化学化了(chemistry body)。直到目前为止,他的长生不老计划还是有效的。他在实施他的长生不老计划的时候并不是出于宗教的原因,而是完全的理性计算(math)。库兹威尔认为:人类未来可以从互联网上通过下载新的程序来使自己的身体“升级”,使人体更舒适、更强壮和更健康。就如同电影《黑客帝国》中,一个完全不会驾驶直升机的人可以通过往自己身体中下载一个学习程序,在几秒钟之内就能成为一名飞行员一样。库兹威尔预言人类将会在50年内克服死亡问题,到时的医学科技可以让死者“复活”。他宣称他自己死后,将会把自己的尸体冷冻在美国亚利桑那州著名的“阿尔科人体冷冻公司”中保存,等待某一天人类科技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再重新“复活”。库兹威尔道:“我相信人类科技可以在50年内让人复活。我的乐观预测是40年,但不会超过50年。”四是纳米机器人代替人类心脏。库兹威尔说道:“我原来的身体就像‘人体1.0版’,我对它很不满意,它是大自然发明的血肉组合。在显微镜下,我看到自己的白血球包围一个病原体,然后摧毁它。然而这一过程太缓慢了,白血球杀死一个病菌的过程需要一小时。我相信在未来,纳米机器人可以移植进我们的身体,它们可以在几秒钟内完成同样的工作。” 库兹威尔预言,阻止人类长生的另一个障碍就是心脏。人类现在的心脏太容易衰老和崩溃了,库兹威尔预言,纳米机器人可以替代人类的消化和循环系统,未来人类可以抛弃心脏,用纳米机器人来从事在我们体内传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工作。 二、《灵魂机器的时代》提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问题1、时间与混沌定律在一个特定的进化过程中,发生重大事件的间隔时间随着混乱程度的高低而增减。或者说随着混乱(1)或者秩序(2)程度的增加而增加。(P26)(1)混沌递增定律(定义P29)——自然史——宇宙演化(P4-5)、个体生命进化(从出生到死亡P27.青春期似乎除外)——时间变慢(2)收益递增定律(P30)——人类史(技术史)——人类史进化、摩尔定律(P19-20)——时间变快讨论:象棋(麦粒问题)讨论:主体性的时间感知——客观性时间变化的反动2、进化问题库兹韦尔绝没有将人的自然属性与人的技术属性截然分开(很多哲学家认为二者之间不可通约,比如卢梭),而是看成了相互构造的因素人作为自然的(生物的)人,进化速度极其缓慢人作为技术的人,进化速度却以指数级增长。虽然目前尚处在这一指数级的起步的和较低的阶段,但这里库兹韦尔已经留下了充分的进一步解释的可能性,既然人类在过去一百年的平均寿命已经增加了20岁(中国则是在过去50年增加了30岁之多),随着生物技术的应用,寿命增加的幅度将会越来越大。当未来的人死亡离他们很远之时,就出现了序言里的古老的寓言故事的情形。一直以来人们怕死,因为人生苦短。古诗十九首讲的全是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基督教神学(包括佛教)讲生的此岸世界和死后的彼岸世界,为了超脱生死,幻化出一个死后永生的世界。但基督教徒不接受本义上的死亡,他们不敢面对虚无。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也谈到了死,他认为死亡不是单纯的终结,死亡是一种创造和再生,精神的辩证运动的每一个部分和环节都有其死亡,死亡开启了另一个更高的环节,最终通向自由。精神意义上的活着或生存,是每一阶段对自己的确认或承认而斗争的过程(科耶夫的解读)。人也一样。黑格尔通过主奴关系的辩证运动来说明“为承认而斗争”才能确证人活着。海德格尔的命题“人向死而生”更是为人熟知,其基本理路是物通过外在性、不在场而确证了主体的内在的、在场的本质。作为一种超越的哲学,人的存在乃是由存在的外部或者说超越的部分确证的,即死亡。举个简单例子,胃的存在往往是由胃疼确证的,胃疼表现为胃的不正常、功能障碍,正是这种障碍确证了本真的胃的存在。晚年的海德格尔提出“天地神人”四方说,当他谈人的时候几乎前面都冠以定词“终有一死的”,终有一死的人才是人。但是,全部的这些都在一个基本的前提下才有讨论的可能性成立:即作为生物性的人、一个只能活六七十岁的人组成的人类社会。所谓“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如果人真的活到一千岁了,就没有忧了吗?换言之,前人探讨的人的本质,前提都是寿命不到一百岁的人。如果人活到一千岁,如果一千岁时候的人全身已经没有一块组织是生物性的,我们又回到了康德的老问题上:什么是人?3、机器有心吗这一命题更为严格的表述是:机器有自由意志吗?换言之:机器能否像人一样具有专属人的自由意志?这个疑问可以看作是康德“什么是人”的延续。库兹韦尔仍然在故事中开始话题的讨论。P61-63.杰克(1)换了人工耳蜗,(2)装了内置语音系统,(3)装了视网膜影像显示系统,(4)植入辅助记忆的芯片,(5)将大脑换成电子电路系统,(6)身体器官全部更新换代,(7)大脑的破坏性扫描,之后,杰克还是不是杰克?换言之,人们所规定的人之为人的那个因素到底是什么?我记得2001年全国高考的作文题叫“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学生在考场上畅想将伟人的记忆移植到自己身上,然后诞生了一个恼人的问题:假如我披着肖鹏的肉身,大脑里的一切信息都是海德格尔本人的,我究竟是肖鹏,还是海德格尔?或者假设海德格尔大脑停止转动之前技术已经足够先进,将他的大脑活体取出,泡在溶液和器皿中,使得大脑仍旧可以工作(如果外接声音输出系统或许老海还能讲话),可不可以说这个器皿就是海德格尔?或者干脆换个方向问:母腹中的胎儿要发育到哪个阶段,才算是有意识的生命实体?是受精卵细胞,还是出生前一天?问题似乎极难回答。再从机器出发。尽管人类的自由意志脱离动物性的自然属性、发展为社会的或文明的时间极早,但在这几万年的过程中,发展极其缓慢。很难说今天的我在自由意志上而言一定比阿基米德或者苏格拉底更优越。计算机诞生之初长于计算而短于自由意志甚至经验分析,但在自由意志的方面一直坚定不移地发展,不断缩小与人类之间的差距。尽管这种发展看上去是不断精细化的逻辑运算,但它确实越来越接近人的意识。“我寂寞了,陪陪我吧”,这句话可以是电脑语音合成的程序,或者是更复杂的拟人游戏程序,或者干脆已经在数据上学习了人类的一切情感(将其转为概率或博弈式的复杂程序),使得它可以自己根据场景作出反应判断。你说这是机器,还是人?(如果它的模样还是冷冰冰的铁皮,可以给它穿上人的肉体,或者干脆打造成一个男神或女神)问题一:意识究竟是什么?(1)意识是一种逻辑过程,只要建立起这套逻辑(程序),使机器检查自身,自行作出反应,机器就能看起来自行思考了。看起来似乎是无稽之谈,但其实有迹可循,因为只要人的意识和表象之间具有某种内在关联(可以从心理学上将其归纳为科学),就好办了。比如一个女孩子因为男朋友一整天没有搭理她而不高兴,只要计算机在24h内声音识别系统未收到她男朋友的声音,视网膜成像系统未收到影像,就自行启动“不高兴”程序,比如发出愤怒的呜呜声,或者别人打搅机器时机器不予理睬,等等。就算是疯人,也可以模拟,精神病也有发病规律,只要有一定的规律,就可以在“收益递增”的将来用机器实现。(2)传统哲学认为意识是与表象完全不同的东西,与物质根本不可通约,自“我思故我在”之后,理性主义被空前强化起来。但是,不管是笛卡尔的“松果腺”,康德的“物自体”,还是黑格尔的“绝对知识”,都(a)是逻辑的产物;(b)在其两个极端(意识和物质)根本无法通透地解释。海德格尔尽管尝试打通意识的“在之中”和“在之外”,但意识是什么这个问题仍然是被悬置起来的。问题二:思与实证科学分离的后果(1)海德格尔认为,近代科学体系正是从柏拉图的理念和表象二分这一基本图式中发展起来的,它首先被赋予了一种理想模型,其次吸收了近代测量科学的先进成果,发展出了一整套的计算科学。马克斯•普朗克说“现实的就是可被计算的”,这套科学体系同时发展出了现代技术体系,后者与现代资本互相联系,互相进化,互取所需且互为彼此制造出新的领域。(2)自古希腊以来,哲学被视为思或者智慧的事业。然而,哲学在现代走向了终结,它终结于实证科学的大行其道,换言之,以往哲学的任务——宇宙的本源,人类的起源,身体的奥秘,甚至思想的奥秘——被实证科学当成了自己的任务接管过去。而且眼下来看,还有被进一步甚至完全接管的可能。那么,是否还有那么一种纯思,能够不受实证科学的干扰,孜孜不倦地致力于人类智慧的事业呢?问题三:计算机不能做什么?来源于上节课的讨论。德雷福斯70年代写作这本书,探讨了计算机的界限。在序言中,译者(确切地说是校对者)提出了三个问题:(1)计算机能不能完成一些迄今为止主要是靠人的大脑的活动完成的工作?(2)计算机能不能完成一切这种工作?(3)计算机能不能像大脑一样地完成这种工作?对于(1),译者认为这是可能的。对于(2),译者认为,计算机要求将一切问题形式化(或者说逻辑化、程序化),问题在于,人类的感觉和思维是否可以全部程序化呢?译者认为显然不能。问题(3)则复杂得多,关键在于人的大脑的工作机制是怎样的?目前仍然没有定论。所以从机器到人脑的路还很漫长。德雷福斯举了个去餐馆吃饭的例子,似乎只要编写进入-点餐-吃饭-出门四步程序,便可完事。但事实上,偶然性的因素太多,比如想点的菜卖完了,或者菜里有苍蝇,等等,机器没有相应的程序便无法应对。我们固然可以将可能想到的所有偶然事件全部编成程序使其完善,能够解决99.9%的可能,但总有0.1%的例外。再精细的程序,只能将例外缩小,而绝无可能消失。而且复杂之处在于,(1)计算机的识别单位是符号,而人类的识别系统是神经元,二者的原理存在根本性的差异。何况人的思维远非逻辑思维一种,计算机在20世纪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人的具象思维模式。再者,机器在识别符号的时候,无法自行填补符号的空白,比如人可以无障碍地阅读字母顺序偶然拼错的句子,或者脑补一些错觉和假象,机器则困难得多;(2)德雷福斯区分的人工智能最重要的四个领域——博弈、语言翻译、问题求解和模式识别——这四个方面决非永恒固定的“信息加工”模式,因为这一模式本身又取决于人类在世界之中的存在方式,原则上无法用现在能想象到的技巧加以程序化。这本身就是一种循环论证。难以想象一个没有血肉之躯、文化背景的机器人,如何能领会人类的思维模式。问题四:计算机能做什么?我感觉德雷福斯最大的问题在于将计算机视为异质于人的东西为全部前提。似乎传统的、具有肉身的人取得的成就乃是人所固有的,机器无论是何种意义的座架,似乎也无法真正具有与人相提并论的资格。在库兹韦尔那里,机器与人的限度被完全打破了。机器与肉身变得模糊不清,二者之间互相构造,一方面机器习得了人的思维模式(哪怕只是一部分),另一方面人也欣然接受机器带给自身的改造。为什么不呢?谁不想成为能活一千岁、脑中植入一个芯片便可具有人类所有的知识、并且具有高度发达的视觉网络和听觉系统呢?当然,在这之中,人类古朴笨拙的、充满艰辛的生活方式或许将不复存在,甚至有可能差异性的存在也将慢慢消失,更有甚者,有人想象机器可能伸手向人索要权力,甚至爆发革命推翻人类,这都不是不可能,问题在于,这些想象都只能在不可阻挡的大事件成为现实之后,方才能被证实或者证伪。德雷福斯在70年代或许还只能想象计算机只具有逻辑运算的能力,事实上库兹韦尔已经充分预见到,当计算机的感官识别模式完成后,就可以像人一样区分开哪些需要被计算,哪些则不必,比如操纵机械臂接住一只远处飞来的球。那些需要被计算的东西也可以充分借鉴人类获得感官经验的方式,使得经验与计算之间的鸿沟被填平。眼下我们尚在摩尔定律的作用之中,摩尔定律的失效或许还要再过六七年,即当电子元件面积无穷小(或者单位面积承载的信息空间无穷大)之时,但摩尔定律的终结远非收益递增率的终结,或许一种全新的计算方式能够取而代之。我们已经能够预见到,在那时计算机将以多么轻灵的方式存在于人类文明中。而且一旦机器与破译之后的DNA序列互相贯通,或许便可诞生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换言之,人类将正式步入后人类时代,尼采所谓的“超人”将以这种方式呈现。眼下人类的身体缺陷或许只能用笨重的方式来克服,比如近视要戴眼镜,脱发要戴假发,我膝盖里的韧带断了,需要手术取一丛肌肉重新再造一条。而在未来或许近视能够在眼球内部被根治,眼镜只是外在的装饰品,谢了顶可以重新生发,韧带断了可以再造一条更好的人工韧带,使我能大步流星地扣篮,等等。更为关键的是,一旦大脑工作的秘密破译之后,机器便可以迅速地掌握这种技术(算法以几何级数增长,有巨大的丰富性),制造出类似于人的思维、美感、情绪,甚至梦境,简言之,制造出类似于人的意识。问题五:人工语言是否妨害了人类语言的丰富性?其实这个问题只是库兹韦尔探讨的机器制造的音乐、语言、绘画几种方式之一种。库兹韦尔已经发明了一种电脑诗人,简称RKCP,这是一个诗歌生成系统,它阅读得诗歌越多,模仿得就越像。P212我在本科时期,一个学长给我推荐过刘慈欣发明的类似的系统,你只要输入几个词语,选一种诗歌流派,它就能自动写诗。当然,写的诗并不令我十分满意。我输入了衣柜、伤疤、吃、番茄炒鸡蛋这么几个词,选了朦胧诗,一首诗就出来了:在思维的衣柜里/我咀嚼着疼痛的伤疤/中午吃什么/番茄炒鸡蛋我不满意之处在于那些真正的朦胧诗人写的一首诗里总能带来一束集中而强烈的感觉,而这首诗就类似于口水仗,索然寡味。不过这不是全部。就在上周末,我跟一个朋友在外吃饭聊天,他目前致力于开发一些人工智能的程序,首先是计算机自动识别验证码,他做的已经差不多了,由于图像扫描识别技术比较先进,能够识别出较为清新的字母或数字,而把那些干扰的横线排除在外。目前闪动的gif格式的验证码尚无法识别,不过90%网站的验证码已经能够成功突破。他接下来要做的是自动回答问题的机器人。他目前在通用汽车公司,关于汽车的词汇现已全部构建完毕,他要做的就是探索汉语发问的几种模式,每种模式要问什么东西,通过词语的分割和识别来做出相应的回答。我给了他四种发问模式供参考。他说他将来最想做的是让计算机像人一样写诗(这哥们自己是个诗人)。这不是单纯地模仿,而是探索人类写诗的基本思维模式后,将这种思维赋予计算机,让它自己去工作。库兹韦尔的目标也是这个。眼下他已经把学习和模仿的环节做得足够好,计算机写出来的诗挺像这么回事。如果让计算机写古体诗,可能相对而言还会简单一些,因为汉语古体诗规则非常多,有四声八病等繁文缛节,至于写词则更麻烦,从字数到每个字的平仄对仗都需要考究,但这正是计算机的强项,它长于在规则里带着镣铐跳舞。电影《海上钢琴师》里1900最后选择死在船上的理由是钢琴只有88个键,正是有规则、有边界,一句话,它简单,所以才能创作出优美的音乐。至于岸上的世俗世界,无边无际,充满偶然和不测,它复杂,所以1900从不上岸。对于计算机而言,规则越多,反倒越简单。而人类的语言经常打破规则,创造出新的词汇和用法,比如现在的网络语言。就语言本身而言,一部文学作品(比如诗歌)的丰富性就在于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意象空白导致大量的联想空间,但这既可以作为丰富性的原因,也可以作为丰富性的结果。即是说,让电脑本身明白这种意象空白,照样可以创作出浮想联翩的作品。只要电脑能够习得人类的叙述方式(20世纪流行的就是叙事学),讲故事本身就不再是难事。同样的事情在音乐上也值得一说。吴老师课上曾经讲计算性科学的局限时举了一个例子,说有个爱尔兰不怎么出名的音乐家恰好精通电脑技术,将爱尔兰风笛等凯尔特风格的音乐大量输入电脑,然后让电脑自行作曲,作出来后让世界一流的演奏家演奏,底下的音乐大师听后感觉怪怪的,说缺了点什么,又说不出来。最后有个老者说,缺了两桶酒和一些醉醺醺的感觉。这个例子旨在说明,计算性思维不可能弥合理性与感性之间的鸿沟。但现今这条鸿沟越来越不明显。许多人工合成的音乐往往相对于人声而言有出人意料的效果。先前有传闻说维塔斯的海豚音是机器合成的成果。最近网络上又爆出了一首“神曲”,有网友将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里雪姨的台词经过处理用计算机模拟出逼真的声音合成出了一首歌叫《你有本事抢男人,你有本事开门哪》,听下来十分过瘾。如果换成人来唱,估计早就唱断气了。两桶酒和醉醺醺的感觉的差距,可以用更多的量化来弥补。其实这些例子最终归结到的问题是一致的,那就是——问题六:人与机器的界限能否弥合关于这种界限,我想海德格尔、马尔库塞等哲学家从哲学出发谈得已经够多了。库兹韦尔关注的是,人与机器最终合二而一的现实性。这种现实性总结起来归结于以下三个方面成为现实:(1)人的自然属性的最终破译(大脑工作原理、DNA基因密码等),(2)计算机突破自身固有的计算性思维,(3)破译了的人的自然属性的原理与计算机之间的结合。早在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第198节,黑格尔说:“生产的抽象化使劳动越来越机械化,到了最后人就可以走开,而让机器来代替他。”传闻黑格尔早年的《耶拿实在哲学》手稿中还有论述机器人的段落,我没看过不得而知。在黑格尔这一句话中我们隐约在哲学上能够看出:人与机器在辩证运动的最高阶段是相互和解的状态,机器能够取代人的劳动,而事实上,由于机器的本质等同于人的本质,因此无人身的、机器的劳动等同于人类劳动的最高状态。在库兹韦尔1999年出版这本《灵魂机器的时代》的时候,他预言了2009、2019、2029、2049、2072、2099年以及数千年之后的人类社会的图景。眼下2009年已过,我们回过头来检验库兹韦尔的预言,发现基本是吻合的。无线技术的普遍运用、ipad等超薄电脑的使用、虚拟交往的盛行(网购)、翻译系统的进化、音乐家被电脑音乐家排挤等都已成为现实。唯一还处于瓶颈的是癌症仍未被攻破,但就降低死亡率来说,已经初见成效。我想在座的各位活到2049年应该没什么问题,库兹韦尔在2049年对食品的预言暗含了能源危机已然充分解决的可能性。最后做一些展望吧。我时常问自己为什么要来读哲学,哲学是什么,那激动我们的东西又是什么。我想最后一个问题不外乎是源源不断正在打开的现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空间,我们在其中思考、创造,并确证着自己的存在。前些日子在微博上跟一位年轻的学者小小争论了一下,他说:“人们总以为过去是固定而封闭的,未来才是自由而开放的,事实并非如此。即使不是历史学家,也少有人谈论未来,人们整日谈论和思考的,总是过去(无论是刚发生的事,还是发生了很久的事)。而所谓的新闻,也一定是旧闻(所有的新闻,都必定是已经发生过的事),过去于当下而言,一定是丰富而开放的。”我回应道:“我多么希望咱们干哲学这行能多谈谈当下和未来。谈过去谈得太多是一种悲哀,要学会适度遗忘。”然后他用本雅明“真正的解放,不是儿孙们幸福的美梦,而是先辈受奴役的记忆”来回复我。我感到对待古和今的态度是这种分歧的关键。它区分了专家和先驱。我之所以选择库兹韦尔的这本书,可能也是出于对先驱的崇敬之情。尽管先驱经常作为蚊虫叮食的尸体的面目出现。

灵魂机器可以永生

对未来社会发展作出了准确预测。创造具有灵魂的机器,将人的意识上传到灵魂机器实现永生,这是人类永生梦想的现实版本。欢迎加入【灵魂机器永生群】QQ群号:192058963欢迎浏览相关博客:思考者http://blog.sina.com.cn/hyl2k很久以前我就开始对神奇的心理现象着迷,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人对过去有寻根的欲望,人有探究未来的欲望,人有认识自己的欲望。基于这三种欲望,人们进行着无休止地探索之旅,我相信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都会对这三个问题孜孜以求。人的思考是建立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之上的。当人们学会思考,世界逐渐变得透明;人们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人的视野从眼前的一切转向虽然不能直接看到却仍存在着的事物,这是一个深刻的进步;人们将探索视野逐渐转向自己的思想,终于发现世界因我们的思考才具有了形状,真正的世界是无形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我们的心灵?要深刻地探究世界,首先要认识自己的心灵,这是“跳出来”的思维方式,是尊重客观的思维方法。对心理的探究使我有了新的发现:人的肉体与心灵的关系是实体与功能的关系,我的肉体支撑着我的心灵,别人的肉体支撑着别人的心灵,因为肉体的差异,心灵也存在着差异。这就是说,心灵是通过肉体塑造的,灵魂是可以塑造的。生命是什么?是生生不息的新陈代谢活动。生命与组成身体物质的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生命具有结构的稳定性。人的一生,组成身体的物质代谢许多次,生命却一直还是那个生命。同理,人的心灵也是依赖物质的运动,人的心灵也可以在存在长河中更换物质基础的。跨出这一步,心灵的长期存续就成为可能。生命代谢是渐进发生的,我们不可能一次更换所有的生命物质,否则生命就因中断而死亡,或者根本就不是原来的生命了。心灵所依赖的物质的更换也存在这个问题,因此在给心灵更换物质基础时,也必须是渐进的,即在自己能感觉、自愿接受的情况下更换基础物质。计算机技术的给灵魂的迁移创造了可能,计算机与人脑的基础过程都是信息处理过程。人的心灵却有着灵活性和自我觉醒能力,计算机却没有这种能力。找到差异,就能够迎头赶上。用灵魂机器实现永生,难点有二,创造灵魂机器和意识的迁移。这无疑是巨大的工程,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了曙光。计算机高速发展为实现灵魂机器创造了条件,真正滞后的是对意识、心理、人格的基础理论研究;计算机依据人的思维结构形成相同的心理功能,才能为意识迁移创造条件。而读取人类完整的心理个性,是决定迁移是否成功的关键。科技的进步将使之成为可能。任何一个宏伟的工程都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需要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这个工程遥远吗?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受益吗?1988年的时候,一台IBM PC 需要大约十万元人民币,我多么希望拥有一台电脑,那时许多人的工资还不到100元,我当时想可能这辈子也无法拥有一台电脑。现在回头看看,当时的想法是多么得狭隘。科技在加速发展,一切皆有可能。如果不努力,也许我们永远也不能实现梦想;如果发挥集体的智慧,世界将变得比我们能够想象得更美好。个人能做些什么?现在是众包的时代,善于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能够创造出以往无法做到和个人无法做到的事。互联网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就好像核反应物的原子相互靠近,并且还在逐渐靠近,连锁反应即将发生。这场变革的结局是什么?是知识的爆炸,人类智慧将上升到一个新台阶,同时将产生新的生存形态—计算机虚拟生存。虚拟生存的主体是我们的思想(灵魂),而不是我们的物质生命,我们每个人的自我感觉的存在,其实是思想的存在,而物质只是支持这种存在的基础,就好像我们脚下的土地。植物是需要扎根于土地的,而动物却是可以跑来跑去的,灵魂能够实现迁移,就相当于我们的灵魂长了腿,不再与躯体铆合在一起,这种解脱,是一种升华,是一种自由和解放。保持永恒的自我。“我”的概念包含什么?以目前生物生存形态看来,包含着代表个人的一切属性,身体、相貌、能力、记忆、意志、情感、社会关系等。然而我们的身体通过代谢,物质已经被替换;我们的相貌可以通过整容改变,也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衰老;我们的能力会通过不断学习和训练而提高;我们的记忆会不断产生和遗忘;我们的意志会随着思想和身体状态而变化;我们的情感会因观念而变化;社会关系因自身和外界变化而变化。个体尚且不能永恒,何来不变的自我?自我就是一种连续性,而不是不变性,我们可以变,但变化是需要依据的,只要变化在我们的意愿允许的范围之内,我们都能够接受这种变化。能够跟随自己的心愿,变化又何妨?大家都能永存下来吗?理论上讲,虚拟空间几乎是无限的,区区几十亿人,进入虚拟空间并不拥挤,随着计算性能的提高,计算空间的物理平台向宇宙空间的扩展,计算空间的扩展速度远远超过人类灵魂数量增长速度。宇宙有多少颗星球?人类文明能够散播多远?人类对未来的期待和宇宙一样广阔。灵魂存在的意义。人类的享乐感,是生物产生的幻象。人在玩游戏的时候感觉到快乐,这种赢的快乐让人获得极大地刺激和满足,游戏的本质就是竞争,竞争能促使人类不断地发展。竞争是所有生物与生俱来的本能,这种本能衍生出游戏,衍生出享乐感。设想如果人们对竞争失去了热情,生命就会难以为继。自从人类意识觉醒后,人类开始寻找真正具有意义的事。我们都知道我们不是仅仅为了自己而活,我们有情感、有社会关系,如果失去了情感和社会关系,我们将退化为低等动物。我们活着最大的意义在于我们在支撑着人类社会,一个人的意义不会大于整个社会,而只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奉献者。人们通过影响社会而获得存在价值。这样,每个灵魂的存在都有了意义,那就是推动社会的发展。每个人由于能力不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不相同,只要能够尽力,每个人的存在都是有意义的。这篇文章写的是本人对通过灵魂机器实现永生的思想产生过程,论述了虚拟生存形态出现的必然性和现实性,以及对我们每个人的意义。对未来做了大胆的展望,分析了具体实现难度和实现道路。科技在发展,我们不可能将未来看成一个点,我们以现在的观点看未来,肯定会有一定的思维局限,但是能够说出现在的真实想法,也是很有价值的。

思想深刻的一本著作

库兹韦尔的三本著作《灵魂机器的时代》《奇点迫近》《活得够长活得更幸福》我都看过,其中《奇点迫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是看英文版的。我觉得他的著作基本还是相当严谨的。他科学预测的准确也是世上罕有的,比如1998国际象棋比赛电脑取胜的预测……我和他本人有过书信往来,我对他的2010s的“计算机融入环境中”的预测有疑问,他解释说,许多家电,如洗衣机、电冰箱、手机……都采用了微型计算机……相当热心的一个大家。    我觉得不少朋友的评论不靠谱,说什么人工智能不可能实现。科技一直呈指数型加速进步……既然智力近于0的基因最终能导致我们人类的出现,那么有什么理由,人类的文明就造不出智能生命来?不要忘了,对大脑的扫描、认知技术也是加速进步的……大脑的复杂是立体非线性结构而不是无序……对大脑的模拟是人工智能的一条通路。的确,上个世纪人工智能遭遇了些挫折。但现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依然火热,暂时性的失败不代表以后就不能成功!而且有朋友还搞出“民科”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美国的大部分创新都是民间搞出来的,“民科”有什么问题吗?是爱因斯坦有问题,还是爱迪生、抑或是霍金有问题?……

有点超前的“预言帝”?

当初是看了封面的概要和封底作者的介绍,翻了目录,最后发现每章结尾有对话体,跟(还没读的)GEB类似,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借回。昨天开始读时才惊讶地发现,这本书的推荐序是余秋雨写的,一阵不爽的感觉。真是吓到我了,一度怀疑自己借错书没。好吧,我有偏见,对他也没好感,尽管浏览了他的序...说回来这本书设计的知识面比较广,有些生物学、意识、哲学、量子方面的看不太明白。不过作者写得很轻松,不会读不下。以过去、当前、未来三部分来阐明人类、机器与智能的关系与发展,特别是每一章后面的“对话”,更加使得内容趋向于轻松(时不时有幽默),却又不失严谨,因为作者刚好在这一部分扩展性地或详细地“解答”那个他构思出来的“甲”。不得不佩服的是,书中第八章作者列出了他历来(原版书出于1999年)的“预言”,大多都相差无几(当然啦,作者列出的大多都是“成功的预言”)。但别急,当我们看看1999年的作者预言2009年(第九章)的情况时,会发现其中的一些已经成真了,例如“各年龄档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计算机——它薄薄的、像写字板一样...”,这不就是iPad吗?“书报杂志可以在相当于一本小开本书籍大小的显示器上阅读”,这是指Kindle吧?“至少有半数的交易在网上完成”和“虚拟商店”是说淘宝?还有远程教育和学习、触觉技术、宽带无线信息网络...更疯狂的预言甚至还包括虚拟性爱,这个太超前了,不过后面章节的“对话”中还会讨论,然后作者针对小孩子滥用虚拟现实的技术说了一句“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关于“虚拟现实”的对话,P271)我想这里作者想说的就是人性方面,就如“七原罪”的那一类。从现实来看,作者的预言还是太超前的(尽管作者在书中说他的预言都相当保守P258),不过这刚好给我们的想象力提供了方向,就像科幻小说和电影那样看得我们满是憧憬或是忧虑。例如,当谈到生物工程的负面影响时,作者说他在上一本书是“我是有意的,我当时不想给不合适的人以任何启发。”(P281)也就是说,作者还有隐藏起来的想法,或许这些能够对现在产生影响,真吓人...对于未来的预言,作者一直用图灵测试来检测这些灵魂机器,尽管他在前面章节说过图灵测试的局限性:太以人为中心。最后,不知怎么理解在书的结尾作者说“物理学定律不会被智能生物推翻,但会在它面前失去作用。”(P333)牛顿的经典力学不也是不能适用于一切情况的吗?不过我也有疑问,作者自己本身也算程序员,实现过一些可用的有用的人工智能程序,那么以后还会不会不需要码农了呢?我从书中能看到作者对未来的预言中还是跟软件紧紧联系的,那到时的软件由谁来开发?难道全由灵魂机器代劳。历史上西方的工业大发展时代,曾经工人们抵抗技术的发展,怕自己丢了工作,这也是卢德派运动的一个原因。以后是不是也会这样子?我想大概不会,因为现在我们已经可以从不少科幻小说和电影中似乎能看到未来的面貌了,不也是习以为常吗,或许脑袋已经开化了能接受这一切。以书中一句话来结束:“当然,请记住,引导社会走上这条(技术发展)道路的是物质需求而不是精神需求。”P240------一点点摘抄:http://book.douban.com/annotation/17267847/


 灵魂机器的时代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