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

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4
ISBN:9787806130353
作者:殷海光,林毓生
页数:211页

内容概要

林毓生(Yu-sheng Lin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历史系教授、当代著名学者,1934年生于沈阳,原籍山东黄县,7岁时移居北平,14岁随家人迁入台湾。1958年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1960年赴美深造,1970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哲学博士学位,后在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任维吉尼亚大学访问助理教授。1970年开始执教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历史学系,主讲中国思想史,于2004年退休,改任该系荣誉教授。1994年当选为台湾的中央研究院院士。
林毓生教授的著作主要有:The Crisis ofChinese Consciousness: Radical Antitraditionalism in the May FourthEra(1986)(该书中译本《中国意识的危机》,穆善培译,苏国勋、崔之元校,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初版、1988年增订再版)、《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三联书店,1988)、《政治秩序与多元社会》(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9)、《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合著,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热烈与冷静》(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从公民社会谈起》(即出)等。

作者简介

本书最初是由台北狮谷出版公司于一九八一年出版的,后来台北远流出版公司于一九八四年曾发行再版。这本小书今天得以与大陆读者见面,笔者内心甚觉快慰。书中主要收集了作者于一九六○年负笈来美以后与先师殷海光先生之间的通信。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面壁与凿壁:殷海光与林毓生的通信     1960年,林毓生赴美国芝加哥大学,从哈耶克读书,和仍在台大的恩师殷海光书信不断,读他们的《通信集》,有些感慨。林毓生的赴美,殷海光先生以为是为穷居海岛的自己打开了一扇窗户,林甫抵美,便为老师寄来了社会学家默顿(Robert Merton)的代表作Social Theory & Social Structre,直至1969年殷海光先生去世,二人书信中就西方尤其是美国,人文科学尤其是社会学方法论往复讨论,从未中断,哈耶克、帕森斯、奈特(Frank H. Knight)、席尔斯(Edward Shils)、布兰伊(Michael Polanyi),甚至包括当时还是年轻教师的史华慈等人的著作和思想,都在二人的交流范围之内。中国的社会学,在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替马克思主义这个唯一正确、唯一科学的社会学腾地方,已被光荣取消,殷林二人讨论中的这些人,要到改革开放后,才逐渐进入大家的视野。殷先生尚以当时的台岛为文化沙漠,那当时的大陆也只好称文化真空。不同的是,林先生凿壁取光,沙漠尚有绿洲,大陆则是闭门谢客,足不出户,手捧半本毛语录,自认尽知天下事。革命秋风一起,无数大树飘零,想来可叹!  殷先生是金岳霖的学生,罗素的再传弟子,对逻辑,对方法,情有独钟。林先生初到美国,也服膺其理论的系统与严整。这样,两个人谈论中涉及到对中国学人的评价、反省和骂,就格外有趣。对所谓“新亚书院式的糊涂虫”的鄙视不消说了,还有一些人,提到名字,出版不得不用×××相代。  认真的批评,可举两个人。  一是周策纵。林毓生致殷海光说:“周君的书,不知您见过否?document非常好,但因为他没有政治思想与社会思想的背景,有没有很敏锐的分析能力,该书只不过是一整理极好的材料书而已,解释的工作还需要像您这样的人去做。”这大体与我读书的印象相符,试与阿里夫•德里克《中国革命中的无政府主义》对比,理论探讨的深度,确实差了一筹。  二是牛人胡适。林毓生认为,“他带给中国知识界的灾害恐怕多于恩惠。奇怪的是:自五四以来像他这种只会‘眼到、手到、脚到’,内心深处平淡的像一杯白开水的人,怎么会领导群伦数十年?傅孟真以霸才闻,又怎么会居然被他罩住一辈子?(等而下之的,当然更不用提了)当然,骂他的早已很多,但大都糊涂不堪,或别有用心,结果只造成他的声名更大,发散的影响更大。  “他个人长袖善舞,精于做人之道(这在他的留学日记里倒有坦然的自述),当然是造因之一,但近几十年的人才贫瘠(也许有许多人才是被压在社会底下),无人能拿出一套结实的思想来,我想大概是造成‘胡适现象’的主因。”  林毓生指出,胡适两大言论,一是科学方法,竟不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八个字,这与在经验基础上追求普遍规律的现代科学并不契合。二是东方“人拉车”不是精神文明,西方“机器拉人”才是精神文明。胡适的精神文明实包含有道德含义,与机器所代表的科学的动机,并没多大关系。  殷海光致林毓生说:“从表面上看,胡博士的学问很博;可是,稍一穷诘,真是浅得很。像这样的人,如何不像你所说的‘终生崇拜这样的美国文明’。令人遗憾的是,这类人物居然成了学术重镇,和新时代的领导者。你曾经告诉过我:‘中国近几十年来,凡是发生大的影响的人,无一不是糊涂虫。’这话常在我心里荡漾。默念中国近几十年来,在知名人物里,除了严又陵及梁启超二位先生比较有些成熟的见识以来,都是青苹果。这些人物的名望和地位及所事,无一与其知识和才能相埓。试问一个工程师需要几年培养?一位物理学家需要几年才成形?一名真有思想的人要有多少时间的心智努力才成得了气候?这几十年来的实情则是,无论什么人,只要机会巧,打乱仗打胜了就可成神,鸡犬也跟着升天。甚至学界也是讲‘混’。所以,一切都乱。我们不知何时才黄河清。”  他们对胡先生,或许缺乏一点同情的了解,但提出的问题,却值得深思!    (殷海光 林毓生:《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版,1996年第2次印刷。)  
  •     殷海光和林毓生都一致地很鄙薄胡适,认为他肤浅。其中殷海光对梁启超似乎还有些好感,我觉得这是不通的。梁启超和胡适是一类的人,适合开风气而不宜于做实事,两位当然都是天分极高的人,远甚于殷海光以及林毓生,但却也都耐不住寂寞。假如这两位能够像严耕望一样的用功,成就将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另外,以为梁启超实在就是一个记者型学者。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这本书开头看起来有些难受,只见学生在向老师传道;后头却有些平等深入的交流,于我心有戚戚焉。
  •     义兼师友,为理想,为自由。虽为书信,却言短意深
  •     殷海光的文字极佳,很喜欢。
  •     a.满书浓浓的师生情谊 b.从侧面感受蒋执政期间台的蒙昧 c.做学问就好像在剃刀边缘走路 d.人无完人,大师也有拖延症,别被光环效应蒙蔽 e.追求真理是孤独的,然此举或能启迪后人
  •     两代知识分子的真实对话,不矫揉,不造作
  •     海光我师,在这种环境下还不能有所成就就该一棒子打到地狱下去!哈哈哈哈他们的对话太可爱太雷了~
  •     如此自负,又是哈耶克的“高足”,到今天竟然成就寥寥,真是可怜。尤其与自己看不起的那些人一比,更加可怜。没来由的优越感,自命清高式的精英主义,“腥腥相惜”、臭味相投,真是一对活宝。初赴美,殷林二人的师生关系便已倒置,也许这才是林博士发表这些信件的真实原因吧。
  •     挺有意思。信息量很大。前言讲述了林毓生学术启蒙的经历,师生的通信中有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讨论,有对胡适的评价,对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发展的看法,关于自由主义为何没能在中国发展起来的讨论,林毓生对美国文化、美国人的观察与评价。其中也不乏人文关怀与诗意感受。殷海光真的很有诗人气质!
  •     殷林的師生情讓我想起余英時和錢穆;感人非常
  •     和黎汉基的书对照看
  •     两条一样自大而孤独的野狗忽然相遇了,于是它们决定一起狂吠······
  •     一系列精彩的师生间往来书信
  •     当年王元化先生主编,上海远东社出的这套学术集林丛书实在很赞
  •     没想到这本书评论还很多,现在看来还是一般的
  •     书淘于周六海河边地摊,内容从新的那一版上已经读过了,但看到这版依然欣喜不已。师生之间的情谊最是难得。
  •     知如何成为一个文化人,亦知成为一个文化人意味着什么。
  •     自由的心魂,生命的体认.
  •     九六年的再版。提起殷海光,内地鲜有人知,在董桥《白描》中读到。
  •     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