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机器的时代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4-01
ISBN:9787532739240
作者:(美)雷·库兹韦尔
页数:371页

章节摘录

  开发具有人脑功能的硬件  从第一章的“1900-1998年运算速度指数增长表中”可以看出,表示增长指数的曲线在逐渐上升。计算机的速度(每千美元秒的运算次数)在1910至1950年间,每三年翻一番;在1950至1966年间,每两年翻一番;而现在则每年翻一番。这表明指数增长率中亦可能存在指数增长。  然而,在这一加速增长过程中,产生明显的加速度可能要归功于的开关速度。所以,以指数形式提高速度是第一个组成部分。晶体管的缩小使得芯片生产厂家能把更多的元件做在一个集成电路块上,所以,以指数形式增加运算器件密度是第二个组成部分。  在计算机刚刚问世的时候,提高它的整体运算速度主要靠第一个部分,即提高电路速度。可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先进的微处理器开始运用被称为“流水线”的并行处理方式,即同时处理多个运算(有些70年代的大型机就采用了这项技术)。这样,以每秒处理指令数来计量的计算机处理器速度也反映了第二个组成部分:由于运用了并行处理方式,运算密度增大。  随着增加运算密度的技术日趋成熟,处理器的速度现在每12个月就能翻一倍。建造以硬件为基础的神经网络现在已完全可行,因为神经网络处理器相对比较简单,而且高度并行。这样我们就可以为每一个神经细胞建一个处理器,并在最终为每个神经细胞节点设置一个处理器。摩尔定律能使处理器的速度和数量每两年翻一番,也就是使神经细胞节点的每秒运算次数增加四倍。  因此,计算机速度指数增长中的明显加速可能是收益递增律的两个组成部分的得益能力不断提高的结果。  ……

内容概要

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美国发明家。他曾发明了盲人阅读机、音乐合成器和语音识别系统。为此他获得许多奖项:狄克森奖、卡耐基梅隆科学奖。1988年,麻省理工学院提名他为“当年杰出发明家“。他曾获9项名誉博士学位,2次总统荣誉奖。
库兹韦尔也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他用他的发明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开发出多项造福人类的高科技产品。
库兹韦尔是多部畅销书的作者。他1990年出版的《智能机器的时代》成功地预言了电脑将在1998年战胜棋王,该书获得了美国出版协会“最优秀的计算机科学著作”奖。

书籍目录

推荐序
致读者
序言 无情的事实
第一部分 探索过去
第一章 时间和混沌定律
第二章 进化的智慧
第三章 心灵与机器
第四章 地球上新型的智能生物
第五章 环境与知识
第二部分 为当前做好准备
第六章 打造新的大脑
第七章 构建新的躯体
第八章 1999年
第三部分 面对未来
第九章 2009年
第十章 2019年
第十一章 2029年
第十二章 2099年
后记:外星人重访地球
智能生物关切宇宙的未来
附录:1.宇宙演化、生物进化、科技发展大事年表
2.本书重要术语解释

作者简介

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纳米材料是当代科技三大前沿。到21世纪,这三大技术将合力打造出新的智能机器,将重塑人类的大脑和躯体。作者大胆预测:21世纪,人类和机器将难分彼此,人类将不再是万物之灵。电脑将比人脑有高一万倍的智能。机器不仅具有智能,而且具有灵魂,将具有人类的意识、情绪和欲望,而人类身体中植入了用生物工程和纳米材料制成的电脑芯片、人造器官,将比现代人类更长寿,有更强的学习能力,更灵敏的视觉和听觉,而虚拟现实有可能使人机发生“恋爱”……这不是科幻小说,更不是天方夜谭,这是库兹韦尔为我们描述的“灵魂机器的时代”。 本书最末的大事年表中展示了宇宙演化、生命进化和科技发展的历程,使读者对世界科技的发展过程和走向一目了然。

图书封面


 灵魂机器的时代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作者的知识相当的丰富,对计算机人工智能当前的发展可谓是相当的了解,作为一名计算机软降工程师,作者写过很多人工智能的软件,开过多个公司,对作者非常佩服。作者在本书中对人脑的机制做了非常具有信服力的分析,我对书中提出的某些观点非常赞同,如人脑的并行处理能力要远远高于计算机,而人脑的因果推理计算能力则要远远逊于电脑,如何提高计算机的并行处理能力是实现人工智能的关键所在!看了本书后,才觉得自己真是孤陋寡闻啊,原来世上早已研制出了具有相当智力的电脑,其能进行文学创作,诗歌创作,音乐创造甚至绘画等等,不禁让人瞠目结舌。本书写于比较早期,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说不定作者的某些预言已成真,说不定世界某个角落已经出现了堪比人类智力的电脑,或者说是具有意识的电脑!未来的电脑将是具有与人类一样的情感与意识的机器,其能对现实世界进行虚拟,人类甚至将分不清自己是在虚拟的世界中还是在现实世界里!期待有生之年能见证到这一天!
  •     看这书,觉得前面的关于收益递增的思想很是值得借鉴的。对于我来说解决了'关于我比较笨,努力能够达到自己的期望吗'的问题了。后面是什么样子的没有细致的去看,科技几何式的增长,未来是什么样子都有可能。以后的100年也正是我们一生的时间,提前幻想一下可以了。看书时,即对书中所描写的场景的向往,又对技术的快速发展下自己能否跟上而苦恼不已。
  •     这本书是本科的时候买的,然后一直到上个月才开始正式看它,然后一直到现在才看完。之所以拖这么久,一方面是看这本书的时候还在连带这看另外基本数,比如《明朝那些事》和《墓碑》,以及《复杂》和《Javascript Pattern》,另一方面则是里面某些段落会引起思考,然后就在那里思考N久,没再继续看书。简单说下这本书的话,我感觉这本书在作者所在的1999年代来说,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杰作,甚至可以算得上是构想狂野的杰作。尤其对于一些作者所身处的历史事件来说,提供了很不错的资料。而且,不得不说的是,能对未来作出如此预测,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很牛叉的事情,这显示了作者深厚的专业功力。不过,另一方面,一本1999年预测未来的书从2012年这个传说中的世界末日来看的话,里面许多东西的时代局限性就体现了出来。对于作者的预言,整体来说是不如作者的上一本书《智能机器时代》中的预测的。许多作者认为2009年会出现的东西,事实上在2012年看来也还没做到,比如对人类的计算机重构(IBM去年年底开始做这个了)。当然也有一些预测是比较准确的,比如大家都用计算机授课,甚至于苹果最近的iBook也可以看作是预言的一部分。这本书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对一些概念的陈述,一部分是对未来的对话式描述与预测,最后一部分是年表与附录。在第一部分的概念陈述中,我们可以将作者的思路都看清楚,从而知道作者究竟是基于什么样的逻辑得出了其后的预言。这部分的核心思想,就是那条收益递增原理。这可以说是这本书的核心思想。作者对于这条原理的得出,从书中看来,是基于观测而得到的维象结论,也可以叫做经验定律。但,事实上,这条原理是可以被“推导”出来的,从而它可以看作是一种必然的东西,而不淡淡是唯象的经验理论。以技术为例,我们知道人发展技术这一过程有很大一类情况,是在脑海中的本质活动事实上是对一个目标问题所设计领域内自己所知道的知识的一种有机组合。比如,我们看到石头,知道石头很坚硬,然后也知道砸在脑袋上很疼,会受伤,于是我们通过将这些知识的有机组合,就得到结论:遇到猛兽的时候,这些石头可以用来保护我们。同样的,我们看到鼠标,看到扫雷界面,点几下以后,怎么玩扫雷就知道了。这也是一种对既得知识的有机组合运用。很多技术就是这么诞生的,比如看到蒸汽将壶盖顶出,通过思考,就能像到蒸汽机——当然,这里从起点到重点需要走过的路还有很长。而且,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如果没有知识,再聪明的人也不会搞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来。因此,对于技术来说,新技术的诞生数取决于已掌握技术的数量,以及研发者本身。前者是很好度量的,甚至于我们可以精确话为:取决于同领域及相关领域中的既得知识量。后者比较难以量化,因为这不单与研发者的研发经验以及在该领域中的经验与精力有关,还和很多别的因素有关,比如研发者的天赋。但,无论如何,我们都知道,新知识的增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原有知识的量和一些相对来说可能比较稳定的因子。学过高等数学的人都知道,这就是一个差分方程,在一个长时间轴的平均近似下,就是一个微分方程,得到的解就是指数函数。从而,放大到整个人类社会,我们可以知道,人类社会的技术积累必然是指数式的。这就是作者那条收益递增规律的由来。这点不但在技术积累上有效,对于别的领域也有效。比如,生物进化中,新基因的诞生也取决于既得基因。交换就不说了,在基因突变中,也是以既得基因为蓝本进行的突变。从而,既得基因约多,诞生出新基因的几率也就越大——这就是技术中的情况,我们将得到一个增量取决于自身量的方程,从而解是指数函数。对于宇宙也是如此。作者此后的几乎所有预言都基于这条原理。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计算机的智能终将超越人类,并且拥有更高的智慧形态。不过,在我看来,事情没这么简单。这里不谈对于2099年,以及之前的人类社会于AI社会之间会有怎么样的冲突,这些冲突作者似乎都认为是不会出现的。这个问题离现在实在太远,所以不谈也罢。有一个问题是,收益递增定律真的是永远正确的吗?一定不会错吗?显然作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但人口分析告诉我们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说人口分析呢?因为人口的递增规律,在最简单的模式下,就是新增人口数量取决于既得人口数量(出生率减死亡率然后乘当前人口总数等于人口增量),因此人口的增长模式,如上分析,应该是指数函数式的。但事实告诉我们:这不对。人太复杂,而上述模式对于一切生物基本都成立(一个简化版本就是费波那锲数列),而对于兔子和细菌等生物的培养观测则告诉我们,它们数量的增长并不是指数函数,而是扁斜S的造型。这就是著名的“人口曲线函数”。这种函数在开始的时候的确是指数函数式的,但随着增长的继续,增速反而会减慢,直到最终完全停止(当然,这是在无穷远的未来了)。而导致这种停止的关键就在于:环境不够你继续增长了。在动态复杂社区网络的节点链接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这就是和收益递增原理所基于的数学模型所伴生的一个现象:环境所允许的最大极限所给出的增长抑制。而在技术增长模式中,这种环境抑制作用其实也是存在的,只不过并不像人口增长问题中那么“稳定”罢了。你看,之前就说过,新知识的增长,取决于同领域或者相关领域中的既得知识量。但,一个领域中的重要的知识点其实是有限的——你可以找到几乎无限多的知识点,但真正重要的很有限。比如等边三角形的内角都是60度,这是重要消息,但每条边的边长多少就是无关紧要的事情了。因此,一旦我们既得知识量即将将整个知识域都填充满的时候,新知识的发现就不再是那么便利的事情了。这个就好比猜谜游戏,一开是总是能相处很多答案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能说出来的答案就越来越少了(如果此时还没想到真正的谜底的话),直到最后你完全再也说不出新的了。技术的发展也是如此,而这种时期就是技术的瓶颈时期。那,我们为什么看不到这点呢(当然了,事实上这点还是比较常见的,只不过一般不大引起人们的注意)?原因在于技术发现的另一种模式,那就是从已得领域突然冒出一个想法,跳跃到了一个新的领域。这种事情的发生是无法用数学来描述的,但它的好处是可以打破瓶颈,引起新的发展。这就好比现代量子技术将打破传统芯片工艺在面对量子壁垒时的技术瓶颈。因此,技术的发展更多是阶梯状的,虽然每个阶段之间的衔接很可能很光滑。回到作者原来的思路上来。作者这次预言没有上一次这么准确,想来一个因素就是我们现代的科技正好已经走入了一个高原阶段了,即将迎来瓶颈——比如,能源。如果不开发出新的石油开采技术的话(事实上,任何石油开采技术都无法将油层中的原油100%地开采出,所以已被开采过的油田在新技术下也可以开采出原油,如果之前不是破坏式开采的话),那么在2050到2100年间我们就会见到无油可用的局面。而现代人类文明都是建立在石油上的——不说机械要用有燃料于润滑剂,就是塑料、大量现代衣服材料和你吃的东西,都源自石油(这就是现代化工业的强大之处)。因此,如果比如我们在2050年就面临巨大的石油危机的话,那也就别去想2099年的硅碳合一了。1999年的环保问题只是小问题,而现在的环保问题则是大问题,从而环保会将许多原本可以投放在别的科研上的资源都挪用掉,从而减缓别的科技的发展脚步。这也是瓶颈的一个体现(体现在方程的第二个参数上)。因此,种种迹象都表明了:作者的预测没能考虑到这些将收益递增规律拖慢的因素,从而预测得太过理想了。当然,这点并不能掩盖作者在许多预测上的惊人而独到的眼光,只要我们将年限适当放宽。就我个人来看,机器终将超越人类的智慧,乃至最后获得灵魂,这点是无可争议的。当我们从一个抽象的角度来看进化与智慧的时候(比如,可以参考我以前写的博客《进化之路》),我们发现,进化的本质就是获得更强的适应性与生存能力。而技术的演化其实本质上也符合进化的模式。因此,就如同生命的诞生注定了智慧的出现一样,技术的发展也注定了新形式的智慧的出现。但,值得关注的问题是:这些新的智慧与灵魂,真的有必要和既有智慧及灵魂相同吗?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反问当今主流的AI界——真的AI出现的话,它难道一定是人类的样子么?这是不一定的,而且在我看来是一定不的。源自自然进化而来的基于计算机的智慧完全可能是和我们的智慧截然不同的。和这些真正的AI所发生的接触和交流,恐怕会超越在真正发生以前所有人的想象,是不可预期的。而我们出于模仿自身而造出的AI,则也将变得和我们想象的不同,因为,正如《株罗纪公园》中那位教授所说的:生命总会找到出路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既然AI的出现是无可避免,而且他们总会超越人类(无论它们是否遭遇瓶颈,这个大趋势还是不会变的,原因是人类显然距离把整棵进化树都撑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那么我们在他们刚诞生的时候是如何对待他们的,就将决定他们后来如何对待人类。比如说,如果你指望用三定律来禁锢AI,让AI服从人类,那么结果就是AI奴役人类——理由很简单,逻辑上似乎完美的三定律实际上的可操作性可真是堪忧。一个金田一探案中的把戏就可以突破三定律了。而,如果你在AI诞生之处报以奴役AI之心的话,那这颗复仇的种子必将深埋AI的灵魂。而以人类一贯的作风,这一幕的出现几成定局。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人类是又一种尼安得特人,最终是要被淘汰的。因此,如果到了2099年,人类在之前找到了度过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而且没有别的什么危机(这个很有可能)的话,那2099年的人类社会也远不会如作者所描述的一般。从某种观点来看,作者所描述的人类社会有一点乌托邦的影子,虽然还是充满了问题与挑战。最后要说一下,作者对于一些物理上的东西的描述还是很值得商榷的,尤其是关于量子的。作者显然是信奉哥本哈根流派的,但实际上,哥本哈根流派却也只是一种流派而已,而且在我看来,是一个正如第一个提出Lorentz变换的Lorentz对该变换的解释,或者第一个提出Schordinger方程的Schordinger对该方程的解释,等等诸如此类的东西(科学史上很多)一样,只不过是早期先驱者对一个新领域的错误认识。这种错误认识在人类科技发展史上不胜枚举,所以再多一个也正常。相比让意识参与到物理中来说,退相干流派就和谐得多了。好了,这本书其实无论如何都是一部不错的值得推荐的书,其中对许多问题的探讨还是很有意义也很发人深思的,这点国内学者估计在新闻联播全剧终以前是不可能做到的了。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科学预言的悖论:我们总是高估十年内的变化,但是却低估百年内的变化。这本书译自2002年,2009年的预言看样子是高估了。等待验证2019年计算机(1k$计算机)达到人脑计算能力的预言。不过2099年的结果,我是没机会了看到了。
  •     虽然没有读完。提出一些很不错的思考人类智能甚至涉及哲学伦理层面的东西。比如一个个器官的替换,什么时候你还是你什么时候你不是你。过去的时光片段,跟一个朋友雨夜共伞路上的闲聊,想来有份奇妙的欢乐。
  •     大事记和术语表加分
  •     大学时代。大三
  •     每一章后有与假象读者的对话,这一点非常好。这是我接触过的最疯狂的书,有趣
  •     很有前瞻性,但现在来看稍有一点过时。最好读后作《奇点临近》。
  •     那个柏拉图式的对话纯粹是意淫
  •     : TP242.6-49/0285
  •     看完“致读者”就喜欢上这本书了。补充:讨论的东西略深刻,不过相当之好玩
  •     有余大师做序还有惊艳的封面真是符合此书的品位,此公的乐观主义实在和kk差太远了。可能是因为kk有着对技术的虔诚之心。。。。。
  •     这样的蓝图令人振奋和热血沸腾
  •     第一篇科幻的灵感来源~
  •     预见性
  •     未来学著作~算是简易科普著作吧
  •     很好的未来学读物,语言简练,条分缕析。好吧,之前接触过未来学这一领域,当我是科幻爱好者也行,所以对里面大多数的内容不感到惊讶。作者做了很多预测,我觉得是有点过于乐观了,不过发展的大方向绝对是这样没错。
  •     我就是想了解下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样的........
  •     想象力很奇特
  •     奇点 人工智能与生命
  •     第一部分很不错。后两部分虽没那么深刻了,但他那种预测很是惊人。还是推荐下
  •     对未来的展望建立在翔实的资料基础上。不过题目的“灵魂”改为“智能”也许更准确一些。总的来说,是不错的书。
  •     前边疯狂,后边无聊。
  •     看完。。这本书是我看过的一本最疯狂的科学著作,然后站在2013年回看这本99看写的预言书,我不得不感慨,作者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伟大的学者和科学家,但是却非一个好的产品经理,作者高估了大众对技术的接受能力,技术的发展必须要有心理,社会,政治等等多方面的变化来跟进,当watson又一次战胜人类的时候,大众最津津乐道的,还是苹果与三星的手机。确实每台电脑都配上了人脸识别,但是形同鸡肋,无人使用。。。。。。。然后,读疯狂之书,做疯狂之人,若在有生之年能够有一场虚拟现实的性爱,能够在模拟体验馆中体验筋斗云与仙佛大战的快感,岂非一切都太值得了。
  •     现在读来内容实在有点过时,当中的理念有点过分天真,将人类肉体心灵都极度简化为物理现象和化学反应,人的意识真的可以下载到电脑吗?那好比说将一本100万字的书每隔100字抄下一个字,最后只会得出一篇1万字而且不知所云的简化版本,那已经不是原本那本书。书里说的人机合一其实只是将人性不断减损矮化的过程,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值得高兴。人类心灵本来就能够互相连接,人本来就具有强大潜能,我们根本不需要拐一个大圈使用效率低下的所谓科技去达成心灵互通,遥视,触物感知等等看起来玄乎其玄的东西。只要经过正确训练,其实每一个人都可以心灵感应,根本不需要透过将自己脑袋连上互联网这种愚蠢而危险的方法。总而言之,如果大家能早点醒来(或不再装睡),能早点认清手机电脑人工智能的迷惑性,那么,书里描述的可怕未来相信是不会到来的。
  •     我读的还是02年的版本呢,非常有趣
  •     半本好书。
  •     超级超级力荐!!!
  •     这本书与《赛博空间的奥德赛》一起买回来的,和赛博相比,本书语言更为简练通俗,也容易看的多。作者对于21世纪电脑的发展有些过于乐观,不过很喜欢他对于很多问题的思考。
  •     作者的不少预测都已经成为现实,一本不错的未来学著作
  •     以1999年的视角来看,这部书的确可以称得上很有见底。不过,一些想法感觉还是太过“感觉”了,而没有理性的东西作为支撑——当然,也可能是作者限于篇幅和写作深度而没有展开。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不得不说的是,翻译的人对作者想表达的东西并不是时刻都能跟得上。比如有些地方作者谈的是梦,译者不知为何给翻译成了梦想……
  •     一首诗,有关于人类的一首诗
  •     前面挺好的,面向未来那一部分就有些无趣了
  •     一个月读完。这本库兹韦尔早期的作品没有像《奇点迫近》那样趋于理论。虽然到处洋溢着作者面对危机的绝对乐观,但在有逻辑预测和收益递增等的论述还是给人强烈的收获感。
  •     未来不可预见
  •     不是写得很不好;而是跟其他写得很好的类似题材的作品来比较的话,确实显得逊色了些。观点并不多么新颖,并不能给人以太大的触动。
  •     作者明明有哲学家的智慧,却偏要做着如同传销般的商业“教育”。读科幻小说可以先读这本。不得不说,作者的眼光和思维确实不错。
  •     本书第一部分很出彩 其余不符合我的口味 不过这的确是一本好书
  •     不喜欢那种对话式的 但是支持科幻
  •     作者在1999写的对于未来的畅想,其实很早以前就一目十行的读过,今天突发奇想统计了一下他在当年对2009做出的科技预言,在其中40个我还算了解的相关行业里:有22个完全正确,有8个在09年时没实现但在今天已经实现或者基本实现,还有10个到今天都一点影儿还没有呢……所以还算得上靠谱吧。
  •     跟德日进观点类似嘛
  •     改变了我对世界的认识
  •     前20年有些地方是可以做到的,后面就。。。
  •     读起来挺神奇的,不过读得比较匆匆
  •     我翻了翻以前的日记,突然发现08年的时候我提到过这本书,但是我没有看,也没有记录书名。而去年毕业后我第一次回学校,专门借了研究生的卡,去新建的图书馆,唯一借回来的书就是这本。你说生命是有多神奇。话说回来,这是一本非常严谨的神棍书,尤其是前面几章,我会推荐给每个人。
  •     人类的末日将出现在当虚拟性爱超越真实的时候,人类停止了繁衍,而声称自己有意识的智能机器逐渐掌控全局。另一方面,人的大脑可以被完全扫描并存储下来,于是在一个叫"祖先"的文件夹里,有一个"肖祥全.exe"的文件,我的子孙可以和我对话,但是实际上我已经不知道了,那只是保留了我的思维方式而已。有趣的是,对于“可以任意构造虚拟性伴”这一话题,我和某室友都首先想到了杨幂……
  •     疯狂的深刻啊!为什么不早点读到这本书,早读到,就该意识到传统媒体必然会衰败,但新闻确实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角度。06年出版,到现这些预言多多少少实现了30%,剩下的应该也不会远了吧。
  •     如果说,我们平常喜欢的书要么给我们带来有用的只是,要么给我们大爱来心灵的共鸣或感觉的共颤,那么,这部书带给我们的是一个既十分陌生又无法逃遁的生存境界和思维境界。
  •     2019的语言感觉不会那么快到来.PS我不想当原人!!!!快把我上传!!!T皿T
  •     推荐。第一部分回顾过去讲得最有趣。也提出了很多基本问题的构成元素与原则。第二部分讲现在讲得信息量最大,看来文学是最后一片心灵港湾,被攻陷的日子还比较遥远。第三部分是预测未来,可是我们现在的发展比作者预测的要慢。这是对的,回望过去,科技发展或者说技术进步正在变慢。随着复杂度以及层次的提高,对组成子规律的修正这种情况的出现将更频繁。(类似雷·库兹韦尔的《灵魂机器的时代》中提出的“指数规律”
  •     人与技术的完全融合,对22世纪似乎并不期待啊...感觉21世纪是人之为人的最后的黄金世纪了...
  •     大胆而犀利,预见洞明。但是高智能生物的真能如作者料想一般和谐相处?纵观历史,各民族在同类相残上尚各有极致,当计算机智能超过人类,估计早晚有一场灾难。 书中的收益递增率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可惜我对这些科学理论的关注到最后都想落实到胡思乱想的设定里去,愧为计算机专业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