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主义儒家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07-01
ISBN:9787214019745
作者:田浩
页数:206页

作者简介

中国思想史这门学科的使命,乃在于潜心到过去的生存境遇下,考察古人的思维过程。田浩教授的这本成名作,在新发现的陈亮作品的支持下,具体探讨了陈亮思想的演变过程,尤其是在宋代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参照着两位论辩对手的具体阅历及性格,展示了陈亮、朱熹间的“道德与事功”之辩,从而再现了中国思想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历史性。缘此,本书被汉学宗师史华兹推许为自己所读到的以西方语言叙述宋代儒学思想多种特征的最生动、最易理解的作品之一。


 功利主义儒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功利主义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读后感agi  这本书算是一次比较困难的阅读体验,但是因其困难倒也引起我不少思索,所以读完了觉得颇有收获。现将一些想法与大家交流。  首先,我觉得这是一部有雄心也有耐心的著作,作者力图在这个个案研究上,认真挖掘考订,给出较为全面和清晰的结论,并且发前人所未发。这在他罗雀掘鼠一样陈列了很多资料的写法中可以看得,在他不无自得地提到“所有的研究都未注重陈亮从道学向功利思想的转变及其道学阶段思想对他成熟倾向的影响。”(P15)也可以看出。所以我对这位学者的诚实是不怀疑的。但是阅读过程的困难让我们都有一种感觉,就是西方中国研究者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跟中国人习惯的大异其趣。所以本次阅读我的兴趣转到作者的思路和写法上,对他的结论却不大认真了。而且老实讲,最后一章的结论,其实是我最不满意的,前边的论述都可以当作有益的史料整理,但是他的核心“结论”反而是他不说我还明白,他一说我倒糊涂了:-)。我想这只能暂时归因为文化的差异太大,即使一个勤奋诚实的外国学者能够如蚂蚁啃骨头一样啃掉半座中国书山,也仍然不能识其真面目,或者不能识其面目之妙。  田浩这个问题从一开始就存在,在第一章《儒学两级化及其在宋代思想中之演进》中,就表现出他对于中国的学案和学统不熟悉,他在P18-21页中,罗列了那么多问题,中国读者看得眼花,觉得杂乱无章,毫无头绪;田浩可能还觉得自己发现那么多问题,颇为严谨呢。这同时也证明他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人有异,且他不知道一些中国人惯知的不言而喻的东西,并且也从来未用过中国人常用的提炼概括手法。中国人不仅喜欢提炼概括,而且在此基础上还喜欢进一步比喻、延伸、用典,用种种巧妙的修辞方法颇有趣味地重述和发展,并且还要把这提炼出的抽象之道,应用到其他领域去。不仅要由博返约,还得山高水长,余韵缭绕,德风所及,沛然化矣……说到这里又有些好笑了,不过这实际是中国人的习惯,我们平时也经常应用,哪怕在一些小事俗事中。  以下我想主要谈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是田浩习用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与中国之异;第二是我对朱陈之异的一些想法(这得感谢田浩提供的资料)。----------------------  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强烈地感到田浩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方法与中国模式的差别。中国人比较习惯直奔主题,一下抓住要害,点题点睛,然后展开从容有力的论述。西方的论文风格虽然也强调一开始就要告诉大家我想说什么,然后是说我要说的,后边再次总结我说过了什么。但是其风格确远没有中国这么强烈,尤其是没有中国人点睛炼字的习惯,所以看起来颇为累赘。另外,中国人写东西常常受史传影响,连戏曲小说都如此,连隐藏作者的《金瓶梅》都是年号时日齐全。说一个人,通常从他的家世、郡望、师承、行谊叙起,然后是他一生主要言行事功,流风影响,姻亲子女也会叙及,最后是综合性的升华性的评价。说另一个人,也是这么来一下。读者自然会脑子里给他们对比排列,分个座次。读者的思维是先综后分,分是由自己进行的,作者也可以在一些大关节上作出对比评述。田浩虽然也力图对朱陈两人作出全面的描述,但是却采取了列表法,把朱陈二人分了若干项排列在那里,从一开始就给分了,让中国读者见不到全豹,就看见作者在那里一条条啰嗦了。这些都是略言大者。  但是我仍然认为此书的写作相当严谨,因为作者可能遵守了西方科学研究的规范。其规范可能是从数学、逻辑等研究方法而来,后来影响到了社会科学的很多方面。在此我引用金克木的论述。以下是从网上抄来的,我第一次见金克木论及于此是在他的《艺苑卮言》(杂文集)中,当时就给我很大启发,金说《资本论》是完全遵循了笛卡尔的规范的。书丢了多年,不意在网上重新见到这一段。-------------------http://club.qingdaonews.com/showAnnounce.php?topic_id=3798963&board_id=88  “笛卡尔研究问题的四个出发点”    金克木提到的笛卡尔的研究问题的四个出发点,找到了出处,原文抄录如下:  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我才想到要去找另外一种方法,包含这三门学问(逻辑、集合学分析和代数)的长处,而没有它们的短处。我知道,法令多如牛毛,每每执行不力;一个国家立法不多而雷厉风行,倒是道不拾遗。所以我相信,用不着制定大量规条构成一部逻辑,单是下列四条,只要我有坚定持久的信心,无论何时何地地决不违犯,也就够了。  第一条是:凡是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到的东西,我决不把它当成真的接受。也就是说,要小心避免轻率的判断和先入之见,除了清楚分明地呈现在我心里,使我根本无法怀疑的东西之外,不要多放一点别的东西到我的判断里。  第二条是:把我所审查的每一个难题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以便一一妥为解决。  第三条是:按次序进行我的思考,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直到认识最复杂的对象;就连那些本来没有先后关系的东西,也给它们设定一个次序。  最后一条是:在任何情况之下,都要尽量全面地考察,尽量普遍地复查,做到确信毫无遗漏。(p16)  以上摘自《谈谈正确运用自己的理性在各门学问里寻求真理的方法》  《谈谈方法》[法国]笛卡儿商务印书馆2000年11月1版  以下是金克木的解读  笛卡儿是近代思想的开山鼻祖,是发明解析几何的数学家。他开创了一种以在逻辑推导中极为方便的符号语言来表示几何形状和物理过程的强有力的数学方法。他的著名的《方法谈》的开头两章说明他的思想历程和他在二十三岁时所达到而且开始运用的方法,联系到这方法与几何、代数、算术相关的数学意义。他列举的四条最先完整地表达了近代科学思想方法的出发点,不可断章取义。它也不是包括全部,更非没有缺点,只是出发点。以后的许多发展都不是另外有什么出发点。这大概已成为科学界的常识不需要有人再提了。他说的四条大意是:第一,不接受任何不能由理性确认为真实的东西。第二,分析困难对象到足够求解决的小单位。第三,从最简单容易懂的对象开始,依照先后次序,一点一点一步一步达到更为复杂的对象。第四,要列举一切,一个不能漏过,才能认为是全面。简单说就是:一、审查依据。二,将复杂对象解析到简单才着手。三、由简单逐步引向复杂。四、要求全面。……这种科学方法的出发点在自然科学以外也多被应用,成果辉煌。我想举两个毫不相似的例证,只论学术方法,一个是《资本论》,另一个是王国维。”(p219—220)  金克木《书读完了》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年一月一版 ---------------------  从这个规范看来,田浩也是遵循了的。他读了很多书,附有很多注释和参考文献,这符合第一条:审查依据。他把一些大的问题解析为小问题,符合第二条:将复杂对象解析到简单才着手。譬如他为了说明朱陈分歧的背景,把宋学的分歧,北宋时学者的论争,陈亮的发展,朱陈各自的变化以及他们居间的朋友吕祖谦等人的思想,也都论述一遍,算得上相当负责。他在分析了很多小问题的基础上,进而最后才讨论“道”以及朱陈之别,这符合第三条:由简单逐步引向复杂。最后,作为外国学者,田浩悉心找了很多资料,才著成这部书,从他书中提到的人和事,以及各种理念名词的微细分别,以及作者对这些名词谨慎地一一给出界限,可以相信他是尽量做到了全面,这也就符合第四条。所以,这本书在西方中国研究里,总算是一部严谨的负责的著作。=====================   下面我谈第二个问题,即我个人对朱陈之别的看法。  首先我认为,华夏中国在宋代的失败,是朱陈思想分化的真正原因。因为我国的政治思想传统,是内圣开出外王,思想(真理)必须经由实践检验。如果实践失败,则证明是思想不对的。华夏中国在宋代的失败,在中国思想界引起的震动不亚于亡国,甚至更厉害。正如田浩引胡宏所说:“中原无中原之道,然后夷狄入中原也;中原复行中原之道,则夷狄归其地矣。”P39  对于这个失败,朱陈在思想认识上分野并不大,但是解决方式以及对成功的评价标准差异巨大。陈亮的观点据陈傅良总结是“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P94。这看起来颇像马基雅弗利主义。而且如果真开了这道门,其后果是陈亮所想过的吗?他能想到最可怕的后果吗?所谓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至于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我想这超出陈亮的想法的边界,却是朱熹所忧心忡忡的。这个问题,直到现在,不仅困扰着当代的中国人,同时也不限于中国,我不相信美国这个世界第一霸权内部没有这种焦虑。陈积极于恢复,也许在他看来,攘夷就是尊王。可是朱熹却忧心忡忡地认为攘外必先安内,要想国土安宁必须提升道德,这直接发展为后来的王阳明“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我今天刚下载了余英时的《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看来老王麻子钱穆的传承还是不错,我刚刚看了几页,一看余说到内圣外王,就赞叹一句,他抓住了纲领。我觉得朱陈的区别主要就在内圣外王的关系处理上,余英时习惯性地抓住了,而田浩却扯了一大篇让中国读者觉得言不及义的东西,当然他也提供了他的视角。  某些学者形容中国的农业和社会生活,在明朝末年有一种“内卷”的倾向。“内卷化”(Involution), 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有人将之用于经济史的研究,更有人用于政治的研究,我好像见过某学者认为宋代因初始格局狭小,后来又偏安江南,导致其政治理念和思想的内卷化。我是同意这个看法的。从这个角度看,朱熹就是一个内卷的大宗师:-)。理学得备大体是他,保守僵化也是他。  顺便说一句,直到19世纪和20世纪,中国人仍然陷入失败的噩梦而不能自拔,认为是自己思想出了问题。后来的选择是奋勇抛弃了古旧的一切,恨不得全盘西化。直到现在,争吵仍然继续。西人彭慕兰在《大分流》一书中提出了截然不同的问题视角:为什么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欧文明没有变成中国。一个不同于内卷化的解释范式认为:西欧的崛起只是因为英格兰靠第一轮全球化所实现的“空间的大转移”,是依靠美洲、非洲资源的补偿性替代,而并不必然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历史逻辑。所以,验证朱熹陈亮之优劣以及思想准确的实践条件,如今似乎具备了。我们都可以成为这一回合的见证人和判断者。引用一句话:我们应该作好一切准备,当历史给你机会,请不要矜持,去创造历史吧!  
  •     《功利主义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读后感文/高翔一, 读书的感想“这本功利主义儒家,看得我不爽之极一本200多页的书,书名叫《陈亮对朱熹的挑战》,结果写到了100多页,才进入正题!用词弯弯绕绕,行文曲曲折折,语气古古怪怪,文章散散乱乱。”这是一个朋友的评论,英雄见同!1, 前几章的背景叙述太差了。可以看到作者根本没有把对天水一朝的理解溶进自己的思想,下笔毫无感情,也毫无想法。对比余英时的朱熹一书,可见高下。不过余此书出版尚说田浩曾帮助过他,难道是学因身份重,名岂老退休乎?2, 我会这样叙述——名字是陈对朱的挑战,写完背景了,这2人中,先写朱熹的思想,因为朱熹比陈成熟的早,地位更高。然后写陈的挑战,然后写朱熹的回应,回转。本书作者的写法,顺序很奇怪,第4、5、6章的顺序应该重新调整。而且我这样叙述可以突出朱熹的一个最关键的点,见下。3, 最关键的地方——即1160年代和1190年代的两个朱熹的变化。在1160年代,朱熹和庄的想法一样,侧重点也一样。主要表现就是,通鉴纲目里的正统。但是在1190年代后,朱熹已经把蜀汉不当正统了,当作正统之余。也就是说,1160年代的朱熹,认为正统的表现是,血统要对血统包括,身体的,和文化的。比如三国时期,刘,血统是属于汉的,但更重要的是,文化上,气质上,表现上,更接近汉。而曹操则远也。所以1160年代的朱熹,认为刘是正统!!但是1190年代的朱熹,认为,正统的标准,不光是以前自己说的那几点,还包括,事功上要厉害!!所以,1190年代的朱熹,认为,以自己改变了的正统标准看,三国的蜀汉,只是正统之余,而不是正统。所以,虽然有正统之气,但还是最早灭掉。我认为,朱熹通过自己的这个回转,达成了道德修养与事功伦理的比较好的和谐。但是——你不知道朱熹是怎么变化的。也不知道朱熹的这个变化和陈的挑战有没有关系。另外,我还想知道,1190年代的朱熹,为什么在后代的朱熹面目中不受重视,没有处于重要地位。二, 讨论的前提。在我们讨论的时候必须预设相应统一的前提,否则是鸡同鸭讲。统一的前提有好几个方面。首先,你得相信作者的用心,尽管不那么崇高,但也不该就预先假设他用心险恶。其次,一些基本概念的梳理,应该有个最基本的共识。这里谈谈几个概念。“历史主义”“功利主义”“事功伦理”。1,什么叫历史主义?历史主义的英语是historism。并不是有些朋友,如庄表伟认为的那样,是历史上绝对的求真,是“不唯书,只唯实”。Historism,是西方现代性思潮的一种,这种思潮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历史的演进是向着一定方向的。也正因此,与所谓的文艺复兴说,所谓的回到柏拉图回到希腊罗马说,冷然相对。Historism里边的最有力的一个学说就是“进步论”,或叫进化论。参阅相关信息:“历史主义实际是18世纪末西方近代史学从神学、哲学、文学中分离出来后逐步形成的一些原则。它仍带有“文史哲”的着重事件描述和直观的思想方法,强调历史世界(Writ als Geschichte)与自然世界(Weltals Natur)之不同。据说,历史主义(Historismus)一词最早是德国人评介维科(G•B•Vico)的1725年的著作时所用。维科认为历史是循环进化的,但一国的观念、制度、价值观完全受自己历史发展所决定。”“历史主义者或是根据伦理、道德取向来评议是非、臧否人物;或是认为一切是受时间、地点和历史环境决定,无绝对的善恶。”我们知道了“历史主义”的真正意义,就知道作者以“历史主义”和“相对主义”来描述陈亮的思想,内部逻辑是完全ok的。但是缺点和所有西方汉学家一样,喜欢用西方熟悉的名词来套陈亮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抹杀了“历史主义”概念的特质。也使陈亮思想中不能被这一名词概括的部分,暗淡起来。2,“功利主义”(或“效用主义”)utilitarianism一词,现在似乎被约定俗成地翻译成了功利主义,大陆学者尤其如此,当然偶尔也有翻译成功用主义的,有时候也看到有人会翻译成效用主义或效用论,但是不多。一般而言,翻译中如果有了定译,最好是不去动它,比如经济学家斯密,如果你翻译成史密斯,估计很多人都不熟悉,并且觉得有点怪怪的。然而,尽管有此考虑,笔者认为,功利主义这个最好还是翻译成效用主义或者效用论。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功利主义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下实在不是什么好词,它往往与急功近利,没有人情味联系在一起。笔者在讲解utilitarianism时,由于采用功利主义这个翻译,结果学生的反应非常一致,老师讲的根本就不是功利主义。在他们眼里,功利主义实在是道德上令人不敢恭维的东西,几乎跟自私自利联系在一起了。然而,对此学说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恰恰与utiliatarianism是完全相反的。不管是否成功,至少有很多人正是从这个学说的仁爱精神来为之辩护,认为它体现了对所有人的爱,甚至包括对动物的爱,辛格就是这样一位效用论者。另外一个原因则是,utility在经济学界已经统一有了效用这一定译,因此经常出现不对应的情况,把utilitarianism译成功利主义,而utility则译成了效用,有的学者为了保持一致,把utility译成了功利。3,“事功伦理”。这个词并不一定含有所事之功为“千秋功业”。其所含意思与西方的“效用主义”(功利主义)所差不大。一般所事之功,以当代之功为多。所以就这个问题,无论是朱熹还是陈亮,其实都不反对事功。相对而言,其实朱熹注重的功,更有点后世的感觉,陈亮更有点当代的意味。三,朱熹和陈亮有很多朋友感觉陈亮不是朱熹的对手。其实从那个时代所讨论的问题来看,两人的道路正好相对。但是,为什么在后世的表现上看,陈不是朱熹的对手呢。感觉是陈所关注的恰恰是当代问题,因此时移世易,当然就难以有同道了。即使有同道,也不可能直接承袭他的衣钵。而朱熹,关注的是道德人心。这个的变化是相对比较稳定的,因此拥有了相对长久的话语效果。注:强读会作业。加入强读会,感谢庄表伟。
  •     1、简介  这本书的作者叫田浩,看上去是一个中国名字,其实是一个外国人。作为一个研究中国儒家的西方汉学家。  我对他们向来没啥好感。上次跟群里的朋友聊对《剑桥中国史》的看法,也是类似。他们就像是拿着解剖刀的医生,站在手术台边,冷冷的抄着刀,仔仔细细的一刀一刀的在那里割着。  相对于钱穆对于“研究本国史”的强调,这种西方汉学家的书,我看来看去,都无法看出任何的亲切感来,这本《功利主义儒家》,也是如此。 2、总的看法  四个字:“味同嚼蜡”,我对田浩没有任何好感,说实话,我认为他对于儒家的很多东西,都只是在门外转悠,看了很多,也搜集了很多,似乎也理解了很多,但是根本就没有任何“综合”。所谓“纲举目张”,我想他似乎并不理解。   陈亮与朱熹的争论,的确值得非常深入的研究,但是,陈亮与朱熹,他们的观点,从根本上来说,有哪些差别?  从陈亮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分歧有哪些?  从朱熹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分歧又有哪些?  从作者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分歧又有哪些?   把这三组问题讲清楚出,接下来的争论,才可以有理路可循。我在田浩的书里,没有找到这样的综述。   本来还有很多批评的,算了。。。 3、我对两人争论的看法  -- 义、利、王、霸、内圣、外王、三代、汉唐等等等等  这么多概念,争来争去,陈亮说了什么、朱熹说了什么,田浩在那里分析了又分析,却没有把握争论的最大的特点。  儒家学说,讲究中庸,不讲究极端。很多概念,无论是陈,还是朱,往明白处说,他们互相都是同意对方的。那么他们怎么还是会争起来呢?  一方面是在于强调的重点不同。是并重、还是有主次。什么是主,什么又是次。一方觉得另一方的强调就是“有偏颇”,“不够中庸”。  另一方面是面对具体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该如何评价。理论是理论,一旦涉及实际,就会产生分歧。   -- 不彻底的历史主义与相对主义  整个辩论,我的感觉是“陈亮一直不是朱熹的对手”,不是辩论技巧或者思考深度的差别。而是陈亮所取的,是一个不稳定的立场:相对主义、历史主义,而且是无法彻底的相对主义与历史主义。陈亮在与朱熹的辩论的中,承认三代做得尽,汉唐做得不尽,认为孔子改了一个正大本子,认为自己也可以把汉唐改出一个正大本子。但是,如果是彻底的历史主义,则孔子的那种“歪曲”,自然该一棍子打倒。如果是彻底的相对主义,则根本就不该承认三代做得尽。如果一切推到底,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根本就不必承认历史上有绝对的圣人,不必承认历史上存在过那种理想主义的三代。所谓的经,无非是“歪曲了的史”。那么经史之争,根本就可以被一棒子全部扫光。  相比之下,朱熹的理论体系,要彻底得多,而一套足够完善彻底的理论体系,总是更加经得起论辩的。   -- 个性与人品问题  陈亮的软肋,还不仅仅是在他的理论基础上,他的个人生活、修养、个性、包括倒霉事,都削弱了他辩论的力量。朱熹对他的看法,很难不“因人而废言”,也很难不从陈亮的个人经历去寻找对方“出偏”的原因。 4、我对功利主义儒家本身的看法  撇开我对陈亮本身的看法不谈,我也不认为功利主义是一个值得推崇的学说。尤其是陈亮说谈的功利主义,其实是一种“事功伦理”,这与西方功利主义中所谈到的“追求最大幸福”还有重大的区别。所谓事功,往往是所谓的千秋功业,那种当然是最伟大的事业的东西,其实未必能够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切实的幸福。比如奥运会的金牌数,比如太空人行走之类。那种不计代价,一定要完成人类最伟大的事业的说辞,恰恰是最需要警惕的。   政治家在实际上的所谓所为,往往难以给出绝对的好坏的评价,但是做为一种学说,如果开出一丝后门,那么就完全可能成为“替恶政辩护”的学说。这种学说,从一开始出现,就必须极端的警惕。因为那种“打着美好未来旗号的东西,往往会将我骗入地狱”! 注:强读会指定作业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这本书可以结合韩东育对于“儒家帝国主义”的提法看。。感觉就一个字儿——爽。
  •     史华慈
  •     写得不错,为什么得分那么低,想来其他几本更好。今天看了一天的儒家,除了一些八卦之外毫无收获的感觉。
  •     : B244.75
  •     很喜欢!
  •     从这本书开始,对南宋思想史感兴趣。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