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法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1996-04
ISBN:9787108008176
作者:叶坦
页数:262页

内容概要

作者介绍
叶坦,女,1956
年10月生于北京。
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经济学博士。现
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
济研究所研究员,主
要从事中国经济思想
史、宋史、经济文化与
社会发展等研究。主
要著述有:《富国富民
论――立足于宋代的
考察》、《传统经济观
大论争――司马光与
王安石之比较》、《民
族与文化――中国传
统文化诸形态》(合
著)等。

书籍目录

目录
中华文库序
合作出版中华文库缘起
编辑说明
作者序
引言:变法之君
第一章 历史的这一页
――宋初百年间
一统理想终成画饼
“先南后北”/兵败高梁河/三路丧师“不
敢北向”
强化集权守内虚外
收兵权/“各不相知”的官衙/“制其钱谷’
从建功创业到文治靖国
“为国守财”/文化的复兴/专制与开明
历史开了个玩笑
矛盾与冲突/两个大恶瘤/毛病在哪里
第二章 山雨欲来
――宋神宗登基前后
“庆历新政”昙花一现
改革声浪/范仲淹改革/未酬之志
新政余波
危机依旧/朝臣的呼吁/局部变革
面对危机的新君
新君神宗/“愿二十年口不言兵”/变法
前的举措
筹划新法
胆识与方略/寻觅辅弼/君臣相知
第三章 善弈的棋手
――宋神宗与他的大臣们
神宗皇帝的两只手
五日之中两翰林/开源与节流/理财与
言利
熙宁人事一盘棋
“生”、“老”、“病”、“死’、“苦”/新法的切
入点/一颗定心丸
拉开帷幕的风风雨雨
掺沙子/撂挑子/王安石的班底
第四章 熙宁风云
――变法与反变法
熙宁新法
“富国之法”/“强兵之术”/整顿吏治与教育
“富国之法”的“枣核形曲线’
促生产与均赋税/“抑兼并”:曲线上半端/
宽中间:相对平缓带/议青苗:曲线下半端
(一)/论免役:曲线下半端(二)/析均输市
易:曲线下半端(三)
反对新法的潮流
反对新法的四种类型/均输、青苗之辩/
役法纷争高峰/根究市易案/王安石辞官
第五章 变法声中战事多
――光复雄心与熙宁和战
神宗面对的战局
边疆形势/西夏谅祚谢罪/种谔战绥州/
韩琦经略陕西
“三奇副使”开“熙河之役’
“平戎三策”与韩绛镇边/“开熙河之役”/
“三奇副使”建奇功
南征北议
章�招讨峒蛮/熊本设计平泸夷/辽宋疆
界新议/沈括使辽不辱王命/弃地七百
里/平定交趾
第六章 从熙宁到元丰
――演进的历史与变化的人
皇帝与变法大臣
变革中的皇帝/辅相的悲哀/“传法沙门”
与“护法善神”/吕惠卿的异向与王安石
的复出
推行新法的阻力
“为与士大夫治天下”/人治与法治/言
天变讽人事
从熙宁到元丰
王安石的政坛余年/君臣离心/皇帝与
太皇太后/泪洒江宁路迢迢
朝纲独断与“乌台诗案”
“三旨相公”/赋诗遭弹劾/苏轼入狱/群
臣不满/两大文豪会金陵
第七章 元丰诸政
――新法深化与官制改革
新法深化及其实效
“富国之法”的调整/“强兵之术”的深化/
财因多而匮乏/呕心沥血兵不强
元丰西征陈尸疆场
战灵州:五路宋军败北/失永乐:数十万
人丧生/夏军东进宋将死守
元丰改制
官制三弊/改制前的官制微调/元丰官制
改革/改制得失/改制理念
未竟的事业
传世的史志/宋神宗与司马光/“新旧人
两用之”
第八章 “一变前无古,三登岁有秋’
――留给被摇撼的世界
宏愿余晖
神宗的梦 亲子与宗庙建储阴谋神宗
英年早逝
“老臣他日泪”
王安石之死 苏东坡的哀思 司马光奔丧
“元�更化”
司马光拜相“元�更化”“更化”得失
司马光长眠
长河转弯处
赵宋大闸 必然与偶然历史的评判
参考文献
附录
表一:《宋神宗在位大事记年》
表二:《宋代岁出入缗钱表》
表三:《宋代铜币铸造量表》
表四:《北宋熙宁九年诸路上报司农寺免役钱物收支及应在现在数》


 大变法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本书见解独到。作者认为神宗才是熙宁变法的真正主角。神宗通过变法强化了君主集权,扫清了他实现独裁的制度障碍。此举历史影响巨大,其打破了宋初开创的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君臣权力之间的制衡,从此君权日益专制,再无可限制。可以说这是一次历史的分水岭,熙宁变法断绝了中国传统政治体制走向权力制衡的可能,而只能向君主专制独裁之路上愈走愈远,直至明清走向君主专制的顶峰。只可惜由于作者出身经济学,历史学与政治学的知识素养积淀又不足,难以驾驭如此宏大的政治历史命题。因此,本书尽管观点新颖,却没有写好。
  •     用了一天半时间看完了关于宋神宗朝《大变法》这本书,也就是被列宁同志赞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的主导的大变法,此书作者叶坦系经济学博士,相对来讲,对改革成败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待的,不是从政治思想史;而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在今天才能用现代经济学理论解释清楚其原因。读完此书才发现,王安石实在缺乏改革需要的行政才能! 我们知道,宋太祖赵匡胤创建的新的政治秩序是在吸取了五代十国混战局面后,为了加强皇权他采取了通过官衙设置和人事调配来实现的,也就是“分化事权”和“互相牵制”为其特征。在中央,设置了政事堂和枢密院“对掌大权”,结果是三省,六部,九寺,五监等旧机构名存实亡,成为闲散机构。 宋朝的这个体制导致的结果就是机构重叠,人浮于事,互相推诿,最主要的是文官地位提高以及军队的软弱,从原来的儒家一直倡导的文治武功到宋朝完全崇尚文治,对中国军事来说有决定性影响。文官地位提高就表现的唐宋八大家里宋朝就占了六家,科举制度的进一步推行,宋朝军队的软弱是历朝所没有的,在宋太祖收复燕云十六州失败到靖康耻辱,宋朝在战略上一直处于守势,也就是采取财富换和平的投降策略。到了宋神宗时代,体制的问题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这个危机首先表现为财政上,以至宋太宗承认当时的税赋是唐朝的两倍,到北宋后期,林勋认为税赋已经是唐朝的七倍多了,连朱熹也认为宋朝把古时候刻剥下民之法都用到了。为之王安石的变法随着历史的需要出现了。当时宋朝的财政危机就表现在三冗和两积上,三冗就是“冗官,容兵,冗费”,两积就是“积贫,积弱”。王安石作为变法派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司马光作为反对王安石变法措施的一方也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其实他们两个人都主张变法的,但出发点不一样,采取的政策也不一样,王安石主张从提高管理水平来解决这个危机,也就是扩大税源来解决,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司马光是主张首先裁减冗员,冗费,开源节流,提高效率来解决问题,可以说,司马光的改革有从机构改革着手的意义。从预期预计实际的效果来看,变法是失败的,因为他王安石的变法不仅没有结果这个危机,相反加重了广大百姓的负担,使得广大百姓怨声载道,而且商人,富人,地主都反对他,包括朝中的主流官员也大多反对,所以他的改革显得孤军作战。这次失败用现代经济学很容易解释,那就是政府代替市场功能的时候,理论与实际效果往往是相反的。从现代经济学来看,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小农经济,主导此经济的不是现代资本主义的企业家精神,相反是“生存伦理”,所谓“民以食为天”!此伦理决定的生存经济自开始不是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小农的最优化行为取决于消费满足与劳动辛苦程度的均衡,而不是利润与成本之间的比较!在制度方面,小农经济发展既非集体化,也非市场化,属于一种小型合作化,不算彻底的资本主义精神下的市场行为。由于我们的传统的小农经济是生存经济,因此我们可以认定此为“生存经济”,那么与生存经济配套的信贷制度就是带有救助性,而不是商业性的;中国封建社会完全是救助性质的农村宗族的“义仓”就是最直接的明证。在著名的社会经济史研究学者黄宗智看来,中国的小农经济应该用这个等式来描画:小农收入=家庭农业收入+非农收入。这看起来是个简单的普通的等式,如果与黄先生的“拐杖逻辑”结合来理解,就会发现这个等式就不一般了。这个逻辑说的是小农收入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家庭农业收入,非农业收入是拐杖。自西汉确立了中国的农耕方式后,这个等式就就一直没有实质的变化。中国家庭作为一个经济单位不存在解雇剩余劳力的空间,那就意味着单位土地上随着人口增长只会导致人口的过密化,过密化越发展那么非农收入的拐杖功能就越加强。由于小农经济本具有“内源融资”的偏好,即“不轻言债”,加上中国是个乡土中国,宗族内部的互助对市场交易行为的替代功能以及熟人社会,决定了农业信贷要么要么来自国家要么就来自友人,因此信贷要么高息要么无息。我们国家相对西方的三元结构来,属于二元机构,那就是国家与百姓之间直接打交道!西方则还有一个中间地带存在,这个中间地带就是“市场结构、法律结构、和产权结构”,有什么事情,百姓一般都通过中间结构来解决,农户与国家是间接的关系,但我们中国就不一样了,国家与农户是直接的关系。王安石的变法则加重了两极结构,那就是让国家代替民间的融资做法,取代市场,想把民间高利贷让国家的商业行为挤出去,结果适得其反,利率竟然高达40%,最终加剧了农民的负担。原因就在于国家农贷制度有一个悖论:要么均摊,要么就是最不需要钱的人最能贷到钱。在书中我还看到的王安石真是一个只有文采缺乏行政经验的人:首先心胸狭小,没有器量,容不下别人的意见,所谓“狷狭少容”;其次任人唯亲,主要体现为只要支持他的变法就提拔,而提拔的这些人的品行实在很差,王安石就因为邓绾上书称颂新法,王安石就提拔了当了谏官,而此人为了升官,到了无耻的地步,别人讥笑他的时候竟然说“笑骂从汝,好官须我为之”,以至曾布说新法用人“不问疏远,识与不识,即日招用,诚近世所无也”。司马光深刻的看到王安石的变法,不仅不能增加国家的财富,因为他的变法增加国家收入的手段不是通过发展生产和平均赋税,开源节流着手的,相反只会增加百姓负担,还有就是司马光反对政府控制市场,因为这样不利于市场的交易,因为王安石的变法导致了连果子的交易都被国家所控制了。最后在司马光恢复相位的时候,回到京城的时候,“天下之人日冀复用于朝”。一进城门,守卫则“皆以手加额曰‘此司马相公也!’”民遮道呼曰“公无归洛,留相天子,活百姓”。还有许多书籍记载司马光入城百姓夹道欢迎的盛况:人们踮足翘首,围聚遮道,以至司马光所骑之马都没有办法行走了。司马光的确饱享盛名,他有着古代社会中为人尊崇的个人品质------俭朴,廉洁,博学,持重,重名节,讲礼仪,行忠信。他历仕四朝,“皆为人主所敬”,使得王安石不得不说“行义行于朝廷,文学称于天下”。司马光死后则是高后为之辍朝发丧;百姓为他罢市致奠,如哭双亲,千里不绝。孙固则认为王安石“为问甚优”,为相则“狷狭少容”。王安石的改革一是因为破坏了国家信贷与民间信贷之间的“分离均衡”,没有认识到国家信贷与民间信贷根本不是互补或者替代的;其次因其缺乏改革需要的行政才能;又个人生活奢侈。王安石和司马光之间政见的对立,对后世思想史有着深刻的影响。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本书认为神宗才是熙宁变法的真正主角,他的通过变法强化了君主专制独裁,改变了此前相对的君臣权力制衡,断绝了中国传统政治体制走向权力制衡的可能,为明清走向君主专制的顶峰打开了闸门,见解独到。可惜由于作者历史学与政治学的知识素养不够,没有写好。
  •     大学着迷历史时读的,本来希望是部类似《万历十五年》那样的上乘之作,结果读下来有些失望,关于王安石新政的实质始终不是很明白,可惜。
  •     以經濟史家的視點來解讀王安石變法這一歷史事件,作者認爲這是中國古代社會進程中的一大轉捩點,王安石是歷史的功臣還是罪臣,全因此而起
  •     神宗变法
  •     中国改革过程种各种角色的博弈。摈弃了粗暴地对“变法”与“反变法”的派系分类。
  •     无需多言
  •     国家主义的失败
  •     想以此了解《新宋》和历史的不同
  •     b
  •     流入浅显、俗套之中,感觉没有说到要点。宋神宗与王安石主导的变法,目的与动机无非是政权的国家主义与治权的专制主义,在治理结构与权力运作中缺乏政治制衡与政治透明,又兼整个社会未能形成共识,国民的国家与民族认同没有建立起来的古代社会中,这种个人理想主义情怀的改革必定是瞎折腾。
  •     王安石的改革一是因为破坏了国家信贷与民间信贷之间的“分离均衡”,没有认识到国家信贷与民间信贷根本不是互补或者替代的;其次因其缺乏改革需要的行政才能;又个人生活奢侈。王安石和司马光之间政见的对立,对后世思想史有着深刻的影响
  •     忠臣的斗争
  •     把王安石和宋神宗写的基情四射我会随便说出去么。其实最感动的还是文人风骨,苏轼王安石会于金陵的那一刻,真是一种怎样的会面啊。历史是残忍的批判,即使王安石和宋神宗励精图治地干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却反而推后了历史的进步,不得不感叹,可惜这一位有为的君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