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

出版社:中国财经出版社
ISBN:9787500544845
作者:沃伦.巴菲特
页数:305页

书籍目录

公司治理
A.与所有者相关的企业原则
B.董事会与经理
C.关闭工厂的焦虑
D.基于所有者的公司捐赠方法
E.经理人员报酬的支付原则
公司财务与投资
A.市场先生
B套利
C.戳穿教条
D.“价值”投资:多余
E.聪明的投资
F,雪茄烟蒂与习惯的需要
G.垃圾债券
H.零息债券
I优先股
普通股
A.交易的祸根:交易成本
B.吸引正确的投资者
C.分红政策
D.拆股与交易活动
E.股东的策略
F.伯克希尔的资本结构调整
兼并与收购
A.错误的动机和昂贵的价格
B.合理的回购与反收购
C.杠杆收购
D.稳定的收购政策
E.关于出售公司
会计与纳税
A.对会计把戏的讽刺
B.透明盈利
C.经济商誉与会计商誉
D.所有者收益和现金流的谬误…
E.内在价值、账面价值和市场价格
F.分部的数据与会计合并
G.递延税额
H.退休福利和股票期权
I.公司税收负担的分配
J.纳税与投资哲学

作者简介

本书是由沃伦.巴菲特亲自撰写,美国著名法学教授坎宁安协助整理,讲述了巴菲特创造伯克希尔.哈萨维公司奇迹的一本书。其中不仅仅是他从平民成长为巨富的传奇经历,更重要的是其从100元到160亿成功的投资理念。


 巴菲特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2012世界末日将至,博集天卷联合腾讯微博举办#做你自己#微博征集,都快要世界末日了!还不快通过微博,秀出你真正的自己?!晒微博,赢Q币,最“自己”的网友还可以获得由“股神”巴菲特之子、著名音乐家彼得巴菲特亲笔签名的《做你自己》一本。详情请戳: http://t.cn/zjaKLou ...(0回应)
  •     经过的几天的中国之行,股神巴菲特之子彼得·巴菲特重回北京。他将于12月8日17:00做客腾讯微访谈,对话中国好声音总导演金磊。敬请关注。 http://t.qq.com/ibooky84409971?pgv_ref=im.perinfo.perinfo.icon&ptlang=2052
  •     一股市无疑是现在社会上最火的事物之一了。沪深两市的新开户数不断攀升,从银行储蓄到股票市场的资金搬家每天都在进行。在大街上,在饭桌上,甚至在本该好好工作的办公室里,你都能听见各种各样谈论股票的声音。到股市中赚钱,赚大钱,是每个参与者唯一的目的。在这种疯狂的背景下,一个个股神也被炒了起来。原先的杨百万早已不算什么,段永平、林园、“带头大哥777”、钾肥权证的“义庄”等才是现在的新宠。神秘的发家故事,数以亿计的个人财富,想象中的奢华生活,以及可以改变个人乃至整个家族命运的可能,无不刺激着民众们越来越麻木的神经。这其中,自称股神的“带头大哥777”王秀杰,因涉嫌非法经营于2007年7月份被逮捕,涉案金额达1300多万元。换句话说,百姓们至少有1300多万元被王秀杰忽悠掉了。“带头大哥777”在网易独家开设的博客依旧可以登录。火红的背景,似乎昭示着不断上涨的股票价格。题头还是那句镌语:宠辱不惊,静观堂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天天边云卷云舒。不知道他现在还是不是荣辱不惊,但花开花落和云卷云舒却是可以看上好一阵子了。而其他诸位,最近也少了很多消息,似乎要销声匿迹了。只是我不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上当,轻信他们这些“股神”。我们以公开了部分细节的林园“股神”为例来分析一下。根据在网易财经上刊登的《钱经》所做的详细调查,我把林园的情况综合如下。总战绩:在16年中实现近97%的年均收益率,总资产实现5万倍以上的增值。炒股简历:1989年,林园全家人共同筹集了8000元,进入股市。买入深发展股票,之后反复操作,短短几个月盈利12万。1990-1992年:12万怎么到100万的没有交代。有100万后,通过收购并操作深发展、深原野、深锦兴、琼民源、深华新等原始股,在其上市后实现了十几乃至几十倍的增值。1994-1995年间,也就是深发展上市两年后股价低徊的一段时间,林园以12元买入这只在原始股时代就让他获益匪浅的股票,并在1996年底至1997年初期间,以大约40元价格出手,斩获颇丰。1993-1995年,据称是认为没有合适购买的股票,于是撤出资金进军房地产,但没有说是房地产开发、倒卖还是租赁。这几年恰好是个大熊市。1996-2001年,以22元买入四川长虹,最后以每股平均60元以上价格卖出(约半年),当时他各个账户上的长虹总计有100多万股,为他赚了4000多万元。2001-2003年,据称又是认为没有合适购买的股票,于是还是撤出资金进军房地产,依旧没有说明具体是干什么。这几年恰好又是个大熊市。2003年底至2006年初,林园又开始抄股,但没有交代资金怎么就达到了近1.7亿的规模。他透露投资的重仓股是贵州茅台、五粮液、铜都、云南白药、招商银行、宝钢、武钢、万科、中原高速等。下面来做分析。1、基本分析。媒体有“8000元到4亿” 和“在16年中实现近97%的年均收益率,总资产实现5万倍以上的增值”两个说法。我们按照这两个说法来计算一下。增值倍数:(400000000-8000)/8000=49999,近似可以约等于5万平均年复合收益率:49999开16次方等于1.9664598442311,就是说平均年复合收益率约为96.6%。问题出来了,炒股的时间真是16年吗?我们从同一篇报道中不难看到,1993-1995年,2001-2003年,总共6年的时间林园没有炒股,而是去做了他宣称的房地产,而这其中的收益和炒股又搅在一起,实际上是笔糊涂帐。如果按照炒股时间10年计算,林园的平均年复合收益率为:49999开10次方等于2.950503484265,平均年复合收益率约为195.1%,一个天文数字。实际上,无论林园的平均年复合收益率是96.6%还是195.1%,都是天文数字。在世界鼎鼎大名,且有据可查的几个大师级人物,引发了亚洲金融危机、掌控量子基金的索罗斯,掌控全美最大的投资基金麦哲伦基金、曾被《时代》杂志誉为“第一理财家”的彼得•林奇,每股达到10万美元的伯克希尔 哈撒维公司(Berkshire Hathaway)的掌控者“股神”沃伦•巴菲特,他们比较长时间的年平均收益率都没有达到40%,索罗斯曾在19年中创下了34%的年复合增长率,彼得•林奇不到20%,沃伦•巴菲特则在36中创造平均年收益为22.6%的复合年增长速度。如此看来,平均年复合收益率达到96.6%或是195.1%,我只能用骇人听闻和痴人说梦来形容了。2、细节分析。(由于分析的思路基本相同,所以只选取一个来说明)报道原文:“1996年初……(林园)1996年底开始以22元买入四川长虹,最后以每股平均60元以上价格卖出(约半年),当时他各个账户上的长虹总计有100多万股,为他赚了4000多万元。” 分析:1000万可以22元的价格买到100多万股长虹吗?不能,最少也要超过2200万。我专门查过长虹的历史K线图,其股价在60元以上的交易日有1997年5月6日、7日、8日、12日、20日、21日、和22日七个交易日,其中21日创下了历史最高价66.18,每个交易日的交易额依次为5.64亿、6.17亿、7.14亿、4.85亿、6.21亿、15.77亿、12.94亿,合计为58.72亿。林园在60元以上卖出了100多万股,也就是说交易额最少在6000万以上。刚好这七个交易日是长虹历史上的最高价时段,而林园一个人就占了1%的交易额(想想有多少机构多少散户参与这只当时的龙头股交易),并且全部是卖出,我不知道是林园太神还是别人太笨。二前面提到了公认的股神沃伦•爱德华•巴菲特(Warren Buffett),根据媒体资料,他的投资简历整理如下:1930年8月30日,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 1931年,刚刚跨入11岁,购买了平生第一张股票。 1947年,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财务和商业管理。两年后辗转考入哥伦比亚大学金融系,拜师于本杰明•格雷厄姆门下。大学毕业后曾在格雷厄姆的投资公司里工作过一段时间。1956年,回到家乡创办有限合伙投资公司。巴菲特投资一百元美元,由七个有限责任合伙人,一起出资十万五千美元。公司约定,有限合伙人每年回收他们投资的6%,和超过此固定利润以上的总利润的75%,另外的25%则是巴菲特的酬劳。1957年,巴菲特掌管的资金达到30万美元,但年末则升至50万美元。 1962年,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资本达到了720万美元,其中有100万是属于巴菲特个人的。当时他将几个合伙人企业合并成一个“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最小投资额扩大到10万美元。1964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达到400万美元,而此时他掌管的资金已高达2200万美元。 1966年春,美国股市牛气冲天,但巴菲特却坐立不安尽管他的股票都在飞涨,但却发现很难再找到符合他的标准的廉价股票了。虽然股市上疯行的投机给投机家带来了横财,但巴菲特却不为所动,因为他认为股票的价格应建立在企业业绩成长而不是投机的基础之上。 1967年10月,巴菲特掌管的资金达到6500万美元。 1968年,巴菲特公司的股票取得了它历史上最好的成绩:增长了59%,而道•琼斯指数才增长了9%。巴菲特掌管的资金上升至1亿零400万美元,其中属于巴菲特的有2500万美元。1968年5月,当股市一片凯歌的时候,巴菲特却通知合伙人,他要隐退了。随后,他逐渐清算了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几乎所有的股票。 1969年6月,股市直下,渐渐演变成了股灾,到1970年5月,每种股票都要比上年初下降50%,甚至更多, 1970年-1974年间,美国股市就像个泄了气的皮球,没有一丝生气,持续的通货膨胀和低增长使美国经济进入了“滞胀”时期。然而,一度失落的巴菲特却暗自欣喜异常因为他看到了财源即将滚滚而来——他发现了太多的便宜股票。 1972年,巴菲特开始盯上报刊业,1973年开始,他偷偷地在股市上蚕食《波士顿环球》和《华盛顿邮报》。之后,《华盛顿邮报》利润大增,每年平均增长35%。10年之后,巴菲特投入的1000万美元升值为两个亿。 1980年,他用1.2亿美元、以每股10.96美元的单价,买进可口可乐7 %的股份。到1985年,可口可乐改变了经营策略,开始抽回资金,投入饮料生产。其股票单价已长至51.5美元。1994年底已发展成拥有230亿美元的伯克希尔工业王国。这其中省略了很多很多,包括此后今年巴菲特的发展,还有他把大部分财产都捐给了比尔•盖茨夫妇的基金。如果用最简单的概括说明巴菲特的投资,那么就是:1965-1994每年26.77%的增长率,1964年400万,1986年15亿,1994年230亿,2006年为450亿。于是,媒体开始造神,《巴菲特:从100元到160亿》也有了,甚至还有《从100美元到429亿美元》这样的标题。好了,我们又要开始分析了。我们按《财富》公布的巴菲特2006年身家450亿计算。1956-2006年一共50年,不过1968-1973年一共5年巴菲特因为感觉没有合适的股票所以没有投资行为,所以他的投资年限应该是45年。45年从100到450亿,足足挣了4.5亿倍,因此年平均收益率为:4.5亿开45次方等于1.557017921602,就是说平均年复合收益率为55.7%才能达到。而我们看到巴菲特的历史最好成绩也就是1968年,增长了59%,公布的巴菲特平均年复合收益率不到30%。问题出在哪儿?问题的核心是巴菲特根本不是完全靠抄股票的收益达到今天所拥有的财富的。国内媒体总在渲染巴菲特如何“神”,买的股票多长时间涨了多少倍,他们却没讲,巴菲特还开了保险公司,进入了一个只赚不赔的暴利行业,并且,极有可能期间他挪用了这其中的钱去抄股。媒体还没有讲,巴菲特不仅买股票,还买公司,甚至包括专卖家具的公司,捣腾几下再卖掉,也非常赚钱。就连鼎鼎大名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也是巴菲特在1965年,以很低廉的价格收购的,那时它还是家纺织厂。经过40年的精心运作,伯克希尔从一家濒临破产的纺织公司,变成了一家封闭式基金公司,接着又成为了一家上市的投资公司。每股价格曾高达10万美元。所以,巴菲特的本钱压根就不是100美元,从最开始也是10万5千美元,此后的发展也不是仅仅靠股票投资。实际上,伯克希尔的经营范围包括保险业、糖果业、媒体、多种经营、非银行性金融、投资、不同性质的公司或是联合大企业,是一家混合型公司。伯克希尔主要通过国民保障公司(National Indemnity)和GEICO以及再保险巨头通用科隆再保险公司等附属机构从事财产/伤亡保险、再保险业务。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在珠宝经销连锁店Helzberb Diamonds、糖果公司See's Candies,Inc.、从事飞行培训业务的飞安国际公司(FlightSafety International,Inc.)、鞋业公司(H.H.Brown and Dexter)等拥有股份。 另外,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还持有美国运通、可口可乐、吉列、华盛顿邮报、富国银行以及中美洲能源公司的部分股权。1996年收购的全资子公司GEICO是美国最大的直销保险商,也是美国第六大私人乘用汽车保险公司和美国第十大财产/伤亡保险公司,拥有470多万投保人和730万辆投保汽车。1998年7月,国际王后奶品公司(International Dairy Queen,Inc.)成为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该公司在美国、加拿大和其他国家运营着6000家特许商店,经营特色汉堡、热狗、各种牛奶甜点和饮料等。了解了这些事实,你还会以为巴菲特是“股神”(仅仅靠炒股票赚到那么多钱)吗?我不是要做任何道德评判,只是希望不要把别人都当成弱智。三然而,为什么媒体要故意造出这么多股票神话(我绝对相信许多财经记者都知道其中的真相),更重要的是,大众们又为什么会相信?第一个问题相对简单,因为利益。媒体这样造神才好吸引眼球,才能赚钱;或者,有的媒体本身就代表某些利益集团,需要为他们造势。第二个问题就更深些,牵涉到基本的人性。基本的人性中有两个基本要素:贪和懒。这里的“贪”和“懒”都是泛意上的,不仅仅指对金钱的贪和工作的懒。只要一个人还活着,他总有各种欲求(欲望的追求),不然的话就自杀去了。这种欲求就会导致“贪”。对金钱的欲求是贪,对知识的欲求也是贪;对女色的欲求是贪,对事业的欲求还是贪。在这个问题上,牛顿和西门庆没有区别。另一个是“懒”。个人在生理上是有限的,所以个人的精力、时间、能力等各方面也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事都去做,更不可能什么事都做好。所以人一定会懒,也一定要懒,这是一种常态。钱锺书在读书、做学问上异常勤奋,但在家务方面却是异常得懒;朱自冶在吃上异常勤奋,却在科学事业上异常得懒。在这个问题上,也可以说我们和康德没有区别。我们和大人物的区别在于:他们会把“贪”和“懒”分开,我们却不会。“贪”的东西一定是你在乎的,金钱、事业、荣誉、女色,那么在你在乎的事情上就不能“懒”。“贪”不等于好吃懒做、坐享其成,“贪”只是一种永不满足的欲求。既然永不满足,就要勤奋追求。自然,在不贪的方面就要“懒”一下了。而现实中的大多数人呢?总是把“贪”和“懒”紧密结合在一起,幻想着一夜暴富,幻想着什么都不用做就“按需分配”了。大家看到,对上面那些天花乱坠的神话,只要你用常识——我们平时最确信无疑的观点、知识和推断,就能发现明显的大问题。可惜,我们太多的人总是被自己同时的“贪”和“懒”迷住了眼睛。保卫常识,也就是在保卫自己。

精彩短评 (总计25条)

  •     good
  •     年报的集锦,就是标题太烂了
  •     终于看明白其中会计环节的东西了。
  •     " 赵丹阳表示,在1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他读过一本关于巴菲特的书,名为《沃伦·巴菲特:从100美元到16亿美元》,该书彻底地改变了他的个人投资哲学" 是部充满智慧与胆识的好书,读懂很难
  •     里面关于公司管理、资产配置的内容很有用。自助餐先生的幽默自嘲文风也令阅读者不会觉得太枯燥,呵呵
  •     想成功 与成功者为伍
  •     崇拜
  •     其实是巴菲特致股东信的又一个版本
  •     经典百读不厌
  •     写得太好了,简直一口气读完
  •     说得很实在 主要是在理念上 = = 具体技术估计是在哥大那两年学的 真正的绝活儿这老家伙儿自然不会说 但足够了~
  •     我老喜欢他了,
  •     其实看得不是很懂呀,希望将来再看是不是能明白的多一些。
  •     很好,应该早些读,对人生观、价值观都有影响
  •     终于明白为什么美国的股票比中国难了,因为各种税。会计方面的知识还是有待加强的。
  •     年报,值得看,但是不想看
  •     1从不以自己拥有的东西去冒风险 2只看企业内在价值而非股价 3看重行业增长,反对股权激励 4市场先生,集中持股 5收购标准:能理解长期良好前景诚信经营者有吸引力价格 6将股价看成物价,低价由于悲观还是质地一般 7不值得做的事就不值得去做好 8有限世界高增长率必然走向自我毁灭
  •     跟散户没关系的书 跟大户有点关系
  •     在短期内,市场是一台投票机,但在长期内,它是一台称重机。
  •     太有钱了
  •     就是巴菲特致股东的信,翻译质量好多了
  •     执念ゝ柒月
  •     看的稀里糊涂
  •     巴菲特的精髓
  •     1. 一个企业,账面价值、内在价值和市场价值之间是有区别的。 2. 投资的基础是内在价值。 3. 作为一个所有者投资 看不懂。。。⊙﹏⊙b汗。。。不适合我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