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篆刻创作解读(汉印卷)

出版社:河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8
ISBN:9787540109622
作者:谷松章
页数:150页

章节摘录

惟美不惜命      “右贤王印”(图①)为十六国官印,藏于故宫博物院。这方印也属于量与势平衡的作品,“贤”密而小,“王”大而疏,反差明显,虎虎有生气。但这方印的精彩之处并不在于此,而在于“印”字。      我们把这枚印蜕的“印”字剪去如图②状,就会看到左右的反差、疏密的反差、线条的反差是多么强烈,简直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全印的安危系于“印”字一身。“印”字临危不乱,上半部疏朗呼应“王”字,下半部密集呼应“贤”字,上半部曲笔又与“右”字形成斜角呼应,线条有粗有细成为全印的过渡,所有的问题迎刃而解。这实在是汉印字法处理的经典一例,堪为千古楷模!      它的精彩除了技法之外,还在于它为我们留下了一处痕迹,让我们得以想见当时这方印创作的曲折甚至是印工的命运。      这就是“印”字“爪”部中的那个残点。      从《中国玺印篆刻全集》第l卷129页所收录的此印的印面照片观察,这方印属传世品。印面“王”字部多处碰伤,但残点均较浅,在印蜕上基本显示不出来。而“印”字这一点却与笔画等深,明显为当时刻凿而成,这是汉印中绝无仅有的现象,令人顿生疑惑。但当我们把它与前面的技法分析联系起来时,便涣然冰释了。印工原来把“印”字“爪”部三斜笔中最右一笔刻在这里,一凿之下又觉不妥,预料到了这样处理对“王”的呼应不足,于是改弦易辙,在右边另起一笔,便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这真是生动的一幕!      但是印工这样做却承担着很大的风险。要知道这可是王侯级的用印,搞不好是要砍头的,我们不禁为印工的命运担心起来。然而这方印能流传下来又让我们松了口气,秦汉印中独一无二的“右贤王”毕竟是一位贤明之主,他或许冲冲大怒,命人把印工绑来,质问为何印有瑕疵,印工据实以陈,讲了一番“印章审美”。“右贤王”闻之有理,遂转怒为喜,赐金放还。故事以喜剧告终。若他一怒之下砍了印工脑袋,又怎么会让这一方有“瑕疵”之印流传至今?      一个残点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想,但一切早已尘封于历史的长河无从知晓。如果真如我们推断的那样,印工惟美竟不惜命,那么这种创作态度也堪称千古楷模了。

前言

“谢家最小偏怜女”,在中国艺术的大家庭里,篆刻是一个小品种。虽小,但是不简单。她不但涵盖了三千年的中国文字衍变历史,而且在方寸的块面上,凝聚了绘画、书法、雕刻等诸多美术因素。而在近些年的现代艺术观念的演变过程中,古老的篆刻也没有在秦砖汉瓦的宫殿里孤芳自赏,她毫不犹豫地融人了时代艺术的潮流,并且表现得丝毫不比她的姐妹艺术——国画和书法逊色。      然而正是因为这种不简单,这种深刻和丰富,使普通读者的理解显得困难,令篆刻的广泛性相对不及。因此,恰如其分的阐述和解说就成为必要。      《中国篆刻创作解读》就是这种阐述和解说的一种。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篆刻创作解读》出自三位有成就的篆刻创作家之手,而不是出自专业的理论家或著述者。这里最大的区别在于:此书或者没有全面的理论框架和新颖的学术观点,但却是三位熟谙创作者对篆刻最直接、最深入、最鲜活、最个人的创作体验。这些体验来自三位创作家数十J年的实践,可能片面,可能偏激,可能难以摆脱个人审美观念的影响,但它真实,作者认为好就说好,认为不好也直说不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现在的理论作者很难避免的实用主义——为维护自己的学术观点而滥用印例、混淆优劣。它是作品本位的,而不是观念先行的。它看起来是很主观的,但实际上是相当客观的。      这是三位作者的“存在”所决定的该书的“意识”。这种意识决定了该书的格调——实用。当然,就写作风格来说,三位作者还是各有千秋的。      赵明负责他比较熟悉的古玺、先秦印,包括印陶和封泥。写得精微而深刻。比如他解读“李朝”印,谓此印“朝”字左高右低的倾斜,“最值得关注的是惟一未作倾斜的一条横直线,就是‘朝’字左下‘十’部的横线。此横线为‘朝’字在倾斜中保持平衡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是创作家才具备的法眼,没有深入、持久的实践,我想是看不出什么区别来的。又如他解读“大车之玺”时说:“准确、真实、客观的钤印标准却不一定和艺术审美标准相吻合”;解渎“会其(爫壬)玺”时说:“因意外,人生才有_r不一般的经历;因模糊,艺术才有了沧桑感”;解读“榆平发弩”印时,作者列举了“正方”和“反方”对同一印、同一处都可以言之成理然而相背的看法这些解读,无疑有着美学和哲学意义上的思考,但作者并不以我们常见的美学和哲学的面孔示人。没有那种高头讲章,倒反可以引人作亲馨的思考。

后记

我喜欢漫无目的地翻看古铜印谱,尤其喜欢看汉私印部分。官印大而庄重,其处理也有一定的限制。相比之下,私印则处理活泼、变化丰富,加之数量又多,每一次翻看都会有新的发现。我常常感叹汉印浩如烟海,而我像是走在海边的沙滩上,寻觅着自己感兴趣的“小贝壳”。这本书中的许多素材就是在这样的印海拾贝中得来的。      这本书名为《中国篆刻创作解读?汉印卷》。既是“创作解读”,它就不同于系统的篆刻教材,又有别于单纯的技法分析,而是要兼顾作品的产生背影、创作状态与心理、对后世的影响、作品的人文色彩技法分析当然也是核心内容之一,且包含了个例分析与规律性的总结。      对数以万计的汉印乃至后世的汉印式创作进行解读,是一个很大的题目,远非一本书可以讲完,因此本书在内容上做了一些取舍。除了中间一大部分对汉印的解读,在前面加入了对汉印演化及其技法体系基础的分析,后面则较系统地阐述了汉印在后世的继承与发展。前后两部分的内容相对自成系统,而中间的部分内容较分散。由于书的篇幅有限,前后两部分又要求相对完整,所以中间的汉印解读部分有许多重要内容比如线条、封泥、肖形印等等基本来不及讲述,已讲到的部分也比较粗疏,在本套书规划选题时划归本卷的隋至元押部分更没有涉及。在体例上,本套书要求以单篇形式出之,不要转页。但一些较长的内容很难在千字以内讲完,所以本书在这类文章中采用了一些折中的办法,如分上、下篇或写成姊妹篇。

书籍目录

秩序的曙光      界格的退化      水到渠成      脱去界格的“急先锋”      汉印文字的笔画弹性      汉印文字的形体弹性      汉印文字的结构弹性(上)      汉印文字的结构弹性(下)      汉印文字的线条弹性      为什么嵌合(上)      为什么嵌合(下)      汉印文字的制作特色      制作特色的“功绩”(上)      制作特色的“功绩”(下)      汉印与形式规律(上)      汉印与形式规律(下)      一脉相承一      “退步”与“进步”      隶意的影响      草率中的时代特征      外形略扁的奥妙      小印的宽容度      私印作风      超前两千年      一笔见高古      绝无仅有“庄长兄”      惟美不惜命      精妙绝伦的“骆青”      形式新奇手法纯粹      朱白双象      封闭开放相映成趣      同文异趣各臻其妙(上)      同文异趣各臻其妙(下)      放得开与收得住      法无定法一      不被素材左右一      “××令印”的最佳之作      素材的可塑性一      精微处见高下一      一笔之失一      巧用同形一      同形联系一      尚可完善一      半通印的重心偏移一      两字印的处理与四字印的处理      答案不止一个      半通印的印边优势      另一层面的斜      以斜取势(一)      以斜取势(二)      以斜取势(三)      以斜求满  以满掩斜      有往有收      斜的扰动      固定结构的斜率弹性      笔势的聚合      斜角呼应(上)      斜角呼应(下)      呼应的心情      先对比后呼应      牵一发而动全身      从上下对比到斜角呼应      “天人合一”的一方印      印边内挤对向背的影响      截然相反的残损效果      上残提势      镂空残      面残与“飞白”      漫残      逼边通残      无病诈病      排叠垂直破边      字间残损对章法格局的改变      有序与无序      上下分家与左右分家      齐与不齐      错落求变      不勉强求齐      不到位见生气      仅开窗子是不够的      节奏的变化      一反常规      外紧内松      怎么打圆场      关注密集排叠      整与碎      量与势的平衡      留红也是分量      举重若轻      求情趣与求气势      变化而不失自然      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笔势与重心      不为汉人用  只为今人赏      苦心经营不落痕迹      以字为单位的习惯影响      活用与套用      一印与一字的差别      突出反差      “王”、“田”之别      有了机会抓得住吗      巧用线面对比      汉人对细节的敏感      小巧玲珑      繁简由之      笔画粗收      营造宽松的氛围      争取宽容度      局部圆笔的作用      动静对比      同中有异      圆的柔和      巧用转折形态      一方开汉鸟虫篆玉印先河的印章      考证与拼装      鼎鼎大名的“緁仔妾娋”      鸟虫篆印章的羽毛装饰      上下有别      盘曲也应有度      汉玉印中的“长沙特产”      汉玉印的温润      汉玉印的清刚      整饬不掩流美      玉印作风      印泥的遗憾      十二笔法则(上)      十二笔法则(下)      多于十二笔怎么办(上)      多于十二笔怎么办(中)      多于十二笔怎么办(下)      “三平一变”的章法格局      汉白文九字印式(上)      汉白文九字印式(下)      多字印的横排叠      等量齐观      汉代的多字印      荒诞不经      白文作风独具异象      汉无边朱文印      汉代的朱文印(上)      汉代的朱文印(下)      并非越工越好      汪关的“焊接点”      变数全看朱文      反而制造了麻烦      太似为媚俗      将计就计      聊备一格      “汉代的齐白石”      难以两全其美      错位也是一种美      柔和舒缓      线条的独立感      切刀鼻祖      印出燕赵      狂狷不掩清雅      谁更“跋扈”      重新认识一方印      反向叠加      朱白不能两全者      置之赵之谦印谱可乱真者      秦汉定制与“把政策用足”      刀痕冲出笔画的妙用      偶然与刻意      注意版本差异(上)      注意版本差异(下)      伪在何处      重新走向无序      汉印传统式微的年代      明代的汉印式创作与“明人习气”(上)      明代的汉印式创作与“明人习气”(下)      汪关的仿汉印      笔意化与制作化(上)      笔意化与制作化(下)      难易得失      浙派与汉式印章(上)      浙派与汉式印章(下)      钱松的汉印式创作      赵之琛、胡与“切玉法”(上)      赵之琛、胡与“切玉法”(中)      赵之琛、胡与“切玉法”(下)      邓石如的汉印式创作及其影响      吴让之的汉印式创作      赵之谦的汉印式创作      吴昌硕的汉印式创作(上)      吴昌硕的汉印式创作(下)      黄士陵的汉印式创作(上)      黄士陵的汉印式创作(下)      徐三庚的汉印式创作      赵叔孺的汉印式创作      齐白石与汉印      邓散木的汉印式创作      来楚生的汉印式创作      罗福颐的汉印式创作      方介堪的汉印式创作与鸟虫篆印(上)      方介堪的汉印式创作与鸟虫篆印(下)      朱复戡的汉印式创作      沙孟海的汉印式创作      后记

作者简介

本书名为《中国篆刻创作解读·汉印卷》。既是“创作解读”,它就不同于系统的篆刻教材,又有别于单纯的技法分析,而是要兼顾作品的产生背影、创作状态与心理、对后世的影响、作品的人文色彩……技法分析当然也是核心内容之一,且包含了个例分析与规律性的总结。


 中国篆刻创作解读(汉印卷)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