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的深度

出版社:光乍現工作室
出版日期:2011-8
ISBN:9789868573666
作者:蘇珊.布萊特
页数:240页

前言

  序攝影總是不斷地改變著,並且難以定義。它沒有明確的主軸,加上有點雜亂的天性,讓人難以捉摸它的狀態,也不易找出它作為一種藝術形態的價值。最大的麻煩是它將自己借用給不同的媒介,像是報紙、監視、品牌廣告、藝廊,還有時尚拍攝與家庭快照。它存在的意義隨著不同的內容而變動,事實上它的確缺乏某種整體性。在它雖說短暫但卻複雜的歷史中,似乎沒有反覆強烈呼喊「難到這不是藝術嘛?」的內在個性。  更麻煩的是攝影本身容易操作的特性,這使得它被商業組織大量使用。尤其是它可以不斷複製的能力,再加上看起沒什麼「藝術性」的操作技術,讓它自1830年代發明以來飽受各種批評。法國詩人及評論家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曾抗議「Paris Salon of 1859」展示Nadar(Gaspard-Felix Tournachon)拍攝的肖像,他堅持認為(雖然現在聽起來有點多餘)攝影這個機器入侵了藝術的世界:「我們必須認知攝影是為了服務科學和藝術而存在。就像印刷術和速記法一樣都是卑微的僕人,既無法創造,也無法提昇文學。」  然而這個「卑微的僕人」目前已是許多藝術家首選的媒體,當代藝術裡攝影的部分也愈來愈多。攝影的確和科學及新聞業等其他領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這也是它有著極大的吸引力的原因之一。藝術家們有些接受批評,有的則是完全忽略,逕自使用攝影作為他們最佳的創作工具,以作品摧毀那些自以為何者為藝術、何者不是的定義。我們現在已經處於不再有人質疑攝影是否為藝術的時間點,全世界許多主要的博物館都為攝影舉辦展覽,這不但早已證明了攝影的重要性,更遑論其在藝術市場不斷增加的價值。同時無論是個人或公共機關,有愈來愈多人收藏攝影作品,傳統上區分何者屬於博物館攝影部門,何者是當代藝術部門的界野已經必須重新認定。過去以勢利的態度說著「只不過是」攝影的國家博物館,現正開始重新審視館藏,努力填補因為攝影被重新評價所產生的缺漏--過去博物館完全不收藏攝影作品,現在開始填補中。  本書不以「藝術攝影」和「使用攝影的藝術家」等名詞來區分類別,而是以檢視作品是否有趣為主,無關創作者是誰。書中有些影像創作者自稱為藝術家,有些則以攝影師為名。有些人的作品主要呈現於書為或雜誌上,有些則純粹在藝廊展出。當然也有以其他媒體呈現的作品,像是影片、錄影帶或裝置。對於創作實踐者及所有跟他們一樣的人來說,這些定義和頭銜都是無關重要,作品是否能巧妙地傳達出值得注意、欣賞,同時會被探索的訊息,才是他們在乎的事。  有趣的是,當攝影到達了被眾人接受的舞台時,它卻開始出現令人混淆的新領域。也就是當我們才認為多了解這個媒體一點,或說至少知道了它的特性時,一不小心又再次錯過了重要的技術變革。早期的技術突破,像是彩色攝影曾困擾過許多人,最近攝影再次開始變異,數位攝影的革命衝擊了不過數年前還在疑惑「這是藝術嗎?」、「這是攝影嗎?」的我們。不像一些純粹主義者所稱,這絕不會是攝影媒體最後一次展現活力和變動性,不斷創新和發展才會促成攝影的存在。數位技數的應用也開啟了攝影的新爭辯,不僅討論了攝影的未來,也檢討了過去和現在……  人像攝影無疑是當代藝術攝影最受歡迎的類別,這個主題近年來更是風行了一陣展覽潮。人類的臉一直被認為是靈魂之窗,早期的人像攝影就如同當時的肖像畫一樣,都是以這樣的方式被解讀。但在二十世紀後期,一些想要揭開本體真實面的想法(無論是照片本體或是被拍攝者),成為探討人像攝影時常有的課題。到底是只看到作品表面所呈現的,或是還能傳遞更多的訊息?  無論如何,人像攝影事實上有著索引和標誌的功用,是象徵也是隱喻,用以定義出所謂的「人類」。當作為觀賞者的我們看到另一張臉孔時,通常都會跟自己的長相比較,從而同情或是與對方產生共鳴。而在本書人像攝影章節裡的作品,則是深入探討像是整容、複製人、隱私等充滿不安全感的問題。有些自拍照更是與傳統的作法有異,他們敏銳地質疑個人的自我定位,以自己的肖像告訴人們個人的身分取決於周遭的環境,並不是固定的,而且還可以變更。他們戴上面具扮演角色,交錯於想要展現和偽裝之間的雙重想法,成為以自拍照為創作中心的藝術家,呈現各種不同版本的自己。扮演不同的性別、年紀和個性,在相機和場景前演出,於拍攝過程中不斷地去除自拍照裡的「自我」。  這樣乍看或許會令人覺得奇怪,不過這種探索個人自我的情形,在風景攝影的章節也可見到。這些深究「人」存在於世界的價值,思考自然與文明相關的問題,一直是許多藝術家的創作核心。作家暨理論家David Campany就曾提到相機和土地長期相關的歷史:「作為一個現代的發明,攝影主要被設想為用來控制和配置自然世界的工具。它可以具體地展現出地貌和環境,為城市的擴張作準備。」攝影紀錄了工業化之後土地面臨的重大改變,評論(大多不是批判)這種所謂的進步。在我們與土地的關係愈見複雜的二十世紀,人們驚恐地發現在自然與人類文明的抗爭中,文明可能是真正的勝利者。這些人類過度消費的代價,以及其所引發的保育與疏離感等問題,也是書中許多攝影師持續拍攝的主題。而風景攝影(就如同繪畫一般)則是提供了逃離這些的方式,以鄉愁、夢幻帶著我們遠離那些人造的「非自然」。除此之外,風景攝影雖然被批評明取或借用繪畫的美學或暗喻,許多當代攝影師依然以繪畫作為拍攝的參考,或許這是關於風景攝影最有趣的一種現象。  在第三章「敘事攝影」裡的作品,探討了影像中虛構的元素以及攝影與現實和寫實主義間的關係。高度戲劇化的光線、人工感,加上現實世界不太可能存在的布置以及電影般的情緒感,讓觀賞者立刻知道身處於幻想和設計的世界之中。我們不會笨到去相信這些影像是從「真實世界」拍攝得來,攝影師從具象繪畫(figurative painting)、電影、文學等無數的廣大來源汲取其中的美學,呈現的並不是紀實或見證「真實」的影像,而是製作並創造出一個令人相信的世界。這個章節的作品範圍非常廣泛,無論是對社會的微妙評論,或是誇張的數位創作,都同樣受到電動玩具和科幻電影的許多影響。  拍攝事物時的實際行為,有時會反過來改變影像的意義。這種狀況對第四章的「靜物攝影」非常重要,同時也讓我們對攝影的本質產生最深切的質疑。拍攝靜物時,無論是實驗或是抽象攝影,都是在狹小的空間中觀察面無表情的物體。此外,在拍攝的過程中,攝影師必須不斷地面對主觀和客觀的問題,想著是要拍攝出真實抑或假造,並思考到底是什麼讓攝影作品成為藝術。因為沒有預設的風格、共享的政治立場、或是明顯的身份定位,這樣的作品展示了當代藝術攝影的多樣性,經由各種不同的拍攝方式(從使用大片幅相機到數位相機),擴增它的影響範圍,並將攝影從重要的藝術先趨帶領到通俗和商業化。靜物攝影與像是雕塑和靜物畫等其他藝術媒體彼此交會的情形,在本章中也多有所見。  與人像、風景、靜物等其他傳統攝影類型相較,時尚攝影算是一種新的類別。過去十多年來,時尚攝影在藝術領域上獲得了空前的成功。英國的策展人、作家Charlotte Cotton曾撰寫過大量有關時尚攝影和藝術交會的文章,她評論說:「兩者盡其全力地相互灌溉,實驗性地提供了純藝術攝影得以製作商業影像的工作實例,就如同提供雜誌直接與聲名遠播的純藝術聯婚的機會。」展覽和攝影集讓時尚攝影的作品可以再次呈現,並以有別於雜誌內頁的方式被了解。對藝術家來說,為時尚雜誌工作有更多的自由、機會和挑戰。本章介紹的影像,展現了藝術家們為時尚世界所製作的複合作品、時尚攝影師的「個人作品」,以及在商業與個人兩邊同受尊崇的作品。  第六章「紀實攝影」大概是最具意圖和野心,同時有最多不同領域的實踐者共同投入的攝影類型。「紀實」傳統上的意義就是認證事實。隨著一些攝影雜誌等傳統「紀實攝影」基地的迅速消失,藝廊展示有關紀實的作品卻是不斷地增加。紀實攝影的主要支撐力量--確實性和誠實,這些攝影原本該有的特質逐漸減少。若用「紀實」這個名詞最廣泛的意義來看,它明確地挑戰了「照片是一種紀錄和展現社交界的方式」的既有觀點。最近有些研究認為攝影是一種沒有主觀、偏見和意識形勢的「中立」媒介,它只是再現世界原本的樣子。現在有一些新的紀實攝影,它們策略性地迴避過度情緒的新聞攝影,遠離揭露人們可怕的受苦狀況的社會紀實,試圖找出介於傳統紀實和藝術攝影間的敏感位置。本章介紹的一些作品,有些可能見證了既有的事件,有些是洞察了隱私的私密日記,有些則是強烈地表達政治聲明。也有人把它作為人類學的工具,或是將四處找到的照片,轉化再製為抽離原義的系列影像,讓觀賞者跟據看到的線索創造想像的敘事。  從很多方面來說,城市的景觀很有可能成為攝影的同義字,而這正是第七章「城市攝影」存在的原因。「街頭」攝影喚起了人們用135相機隨意拍攝的想法,他們用鏡頭補捉城市裡每天川流不息的人們,構成律動和詩意的影像。除此之外,也有人使用大片幅相機拍攝,雖然這樣會讓拍攝的過程變慢,但卻對拍攝城市的藝術家們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當他們把鏡頭移開,取得更寬廣的角度,看見在時間中凝滯的城市景致,獨享宛若考古學遺跡般的景像(儘管有許多人生活其中)。城市不斷地變換表情,有著平凡又美麗,疏遠又誘人的多種面貌。而那些介於城市與郊區之間的神祕地帶,或是人們每天匆忙而過的地方,都是本章介紹的藝術家們取景的好處所,他們透過攝影把人們忽略的事物轉變為深刻。從另個角度來看,全球化的威脅逐步高昇、城市的個性同質化,對於居住其中的人們來說,正面臨著重要的問題。西方文化的優勢不斷地增長,人們明顯地被融合成一個巨大的全球性品牌,所有人看起來都一樣,也喝同樣的咖啡,形成了當代必須關注的課題。這些現象在遠東區的城市最為明顯,因為他們正在進行城市改建,轉變的比其他的城市都快。  在本書最後一章中,原有的分類法有所改變。在前7章較傳統的攝影類型持續創作重要而有趣的作品同時,二十一世紀初的前十年,攝影媒體發生了戲劇性的變革。根據這些改變,本章特別檢視兩種截然不同的趨勢,一是攝影的重點是媒體本身(比任一種形式主題都重要),二是紀實工作方式的回歸。透過這些主題,同步切入媒體內在改變的核心,讓我們得以了解當代藝術家和攝影師們的創造力。  身為一種藝術形式,攝影經歷了艱辛的過程才被認同。目前在某些領域,它還在持續努力地奮鬥,對抗著「何者才可以被稱為藝術」的保守態度。同時,它被以簡易的形式在網路上到處散佈,讓有關複製的老掉牙偏見再度被提起,而其他像是錄影帶、電影等媒體,卻不需要去爭論這個問題。攝影所遭遇的好奇、棘手,或是劇烈的態度反應,最後都轉變成它的特色。同時藉由不斷地重新評估自己的輪廓與地位,讓它成為最活力充沛、資源豐富,也是煽動性最高的藝術媒體之一。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本所有對當代攝影有興趣者的重要參考書。”  --ArtReview

内容概要

蘇珊.布萊特(Susan Bright)
Susan Bright是國際知名的攝影評論家,同時也是策展人和作家,文章散見於各大報刊雜誌。她除了舉辦過許多藝術與攝影的國際性會議和研討會外,也曾擔任過倫敦國家肖像藝廊(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London)攝影部門的助理策展人、攝影師協會策展人,以及倫敦蘇富比藝術學院(Sotheby's Institute of Art)攝影碩士課程(歷史與當代)的執行總監。舉辦過的展覽有「Something Out of Nothing」(Fotogalleriet, London)、「How We Are: Photographing Britain」(Tate Britain, London)、「Face of Fashion」(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London)。另外她也是《Auto Focus: The Self-Portrait in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的作者。目前定居於紐約。

书籍目录

Portrait
Hellen van Meene/Cindy Sherman/Tina Barney/Sam Taylor-Wood
Katy Grannan/Rineke Dijkstra/Zwelethu Mthethwa/Nikki S. Lee/Gillian Wearing/Samuel Fosso
Landscape
Elina Brotherus/Joel Sternfeld/Richard Misrach/Jitk? Hanzlov?/Doug Aitken/Uta Barth/Simone Nieweg/Andreas Gursky/Dan Holdsworth/Justine Kurland/Walter Niedermayr/Jean-Marc Bustamante
Narrative
Gregory Crewdson/Collier Schorr/AES&F/Sarah Jones/Tracey Moffatt/Hannah Starkey/Bill Henson/Wang Qingsong/Jeff Wall/Sharon Lockhart
Object
Laura Letinsky/Gabriel Orozco/Candida H?fer/Wolfgang Tillmans/Hiroshi Sugimoto/Thomas Demand/Hong Hao Vik Muniz/Zoe Leonard/Thomas Ruff/James Welling/Jean-Luc Moul?ne
Fashion
Jonathan de Villiers/Nick Knight/Craig McDean/Mert and Marcus/Koto Bolofo/Camille Vivier/Mario Sorrenti/Corinne Day/Inez van Lamsweerde and Vinoodh Matadin
Document
Larry Sultan/Erwin Wurm/Susan Meiselas/Martin Parr/Tacita Dean/Nan Goldin/Bruno Serralongue/Alexander Ap?stol/Luc Delahaye/Sophie Calle/Boris Mikhailov/Allan Sekula
City
Melanie Manchot/Naoya Hatakeyama/Olivio Barbieri/Rut Blees Luxemburg/Beat Streuli/Richard Renaldi/Gabriele Basilico/Richard Wentworth/Thomas Struth/Paul Graham/Philip-Lorca diCorcia

编辑推荐

  本書特色  .2011年增訂更新版∕全書收錄275張經典攝影作品  .80位全世界最受矚目的攝影師拍攝的私祕想法的與創作過程  .以人像、風景、敘事、靜物、時尚、紀實及城市等分類的實際作品,深入淺出地引導讀者認識並了解當代攝影的潮流

作者简介

.2011年增訂更新版/全書收錄275張經典攝影作品
.80位全世界最受矚目的攝影師拍攝的私祕想法的與創作過程
.以人像、風景、敘事、靜物、時尚、紀實及城市等分類的實際作品,深入淺出地引導讀者認識並了解當代攝影的潮流
本書介紹八十位全世界最重要、也最受矚目的攝影師,並以人像、風景、敘事、靜物、時尚、紀實及城市等七個章節,深入探索各種攝影類型的源起與發展,以及這些頂尖攝影實踐者獨特的拍攝主題、風格與方法。
在每篇文章中,除了有作者Susan Bright對於攝影師的精闢介紹和剖析外,難得一見的是,每位攝影師都針對作品親身解說拍攝靈感、創作手法以及執行過程中所遭遇的各種困難。如Cindy Sherman是如何在家人的百般嘲諷下,還堅持她扮裝自拍的人像攝影概念;Andreas Gursky如何擅用他的直覺與觀察力,拍出讓觀看者有如親臨現場的巨幅風景作品;Nan Goldin說攝影就是她表達興奮情緒的工具,而她又是如何拍出有如私密日記般的紀實照片。
在2011年的增訂新版中,作者新增了〈Transition〉篇章,引導讀者俯瞰近年來世界攝影發展的演變,進一步理解當下的攝影風潮。


 攝影的深度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不错。很多例子值得借鉴。
  •     这书美极
  •     閃讀。看照片。
  •     购于台北 又陷入停顿期,看完还是迷惘。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